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的要求。
写诗貌似有很多要求,除了要押韵、平仄,还需要什么条件呃? 一、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
(一)诗用形象思维写作
写诗要用形象思维。所谓用形象思维,首先指的是深入生活时,要对生活进行形象地感受,形象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分析生活。
进行形象思维,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善于进行形象的捕捉。艾青指出:“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像印子打在纸上那样地清楚。”因此他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能捕捉到新颖的形象,也就有了写诗的素材。那么怎样才能捕捉到形象呢?这就要靠灵感。马雅可夫斯基举过一个捕捉形象的例子:大约在1913年,他从萨拉托夫回到莫斯科。为了对一个在火车上同路的女人表示他对她完全没有邪念,诗人就说道:“我不是男人,而是穿着裤子的云”。说了这句话之后,他立即考虑到这话可以入诗——但他又担心这句话口头上传出去白白地滥用掉了。那怎么办呢?他十分焦急,差不多有半小时,诗人用许多问题问那少女,直到他相信自己的话已从少女的另一只耳朵飞了出去之后,他才放心。两年之后,他用了“穿裤子的云”作为一首长诗的标题。
(二)诗是“想象的表现”雪莱:“一般来说,诗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布莱士列特:“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诗人的想象和科学家的想象不同。诗是一门学问,在文学的韵律方面大部分有限制,但在其他方面极端自由,并且和想象有关系。想象因为不受物质规律的束缚,可以随意把自然分开的东西联合,把联合的东西分开。这就造成了不合法的配偶和离异。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安徒生在他的童话《创造》中写道:一个爱写诗的青年人,因为写不出好诗来而苦恼,于是去找巫婆。巫婆给他戴上眼镜,安上听筒,他就听到了马铃薯在唱自己家庭的历史,野李树在讲故事,而人群中,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在不停地旋转。这里说的其实是,要做一个诗人光凭常人的听觉还不够,还得有诗人变形的眼镜和听筒。所以,我们写诗,既要对生活特征观察得很精确,而同时又不缺乏把这些特征加以变化的勇气。 由于变形,诗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的意义。例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这里写的并不仅仅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而主要是写三十年代北方农民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素质。“老马”是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三)诗歌形象的创造 创造形象就是“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具体方法 很多,例如:虚与实转化;人与物转化;物与物转化;内与外转化;大与小转化;远与近转 化;少与多转化;部分与整体转化;历史与现实转化;现实与未来转化等。
需要强调的是:诗中的诗人形象和景物形象都是为表现情感、情绪、情趣服务的。诗的情感性重于形象性,离开抒情需要去胡乱堆砌形象,只能损害诗歌。
二、巧妙地进行诗的构思
(一)诗的灵感
构思是诗歌创作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阶段。构思是什么引起的?简单的回答是:创作的冲动——灵感的爆发。
艾青说:“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 的心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搜趣网界最愉快的邂逅。”
对于一首诗来说,灵感是因;对于客观世界而言,灵感是果。由客观世界获得灵感,由灵感开始搜趣网创作。这是诗人写诗的过程。 在“灵感”爆发之后,创作就进入具体的构思。
(二)诗的构思
诗歌构思十分重要。关于诗的构思的内容,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首先关于适合于诗的构思的内容, 我们可以马上把纯然外在的自然界事物排除在外,至少是在相对的程度上排除。诗所特有的 对象或题材不是太阳、森林、山川风景或是人的外表形状如血液、脉络、筋肉之类,而是精神方面的旨趣。诗纵然也诉诸感性观照,也进行生动鲜明的描绘,但是就连在这方面,诗也还是一种精神活动,它只为提供内心观照而工作。 什么是诗的构思方式呢?诗的构思方式是内心体验。黑格尔说:“诗既然能最深刻地表现全部丰满的精神内在意蕴,我们就应该要求诗人对他所表现的题材也有最深刻最丰富的内 心体验。”诗人必须从内心和外表两方面去认识人类生活,把广袤的世界及其纷纭万象吸收 到他的自我里去,对他们起同情共鸣,深入体验,使它们深刻化和明朗化。所以,诗人写诗虽然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 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遵循这个构思方法,在写作抒情诗时,由于抒情的真正源泉就是创作主体(诗人自己) 的内心生活,诗人应该只表现单纯的心情和感想之类,而无须就外表形状去描述具体外在情境”
诗歌构思的过程包括以下的内容:
(1)提炼诗情。就是从一般感受中寻觅显示一般感受的独特感受,从共同感受中寻觅表现共同感受的具体感受。
(2)选取角度。抒发诗情应选择合适的角度。一般地讲,有两个大角度,一是直抒胸 臆,诗人直接站出来抒情,用这个角度写诗,应忌空泛,要创造出鲜明的个性化的诗人形象,否则容易直露。另一个角度是象征寄托,借物寄情,借人表意,借景写感。
(3)布局谋篇。诗的开头、结尾怎么写,各部分之间如何组成有机的整体,需要认真考虑。这就要思索在这首诗中,我用什么把诗情串连起来一般抒情诗,总是以情绪(感情)的变化的层次来贯穿的。
(4)锤炼语言。语言是诗的表现的最重要因素。在构思过程中极为重要,这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
写诗应该重视诗歌构思的技巧。郭小川主张:“没有新的构思,没有新的创造,就不要 动笔”。因此,构思必须做到:新、奇、巧。总结前人的经验,有一些技法是可以借鉴的。
如:象征构思,辐射构思,“道具”构思,借代构思,命题构思,矛盾构思,虚拟构思,反 意构思,侧面构思,对比构思,对话构思,等等
(一)诗用形象思维写作
写诗要用形象思维。所谓用形象思维,首先指的是深入生活时,要对生活进行形象地感受,形象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分析生活。
进行形象思维,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善于进行形象的捕捉。艾青指出:“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像印子打在纸上那样地清楚。”因此他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能捕捉到新颖的形象,也就有了写诗的素材。那么怎样才能捕捉到形象呢?这就要靠灵感。马雅可夫斯基举过一个捕捉形象的例子:大约在1913年,他从萨拉托夫回到莫斯科。为了对一个在火车上同路的女人表示他对她完全没有邪念,诗人就说道:“我不是男人,而是穿着裤子的云”。说了这句话之后,他立即考虑到这话可以入诗——但他又担心这句话口头上传出去白白地滥用掉了。那怎么办呢?他十分焦急,差不多有半小时,诗人用许多问题问那少女,直到他相信自己的话已从少女的另一只耳朵飞了出去之后,他才放心。两年之后,他用了“穿裤子的云”作为一首长诗的标题。
(二)诗是“想象的表现”雪莱:“一般来说,诗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布莱士列特:“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诗人的想象和科学家的想象不同。诗是一门学问,在文学的韵律方面大部分有限制,但在其他方面极端自由,并且和想象有关系。想象因为不受物质规律的束缚,可以随意把自然分开的东西联合,把联合的东西分开。这就造成了不合法的配偶和离异。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安徒生在他的童话《创造》中写道:一个爱写诗的青年人,因为写不出好诗来而苦恼,于是去找巫婆。巫婆给他戴上眼镜,安上听筒,他就听到了马铃薯在唱自己家庭的历史,野李树在讲故事,而人群中,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在不停地旋转。这里说的其实是,要做一个诗人光凭常人的听觉还不够,还得有诗人变形的眼镜和听筒。所以,我们写诗,既要对生活特征观察得很精确,而同时又不缺乏把这些特征加以变化的勇气。 由于变形,诗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的意义。例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这里写的并不仅仅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而主要是写三十年代北方农民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素质。“老马”是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三)诗歌形象的创造 创造形象就是“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具体方法 很多,例如:虚与实转化;人与物转化;物与物转化;内与外转化;大与小转化;远与近转 化;少与多转化;部分与整体转化;历史与现实转化;现实与未来转化等。
需要强调的是:诗中的诗人形象和景物形象都是为表现情感、情绪、情趣服务的。诗的情感性重于形象性,离开抒情需要去胡乱堆砌形象,只能损害诗歌。
二、巧妙地进行诗的构思
(一)诗的灵感
构思是诗歌创作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阶段。构思是什么引起的?简单的回答是:创作的冲动——灵感的爆发。
艾青说:“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 的心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搜趣网界最愉快的邂逅。”
对于一首诗来说,灵感是因;对于客观世界而言,灵感是果。由客观世界获得灵感,由灵感开始搜趣网创作。这是诗人写诗的过程。 在“灵感”爆发之后,创作就进入具体的构思。
(二)诗的构思
诗歌构思十分重要。关于诗的构思的内容,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首先关于适合于诗的构思的内容, 我们可以马上把纯然外在的自然界事物排除在外,至少是在相对的程度上排除。诗所特有的 对象或题材不是太阳、森林、山川风景或是人的外表形状如血液、脉络、筋肉之类,而是精神方面的旨趣。诗纵然也诉诸感性观照,也进行生动鲜明的描绘,但是就连在这方面,诗也还是一种精神活动,它只为提供内心观照而工作。 什么是诗的构思方式呢?诗的构思方式是内心体验。黑格尔说:“诗既然能最深刻地表现全部丰满的精神内在意蕴,我们就应该要求诗人对他所表现的题材也有最深刻最丰富的内 心体验。”诗人必须从内心和外表两方面去认识人类生活,把广袤的世界及其纷纭万象吸收 到他的自我里去,对他们起同情共鸣,深入体验,使它们深刻化和明朗化。所以,诗人写诗虽然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 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遵循这个构思方法,在写作抒情诗时,由于抒情的真正源泉就是创作主体(诗人自己) 的内心生活,诗人应该只表现单纯的心情和感想之类,而无须就外表形状去描述具体外在情境”
诗歌构思的过程包括以下的内容:
(1)提炼诗情。就是从一般感受中寻觅显示一般感受的独特感受,从共同感受中寻觅表现共同感受的具体感受。
(2)选取角度。抒发诗情应选择合适的角度。一般地讲,有两个大角度,一是直抒胸 臆,诗人直接站出来抒情,用这个角度写诗,应忌空泛,要创造出鲜明的个性化的诗人形象,否则容易直露。另一个角度是象征寄托,借物寄情,借人表意,借景写感。
(3)布局谋篇。诗的开头、结尾怎么写,各部分之间如何组成有机的整体,需要认真考虑。这就要思索在这首诗中,我用什么把诗情串连起来一般抒情诗,总是以情绪(感情)的变化的层次来贯穿的。
(4)锤炼语言。语言是诗的表现的最重要因素。在构思过程中极为重要,这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
写诗应该重视诗歌构思的技巧。郭小川主张:“没有新的构思,没有新的创造,就不要 动笔”。因此,构思必须做到:新、奇、巧。总结前人的经验,有一些技法是可以借鉴的。
如:象征构思,辐射构思,“道具”构思,借代构思,命题构思,矛盾构思,虚拟构思,反 意构思,侧面构思,对比构思,对话构思,等等
喜欢写诗的、有文采的来下!!
有意境美的或有哲理性的文章或诗歌,主要是“美”“哲”我有急用!谢谢啊!! 让灵魂飞扬
雨夜,孤灯,音乐,茶。
一片静寂,只剩下思绪自由地倘佯。
我喜欢在安静的夜里,安静地看一会儿书,安静地思索些什么,让白天喧闹的心沉静下来。
我害怕自己热闹而糊涂地过着日子,为了考试成绩毫不珍惜自己麻木地做题;为了流行和时髦与朋友们大谈特侃港台歌星的秘闻隐私;为了炫耀和自负而人前人后谈笑自若,甚至言不由衷……
还有街头巷尾的巨幅广告,接连不断的搞笑电影,刺激无穷的网上冲浪,甚至大人们常说的金钱、地位、利益和权利……
一个纷繁而杂搜趣网乱的世界,我刚刚步入其中,便觉得茫然而疲惫。
人怎能不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
在拥有了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人怎能不给自己一个精神的家园?
我选择了书和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在不停地学与思之间,我的精神花朵才会越开越绚丽、缤纷。
书应当是有深度的文字:当你打开时觉得豁然开朗,当你合上时便觉得回味无穷。我无缘与那些思想大师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无缘与他们当面交流而从中学习。只有他们的书,才是唯一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让我的心听见他们的声音。泰戈尔说:“亲爱的读者,我不知道你是谁。当您在一百年后读着我的诗,我既不能摘来美丽的花朵,也不能献上天边的云彩……”然而,心灵在这一刻对话,足矣!
思应该是有深度的想。想因,想果,想其中的一切,直到我触摸到他的感觉和意识。这仿佛是一个更美妙的过程,有瞬间融合的默契。
有人说:“外面世界的喧闹是无用的,真正热闹的是我的心。”当我的精神觉得充实而安稳,心便快乐起来,真正的快乐起来。
深夜里,有的人在为生计而奔波,有的人糊里糊涂地睡着,也许他们并没有发现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走在时代的洪流中,但我也应当走在自由的精神国度里。
在精神家园里,我让灵魂飞扬!
----------------------------------------------------
心灵之萧
午夜的钟,敲完了一天里最后的一记声响便归于沉寂。今晚无月,我独影而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照处人?”这千古一问已成了人类永久的迷惑。我是走不出这个迷惑的。浓雾层层弥漫,漾开,熏染着城市的夜。街道的路灯也由桔黄变成了晕白。周围寂静而安宁,仿佛连心跳时振动大地的回声都听得见。这时一种奇特的声音穿过乳白的湿雾,轻拂着因氤氲的夜色缥缥缈缈传入耳畔,撩拨着我蒙尘的心弦。声音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亲近,是那么婉约凄美,又是那么摄人心魂,象月光下清润的泉水在千崖竞秀的山谷滋滋淌流,象啼血的杜鹃在遥远山峰痒痒地啁鸣。这是什么声音?熟悉而幽渺,轻吟却诱人。
我惊悸地颤了颤。这声音仿佛冥冥中牵引着我生命的天籁。我用心去捕捉那若隐若现,稍纵即逝的音符,可无法弄清楚它是从哪个地方飘来的。我四处寻找,向前路一跑,断了,没有了。我显然有些失措,甚至怀疑自己的耳朵产生了幻觉。怎么办?在湿漉漉的雾里倘徉,真的很冷。如果找到了,我会以从未有过的认真和虔诚将它在心灵的小屋收藏起来,或者镌刻在心路的历程的青春的石壁上,成为召示生命的一幅风景。猛然,一缕清音破雾而出,哀婉的韵律顿时化作缤纷的霞霏濡染我的天空,我心灵的世界。这是萧声!吹萧人盈立于临街的窗口,一贴逆光的剪影很美丽,只是看不清面容和神情。唯有那管萧音,一如长发的飘逸,天河的流动震人肺腑,沁人心脾。
生命如萧,我沉缅于幽幽怨怨,缠缅悱恻的无边的萧声里。在我的青春岁月中,它呈现出如此丰富的姿容,牵动心潮。人生坎坷,命运多难,生命不完全是幅画,而是如履薄冰的一局棋。为追求人生的深刻,我们可以经受磨难;为寻求完美的答案,我们可以蒙受猜疑;为求得心灵的沟通,我们忍受孤独和误会;为爱为希望,我们可以历经苦难而甘之如饴。面对心灵的无数次重压,面对权势,金钱,利益的纷争,我已变得冷漠。有时把心灵的樯帆偃息了,搁浅了,在时光的沙滩上逡巡彷徨,它将我的生命演绎得如此跌宕有致。
生命中有那么多的遗憾和无奈,有那么多的企望和难以实现的期盼。我深知我不会拿青春作无谓的赌注,超越现实的只有我的思想。
在这样的夜晚,让我想起一位作曲家,他创作了许多名曲,却只有极少的报酬,而且早逝,但我想他的生命正如不朽的乐章弥漫在白雾之中,萧音如缕,抑郁的旋律演绎着生命的悲欢与离合。
人生苦短,生命渺若尘埃。我庆幸自己拥有孤独的同时,也拥有了心灵的萧声。其实,我们都是去远方取经的信徒,一路跋涉搜趣网,沿途乞讨,乞讨着人间尚存的那一份善意和真诚。我们需要纤尘不染的关爱与包容,需要大海般的情怀。一切逝去的都成为过去,一切要来的都将来临,多一份豁达,多一份宽容,走出权,钱,利的纷争,修身养性,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心之约。一切都归于自然。社会纷繁复杂,生活几多艰辛,为了明天,我们必须鼓起勇气继续赶赴艰辛的旅程。无论结局怎样,我都会平静地用那凄美动人的萧声呵护自己的灵魂和尊严。
冥冥中,我感觉有一种东西在向我呼唤-----此时,我的心渐渐变得透明,仿佛融入那乳白的雾中。天籁和萧音正把我演奏成一节深感透明的音符。我感到世界离我很近,仿佛伸手可及,我是如此深爱这世界,它让我痴迷,也让我宁静。
雨夜,孤灯,音乐,茶。
一片静寂,只剩下思绪自由地倘佯。
我喜欢在安静的夜里,安静地看一会儿书,安静地思索些什么,让白天喧闹的心沉静下来。
我害怕自己热闹而糊涂地过着日子,为了考试成绩毫不珍惜自己麻木地做题;为了流行和时髦与朋友们大谈特侃港台歌星的秘闻隐私;为了炫耀和自负而人前人后谈笑自若,甚至言不由衷……
还有街头巷尾的巨幅广告,接连不断的搞笑电影,刺激无穷的网上冲浪,甚至大人们常说的金钱、地位、利益和权利……
一个纷繁而杂搜趣网乱的世界,我刚刚步入其中,便觉得茫然而疲惫。
人怎能不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
在拥有了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人怎能不给自己一个精神的家园?
我选择了书和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在不停地学与思之间,我的精神花朵才会越开越绚丽、缤纷。
书应当是有深度的文字:当你打开时觉得豁然开朗,当你合上时便觉得回味无穷。我无缘与那些思想大师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无缘与他们当面交流而从中学习。只有他们的书,才是唯一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让我的心听见他们的声音。泰戈尔说:“亲爱的读者,我不知道你是谁。当您在一百年后读着我的诗,我既不能摘来美丽的花朵,也不能献上天边的云彩……”然而,心灵在这一刻对话,足矣!
思应该是有深度的想。想因,想果,想其中的一切,直到我触摸到他的感觉和意识。这仿佛是一个更美妙的过程,有瞬间融合的默契。
有人说:“外面世界的喧闹是无用的,真正热闹的是我的心。”当我的精神觉得充实而安稳,心便快乐起来,真正的快乐起来。
深夜里,有的人在为生计而奔波,有的人糊里糊涂地睡着,也许他们并没有发现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走在时代的洪流中,但我也应当走在自由的精神国度里。
在精神家园里,我让灵魂飞扬!
----------------------------------------------------
心灵之萧
午夜的钟,敲完了一天里最后的一记声响便归于沉寂。今晚无月,我独影而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照处人?”这千古一问已成了人类永久的迷惑。我是走不出这个迷惑的。浓雾层层弥漫,漾开,熏染着城市的夜。街道的路灯也由桔黄变成了晕白。周围寂静而安宁,仿佛连心跳时振动大地的回声都听得见。这时一种奇特的声音穿过乳白的湿雾,轻拂着因氤氲的夜色缥缥缈缈传入耳畔,撩拨着我蒙尘的心弦。声音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亲近,是那么婉约凄美,又是那么摄人心魂,象月光下清润的泉水在千崖竞秀的山谷滋滋淌流,象啼血的杜鹃在遥远山峰痒痒地啁鸣。这是什么声音?熟悉而幽渺,轻吟却诱人。
我惊悸地颤了颤。这声音仿佛冥冥中牵引着我生命的天籁。我用心去捕捉那若隐若现,稍纵即逝的音符,可无法弄清楚它是从哪个地方飘来的。我四处寻找,向前路一跑,断了,没有了。我显然有些失措,甚至怀疑自己的耳朵产生了幻觉。怎么办?在湿漉漉的雾里倘徉,真的很冷。如果找到了,我会以从未有过的认真和虔诚将它在心灵的小屋收藏起来,或者镌刻在心路的历程的青春的石壁上,成为召示生命的一幅风景。猛然,一缕清音破雾而出,哀婉的韵律顿时化作缤纷的霞霏濡染我的天空,我心灵的世界。这是萧声!吹萧人盈立于临街的窗口,一贴逆光的剪影很美丽,只是看不清面容和神情。唯有那管萧音,一如长发的飘逸,天河的流动震人肺腑,沁人心脾。
生命如萧,我沉缅于幽幽怨怨,缠缅悱恻的无边的萧声里。在我的青春岁月中,它呈现出如此丰富的姿容,牵动心潮。人生坎坷,命运多难,生命不完全是幅画,而是如履薄冰的一局棋。为追求人生的深刻,我们可以经受磨难;为寻求完美的答案,我们可以蒙受猜疑;为求得心灵的沟通,我们忍受孤独和误会;为爱为希望,我们可以历经苦难而甘之如饴。面对心灵的无数次重压,面对权势,金钱,利益的纷争,我已变得冷漠。有时把心灵的樯帆偃息了,搁浅了,在时光的沙滩上逡巡彷徨,它将我的生命演绎得如此跌宕有致。
生命中有那么多的遗憾和无奈,有那么多的企望和难以实现的期盼。我深知我不会拿青春作无谓的赌注,超越现实的只有我的思想。
在这样的夜晚,让我想起一位作曲家,他创作了许多名曲,却只有极少的报酬,而且早逝,但我想他的生命正如不朽的乐章弥漫在白雾之中,萧音如缕,抑郁的旋律演绎着生命的悲欢与离合。
人生苦短,生命渺若尘埃。我庆幸自己拥有孤独的同时,也拥有了心灵的萧声。其实,我们都是去远方取经的信徒,一路跋涉搜趣网,沿途乞讨,乞讨着人间尚存的那一份善意和真诚。我们需要纤尘不染的关爱与包容,需要大海般的情怀。一切逝去的都成为过去,一切要来的都将来临,多一份豁达,多一份宽容,走出权,钱,利的纷争,修身养性,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心之约。一切都归于自然。社会纷繁复杂,生活几多艰辛,为了明天,我们必须鼓起勇气继续赶赴艰辛的旅程。无论结局怎样,我都会平静地用那凄美动人的萧声呵护自己的灵魂和尊严。
冥冥中,我感觉有一种东西在向我呼唤-----此时,我的心渐渐变得透明,仿佛融入那乳白的雾中。天籁和萧音正把我演奏成一节深感透明的音符。我感到世界离我很近,仿佛伸手可及,我是如此深爱这世界,它让我痴迷,也让我宁静。
这个诗词是什么意思表达的是什么 求解释
两年前,余秋雨把自己开设的文化硕士课程,放到网上播出。后来,又出版成书,名为《中国文化课》。
《中国文化课》中,开列了唐诗宋词必背目录。宋诗、宋文加起来,一共入选13篇,其中一篇,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有人看了就想问:这难道不是小学课文里的内容吗?为何学到硕士级别,还成了“必背”篇目呢?
很显然,余秋雨真心认为它写得好。所有有志于学文的同学们,都有必要重新阅读领悟,切莫去听钱锺书、臧克家二人的“谬论”。
前者嘲笑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炼字十几次,还得了一个平庸,而后者强行要把人家“炼”好的“绿”字,退回“到”、“过”之类,早就被作者抛弃的版本。
经学者吴小如考证:王安石一个“绿”字引发的争议,事实上还涉及传抄中的讹误。
不过,从诗歌的审美接受角度来说,“绿”字的最终定型,是千年来各路诗评家、诗选家共同认可的结果。读不出它的好,只能是钱锺书、臧克家二人的问题。
一、重读《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话翻译:
我乘船从京口来到了瓜洲,两地之间,只不过是一水之隔。回望来时路,寓居的钟山,隐藏在数重山峦的后面。如今,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堤岸,不知道明月几时能送我回到家乡?
王安石的这首诗写于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的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于是他很高兴地乘船,从“京口”,也就是如今江苏的镇江一带出发,赶往当时北宋的都城开封。
船行到瓜州的这个地方,王安石半带着愉悦,半带着矛盾写下了www.souquanme.com这一首诗。
这一首诗第一句说“京口瓜洲一水间”,意思就是在表达他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所以船也开得很。顷刻之间,就到达了。
第二句的“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他乘坐的船,夜晚停靠在瓜洲渡口。站在船上回望钟山,但是这个时候,钟山被几座山峦挡住了。
看不到自己的家,肯定是有一点小小的遗憾。不过,王安石用了“只隔”二字,表明他此时的心情,还是愉快的成分更多。
因为宋神宗皇帝又重新起用他,那么他变法改革的理想,又有机会实现了。这样的喜悦,是大过一切的。
第三句就是争议的句子,“春风又绿江南岸”。当中的“绿”字是王安石修改十几次以后,得到的最终版本。
“又绿”,说明它以前也“绿”过一次,就是王安石第一次为相的时候,当时的宋神宗支持他进行变法。这是第二次起用他为相,所以就叫“又绿”。
为什么他要用这个“绿”字呢?是因为春风本来是透明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现在用了一个绿字,就让春风化无形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更能让读者体会到当时他对春风的感觉。
另外,这里的“春风”是一语双关,它既指现实中的春风,又指皇恩。但无论“春风”是实指,还是代指“皇恩”,这个用法都不算特别。
用“绿”字来写春风,在唐宋诗词中,同样是“泛滥成灾”的。李白、温庭筠等人,都用“绿”字写过春风。因此这个“绿”字用得好不好,才会在后来引发很大的争议。
王安石写诗,“炼”字是出了名的,这个事还被宋人收进《童蒙诗训》。书中教后学者向王安石看齐,“文字频改,功夫自出”。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虽然政治第一、文学第二,但是按理来说,他不可能在写诗上是一个“笨蛋”。为什么他“炼”字十几遍,仍然选择了老掉牙的“绿”呢?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可以增加“春风”的实体画面感之外,这个“绿”字其实是贯穿全诗的“诗眼”,它和第二句、第四句要表达的真实内涵,都有联系。
要知道王安石诗中“绿”字的潜在内涵,我们就得先弄懂“草绿”,在古诗中还代表了什么。
唐代大诗人王维有一首著名的《送别》,他在诗中说:“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里的草绿,含有“归隐”的意思。
传说淮南王刘安去世以后,他手下的人作了《楚辞招隐士》,呼唤他的魂魄自山中归来。后来“王孙”和“春草”,渐渐和“归隐”的意象就联系起来了。
因此,王安石在这里用“绿”字,就是暗指自己有“功成身退”的愿望。诗中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对“绿”字最好的补充说明。
所以,这个“绿”串起了第二句中的“钟山”,带出了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都是在说明,当时王安石心中的喜悦与矛盾的情感是同时存在的。
一方面,王安石为自己能够重新当上宰相,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他已经热爱上了隐士的生活。他想尽快实现自己的抱负,再学习前贤古人,退隐山林。
诗中没有提到“春草”,写下“绿”字,就等于写了“春草”;写了“春草”,就写出“归隐”的台词。因此,这才是王安石用这个“绿”字要表达真正的含义。
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是一位古代贤人功成身退的政治理想,立意是很高的,它体现出了一个理想文人为人处世的高尚节操。
但是,如今的因为不通古代典故,不解王安石的用心,只是孤立地看待这个“绿”字,又没有联系前后文,于是就会错了意。
特别是这样的批评,出自钱锺书、臧克家这类大学者之口,争议当然就来了。
二、吴小如不想钱锺书挨骂
吴小如也是研究诗词的大家,因为钱锺书对“绿”字的批评、认为用“绿”写春风太老套,遭到了很多人反对,吴小如又专门去研究了王安石这首诗的传播过程。
最后吴小如发现,这首诗在早期的版本里面,写的不是“又绿江南岸”,而是“自绿江南岸”。只是到了《容斋随笔》以后的版本里面,才被改成了“又绿江南岸”。
吴小如的意思是:钱锺书认为这个“绿”字用得比较陈旧,那么把它前面的“又”改成“自”,会不会就是比较新颖的呢?
然后,吴小如用非常翔实的论述,证明了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原版,里面就是“春风自绿江南岸”。但是,很多人对此仍然不同意。
这样的行为,显然和金庸替倪匡强辩“南极本来有北极熊,但是被卫斯理打死了”差不多。
其实,名人也是人,偶尔出错,也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我们对于前人所作的诗词,实在没有必要去“挖出”最初的版本。
包括李白的《将进酒》、《静夜思》,还有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王之涣的名篇《凉州词》在内的,绝大部分的唐诗、宋词,元曲,在流传的过程中,都有字词改动的现象。
那些最后能够流传千年的版本,都是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公认的“最优”选本。
当然,王安石这首《泊船瓜洲》在流传过程中,也起了一些变化。不过他这个“绿”字,始终都没有被人改动过。
这就足以说明:古人在对这首诗的解说过程中,对这个“绿”字的用法,是持肯定态度的。所以并不是最原始的版本,就一定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版本。
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有一个“集体创作”的习惯。从前我们老说,中国古代的小说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现在看起来,我们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同样有这种倾向。所以一味追求“原始版本”,实在没有必要。
王安石这一首诗在古代,看起来争议是不大的。主要的争议,还是集中在现代。大概是因为钱锺书做《宋诗选》的时候,工作量有点大,来不及仔细看。
而王安石这首诗,表面上写得很浅,但是事实上,“绿”字又用得颇为曲折。所以,钱锺书一时之间没有领悟。
臧克家显然错得更离谱,居然想把“绿”字,退回到王安石抛弃的旧版本上去。对此,只能说臧克家是现代诗人,对于古诗词,还是缺乏思考。
偏偏钱锺书和臧克家这两个人在现代的影响力比较大,所以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争议,就这么被带出来了。如果是两个不太出名的人这么说,大家顶多就一笑置之了。
结语
“春风又绿江南岸”,在古代其实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主要的争议还是在近代,因为钱锺书和臧克家等学者,未能吃透王安石诗中的真意,产生了误解。
他们对于这个“绿”字,有不同的想法。普通人一早就接受了这个“绿”字,又反过来觉得他们的想法颇为“诡异”,于是就争议不休了。
王安石这个“绿”字,用得非常讲究。除了将“春风”进行了形象化,它还包含了更深刻的“归隐”意象。
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没有带一个“草”字,但是春风的“绿”,自然是要通过吹绿岸边的树和草才能实现。
“绿”字可以做多重解读,从实指的是“春风”,到虚指的是“隐士精神”,承上启下地串起了第二句和第四句。既说明了作者为何要回望钟山,又解释了他为什么盼着“明月照我还”。
如果把它按照臧克家的说法,改成“春风又过江南岸”或者“春风又到江南岸”的话,那么诗意就大打折扣了。
《中国文化课》中,开列了唐诗宋词必背目录。宋诗、宋文加起来,一共入选13篇,其中一篇,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有人看了就想问:这难道不是小学课文里的内容吗?为何学到硕士级别,还成了“必背”篇目呢?
很显然,余秋雨真心认为它写得好。所有有志于学文的同学们,都有必要重新阅读领悟,切莫去听钱锺书、臧克家二人的“谬论”。
前者嘲笑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炼字十几次,还得了一个平庸,而后者强行要把人家“炼”好的“绿”字,退回“到”、“过”之类,早就被作者抛弃的版本。
经学者吴小如考证:王安石一个“绿”字引发的争议,事实上还涉及传抄中的讹误。
不过,从诗歌的审美接受角度来说,“绿”字的最终定型,是千年来各路诗评家、诗选家共同认可的结果。读不出它的好,只能是钱锺书、臧克家二人的问题。
一、重读《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话翻译:
我乘船从京口来到了瓜洲,两地之间,只不过是一水之隔。回望来时路,寓居的钟山,隐藏在数重山峦的后面。如今,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堤岸,不知道明月几时能送我回到家乡?
王安石的这首诗写于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的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于是他很高兴地乘船,从“京口”,也就是如今江苏的镇江一带出发,赶往当时北宋的都城开封。
船行到瓜州的这个地方,王安石半带着愉悦,半带着矛盾写下了www.souquanme.com这一首诗。
这一首诗第一句说“京口瓜洲一水间”,意思就是在表达他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所以船也开得很。顷刻之间,就到达了。
第二句的“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他乘坐的船,夜晚停靠在瓜洲渡口。站在船上回望钟山,但是这个时候,钟山被几座山峦挡住了。
看不到自己的家,肯定是有一点小小的遗憾。不过,王安石用了“只隔”二字,表明他此时的心情,还是愉快的成分更多。
因为宋神宗皇帝又重新起用他,那么他变法改革的理想,又有机会实现了。这样的喜悦,是大过一切的。
第三句就是争议的句子,“春风又绿江南岸”。当中的“绿”字是王安石修改十几次以后,得到的最终版本。
“又绿”,说明它以前也“绿”过一次,就是王安石第一次为相的时候,当时的宋神宗支持他进行变法。这是第二次起用他为相,所以就叫“又绿”。
为什么他要用这个“绿”字呢?是因为春风本来是透明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现在用了一个绿字,就让春风化无形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更能让读者体会到当时他对春风的感觉。
另外,这里的“春风”是一语双关,它既指现实中的春风,又指皇恩。但无论“春风”是实指,还是代指“皇恩”,这个用法都不算特别。
用“绿”字来写春风,在唐宋诗词中,同样是“泛滥成灾”的。李白、温庭筠等人,都用“绿”字写过春风。因此这个“绿”字用得好不好,才会在后来引发很大的争议。
王安石写诗,“炼”字是出了名的,这个事还被宋人收进《童蒙诗训》。书中教后学者向王安石看齐,“文字频改,功夫自出”。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虽然政治第一、文学第二,但是按理来说,他不可能在写诗上是一个“笨蛋”。为什么他“炼”字十几遍,仍然选择了老掉牙的“绿”呢?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可以增加“春风”的实体画面感之外,这个“绿”字其实是贯穿全诗的“诗眼”,它和第二句、第四句要表达的真实内涵,都有联系。
要知道王安石诗中“绿”字的潜在内涵,我们就得先弄懂“草绿”,在古诗中还代表了什么。
唐代大诗人王维有一首著名的《送别》,他在诗中说:“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里的草绿,含有“归隐”的意思。
传说淮南王刘安去世以后,他手下的人作了《楚辞招隐士》,呼唤他的魂魄自山中归来。后来“王孙”和“春草”,渐渐和“归隐”的意象就联系起来了。
因此,王安石在这里用“绿”字,就是暗指自己有“功成身退”的愿望。诗中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对“绿”字最好的补充说明。
所以,这个“绿”串起了第二句中的“钟山”,带出了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都是在说明,当时王安石心中的喜悦与矛盾的情感是同时存在的。
一方面,王安石为自己能够重新当上宰相,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他已经热爱上了隐士的生活。他想尽快实现自己的抱负,再学习前贤古人,退隐山林。
诗中没有提到“春草”,写下“绿”字,就等于写了“春草”;写了“春草”,就写出“归隐”的台词。因此,这才是王安石用这个“绿”字要表达真正的含义。
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是一位古代贤人功成身退的政治理想,立意是很高的,它体现出了一个理想文人为人处世的高尚节操。
但是,如今的因为不通古代典故,不解王安石的用心,只是孤立地看待这个“绿”字,又没有联系前后文,于是就会错了意。
特别是这样的批评,出自钱锺书、臧克家这类大学者之口,争议当然就来了。
二、吴小如不想钱锺书挨骂
吴小如也是研究诗词的大家,因为钱锺书对“绿”字的批评、认为用“绿”写春风太老套,遭到了很多人反对,吴小如又专门去研究了王安石这首诗的传播过程。
最后吴小如发现,这首诗在早期的版本里面,写的不是“又绿江南岸”,而是“自绿江南岸”。只是到了《容斋随笔》以后的版本里面,才被改成了“又绿江南岸”。
吴小如的意思是:钱锺书认为这个“绿”字用得比较陈旧,那么把它前面的“又”改成“自”,会不会就是比较新颖的呢?
然后,吴小如用非常翔实的论述,证明了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原版,里面就是“春风自绿江南岸”。但是,很多人对此仍然不同意。
这样的行为,显然和金庸替倪匡强辩“南极本来有北极熊,但是被卫斯理打死了”差不多。
其实,名人也是人,偶尔出错,也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我们对于前人所作的诗词,实在没有必要去“挖出”最初的版本。
包括李白的《将进酒》、《静夜思》,还有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王之涣的名篇《凉州词》在内的,绝大部分的唐诗、宋词,元曲,在流传的过程中,都有字词改动的现象。
那些最后能够流传千年的版本,都是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公认的“最优”选本。
当然,王安石这首《泊船瓜洲》在流传过程中,也起了一些变化。不过他这个“绿”字,始终都没有被人改动过。
这就足以说明:古人在对这首诗的解说过程中,对这个“绿”字的用法,是持肯定态度的。所以并不是最原始的版本,就一定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版本。
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有一个“集体创作”的习惯。从前我们老说,中国古代的小说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现在看起来,我们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同样有这种倾向。所以一味追求“原始版本”,实在没有必要。
王安石这一首诗在古代,看起来争议是不大的。主要的争议,还是集中在现代。大概是因为钱锺书做《宋诗选》的时候,工作量有点大,来不及仔细看。
而王安石这首诗,表面上写得很浅,但是事实上,“绿”字又用得颇为曲折。所以,钱锺书一时之间没有领悟。
臧克家显然错得更离谱,居然想把“绿”字,退回到王安石抛弃的旧版本上去。对此,只能说臧克家是现代诗人,对于古诗词,还是缺乏思考。
偏偏钱锺书和臧克家这两个人在现代的影响力比较大,所以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争议,就这么被带出来了。如果是两个不太出名的人这么说,大家顶多就一笑置之了。
结语
“春风又绿江南岸”,在古代其实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主要的争议还是在近代,因为钱锺书和臧克家等学者,未能吃透王安石诗中的真意,产生了误解。
他们对于这个“绿”字,有不同的想法。普通人一早就接受了这个“绿”字,又反过来觉得他们的想法颇为“诡异”,于是就争议不休了。
王安石这个“绿”字,用得非常讲究。除了将“春风”进行了形象化,它还包含了更深刻的“归隐”意象。
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没有带一个“草”字,但是春风的“绿”,自然是要通过吹绿岸边的树和草才能实现。
“绿”字可以做多重解读,从实指的是“春风”,到虚指的是“隐士精神”,承上启下地串起了第二句和第四句。既说明了作者为何要回望钟山,又解释了他为什么盼着“明月照我还”。
如果把它按照臧克家的说法,改成“春风又过江南岸”或者“春风又到江南岸”的话,那么诗意就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