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悟道后第一句话(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 不假外求出自哪里)

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出自《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

王阳明悟道后第一句话(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 不假外求出自哪里)

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

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出自《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王阳明思想

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学界的共识。

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www.souquanme.com朱维铮先生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王阳明悟道:天理即人欲,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www.souquanme.com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知行合一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己。

王阳明龙场悟道,他到底悟出了什么?

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从我们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满足。从前枝枝节节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误。虽然不知道什么意思。

王阳明因为得罪太监刘瑾而被发配到贵州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驿站担任站长。当时的贵州龙场等同于原始森林,有毒的瘴气和各种猛兽活跃其中。有一天夜里,一头熊晃晃悠悠走进王阳明居住的石洞,险些把王阳明做成夜宵。

除了残酷的大自然外,当地还有一言不合、拔刀就上的野蛮土著。更要命的是,王阳明缺少食物。他先是做采集者,大自然的馈赠毕竟有限,而且有的野生植物有毒,王阳明毕竟不是神农氏,中毒一次后就再也不敢胡乱吃了。于是他又变成耕种者,对于过惯了公子哥儿生活的王阳明而言,这简直就是地狱般的生活。

就是在这种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场所,王阳明并未丧失信心,他每天都静坐思索。静坐在当时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思索,二就是减少活动量,从而减少食量。经过头脑中的风起云涌,王阳明终于问出了一个好问题:倘若孔子身处这样的境地,他会怎样?倘若尧、舜、周文王、周公被赶到这个鬼地方,他们会如何应对?

可王阳明对此有极大的质疑:求索来的道理,真的适合自己吗?纵然格出“理”来,我心能接受吗?难道真要我去吃动物,甚至吃人,而且还自然而然?实际上,阳明心学是对朱熹理学的拨乱反正,它掀翻理学这座大山的第一步也是最根本的一步就是对“格物致知”的重新诠释。

王阳明到底顿悟了什么?

王阳明到底顿悟了什么?中国的禅宗讲究顿悟,就是你长时期思考琢磨一件事情,在很多次无功而返的时刻,脑袋好像开了个天窗,一下子恍然大悟,明白了社会、人生的哲理。这种顿悟,给人带来的是心灵的澄澈和一扫胸间阴霾的快感!史上最有名的顿悟要算是王阳明的龙场顿悟了,因为,自那一刻起,王阳明奠定了自己心学集大成者的地位。


让我们再回到那一个伟大的夜晚,回到那一场天崩地裂般的顿//www.souquanme.com悟。在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和人生磨难之后,王阳明日夜反省,突然醍醐灌顶: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理想,但是到底如何去成为圣贤,完成自己的理想?也就是说,我们的成圣之路到底如如何走?我们是否百转千回而无法找到答案?我们是否忘了初心和来时的路,忘记了我们到底要去向哪里?

王阳明告诉弟子们,我们苦苦寻找的东西,其实离我们最近,因为他就在我们的心中。原来我们都是骑驴找驴的人。每个人都有心,心就是我们前行的方向。这个心就是良知。而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盘针那样给我们指示方向。所以,找寻人生的方向和价值,就要找寻自己的良知,而这个良知就在自己的内心。所谓善恶之间,存乎一心!这个时候,王阳明顿悟到一个道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原来人生的真善美假丑恶,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而真正的终极价值和规律,恰恰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

王阳明顿悟了,他认为,只有我们真正沉入到自己的内心,发现内心的价值,倾听内心的声音,按照内心的指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人生的目标才能实现。当然,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是一种美好的假设,这种假设来自于孟子的性善论。人性是善的,但人性容易被蒙蔽,只有拨开云雾见青天,只有真正发现人的价值,才能走上成圣之路。王阳明的这种顿悟,恰恰是发现了自己内心的价值,这也让他走上了儒家圣人的道路。

在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写了一篇文章,告诉自己的弟子,做人和心学之要,这可以说是龙场顿悟的主要内容。在文中,王阳明告诉弟子的四种做人之要。第搜趣网一是立志:人生首要的任务是立志,因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说,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练成也要以立志为根本,更别说更大的事业。第二是勤学:聪明也许不需要勤学,但是智慧和大成就必须从勤学苦练中来!从知行合一思想的角度来说,知伴随的是行,而行是人的社会实践的行为,这个行为伴随人的一生,就是学。

王阳明说:第三是改过: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阳明说,就算是圣人,也是不免要犯错误的。圣人与常人之别,其实不在犯不犯错误上,而在于能不能及时、不断地改正错误。所以,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第四是责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中国文化特别重视朋友之道,把朋友之道作为中国人的五伦之一。儒家的朋友之道,其实鲜明地体现了儒家灵活、中庸的思想。这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主要内容!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他有哪些经典语录?

(中国心学文化推广第一人黄河 精心整理)

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3、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www.souquanme.com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9、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10、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11、无私心就是道。
12、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3、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王阳明格竹图
14、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6、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17、动亦定,静亦定。
18、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19、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20、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2、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23、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2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25、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6、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王阳明悟道处——阳明洞
27、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2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9、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