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道家文化下一句(道教雷坛对联)

弘扬中华孝文化下一句弘扬中华孝文化培育当代信精神弘扬传统文化为的是让人们吸取先贤智慧改善社会风气,改变信仰缺失的现状,重拾孝(于国于家)信(于人......

弘扬道家文化下一句(道教雷坛对联)

弘扬中华孝文化下一句

弘扬中华孝文化
培育当代信精神
弘扬传统文化为的是让人们吸取先贤智慧改善社会风气,改变信仰缺失的现状,重拾孝(于国于家)信(于人于己)的传统文化瑰宝。“弘扬”和“培育”一脉相承,“传统”对“当代”,“孝”对“信”,“文化”对“精神”,望诸君评点。

中国古代道家与儒家文学是怎样的关系

中国文人有哪些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在影响下对于文章有那些改变?
道教是由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而来的,老庄思想起的开头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
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后来又演变成三位一体的老子一气化三清。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须深详;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奉《道德经|老子》、《庄子》为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老、庄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的影响。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惟信仰道教人口,并不普遍。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搜趣网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而且所说的仙境,大多数也是处于现实当中,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中很多就是中国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
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
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去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经》。另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
道教系列条目
基本教义
道,德,三清,修炼
重要人物
老子, 庄子, 张道陵
张角,葛洪,陈抟,王重阳
道教神仙
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玉皇大帝,西王母,八仙
道教宗派
正一道,全真道
道教典籍
《道德经》,《南华经》AnPXcY
洞天福地
十洲三岛,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维基主题:宗教
太极图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目录 [隐藏]
1 概论
2 教理和教义
3 历史
3.1 渊源
3.2 发展历程
3.3 近现代的道教
4 道教神仙
5 戒律
6 道术
7 主要典籍
8 教派
9 道教活动
10 道教文化
10.1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 道教与道家
12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13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14 参考文献
15 参看
16 外部链接
[编辑]
概论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指以“道”来教化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
[编辑]
教理和教义
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
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尊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后来又演变成三位一体的老子一气化三清。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须深详;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奉《老子》、《庄子》为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老、庄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的影响。
[编辑]
历史
参看道教历史
[编辑]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编辑]
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并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编辑]
近现代的道教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
[编辑]
道教神仙
参看道教神仙
大英博物馆藏道教人物像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间的秩序创造了天廷及其皇帝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廷的附属,也创造了阎罗殿和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八仙等作为天廷秩序之外的“散仙”。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妈祖、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但一般宫观只供奉三清神像,其他的神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
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
[编辑]
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 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节律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三纲五常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内容。道教的清规戒律也是随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与政权的法律相冲突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编辑]
道术
《抱朴子》中所载的老君入山符,认为使用它可以避开鬼怪野兽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蹻、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了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后来道教也认识到由于内丹服食和配制的方法较难掌握分寸,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后世转向较为保险的内丹修炼。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
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静、存思、辟谷等多种。这些现代多归为气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许多都习武术。中医理论亦源自道教。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 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静洁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荤,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名目繁多。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箓。符是用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认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术。
[编辑]
主要典籍
参看道经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现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传,其它版本已失传,现存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于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出现了《悟真经》、《金丹四百字》等经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敦厚朴素”。
[编辑]
教派
参看道派
泰山上的一位道士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5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太一道:金朝时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衰微
明朝以后,道教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共有86家,实际上只有80家。
正一道:正一道即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全真道兴盛于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阳,丘处机。全真道讲求清修,其道士必须出家、吃素。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十方丛林”。
[编辑]
道教活动
道教的活动主要在宫观内进行。宫观可以分为两种:
子孙庙:庙产由庙主私有,师徒相传,一般规模不大。
十方丛林:庙产属于道教徒或者某个道派公有,凡是道教徒都可以在这里通过一定的手续挂单居留。一般规模较大。十方丛林可以传戒,但是不能收徒弟。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子孙丛林”,是两者的混合物。一般都是从子孙庙发展过来的。
此外正一道的宫观和全真道的宫观在制度和日常活动上也是不一样的,二者一般不混杂。
[编辑]
道教文化
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它对于华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
[编辑]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 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
中国四大古典搜趣网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祉、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编辑]
道教与道家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编辑]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而且所说的仙境,大多数也是处于现实当中,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中很多就是中国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
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
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去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经》。另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
[编辑]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道教和佛教作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两者在相互斗争中互相吸收,使其更适用中国的本土文化的需要。
[编辑]
参考文献
李纪兵,《富国律》——三十年内国家成王称富之规律法律》,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 ISBN 962-450-844-5
李纪兵,《道德经李家注解》
唐大潮,中国道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ISBN 7-80123-229-1
丁培仁,道教典籍百问,《宗教文化丛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ISBN 7-5072-0409-x
李养正,道教基本知识,中国道教协会编印(非正式出版物),1985年
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 ISBN 7-5052-0203-0
[编辑]
参看
道教历代龙虎山天师列表
道教音乐
道教人物列表
道教全国重点宫观
洞天福地
中国宗教
[编辑]
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查找与此搜趣网条目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道教
中国道家网站索引
道教学术资讯网
中国道教协会
中国道教
Taoist Studies in the World Wide Web
Daoist Chinese Characters
石竹道文化
道教文化
道教网络资讯报导
道教全真派
道教中的女性(翻译节本)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1%93%E6%95%99"
页面分类: 中国宗教 | 道教 | 宗教
参考资料: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9%81%93%E6%95%99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156013.html

道教,伊斯兰教,佛教常用对联

佛教
玉瓶甘露滴
紫竹惠风生
洞中常入静
衣裳不染尘
满座祥云垂世界
一瓶净水洒乾坤
芙蓉花面春风暖
杨柳枝头甘露香
宝鼎通迎香结彩
银台昭感烛生花
杨柳瓶中赐法水
莲花台上放毫光
座下莲台颖结子
瓶中杨柳自生枝
笑到几时方合口
座来元旦不开怀
无俗铺张是外表
念佛训理真孝心
佛垂金子放毫光
接引众生往西方
愿仗如来慈悲力
接引德生安乐国
常持诸佛无上戒
参透自性悟真空
青莲出水童真像
红日当天护法神
界无边际弘圣教
明心见性普渡生
无心始可得觉路
有口只宜念弥陀
佛号万千犹患少
世缘半句不嫌多
座上莲花前后果
庭中柏子去来心
佛殿无灯凭月照
堂门不锁待云封
六道轮回求出无期
阿弥陀佛能为恃帖
弘法利生皆有大愿
兴慈济物护持十方
佛法弘扬宗风永振
法轮大转慧日高悬
三界火宅甚可怖畏
四土清净忻求证得
慈福遍人天祥开佛日
圣恩留法宝妙观心灯
从今起拜菩萨先拜我心
向此后念弥陀自念其行
慧炬照百千劫三根善明
远程隔十万亿一念横超
大丈夫之手拨开生死路
奇男子双眉皱裂利名关
人命无常生老病死轮转苦
此身报终拔除业障归极乐
座下莲花占断西湖三月雨
瓶中杨柳分来南海四枝春
执我心迷妄读千经万卷少
明心见性顿悟真空一字多
过去是如来具足无边功德
现在是菩萨常示卅二化身
开清净门大地群众归正觉
示慈悲相普天世界证菩萨
山静云间如是机缘如是法
鸟啼花放不是休息尔是心
心净土净尽大地莫非道场
人空法空过琮宙无穷国土
莲池八德甘露润慈三千界
华台九品法轮常转四部洲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如来本怀四宏誓愿觉道同归
尘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
胸中无所得半是青山半白云
海水涌金波潮去潮来不生不灭
金台悬玉镜鉴今鉴古是色是空
莲眼度迷津心地慈悲同道大士
火眉超苦海苦结法门清净真人
宝塔喻佛身举手低头见闻成正觉
慈恩传法宝起心动念觉知证菩提
执炬奘公贝叶传来三千弟子频伽声
袭灯基师梵音渲没百部疏成狮子吼
华藏现金身地水火风大千虚空皆是相
圣教传东土胎卵湿化恒沙软动尽归缘
伊斯兰教
道冠古今造宇宙
法遵圣贤驭人神
万世山河归一主
普天日月照群生
痴迷者终身不悟
猛醋的及早回头
与人身教胜言教
取义无声最有声
误道诲人常世让
修身克已平生功
忠诚伊斯兰的信仰
坚守伊斯兰的五功
仰体天心一元默运
永延道默万派同归
清真映日月净化乾坤
左兰传九州万众归心
扶持正教要在循规蹈矩
挽救颓风光宜诚意修身
七日五时到此须勿妄想
三才万事其中自有纲维
奉清真明理义学无止境
举古兰扬主道众志成诚
清法不朽吾教独高世界
真诚无伪此端久著环球
教为清真凡事必须清白
道本仁爱一切不外仁慈
认主独一坚持伊斯兰正道
敬圣善训继承穆斯林良规
清在个中一片冰心参本色
真寻象外三更水月悟根源
天道五功认主乃百善之首
人伦五典孝顺为百行之先
天堂地狱明设真径随人选
圣域贤关透过三乘任我行
修身以礼明心以道达真乘
物我忘尽真一还真归初境
清岂勿清欲清须一尘不染
真诚难真要真宜万缘皆空
自唐以降州皇册清真清净
正教道行五时拜裕国裕民
真主降天经护国佑民恩波远
穆圣传古教正已化人德泽长
读书得妙意合理天经三十部
养气通神明道统古圣千百年
教之以才导之以德足为师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作表焉
入此门登此殿莫蒙混礼了拜去
洗其心涤其虑须仔细作起功来
运无极开太极化人化物化化无息
含理世定妙世天造地造造造有原
教自西来历唐宋元明民永垂教典
泽流东上本念礼斋课朝世守良规
学富东海丰彩照人间多事不愧师资
经贯北斗才华横溢化雨露雅看教幕
大道本于天先圣后圣律开教化传千古
至理通佛儒东方西方传教源流注两间
道高三教德备三乘务道外极古今圣理
遵守五功全尊五典做得来达天地完人
存心养性以事天圣贤功夫乃自伦常作起
搜趣网学上达而知命道德真谛还从日用的来
吃苦是良途做苦事用苦心苦尽终归落归
偷闻非善策好闲游说闲话闲人皆作废人
真经传自六方三十册包括无遗往圣先贤延大道
古教引于中国千余年率由罔替教崇正宗成一统
本道尽人合天顾时时索解无穷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功在承先启后俾代代维持不断劳之匡之直之辅之来之翼之
道教对联大全
上联:众妙无门是谓玄之主;
下联:群魔尽扫是谓武之真。
上联: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下联:人道不修,仙道远矣。
上联:以三十六修而成道德;
下联:得八十二化以伏龟蛇。
上联:以仁义为巢风仪阿阁;
下联:与天人合机象拱宸居。
上联:移来福地在千界;
下联:借得武当一统天。
上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下联: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联:位镇北方,凛凛英风贯日月;
下联:精分水性,腾腾杀气肃乾坤。
上联:万道祥光归紫府;
下联:千条瑞气贯黄庭。
上联:脱俗归真,须向吾门求觉路;
下联:超凡入圣,更宜此地问玄津。
上联:天雨大,不润无根草;
下联:道法宽,要度有心人。
上联:天近元门,上极斗牛之气;
下联:云开黄道,永依日月之光。
上联: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福;
下联:圣贤有教,修身可以齐家。
上联:太极还从无极始;
下联:三元总自一元生。
上联:身居坎位,玉相凛凛威宇宙;
下联:面向离宫,宝剑辉辉镇乾坤。
上联:上帝垂恩因人施雨露;
下联:天官赐福随时降祯祥。
上联:扫荡妖氛,清平国土三界外;
下联:阐扬正数据,福利邦家万法尊。
上联:瑞映八方世界;
下联:恩覃十部阎君。
上联:瑞气早呈云锦至;
下联:祥光瑞自月底天。
上联:人间文字无数,全凭阴骘;
下联:天上主司有眼,独看心田。
上联:乾元启运三阳泰;
下联:坤满福地降吉祥。
上联:弃天子不为,立定脚跟归大道;
下联:视其神固有,高坐帝位主重玄。
上联:利锁名缰,笼络许多好汉;
下联:晨钟暮鼓,惊醒无限痴人。
上联:立教开宗,紫气东来三万里;
下联:著书传道,函关初度五千言。
上联:进青山白云道院;
下联:出绿水野鹤人家。
上联:金阙化身,真武九天扶日月;
下联:玉虚师相,仁威万古镇乾坤。
上联:金阙化身,八十二同名同姓;
下联:玉扈献寿,万六千为春为秋。
上联:黄鹤归来,为带松花香道院;
下联:白云飞去,故留秋月照丹台。
上联:弘扬道教传统文化;
下联:服务三个文明建设。
上联:福地名山,无点真心难到此;
下联:蓬莱胜迹,有些诚意自可游。
上联:凤彩拥出三尊地;
下联:龙势生成一洞天。
上联:帝德常高北阙;
下联:神威普照南天。
上联:道高龙虎伏;
下联:德重鬼神钦。
上联:赤足踏龟蛇,万法总归三尺剑;
下联:披发炼乌兔,一灵摇动七星旗。
上联: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
下联:朝吟夕诵,唤回尘环梦迷人。
上联:常扬赫赫三尺剑;
下联:永现森森七星旗。
上联:宝殿巍莪上接三清法界;
下联:天香缥渺纵游九府神功。
上联:瑞气早呈云锦至;
下联:春风轻展桃花顶。
上联:瑞气早呈云锦至;
下联:春风不见桃花到。
上联:瑞气早呈云锦至;
下联:春风难见桃花开。
上联:瑞气早呈云锦至;
下联:清风未见桃花开。
上联:瑞气早呈云锦至;
下联:春风不入夕阳来。
上联:瑞气早呈云锦至;
下联:春风不作雪花来。
上联:上帝垂恩因人施雨露;
下联:中华入梦若心有乾坤。
上联:上帝垂恩因人施雨露;
下联:英雄落泪向月照乾坤。
上联:上帝垂恩因人施雨露;
下联:中华入梦若心有阳光。
上联:上帝垂恩因人施雨露;
下联:中华落风为客有乾坤。
上联:上帝垂恩因人施雨露;
下联:英雄落泪为心有风云。
上联:上帝垂恩因人施雨露;
下联:英雄落月对燕放春风。
上联:上帝垂恩因人施雨露;
下联:西天落日对燕放春风。
上联:上帝垂恩因人施雨露;
下联:英雄落风为客送春晖。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