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什么意思
出自老子 《道德经》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www.souquanme.com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这一章讲的是“有、无”意义很深刻的.
老子在这一章用了三个比喻,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无”的作用,也说明“有”和“无”的关系。
第一个例子,是“三十辐共一毂”。古代的车轮是用木头做的,由四部分组成,轮、辐、毂、轴。这四个字都是“车”字旁,其中“轮”是最外面的部分,“轴”是最里面的部分,就是轴心。 “毂”是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是连接轮毂的木条。《诗经》里面有一首著名的诗叫《伐檀》,很多人都学过吧?里面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就是砍伐檀木,削成辐条,做成轮子。三十根辐条共同凑合到毂上。在“毂”和“轴”中间必须是空的,否则就无法转动了。正因为有中间空的,是“无”,所以这个车轮子才可以转起来,如果中间不空,是实的,那车轮怎么动啊?所以这中间的“无”——空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无”才有了车子的用处,这叫无中生有,无有大用啊。
第二个例子,是“埏埴以为器”。“埏埴”这两个字都是土字旁,“埏”是一个动词,和土的意思。“埴”是一个名词,一种黏土。“埏埴”就是糅合黏土。去过“陶吧”玩过的人都知道,制一个陶具,比如说做成一个杯子,要把泥和一和,然后要把中间掏空。杯子的作用在哪里?就在于中间空的部分。否则的话,中间全是实的,那这个东西还有什么用啊?
第三个例子,是“凿户牖以//www.souquanme.com为室”。盖一个子,四边砌成墙,然后开了门,开了窗,造成一个www.souquanme.com子了。请问它的作用在哪里?就在于中间是空的。试想如果这个子中间用泥巴石头塞得严严实实的,那这个子还有什么用啊?
所以,“无用”才是大用。 曾说过学国学、学哲学最大的作用就是“无用”。哲学、国学它不能告知你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哲学、国学不是告诉你有形的东西,而是告诉你无形的东西,比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文素质等,这些东西不是一招一式的有形的东西,也不是学了以后就马上可以操作的,它是一种潜移默化。但是你想一想, 们做的一切事情是不是都是由这些无形的东wJaJztfbbo西在起着主导的、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无用”又是最大的用。
对“无”和“有”的关系,老子总结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然有无是相生的,有无是相对的,两者缺一不可。车、器、室都是“有”——有形的东西,它们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带来了利益。但“无”——无形的东西、无形的部分才是最大的作用,正是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老子借此说明 们每一个人要保持心灵的“无”,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富有。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www.souquanme.com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这一章讲的是“有、无”意义很深刻的.
老子在这一章用了三个比喻,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无”的作用,也说明“有”和“无”的关系。
第一个例子,是“三十辐共一毂”。古代的车轮是用木头做的,由四部分组成,轮、辐、毂、轴。这四个字都是“车”字旁,其中“轮”是最外面的部分,“轴”是最里面的部分,就是轴心。 “毂”是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是连接轮毂的木条。《诗经》里面有一首著名的诗叫《伐檀》,很多人都学过吧?里面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就是砍伐檀木,削成辐条,做成轮子。三十根辐条共同凑合到毂上。在“毂”和“轴”中间必须是空的,否则就无法转动了。正因为有中间空的,是“无”,所以这个车轮子才可以转起来,如果中间不空,是实的,那车轮怎么动啊?所以这中间的“无”——空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无”才有了车子的用处,这叫无中生有,无有大用啊。
第二个例子,是“埏埴以为器”。“埏埴”这两个字都是土字旁,“埏”是一个动词,和土的意思。“埴”是一个名词,一种黏土。“埏埴”就是糅合黏土。去过“陶吧”玩过的人都知道,制一个陶具,比如说做成一个杯子,要把泥和一和,然后要把中间掏空。杯子的作用在哪里?就在于中间空的部分。否则的话,中间全是实的,那这个东西还有什么用啊?
第三个例子,是“凿户牖以//www.souquanme.com为室”。盖一个子,四边砌成墙,然后开了门,开了窗,造成一个www.souquanme.com子了。请问它的作用在哪里?就在于中间是空的。试想如果这个子中间用泥巴石头塞得严严实实的,那这个子还有什么用啊?
所以,“无用”才是大用。 曾说过学国学、学哲学最大的作用就是“无用”。哲学、国学它不能告知你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哲学、国学不是告诉你有形的东西,而是告诉你无形的东西,比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文素质等,这些东西不是一招一式的有形的东西,也不是学了以后就马上可以操作的,它是一种潜移默化。但是你想一想, 们做的一切事情是不是都是由这些无形的东wJaJztfbbo西在起着主导的、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无用”又是最大的用。
对“无”和“有”的关系,老子总结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然有无是相生的,有无是相对的,两者缺一不可。车、器、室都是“有”——有形的东西,它们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带来了利益。但“无”——无形的东西、无形的部分才是最大的作用,正是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老子借此说明 们每一个人要保持心灵的“无”,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富有。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解释
【译】
事物有所保留,才可维系其存在;有所舍弃,方能发挥其功用。
【释】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此语言简义丰,下文稍予论述:
一、人无所舍,必无所成——物无所弃,无以成器;人无所舍,无以成材。是以《孟子离娄下》有云:“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二、利人实利己——物以利人而兴,人因益世而成。是以《菜根谭》有云:“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三、自爱乃爱人之本,自利为利人之源——无私者,立公必不能广普;无我者,济人必不能久长。故《论语雍也》有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四、有为以利己,无为以益世——必无为以益人类长久,必有为以利自我生存。无为乃益世之道,有为系利己之方。故庄周有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有人知道什么意思吗?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理解:
人们把砍伐的木头通过加工,组合辐条和车毂制成的轮子,又通过挖空轮子的中心,就有车可以用。人们把已有的黏土//www.souquanme.com通过揉捏,制成了泥质器物,又通过挖空这些器物的中心,就有各式器皿可用。人们把已有的土和木头通过搭建,建造了房子,又通过对房子门窗的开凿,创造出新的空间,就有房屋可以住人。
人们通过对已“有”的物体(木头、黏土、土石)进行加工制作,创造出了“无”东西(车轮、器物、土坯房),并对这些新东西进行适当的“无”处理(挖空车轮、挖器物、凿户牖),又衍生了新发展空间、新的用途(车、碗、屋子)。加工组合是一种创造,减损剔除也是一种创造,这就是有无相生。
每一个产品都是一体两面,一面是它的价值,另一面是它的使用价值。
所以使这个东西变“有”,就创造“利”。使这个东西变“无”,就是尽其“用”。
好比我们制造一辆汽车,从没有汽车到制造出汽车,就是“有之”的过程,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创造“利”的过程。我们使用汽车并最终使用报废,就是“无之”的过程,就是消耗其使用价值的过程,就是尽其“用”的过程。
【“从事于道者”类似规律的研究者(例如科学家),“从事于德者”类似规律的执行者(例如工程师)。这一章同时也引出问题,“道”、“德”、“失”真的平等么?也许在某些方面,“失”可以启发“道”,“道”可以指导“德”,“德”可以教化“失”,并且在生命方面都是平等的,但在构建社会和指引未来等利害方面这三者真正有平等么?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自身、环境、追求、文化等等方面不同,造就了“道”“德”“失”。所以“从事于道者”,要“同于道”。】
注意:
本章呼应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二章“有无相生”。
注释:
毂字本义: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借指车轮或车。
埏,以土和泥,揉和。埴,黏土。器,皿也《说文》。器,使动、使。。为器、下同。
凿,穿木也《说文》。户,半门曰户《说文》。牖,窗户。用,可施行也《说文》。
译文:
三十根辐条制作一车轮,当车轮中心挖空,就有车可用。
揉和黏土制作器物,当器物中间被掏空,就有器皿可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门窗四壁被挖空,就有房屋可用。
所以,“有”创造了利,“无”物尽其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理解:
人们把砍伐的木头通过加工,组合辐条和车毂制成的轮子,又通过挖空轮子的中心,就有车可以用。人们把已有的黏土//www.souquanme.com通过揉捏,制成了泥质器物,又通过挖空这些器物的中心,就有各式器皿可用。人们把已有的土和木头通过搭建,建造了房子,又通过对房子门窗的开凿,创造出新的空间,就有房屋可以住人。
人们通过对已“有”的物体(木头、黏土、土石)进行加工制作,创造出了“无”东西(车轮、器物、土坯房),并对这些新东西进行适当的“无”处理(挖空车轮、挖器物、凿户牖),又衍生了新发展空间、新的用途(车、碗、屋子)。加工组合是一种创造,减损剔除也是一种创造,这就是有无相生。
每一个产品都是一体两面,一面是它的价值,另一面是它的使用价值。
所以使这个东西变“有”,就创造“利”。使这个东西变“无”,就是尽其“用”。
好比我们制造一辆汽车,从没有汽车到制造出汽车,就是“有之”的过程,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创造“利”的过程。我们使用汽车并最终使用报废,就是“无之”的过程,就是消耗其使用价值的过程,就是尽其“用”的过程。
【“从事于道者”类似规律的研究者(例如科学家),“从事于德者”类似规律的执行者(例如工程师)。这一章同时也引出问题,“道”、“德”、“失”真的平等么?也许在某些方面,“失”可以启发“道”,“道”可以指导“德”,“德”可以教化“失”,并且在生命方面都是平等的,但在构建社会和指引未来等利害方面这三者真正有平等么?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自身、环境、追求、文化等等方面不同,造就了“道”“德”“失”。所以“从事于道者”,要“同于道”。】
注意:
本章呼应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二章“有无相生”。
注释:
毂字本义: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借指车轮或车。
埏,以土和泥,揉和。埴,黏土。器,皿也《说文》。器,使动、使。。为器、下同。
凿,穿木也《说文》。户,半门曰户《说文》。牖,窗户。用,可施行也《说文》。
译文:
三十根辐条制作一车轮,当车轮中心挖空,就有车可用。
揉和黏土制作器物,当器物中间被掏空,就有器皿可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门窗四壁被挖空,就有房屋可用。
所以,“有”创造了利,“无”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