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菩提圣妙法的下一句(无相偈的作品原文)

菩提本无根”的下句是什么?菩提本无根,明镜亦非苔,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望采纳,好评,谢谢无相偈的作品原文无相偈身是菩提树⑴,心如明镜台⑵。......

无相菩提圣妙法的下一句(无相偈的作品原文)

菩提本无根”的下句是什么?

菩提本无根,明镜亦非苔,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望采纳 好评 谢谢

无相偈的作品原文

无相偈
身是菩提树⑴,心如明镜台⑵。
时时勤拂拭⑶,勿使惹尘埃⑷。 ⑴菩提树:梵文意译,亦作“觉树”“道树”。音译则为“毕钵罗树”,印度产常绿乔木,树子可作念珠。据传南朝梁僧智药自天竺移植中国,多产于广东。南方佛教国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绕树作礼。相传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结咖趺坐,经过静思,排除蛊惑,终于大彻大悟,即证得菩提(觉悟),成为“佛陀”。后世遂称毕钵罗树为菩提树,用“菩提”表示对佛教真谛的彻悟或功德圆满,修道成佛。
⑵明镜:禅宗寺庙的禅堂中多悬挂大镜子,作为佛徒坐禅修行的辅助物。《资政记》云:“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
⑶拂拭:拂扫拭擦。
⑷尘埃:佛教认为各种尘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东西。《净心戒规》云:“云何名尘,沾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且有四尘、五尘、六尘之说。 偈是梵文音译“偈陀”的简称,意译为“颂”,就是佛经中的唱词,本是佛教经文的一种体裁,但隋唐以后许多僧人所作的偈却脱离了经文内容,成为优美的抒情诗或深刻的哲理诗。偈通常均为四句,每句或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可看作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绝句。如同文人作诗一样,现存偈亦以五言、七言者为多。
这首无相偈认为,人身如一棵菩提树,人的心就像一块明亮的镜台,人要时时勤快努力地拂拭,不要让那明亮的镜台,沾惹上污垢尘埃。
翁孔悦对这首无相偈如此释义:身,藏识所执持之六根之身也。无上菩提修证旨要,在于转识成智,转烦恼染污六根使归无漏清净,解脱根尘识心垢障,圆通六根,成法性身,流入菩提正遍知海。《楞严经》云:“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故曰:“身是菩提树。”心,藏识心也。此心体性,本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凡圣平等,法性如如,离念绝待,湛寂圆融,本圆满具足无量清功德,名曰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由无始无明,不觉真际,妄认缘尘分别影事,遗本净性,依心意识妄想因缘生灭流转,从而变现根尘识心虚妄境界,为无量烦恼业染习气之所覆缠,如明镜蒙尘,起惑造业,GjTxack辗转迷妄,种种颠倒,轮转生死惑业苦海不得解脱。今欲体道修真,须依此心,深达迷悟染净之义,从而如理修持,返迷成悟,转染成净,净除惑障,归元返本,契证不生不灭圆常寂照本源体性。故曰:“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拭,莫使有尘埃”。既明如是义,故殷重劝勉精勤修持,返迷成悟,转染成净,如是依循法理,渐净惑障,越证菩提,慎莫懈怠放逸。经云:“摄心为戒,//www.souquanme.com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故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法说无相,佛曰菩提

法说无相,佛曰菩提何处不是相?何处无菩提?法同,施不同!啥意思?菩提,无相又是什么意思?有典故吗?请高人指教
以佛法中观来解释你的疑惑:
佛法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不二”,是超越任何二元的事物观念,也不是“一”,因为有“一”,就有“非一”,可否领悟?如此推理,佛法不执着于无,也不执着于有,因为有和无已经落入二边之见。但是不执着不等于不说,为了让大家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此佛经中有不少地方说到有无、无相和菩提等概念,但是这些都是让众生契入的方法,并非佛法本来。
再释菩提和无相之概念:
【菩提】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漏尽人的智慧。
【无相】
1.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2.涅盘的别名,因涅盘离一切虚妄之相。

”菩提本无树”的后面几句话是怎么说的?

请教完整的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后面几句是: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释义: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www.souquanme.com上什么尘埃?

作者与出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当年刚入佛门修行时,他的师父出题让他们写一首偈语来阐述自己对佛法的领悟,于是大师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则对大师兄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感悟,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扩展资料:

此句由来:

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搜趣网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搜趣网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

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参考资料:菩提本无树-百度百科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