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下一句(唐太宗 以人为镜 以史为镜 全名言)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后一句--,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代名臣魏征直言敢谏,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以至于魏征去世后唐太宗痛泣:“夫以铜为镜,......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下一句(唐太宗 以人为镜 以史为镜 全名言)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后一句

--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代名臣魏征直言敢谏,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以至于魏征去世后唐太宗痛泣:“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视正直的魏征为自己为人处事的一面明镜,令唐太宗留下了千古明君的美名,成就了魏征一代“良臣”的美誉,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繁华的“贞观之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亦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广为传颂的千古佳话!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说的[原文]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征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唯前有数行,稍可分辩,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其遗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 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今译] 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征去世了,就失去一面镜子了!魏征去世后,我派人到他家中,从他的书箱里找到一页奏疏,刚刚写成草稿,字迹都难以辨认,只是前面有几行,还稍微可以看清楚,这几行字写道:“天下的事物有善也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得以安宁,任用恶人国家就会kzXlY动乱。朝廷大臣之中,君主对他们的感情有爱有憎,对憎恶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缺点,而对喜爱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长处。爱憎之间,是应该仔细慎重的。如果喜爱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长处,斥退邪恶的小人毫不迟疑,任用贤良之臣没有二心,国家就可以兴旺了。”他留下的奏疏就是这样说的。而在我想来,恐怕难免犯这样的错误,公卿侍臣们可以把他的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我的kzXlY过失就一定要规谏呀
  人类胜过动物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
  如满意请采纳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何解?

解释: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

出处:出自唐代刘昫的《旧唐书魏徵传》。

原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白话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扩展资料:

典故: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www.souquanme.com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www.souquanme.com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www.souquanme.com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

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然而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说的这些过错。

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过错一定要进谏。”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