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桢干也上一句(桢干的详细解释)

桢干的详细解释筑墙时所用的木柱,竖在两端的叫桢,竖在两旁的叫干。《书·费誓》:“峙乃桢榦。”,孔,传:“题曰桢,旁曰榦。”,孔颖达,疏:“题曰桢......

天下之桢干也上一句(桢干的详细解释)

桢干的详细解释

筑墙时所用的木柱,竖在两端的叫桢,竖在两旁的叫干。《书费誓》:“峙乃桢榦。” 孔 传:“题曰桢,旁曰榦。” 孔颖达 疏:“题曰桢,谓当墙两端者也。旁曰榦,谓在墙两边者也。”《史记鲁周公世家》:“鲁人三郊三隧,歭尔刍茭、糗粮、桢榦,无敢不逮。”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五》:“三代以上,十而税一,用之力役,用之田猎,用之兵戎。车马牛、桢干、刍粮、器甲,皆民供之。” 章炳麟 《訄书明农》:“蔬屮之丰,园圃毓之;桢榦之富,虞衡作之。” 指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人或事物。汉 匡衡 《上政治得失疏》:“朝廷者,天下之桢干也。”《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姚信、楼玄、贺邵、张悌、郭逴、薛莹……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唐 柳宗元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柳镇﹞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桢干。”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惟有刚毅不挠,虽遇外物而弗为移,始足作社会桢干。” 支撑,支持。《后汉书阜陵质王延传》:“帝见延及妻子,愍然伤之,乃下诏曰:‘昔周之爵封千有八百,而姬姓居半者,所以桢干王室也。’”《魏书礼志二》:“昔尧敦九族,周隆本枝,故能磐石维城,御侮於外。今臣之所亲,生见隔弃,岂所以桢干根本,隆建公族者也。”

东汉光武帝封禅过吗?


光武帝封禅
作者: 时间:2008-1-1 0:00:00 点击:432 等级:★★★
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省枣阳县西南)人 。史称“高祖九世之孙”。经历数代,由嫡系转而旁系,只能说是西汉宗室。他是东汉的第一位皇帝,以维护刘氏皇权正统起家,以维持刘氏正统而即帝位,又以维护刘氏正统而终,总其一生,生于末世,以种种权术平乱世,兴一统,以旁系而继嫡系正统,也算得上政治圈中善于纵横捭阖的人物。
既然光武帝刘秀是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本不应有“统”与“不统”的问题,只是因为西汉末年社会危机加剧,出现了一个王莽改制的现实。王莽曾于公元8年公开称帝,改国号为“新”,刘氏皇权的统绪中断,所以刘秀即位,才又续上刘氏皇权的系统。这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的一大政治特色。
西汉末年,社会危机加剧,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富者田连阡陌,甚至田连州郡,贫者无立锥之地,四处逃亡,在死亡线上挣扎。匡衡农家出身,以好学著称,精通儒学。后官至丞相。汉元帝时,他曾向皇帝建议:
臣愚以为宜一旷然大变其俗。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朝廷者,天下之桢干也。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则民不争;好仁乐施,则下不暴;上义高节,则民兴行;宽柔和惠,则众相爱。四者,明王之所以不严而成化也。何者?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此其本也。今俗吏之治,皆不本礼让,而上克暴,或忮害好陷人于罪,贪财而慕势,故犯法者众,奸邪不止,虽严刑峻法,犹不为变。此非其天性,有由然也。(《汉书匡衡传》)他以为,“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纲纪失序,疏者逾内,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徼幸,以身设利。”显然,匡衡以儒学的道德家的面目出现在朝廷和政治圈里,这就是说,匡衡主张重义轻利,至少是不贪利。然而,在世俗社会生活圈子里,匡衡又确确实实是一位“好利之臣”,几乎是贪得无厌的。他本来享有31万亩土地的租税,后来巧取豪夺,扩充了4万多亩土地。结果,“有司奏衡专地盗土,衡竟坐免”,免为庶人,终老于家。另一位专事兼并土地的是张禹 。张禹字子文 ,亦官至丞相。《汉书张禹传》称。“禹为人谨厚,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它财物称是。”张禹一生,受皇帝赏赐甚多,他任宰相6年,得黄金百斤,益封400户,前后相加,共千户。史书称“天子数加赏赐,前后数千万”。匡衡出好。张禹也好,统统皆崇尚利禄,并且是兼并土地的巨富。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就必然贫困。鲍宣给皇帝的上书中讲到西汉末年民有“七亡”、“七死”:
今世俗谓不智者为能,谓智者为不能。昔尧放四罪而天下服,今除一吏而众皆惑。古刑人尚服,今赏人反感。请寄为奸,群小日进。国家空虚,用度不定,民流亡,去城郭。盗贼并起,吏为残贼,岁增于前。凡民有七亡:阴阳不和,水旱为灾,一亡也;县官重贵,更赋租税,二亡也;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强大姓,蚕食亡厌,四亡也;苛吏徭役,失农桑时,五亡也;部落鼓鸣,男女遮,六亡也;盗贼劫略,取民财物,七亡也。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殴杀,一死也;治狱深刻,二死也;冤陷亡辜,三死也;盗贼横发,四死也;怨仇相残,五死也;岁恶饥饿,六死也;时气疾疫,七死也。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欲望国安诚难。民有七死,而无一生,欲望刑措诚难

关于楷模一词 请问楷模一词的由来,出

“楷模”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意为“榜样、模范、法式”.这个词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因为据《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记载,东汉时期的太学生中广泛流传有“天下楷模李元礼”这样的说法.其后,南朝宋人范晔在其所著的《后汉书》卷六十四有这样的记载:“曹操北讨柳城,过涿郡,告守令曰:‘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目录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辨析争议编辑本段基本解释 [model;example;pattern] 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榜样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后汉书卢植传》以雷锋为楷模教育学生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1. 典范,榜样.《后汉书卢植传》:“故北中郎将 卢植 ,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南史庾肩吾传》:“至如近世 谢朓 、 沉约 之诗, 任昉 、 陆倕 之笔,斯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 宋 叶适 《谢宰执登科》:“固无以动世俗之耳目,斯可以为治道之楷模.”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这样便是 西班牙 女子的楷模.” 2. 犹效法.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美体书》:“惜其书今无流传者,否则供童子楷模,颇得也.” 3.模,模具,范本.雕塑家设计好小样,按照比例放大制作成泥塑,经修整后雕塑定型,此型即为“范”本,范样.在此范样上再次制造硅胶模具或石膏模具,从而进行下一步铸造等工序,以及进行大批量生产.这个供工业化流程制造的标准,就是“模”! 楷,标准.楷书,即以此“点划、偏旁部首、结构为标准或规范写法,以此为榜样! “榜书”,即是每个字在一尺以上,以楷书为基本要求,写出凝重,沉着,大气磅礴,泰然的大字.也就是说,是以此为标准的写法,即楷榜. 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在某一个领域,或全国,全人类,创造出了新颖,独特,权威的思想,理论,技术,艺术,或物质的,精神的产物,以及在某一种特定环境下做出的特殊义举,堪称为楷模. 楷树,果实椭圆形,红色,木材细致.相传这种树最早生长在孔子墓旁,树干挺拔,枝繁叶茂,似为众树的榜样. 模树,据传说生长在西周初年的政治家、主张“明德慎罚”礼贤下士的周公坟上. 这两种树都因生长在圣贤的墓旁,其形状与质地又为人们所喜爱、钦敬,所以后人便把那些品德高尚、受人尊敬、可为师表的模范榜样人物称为楷模[1]. 关于“楷模”一词的由来,北宋人孙奕在其所编著的《履斋示儿编》一书的卷十三楷树中说:“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为楷模.”而明人叶盛在《水东日记》中则载:“吴正道,东隅人,明六书,许慎《说文解字》有不足者补之.临川吴文正公澄问曰:‘楷模二字假借乎?’曰:‘取义也.’曰:‘何以取木为义?’曰:‘昔模木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楷木生孔子冢上,其余枝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也.若正与直,可为法则.况在周、孔之冢乎/曰:‘出何书?’曰:‘出淮南王安《草木谱》.’”类似的记载亦见于清人汪灏奉康熙皇帝之命所编撰的《广群芳谱》及清人金埴所撰的笔记小说《不带下编》. 楷(jiē)树是自然界中实有的一种树,俗称“黄连木”,其木质地柔韧,久藏不腐,亦不暴折,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珑剔透、木纹如丝而不断,名曰“楷雕”,是一种很出名的工艺品.生长在孔子墓上的楷树传说为其弟子子贡所植.相传子贡奔丧回来后,将一棵楷树苗栽于其师墓旁,后成大树.清康熙间子贡所植的楷树遭雷火焚死,后人遂将枯干图像刻于石上,碑名“子贡手植楷”.又于石上建亭存碑,亭名“楷亭”,亭与碑今都完好.但模树却很可能是古人假想出来的一种树木,因为“模木”之名除在淮南王安的《草木谱》一书中有记载外,其他古籍及近现代植物学著作中都未见有这一树名,而淮南王安所著的《草木谱》一书除了在上述笔记小说中被提到外,在其他史籍中也未见提及的,故极有可能这本书也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模树其实,“楷树”的“楷”(jiē)与“楷模”的“楷”(kǎi)是两个同形异音异义词,二者并无意义上的联系.而“楷模”的“楷”字的本义即为“法式、典范”.如:早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老子》中就有“能知楷式,是谓玄德”这样的记载,而《礼记儒行》中亦曰:“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疏曰:“楷,法式也.言儒者行事,以为后世楷模法式也.”而“模”字的本义中亦包含有“法式、规范、标准”的意思,如东汉人张衡在其《归田赋》有句曰:“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西晋诗人左思的《咏史诗》之八中亦有句云:“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由此看来,“楷模”一词的由来与楷树、模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孙奕、吴正道等人所说完全是一种附会之说. 详情请点击 “楷模”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意为“榜样、模范、法式”.这个词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因为据《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记载,东汉时期的太学生中广泛流传有“天下楷模李元礼”这样的说法.其后,南朝宋人范晔在其所著的《后汉书》卷六十四有这样的记载:“曹操北讨柳城,过涿郡,告守令曰:‘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目录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辨析争议编辑本段基本解释 [model;example;pattern] 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榜样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后汉书卢植传》以雷锋为楷模教育学生编辑本段详细解释搜趣网 1. 典范,榜样.《后汉书卢植传》:“故北中郎将 卢植 ,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南史庾肩吾传》:“至如近世 谢朓 、 沉约 之诗, 任昉 、 陆倕 之笔,斯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 宋 叶适 《谢宰执登科》:“固无以动世俗之耳目,斯可以为治道之楷模.”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这样搜趣网便是 西班牙 女子的楷模.” 2. 犹效法.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美体书》:“惜其书今无流传者,否则供童子楷模,颇得也.” 3.模,模具,范本.雕塑家设计好小样,按照比例放大制作成泥塑,经修整后雕塑定型,此型即为“范”本,范样.在此范样上再次制造硅胶模具或石膏模具,从而进行下一步铸造等工序,以及进行大批量生产.这个供工业化流程制造的标准,就是“模”! 楷,标准.楷书,即以此“点划、偏旁部首、结构为标准或规范写法,以此为榜样! “榜书”,即是每个字在一尺以上,以楷书为基本要求,写出凝重,沉着,大气磅礴,泰然的大字.也就是说,是以此为标准的写法,即楷榜. 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在某一个领域,或全国,全人类,创造出了新颖,独特,权威的思想,理论,技术,艺术,或物质的,精神的产物,以及在某一种特定环境下做出的特殊义举,堪称为楷模. 编辑本段辨析楷树,果实椭圆形,红色,木材细致.相传这种树最早生长在孔子墓旁,树干挺拔,枝繁叶茂,似为众树的榜样. 模树,据传说生长在西周初年的政治家、主张“明德慎罚”礼贤下士的周公坟上. 这两种树都因生长在圣贤的墓旁,其形状与质地又为人们所喜爱、钦敬,所以后人便把那些品德高尚、受人尊敬、可为师表的模范榜样人物称为楷模[1]. 编辑本段争议关于“楷模”一词的由来,北宋人孙奕在其所编著的《履斋示儿编》一书的卷十三楷树中说:“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为楷模.”而明人叶盛在《水东日记》中则载:“吴正道,东隅人,明六书,许慎《说文解字》有不足者补之.临川吴文正公澄问曰:‘楷模二字假借乎?’曰:‘取义也.’曰:‘何以取木为义?’曰:‘昔模木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楷木生孔子冢上,其余枝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也.若正与直,可为法则.况在周、孔之冢乎/曰:‘出何书?’曰:‘出淮南王安《草木谱》.’”类似的记载亦见于清人汪灏奉康熙皇帝之命所编撰的《广群芳谱》及清人金埴所撰的笔记小说《不带下编》. 楷(jiē)树是自然界中实有的一种树,俗称“黄连木”,其木质地柔韧,久藏不腐,亦不暴折,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珑剔透、木纹如丝而不断,名曰“楷雕”,是一种很出名的工艺品.生长在孔子墓上的楷树传说为其弟子子贡所植.相传子贡奔丧回来后,将一棵楷树苗栽于其师墓旁,后成大树.清康熙间子贡所植的楷树遭雷火焚死,后人遂将枯干图像刻于石上,碑名“子贡手植楷”.又于石上建亭存碑,亭名“楷亭”,亭与碑今都完好.但模树却很可能是古人假想出来的一种树木,因为“模木”之名除在淮南王安的《草木谱》一书中有记载外,其他古籍及近现代植物学著作中都未见有这一树名,而淮南王安所著的《草木谱》一书除了在上述笔记小说中被提到外,在其他史籍中也未见提及的,故极有可能这本书也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模树其实,“楷树”的“楷”(jiē)与“楷模”的“楷”(kǎi)是两个同形异音异义词,二者并无意义上的联系.而“楷模”的“楷”字的本义即为“法式、典范”.如:早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老子》中就有“能知楷式,是谓玄德”这样的记载,而《礼记儒行》中亦曰:“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疏曰:“楷,法式也.言儒者行事,以为后世楷模法式也.”而“模”字的本义中亦包含有“法式、规范、标准”的意思,如东汉人张衡在其《归田赋》有句曰:“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西晋诗人左思的《咏史诗》之八中亦有句云:“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由此看来,“楷模”一词的由来与楷树、模树是没有任何关ksqGO系的,孙奕、吴正道等人所说完全是一种附会之说.

国家栋梁的别称

国之桢干。

意思:国家的栋梁、有用的人才。

拼音:guó zhīzhēn gàn

出处:汉代卢植为人刚毅有气节,曹操称赞他为“国之桢干(栋梁)”。

例句:不久的将来,他必能成为国之桢干。

笔画

例句

1、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2、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3、元康,我师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今元康辱之,日后可要好自为知!

卢植的详细介绍

卢植,字子干,涿郡涿人。生于139年,北中郎将,性格刚毅,拜马融为师,曾做过刘备的师傅,黄巾起义时率军镇压,升为尚书,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今皆失佚。白马将军公孙瓒,以及后来的蜀汉昭烈帝刘备皆为卢植之门下弟子。
生卒:139 — 192(54岁)   终属:东汉   籍贯:司州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   容貌:身长八尺二寸 音声如钟   官至:北中郎将|尚书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少与郑玄师从马融,通古今学,为当时大儒。著《尚书章句》、《三礼解诂》。州郡数辟,www.souquanme.com植皆不就。灵帝时,仕为博士,因才兼文武,拜庐江太守,还拜议郎。后任侍中,迁尚书。光和元年,上疏谏政,陈八事,帝不纳。黄巾起,植任北中郎,率军镇压,受左丰诋黜官,后又复尚书事。谏朝为董卓怒,免官,隐居上谷军都山,袁绍辟为军师。初平三年卒。
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有日食之异,植上封事谏。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尚书卢植上言:“凡诸党锢多非其罪,可加赦恕,申宥回枉。又,宋后家属并以无辜委骸横尸,不得敛葬,宜敕收拾,以安游魂。又,郡守、刺史一月数迁,宜依黜陟以章能否,纵不九载,可满三岁。又,请谒希求,一宜禁塞,选举之事,责成主者。又,天子之体,理无私积,宜弘大务,蠲略细微。”帝不省。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贼起,四府举植,拜比中郎将,持节,以护乌桓中郎将宗员副,将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连战破贼帅张角,斩获万余人。角等走保广宗,植筑围凿堑,造作云梯,垂当拔之。帝遣小黄门左丰诣军观贼形势,或劝植以赂送丰,植不肯。丰还言于帝曰:“广宗贼易破耳。卢中郎固垒息军,以待天诛。”帝怒,遂槛车征植,减死罪一等。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九月,癸酉,董卓大会百寮,奋首而言曰:“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公卿以下皆惶恐,莫敢对。卓又抗言曰:“昔霍光定策,延年按剑。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事!”坐者震动,尚书ksqGO卢植独曰:“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过千馀,故有废立之事。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德,非前事之比也。”卓大怒,罢坐。将杀植,蔡邕为之请,议郎彭伯亦谏卓曰:“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卓乃止,但免植官,植遂逃隐于上谷。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敕其子俭葬于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帛而已。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卒。
卢植传
  卢植字子干,涿郡涿人也。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融外戚豪家,多列女倡歌舞于前。植侍讲积年,未尝转眄,融以是敬之。学终辞归,阖门教授。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不好辞赋,能饮酒一石。   时,皇太后父大将军窦武援立灵帝,初秉机政,朝议欲加封爵。植虽布衣,以武素有名誉,乃献书以规之曰:植闻嫠有不恤纬之事,漆室有倚楹之戚,忧深思远,君子之情。夫士立争友,义贵切磋。《书》陈“谋及庶人”,《诗》咏‘询于刍荛’。植诵先王之书久矣,敢爱其言哉!今足下之于汉朝,犹旦之在周室,建立圣主,四海有系。论者以为吾子之功,于斯为重。天下聚目而视,攒耳而听,谓准之前事,将有景风之祚。寻《春秋》之义,王后无嗣,择立亲长,年均以德,德均则决之卜筮。今同宗相后,披图案牒,以次建之,何勋之有?岂横叨天功以为已力乎!宜辞大赏,以全身名。又比世祚不竞,仍外求嗣,可谓危矣。而四方未宁,盗贼伺隙,恒岳、勃碣,特多奸盗,将有楚人胁比,尹氏立朝之变。宜依古礼,置诸子之官,征王侯爱子,宗室贤才,外崇训道之义,内息贪利之心,简其良能,随用爵之,强干弱枝之道也。武并不能用。州郡数命,植皆不就。建宁中,征为博士,乃始起焉。熹平四年,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以疾去官。   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时,始立太学《石经》,以正《五经》文字,植乃上书曰:臣少从通儒故南郡太守马融受古学,颇知今之《礼记》特多回冗。臣前以《周礼》诸经,发起秕谬,敢率愚浅,为之解诂,而家乏,无力供缮写上。原得将能书生二人,共诣东观,就官财粮,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古文科斗,近于为实,而厌抑流俗,降在小学,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今《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宜置博士,为立学官,以助后来,以广圣意。   会南夷反叛,以植尝在九江有恩信,拜为庐江太守。 卢植
植深达政宜,务存清静,弘大体而已。复征岁余,复征拜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传,补续《汉记》。帝以非急务,转为侍中,迁尚书。光和元年,有日食之异,植上封事谏曰:臣闻《五行传》“日晦而月见谓之朓,王侯其舒”。此谓君政舒缓,故日食晦也。《春秋传》曰“天子避位移时”,言其相掩不过移时。而间者日食自巳过午,既食之后,云雾晻暧。比年地震,彗孛互见。臣闻汉以火德,化当宽明。近色信谗,忌之甚者,如火畏水故也。案今年之变,皆阳失阴侵,消御灾凶,宜有其道。谨略陈八事:一曰用良,二曰原禁,三曰御疠,四曰备寇,五曰修礼,六曰遵尧,七曰御下,八曰散利。用良者,宜使州郡核举贤良,随方委用,责求选举。原禁者,凡诸党锢,多非其罪,可加赦恕,申宥回枉。御疠者,宋后家属,并以无辜委骸横尸,不得收葬,疫疠之来,皆由于此。宜敕收拾,以安游魂。备寇者,侯王之家,赋税减削,愁穷思乱,必致非常,宜使给足,以防未然。修礼者,应征有道之人,若郑玄之徒,陈明《洪范》,攘服灾咎。遵尧者,今郡守刺史一月数迁,宜依黜陟,以章能否,纵不九载,可满三岁。御下者,请谒希爵,一宜禁塞,迁举之事,责成主者。散利者,天子之体,理无私积,宜弘大务,蠲略细微。催帝不省。   植,中平元年,黄巾贼起,四府举植,拜比中郎将,持节,以护乌桓中郎将宗员副,将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连战破贼帅张角,斩获万余人。 角等走保广宗,植筑围凿堑,造作云梯,垂当拔之。帝遣小黄门左丰诣军观贼形势,或劝植以赂送丰,植不肯。丰还言于帝曰:“广宗贼易破耳。卢中郎固垒息军,以待天诛。”帝怒,遂槛车征植,减死罪一等。及车骑将军皇甫嵩讨平黄巾,盛称植行师方略,嵩皆资用规谋,济成其功。以其年复为尚书。州牧帝崩,大将军何进谋诛中官,乃召并州牧董卓,以惧太后。植知卓凶悍难制,必生后患,固止之。进不从。及卓至,果陵虐朝廷,乃大会百官于朝堂,议欲废立。群僚无敢言,植独抗议不同。卓怒罢会,将诛植,语在《卓传》。植素善蔡邕,邕前徙朔方,植独上书请之。邕时见亲于卓,故往请植事。又议郎彭伯谏卓曰:“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卓乃止,但免植官而已。 植以老病求归,惧不免祸,乃诡道从辕出。卓果使人追之,到怀,不及。遂隐于上谷,不交人事。冀州牧袁绍请为军师。初平三年卒。临困,敕其子俭葬于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帛而已。所著碑、诔、表、记凡六篇。   建安中,曹操北讨柳城,过涿郡,告守令曰:“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昔武王入殷,封商容之闾;郑丧子产,仲尼陨涕。孤到此州,嘉其余风。《春秋》之义,贤者之后,宜有殊礼。亟遣丞掾除其坟墓,存其子孙,并致薄,以彰厥德。”子毓,知名。   论曰: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则卢公之心可知矣。夫蜂虿起怀,雷霆骇耳,虽贲、育、荆、诸之论,未有不豫夺常者也。当植抽白刃严阁之下,追帝河津之间,排戈刃,赴戕折,岂先计哉?君子之于忠义,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
卢植辗转千里奔向陕西扶风,投在大儒马融门下,卢植的言谈举止给马融留下了良好印象,而且不久便将侍讲的位子给了他。马融本人相貌堂堂,非俗儒世士,“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且是外戚豪家,有很深的家庭背景。 三国志12的卢植
“居宇器服,多存侈饰”,他的住房和服饰非常考究,他讲课的方法也特别,常坐高堂,施绛纱帐,绛纱帐前面是众多听课的学生,后面则“多列女倡歌舞”,这样的排场不但对学生的定力形成考验,也影响到他们的听课质量,许多学生听不清讲的什么,只得依靠前面同学一句一句传达。   史书上说马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然而卢植例外。他是升堂入室者,非但如此,他还得到老师马融特别的喜欢与敬重,马融发现卢植的学生侍讲积年,对面前老师有意布陈安排的花花世界“未尝转眄”,能做到无动于衷。
 刘备十五岁向卢植学习,卢植以向马融学习不看一眼马融家的歌舞女伎著名。卢植和蔡邕校核五经,反对宦官和董卓,是一位敢做敢为有政治操守的学者,刘备受卢植的影响是不小的。《三国演义》多次写刘备去救卢植。卢植还和大儒郑玄同学,演义写刘备师事郑玄、卢植两人,是可能的。《诸葛亮集》有“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郑玄)间,……治乱之道,悉矣。”
演义记载
  卢植为汉末大儒,名望远闻于时。刘备曾经从师于他。黄巾起义,卢植奉命镇压,拒敌于广宗,未见胜负,因拒绝黄门左丰索要贿赂,而被诬陷罢职问罪。何进招董卓进京诛宦臣。卢植力谏,何进不听。于是辞官而去。董卓得政后,卢植又复职,谏阻董卓废陈留王立献帝。
故里陵墓
卢植墓
  卢植墓位于涿州市清凉寺办事处卢家场村(卢植故里)北约100米处。墓地占地10亩,修建于2001年。墓地座北向南,南有停车场,自停车场向北,有一仿明清影壁遮掩山门,影壁高4.8米、宽19.8米,影壁后面是山门,山门为仿唐建筑,高约7米。山门以里有东西殿各三间,均为仿唐建筑。东殿曰范阳堂,西殿曰敦目堂,中轴线上为甬路,甬路向北踏仿汉石桥过金水河为仿汉牌楼,牌楼高宽各约4米,牌楼北有阶梯可到封土处,封土高约3米,直径9米,即为卢植墓。   卢植以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为历代所敬重。曹操征柳城经涿县,曾命守令,遣丞掾修缮卢墓,并岁时祭扫。后从祀于孔子庙庭之中。卢植后人,历代不衰,至今仍繁衍于海内外。
历史评价
  范晔: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则卢公之心可知矣。夫蜂虿起怀 卢植画像
[1],雷霆骇耳,虽贲、育、荆、诸之论,未有不豫夺常者也。当植抽白刃严阁之下,追帝河津之间,排戈刃,赴戕折,岂先计哉?君子之于忠义,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 《后汉书》   曹操: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后汉书》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