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什么是宠?比你地位更高、更有权势的人,对你非常好,就叫宠。宠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礼遇。换句话说,你被人宠爱,说搜趣网明你的身份比他低,你在他之下。这就是“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得到的觉得很意外,心想:“我怎么会受宠了呢?”更害怕自己会失去这份宠爱。失去的也觉得很意外,因为他原以为自己会一直受宠的,结果不但不再受宠,反而还受辱了。这时,他也觉得很痛苦、很失落。明明不该发生的事情,却发生了,所以“若惊”。
受宠若惊下一句该说什么?
受宠若惊下一句是不胜荣幸。
受宠若惊成语典故:《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省躬无有,被宠若惊。"宋欧阳修《辞特转吏部侍郎表》:"受宠若惊,况被非常之命,事君无隐,敢倾至恳之诚。"
受宠若惊相关故事:唐太宗时期,官吏卢承庆奉命调查漕运船只失事的责任问题,先后三次给漕运官更改考评政绩"中下、中中、中上&qu//www.souquanme.comot;,该官吏表现出宠辱不惊。后来卢本人也大起大落,命运坎坷,他的心情始终平静如水,并不因起落无常而受宠若惊。
受宠若惊的含义: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出于《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扩展资料
大约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
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搜趣网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最初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后来称《道德经》,并分成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