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浪闻莺名副其实的上一句
昔日断桥残雪,今时柳浪闻莺的下一句诗
忍顾雷峰夕照,再闻南屏晚钟。
《柳浪闻莺》的诗句是什么?
《柳浪闻莺》的诗句是:
南渡宋家忘北金,相于丝管乐春深。
新莺百啭非无意,河北由来有故林。
这首诗是清朝的乾隆所写
作者简介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弘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汉学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弘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弘历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占领了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弘历在位期间,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在位后期奢靡,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并且闭关锁国政策也达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统治出现了危机。文字狱之风比康熙、雍正时期更加严酷。 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柳浪文莺的传说故事
柳浪闻莺:“西湖十景”之一,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南宋时为皇帝御花园,称“聚景园”,现扩建为大型市民公园。以青翠柳色和婉转莺鸣为景观基调,园林布局开朗雅丽,优游其间,心旷神怡。
传说西湖原来只有九景,有一处风景柳浪闻莺是后来加上去的,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柳浪闻莺之一
早先,杭州有个叫“柳浦”的地方,满村是密层层的杨柳,一排排的破院。住在这里的三百来户人家,都是郡王府的织锦户。他们家家织得好锦,有一手好手艺;但家家都很贫困,过的是苦日子。有一户人家母子俩相依为命,儿子名叫柳浪,是个好后生,手艺很UVtPcqMLkb高,但因为穷苦,年纪不小了还没有娶媳妇。柳浪的心事,从来不向人透露,只向那柳林里的黄莺倾诉。这黄莺也真懂事,天天飞来为柳浪唱歌,陪他织锦,日子一久成了知心朋友。
有一天,柳林里转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圆眼睛,瓜子脸,一身金黄衣衫,显得十分俊秀,她就是莺姑娘。莺姑娘偷偷地在窗口看柳浪织锦,想进屋里去,又有点害怕。这时,正好来了张二嫂。她是个热心人,喜欢管闲事。看到有个姑娘偷偷看柳浪,心里暗暗好笑。不料这姑娘一见二嫂,就迎上去叫声“姐姐”,还说自己是她的表妹金衣。二嫂揉揉眼睛,想,我哪来的表妹呀?但经不得姑娘连声叫唤,有点迷糊了,好像娘家真有个金衣表妹。莺姑娘又编了一些家事,最后说是投奔姐姐来的。二嫂听她这么说,又仔细瞧瞧她那模样,心里盘算一番,就过去高声朝屋里喊道:“柳浪!你出来见见我的表妹!”柳浪在屋里织锦,他今天听不到黄莺鸣叫,正在纳闷哩!听到喊声,出门一看莺姑娘,竟觉得十分面熟,就笑吟吟地望着她。
莺姑娘红着脸,也不说一句话。二嫂见了,拍着手说:“真是天生的一对!”就进屋去找柳婆婆了。
这桩婚事,经二嫂一撮合,大家都愿意,就定下来了。柳婆婆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准备为儿子办喜事。
这一天,刚逢三六九日,是缴锦的日子。
柳浪定了这门亲事,心里乐滋滋的,就背起锦,兴冲冲地跟着乡邻到郡王府去了。
那郡王是皇帝的侄儿。这一年皇上正要过六十大寿,郡王准备选一匹最精美的锦缎奉献上去,就在缴来的彩锦中挑选起来。可是看来看去,挑来挑去,都不满意。后来看到柳浪织的那匹锦,才连连说好。但一听说这锦名叫“西湖九景缎”,连忙摇头说:“九字不到头,不能庆万寿。”就立刻唤进柳浪,要他在一夜之间赶织“西湖十景缎”,还规定这新添的一景要有声有色。
柳浪高高兴兴去缴锦,却带着这灾难回家来了。
柳浪闻莺之二
莺姑娘在村口等柳浪,见他回来,喊他不应,问他不响,只听他自言自语地说着:
“有声……声……”莺姑娘告诉他,家里米不止一升,有二升,够吃三顿了!柳浪又自言自语地说:“有色,色彩……彩……”莺姑娘再告诉他,二嫂送来一盆鲞,门外挑来一些菜,有荤有素了!柳浪还是焦急地自言自语:
“一夜织,织……织……”莺姑娘又告诉他,婆婆已经在煮饭了,你不要急!
后来,把事情弄清楚了,莺姑娘说:“有色容易,一夜间织成也不难,只是有声怎么织呢?……”她一边说,一边想,后来笑了起来:“有了有了,你不要急,今夜我们夫妻俩同织就是了。”柳浪听莺姑娘说能织,忧愁丢了一半,又怕妈妈担忧,要莺姑娘暂先瞒着。
当晚,柳婆婆听说他俩要同织一匹夫妻锦,安心去睡了。柳浪整丝上机,开始织起来。莺姑娘却推说要去烧壶滚汤,走出了机房。
这有声有色的一景,到底该怎样织,莺姑娘实际也心中无数,她想找众姐姐去商量。趁着月上柳梢的时候,她走到堤边,轻轻地叫了三声“姐姐”。
一会儿,画眉鸟、八哥鸟、百灵鸟、芙蓉鸟都飞来了。她们听说要织有声有色的美锦,也想不出好办法。画眉鸟拉着杨柳条,叫道:“好姐姐,你替我们想想办法吧。”杨柳笑笑说:“这有什么难,织上杨柳就有色,织上黄莺便有声。”
莺姑娘送别了姐姐们,急忙回到机房。
这时已经是三更天了,柳浪心灵手巧,也已织到第五景了。莺姑娘就接过鱼梭,坐上机架,继续一梭一梭地织下去。柳浪在一边,看她织好了一景又一景,开始织第十景了,先是一条堤,再是一个旧祠堂,以后是成行的杨柳。
柳浪看得着急起来,说:“这倒像是我的家,怎么称得上风景?”
莺姑娘笑笑说:“你的家为啥称不上风景呢?”她搜趣网还是一梭接一梭地织下去。趁柳浪一转眼,她拔下根羽毛,铺到锦上又织了几只小黄莺。
柳浪越看越急,莺姑娘却故意慢吞吞www.souquanme.com地织好最后一只黄莺,剪下锦缎卷成了一筒。
“我明朝怎么讲呢?这算是什么风景?”
“就叫柳浪闻莺。”
“这越发不对了。”
“有什么不对。风吹杨柳翻绿浪,枝头常闻莺啼唱,这不是柳浪闻莺是什么?”
“有声有色……这声在哪里?郡王规定要有声音的啊!”
莺姑娘再把锦展开,指着杨柳问柳浪:
“有没有色?“柳浪点点头。再指着黄莺叫柳浪细听,果然一只只黄莺一起呖呖地鸣唱起来。这一下,柳浪可高兴了。从此,“西湖九景缎”也就改为“西湖十景缎”了。
郡王验过这匹“西湖十景缎”,如得珍宝,赶快装上锦盒,派人押送进京,还赏赐柳浪一锭元宝。
有了钱,就好张罗喜事了。乡邻们晓得这件事,也高高兴兴来帮忙。不料成亲的那一天,郡王府总管和旗牌上门来了。他们当众开读郡王的指令,要柳浪的妻子进府去。
柳婆婆急忙上前去讲理,旗牌把她推倒了。乡亲们气咻咻地指责总管,旗牌把他们赶走了。柳浪死也不肯让莺姑娘进府去,旗牌把他绑在树上。
莺姑娘这时也真着急:展翅飞吧,怕暴露了自己的秘密;不飞吧,一时也想不出好办法。正在犹豫不决,几个旗牌上前把她推进花轿抬走了。
柳浪闻莺之三
原来,郡王打发了柳浪以后,自己也想弄一匹西湖十景美锦,又怀疑不一定是柳浪织的,就派旗牌去打听。去的人回报,柳家有一个天仙般的美女。郡王是个色鬼,一听说有美女,立即下令,骗也好,抢也好,快快派彩轿把她抬来。一面就在偏殿挂灯结彩,准备将莺姑娘娶做第十位夫人。
就这样,旗牌抢了莺姑娘,抬着彩轿进殿来。郡王欢欢喜喜地打开轿帘,哪有什么美女,竟是一顶空轿。郡王大怒,旗牌们也都慌了。正在这时,府门外传来一阵咚咚咚的鼓声,看门人来报,说是柳浪辕门击鼓。郡王哼了一声,说:“我正要找他算账呢!”
要旗牌将柳浪带进来。柳浪一见郡王,据理指责他不该强抢民妻。郡王却指着空轿破口大骂,说他抗命欺王。柳浪听说是空轿,以为莺姑娘被他们害死了,一面哭喊,一面大骂。
郡王就下令把他绑起来。这时,柳浦的人纷纷赶到,大家哄闹起来。郡王一怒,连声说:
“斩,斩,斩,把柳浪斩了!”
郡王刚说完,莺姑娘忽地站在他面前。他一见这俊俏的姑娘,立刻变了一个模样,呵呵笑着,连声说:“美人到了,赶快成亲!”
莺姑娘说:“慢!先放了人,再来说话。”
郡王放了柳浦的乡亲,却不肯放柳浪。莺姑娘责问他:“为什么不放柳浪?”郡王说:“罪有大小。要放柳浪不难,只要你我先进洞房。”莺姑娘咬了咬牙,答应了。侍女立即把她拥进新房去了。
当天夜里,郡王府里闹盈盈。郡王喜洋洋地进了新房,柳浪却孤零零地被绑在花园里的大槐树上。他迷迷糊糊地,忽然听见黄莺的啼声,又好像有人替自己解绳子,定睛一看,果然莺姑娘在他的身边。莺姑娘替他松了绑,拉着他穿过假山,走上亭阁,翻出墙去。等到旗牌追上来,只见两个人影子一闪不见了。
旗牌们赶快去报郡王,可是在房门口一连报了几十声,都听不见回应。好不容易守到天亮,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没法子,撬开门去一看,郡王竟被几株枯杨柳压住了。他眨着www.souquanme.com白眼,嘴里塞满了泥巴,发不出一点声音来。
莺姑娘和柳浪回到家里,柳婆婆正在哭泣,见到他们回来了,又是喜,又是愁,说:
“逃是逃出来了,郡王追来还不是……”话未说完,又伤心地哭起来。
莺姑娘说:“婆婆不要哭,我有办法。”
她要柳浪将草鞋脱下来,就带着它奔出村去。
大家正在奇怪,只见天上出现了几百只黄莺,衔着一只大草鞋,慢慢地向郡王府飞去,越飞越低,砰的一声巨响,落到郡王府,草鞋变成了山岭,郡王府从此就不见了。
柳浪和莺姑娘欢欢喜喜成了亲。他们织的柳浪闻莺一景,后来出了名。这一带地方,杨柳常青,黄莺常啼,春光越发好了。
浅草才能没马蹄的上一句是什么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背景介绍]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词语注释]
春行:春天散步。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层次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诗文译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诗文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诗歌特色]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创新赏读]
闲笔不闲(文/张雨生 )
诗贵精,容不下闲笔。实属闲笔,应删削。但是有些文字看似闲,实不闲,细细品读,那闲笔之中会生出另一番意韵。深层的诗味,往往不是读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间四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诗评家指出:四句之中,闲笔太多。他所说的闲笔,是指“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删去之后,诗为“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仅就吟景来说,原诗的形象和画面全都出来了。然而,诗人写的是“春行”,不是“春景”,他要让西湖的春景随着他的“行”而流动。没有这八个字,春景是静止的;有了这八个字,静止的画面便流动起来。
“几处”是数量词。“早莺争暖树”,是一幅很美的画面,冠以“几处”,这美的画面就不是一幅,而是多幅。这边有,那边有,远处还有。“柳浪闻莺” 为西湖一景,其实,春日西湖的四周,处处可闻莺啼。“谁家”是疑问词。诗人并非着意描绘“春燕啄泥”,而是有意追问:“那啄泥的春燕是谁家的呢?”随着这一发问,说不定诗人搜趣网会加快脚步,双眼紧盯着那只春燕,看它到底把春泥衔到哪户人家去筑巢。这么联想开来,不是比仅仅刻划“春燕啄泥”的画面有趣得多吗。“渐欲”“才能”与“几处”“谁家”一样,不提供形象,不组成画面,但加入诗中,却使形象得以扩展,画面得以延伸,自然之物会随着诗人的“行” 而流动起来。
朗朗吟诵是读诗,细细琢磨是品诗,好诗可读还耐品。有的诗初初一读,觉不出多妙,但慢慢品读,却妙气横生。直接读出的诗味,多来自直观的形象;间接品出的诗味,多藏在形象之外的“闲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