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下一句(《观潮》的原文及翻译)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是什么意思?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下一句(《观潮》的原文及翻译)

浙江之潮 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

。。。。。是什么意思?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处海门,仅如银线:继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2、杂志名。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2月17日在日本东京创刊。月刊。共出12期,每期60余页。由中国留日学生浙江同乡会主办,孙翼中、蒋方震、马君武、蒋智由、王嘉榘等任编辑。以“输入文明”,“发其雄心”,“养其气魄”,“汹涌革命潮”为主旨,设有社说、论说、学说、大势、记事、杂录、小说、文苑、谈丛、时评、专件、调查会稿、浙江文献录、图画等栏目。宣传反清的民族革命思想,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批判改良派的“和平立宪”主张,鼓吹“革命造反”,积极传播西搜趣网方社会政治学说。
3、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浙江潮就是钱塘潮
钱塘潮
钱塘潮(Qiantang Tide--最壮观的海潮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涌潮有三处:山东青州涌潮、广陵涛和钱塘潮。
清费饧璜(1664-?年)《广陵涛辩》云:"春秋时,潮盛于山东,汉及六朝盛于广陵。唐、宋以后,潮盛于浙江,盖地气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
钱塘潮比广陵涛出现的时间晚一些,至迟在东汉就已形成。王充《论衡书虚篇》提到“浙江、山阴江、上虞江皆有涛”。又说当时钱唐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但是,王充只说“广陵曲江有涛,文人赋之”,没有说赋钱塘江潮。可见,东汉时,钱塘潮远没有广陵涛出名。估计,当时还形成钱塘观潮风俗。
钱江涌潮成因
雄伟壮观的钱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 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磨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
钱塘秋潮盛衰之谜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观潮的最佳时节。这期间,秋阳朗照,金风宜人,钱塘江口的海塘上,游客群集,兴致盎然,争睹奇景。观赏钱塘秋潮,有三个最佳位置。海宁县盐官镇东南的一段海塘为第一佳点。这里的潮势最盛,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潮头初临时,天边闪现出一条横贯江面的白练,伴之以隆隆的声响,酷似天边闷雷滚动。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宛若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万头攒动,振翅飞来。潮头推拥,鸣声渐强,顷刻间,白练似的潮峰奔来眼前,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倾涛泻浪,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潮涌至海塘,更掀起高9米的潮峰,果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这一簇簇声吞万籁的放射形水花,其景壮观,其力无穷,据说有一年,曾把一只一吨多重的“镇海雄师”冲出100多米远。当潮涌激起巨大回响之后,潮水又坦然飞逝而去。有人这样写道:“潮来溅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确切地描绘了潮来潮往的壮观景象。
在第二个观潮佳点――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可以观赏到潮头相撞的奇景。海潮涨入江口之后,因为南北两岸地势不同,潮流速度南快北慢,潮头渐渐分为两段。进展神速的南段称为南潮;迟迟不前的北段潮头,在北岸观潮者看来,是来自东方,故称东潮。当南潮扑向南岸被荡回来,调头向北涌去,恰与姗姗来迟的东潮撞个满怀。霎时间,一声巨响,好似山崩地裂,满江耸起千座雪峰,着实令人怵目惊心!
在第三个观潮佳点――盐官镇西12公里的老盐仓,可以欣赏到"返头潮"。这里,有一道高9米、长650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狂澜的巨臂。潮水至此,气势已经稍减,但冲到丁字坝头,仍如万头雄狮惊吼跃起,激浪千重。随即潮头转,返窜向塘岸,直向塘顶观潮的人们扑来。这返头潮的突然袭击,常使观潮者措手不及,惊逃失态。
此外,海宁观潮还有日夜之分。白天观潮,视野广阔,一览怒潮全景,自是十分有趣。而皓月当空时观赏夜潮,却也别有其妙。
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此风更盛。相传农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经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遂成为观潮节。北宋诗人潘阆有一首诗写道: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诗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活动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钱塘秋潮搜趣网如此壮观而又如此准时呢?这是许多人很自然地想到的问题。对此,有一个传说是这样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江苏、安徽一事有一个吴国,吴王夫差打败//www.souquanme.com了今浙江一带的越国。越王勾践表面上向吴国称臣,暗中却卧薪尝胆,准备复国。此事被吴国大臣伍子胥察觉,多次劝说吴王杀掉勾践。由于有奸臣在吴王面前屡进谗言,诋毁伍子胥。吴王奸忠不分,反而赐剑让伍子胥自刎,并将其尸首煮烂,装入皮囊,抛入钱塘江中。伍子胥死后9年,越王勾践在大夫文种的策划下,果然灭掉了吴国。但越王也较信传言,迫使文种伏剑自刎。伍子胥与文种这两个敌国功臣,虽然分居钱塘江两岸,各保其主,但下场一样,同恨相连。他们的满郁恨,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钱塘怒潮。
当然,传说不过是传说而已。钱塘秋潮如此之盛的原因,主要是其独特的地理条件。
钱塘江外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出海口江面宽达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骤缩到20公里。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都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夹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潮水一拥而上,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形成陡立的水墙,酿成初起的潮峰。
是不是所有喇叭状的海湾都能产生涌潮呢?回答是否定的。海宁大潮的形成,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浙江沿海一带,夏秋之交,东南风盛行,风向与潮波涌进方向大体一致,风助潮势,推波助澜;潮波的传播在深水中快,在浅水中慢,钱塘江由深变浅的特点极为突出,这种特殊条件,能使后浪很快赶上前浪,层层巨浪叠加,形成潮头。此外,潮涌与月亮、太阳的引力也有关。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因为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合在一起吸引着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就特别大,而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引力最大的时候,此时出现的涌潮,自然也就最猛烈。
有人问及,钱塘秋潮会不会产生变化?其实,说起来,钱塘秋潮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由于潮势最盛位置的变化,人们的观潮点也随之改动。宋时的观潮点在杭州以上析成直角的河段。明朝以后,海宁盐官镇左近始成观潮胜地。现代江海变化,最盛潮位曾西移头蓬,近年又有东移八堡之势。而最令人关注的,是1985年钱塘秋潮的衰微现象。
1985年农历八日十八日,按例是观潮的吉日良辰,这天,十几游人前往盐官镇观潮。可是,潮水来时,只见一条很细很细的钱线,缓慢逼近,银线时隐时现,越近越连不成线到得近处,仅止片片浪花,涌潮高度只有50至60厘米,使观潮者们大为扫兴。有人担心钱塘秋潮就此消失了。
事实上,钱塘秋潮江没有消失,但是,让人不无忧虑的是,近十年来,秋潮的确渐渐衰弱了。而1985年表现得尤为突出。据有关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在澉浦以西已累计围垦海涂80万亩,使八堡以上的河道变窄,造成进潮量减少,河床抬高。再加上1985年的梅雨时节,钱塘江流量比历年平均数减少了1/3,对泥沙的冲刷力大大减弱。大量被海潮带上来的泥沙淤积在尖同一带江面,使这一带淤积增厚,迫使江道主线南移。这样,当海潮涌进钱塘江时,只提折向南面逆流而上。由于流路加长,潮的能量消耗过大,当海潮到达盐官镇时,已经是"精疲力竭",成了"强弩之末"了。
据此,有关人士推知,因为整个杭州湾的喇叭口形状未变,所以钱塘江潮不会消失。但由于江道的逐年变窄,钱塘潮的交汇点将逐步东移。今后,观潮的最佳点,北岸在盐官镇以东的丁桥至十堡一带;南岸在杭州肖山县围垦十七工段。
《观潮》 周密
浙江②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为盛。方其远出海门④,仅如银线⑤;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⑧。
注释: ①节选自《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删改。周密(1232—1298),字公谨,宋代湖州(现在浙江湖州)人。②〔浙江〕就是钱塘江。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④〔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⑤〔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⑥〔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搜趣网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⑦〔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⑧〔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岁京尹①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②,艨艟③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⑤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⑥,水爆⑦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⑧,仅有“敌船⑨”为火所焚,随波而逝。⑩
注释:①②〔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现在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③〔艨艟(méngchōng)〕战船。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⑤〔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⑥〔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⑦〔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⑧〔一舸(gě)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⑨〔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⑩〔逝〕去,往。
吴儿善泅者数百①,皆披发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没于鲸波万仞④中,腾身百变15⑤,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注释:①〔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②〔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文,动词。③〔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④〔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⑤〔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江干①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②,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④也。
注释:①〔江干〕江岸。②〔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③〔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高。④〔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闲〕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容,许,使。
译文:
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观潮里与“海涌云为郭,江横玉系腰”相对应的句子是哪句?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的原因是照应前文中"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引用其诗句来说明钱塘潮景象之壮观,极言其之美。

“海涌云为郭,江横玉系腰”的下一句是:吴侬只言黠,到老也看潮。

向左转|向右转

出处:

杨万里《观浙江潮》。

译文:

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吴人狡猾(活泼坚韧),老人也都不顾艰难,跑来看钱塘江潮。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乾道,知奉新县,擢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权吏部右侍郎官,将作少监。淳熙间,历知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迁广东提点刑狱。十一年(1184),召为吏部员外郎。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右、左司郎中,秘书少监。十五年,出知筠州。光宗受禅,召除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为实录院检讨官,出为江东转运副使。三年,改知赣州,不赴,乞祠禄而归。开禧二年卒,年八十,谥文节。《宋史》有传。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其诗自成一体,称“诚斋体”。有《诚斋集》一百三十三卷。《彊村丛书》辑为《诚斋乐府》一卷

观潮原文,注释及译文

观看潮水的活动
瓯江潮
  瓯江,是浙江省次于钱塘江的两大观潮河流之一。三百五十馀里瓯江,源于丽水境内的百山祖,流经松阳、庆元、遂昌、丽水、青田、永嘉、乐清、鹿城、龙湾等县(区)注入东海。汹涌澎湃,感叹壮观。
作品
  陈志岁《观潮引》 诗
  闻论眼高和眼低,还忆孤屿观潮时。孤屿观潮多青健,华服靓装相映焕。携手联攀坐岩头,塔趾林边望江流。江流涨平转退落,弄潮儿女掉舟舵。舟去向海竞逐波,人心向背似潮何?官家势倾白鹿城,门庭若市巧经营。轻歌美酒高楼上,宾主心照面相向。亲朋邻舍皆刮目,曲意奉迎期眷顾。南街有女貌如花, 忻羡一朝结姻家。浓抹严妆候少爷,会时月升别月斜。转见兄姊失素欢,官家贿案进牢监。门庭从此可罗雀,南街爱绝情丝灭。泠风扑面断我思,已是云横日西移。年光不与人再次,事功可求不可恃。江水流西复流东,人事如花有枯荣。 当日观潮意未了,他岁重游莫辞老。
编辑本段宋周密作品
《观潮》原文
  
[观潮]
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méngchōng)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gě)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jìu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jiān)也。
译文
  钱塘江大潮是天下雄伟的奇观。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是最盛的时候。当潮远远地从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不久越来越近,就看见湖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好像吞没了天空,冲荡了太阳,其气势非常的雄伟豪壮。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的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不久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就好像踩在平地一样。突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和物彼此一点也看不见,只听见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焚烧的“敌船”,随着水波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手里拿着十面长的大彩旗。争相奋力迎着潮水逆流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沉浮,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但是旗尾一点也没有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夸赞自己高超的技能。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多里之间,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车马挤满了道路,所贩卖的饭食物品,比平常的价格加倍的高,但租用看棚的人还是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仅容一个座位的空地也不容易拥有。
编辑本段注释
第一段
  浙江②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为盛。方其远出海门④,仅如银线⑤;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⑧。
  注释:
  ①节选自《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删改。周密(1232—1298),字公谨,宋代湖州(现在浙江湖州)人。
  ②〔浙江〕就是钱塘江。
  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④〔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⑤〔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
  ⑥〔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
  ⑦〔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
  ⑧〔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的意思是:“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大潮澎湃]
大潮澎湃
第二段
  每岁京尹①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②,艨艟③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⑤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⑥,水爆⑦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⑧,仅有“敌船⑨”为火所焚,随波而逝。⑩
  注释:
  ①②〔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现在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③〔艨艟(méngchōng)〕战船。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⑤〔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⑥〔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⑦〔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⑧〔一舸(gě)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
  ⑨〔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⑩〔逝〕去,往。
第三段
  吴儿善泅者数百①,皆披发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没于鲸波万仞④中,腾身百变⑤,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
注释:
  ①〔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游泳的吴地健儿。
  ②〔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采。文,动词,画着纹身。
  ③〔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④〔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⑤〔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第四段
  江干①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②,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④。
  注释:
  ①〔江干(或gān)〕江岸。
  ②〔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
  ③〔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高;倍,动词,加倍。
  ④〔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容,许,使。虽,即使。
编辑本段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方:
  方其远出海门 【当……时】
  方出神【 正】
  方七百里【 面积】
  观:
  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为:
  “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以:
  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
  势:
  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能:
  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重点虚词
  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连词,相当于“而”。
  以此夸能。介词,凭借。
  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
  海涌银为郭。成为。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
  而旗尾略不沾湿。表转折。
  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表承接。
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形容词作动词,高过)
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方 古义:当……时。 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 古义:接近、连CdkAJ接。 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日(沃 古义:用水淋洗。 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奔腾 古义:两个词,意为疾驶和腾起。 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枪 古义:举枪。 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 古义:人和物。 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身(文 古义:画花纹。 今义:文字、文章等)
  ⑧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尹 古义:名词,长官,官名。 今义:一般作姓氏)
  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上下 古义: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区域,名词。 今义:用来表示大约数目)⑩海涌银为郭(郭 古义:城墙。 今义:指姓氏。)
句式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判断句 )
  2方其远出海门(省略句)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省略句)
  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倒装句)
  5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6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倒装句)
  7震撼激射(省略句)
  8吴儿善泅(倒装句,也可为“善泅吴儿”)
编辑本段文章鉴赏
钱塘江资料
  钱塘江(又称新安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
[浊浪排空]
浊浪排空
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天下奇观。
主题分析
  本文只有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景象、水军演戏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即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
  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练,简洁的语言,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盛况,本文作者写此文时已是南宋灭亡,表达了故国的思念
分段赏析
  第1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第1段写潮来之状。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分别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进行了描写。最后一句引用了著名诗人的诗句,有力的烘托了潮之壮。
  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
  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
  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