何谓“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其时指的是什么呢....此话是不是完全只是来自杜撰呢...或是出自后人之手,如果不是因为后来的种种原因,刘备(或孔明)应该还是有可能完成大业的吧.....道教神仙信仰的社会功能:在 道 教 信 仰 中 , 神 仙 信 仰 是 其 核 心 内 容 。 因 为 修 道 成 仙 是 道 教 徒 终 生 追 求 的 目 标 , 神 仙 是 道 教 徒 修 道 成 仙 的 榜 样 , 神 仙 事 迹 是 道 教 徒 实 现 成 仙 的 楷 模 。 由 此 对 人 类 社 会 产 生 了 一 些 积 极 的 有 利 的 因 素 , 这 些 因 素 主 要 表 现 在 劝 善 、 济 世 、 稳 定 社 会 、 民 俗 文 化 等 方 面 。
一 、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的 劝 善 功 能
劝 善 是 一 切 宗 教 的 积 极 因 素 之 一 , 它 广 泛 而 深 入 地 融 汇 在 神 仙 信 仰 之 中 。 在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里 , 劝 善 始 终 是 其 重 要 内 容 和 精 神 旨 趣 。 如 果 我 们 对 由 神 仙 信 仰 而 引 起 的 神 话 进 行 根 本 剖 析 , 便 会 发 现 其 真 正 的 内 在 价 值 - - 社 会 伦 理 教 化 功 能 。 马 林 诺 夫 斯 基 在 《 文 化 论 》 一 书 中 指 出 , 神 话 的 功 能 " 就 在 于 它 能 够 用 往 事 和 前 例 来 证 明 现 存 社 会 秩 序 的 合 理 , 并 提 供 给 现 存 社 会 以 过 去 的 道 德 价 值 的 模 式 , 社 会 关 系 的 安 排 , 以 及 巫 术 的 信 仰 等 。 神 话 自 有 其 另 成 一 格 的 功 能 , 这 功 能 和 传 统 与 信 仰 的 性 质 , 文 化 的 绵 续 , 老 幼 的 关 系 , 以 及 人 类 对 于 过 去 的 态 度 等 , 都 有 密 切 的 关 系 。 其 功 能 在 于 追 溯 到 一 种 更 高 尚 , 更 美 满 , 更 超 自 然 的 , 和 更 有 效 的 原 始 事 件 , 作 为 社 会 传 统 的 起 源 , 而 加 强 这 种 传 统 力 量 , 并 赋 予 它 以 更 大 的 价 值 和 地 位 。 " 考 察 中 国 漫 长 的 神 话 史 , 我 们 不 仅 发 现 上 述 内 容 的 正 确 性 , 而 且 发 现 神 仙 信 仰 有 一 种 伦 理 载 体 的 社 会 功 能 。 主 要 是 以 抑 恶 扬 善 的 形 式 , 劝 导 世 人 以 寿 为 善 , 修 道 成 仙 。
首 先 , 道 教 告 诉 世 人 神 仙 拥 有 一 个 永 恒 不 灭 的 生 命 , 神 仙 超 越 了 自 然 和 社 会 的 束 缚 , 生 活 于 自 由 自 在 的 空 间 。 《 山 海 经 》 中 就 有 " 不 死 国 " 、 " 不 死 民 " 和 " 神 人 " 的 记 载 , 《 大 荒 东 经 》 说 : " 耋 国 不 蚕 不 丝 , 不 稼 不 穑 , 百 兽 率 舞 , 群 鸟 拊 翼 。 是 号 耋 国 , 自 然 衣 食 。 " 《 海 外 南 经 》 说 : " 不 死 国 有 人 爰 处 , 员 丘 之 上 , 赤 泉 驻 年 , 神 木 养 命 , 禀 此 遐 龄 , 悠 悠 无 竟 。 " ﹙ 《 道 藏 要 籍 选 刊 》 第 7 册 ﹚ 《 列 子 汤 问 》 中 载 有 岱 舆 、 员 峤 、 方 壶 、 瀛 洲 、 蓬 莱 五 座 神 山 在 大 海 之 上 , 每 座 山 方 圆 三 万 里 , 山 顶 平 地 九 千 里 , 山 与 山 之 间 分 列 着 相 距 七 万 里 , 山 上 " 台 观 皆 金 玉 , 禽 兽 皆 纯 缟 , 珠 秈 之 树 皆 丛 生 , 搜趣网华 实 皆 有 滋 味 , 食 之 皆 不 老 不 死 , 所 居 之 人 皆 仙 圣 之 种 , 一 日 一 夕 飞 相 往 来 者 不 可 数 焉 。 " ﹙ 《 道 藏 要 籍 选 刊 》 第 5 5 册 ﹚ 又 说 有 一 个 终 北 之 国 , 那 里 " 土 气 和 , 亡 札 厉 人 ; 性 婉 而 从 物 , 不 兢 不 争 ; 柔 心 而 弱 骨 , 不 骄 不 忌 ; 长 幼 侪 居 , 不 君 不 臣 ; 男 女 杂 游 , 不 媒 不 聘 ; 缘 水 而 居 , 不 耕 不 稼 ; 土 气 温 适 , 不 织 不 衣 ; 百 年 而 死 , 不 夭 不 病 。 其 民 孽 阜 无 数 , 有 喜 乐 衰 老 之 苦 。 " ﹙ 《 道 藏 要 籍 选 刊 》 第 5 5 册 ﹚ 还 有 《 归 藏 》 中 嫦 娥 食 西 王 母 之 不 死 之 药 而 奔 月 的 故 事 , 《 战 国 策 》 中 有 人 献 不 死 药 于 荆 王 , 《 韩 非 子 》 亦 曰 : " 客 有 教 燕 王 不 死 之 道 者 。 " 所 有 这 些 都 是 神 仙 所 拥 有 的 长 生 、 不 死 、 极 乐 的 美 好 生 命 境 界 , 从 而 激 起 了 世 人 的 向 往 之 情 。 而 这 所 有 的 一 切 都 是 美 好 善 良 的 象 征 , 促 使 世 人 通 过 这 种 境 界 明 白 一 个 道 理 : 只 有 在 身 心 健 康 的 情 况 下 才 能 够 学 得 神 仙 之 道 , 才 能 够 达 到 这 种 境 界 , 才 能 够 影 响 他 人 , 积 极 向 善 。
其 次 , 道 教 认 为 通 过 主 观 上 的 修 道 过 程 , 可 以 实 现 由 凡 而 仙 的 转 化 , 即 得 道 成 仙 。 仙 境 的 美 好 , 神 仙 的 自 由 无 不 激 励 着 世 人 去 向 往 , 而 达 到 这 种 境 界 的 前 提 则 是 得 道 成 仙 , 得 道 是 成 仙 的 前 提 , 修 道 是 得 道 的 前 提 , 这 个 道 即 是 老 子 的 " 长 生 、 久 视 之 道 " ﹙ 《 道 德 真 经 》 第 5 9 章 ﹚ 。 这 个 道 " 有 情 有 信 , 无 为 无 形 , 可 传 而 不 可 受 , 可 得 而 不 可 见 ; 自 本 自 根 , 未 有 天 地 , 自 古 固 存 ; 神 鬼 神 帝 , 生 天 生 地 , 在 太 极 之 先 而 不 为 高 , 在 六 极 之 下 而 不 为 深 , 先 天 地 生 而 不 为 久 , 长 于 上 古 而 不 为 老 。 " ﹙ 《 庄 子 大 宗 师 》 ﹚ 这 里 庄 子 赋 予 " 道 " 一 种 神 秘 的 巨 大 的 不 可 思 议 的 力 量 , 人 只 要 遵 循 这 个 " 道 " , " 居 善 地 , 心 善 渊 , 与 善 仁 ,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 动 善 时 " , 就 能 成 为 " 圣 人 " 、 " 神 人 " 、 " 真 人 " 之 列 的 神 仙 。 庄 子 列 举 了 黄 帝 、 西 王 母 、 彭 祖 、 傅 说 等 人 得 道 成 仙 的 历 程 和 情 形 , 以 及 得 道 后 所 具 有 的 非 凡 能 力 和 所 居 的 自 由 境 地 。 而 这 些 人 都 是 在 致 善 的 过 程 中 , 不 断 积 善 累 德 , 功 行 圆 满 后 才 成 为 神 仙 的 , 所 以 在 世 人 的 心 目 中 , 这 些 人 不 仅 是 修 道 的 榜 样 , 而 且 是 至 善 的 楷 模 。 所 以 道 教 在 引 导 世 人 向 往 仙 境 、 修 道 成 仙 的 过 程 中 , 十 分 强 调 与 人 为 善 、 积 功 累 德 。 《 太 上 感 应 篇 》 曰 : " 积 功 累 德 , 慈 心 于 物 。 忠 孝 友 悌 , 正 己 化 人 。 " 《 抱 朴 子 内 篇 对 俗 》 曰 : " 人 欲 地 仙 , 当 立 三 百 善 ; 欲 天 仙 , 立 千 二 百 善 。 若 有 千 一 百 九 十 九 善 , 而 忽 复 中 行 一 恶 , 则 尽 失 前 善 , 乃 复 更 起 善 数 耳 。 " 又 云 : " 积 善 事 未 满 , 虽 服 仙 药 , 亦 无 益 也 。 " 均 把 行 善 作 为 成 仙 之 因 , 把 成 仙 作 为 修 道 之 果 。 《 太 上 洞 玄 灵 宝 本 行 宿 缘 经 》 认 为 行 善 必 得 福 报 , 福 报 的 最 高 层 次 就 是 " 飞 仙 " 。
道 教 在 宣 扬 神 仙 思 想 、 劝 人 为 善 的 同 时 , 还 倡 导 天 道 承 负 信 仰 , 以 长 生 不 死 为 至 善 境 界 的 生 命 观 , 是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贯 穿 如 一 的 主 线 索 , 以 此 为 出 发 点 , 一 系 列 问 题 被 引 发 出 来 。 这 种 " 长 生 不 死 " 绝 不 是 符 合 自 然 生 命 规 律 的 、 实 实 在 在 的 不 死 , 而 是 超 越 了 现 实 死 亡 的 精 神 永 恒 。 老 子 曰 : " 死 而 不 亡 者 寿 。 " ﹙ 《 道 德 真 经 》 第 3 3 章 ﹚ 就 是 这 个 道 理 。 死 去 的 只 是 肉 体 , 存 在 的 则 是 一 种 精 神 道 德 境 界 。 人 若 违 背 了 这 个 原 则 , 就 会 受 到 " 天 道 " 的 报 应 , 并 指 明 " 施 厚 者 其 报 美 , 其 怨 大 者 其 祸 深 , 薄 施 而 厚 望 " ﹙ 《 通 玄 真 经 符 言 》 ﹚ , 说 明 为 善 不 求 福 而 福 至 , 为 恶 避 祸 而 祸 来 。 如 《 列 仙 传 》 中 记 载 , 黄 帝 时 有 一 个 叫 马 师 皇 的 名 医 , 能 从 马 的 形 貌 诊 断 马 的 疾 病 , 医 之 必 愈 。 后 有 一 龙 从 天 而 降 , 对 着 马 师 皇 lBqMbW垂 耳 张 口 , 马 师 皇 自 言 自 语 地 说 : " 此 龙 有 病 , 知 我 能 治 。 " 乃 针 其 唇 下 口 中 , 以 甘 草 汤 饮 之 而 愈 。 后 来 常 常 有 生 病 的 龙 请 求 马 师 皇 治 病 , 师 皇 不 厌 其 烦 , 每 求 必 应 。 一 日 , 师 皇 乘 龙 而 去 。 又 有 一 个 叫 子 英 的 渔 民 , 善 于 潜 水 捕 鱼 。 一 天 捕 得 一 条 鲤 鱼 , 因 喜 欢 它 的 颜 色 , 带 回 养 在 家 里 的 池 塘 中 , 经 常 以 米 谷 喂 养 它 。 一 年 后 , 鲤 鱼 长 达 丈 余 , 头 上 长 出 了 角 , 脊 背 上 生 出 了 翅 膀 。 子 英 感 到 十 分 奇 怪 , 急 忙 叩 头 谢 过 。 鲤 鱼 说 : " 我 是 来 迎 接 你 的 , 你 快 到 我 的 脊 背 上 来 , 与 我 一 起 升 天 。 " 一 时 风 雨 大 作 , 子 英 乘 鱼 背 腾 升 而 去 。 还 有 叫 木 羽 的 人 , 其 母 十 分 贫 贱 , 主 要 以 接 生 助 产 为 生 , 一 次 帮 助 一 产 妇 接 生 , 产 妇 生 一 男 婴 , 婴 儿 出 生 后 便 张 开 眼 睛 , 盯 住 木 母 大 笑 。 木 母 十 分 惊 慌 , 夜 间 梦 见 一 神 守 护 于 婴 儿 身 旁 , 神 曰 : " 此 司 命 君 也 , 当 报 汝 恩 , 使 汝 子 木 羽 得 仙 。 " 不 久 木 母 新 生 一 儿 字 为 木 羽 。 木 羽 十 五 岁 那 年 的 一 天 晚 上 , 有 鸾 马 将 其 迎 接 而 去 。 ﹙ 《 列 仙 传 》 ﹚ 另 外 《 神 仙 传 》 中 所 描 述 沈 羲 升 仙 的 故 事 也 十 分 典 型 。 文 称 沈 羲 能 消 灾 治 病 , 救 济 百 姓 , 但 是 他 不 知 道 服 食 药 物 以 助 成 仙 , 可 是 他 的 功 德 感 动 了 天 神 , 于 是 天 神 派 遣 白 鹿 车 和 青 龙 白 虎 车 并 随 使 者 若 干 , 言 沈 羲 有 功 于 民 , 心 不 忘 道 , 从 小 开 始 , 履 行 无 过 , 寿 命 本 来 不 长 , 算 起 来 应 该 尽 了 , 黄 帝 、 老 子 十 分 怜 惜 他 , 特 遣 仙 官 来 迎 接 他 登 仙 。 上 述 马 师 皇 、 子 英 、 木 羽 、 沈 羲 都 是 积 有 大 德 、 为 善 不 倦 的 人 。 由 此 可 见 ,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在 宣 扬 劝 善 方 面 , 对 于 善 良 的 、 利 他 的 道 德 行 为 给 予 肯 定 、 褒 扬 和 奖 赏 , 造 成 感 化 、 诱 导 和 激 励 的 效 果 ; 对 于 非 道 德 行 为 予 以 否 定 和 贬 斥 , 使 世 人 产 生 自 我 警 戒 、 自 我 监 督 的 结 果 。
二 、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的 济 世 功 能
道 教 引 导 世 人 信 仰 神 仙 、 与 人 为 善 的 时 候 , 产 生 的 效 应 就 是 有 利 于 社 会 , 造 福 于 人 类 , 即 济 世 贵 生 。 道 教 通 过 济 世 贵 生 思 想 的 宣 传 , 积 极 劝 导 世 人 济 世 利 物 , 积 功 累 德 , 成 为 神 仙 。 可 见 济 世 利 物 、 积 功 累 德 是 成 仙 的 前 提 , 也 就 是 在 这 种 思 想 指 引 下 ,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有 了 济 世 的 功 能 。
自 古 以 来 , 大 凡 成 仙 得 道 之 士 , 在 济 世 利 物 、 积 功 累 德 这 个 大 前 提 下 , 不 例 外 以 下 几 个 达 仙 途 径 。 第 一 , 救 死 扶 伤 , 治 病 救 人 。 道 教 真 人 孙 思 邈 , 在 成 仙 之 前 , 由 于 医 德 感 人 , 医 术 高 超 , 药 到 病 除 , 被 世 人 尊 为 " 药 王 " , 后 来 他 医 神 龙 、 救 灵 虎 , 感 动 上 苍 , 被 列 入 仙 班 。 道 教 仙 人 " 三 皇 " , 即 为 古 代 传 说 人 物 伏 羲 、 神 农 、 黄 帝 , 相 传 伏 羲 疗 民 疾 , 神 农 尝 百 草 , 黄 帝 蓍 医 书 , 民 间 百 姓 感 其 恩 泽 而 祀 之 为 神 , 道 教 将 其 纳 入 神 系 , 奉 为 " 医 王 " 。 道 教 真 人 吴 本 , 精 通 各 种 医 术 , 医 德 高 尚 , 悬 壶 济 世 , 不 计 名 利 ; 他 在 闽 南 各 地 云 游 行 医 , 与 瘟 疫 疾 病 作 斗 争 , 救 活 死 伤 者 无 数 , 在 漳 、 泉 一 带 声 誉 极 高 , 得 到 了 广 大 群 众 的 由 衷 爱 戴 ; 他 不 仅 慈 悲 济 世 , 救 死 扶 伤 , 而 且 乐 助 民 危 , 救 人 急 难 , 宋 仁 宗 封 他 为 " 御 史 太 医 妙 道 真 人 " , 道 教 尊 为 " 保 生 大 帝 " 。
第 二 , 兴 利 除 害 , 造 福 于 民 。 道 教 正 一 祖 师 张 道 陵 在 修 道 炼 丹 过 程 中 , 曾 亲 率 弟 子 伏 妖 魔 , 斩 妖 孽 , 夺 盐 池 , 建 功 立 德 , 造 福 蜀 民 , 功 成 即 蒙 太 上 老 君 册 封 为 正 一 天 师 。 道 教 真 人 许 逊 , 因 为 政 廉 简 , 镇 蛟 斩 蛇 , 为 民 除 害 , 白 日 冲 举 , 飞 升 成 仙 。
第 三 , 扬 善 施 财 , 济 贫 拔 苦 。
总 的 看 来 ,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的 济 世 功 能 , 均 是 在 信 仰 神 仙 的 过 程 中 产 生 的 , 一 旦 他 们 成 为 神 仙 后 , 本 身 又 具 有 这 种 功 能 。 如 雷 部 天 尊 辛 元 帅 " 剪 幽 明 中 邪 魔 鬼 恶 " ; 庞 元 帅 降 阴 魔 , 除 阳 恶 , 秋 毫 无 爽 ; 毕 元 帅 诛 瘟 疫 鬼 , 上 管 天 地 潦 涸 , 下 纠 群 魅 出 没 , 中 击 不 仁 不 义 等 。 ﹙ 《 三 教 源 流 搜 神 大 全 》 ﹚ 又 有 道 教 神 仙 王 灵 官 为 人 刚 正 不 二 , 嫉 恶 如 仇 , 纠 察 天 上 人 间 , 除 邪 祛 恶 , 不 遗 余 力 , 世 人 赞 曰 : " 三 眼 能 观 天 下 事 , 一 鞭 惊 醒 世 间 人 。
三 、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的 稳 定 功 能
这 里 所 说 的 稳 定 是 指 社 会 的 稳 定 。 人 们 在 信 仰 神 仙 的 过 程 中 , 相 信 善 恶 报 应 、 行 善 积 德 和 慈 爱 亲 和 等 是 修 仙 的 基 础 , 而 这 些 思 想 恰 恰 是 造 成 社 会 稳 定 的 有 利 因 素 之 一 , 是 创 造 社 会 安 定 团 结 不 容 忽 视 的 措 施 。 道 教 认 为 天 地 间 有 司 过 之 神 , 按 照 人 犯 错 轻 重 进 行 惩 罚 , 并 予 以 计 算 , 犯 错 少 则 灾 难 少 , 多 则 忧 患 重 , 人 们 都 害 怕 它 , 因 为 一 旦 有 错 , 刑 祸 就 会 接 踵 而 来 , 吉 庆 就 会 随 之 而 去 , 到 了 无 法 计 算 时 就 会 夺 人 性 命 。 还 认 为 有 三 台 北 斗 神 君 , 在 人 头 上 录 人 罪 恶 , 夺 人 纪 算 ; 又 有 三 尸 神 , 在 人 身 中 , 每 到 庚 申 日 , 就 上 诣 天 曹 , 言 人 罪 过 。 ﹙ 《 太 上 感 应 篇 》 ﹚ 这 种 夺 人 寿 辰 的 报 应 观 , 显 然 对 现 实 社 会 有 一 定 的 约 束 力 。 这 是 从 反 面 来 说 的 , 从 正 面 看 , 只 要 多 行 善 功 , 广 积 阴 德 , 诸 恶 莫 作 , 一 定 会 得 到 福 报 。 《 文 昌 帝 君 阴 骘 文 》 曰 : " 吾 一 十 七 世 为 士 大 夫 身 , 未 尝 虐 民 酷 吏 , 济 人 之 难 , 救 人 之 急 , 悯 人 之 孤 , 言 人 之 过 , 广 行 阴 骘 , 上 格 苍 穹 , 人 能 如 我 存 心 , 天 心 赐 汝 以 福 。 " 这 就 把 人 的 行 为 好 坏 与 人 的 幸 福 结 合 了 起 来 , 不 仅 有 利 于 人 心 的 净 化 , 而 且 有 利 于 社 会 的 安 定 。
东 汉 张 道 陵 创 教 之 初 就 将lBqMbW 行 善 结 德 思 想 纳 入 登 仙 之 途 , 他 说 : " 积 善 成 功 , 积 精 成 神 , 神 成 仙 寿 。 " ﹙ 《 老 子 想 尔 注 》 ﹚ 劝 导 世 人 众 善 奉 行 , 诸 恶 莫 作 , 显 然 对 社 会 的 积 极 向 上 有 一 定 的 促 进 作 用 。 后 来 《 太 上 感 应 篇 》 曰 : " 欲 求 天 仙 者 , 当 立 一 千 三 百 善 ; 欲 求 地 仙 者 , 当 立 三 百 善 。 " 直 接 了 当 地 指 出 行 善 与 修 仙 的 关 系 , 于 是 道 教 将 其 规 矩 成 戒 律 , 对 世 人 的 行 为 进 行 约 束 。 这 些 戒 律 看 似 教 内 的 条 例 , 其 实 是 每 个 公 民 都 应 该 遵 守 的 起 码 社 会 公 德 。 在 市 场 经 济 日 益 繁 荣 的 今 天 , 提 倡 这 些 戒 律 , 不 仅 可 以 促 进 世 人 净 化 心 灵 , 远 恶 扬 善 , 而 且 可 以 促 进 社 会 的 安 定 , 人 民 的 团 结 , 最 终 形 成 一 个 良 好 的 社 会 风 气 。
四 、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的 民 俗 功 能
民 俗 是 指 民 间 的 风 土 习 俗 , 它 既 包 括 流 传 已 久 、 相 沿 成 俗 的 传 统 节 日 , 也 包 括 传 承 下 来 必 须 遵 循 的 许 多 乡 土 习 俗 。 民 俗 由 于 受 历 史 文 化 、 信 仰 、 心 理 等 意 识 的 影 响 , 故 有 鲜 明 的 时 代 色 彩 。 在 此 仅 就 信 仰 方 面 谈 谈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的 民 俗 功 能 。
第 一 ,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形 成 特 定 民 俗 的 原 因 。 要 素 有 三 : 民 间 信 仰 、 斋 醮 和 娱 神 活 动 。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与 民 俗 信 仰 是 水 乳 交 融 的 , 道 教 信 仰 的 神 仙 有 些 便 是 民 俗 神 , 如 酆 都 大 帝 、 华 光 大 帝 、 五 岳 四 渎 、 财 神 、 门 神 、 灶 神 、 土 地 、 城 隍 、 文 昌 帝 君 、 魁 星 、 六 十 元 辰 、 三 尸 神 、 钟 馗 等 等 。 这 些 都 是 来 源 于 民 间 信 仰 的 神 , 道 教 将 其 纳 入 神 系 后 , 以 他 们 形 成 的 经 典 、 教 义 、 斋 醮 科 仪 又 影 响 着 民 间 宗 教 活 动 。 如 《 太 上 洞 玄 灵 宝 五 显 灵 观 华 光 本 行 妙 经 》 、 《 文 昌 帝 君 阴 骘 文 》 等 。 在 教 内 , 信 徒 们 将 这 些 神 出 生 日 定 为 良 辰 吉 日 , 并 举 行 隆 重 的 庆 祝 活 动 。 这 种 活 动 既 包 括 教 内 的 斋 醮 活 动 , 也 包 括 民 间 的 娱 神 活 动 。 如 农 历 的 三 月 十 五 为 道 教 财 神 赵 公 明 的 诞 辰 , 岁 时 一 些 道 教 宫 观 内 要 举 行 庄 严 的 吉 祥 道 场 ; 而 民 间 则 于 农 历 的 正 月 初 二 , 致 祭 财 神 , 燃 竹 放 鞭 , 昼 夜 不 停 , 河 北 民 间 还 于 农 历 的 二 月 二 十 八 日 , 唱 戏 酬 之 。 ﹙ 河 北 《 阳 原 县 志 》 ﹚ 又 如 春 季 的 清 明 节 , 秋 季 的 中 元 节 , 冬 季 的 农 历 十 月 一 日 , 是 道 教 城 隍 神 的 出 巡 日 , 是 时 全 国 供 奉 城 隍 的 庙 观 均 要 举 行 济 幽 惩 恶 的 度 亡 道 场 , 并 和 全 城 百 姓 举 行 规 模 宏 大 的 城 隍 出 巡 活 动 , 适 时 城 隍 队 伍 浩 浩 荡 荡 , 长 达 数 里 , 两 旁 观 看 者 人 山 人 海 , 中 间 道 士 抬 着 城 隍 神 像 , 念 咒 诵 经 , 鼓 乐 齐 鸣 , 气 势 庞 大 , 盛 况 空 前 。 上 述 的 活 动 在 道 教 中 还 很 多 , 它 们 在 不 断 的 斋 醮 活 动 中 , 逐 渐 与 民 间 祭 祀 活 动 相 结 合 , 从 而 在 特 定 的 时 间 内 形 成 了 既 是 道 教 的 又 是 民 间 的 传 统 节 日 。
第 二 ,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形 成 的 民 间 传 统 节 日 。
一 、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的 劝 善 功 能
劝 善 是 一 切 宗 教 的 积 极 因 素 之 一 , 它 广 泛 而 深 入 地 融 汇 在 神 仙 信 仰 之 中 。 在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里 , 劝 善 始 终 是 其 重 要 内 容 和 精 神 旨 趣 。 如 果 我 们 对 由 神 仙 信 仰 而 引 起 的 神 话 进 行 根 本 剖 析 , 便 会 发 现 其 真 正 的 内 在 价 值 - - 社 会 伦 理 教 化 功 能 。 马 林 诺 夫 斯 基 在 《 文 化 论 》 一 书 中 指 出 , 神 话 的 功 能 " 就 在 于 它 能 够 用 往 事 和 前 例 来 证 明 现 存 社 会 秩 序 的 合 理 , 并 提 供 给 现 存 社 会 以 过 去 的 道 德 价 值 的 模 式 , 社 会 关 系 的 安 排 , 以 及 巫 术 的 信 仰 等 。 神 话 自 有 其 另 成 一 格 的 功 能 , 这 功 能 和 传 统 与 信 仰 的 性 质 , 文 化 的 绵 续 , 老 幼 的 关 系 , 以 及 人 类 对 于 过 去 的 态 度 等 , 都 有 密 切 的 关 系 。 其 功 能 在 于 追 溯 到 一 种 更 高 尚 , 更 美 满 , 更 超 自 然 的 , 和 更 有 效 的 原 始 事 件 , 作 为 社 会 传 统 的 起 源 , 而 加 强 这 种 传 统 力 量 , 并 赋 予 它 以 更 大 的 价 值 和 地 位 。 " 考 察 中 国 漫 长 的 神 话 史 , 我 们 不 仅 发 现 上 述 内 容 的 正 确 性 , 而 且 发 现 神 仙 信 仰 有 一 种 伦 理 载 体 的 社 会 功 能 。 主 要 是 以 抑 恶 扬 善 的 形 式 , 劝 导 世 人 以 寿 为 善 , 修 道 成 仙 。
首 先 , 道 教 告 诉 世 人 神 仙 拥 有 一 个 永 恒 不 灭 的 生 命 , 神 仙 超 越 了 自 然 和 社 会 的 束 缚 , 生 活 于 自 由 自 在 的 空 间 。 《 山 海 经 》 中 就 有 " 不 死 国 " 、 " 不 死 民 " 和 " 神 人 " 的 记 载 , 《 大 荒 东 经 》 说 : " 耋 国 不 蚕 不 丝 , 不 稼 不 穑 , 百 兽 率 舞 , 群 鸟 拊 翼 。 是 号 耋 国 , 自 然 衣 食 。 " 《 海 外 南 经 》 说 : " 不 死 国 有 人 爰 处 , 员 丘 之 上 , 赤 泉 驻 年 , 神 木 养 命 , 禀 此 遐 龄 , 悠 悠 无 竟 。 " ﹙ 《 道 藏 要 籍 选 刊 》 第 7 册 ﹚ 《 列 子 汤 问 》 中 载 有 岱 舆 、 员 峤 、 方 壶 、 瀛 洲 、 蓬 莱 五 座 神 山 在 大 海 之 上 , 每 座 山 方 圆 三 万 里 , 山 顶 平 地 九 千 里 , 山 与 山 之 间 分 列 着 相 距 七 万 里 , 山 上 " 台 观 皆 金 玉 , 禽 兽 皆 纯 缟 , 珠 秈 之 树 皆 丛 生 , 搜趣网华 实 皆 有 滋 味 , 食 之 皆 不 老 不 死 , 所 居 之 人 皆 仙 圣 之 种 , 一 日 一 夕 飞 相 往 来 者 不 可 数 焉 。 " ﹙ 《 道 藏 要 籍 选 刊 》 第 5 5 册 ﹚ 又 说 有 一 个 终 北 之 国 , 那 里 " 土 气 和 , 亡 札 厉 人 ; 性 婉 而 从 物 , 不 兢 不 争 ; 柔 心 而 弱 骨 , 不 骄 不 忌 ; 长 幼 侪 居 , 不 君 不 臣 ; 男 女 杂 游 , 不 媒 不 聘 ; 缘 水 而 居 , 不 耕 不 稼 ; 土 气 温 适 , 不 织 不 衣 ; 百 年 而 死 , 不 夭 不 病 。 其 民 孽 阜 无 数 , 有 喜 乐 衰 老 之 苦 。 " ﹙ 《 道 藏 要 籍 选 刊 》 第 5 5 册 ﹚ 还 有 《 归 藏 》 中 嫦 娥 食 西 王 母 之 不 死 之 药 而 奔 月 的 故 事 , 《 战 国 策 》 中 有 人 献 不 死 药 于 荆 王 , 《 韩 非 子 》 亦 曰 : " 客 有 教 燕 王 不 死 之 道 者 。 " 所 有 这 些 都 是 神 仙 所 拥 有 的 长 生 、 不 死 、 极 乐 的 美 好 生 命 境 界 , 从 而 激 起 了 世 人 的 向 往 之 情 。 而 这 所 有 的 一 切 都 是 美 好 善 良 的 象 征 , 促 使 世 人 通 过 这 种 境 界 明 白 一 个 道 理 : 只 有 在 身 心 健 康 的 情 况 下 才 能 够 学 得 神 仙 之 道 , 才 能 够 达 到 这 种 境 界 , 才 能 够 影 响 他 人 , 积 极 向 善 。
其 次 , 道 教 认 为 通 过 主 观 上 的 修 道 过 程 , 可 以 实 现 由 凡 而 仙 的 转 化 , 即 得 道 成 仙 。 仙 境 的 美 好 , 神 仙 的 自 由 无 不 激 励 着 世 人 去 向 往 , 而 达 到 这 种 境 界 的 前 提 则 是 得 道 成 仙 , 得 道 是 成 仙 的 前 提 , 修 道 是 得 道 的 前 提 , 这 个 道 即 是 老 子 的 " 长 生 、 久 视 之 道 " ﹙ 《 道 德 真 经 》 第 5 9 章 ﹚ 。 这 个 道 " 有 情 有 信 , 无 为 无 形 , 可 传 而 不 可 受 , 可 得 而 不 可 见 ; 自 本 自 根 , 未 有 天 地 , 自 古 固 存 ; 神 鬼 神 帝 , 生 天 生 地 , 在 太 极 之 先 而 不 为 高 , 在 六 极 之 下 而 不 为 深 , 先 天 地 生 而 不 为 久 , 长 于 上 古 而 不 为 老 。 " ﹙ 《 庄 子 大 宗 师 》 ﹚ 这 里 庄 子 赋 予 " 道 " 一 种 神 秘 的 巨 大 的 不 可 思 议 的 力 量 , 人 只 要 遵 循 这 个 " 道 " , " 居 善 地 , 心 善 渊 , 与 善 仁 ,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 动 善 时 " , 就 能 成 为 " 圣 人 " 、 " 神 人 " 、 " 真 人 " 之 列 的 神 仙 。 庄 子 列 举 了 黄 帝 、 西 王 母 、 彭 祖 、 傅 说 等 人 得 道 成 仙 的 历 程 和 情 形 , 以 及 得 道 后 所 具 有 的 非 凡 能 力 和 所 居 的 自 由 境 地 。 而 这 些 人 都 是 在 致 善 的 过 程 中 , 不 断 积 善 累 德 , 功 行 圆 满 后 才 成 为 神 仙 的 , 所 以 在 世 人 的 心 目 中 , 这 些 人 不 仅 是 修 道 的 榜 样 , 而 且 是 至 善 的 楷 模 。 所 以 道 教 在 引 导 世 人 向 往 仙 境 、 修 道 成 仙 的 过 程 中 , 十 分 强 调 与 人 为 善 、 积 功 累 德 。 《 太 上 感 应 篇 》 曰 : " 积 功 累 德 , 慈 心 于 物 。 忠 孝 友 悌 , 正 己 化 人 。 " 《 抱 朴 子 内 篇 对 俗 》 曰 : " 人 欲 地 仙 , 当 立 三 百 善 ; 欲 天 仙 , 立 千 二 百 善 。 若 有 千 一 百 九 十 九 善 , 而 忽 复 中 行 一 恶 , 则 尽 失 前 善 , 乃 复 更 起 善 数 耳 。 " 又 云 : " 积 善 事 未 满 , 虽 服 仙 药 , 亦 无 益 也 。 " 均 把 行 善 作 为 成 仙 之 因 , 把 成 仙 作 为 修 道 之 果 。 《 太 上 洞 玄 灵 宝 本 行 宿 缘 经 》 认 为 行 善 必 得 福 报 , 福 报 的 最 高 层 次 就 是 " 飞 仙 " 。
道 教 在 宣 扬 神 仙 思 想 、 劝 人 为 善 的 同 时 , 还 倡 导 天 道 承 负 信 仰 , 以 长 生 不 死 为 至 善 境 界 的 生 命 观 , 是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贯 穿 如 一 的 主 线 索 , 以 此 为 出 发 点 , 一 系 列 问 题 被 引 发 出 来 。 这 种 " 长 生 不 死 " 绝 不 是 符 合 自 然 生 命 规 律 的 、 实 实 在 在 的 不 死 , 而 是 超 越 了 现 实 死 亡 的 精 神 永 恒 。 老 子 曰 : " 死 而 不 亡 者 寿 。 " ﹙ 《 道 德 真 经 》 第 3 3 章 ﹚ 就 是 这 个 道 理 。 死 去 的 只 是 肉 体 , 存 在 的 则 是 一 种 精 神 道 德 境 界 。 人 若 违 背 了 这 个 原 则 , 就 会 受 到 " 天 道 " 的 报 应 , 并 指 明 " 施 厚 者 其 报 美 , 其 怨 大 者 其 祸 深 , 薄 施 而 厚 望 " ﹙ 《 通 玄 真 经 符 言 》 ﹚ , 说 明 为 善 不 求 福 而 福 至 , 为 恶 避 祸 而 祸 来 。 如 《 列 仙 传 》 中 记 载 , 黄 帝 时 有 一 个 叫 马 师 皇 的 名 医 , 能 从 马 的 形 貌 诊 断 马 的 疾 病 , 医 之 必 愈 。 后 有 一 龙 从 天 而 降 , 对 着 马 师 皇 lBqMbW垂 耳 张 口 , 马 师 皇 自 言 自 语 地 说 : " 此 龙 有 病 , 知 我 能 治 。 " 乃 针 其 唇 下 口 中 , 以 甘 草 汤 饮 之 而 愈 。 后 来 常 常 有 生 病 的 龙 请 求 马 师 皇 治 病 , 师 皇 不 厌 其 烦 , 每 求 必 应 。 一 日 , 师 皇 乘 龙 而 去 。 又 有 一 个 叫 子 英 的 渔 民 , 善 于 潜 水 捕 鱼 。 一 天 捕 得 一 条 鲤 鱼 , 因 喜 欢 它 的 颜 色 , 带 回 养 在 家 里 的 池 塘 中 , 经 常 以 米 谷 喂 养 它 。 一 年 后 , 鲤 鱼 长 达 丈 余 , 头 上 长 出 了 角 , 脊 背 上 生 出 了 翅 膀 。 子 英 感 到 十 分 奇 怪 , 急 忙 叩 头 谢 过 。 鲤 鱼 说 : " 我 是 来 迎 接 你 的 , 你 快 到 我 的 脊 背 上 来 , 与 我 一 起 升 天 。 " 一 时 风 雨 大 作 , 子 英 乘 鱼 背 腾 升 而 去 。 还 有 叫 木 羽 的 人 , 其 母 十 分 贫 贱 , 主 要 以 接 生 助 产 为 生 , 一 次 帮 助 一 产 妇 接 生 , 产 妇 生 一 男 婴 , 婴 儿 出 生 后 便 张 开 眼 睛 , 盯 住 木 母 大 笑 。 木 母 十 分 惊 慌 , 夜 间 梦 见 一 神 守 护 于 婴 儿 身 旁 , 神 曰 : " 此 司 命 君 也 , 当 报 汝 恩 , 使 汝 子 木 羽 得 仙 。 " 不 久 木 母 新 生 一 儿 字 为 木 羽 。 木 羽 十 五 岁 那 年 的 一 天 晚 上 , 有 鸾 马 将 其 迎 接 而 去 。 ﹙ 《 列 仙 传 》 ﹚ 另 外 《 神 仙 传 》 中 所 描 述 沈 羲 升 仙 的 故 事 也 十 分 典 型 。 文 称 沈 羲 能 消 灾 治 病 , 救 济 百 姓 , 但 是 他 不 知 道 服 食 药 物 以 助 成 仙 , 可 是 他 的 功 德 感 动 了 天 神 , 于 是 天 神 派 遣 白 鹿 车 和 青 龙 白 虎 车 并 随 使 者 若 干 , 言 沈 羲 有 功 于 民 , 心 不 忘 道 , 从 小 开 始 , 履 行 无 过 , 寿 命 本 来 不 长 , 算 起 来 应 该 尽 了 , 黄 帝 、 老 子 十 分 怜 惜 他 , 特 遣 仙 官 来 迎 接 他 登 仙 。 上 述 马 师 皇 、 子 英 、 木 羽 、 沈 羲 都 是 积 有 大 德 、 为 善 不 倦 的 人 。 由 此 可 见 ,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在 宣 扬 劝 善 方 面 , 对 于 善 良 的 、 利 他 的 道 德 行 为 给 予 肯 定 、 褒 扬 和 奖 赏 , 造 成 感 化 、 诱 导 和 激 励 的 效 果 ; 对 于 非 道 德 行 为 予 以 否 定 和 贬 斥 , 使 世 人 产 生 自 我 警 戒 、 自 我 监 督 的 结 果 。
二 、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的 济 世 功 能
道 教 引 导 世 人 信 仰 神 仙 、 与 人 为 善 的 时 候 , 产 生 的 效 应 就 是 有 利 于 社 会 , 造 福 于 人 类 , 即 济 世 贵 生 。 道 教 通 过 济 世 贵 生 思 想 的 宣 传 , 积 极 劝 导 世 人 济 世 利 物 , 积 功 累 德 , 成 为 神 仙 。 可 见 济 世 利 物 、 积 功 累 德 是 成 仙 的 前 提 , 也 就 是 在 这 种 思 想 指 引 下 ,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有 了 济 世 的 功 能 。
自 古 以 来 , 大 凡 成 仙 得 道 之 士 , 在 济 世 利 物 、 积 功 累 德 这 个 大 前 提 下 , 不 例 外 以 下 几 个 达 仙 途 径 。 第 一 , 救 死 扶 伤 , 治 病 救 人 。 道 教 真 人 孙 思 邈 , 在 成 仙 之 前 , 由 于 医 德 感 人 , 医 术 高 超 , 药 到 病 除 , 被 世 人 尊 为 " 药 王 " , 后 来 他 医 神 龙 、 救 灵 虎 , 感 动 上 苍 , 被 列 入 仙 班 。 道 教 仙 人 " 三 皇 " , 即 为 古 代 传 说 人 物 伏 羲 、 神 农 、 黄 帝 , 相 传 伏 羲 疗 民 疾 , 神 农 尝 百 草 , 黄 帝 蓍 医 书 , 民 间 百 姓 感 其 恩 泽 而 祀 之 为 神 , 道 教 将 其 纳 入 神 系 , 奉 为 " 医 王 " 。 道 教 真 人 吴 本 , 精 通 各 种 医 术 , 医 德 高 尚 , 悬 壶 济 世 , 不 计 名 利 ; 他 在 闽 南 各 地 云 游 行 医 , 与 瘟 疫 疾 病 作 斗 争 , 救 活 死 伤 者 无 数 , 在 漳 、 泉 一 带 声 誉 极 高 , 得 到 了 广 大 群 众 的 由 衷 爱 戴 ; 他 不 仅 慈 悲 济 世 , 救 死 扶 伤 , 而 且 乐 助 民 危 , 救 人 急 难 , 宋 仁 宗 封 他 为 " 御 史 太 医 妙 道 真 人 " , 道 教 尊 为 " 保 生 大 帝 " 。
第 二 , 兴 利 除 害 , 造 福 于 民 。 道 教 正 一 祖 师 张 道 陵 在 修 道 炼 丹 过 程 中 , 曾 亲 率 弟 子 伏 妖 魔 , 斩 妖 孽 , 夺 盐 池 , 建 功 立 德 , 造 福 蜀 民 , 功 成 即 蒙 太 上 老 君 册 封 为 正 一 天 师 。 道 教 真 人 许 逊 , 因 为 政 廉 简 , 镇 蛟 斩 蛇 , 为 民 除 害 , 白 日 冲 举 , 飞 升 成 仙 。
第 三 , 扬 善 施 财 , 济 贫 拔 苦 。
总 的 看 来 ,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的 济 世 功 能 , 均 是 在 信 仰 神 仙 的 过 程 中 产 生 的 , 一 旦 他 们 成 为 神 仙 后 , 本 身 又 具 有 这 种 功 能 。 如 雷 部 天 尊 辛 元 帅 " 剪 幽 明 中 邪 魔 鬼 恶 " ; 庞 元 帅 降 阴 魔 , 除 阳 恶 , 秋 毫 无 爽 ; 毕 元 帅 诛 瘟 疫 鬼 , 上 管 天 地 潦 涸 , 下 纠 群 魅 出 没 , 中 击 不 仁 不 义 等 。 ﹙ 《 三 教 源 流 搜 神 大 全 》 ﹚ 又 有 道 教 神 仙 王 灵 官 为 人 刚 正 不 二 , 嫉 恶 如 仇 , 纠 察 天 上 人 间 , 除 邪 祛 恶 , 不 遗 余 力 , 世 人 赞 曰 : " 三 眼 能 观 天 下 事 , 一 鞭 惊 醒 世 间 人 。
三 、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的 稳 定 功 能
这 里 所 说 的 稳 定 是 指 社 会 的 稳 定 。 人 们 在 信 仰 神 仙 的 过 程 中 , 相 信 善 恶 报 应 、 行 善 积 德 和 慈 爱 亲 和 等 是 修 仙 的 基 础 , 而 这 些 思 想 恰 恰 是 造 成 社 会 稳 定 的 有 利 因 素 之 一 , 是 创 造 社 会 安 定 团 结 不 容 忽 视 的 措 施 。 道 教 认 为 天 地 间 有 司 过 之 神 , 按 照 人 犯 错 轻 重 进 行 惩 罚 , 并 予 以 计 算 , 犯 错 少 则 灾 难 少 , 多 则 忧 患 重 , 人 们 都 害 怕 它 , 因 为 一 旦 有 错 , 刑 祸 就 会 接 踵 而 来 , 吉 庆 就 会 随 之 而 去 , 到 了 无 法 计 算 时 就 会 夺 人 性 命 。 还 认 为 有 三 台 北 斗 神 君 , 在 人 头 上 录 人 罪 恶 , 夺 人 纪 算 ; 又 有 三 尸 神 , 在 人 身 中 , 每 到 庚 申 日 , 就 上 诣 天 曹 , 言 人 罪 过 。 ﹙ 《 太 上 感 应 篇 》 ﹚ 这 种 夺 人 寿 辰 的 报 应 观 , 显 然 对 现 实 社 会 有 一 定 的 约 束 力 。 这 是 从 反 面 来 说 的 , 从 正 面 看 , 只 要 多 行 善 功 , 广 积 阴 德 , 诸 恶 莫 作 , 一 定 会 得 到 福 报 。 《 文 昌 帝 君 阴 骘 文 》 曰 : " 吾 一 十 七 世 为 士 大 夫 身 , 未 尝 虐 民 酷 吏 , 济 人 之 难 , 救 人 之 急 , 悯 人 之 孤 , 言 人 之 过 , 广 行 阴 骘 , 上 格 苍 穹 , 人 能 如 我 存 心 , 天 心 赐 汝 以 福 。 " 这 就 把 人 的 行 为 好 坏 与 人 的 幸 福 结 合 了 起 来 , 不 仅 有 利 于 人 心 的 净 化 , 而 且 有 利 于 社 会 的 安 定 。
东 汉 张 道 陵 创 教 之 初 就 将lBqMbW 行 善 结 德 思 想 纳 入 登 仙 之 途 , 他 说 : " 积 善 成 功 , 积 精 成 神 , 神 成 仙 寿 。 " ﹙ 《 老 子 想 尔 注 》 ﹚ 劝 导 世 人 众 善 奉 行 , 诸 恶 莫 作 , 显 然 对 社 会 的 积 极 向 上 有 一 定 的 促 进 作 用 。 后 来 《 太 上 感 应 篇 》 曰 : " 欲 求 天 仙 者 , 当 立 一 千 三 百 善 ; 欲 求 地 仙 者 , 当 立 三 百 善 。 " 直 接 了 当 地 指 出 行 善 与 修 仙 的 关 系 , 于 是 道 教 将 其 规 矩 成 戒 律 , 对 世 人 的 行 为 进 行 约 束 。 这 些 戒 律 看 似 教 内 的 条 例 , 其 实 是 每 个 公 民 都 应 该 遵 守 的 起 码 社 会 公 德 。 在 市 场 经 济 日 益 繁 荣 的 今 天 , 提 倡 这 些 戒 律 , 不 仅 可 以 促 进 世 人 净 化 心 灵 , 远 恶 扬 善 , 而 且 可 以 促 进 社 会 的 安 定 , 人 民 的 团 结 , 最 终 形 成 一 个 良 好 的 社 会 风 气 。
四 、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的 民 俗 功 能
民 俗 是 指 民 间 的 风 土 习 俗 , 它 既 包 括 流 传 已 久 、 相 沿 成 俗 的 传 统 节 日 , 也 包 括 传 承 下 来 必 须 遵 循 的 许 多 乡 土 习 俗 。 民 俗 由 于 受 历 史 文 化 、 信 仰 、 心 理 等 意 识 的 影 响 , 故 有 鲜 明 的 时 代 色 彩 。 在 此 仅 就 信 仰 方 面 谈 谈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的 民 俗 功 能 。
第 一 ,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形 成 特 定 民 俗 的 原 因 。 要 素 有 三 : 民 间 信 仰 、 斋 醮 和 娱 神 活 动 。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与 民 俗 信 仰 是 水 乳 交 融 的 , 道 教 信 仰 的 神 仙 有 些 便 是 民 俗 神 , 如 酆 都 大 帝 、 华 光 大 帝 、 五 岳 四 渎 、 财 神 、 门 神 、 灶 神 、 土 地 、 城 隍 、 文 昌 帝 君 、 魁 星 、 六 十 元 辰 、 三 尸 神 、 钟 馗 等 等 。 这 些 都 是 来 源 于 民 间 信 仰 的 神 , 道 教 将 其 纳 入 神 系 后 , 以 他 们 形 成 的 经 典 、 教 义 、 斋 醮 科 仪 又 影 响 着 民 间 宗 教 活 动 。 如 《 太 上 洞 玄 灵 宝 五 显 灵 观 华 光 本 行 妙 经 》 、 《 文 昌 帝 君 阴 骘 文 》 等 。 在 教 内 , 信 徒 们 将 这 些 神 出 生 日 定 为 良 辰 吉 日 , 并 举 行 隆 重 的 庆 祝 活 动 。 这 种 活 动 既 包 括 教 内 的 斋 醮 活 动 , 也 包 括 民 间 的 娱 神 活 动 。 如 农 历 的 三 月 十 五 为 道 教 财 神 赵 公 明 的 诞 辰 , 岁 时 一 些 道 教 宫 观 内 要 举 行 庄 严 的 吉 祥 道 场 ; 而 民 间 则 于 农 历 的 正 月 初 二 , 致 祭 财 神 , 燃 竹 放 鞭 , 昼 夜 不 停 , 河 北 民 间 还 于 农 历 的 二 月 二 十 八 日 , 唱 戏 酬 之 。 ﹙ 河 北 《 阳 原 县 志 》 ﹚ 又 如 春 季 的 清 明 节 , 秋 季 的 中 元 节 , 冬 季 的 农 历 十 月 一 日 , 是 道 教 城 隍 神 的 出 巡 日 , 是 时 全 国 供 奉 城 隍 的 庙 观 均 要 举 行 济 幽 惩 恶 的 度 亡 道 场 , 并 和 全 城 百 姓 举 行 规 模 宏 大 的 城 隍 出 巡 活 动 , 适 时 城 隍 队 伍 浩 浩 荡 荡 , 长 达 数 里 , 两 旁 观 看 者 人 山 人 海 , 中 间 道 士 抬 着 城 隍 神 像 , 念 咒 诵 经 , 鼓 乐 齐 鸣 , 气 势 庞 大 , 盛 况 空 前 。 上 述 的 活 动 在 道 教 中 还 很 多 , 它 们 在 不 断 的 斋 醮 活 动 中 , 逐 渐 与 民 间 祭 祀 活 动 相 结 合 , 从 而 在 特 定 的 时 间 内 形 成 了 既 是 道 教 的 又 是 民 间 的 传 统 节 日 。
第 二 , 道 教 神 仙 信 仰 形 成 的 民 间 传 统 节 日 。
序长不序爵, 敬座不敬位, 重德不重得, 善!
序长不序爵, 敬座不敬位, 重德不重得, 善!序齿【注音】:xù chǐ按年龄长幼排定先后次序。 序齿不序爵意思是只论长幼,不论尊卑
为了大局为重,我不得时时忍辱负重,忍得很辛苦
,“屈辱地站着”——无论多艰难,多困苦,多屈辱,都要站着。钻裤裆是奇耻大辱,但韩信是不得不钻的,如果不钻,只有两个结果,一是他被那屠夫杀掉,从此没有了韩信;二是他把屠夫杀掉,他赢得了暂时的胜利,但从此也没有了韩信,因为他杀人了,杀人者偿命,他会被法律杀掉。任何一个结果,历史上就不会有韩信这个人。韩信之所以能作为成大业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千古流传,就因为他在辱负重时眼睛是看着未来的,心中有着远大的目标。
2, 耐需要修养,辱需要度量,而辱负重则是一种境界。,乃是心头一把锋利的刀,要培养刀捅心头而不惊的气度,就要得了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胯下之辱、占攻之欺、争锋之伤……司马迁如果不能受宫刑之侮,怎么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而流芳千古,成为人人敬仰的史学家,后人尊称的“太史公”? 但他矢志不渝,辱负重,身受腐刑,幽而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3,
伍子胥能屈能伸,不象他哥哥伍尚甘愿成为父亲的陪葬品。他宁愿背负对国不忠、对父不孝的罪名,着父兄无故被害的耻辱和颠覆楚国的雄心逃亡他国。带着强烈的报仇之心,帮助他所辅佐的吴王阖闾征服了多个诸侯国,当然包括楚国在内。杀父杀兄之仇终于得以雪恨。为解心头之恨,他愤怒地鞭打了楚昭王之尸。太史公叹曰:“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就功名,非烈大夫孰能至此哉?”
因此,伍子胥当年没有随父亲俱死,并非不孝,也并非苟且偷生,而是要创造一个弑君报父仇的神话。这才是孝。因为当忠孝不能两全时,按常理我们当然要舍孝取忠;但如果我们所忠的君王并非是一个贤君呢,当然只能舍忠取孝了。
可惜的是,堂堂大丈夫往往会被小人所谄陷。伍子胥也难逃一劫,最终落得个和父亲一样的下场。这无疑是夫差犯的一个大错误,以至于后悔莫及。
不管在伍子胥身上,还是在句践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那种大丈夫的气概。 商汤系夏台,文王囚羊久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越西施嫁吴,阖闾失爱姬,无不体现了这种气概!他们也都成为了有所作为的人。 张骞怀着对汉武帝的感恩毅然出使西域,两次沦落匈奴,辱负重,却始终不忘肩头使命,最终开辟了丝绸之路,名垂青史。
司马迁(前—?),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山西韩城)。那里南邻黄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龙门山。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灵秀豪迈之气。其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他知识广博,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兼容并包又崇尚道家的学术思想对司马迁有直接的影响。
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幼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从10岁开始诵读用籀文写就的文献。汉代通行的是隶书,籀文是先秦古文字,司马迁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他的阅读范围相当广泛,上至尧舜禹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世的辞赋,他都有涉猎。至于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案,都是他阅读的对象。
司马迁在20岁时有过漫游的经历,到过东南一带许多地方。在会稽探访大禹的遗址,在场上水滨凭吊屈原,在登封瞻仰许由的坟墓,在楚地参观春申君的宫殿。在刘邦发迹的丰沛之地,司马迁参观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故居。在漫游过程中,他流露出对传统文化及其深厚的感情。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寻根求源。游览韩信故里时,他听当地人讲韩信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尽管家境贫寒,仍然把故去的母亲安葬在高敞地。司马迁实地考察了韩母的墓地,那里果然地势开阔,证实了传说的可信。司马迁在广阔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大大拓宽了视野,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他在游历的过程中的真切体会和亲身感受也一起写入书中。
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子承父之志,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年),他开始了《太史公书》及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前后经历了14年,《史记》的写作已基本完成。司马迁大约死于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后。
司马迁修史
司马迁修史初期,旨在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并弘扬有汉一带的精神,把修史看作是“明圣盛德”、述“功臣史家贤大夫之业”(《太史公自序》)。但是经过李陵之祸以后,他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他列举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著书立说的动机,认为自己也属于发奋著书的类型,是在经历磨难之后通过著书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司马迁由于身陷囹圄、遭受宫刑,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赞颂,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在一起,融入了较多怨刺的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创伤所作的倾诉。
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史书中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视之,俯出裤下匐伏。一人皆笑信,以为怯。
关于胯下之辱的原因,在老淮安还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韩信年轻时有二种爱好,一是钓鱼,一是剑,当地一个屠夫要他的剑,他不给,屠夫让他从胯下钻过去。
第二种说法是一次经常周济韩信的漂母生病了,韩信为了给漂母弄点肉吃,到屠夫那里赊肉,屠夫让他从胯下钻过去。
还有一种说法是,韩信受生活所迫,偷了屠夫的肉,屠夫说你从我的胯下钻过去我就不要了,在韩信做了大将军后,还去看过这个屠夫,不但没有报复他,还让他作了手下的中尉。
对于跨下之辱,韩信后来说,我当时并不是怕他,而是没有道理杀他,如果杀了他,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了。
2, 耐需要修养,辱需要度量,而辱负重则是一种境界。,乃是心头一把锋利的刀,要培养刀捅心头而不惊的气度,就要得了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胯下之辱、占攻之欺、争锋之伤……司马迁如果不能受宫刑之侮,怎么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而流芳千古,成为人人敬仰的史学家,后人尊称的“太史公”? 但他矢志不渝,辱负重,身受腐刑,幽而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3,
伍子胥能屈能伸,不象他哥哥伍尚甘愿成为父亲的陪葬品。他宁愿背负对国不忠、对父不孝的罪名,着父兄无故被害的耻辱和颠覆楚国的雄心逃亡他国。带着强烈的报仇之心,帮助他所辅佐的吴王阖闾征服了多个诸侯国,当然包括楚国在内。杀父杀兄之仇终于得以雪恨。为解心头之恨,他愤怒地鞭打了楚昭王之尸。太史公叹曰:“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就功名,非烈大夫孰能至此哉?”
因此,伍子胥当年没有随父亲俱死,并非不孝,也并非苟且偷生,而是要创造一个弑君报父仇的神话。这才是孝。因为当忠孝不能两全时,按常理我们当然要舍孝取忠;但如果我们所忠的君王并非是一个贤君呢,当然只能舍忠取孝了。
可惜的是,堂堂大丈夫往往会被小人所谄陷。伍子胥也难逃一劫,最终落得个和父亲一样的下场。这无疑是夫差犯的一个大错误,以至于后悔莫及。
不管在伍子胥身上,还是在句践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那种大丈夫的气概。 商汤系夏台,文王囚羊久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越西施嫁吴,阖闾失爱姬,无不体现了这种气概!他们也都成为了有所作为的人。 张骞怀着对汉武帝的感恩毅然出使西域,两次沦落匈奴,辱负重,却始终不忘肩头使命,最终开辟了丝绸之路,名垂青史。
司马迁(前—?),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山西韩城)。那里南邻黄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龙门山。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灵秀豪迈之气。其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他知识广博,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兼容并包又崇尚道家的学术思想对司马迁有直接的影响。
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幼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从10岁开始诵读用籀文写就的文献。汉代通行的是隶书,籀文是先秦古文字,司马迁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他的阅读范围相当广泛,上至尧舜禹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世的辞赋,他都有涉猎。至于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案,都是他阅读的对象。
司马迁在20岁时有过漫游的经历,到过东南一带许多地方。在会稽探访大禹的遗址,在场上水滨凭吊屈原,在登封瞻仰许由的坟墓,在楚地参观春申君的宫殿。在刘邦发迹的丰沛之地,司马迁参观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故居。在漫游过程中,他流露出对传统文化及其深厚的感情。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寻根求源。游览韩信故里时,他听当地人讲韩信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尽管家境贫寒,仍然把故去的母亲安葬在高敞地。司马迁实地考察了韩母的墓地,那里果然地势开阔,证实了传说的可信。司马迁在广阔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大大拓宽了视野,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他在游历的过程中的真切体会和亲身感受也一起写入书中。
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子承父之志,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年),他开始了《太史公书》及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前后经历了14年,《史记》的写作已基本完成。司马迁大约死于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后。
司马迁修史
司马迁修史初期,旨在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并弘扬有汉一带的精神,把修史看作是“明圣盛德”、述“功臣史家贤大夫之业”(《太史公自序》)。但是经过李陵之祸以后,他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他列举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著书立说的动机,认为自己也属于发奋著书的类型,是在经历磨难之后通过著书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司马迁由于身陷囹圄、遭受宫刑,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赞颂,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在一起,融入了较多怨刺的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创伤所作的倾诉。
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史书中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视之,俯出裤下匐伏。一人皆笑信,以为怯。
关于胯下之辱的原因,在老淮安还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韩信年轻时有二种爱好,一是钓鱼,一是剑,当地一个屠夫要他的剑,他不给,屠夫让他从胯下钻过去。
第二种说法是一次经常周济韩信的漂母生病了,韩信为了给漂母弄点肉吃,到屠夫那里赊肉,屠夫让他从胯下钻过去。
还有一种说法是,韩信受生活所迫,偷了屠夫的肉,屠夫说你从我的胯下钻过去我就不要了,在韩信做了大将军后,还去看过这个屠夫,不但没有报复他,还让他作了手下的中尉。
对于跨下之辱,韩信后来说,我当时并不是怕他,而是没有道理杀他,如果杀了他,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了。
帮我翻译《论语》的几句话!!?搜趣网?
请依照顺序翻译以下十句话: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意:是依照顺序!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 “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 (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回答者:豆綩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8 21:53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www.souquanme.com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在温习就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现实‘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酒后落叶的。”
子贡问到:“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 “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 (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回答者:豆綩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8 21:53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www.souquanme.com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在温习就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现实‘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酒后落叶的。”
子贡问到:“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朋友们帮我个忙,很简单...就是来安慰一下我,仅此而已..........................
我和她...我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她是上海分公司的,那年公司9周年聚会不经意间我遇上她,就这样简单。她很美,是一个外表无可挑剔的人,开始觉得她内在是一个高傲的女人不好接近不好相处但在后来发觉原来那些只是误会,她很直接,作风很明朗,照理说这样的女人应该让人害怕的,但是我却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她。我喜欢她直直接接,开开心心,她不懂去矫柔造作,因为她天生的漂亮让她根本不用做作就能散发那要命的魅力!后来,我渐渐被迷住了,再也出不来了,于是我表白了,但是大家都是成年人,我们就这样含糊着谁也没说破,因为怕被拒绝也怕感情还不够火候吓到她。我和她的世界终归有那么点宿命在里面,我们不可以!虽然都没结婚,但我们都有了很好的男女朋友。这一点双方都知道,但是我们就那么沉迷着,其实我想给她点勇气,我想告诉她只要有她我什么都可以不要,尽管这样对其他人不公。后来不问任何事情了,我们就这样根本不清楚地在两个人的世界纠缠着,一切的一切都是交融和慰藉。因为我低靡了一段时期,也就是那时,我发现她原来可以很温柔,也许是她知道我爱她,所以她根本是在怜悯我同情我,所以她愿意安慰我,默默地陪着我。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在她心里我到底算什么。今天以前,我一直想问个究竟,我那么爱她,她到底爱不爱我?但是现在我不想问了,不想知道。一旦去细细想我们之间的事,我就知道自己又会陷进去,因为她无疑是因为我们的相处开心过,我喜欢她因为我们的相处象心里开花一样的有一副灿烂心情,我喜欢她很努力地帮我和极力地想让我开心起来。我不喜欢她因为我们的事把她弄的愁眉苦脸,每天就像被我传染了,开始想一些无力面对的事情。有一天,我在上班,秘书说中午有人请客吃饭,于是我们去了,公司小君决定和未婚夫结婚,那一刻的女人的确很美丽。于是我晚上回到家坐在烟雾里,想我们的未来,我一直在想,什么是爱?我和枚的是爱吗?(我现在的女朋友)我很清楚的发现,不是。我和她象是亲人,只是这样。我爱的其实只有她,那我为什么会爱她?爱的究竟有多深?深夜我打电话给她,我说我很想她,她说她没有想我,我说那你想谁呢?她说,我一天都在想什么是爱情。电话这头的我完全怔住了,我完全可以当她开玩笑,但是在那玩笑的声音背后只有我们彼此才知道是什么感觉。我当时就想冲过去抱住她,我不要她想那些想不通的问题,不要她失去那份开心和明快的生活。就是有这样的默契,每当我们在一起,真的感觉很好。但是我总有无奈,我现在知道了,她不喜欢和我谈事业,我才发现我对她其实很残忍,她或许知道我是一个把事业蓝图想的太好的人,所以不抱怨,还是默默支持我,她会问我工作进展怎么样了,尽管她根本不想听。而我的女朋友枚不会这样,只会拼了命的折磨我!而她却只喜欢就陪着我。这是她的付出,所以每当想起,我就觉得整天怀疑她只是因为我的爱所以同情我这种想法太多余......是她在犹豫吧!所以你才会不确定,因为她没个你一个明确的答案,要是她说她跟男朋友分了,来依附你这份感情,你是不是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放弃现在的 感情生活呢!说什么都是成年人了之类的话都是废话,我告诉你每个你希望你生存的 人都希望你幸福的活着。还不是因为她没有给你明确的答案,还有你谈什么?跟现在的女朋友是亲情,跟她是爱情,我告诉你爱情最终都会成为亲情的,你知道她总是给你若近若离的,就是保持的一直距离,一种让你向往距离,然而你却痴迷她留给你的这段距离。女人天生就有被疼惜的资质,所以你对她的爱护可以理解 ,我知道那种想把一切都给她,只要换来她的开心和对你 的 关注就满足了,其实这样很傻的,最终你的爱成为她的负担了,她承受不起就多开了,从此让你永远记得她的好。其实你什么都不了解她,而她却把你了解透透的!就因为没有完全得到她的心所以你才会更加向往她的感情
我知道这种感情不是别人劝你就能忘记的,但是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它会随着时间慢慢淡掉,但是当某一天你想起时,心里还是会隐隐发痛,甚至有时还会梦到她!
你如果不喜欢现在 的女朋友,请你考虑不要因为你耽误了人家的幸福,你不是她给你竟是折磨么?怎么还要在一起,她还是有她的好,她心里无论什么时候想的只有你一个,而你和另一个女人心里却放着别人。
我知道这种感情不是别人劝你就能忘记的,但是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它会随着时间慢慢淡掉,但是当某一天你想起时,心里还是会隐隐发痛,甚至有时还会梦到她!
你如果不喜欢现在 的女朋友,请你考虑不要因为你耽误了人家的幸福,你不是她给你竟是折磨么?怎么还要在一起,她还是有她的好,她心里无论什么时候想的只有你一个,而你和另一个女人心里却放着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