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好瞻星下一句(元诗四家是哪四位)

元诗四家是哪四位?生平事迹或小故事。元诗四家指虞集、杨载、范椁和揭徯斯,他们因有文才而入选翰林院,成为执文坛牛耳的著名人物,但其诗文创作的成就并......

此处好瞻星下一句(元诗四家是哪四位)

元诗四家是哪四位?

生平事迹或小故事。
元诗四家指虞集、杨载、范椁和揭徯斯,他们因有文才而入选翰林院,成为执文坛牛耳的著名人物,但其诗文创作的成就并不太高。其原因主要是当时较为优秀的文人不愿从官,而科举考试不对他们开放,为了生计,他们选择的是写剧本,因此才有了伟大的元曲。至于有闲情逸致吟诗的人,在那个时代,其成就也高不到那里去
虞集(1272~1348) ,元代文学家,字伯生,江西临川崇仁人。为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其父任黄冈尉,宋亡后,徙崇仁。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虞集至大都,任大都路儒学教授。仁宗时,为集贤修撰。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时,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参加《经世大典》的编写工作。因虞集曾草诏说顺帝非明宗子,所以顺帝即位后,他就谢病回乡。
文学成就虞集(1272-1348),元学者、文学家。安伯生,人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属今四川),迁崇仁(属今江西)。成宗大德初年到大都(今北京市),任国子助教。文宗时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等编纂《经世大典》。素负文名,有《道因学古录》。虞集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虞集说:"仲宏(杨载)诗如百战健儿,德机(范□诗如唐临晋帖,曼硕(揭□斯)诗如美女簪花(一作"三日新妇"),而他自己的诗如"汉廷老吏。"据说揭□斯听到这种评论,颇不高兴,因为揭的诗写得是相当典重的。虞集诗歌内容表现出较强的民族意识。他在《挽文丞相》一诗中,对宁死不屈的南宋忠臣文天祥充满了哀悼,以至有人这样说:"读此诗而不泣下者几希!"文字亦流畅宛转。另有《从兄德观父与集同出荥州府君,宋亡隐居不仕而殁,集来吴门省墓,从外亲临邛韩氏得兄遗迹有说:"我因国破家何在,居为唇亡齿亦寒",不知为谁作也?抚诵不觉流涕,因足成一章,并发其幽潜之意云》一诗,也流露同样思想感情。在《赵千里小景》诗中,他说"残云野水三百年",也有凭吊宋亡的意思。虞集生二岁而宋亡,但由于元代民族关系紧张,以至在作品中表露出民族意识。
虞集有些诗还写及了民生疾苦,如《次韵陈溪山□履》、《杞菊轩》等。此外,他对元统治者推行的民族仇杀政策,颇表不满。他更多的诗是赠答应酬、内容空泛的作品。虞集生长在社会和平安定时期,他的诗词一般都写得清和淡远。一派承平气象,如《无题》诗表现一种朦胧的境界,《闻机杼》则呈现雅淡的画面,《腊日偶题》、《听雨》、《宫词》等给人一种安详幽静印象。虞集的诗风格严峻,声律圆熟。
虞集的词作今存20几首,大都叙述个人闲愁情思,缺乏社会生活内容,景物描写亦平平无特色,惟〔风入松〕"画堂红袖倚清酣"引人注目,其中有句说:"杏花春雨在江南",勾画江南景物,令人神往。杏花春雨本用陆游诗意而加以翻新。据说和他同时的诗人陈旅、张起岩都很欣赏这首词,而当时机坊还把它织在罗贴上,作为艺术品供人赏玩。
虞集的散文多数为官场应酬文字,颂扬权贵,倡导理学。当时宗庙朝廷的典册,公侯大夫的碑铭,多由他撰写。但也有一些书信传记文章,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性情。如《陈□小传》写宋代进士陈□守常州以身殉城的事迹,褒扬其忠义。又如《答刘桂隐书》对刘氏不出仕,十分称赏,赞扬刘"霜降冰涸而松柏后凋,沙砾汰除而黄金独耀"。这里对忠于赵宋王朝的人物的歌颂和他在诗歌中流露的民族意识是相通的。
虞集还有一些散文表现他的政治理想和对社会人情物理的深刻体会。《海樵说》着重阐明"大烹以养贤,推之使天下皆得其养"的道理,《医说赐易晋》强调医生应有仁爱的心肠,等等。著有《道园学古录》50卷。
虞集的书法在当时也很有名。
作品集粹
[编辑本段]
【挽文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注释:这首诗是元诗中难得的佳作,诗人把自己极为深沉的民族感情、历史兴亡感都融进了严整的艺术形式之中。诗的风格沉郁苍劲,寄慨极深。陶宗仪说:“读此诗而不泣下者几希。”(《元诗选》)
【代祀西岳至成都作】
我到成都才十日,
驷马桥下春水生。
渡江相送荷子意,
还家不留非我情。
鸬鹚轻筏下溪足,
鹦鹉小窗呼客名。
赖得郫筒酒易醉,
夜深冲雨汉州城。
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
南阜小亭台,
薄有山花取次开。
寄语多情熊少府;
晴也须来,雨也须来。
随意且衔杯,
莫惜春衣坐绿苔。
若待明朝风雨过,
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滕王阁诗二首】
天寒江阁立苍茫,百尺栏杆迤夕阳。
岁久鱼龙非故物,春深蛱蝶是何王?
帆樯星斗通南极,车盖风云拥豫章。
灯火夜归湖上雨,隔邻呼酒说干将。
危楼百尺倚栏杆,满目江山不厌看。
空翠远凝江树小,落霞飞送酒杯宽。
千年剑气冲牛斗,半夜天香下广寒。
我欲乘鸾朝帝阙,五云深处是长安。

听雨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王氏孝义诗】
阴阴槐柳荫苇村,
中有乌头孝义门。
耕织事均家益瞻,
缌麻亲尽义弥敦。
蜜蜂日暖开窗户,
慈竹春深长子孙。
先世此邦尚赐履,
为歌遗俗却销魂。
注释:诗中的王氏即陕西蒲城王氏,在陕西省蒲城县,苇村一作韦村,位于蒲城县上王乡东苇村,五代时期即以“孝义名于乡里”,元代延佑年间受到朝廷表彰,列入国史,被称为“蒲城孝义之家”,县令曾两次树石“王氏孝悌,以兴民让”。今存《蒲城王氏祠堂碑铭》,由元代著名书法家赵期颐篆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官至参知政事和翰林学士的危素书写,现存蒲城博物馆,与《云麾将军碑》、《苏孝慈墓志》、《高力士墓志铭》等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
杨载(1271~1323) 元代诗人。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徙居杭州。年四十未仕,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复科举,登进士第,受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
杨载当时文名颇大,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为“四大家”之一。文章以气为主,赵孟頫等对他都很推重。他的诗对现实一般是歌颂的,有时也微露不满。如《怀钱塘故人柬应中父》、《寄维扬贾侯》,都为怀才不遇者愤愤不平。另外,在他晚年感到事业无成就时,也每有叹老嗟卑的情绪,他的《客中即事》诗说:\"渐觉星星雨鬓皤,推愁不去奈愁何!客中忘却春光度,惊见前林嫩竹多。"道出了新陈代谢的客观情况。其诗总的基调并不消沉。杨载的一些比较好的诗作,特点是含蓄,老练而不陈腐,颇有新的意境。《题文丞相书梅堂》歌颂文天祥的高尚品德和节操,表达了由衷的景仰心情。
他的《宗阳宫望月分韵得声字》诗,颇象唐诗,圆润而不枯涩,风格雄健。他把典故融化在诗句中,平易通顺,全诗意境空灵飘忽。他炼字造句,下过苦工夫。他自己说:"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
著有《杨仲弘诗》8卷,文已散失。
作品赏析
[编辑本段]
杨载是元代中期的著名诗人、诗论家,也是有名的古文家。杨载诗文成就受到赵孟烦的称赏推重。"初,吴兴赵孟频在翰林,得载所为文,极推重之。由是载之文名,隐然动京师,凡所撰述,人多传诵之。其文章一以气为主。博而敏,直而不肆,自成一家言。"(《元史杨载传》)可见其文名倾动当时。
杨载的诗话著作《诗法家数》是一部有相当的理论价值的诗论著作。谚书侧重论述诗歌的创作,就中贯彻了风雅传统。杨载的诗歌创作,被虞集称为"百战健儿"。诗语健劲,富有变化腾挪之势,雄浑横放,长于议论。范枵为其诗作序云:"仲弘天禀旷达,气象宏朗。开V论议,直视千古,每大众广集,占纸命辞,傲睨横放,尽意所止。众方拘拘,己独坦坦。众方纡徐,独驰骏马之长坂而无留行,要一代之杰作也。"(《元诗选仲弘集》)可见杨载为诗的那种脱略束缚、横放杰出的艺术气质。
杨载以律诗见长,其山水之作也基本上都是用律诗形式来写的,如《望海》:
海门东望浩漫漫,风飓无时纵恶湍。黑雾涨天阴气盛,沧波衔日晓光寒。岂无方士求灵药,亦有幽人把钓竿。摇荡星槎如可驭,别离尘土有何难!
再如《东海四景为大尹本斋王侯赋四首》:
夏月湖中爽气多,南风叠叠卷长波。渔人舟楫衡萍藻,游女衣裳揽芰荷。脍切银丝尝美味,腔传金缕换新歌。使君用意仍深远,即此光华岂灭磨?
--其二
暂停麾盖拥轻舟,此日湖山属暮秋。采采黄花登几案,离离红树散汀洲。倾壶浮蚁杯频竭,下箸鲜鳞网乍收。莫向钱塘夸往事,白苏未许擅风流。
--其三
这些诗篇体现了杨载山水诗的基本特点,他善于用较有色彩的辞语来表现山水景物,意境富有层次感与动态感,较为严整的律诗形式与山水境界的刻画浑融地结合在一起。
杨载还善于借题画诗来传写山水意境,通过对画家笔下画面的生发与联想,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如《云山图为茅山刘宗师作》:
长江千万里,奔浪薄高云。龙现谁能睹?猿啼不可闻。迂回园地势,昭晰应天文。剑气秋如洗,珠光夜欲焚。连峰俄笋迸,断岸复瓜分。句曲临东极,岩头有隐君。
再如《题赵千里山水扇面歌》:
公子丹青艺绝伦,喜画江山上纨扇。只今好事购千金,四幅相连成一卷。春流漠漠如江湖,飞烟著树相有无。岚光注射翻长虚,白玉盘浸青珊瑚。追随流俗转萧疏,对此便欲山林居。旗亭花发酒须沽,舟行为致双提壶。抱琴之子来相须,醉归不省何人扶。旁有飞泉出岩隙,掣电飞霜相荡激。蛟龙不爱鲵桓食,但见垂纶古盘石。人生万事无根柢,出处行藏须早计。......
这类诗作在《仲弘集》中还有很多。都以较为自由的古体形式对画中的山水意境加以发挥,进行再创造,使题画诗中的山水展现了更为鲜活的风貌。诗人在其山水刻画中又抒写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庸俗人生的厌倦渗透在其山水吟咏之中。
杨载(1271~1323) 元代诗人。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徙居杭州。年四十未仕,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复科举,登进士第,受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
杨载当时文名颇大,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为“四大家”之一。文章以气为主,赵孟頫等对他都很推重。他的诗对现实一般是歌颂的,有时也微露不满。如《怀钱塘故人柬应中父》、《寄维扬贾侯》,都为怀才不遇者愤愤不平。另外,在他晚年感到事业无成就时,也每有叹老嗟卑的情绪,他的《客中即事》诗说:\"渐觉星星雨鬓皤,推愁不去奈愁何!客中忘却春光度,惊见前林嫩竹多。"道出了新陈代谢的客观情况。其诗总的基调并不消沉。杨载的一些比较好的诗作,特点是含蓄,老练而不陈腐,颇有新的意境。《题文丞相书梅堂》歌颂文天祥的高尚品德和节操,表达了由衷的景仰心情。
他的《宗阳宫望月分韵得声字》诗,颇象唐诗,圆润而不枯涩,风格雄健。他把典故融化在诗句中,平易通顺,全诗意境空灵飘忽。他炼字造句,下过苦工夫。他自己说:"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
著有《杨仲弘诗》8卷,文已散失。
范椁生平:
范椁(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清江县人(今湖北恩施),范椁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熊氏亲自教他念书。成人后因身体瘦弱,干不了重活,靠卖卜为食。大德十一年(1307),范梈由清江万里跋涉至京师,被中丞董士选请到家塾教学。后由朝臣推荐,成为翰林院编修。此后,当过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翰林应奉、福建闽海道知事等小官。范椁一面为官,一边作文,遗《范德机诗》和《木天禁语》,论诗讲究篇法、句法、字法、气象、家数、音节六关,时人虞集称范椁诗“如唐临晋帖”,又称范为文白先生,是当时文坛领袖,誉为元代四大家之一。天历二年(1329年),他因母病辞职返乡。在他母亲去世的第二年,范梈也因病逝,卒年四十九。
“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范椁。至治、泰定以后,元诗人一反宋诗尚理的潮流,呼吁恢复唐诗的优良传统,范梈在这一复古运动中颇享盛名。他的诗多为写实之作,如《己未行》、《闽州歌》等。《己未行》是一首描写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六月初一京城地震的史诗:“二年六月己未朔,京城五更大地作。卧者颠衣起若吹,起者环庭眩相愕。室宇无波上下摇,乾坤有位东西却。自我南来睹再震,初震依微不今若。昨朝展席坐堂上,耽玩图书静无觉。堂下群儿又惊报,方馔饔人丧杯勺;栉者仓皇下床榻,门屋铿锵震铃铎。只今犹自腾妖讹,旦暮殊言共郛郭。大家夜卧张穹庐,小家露坐瞻星落。焉知怪变不可屡,安巢尽有南飞鹊。昔闻上帝忧瀛洲,亲敕巨鳌十二头。特为群臣举首戴,万古不与水东流。岂其九州亦类此,此事或诞或有由。上帝甚神吾甚愚,戴者未动心优游”;《闽州歌》反映的是福建文绣局“取良家子为绣工”,并希望废除这一弊端,廉访使将此诗交给皇上,“上闻皆罢遣之,其弊遂革”;诗曰:“闽州土俗户不分,生子数岁学绣文。围绷坐肆杂男女,谁问小年曾识君。古来夜行斯秉烛,今者衢路走纷纷。那更诛求使者急,鞭棰一似鸡羊群。古来闺阁佩箴管,今者女工征六军。虽复太平少征战,设有备豫将何云。去年居作匠五千,耗费府藏犹烟云。官胥掊克常十八,况以鸠敛夺耕耘。只今弃置半不用,民劳竟是谁欢忻。岁岁条章省烦费,幸且不省无方殷。唐虞在上俭且勤,后王犹复锦绣焚。岂有夔龙让姚宋,不言忍使忧心熏。观风自是使者职,作歌虽远天应闻。”
此外,《明月几回满》、《京下思归》、《王氏能远楼》等都是写情寄意的作品。《京下思归》写乡情:"黄落蓟门秋,飘飘在远游。不眠闻戌鼓,多病忆归舟。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乡逢徐孺子,万口薄南州。"揭傒斯评范梈诗:"如秋空行云,晴雷卷雨,纵横变化,出入无朕。又如空山道者,辟谷学仙,瘦骨峻嶒,神气自若。又如豪鹰掠野,独鹤叫群,四顾无人,一碧万里。"此外,范梈还是一位著名书法家,元代大书法家赵子昂说:"范德机汉隶,我固当避之,若其楷法,人亦罕及。"范梈著有《燕然稿》、《东方稿》等十二卷,有《范德机诗集》传世。
范椁:《赠杜清碧》
赠杜清碧①
征君家住武夷山②,白鹤元猿夜扣关。
船泛清冷凡九曲,屋分丹碧只三间。
世人往往知名姓,仙子时时定品班。
孔壁秦灰③天未丧,几多鱼豕待重删。
作者简介:范椁(1272-1330年),元代文学家,字亨父,号德机,清江(今湖北恩许)人。曾任福建闽海道知事等职。与虞集、杨载、揭溪斯称为“四大家”。他的诗多为描写日常生活及应酬之作,风格多样,而以冲淡闲远者为当时所称赞。虞集认为他的诗“如唐人临晋帖”。
释义:①选自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四。杜清碧:即杜本,不愿为官,长期隐居武夷。②征君:旧时称曾经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此处指杜清碧。③孔壁:即孔壁古文,相传在孔子住宅的壁中发现《古文尚书》《论语》等多种古文经书,均用蝌蚪文书写。清代学者怀疑此书,进行考辨。秦灰:似指秦始皇焚书一事。本诗赞颂著名文学家杜本隐居武夷考证古籍的功绩。
揭徯斯:(公元1274~1344年),字曼硕;龙兴富州人(今江西丰城)。著名元朝史学家、文学家。揭徯斯是中国揭氏名人中最为著名的一位。他在史学、文学、书法等方面的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史学界占有重要地位。揭徯斯之父揭来成,宋乡贡进士,饱学宿儒。从小就对揭徯斯进行严格教育,他十余岁时,就已经学业有成。后为家计所迫,出游湖湘,为当时名公所器重,湖北宪使程矩夫特别欣赏他的才华,把他留在郡学中任教,并把堂妹许配给他为妻。朝廷征程矩末为翰林学士,程便将揭徯斯带到元大都伶北京,京城不少名流都争与之交往,延祜元年(1314),揭徯斯以李孟等大臣推荐,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历翰林应奉、奎章阁授经郎、艺文监丞,翰林待制,集贤直学士兼经筵讲官,升翰林侍讲学士,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元顺帝下诏修辽金宋三史,任命揭徯斯为总裁官。次年,《辽史》www.souquanme.com成,《金史》将竣时,揭徯斯因积劳成疾,卒于任所,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葬今丰城市秀市镇红洲村凤凰山(墓碑为元朝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写,今藏于丰城市博物馆)。
【历史功绩】
揭徯斯是元朝最优秀的史学家之—,在参加修撰各类国家大典过程中,他严谨捕核、条理明晰、语言简炼的语言风格,受到当时乃至以后史学界的高度评价。这都得益于他在翰林院时,对“朝廷之事,台阁之仪,靡不闲习”,对历代掌故也很精通。所以他撰写功臣列传,就被人称赞为“史笔”。他先后参与修撰《经世大典》,《明宗神御殷碑》等,但最有影响的,还是他与修辽、金、宋三史。尽管他实际上只参与完成了《辽史》就去世了,但史学家们对《辽史》评价都很高,因为辽国—直被视为“异族”政权,被汉文化圈所排斥,不予其正统国家地位,所以辽史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加上辽国本身产生并流传的文字资料非常少,这些因素都给辽史撰修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当时开展辽史编撰,主要是劫后余存的辽国耶律俨的《实录》和金国陈大任所撰《辽史》,揭徯斯与另外四位总裁官、四位纂修官一起,努力克服资料短缺的现状,四处寻访已灭亡二百余年辽国史料,他充分运用了不少回鹘文原始档案,大大丰富了《辽史》内容。使《辽史》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形成了这部一百十六卷的纪传体史书。《辽史》相对其他史书来说相对单簿一些,但它仍然是研究辽代历史最基本、最重要的史料,其营卫、兵卫、地理、百官、礼仪卫系志,游幸、部族等表,也较有特色,反映了辽朝以契丹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农牧业并重的特色,而《辽史国语解》则是研究契丹语的重要资料,到现在为止,它仍然是破解辽代出土文字碑刻的重要工具。与揭徯斯史学地位相提并论的,则是他在论文和书法方面的成就。揭徯斯与虞集、柳贯、黄晋号称“儒林四杰”,又与虞集、杨载、范椁并称“元诗四大家”,而在这两个并称的诗人团体中,又以揭徯斯的诗文作品思想性最高。
【时代特色】
由于揭徯斯一生处于元朝战乱时期,他又出身贫贱,曾长期接近社会底层,深知劳动人民饱受战乱、饥荒和苛政的痛苦,他对贫苦人民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些都在其诗之中均有明确而深刻的反映,正如他自己所说“忧世有万端”,也如欧阳玄为他撰写的墓志铭评价“世路龃龉,时或不平,心有所感,形诸诗文,”他用诗笔记录了一个真实的元朝社会,他的诗或深沉或隽永,或凝重或清丽,这些是他有别于同时的诗人的最显著的特征,也是与之齐名的虞集(宰相虞允文之孙)的艺术成就在这一方面比他逊色的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揭徯斯出身低微,所以关心民间疾苦的诗作在他存世的诗文中是有很大的比重;而长期生活在民间的结果,使他的诗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意义,揭徯斯的诗各体皆工,古体尤为擅长,能融合古乐府和新民歌的特色,饶有韵味,雅俗共赏,脱积习之窠臼而别开生面。《四库全书》修撰官在全文收载其文集时评价说:“其文章述事严整,语简而当,凡朝廷大典册及碑阪之文多出其手,一时推为原制。独以诗则清丽婉转,别饶风韵,与其文如出之手。然神骨秀削,寄托自深,要非嫣红姹紫,徒矜姿媚者可比也”。
【作品举证】
揭徯斯的名作,如《晓出顺承门有怀太虚》“步出城南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写得语浅而情真;《武昌舟中》诗云“船头放歌船尾和,蓬正雨鸣篷下坐,推蓬不省是何乡,但见双飞白鸥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而反映黑暗现实的《雨述》、《杨柳青谣》等,则愤怒控诉和鞭挞了统抬者欺压百姓的罪行。这充分体现了揭徯斯疾恶如仇的性格。揭徯斯不但说了,还身体力行,他曾为富州无端被强加采金一案奔走呼告,终于使富州人民摆脱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针对朝廷不顾实际情况,强行发行纸币导致物价飞涨时,与丞相在皇帝面前极力抗言,直斥货币滥行之害,这些都反映了他为民请命、言行一致的优良品格。
揭徯斯的诗作,都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现实社会生活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是《秋雁》诗,别有寄托,写出了当时民族间的矛盾。诚如元朝《至正直记》中所说:“揭曼硕题雁,盖讥色目北人来江南者,贫可富,无可有,而犹毁辱骂南方不绝,自以为右族身贵,视南方如奴隶,然南人亦视北人加轻一等,所以往往有此诮。”揭徯斯还有一首《女儿浦歌》,用民歌体描写大孤山下的船民,不管风浪如何险恶,总是无所畏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刚毅勇敢。
揭徯斯擅长书法,楷,行、草无一不精,今存世作品有名临智永千字文》(今藏上海博物馆),《跋陆柬之文赋》等,在书法界一直奉为至宝。明代藏书家范钦在宁波筑阁藏书,久无阁名。后得揭徯斯手书《龙虎山天一池》石刻拓本,喜不自胜,遂命名为天一阁,今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私家藏书楼。
【其他贡献】
揭徯斯其他方面的贡献还有:他在《蜀堰记》中记载的水力纺纱机,为中国最早记录这一发明的文字资料,被专家论证比英国工业革命时发明的阿克莱纺纱机早四百年;他在《杨柳青谣》中的记载证明,中国年画之乡天津杨青得名最早记载出现在元朝。这些珍贵史料,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欧阳玄在《豫章揭公墓志铭》说,揭徯斯“文章……正大简洁,体制严整。作诗长于古乐府,选体、律诗长句,俨然有盛唐风”。
揭徯斯的散文大多宣扬封建伦理思想,但也有一些可读的作品。如《与萧维斗书》、《送李克俊赴长兴州同知序》,都认为“独善其身”不是一个政治家的风度。《浮云道院记》、《胡氏园趣亭记》,则反映出一种封建时代文人的闲适情趣。
揭徯斯著有《揭文安公全集》十四卷,补遗一卷。

李穆 字显庆的文言文翻译

李穆字显庆,陇西成纪人,是汉李陵之后。李陵以兵败而降匈奴,故其子孙代居漠北,但亦渐有南徙者,拓跋魏由北而南,这个李家就跟着向南,家于泷之间,他的祖父名斌,曾任都督,镇守高平,遂居于此。父名文保,早卒。穆自幼风神俊逸,倜傥有奇节。宇文泰为西魏将,穆遂归之,任释褐统军。曾随宇文泰征齐,战于芒山,兵败,泰临阵堕于马下,穆以鞭击宇文而詈之,授以从骑,溃围而出。齐师见其轻侮,认为宇文泰非贵人,其军上下失礼,无须加以歼灭,遂缓其兵,不加穷追,泰等因得脱险,与穆相对而泣,颇有德意,谓其左右曰:“成我事者,必此人乎!”李穆之以策击宇文泰而詈之,以下犯上,固示轻侮,以懈敌人之心,这是一个紧急处分的妙计,其机智大率类此。宇文泰不以被侮而反深德之,宇文泰确有其雍容的雅量和知人的高见。因此,令其安抚关中,所至克捷,擢任武卫将军,仪同三司,封安武郡公,食邑一千七百户,并以铁券为赐,免其十死,未几加开府,领侍中,尽以廐内骢马赠之,并封其姊妹各为郡县君,宗从及舅氏等都有赏赐,其见重如此。未几,转任太仆,从于谨南征江陵而破之,增食邑千户,进位大将军,又破曲沔襄,乃授原州刺史,拜嫡子惇为仪同三司。但李穆是深有知足、知止的有修养人,他的兄李贤和李远,均为佐命功臣,子弟又多布列政府,位皆清显,深以盈满为惧,故辞不拜命,宇文泰不许,始接受之。未几迁雍州刺史,兼小冢宰,增食邑至三千户,另封一子为升迁伯。穆请让其兄子孝轨,获准。其不独享富贵,此为一例。
  穆兄远,有子名植,是一个不成材的子弟。李穆常对其兄说:植不是保家之子,劝兄疏而除之,其兄不从。李植不知道犯了什么罪,父子俱被处死。远临刑,泣谓穆曰:“我不能用汝言,以至于此,将复奈何?”时周的行政大权已落入宇文护之手,护专权擅行,曾弑三帝,诛戮大臣甚多。李远父子之受戮,或出于宇文护之猜嫌,亦未可知,然李植无行,李穆固早已言之。照例,李穆是要受到牵连的,但以其早有对兄的谏言在先,故得免罪,削职为民,诸子亦同时除名。李植有弟名基,时任淅州刺史,当坐戮,李穆请以二子代之,宇文护对此,倒还有其人性,认为这是一件极高的义行,因两释之。李穆的清誉,反以罢官而益高,所谓实至名归也。
  宇文护终于被周武帝所除,周武帝即宇文邕,是周明帝之弟。孝愍帝冲龄继位,被其从兄中山公护玩弄于股掌之上,帝深恶而谋诛之,事泄被弑,护立宁都公毓,是即明帝。明敏而有识量,宇文护亦惮之,因进毒谋害,帝觉之,口授遗诏,立鲁公邕为帝,时陈宣帝天嘉元年,周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武帝性深沉,平日不多言,优礼宇文护,相见时行家人礼,故宇文护未尝疑之。陈宣帝太建四年(公元572年),帝与弟卫公直密谋诛之,并及其党羽,人心称快。
  武帝具有雄才大略,首以统一黄河流域为职志,延揽人才,不遗余力。若李穆等久著勋名的大臣,首被起用,拜开府仪同三司,复安武郡公爵位,以直州刺史任之。武成中,其子弟免官爵者,悉被开复,并除少保,进位大将军。岁余转小司徒,进柱国,转大司空,奉诏筑通乐城。天和中,晋爵申国公,持节绥集东境,筑武申、旦郛、慈涧、崇德、安民、交城、鹿庐等镇,东境守御,因此益固。建德初拜太保,出为原州总管,又进上柱国。韩任并州总管,加食邑至九千户,并拜大辅佐,仍任并州总管如故。其在国家的地位已列三公,武帝见信之深,由此可见。
  武帝在位十八年,攻灭北齐,统一了黄河流域,内政方面,建树亦多。但武帝之后,又出庸主,残暴不仁,如宣帝赟在位仅一年,作恶多端,史所罕见。禅位于子阐,是即静帝,而自称天元皇帝,为恶更甚,卒在陈宣帝太建十三年,静帝大象三年(公元581年)。杨坚之人为丞相,即在天元皇帝弥留时。
  从北周和隋文帝初期的历史来看,周武帝是重视杨坚,也很重视李穆的。但他们二人之间,年龄差距很大,似乎并没有多少关系,故尉迟回举兵抗杨坚时,李穆首采中立政策,但终于倾向杨坚,不但会师攻邺,而且还向杨坚密表劝进。
  杨坚既篡周而立,便下诏征李穆入京。诏书说得非常客气:“公既旧德,且又父党,敬惠来旨,义无有违。便以今月十三日恭膺天命。”由这封诏书,可知李穆乃是杨坚父执辈,诏书中虽然只有告诉李穆:他已经“受禅”登上皇帝的宝座了,言外之意,希望李穆晋京朝贺,接受荣典。李穆是最通世务的,他懂得文帝的意思,随即入京,文帝降坐,礼待之隆,一时无双。随即拜为太师,这是三公中最高的爵位,得此荣宠者,李穆实为第一人。并且要他赞拜不名,真赐食邑三千户。穆之子孙虽在襁褓中,悉拜仪同,一门执象笏者达百余人之多,贵宠之盛,一时称最。但是李穆对此,却敞屣尊荣,上表乞骸骨归家养老,文帝那里见他出于至诚,特别下诏褒奖。诏书说:朕初临宇内,方借嘉猷,养老乞言,实怀虚想。七十致仕,本为常人;至若吕尚以期颐佐周,张苍以华皓相汉,高才命世,不拘恒礼。迟得此心,留情规训。公年既耆旧,筋力难烦,今所司,敬蠲朝集,如有大事,须共谋谟,别遣侍臣,就地询访。(《隋书》卷三十七《李穆传》)这封诏书对李穆捧得极为冠冕堂皇,既不许其辞职养老,也不强其续任艰巨,要他在家里休养,对国家大事,仍须他参加意见,不过不必入朝,而由文帝派人前往咨询。他采取的是折中主义,实际上把这个德高望重、勋绩懋著的天下大老位置于殿阁中,的确也有一些碍手碍脚,他如有意见与文帝不合,文帝将如何处置?的确是问题。此对李穆来说,知足常乐,知止不殆,谦逊为怀,切忌满盈,本是李穆的初衷,周宇文泰时他曾经这样做过,以宇文泰不许其辞不受命而终止。他和杨坚虽属父执辈,但关系究竟不深,其时年事已高,而已荣宠过人,他与满朝年轻的新贵,同班上下,自然也不是味道,不肯再作冯妇,自有文帝的办法,可以称得上两全其美。
  不过,李穆对于国家大事,却仍十分关切。当时迁都议起,文帝不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按拓跋魏起于北方,自拓跋珪(即道武帝)时建都平城(今大同附近),始具规模。北魏势力圈逐渐向南扩展至黄河流域,至孝文帝时南迁洛阳。洛阳早已成为北方许多政权的首都。洛阳这个名城,位于洛水流域的小盆地中,虽有四塞之险,但规模不大,作为整个国家的首都,自然条件不够,而且历经丧乱,残破已甚,重加修缮,耗费甚巨,而不能适应统一国家的需要,迁都之议,是有理由的。但文帝不识天下形势,所以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李穆是懂得这个问题的正确途径的。因此,他上表具言我国古代建都地区的利弊得失,加以分析,他的结论,新皇朝应该迁都。他说:帝王所居,随时兴废,天道人事,理有存焉。始自三皇,暨夫两汉,有一世而屡徙,无革命而不迁。曹、马同洛水之阳,魏、周共长安之内,此之四代,盖闻之矣。曹则三家鼎立,马则四海寻分,有魏及周,甫得平定,事乃不暇,非曰师古。往者周运将穷,祸生华裔,庙堂官带,屡睹奸回,士有包藏,人稀柱石,四海万国,皆纵豺狼,不叛不侵,百城罕一。伏惟陛下膺期诞圣,秉箓受图,始晦君人之德,俯从将相之重,内翦群凶,崇朝大定,外诛巨猾,不日肃清,变大乱之民,成太平之俗,百灵符命,兆庶讴歌,幽显乐推,日月填积,方屈箕颍之志,始顺海内之请。自受命神宗,宏道设教,陶冶与阴阳合德,复育共天地齐旨……视听以革,风俗且移。至若帝室天居,未议经剏,非所谓发明大造,光赞惟新。自汉以来,为丧乱之地,爱从近代,累叶所都,未尝谋龟问筮,瞻星定鼎,何以副圣主之规,表大隋之德。窃以神州之广,福地之多,将为皇家兴庙建寝,上玄之意,当别有之。伏愿远顺天人,取决卜筮,时改都邑,光宅区夏,任子来之民,垂无穷之业,应神宫于辰极,顺和气于天壤,理康物阜,永隆长世。……丹忱所怀,无容噤默。(《隋书》卷三十七《李穆传》)时约为开皇五年,文帝览奏而嘉之,但仍犹豫未决。按迁都之议,苏威早已作过建议,文帝不接受,但对旧都窄小,渐有不便的感觉。时宫内传多妖异之事,太史奏其情况,文帝心意始渐活动,复阅李穆所上表,大喜,于是决定迁都,他说:“天道聪明,已有征应,太师民望,复抗此请,则可矣。”由此,隋文帝决定把首都从洛阳迁出,还是由李穆的表文而决定的。
  岁余(大约在开皇六年前后),文帝特别下诏对李穆加以褒扬:礼制凡品,不拘上智,法备小人,不防君子。太傅上柱国申国公器宇宏深,风猷雅旷,社稷佐命,公为称首,位极帅臣,才为人杰,万顷不测,百炼精钢,乃无伯至之非,岂有颜回之二,故以自居寥廓,弗关宪纲。然王者作教,惟旌善人,去法宏道,示崇年德。自今以后,虽有愆罪,但非谋逆,纵有百死,终不推问。(同上)这封诏书,对李穆的推崇,可以说捧到了极点。但是后面几句,实在有点不伦不类。李穆如不赞助杨坚,则早在尉迟回之乱时,即可为之,但当时他力排子侄之异议,毅然站在杨坚的同一战线,到了杨坚帝业已成,即告老还家,不问朝政,岂有谋逆之理?而文帝在极端推崇的褒扬诏书中,还提到“谋逆”字样,足证文帝对李穆仍在疑神疑鬼中。也许他的不放心是对李穆的子孙说的,但此诏的对象,明明是给李穆的,因此他怀疑的对象,仍是李穆,文帝知人不明,这是一个例。
  迁都建议的表章,是李穆关心国事的最后一件事,开皇六年,他便去世,享年七十七岁,当时已算是高龄了。他之善终,是他不参加文帝政府的明智之举。但他尚以不得亲自看到国家新都的迁定与陪侍文帝于泰山郊祀为憾。他的遗嘱,不谈家事,只提到这一点。他说:“吾荷国恩,年宦已极,启足归泉,无所复恨。竟不得陪玉銮,预金泥于梁甫,眷眷光景,其在斯乎。”他可以说是乱世时代的完人。
  文帝闻李穆去世,身后的哀荣,自然给予最大的体面,诏派黄门侍郎监护丧事,赐马四匹、粟麦二千斛、布绢一千匹,作为治丧费用。追赠持节翼、定、赵、相、瀛、毛、魏、洛、怀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赐谥曰明,赐石椁,前后部羽葆鼓吹辒辌车,百僚送丧至郭外,诏太常卿牛弘赍哀册,祭以太牢。终隋之世,饰终典礼之隆重,未有过于李穆者,他真是死了还交好运,这也是并州附坚与入朝辞官的效果。试问在他生前,文帝能以持节十州军事与冀州刺史的要职给李穆吗?
  李穆的长子名惇,先卒,故惇子筠以承重孙的地位于开皇八年袭爵。李筠,性颇吝啬,得罪于叔父李浑,浑竟以此故,派其兄子善恒袭杀之,这是文帝仁寿初年的事。缉捕凶手未获,文帝大怒,尽禁其亲族的活动。筠生前与从父弟瞿昙有隙,李浑为了摆脱善恒的罪状,力证杀筠者为瞿昙,瞿昙竟被斩。筠后立谁为嗣,当时竟成问题,足证筠无后人。仁寿四年,建议讨论此事,苏威以筠骨肉相残,不义,不宜为之立嗣,文帝不许,所立之嗣乃被李穆幼子李浑所得。李浑被杀后,李穆之祀遂绝。以他的勋业与德望,其祀至孙而绝,这里看到的问题,是李穆对其嫡孙的教育不严,以致与宗亲之间不但无深厚的感情,而且发生残杀的惨剧,为李穆家庭教育之玷。以常情论之,穆以长子早亡,对孙宠爱过度,亦人情之常。
  李穆共有十子除李惇外,尚有李怡,亦早卒。又有李雅,颇具识量,周世曾从元定征江西,军败被俘,得间遁归,封仪同三司。吐谷浑之役,从太子西征,率步骑二千督军粮于洮河,为敌所蹑,相持数日,雅患之,伪与言和!敌懈,乘势击破之,获赐奴婢百口,封一子为侯,授齐州刺史,杨坚为相时,转瀛州刺史以备胡,还授大将军,迁荆州总管,开皇初,晋爵为公。雅弟恒曾任益州刺史,爵封阳曲侯。恒弟荣,曾官合州刺史,封长城县公。荣弟直,曾任车骑将军,封归政县侯。直弟雄,官至柱国,封密国公,曾任骠骑将军。雄弟浑,是李穆的幼子,也就使人杀其侄筠而诬证瞿昙为凶手的唆使犯。不过在李穆诸子中他的才望均高,尉迟回乱时由京至并,劝穆亲杨坚,也是此公,足证他是一个有才无行的人。我国习俗,父母常常痛爱嫡长孙(就是长子正室所生的长子)和幼子。李筠与李浑就是此类地位的人,过于宠爱,以致失德,实为李穆家庭教育的遗憾。李穆之宠爱李浑,从以其为驻京代表一事中获得证明。驻京代表的地位,何等重要,李穆不派他子,而特派幼子,足证其爱护之深,亦足证此人实有其才能,此处不赘,下面另作介绍。
  李穆之子,分掌兵权与分作地方主官,分布地区甚广,但他还有他的儿子李恂,李恂之弟李崇,李崇之子李敏,也都分掌兵权或任地方主官。朝野都有其子弟,其力量太大,自然为文帝内心所不悦。其对李穆尊而不亲,崇其最高的封号,而许其在家受国家大事的咨询,其中意义,我们可以想像得之。事实上,在李穆家居的时间,文帝并没有对他咨询过什么,迁搜趣网都建议,还是出于李穆的主动,由此,益可说明文帝对李穆的虚情假意。因此,我们对李穆之见机知止,益佩其卓识远见。
  李浑字金才,是一个美姿容,兼有美髯的伟丈夫。李穆任并州总管时,留于京中,办理联络事宜。尉迟回之举兵抗杨坚,杨坚深恐李穆生变,特令李浑急马赴并,传布他对李穆以腹心相寄的期望,李穆以熨斗授浑,并且期望杨坚能秉以熨平天下。杨坚大喜,并令浑至韦孝宽军中,以穆意示之。李穆并派兵由其侄李询及其弟李崇率领参加作战,李浑亦留军中参战。事平,因功授上仪同三司,封安武郡公。
  杨坚称帝,进授象城府骠骑将军。晋王广出藩,浑以骠骑领亲信从往扬州。文帝仁寿元年,从左仆射杨素为行军总管,出夏州(古城在今陕西//www.souquanme.com横山县西北,辖陕西北境及绥远鄂尔多斯之一部分)北三百里,破突厥阿勿俟斤于纳远川,杀敌五百余人,进位大将军。
  李穆长孙筠卒,无后,仁寿初,议立嗣。李浑欲嗣爵,乃与其妻兄宇文述商议,如得袭位,当以食邑所入之半,每岁奉献宇文述。述利其所献丰厚,因向皇太子杨广建议:“立嗣以长,不则以贤,今申明公嗣绝,观其子孙皆无赖,不足当荣宠,唯金才有勋于国,非此人无可袭封者。”太子从之,奏请文帝立李浑为申国公,以为李穆之嗣。文帝许之,乃立李浑。侄死叔嗣,成为笑柄,乃作为李穆之直接传人以为掩饰。
  李浑这个人,真是阴谋百出,有愧父德。既嗣之后,又累加光禄大夫,//www.souquanme.com右骁卫大将军,而豪华奢侈,后房妾媵衣绮罗者达百余人之多。所许封邑之半献宇文述,两年后竟食其言,宇文述衔恨之。炀帝征辽东,术者安伽陀进言:当有李氏应为天子,建议尽诛海内李氏。宇文述知之,乃言于炀帝曰:“伽陀之言有征矣。臣与金才夙亲,闻其情趣大异,常日数共李敏(李崇子)善衡等日夜屏语,或终夕不寐,浑大臣也,家代隆盛,身提禁兵,不宜如此,愿陛下察之。”伽陀所言李氏,乃彼李氏(李渊),非此李氏,李浑虽素行不端,但并无反意,宇文述公报私仇,移花接木,小人之可畏如此,然亦浑应得之报也。炀帝心动,嘱宇文述搜集证据。宇文述乃唆使武贲即将裴仁基告李浑造反。炀帝立即命宿卫千余人搜李浑家,阖家寄狱,并令左丞元文都等治其案,但经数日之迫询,未得反状,更令宇文述穷治之。这一下冤家狭路,李浑惨了,但仍无反状可得。宇文述乃出李敏之妻(即其妹),温慰之曰:“夫人帝甥也,何患无贤夫?李敏、金才,名当谶,国家杀之,无可救也,夫人当自求全,若相用语,身当不坐。”敏妻请示如何可以免坐?宇文述告以下列言词:“李家谋反,金才尝告敏曰:‘汝应图谶,当为天子;今上好兵,劳扰百姓,此亦天亡隋时也,正当共汝取之。若复度辽,吾与汝必为大将军,每军二万余兵,固以五万人矣。又发诸房子侄、内外亲姻,并募从征吾家子弟决为五帅,分领兵马,散在诸军,伺候间隙,首尾相应,与汝前发,袭取御营。子弟响应,各杀军将,一日之间,天下足定矣。’”宇文述口授其内容,而令敏妻写状,由述亲持入奏,谓已得金才反状。炀帝览状,泣谓述曰:吾宗社几倾,赖亲家公而获全耳。因令斩李浑、李敏宗族三十二人,无论少长,都发配岭外。李筠以吝而获罪幼叔李浑而被杀,李浑以吝而被诬谋反,害了全族,临死还不知诬害他的是他的舅老爷和妻子,颇足为吝啬无行者之炯戒。
  有隋两代,冤狱无数,如史万岁案,如高颎案,如虞庆则案,如贺若弼案等等,都是皇家与谗臣制造圈套,加以莫须有的罪名,使受刑人不知道到底犯了什么皇法,有什么事实的证明,令人死得心服口服。李浑案便是此类冤狱之一,宇文述所谓已得其状,完全是他编造出来的谎言,此案被杀之多与子孙连累之多,为上述各冤狱之最(按杀人最多者为杨玄感案,共三万余人,其中太半为枉死之徒)。小人用心之险恶毒辣,真使读史为之捏一把冷汗。
  李询是李穆的侄子,李贤是//www.souquanme.com李穆之兄,李询就是李贤的儿子。李贤仕周、官至大将军。李询为人,深沉而有大略,颇涉书史,识见宏远,饶有父叔之风。周世曾任纳言上士、内史上士兼掌吏部,以干济闻世。周武帝建德三年,武帝巡视云阳宫,拜司卫上士,委以京师守卫之责。周卫王刺承武帝不在宫的机会作乱,城门已闭,并焚肃章门,以阻宫中外援。李询时在宫中,益其火势,使贼不得入宫,这真是急中生智,也足以说明李询临危不乱的镇定。事平,武帝亦返京,知其经过,深加器重,拜仪同三司,任长安令,屡以军功,加位大将军,爵封平高郡公,当时已崭露头角了。
  尉迟回反抗杨坚,李穆既决定亲杨坚,以并州兵参加攻回之战,其统兵大将即为李询,而由李崇以怀州兵会之。杨坚并任李询为韦孝宽元帅府的军中长史,与高颎协力同心,赞襄军事,卒获胜利,杨坚自此即以心腹视李询。回乱既平,进位上柱国,改封陇西郡公,赐帛千匹,并赠口马。
  文帝开皇元年,引杜阳水(在陕西境内,殆为渭水支流)灌溉三趾原,即由李询督办其事,事成,民受其利,足证他还是一位水利家。以功拜检校襄州总管,在职年余,擢任隰州总管,职在防胡。在任数年,忽患病,征还京师,文帝非常关切他的健康,屡遣中使温慰,终告不起,卒于家,年仅四十九岁。询为李氏贤子,而寿命不长,不仅为李氏之不幸,亦当时国家之不幸也。文帝闻其卒,至深悼惜,以“襄”谥之。
 李崇是李贤次子,亦即李询之弟,字永隆,胆力过人,英明果断而又有计谋。周初,以父勋,授回乐县侯,时崇年尚幼。拜爵之日,亲友多来庆贺者,而李崇不以为荣,反泣下数行。其父颇以为怪而问之。李崇答道:“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国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他移孝作忠的志气,自幼已然,贤因而大奇之。
  州刺史闻李崇有才德,辟为主簿。崇志不在此,辞而不就,而求为将兵都督。曾随宇文护伐齐,战功称最,擢仪同三司,未几迁小司金大夫,治军器监。周武帝建德初年,改任少侍伯大夫,不久又转少承御大夫,摄太子宫正。武帝平齐,以李崇参谋议,以功加授开府,封襄阳县公,食邑一千户,其后改封广宗县公,历任太府中大夫、工部中大夫、右司驭等职,周政府对李崇的器重,由此可知。
  及杨坚为丞相,总掌内外军政大事,对于这位青年才俊,也极力拉拢,迁任左司武上大夫,加授上开府,转任怀州刺史,晋爵郡公,增食邑至二千户。怀州是后来河南省的河北三府之一,所谓河北三府,即卫辉、彰德、怀庆。怀庆是当晋东南出河南的门户,地位非常重要。彰德即邺城,旧为高齐首邑,周宿将尉迟回之防区,是东方的重镇。杨坚初以帝后之父而为丞相,周之旧将颇多不服者,尉迟回实为之首。我们从杨坚超任李崇为怀州刺史一点来看,他是赋予监视尉迟回之职的。可是李崇所要报恩的对象是原来的周政府,而不是由杨坚操纵作为踏上转移政权的跳板之伪的周政府。故尉迟回举兵抗杨坚,李崇颇有响应之意。但由于他的叔父李穆已决定支持杨坚,以并州兵相助。他不敢违抗叔父的意志,但颇不以为然。他太息地说:“合家富贵者敷十人,值国有难,而不能抉倾继绝,复何面目处天地间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叔侄二人对国家局势的看法之不同。李穆是鉴于周武帝的继位之人,即所谓天元皇帝及其子静帝,既庸,又昏暴,无人君的器量,支持这样的政府,徒增乱源,苦害苍生,周武帝的盛世,既渺不可期,只有另择可侍之主,以求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福祉。而李崇则仅从报答旧恩着想,所以他的对原有周室之忠,仅是愚忠而已。所以他虽然是一个有心计的人,但就大局着想,他的智慧究逊李穆一筹。他虽然碍于叔父的命令,举兵攻尉迟回,但他心中常常不愉快。他的态度之真正转变,尚有待于统帅韦孝宽的倾心相待和他兄长李询的善加诱导。最后,他终于在讨尉之役,出力作战。杨坚对他也推心置腹,在胜利过程中,已擢任他为上将军。平乱后,又授任徐州总管,进位上柱国。
  文帝开皇三年,除幽州总管,盖已以御胡之责交付李崇了。时突厥犯塞,寇掠甚惨,李崇屡破之。奚、霫、契等慑于李崇之军略,争来内附。李崇已为隋政府在北疆建立其威望。不久,突厥又大举来犯,李崇率步骑三千拒之,兵力实在相去太远了,但李崇毫无法意,与敌战斗十余日,士卒伤亡极重,乃退保砂城,被突厥所围。砂城本属荒芜之地,是历代御胡的故址,已经不能算作是一个军事基地,无法可守。尤其困扰李崇的,是军不待食,饥渴交并。崇思得一计,乘夜进袭敌垒,务在得其牲畜,以解军中饥渴。初期,此计颇有斩获,使突厥生畏。稍后,突厥知其目的,夜中结阵以待之,崇军出袭,渐无所获,士卒且多受杀伤或死亡,生还者无几,最后只剩下一百多人,且多受重伤,不能再战。突厥意欲招降李崇,遣使告李崇云:“若来降者,封为特勒。”李崇知不能免于一死,谓其部属曰:“崇丧师徒,罪当死,今日效命,以谢国家。待看吾死,且可降贼,方便散走,努力还乡。若见至尊,道崇此意。”于是突起挺刃,杀敌二人,敌乃以乱箭射之,李崇死于军阵,壮烈哉。卒年仅四十八岁。这是李氏又一个贤良子弟的不幸。隋政府嘉其志节,追赠豫、邬、申、永、浍、亳六州诸军事,豫州刺史,以“壮”谥之。其爵由子李敏嗣。
  李敏是李崇之子,字树生。文帝因其父死于国事,厚养之于宫中者甚久。及长,美姿容,善骑射,兼通音律,歌舞管弦,无所不能。周宣帝后,即杨坚之女,封为乐平公主,其女娥英,亲自选婿,自隐于帷中,令贵介子弟,集于宏圣宫,先使他们自述其家史,次令他们比试武艺,不合者,引出宫门。贵公子前往试技者,日以百数,皆不合,至李敏而一试满意,即成婚配,于是李敏便做了隋文帝的外孙女婿,即宇文述所谓“夫人帝甥”是也。婚礼至为隆重,李敏成假一品官,所有仪节,悉照帝女出嫁例行之。可知文帝对于这位由外孙女亲自选中的外孙女婿之重视了。
  文帝将赐宴,娥英夫人对李敏说:“我以四海与至尊唯一女夫,当为求柱国,若授余官,汝慎无谢。”李敏进见文帝,文帝大喜,亲拂琵琶,令敏歌舞。文帝更加欢喜,问他是什么官职。李敏答称“一白丁耳。”文帝乃令授仪同,敏不拜。文帝知其不满意,改授开府,李敏仍不拜。文帝乃曰:“公主(娥英之母)有大功于我,我何得向其女婿而惜官乎?”乃授柱国,敏拜谢,并舞蹈于文帝之前而娱之。于是李敏便做了隋政府的柱国,食邑一千户,皆娥英一席话之效也。此后,历授蒲豳、金华、敷州等刺史,均不莅任,常留京师,出入宫闱,侍从游宴,所赐常超于功臣。文帝游仁寿宫时,曾以岐州刺史任之。
  乐平公主将卒,托孤于炀帝曰:“妾无子息,唯有一女,不自忧死,但深怜之。今汤沐邑,乞回与敏。”炀帝从之,食邑增五千户,摄屯卫将军。杨玄感叛乱既平,筑大兴城,便是出于李敏的建议。其后任为将作监。
  大业十年,炀帝东征高丽,命李敏督军粮于黎阳。时忽有谶纬之说,谓李氏将王;又有人以敏一名洪波儿帝,疑洪字当谶,他又姓李。宵小摭拾其事,奏闻炀帝,炀帝希望他自己裁决。李敏乃大惧,屏与李浑相谈,李浑之仇家宇文述因唆人奏称李浑、李敏将反,炀帝乃令宇文述穷治之,苦无证据,难于定狱。宇文述乃出李敏妻娥英夫人亦即宇文述之妹于狱,以必死胁之,以求生诱之。娥英究竟是胆小贪生的女子,请宇文述指示求生之道。宇文述乃编造一套李浑、李敏谋反的谎言(见前面的《李浑传》),要娥英亲笔记录下来,由宇文述上奏炀帝。即作为李氏谋反的罪证,李氏阖族,或被诛戮,或遭发配,其反是子虚乌有之事,其罚乃天下至惨之事。李敏以妻而骤贵,李氏亦以其妻而破灭。李敏死时,才三十九岁耳。
  这位娥英夫人,亦即史所称之宇文氏,真能以其遵照其兄宇文述所编的谎言作证而能获生吗?这是大家关心的事。这篇谎言的内容,知道真相的只有宇文氏,而宇文氏又与炀帝为至亲,留此唯一能揭破谎言的活口,一旦被炀帝知道,宇文述还有活命的机会吗?杀人灭口,是阴险小人的惯伎,宇文氏却不知道她的生路是极短暂的。案事办结,便是宇文氏的死期到了,她是被鸩毒死的。她的一纸伪证,害了夫婿的全家,她是死有余辜的李家大罪人。

有知道这是什么鱼吗?怎么吃好

如图    ,  南美南极鱼    渔获量较多也不贵      并非什么瞻星鱼    学名   

南极鱼科     Nototheniidae      南美南极鱼属    Patagonotothen      鱼类

下图为     拉氏南美南极鱼     Patagonotothen ramsayi     ,

福克兰岛陆架和陆坡水域常见种,栖息深度50-500米,体长可达44厘米,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浮游性甲壳类为食;同时,也是许多大型鱼类食物。

属远洋底栖性鱼类,为南美南极鱼属中数量最大的鱼种。售鱼的商家有时会误导消费者 

最古老的天文台在哪里?

原始人类从实际需要出发,很注意对天体的观测。因此在一些文明古国,早就建立了从事天文观测的天文台。在古希腊文化极盛时期,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就建有著名的天文台。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周代初年就已经有了天文台。据记载,周文王在都城丰邑东面,筑了一座天文台,叫做灵台。至今在西安市西南约40里地方,有一个自古以来未变的灵台村,村旁有一高大的长方形土堆,相传这就是古灵台的遗迹。西汉时在长安西北筑有清台,后易名灵台。东汉时修造的灵台高约30米,上有浑仪、相风铜鸟及铜表等仪器。但是这些古天文台现在都不存在了。目前世界上留存下来较好的最古老的天文台是公元632~647年间建于南朝鲜庆州的瞻星台。

我国保留下来最古老的天文台是河南登封县告成镇的观星台。相传此处是周公测景(影)的地方。公元723年,南宫说在这里建立了石表。元代初年1279年,郭守敬在这石表的北面建立了永久性的大型测景台,台身为280平方米,高9.46米,到明代改称观星台。1975年进行了全面修整。

最古老的天文台在哪里?

原始人类从实际需要出发,很注意对天体的观测。因此在一些文明古国,早就建立了从事天文观测的天文台。在古希腊文化极盛时期,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就建有著名的天文台。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周代初年就已经有了天文台。据记载,周文王在都城丰邑东面,筑了一座天文台,叫做灵台。至今在西安市西南约40里地方,有一个自古以来未变的灵台村,村旁有一高大的长方形土堆,相传这就是古灵台的遗迹。西汉时在长安西北筑有清台,后易名灵台。东汉时修造的灵台高约30米,上有浑仪、相风铜鸟及铜表等仪器。但是这些古天文台现在都不存在了。目前世界上留存下来较好的最古老的天文台是公元632~647年间建于南朝鲜庆州的瞻星台。

我国保留下来最古老的天文台是河南登封县告成镇的观星台。相传此处是周公测景(影)的地方。公元723年,南宫说在这里建立了石表。元代初年1279年,郭守敬在这石表的北面建立了永久性的大型测景台,台身为280平方米,高9.46米,到明代改称观星台。1975年进行了全面修整。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