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满陂塘的上一句是什么?
树绕村庄。
出处:宋朝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原文如下: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译文: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沐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赏析
词一开始“绕树”两句,写所见烂漫春光。词人先从整个村庄写起。村庄的周遭,层层绿树环绕;村子里的池塘,水已涨得满满的与池岸齐平了,显然这是春到农村的标志。
接着“倚东风”两句,是描写词人乘着温和的春风,兴趣正浓地信步漫游村庄,欣赏着春天的风光,表现了词人喜爱农村景色的神态。
看上去园子才那么一点点大,但却像收入了全部春光。“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正是这些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才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
词的下片“远远”四句,词人移步小园转向远处一带的围墙,在墙内隐现出茅草小堂。在墙外小桥流水不远,飘扬着一面青色酒旗,显然有一家小酒店就在近旁。这几句颇似辛弃疾《鹧鸪天》词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
“偶然”二句,写词人突然萌发了酒意,赏春也须酒佐兴,然后乘着一时的兴致,再步行着翻过东边的小山岗。词的歇拍“正莺儿啼”三句,承上两句意脉,即翻过小山岗,“柳暗花明又一村”,另有一番景象:莺啼燕舞、蝴蝶采蜜忙。它们最能代表春天,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草满池塘水满陂是什么意思?
意思: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XjMViSav,池水灌得满满的。
出自:《村晚》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翻译:
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宋诗与唐诗中的不少写景之作,都是诗中有画。但唐人诗中之画,多为妙手天成;宋人却更多是有意为之。尤其是南宋末年,一些作家常以七绝的形式,进行这方面的艺术实践。使你感到这些诗本就是题在画上的。此诗是其中的较有成就者。
诗歌描写的是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表现了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纯朴无邪而快乐。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是什么意思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意思是:水草长满了池塘,池水漫上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出自宋代雷震的《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首句“草满池塘”是说XjMViSav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借鉴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但以“满”字易“生”字,显出节令的不同。“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
次句写远山落日。用一个“衔”字,形象地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况,与杜甫“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同见炼字之工。又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水中,与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句情景非常相似。诗围绕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
拓展资料: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这是一首描写农村//www.souquanme.com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搜趣网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www.souquanme.com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山衔落日浸寒漪.怎么读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山衔落日浸寒漪.怎么读读音:
Cǎo mǎn chí táng shuǐ mǎn bēi,
草 满 池 塘 水 满 陂,
shān xián luò rì jìn hán yī。
山 衔 落 日 浸 寒 漪。
mù tóng guī qù héng niú bèi,
牧 童 归 去 横 牛 背,
duǎn dí wú jiāng xìn kǒu chuī。
短 笛 无 腔 信 口 吹。
出自:《村晚》宋代:雷震
译文:
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
扩展资料文章约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很可能为宋度宗年间)。
诗歌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诗人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诗歌描绘了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