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与友邦 不予家奴出处是什么?
宁与友邦,不予家 奴这句话出自梁启超先生的《戊戌政变记》。
宁与友邦,不予家 奴原句是:“大学士刚毅尝语人曰:‘改革者,汉人之利,而满人之害也!我有产业,搜趣网吾宁赠之于朋友,而必不使奴隶分其润也!’”
刚毅全名叫他塔拉刚毅,他是满洲人,镶蓝旗,原本岌岌无名,后因在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表现出色,得到慈禧赏识,自此平步青云,官至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也算是身居高位了。
刚毅在戊戌变法中,是维新派的死对头。他甚至主张废除支持维新变法的光绪皇帝,而“宁与友邦,不予家 奴”这句话就是他在戊戌变法中攻击维新派的一句名言。即前面所提到的“我有产业,吾宁赠之于朋友,而必不使奴隶分其润也!”
宁与友邦,不予家 奴分析
刚毅的这句话,其实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分析。第一个方向。刚毅未必说过这样的话。因为刚毅是一个顽固派,刚毅所仇恨的,除了维新派以外,还包括东西洋的外国人。
第二个方向刚毅虽然未必说过这样的话,但是,对于古今中外的统治者来说,宁赠友邦,不予家 奴都是在自身统治受到威胁后的首选。
宁予外邦,不予家奴什么意思?
宁予外寇不予家奴
宁愿给外面的寇贼,搜趣网也不愿意留给自己家的奴才
出处 《1901年2月14日慈禧太后上谕》:
「宁与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扩展资料: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搜趣网开始独掌大权。
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慈禧
“宁予外邦;不予家奴”的出处?
一般我们知道是慈禧太后说的,但是他的真正出处是哪来?梁启超Weurgc《戊戌政变记》里记载,守旧大臣刚毅说过“我家之产业,宁可以赠之于朋友,而必不畀诸家奴。”,到后来排满民族主义兴起,革命派出于政治需要将这句话变成了“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并传言是慈禧说的。
梁启超撰著的《戊戌政变记》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作者将对传统纪事本末体史书的辩证认识,熔铸到《戊戌政变记》的撰著中。
在编纂思想上,作者确立了具有比较系统和严密的指导思想,即确立“史迹集团”,以扩大纪事本末体的记载范围和强化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确立“以传记之法,来改造纪事本末之体”,重视伟人在纪事本末中的作用;重视史论,www.souquanme.com阐明作者对历史进程的观点和看法。《戊戌政变记》在编纂方面的实践,表明它是纪事本末体由传统型向近代型过渡的代表作。
戊戌政变记是文章专集。晚清梁启超所撰。作于光绪二十四年。共五篇。
梁启超生平传略见前文。作为戊戌变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梁启超,由于亲自参与了维新变法,亲眼目睹了戊戌政变的前后始末,所以,在此书中,他详细地论述了戊戌政变的发起与终结,分析了戊戌政变的原因。
扩展资料版本
就单行本而言,主要有两个版本系统,一为九卷本,最早为1899年横滨清议报社印九卷本,随后有新民丛报社印九卷本等,1957年香港中华书局重印第16版九卷本。
另一为八卷本,根据狭间直树的研究,最早的八卷本出现在1907年之后,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饮冰室合集》收录的是这个版本,1953年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戊变法》同样收录了八卷本,1954年中华书局又根据《饮冰室合集》本印行了单行本。
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清议报》连载本和横滨清议报社铅印九卷本,但是为了方便查对,引用的文字一般标出其在中华书局重印本中的位置。
关于九卷本和八卷本的差异情况,本文依从刘凤翰的研究成果,请参阅刘凤翰《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考异》,台北,《幼狮学报》第2卷第1期,1959年1月。)一书第一次对戊戌维新运动从整体上进行了描述,建立了一个以康有为为领袖和主线的戊戌维新运动宏观叙述框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戊戌政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