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衣坐起数寒星下一句(毛泽东诗词《虞美人·枕上》的赏析)

夜半披衣数寒星是谁的诗词夜半披衣数寒星是谁的诗词“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出自当代诗人毛泽东的古诗作品《虞美人·枕上》之中,其古诗全......

披衣坐起数寒星下一句(毛泽东诗词《虞美人·枕上》的赏析)

夜半披衣数寒星是谁的诗词

夜半披衣数寒星是谁的诗词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出自当代诗人毛泽东的古诗作品《虞美人枕上》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江海翻波浪,夜色怎难眠什么意思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倦极身无恁,无奈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夜长天色怎难明,江海翻波浪《虞美人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
晓来百念皆灰烬,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倦极身无凭。夜长天色总难明:
堆来枕上愁何状。一勾残月向西流,江海翻波浪。
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的。
现在常见的以第一个版本为主,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一勾残月向西流
回复:
作为革命家的毛泽东在诗词中充满冲天豪气,不过他后来也曾自我总结说:“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毛泽东早年所写的一些情诗,恰恰表现出典型的婉约风格,1923年12月写下的《贺新郎别友》又可谓其中的代表作。
毛泽东启蒙就学时便很喜欢诗词,直至80岁时还在动笔写诗,可以说诗词伴随了他的一生。在探索“改造中国与世界”而进行革命斗争的几十载峥嵘岁月里,毛泽东写下过众多诗词,而且与同时代的文人一样好写旧体诗词。
毛泽东去世前,一般人能读到他的诗词只有新中国成立后发表的39首,即1964年出版的37首和1975年又发表的2首。毛泽东去世后的两年后,他所写的一首《贺新郎》于1978年9月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并说明是1923年时写给杨开慧的抒情词。当时发表的全文是: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虞美人61枕上》中的 “离人”到底是谁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89年的《湖南广播电视报》,当时该报发表的原文是: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恁。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五年之后,《人民日报》又正式将此词发表。这是经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校订过的稿子,全文如下:
  《虞美人枕上》 一九二一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两稿相较,除了下阕的“剩有离人影”一句的修改外,其它如“无奈披衣搜趣网”与“寂寞披衣”;“皆”与“都”两处的改动,并无太大差别。重要的倒是确定了此词的写作时间为“搜趣网一九二一年”,后来正式编入《毛泽东诗词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就是此稿。
于是,彭明道推断,这首《虞美人枕上》不是赠给杨开慧的,也不是作于www.souquanme.com1921年,而是作于1910年,还说这首词恐怕与毛泽东的第一次婚姻有关,“离人”者,毛之元配罗氏也。彭援引了大量例证:
1957年初《诗刊》创刊号发表了毛氏《旧体诗词十八首》之后不久,毛的一位战友的遗孀李淑一,一位在诗词上很有造诣的女教师,也是杨开慧的生前好友,在读过毛氏这些大气磅礴的诗篇之后,不禁感慨万千。她想起了1932年在洪湖战斗中牺牲的丈夫,想起了自己当年思念丈夫时写下的一首《菩萨蛮》:“兰闺寂寞翻身早,醒来触动离愁了……”由此,她又想起了昔年在开慧那里看到(或听到)过的一首词。岁月悠悠,她只依稀地记得开头两句:“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1958年,这位饱学的女教师想到这些,仍然激动得不能自已。于是她写信给毛泽东,一为叙旧,将自己的旧作寄给领袖一阅;二则想请毛氏将那首词写给她,作个纪念。毛不忘旧友,亲自给她回了信,并写了后来脍炙人口的那首《蝶恋花答李淑一》赠她,留下了诗坛一段佳话。
  为什么李淑一点到的一首现成的“堆来枕上愁何状……”不写,而另写一首《蝶恋花》“我失骄杨君失柳”回赠故人?诗人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当时大概没有人去仔细揣摩,也无从揣摩。但隐约之间看得到的,毛似有两层深意。一是对李淑一和她的丈夫的怀念和尊敬:“大作读毕,感慨系之”;二是他明白无误地说了一句:“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吧!”
  这里的第一层意思,几乎所有的读者都是体味得到的。而毛氏的另一层面的心语,又几乎是所有的读者和注家都忽略了。“开慧所述那首”有什么“不好”呢?数十年后,毛泽东有什么理由认为自己在热恋中或新婚后写下的这首词,有什么“不好”呢?他为什么婉拒了李淑一的这一请求,另作新词相赠?既然“不好”,为什么老人家在垂暮之年,又如此郑重地将它抄写下来,交给身边的人保存呢?
就字面的常理而论,夫妻或情侣分别,可称“离人”。古人诗词中,大抵作者在第三人称的位置上去描写时,他和她都是“离人”。如果作者用的是第一人称,写自己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离人”指的就只能是远离自己的亲人。1921年毛杨几次小别,都是毛泽东离家外出,杨开慧守在清水塘家中。深谙诗词炼句炼字之功的毛润之,怎么会颠倒错乱,自己外出却又将家中的娇妻称为“离人”呢?这里有个“坐标”,就是“家”。“我”在“家”,离“我”而去的亲人,才称为“离人”。而绝不可能是相反。而且,词的下阕,“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这显然不是开慧的倩影,这是一个逝去了的身影。
  初读《虞美人枕上》,确乎似有“相思”的意味。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词中蕴含的那种怀念与无奈,冥思与怨艾,痛切与希冀,回首与前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词的内涵,要比“相思”丰富得多,复杂得多。这首词,恐怕与毛泽东的第一次婚姻有关。“离人”者,毛之元配罗氏也。写这首词的时候,罗氏大概刚去世不久。所以,与其说《虞美人枕上》是“相思之作”,倒不如说它是“自哀之作”更为确切。为什么?因为这首《虞美人枕上》,既非赠开慧之作,也不是作于1921年而是作于1910年。
1910年2月,经过努力,得到母亲支持的毛泽东,正准备告别家园,去湘乡求学之前,体弱的罗氏,不幸患了细菌性痢疾,病情十分严重,尽管毛家多方求医治疗,但也没能挽救回她年轻的生命。芳龄只有21岁的罗小姐,于2月11日(大年初二)病逝了。一朵本该芳香明丽的鲜花过早凋零了,似昙花一现,没有欢娱,没有爱情,做了封建婚姻的无谓牺牲品。据说,毛泽东在罗一秀去世时,心情很悲痛,写下了《虞美人.枕上》一词。 彭明道对这首词做了一些解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不止是相思之苦,也不止是怀念亡妻的愁苦,这是一个有志少年在人生道路选择的关键时刻发自内心深处的痛苦。只有这样事关一生命运的大事,才能使青少年毛泽东心潮起伏,直如倒海翻江。“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这是一种无可名状的无奈。愁苦和烦恼使他失眠了。愈是睡不著,便愈觉长夜难明。睡不著,披衣起坐,但是,何以排解内心的寂寞和苦痛呢?满天繁星,哪一颗能为我指点迷津?哪一颗能照亮我的前程?通宵的冥思苦想,搜趣网彻夜的心绪翻腾,答案在哪里?十七岁的少年,难免要“万念俱灰”了。这时,一个远去了的、模糊而又熟悉的身影,忽然飘在他的眼前。如果她还活著,也许可以向她诉说一点什么。可是,现在她已经离他远去。他还能说些什么?向谁说去?真是“欲说还休”啊!此时,寒星渐隐,残月西沉,一个孤独的少年,一个孤独的男人,在人生的烈火里煎熬,在翻滚的心海里徘徊,他,怎能不潸然泪下?
鹤龄驳彭明道说,彭明道除“集十数年之力”打造了一篇《毛泽东的〈贺新郎•别友〉是赠给谁的》大作,论证此词不是毛写给杨开慧的外,还有一篇大作《毛泽东的“枕上”“离人”究竟是谁 //www.souquanme.com——〈虞美人•枕上〉探幽 》,不知是集多少年之力打造出来的,此篇论证《虞美人》词也不是毛写给杨开慧的。幸而毛主席只给杨开慧写了三首词,再多写几首的话,我估计很可能就会把这位彭明道先生论死累死的。试想,他能有几个“十数年之力”可以“集”的呢!
驳的真好!彭说《虞美人枕上》,既非赠开慧之作,也不是作于1921年,而是作于1910年,“离人”者,毛之元配罗氏也。纯属子虚乌有和无稽之谈。试想,毛泽东与罗氏的婚姻根本就是父母包办的封建婚姻,他本人就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他与罗氏根本就无感情可言,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了近三年,都没有碰罗氏一下。毛后来也说,他根本不承认和罗氏的婚姻,甚至说他就没有真正和罗氏生活过。那么,毛怎么可能写《虞美人枕上》这么情真意切、凄婉缠绵的词给她呢?何况这首词作于1921年,其时,毛与杨正处在新婚后不久,就算是写于1910年,也不可能是写给罗氏的。至于彭用词风和坐标等来论证,就更莫名其妙了,想要证明《虞美人枕上》中的离人是罗氏,显得多么牵强啊!
  事实上,毛、杨二人是1920年冬在长沙结婚的,1921年,正是两人新婚燕尔之际,恩爱、甜蜜、舒心、浪漫、充实、幸福自不必说。其时杨已经怀孕,毛泽东要外出考察,把已经怀孕妻子留在家中,他当然有些不舍。
  这首词上阕写惜别之愁。一个“堆”字,形象地表现了愁闷之多;一句“愁何状”的设问,自然引出“江海翻波浪”。因愁闷而失眠,更感长夜难明,于是只好披衣起坐,仰望夜色苍穹,寂寞无奈中查数夜空中的寒星。那夜空中的“寒星”正像是离人的眼睛。这里,景与情完美融合,充分显示出作者寂寞孤独的情怀。下阕抒伤别之苦。开头两句,直抒胸臆,一个“晓”字点出是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烬”与“剩”的鲜明对比写出伤别的深重。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捱到破晓,百念俱毁,只有离人的影像浮现眼前,拂也拂不去,唤又唤不来,令人十分的伤痛和无奈。望月思友,见月怀人,明月最能牵动离愁别绪。
抒写离别,歌咏爱情,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是弥足珍贵的。诗贵情,情贵真,没有感情的诗篇,就等于没有诗魂,也就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这首词在语言方面并没有过多的藻饰,但句句如感慨之言,发自肺腑,情真意切。这种纯真质朴情感,读后动人心肠,令人难忘。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有两首涉及对杨开慧的情感,一是《虞美人 .枕上》,一是《蝶恋花 .答李淑一》,一写于革命成功之前,一作于革命成功之后;一是诉燕尔新婚的离别之苦,一是叙对亡妻的悼念之情。两词对照而读,使人感怀至深,潸然泪下。
毛泽东不愧是一代伟人,也不愧是风流才子,他的胆识和他的才华无人能比,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非常喜欢毛泽东的诗词,读毛的诗词,给人感觉总是境界博大开阔、气势恢宏、摧山撼岳,往往是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却能展示纵横万里的境界,场面阔大恢宏、气势磅礴。还有,毛对内心情感的抒发,也带有气贯长虹的特色,毛独特而丰富的情感世界在他的诗词里描绘得淋漓尽致,感情表达得情真意切,婉约中仍带有豪放,真是感人肺腑,憾人心魄!

”人间知己吾与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在这人世间,能够称得上知己的,也就是你和我了吧。

出自毛泽东创作的《贺新郎别友》。《贺新郎别友》一词结构谨严,表达含蓄。全篇始终围绕着个“别”字铺写,从话别、送别写到别后,脉络分明,但全篇又不着个“别”字,而完全让人们自己通过词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去体味,全词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原文:

贺新郎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诗词译文:

挥手从此离去。离别前凄然相向,倾诉离苦让人如何承受。我看你眼角眉梢,强忍热泪满是哀怨。

知道你对上次的那封书信还有误会。但是误会再大也只是过眼即逝的云雾,在这人世间,能够称得上知己的,也就是你和我了吧。有病需要救治,上苍可知道?早晨东门路上被霜覆盖着,横塘之上还有半天残月,显得如此凄清。

汽笛声响令人肠断,从此天涯孤旅。割断愁思恨缕,参加到革命中去吧。让我们像昆仑山的峭壁倒塌,台风扫荡寰宇一样。在将来的斗争中相会,让我们比翼双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词又名《贺新郎赠杨开慧》。 

1923年4月,毛泽东从长沙调到上海党中央工作。6月到广州出席了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会上批判了“左”倾机会错误的观点,使大会解决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毛泽东在会上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及中央局秘书。

9月,他从广州回长沙展开反对湖南地方军阀赵恒惕的斗争,推动工农群众的运动。1923年11月,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又生下次子毛岸青。就在毛岸青诞生后,12月,党中央通知他回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将于1924年1月举行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时杨开慧正在娘家坐月子,而毛泽东奉命要到外地工作,因此他们自然会有一种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但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他们还是毅然分别。

于是,他写了这首词赠给爱妻杨开慧。据此,本词可能作于这年12月底离开长沙的时候。当时革命形势在上升,作者“割断愁丝恨缕”而为革命事业献出全副身心的豪情,以及作者所预想的未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在词中“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的比喻中得到强烈的表现。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贺新郎别友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是哪位诗人说的?

  作者:毛泽东主席。
  《虞美人枕上》是毛泽东的词作。虞美人,词牌名。枕上,取首句中语词,表明写枕上思念之情、乍别失眠之苦。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
  无奈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恁。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词写于1921年(有争议),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翌年春夏间毛泽东外出考察,此词上阕写的是诗人自己的离愁别绪。起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现了愁苦之多,“江海翻波浪”,形象的比喻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愁绪。接着两句写诗人因愁苦而辗转反侧,只好披衣、起坐、仰望星空数星星,“寂寞”“寒”等形容词透露出作者寂寞、孤独的处境和对杨开慧的深情思念。词的下阕抒发的是诗人对离人的思念之情。“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这是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名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天上的寒星随着天亮而逝去,在诗人眼中只留下了离人清晰的身影。百念成灰的时刻,剩下的就只有对离人的思念了。当诗人将视线转向西边的天空时,一钩残月渐向西落。古时常用月圆表示亲人的团聚,而用月残来表现亲人的离别。如今,面对着西沉的残月,怎能不让人伤心而流泪呢?一个“流”字,形象生动,不仅刻画出月亮西沉的动态美,而且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抛眼泪”的议论。
  抒写离别,歌咏爱情,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是弥足珍贵的。诗贵情,情贵真,没有感情的诗篇,就等于没有诗魂,也就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这首词在语言方面并没有过多的藻饰,但句句如感慨之言,发自肺腑,情真意切。这种纯真质朴情感,读后动人心肠,令人难忘。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