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封侯无李广上一句(求写李广无封的诗(至少两首))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封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唐代大才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不知煽动了......

莫道封侯无李广上一句(求写李广无封的诗(至少两首))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封侯?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唐代大才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不知煽动了多少人的情。一生如此有战功,匈奴闻之丧胆,为何直到去世都没被封侯?

作为一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不仅仅赞美了李广,而且李广的缺点也有记录。来看看《史记李将军列传》时怎么写的: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原文大概意思是:吴楚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

景帝时,李广如此勇猛,而且夺得叛军大旗,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啊,为何没有封赏呢?因为李广他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封印,

首先封官是皇帝朝廷的事,谁知李广他接收了梁王的将军印。这就是问题所在了,这个梁王是景帝同母弟,深得其母窦太后的宠爱,而且一直想要景帝把王位传给梁王,不久景帝把太子给废了,可见此时的梁王是景帝死后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大家想想景帝会放着自己的儿子不管,把皇位给他的弟弟吗?这么一个跃跃欲试想夺皇位继承权的人,而李广却接受他的将军印,李广难道是想帮助梁王以后夺权吗?景帝又是个非常谨慎而且多疑的人。这侯怎么封?至少在景帝时期也不能封。

由此可见:李广失去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也可以看出李广在处事上还是有些欠缺。

有一次,几个宦官被匈奴的射雕人射伤了。就跑回去跟李广说了。李广带了100骑兵去追那三个射雕人,结果遇到了匈奴的大军。100骑兵惊恐不已,打算逃跑。结果李广淡定自若,并说:都不跑,解鞍下马。结果匈奴见状以为有诈,便离开了。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李广的才能,但是仅仅因为宦官被射伤了,自己就放下大军不管,带着100人便去追那三个人。可见李广自恃才高,放下大军仅仅去追三个人,这样的将军那个士兵心中不慌。同时也可以看出李广有些鲁莽。

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後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李广冒失轻进,结果几乎全军覆没,而且连累了救援的张骞差点被杀,李广却功过相抵。但是张骞差点被杀。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这是李广自杀前的这一段话,想到了谁?是不是和项羽有些像?在乌江被围走投无路时,项羽杀了一汉兵,然后说不是我打仗不行,而是老天要灭我(非战之罪也)。可见李广不会反省自己的过错。

最后:李广的军功与才搜趣网能,那是没得说的,不容否认。但是成功(封侯)仅仅靠才能还是不够的,运气要有,一些软实力也不可少,审时度势。站高、望远、广闻、慎言、心宽、神定、毅艰、气足。

大家怎么看李广难封呢?欢迎留言!

李广为什么不能封侯

汉名将李广对自己终生未能封侯一事,似乎有些耿耿于怀又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去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那个叫王朔的相面先生把李光不得封侯的原因归结为“杀降者八百余人”。其实王朔或许还不知道,李广还为了报复杀过一个霸陵尉。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从雁门关出发攻打匈奴失败并被匈奴俘虏,所幸又逃了回来。按汉朝的法律李广本应被处死,后来出钱赎了死罪,被削职为民,闲居在家。一天晚上李广带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朋友在田间饮酒。回来时路过霸陵亭,恰巧那天晚上霸陵亭尉也喝醉了酒,便喝令李广,不让他通过。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霸陵亭尉因喝醉了酒,根本不管什么李将军不李将军,便理直气壮地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晚通行,何况是前任呢?”那晚李广就只有停宿在了霸陵亭下。这事过去不久,匈奴入侵,汉天子又起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就请求派霸陵尉一起和搜趣网www.souquanme.com去抗击匈奴。但是到了军中,不由分说李广就处死了霸陵尉。我们不难看出,这个霸陵尉死得有些冤。不管当时他喝没喝醉酒,他的做法都是无可非议的。既然现任将军都不能夜晚通行,你李将军又有什么特权来破坏这规矩呢?就因为按规矩办了,扫了前任李将军的面子,当前任李将军变成现任李将军手中握有生杀大权之后,霸陵尉就只有引颈就戮了。李广的心胸怎么会狭窄到这种程度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了这么一点小事,就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一个按规矩办事的人置于死地,这种事不要说一个手握生杀大权的将军,就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平头百姓也是做不出来的。但李广做出来了。至此我们便找到了李广不封侯的原因了。做个将军你都可以为了不值得的并且错在自己的一点小事去开杀戒,若封了侯,别人还活不活了?
大家或许还都记得发生在汉朝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出自《史记》。是说汉文帝时为抗击匈奴的入侵,汉文帝派三路大军驻守在北部边境。后来文帝亲自到边防劳军,御驾到达霸上刘礼的军营和棘门徐厉的军营,军中将士均迎进送出,给足了皇帝面子。但是到达周亚夫驻军的细柳营时,却遇到了不少麻烦。周亚夫不仅不出营迎接天子,而且军中将士都披坚执锐如临大敌。天子的先导官跑到军营门口,吃了闭门羹。无奈先导只有扯出天子这面大旗说,皇帝就要到了。守军将士却说:将军有令,在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无奈先导只有悻悻而回。这还不算,等天子真的来到营门口时,这位居九五的皇帝照例吃了周亚夫的闭门羹。汉文帝没办法只有令使臣持符节诏令将军称自己要慰劳军队。此时周亚夫才打开营门。但又不许车马在军营中奔跑,汉文帝只有拉紧缰绳缓缓而行。周亚夫这一折腾,按理说应该弄得龙颜大怒了吧。但恰恰相反,龙颜不仅没有大怒,周亚夫反而受到了文帝的赞赏,称他为真将军。到死时汉文帝还不能忘记这为真将军,告诫太子,如国家有难,周亚夫可担当领兵的重任。如果按李广的逻辑,这周亚夫死一千遍也是罪有应得。然而汉文帝不愧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君之一,他所以被称为明君,从对待周亚夫态度上就可见一斑。
古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像李广这样小肚鸡肠的人,的确不应被封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飞将军李广何故未获封侯?

在汉武帝大举开疆拓土,以赐爵封侯来重奖功勋的年代,有“飞将军”美誉的汉代名将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战功卓著,声名显赫,但最终却未获汉武帝封侯,这其中之奥妙令人费解。

宋朝人氏何去非以为:李广未得封侯,是因其“治军不严”所致。何称,“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任其事,而广每至败衄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

所谓“治军不严”,多指李广作战不讲“军阵”,指挥不行文书而言。

另有人称,李广不得封侯,与汉武帝对其持有偏见,和大将军对李广实施压制有qsqlIQSO关。

唐代王勃在其《腾王阁序》文中叙述历史上众多名将高才之坎坷境遇时,曾写下“李广难www.souquanme.com封”之句。王勃将李广的不封,归咎于汉武帝对李广数次征战失利,便对其持有偏见,认为李广命运不佳,总是出师不利。在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时,汉武帝竟指使大将军卫青不让李广争首功。其实,这正合卫青的心意。卫青让好友公孙敖出任前锋,替代了前将军李广。使李广无法指挥作战,将触犯军律的罪名嫁祸于李广的身上。最后,李广不得不引胫自刎而亡。

还有人把李广终未封侯的原因,说成是李广因得名“常败将军”,而与封侯赐爵无缘。

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偏激,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仗,曾使匈奴兵将闻之丧胆,并称其为“飞将军”,怎么会成为“常败将军”呢?

李广未能封侯晋爵,看来还是有较为复杂的背景。究竟谁能解开这个谜底尚需时日。

历经西汉三朝的名将李广为什么一直没有封侯?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我认为这句属于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可以很好的诠释李广未封侯一事。

汉武帝时期群将璀璨,卫青、霍去病、李广哪个不是流芳千古之人。

卫青、霍去病叔侄为汉武帝时期第一大将,为何后世相关诗词并未歌颂他们功劳,我觉得很重要一点就是中国人同情“弱者”的情怀。

李广一生为大汉王朝鞠躬尽瘁,至死未获得一个侯爷爵位,可以说实则不公平,毕竟以其功劳封侯未必然此举,可汉武帝册封了卫青、霍去病就是未册封李广。

我认为李广是个有才之人,可其之所以不能封侯很大原因在汉武帝用人制度,卫青是汉武帝小舅子、霍去病和卫青又有亲戚关系,加之卫青、霍去病也争气为大汉王朝立下不少功劳,汉武帝封赏二人就可顺水推舟。

李广经历确实要人同情,他确实是个有才之人,可其一生未封侯,这也是历朝历代之人为其喊不平关键原因,可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他虽戎马一生,可其一直未打过及其出彩战役,再加之其孤傲耿介的性格有关。

卫青及霍去病之所以会重要一方面亲戚关系,还有就是汉武帝需要会主攻之将,毕竟他希望可以以一系列反击匈奴,改变汉匈之战中始终保持防守汉军,而卫青、霍去病不负汉武帝厚望,彻底打服了匈奴。

李广不给汉武帝重用原因,在于其不善攻,这要其很难深受汉武帝喜爱,这也是其很难封侯拜将关键原因。可这依旧不公平,毕竟李广戎马一生,在如何也该给其侯爵之位,可无奈其最后一战因迷路,羞愧自杀,可以说他自杀原因在于其已无封侯良机,再加之年龄已大,会逐步退出一线战斗序列,这要求最终以此种方式结束一生。

李广死后,其子李敢因和霍去病矛盾,导致其为霍去病所杀,孙子李陵兵败投降,要其满门抄斩,可以说这一系列事件要不少人深表同情,这也是后世之人为之不平。

还有李广之所以会给推崇,还有个原因就是其不畏强权,不会去做一些苟且之事,这要汉武帝不喜爱,可其所做不少事情均敢作敢当,这要不少人佩服。还有就是其在汉匈之战中,虽偏向守城,可其一旦执行战斗任务,身先士卒,勇猛异常,并且体恤下属要底下人对其很尊重,这也是后世之人对其追捧推崇重要原因。

我们从后世歌颂李广诗词文句作者,更多是怀才不遇,他们认为李广遭遇和自己一样,他们懂李广感受,这也是后世之人推崇一个原因。

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

王勃《滕王阁序》里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让后人记住了李广、也记住了他终生未能封侯之事。提起李广,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想必都是“飞将军”这个外号,一位被自己的对手称为“飞将军”的将领,怎么就一辈子连个列侯都没有混上呢?难道真的如一些人所说,是汉武帝刘彻为人刻薄寡恩吗?恐怕未见得……


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

人们经常说“汉承秦制”,那么到底什么是“汉承秦制”呢?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完美地诠释了“汉承秦制”四个字。汉王朝建立之后,近乎照搬了秦王朝的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尤其像李广这样的职业军人,一切爵位都必须靠军功获得。没有实打实的军功,你名气再大也没用!即便是卫青那三个“襁褓封侯”的儿子,他们靠的也依然是他们老爹卫青的军功,而不是因为他们是汉武帝的内侄!


如何“李广难封”

因为与李广的关系比较和谐、加之对卫、霍成见颇深,太史公在编纂《史记》时掺杂了许多私人感情因素在其中,把李广描绘成了“天上有、地上无”的一代名将!那么,李广的军功到底如何呢?


平心而论,李广这个人的单兵作战能力还是很强的,战术指挥能力也不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行伍出身的李广很早便在一众“丘八”中脱颖而出。可这种“少年得志”最终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李广的发展。凭借军功,年轻的李广被提拔为了汉中郎,成为了皇帝的“禁卫军”、早早远离了战场,失去了继续用刀枪建功立业的机会,只能陪着皇帝狩猎玩儿……


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上天再一次给了李广机会,可李广政治上的“弱智”却最终让他与封侯失之交臂。在昌邑城下,李广率部夺取了叛军的军旗,立了大功。梁孝王刘武为了拉拢李广,授予了他将军印。政治上“弱智”的李广想都没想便接受的。刘武何许人也?汉景帝的胞弟、理论上对皇位威胁最大的诸侯王。在“吴楚七国之乱”中又立下了大功,加之窦太后的“一碗水不端平”,刘武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汉景帝的皇位和皇权!手握重兵的将领和这样一个人搞到一起,而且还接受了他授予的将军印,汉景帝作何感想?不言而喻。事后,汉景帝虽然没有追究李广,却给他来了个不封不赏——“梁王不是给了你将军印了吗?他已经赏过了,朕还赏什么?”就这样,李广因为自己政治上的“弱智”失去了第一个封侯的机会。


“吴楚七国之乱”平息之后,李广被调任边郡太守,这个职位虽然地处边境,却没有以行政为主的职务,并不直接领兵上阵杀敌。加之那段时间汉匈之间并没有爆发大规模冲突,李广在军事上乏善可陈……汉景帝后元三年,汉景帝驾崩、汉武帝即位,李广又被调回了长安,出任卫尉。职位虽然升了,却再一次失去了建立军功的机会。


后来,汉武帝改守为攻,主动对匈奴发起攻击。李广以卫尉身份为将军,从雁门出击。因为名气太大,匈奴人把本来作为“偏师”的李广作为主力来打!李广“双拳难敌群殴”,最终成了匈奴的俘虏。虽说后来逃脱了,但战败和被俘在彼时是死罪,李广逃离了匈奴却逃不脱汉王朝的“死刑判决”。所幸的是,汉王朝有赎刑,可以用军功和金钱抵死,最终李广只能拿以往的军功和家中的积蓄来换取自己的性命,被贬为了庶人。自此,李广之前的一切全部清零……


不久之后,边境战火再起,李广被汉武帝重新征召出任边郡太守。继而又接替石建出任郎中令。此间,李广主要的职权范围同样不是统兵作战,依然没有建功封侯的机会。直到元朔六年,李广奉命岁大将军卫青出征,此役很多将领都立功封侯了,可李广却因为杀敌俘敌数量不足再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机会。由此也可见,李广在主动进攻方面还是相对薄弱的,他的思维基本还停留在汉初的防守层面。再后来,李广与博望侯张骞分兵进攻匈奴,因为张骞耽误了行程,李广部被匈奴右贤王部四万多人围攻,虽然后来张骞赶到、匈奴人撤军,但李广部却近乎全军覆没……事后,汉武帝给李广来了个功过相抵、不赏不罚,李广又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上天给了李广最后一次机会。可负责迂回包抄、配合卫青作战的李广却带着军队在草原上迷路了……此举直接导致卫青的主力部队与匈奴军队交战时让最“重量级”的单于给逃脱了!事后,问责在所难免,李广一时想不开,居然抹脖子自杀了……最后一次立功封侯的机会也失去了。


“李广难封”到底该怪谁

“李广难封”到底该怪谁?汉武帝吗?作为帝国的最高统帅,汉武帝不可能为了李广去破坏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因为他还“不够格”!汉武帝错了吗?没错。如果他为了李广破例,那么其他人呢?长此以往,军功封爵便形同虚设,失去了原本应有的作用。那么,只能李广自己的责任。当然,李广早年间名气太大,对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出征匈奴,作为“偏师”的李广所部经常会被匈奴人视为主力,遭到数倍于己的匈奴军队围攻,自保已然不易,杀敌建功就更加困难了。但这些都只是客观原因,主要责任还在李广自己。


首先,李广这个人政治上太“弱智”,这一点从他和梁孝王刘武之间的那件事以及他的儿子李敢公开让卫青难堪也能看得出,李广这个人的性格比较直接,自然不太受上峰待见,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他后来的立功与升迁。虽说军功是靠刀枪打出来的,可上峰不给机会,你拿跟你去打?再就是战略思路的转变,汉武帝与匈奴大规模开战之后,一个重大的战略思路转变就是深入匈奴境内作战、把战争祸水引向匈奴,汉武帝尤其赞赏霍去病的孤军深入、狂飙突击!在这一点上,李广是有“硬伤”的,从漠北之战时李广迷路就能看得出,他更适合在家门口防御作战,远征、孤军深入并不擅长……也就无怪乎数次远征匈奴李广要么兵败、要么无功而返了。没有实打实的军功,就没有封侯的本钱,就算汉武帝再器重他李广,也没用!更何况,汉武帝对李广似乎也并没有那么“器重”。


王勃一句“李广难封”让后世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是汉武帝的刻薄寡恩导致了李广终生未能封侯。但实际上呢?这个锅汉武帝背不着!最主要的责任还在李广自身,他的战术思路已经与时代“脱节”了。加之政治上比较“弱智”、在高层的人缘也不算太好,建功立业的机会自然也无法与卫、霍这些汉武帝的新宠相比,终生未能封侯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作为高级将领,单兵作战能力、战术指挥能力固然重要,但战略思想必须紧跟时代,否则只能被时代所淘汰,能与士兵没吃同住、同甘共苦的不一定就是优秀将领……很不幸,李广就是这样一个人。霍去病视士兵如草芥,但他战略思路对了,自然比与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的李广更加容易建功立业、立功封侯。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