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满欺客,酒满敬客,这句话什么意思?
用茶壶斟茶时,应该以右手握壶把,左手扶壶盖。在客人面前斟茶时,应该遵循先长后幼,先客后主的服务顺序。斟完一轮茶后,茶壶应该放在餐台上,壶嘴不可对着客人www.souquanme.com。茶水斟倒以七八分满为宜。俗话说:“茶满欺客”,如果茶水斟满一是会使客人感到心中不悦,二是杯满水烫不易端杯饮用。
吃饭=看菜下饭,筷子不能在盘子里乱翻,不能反复夹菜,不能到处乱夹(只能在自己的方向夹)不能站起来夹(如果桌子太大,你只能放弃远处,你特别喜欢的菜肴),嘴巴不能发出任何夸张的响声。
喝酒=量力而行
倒酒,斟茶=所谓茶7饭8酒11。斟茶7分满,盛饭8分满,倒酒能倒多满就倒多满。
地区不同,风俗不同,讲究不同,习惯不同。但是,红酒只能倒三分之一,这是国际惯例。
是酒满茶半还是茶满酒半?
酒满是豪爽是好客
茶满是送客
“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情谊!”
为什么酒满敬人,茶满送人?有何典故?
“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
这是婚娶迎嫁中请客的礼数。发请柬或通知亲朋好友,必须在结婚典礼的三天之前完成,要不您就失礼了。三天之前通知,您算是“请”人;头两天,您算“叫”人;当天,您这就算是“提溜”人了。懂礼儿的人挑眼,根本就不来。重要的亲戚朋友,一般都要在婚前一个月亲自上门去通知邀请。
“三天没大小”
长幼尊卑之间的处事是有严格规矩的,不能随随便便。但是,在家里举行婚礼的三天内,可以逾越辈分、关系,随便开玩笑,不用拘泥,爱谁谁,就是要图个乐和。当然,也不能太过分出圈儿,比如公公和媳妇就不宜随便。
“‘全乎人儿’铺炕”
新郎新婚进洞房,头一晚上的被褥不是自己动手去铺,应该由一个“全乎人儿”来操持这档子事。这“全和人”呢,一般是女性长辈儿,身体健康,没灾儿没病的,父母、丈夫、子女健在齐全。再讲究点的,被窝里要放点xZhiwcnuAk花生、枣、栗子之类的玩意儿。
这婚嫁里边儿的礼儿那还多了去了,比如“正不取胜,腊不定”、“怀孕的‘四眼人’不能伴嫁”等等,这些礼数的迷信色彩非常重。
“老二抱盆,老大摔”
结婚叫喜事,老北京人管丧葬也叫喜事,谓之“喜丧”。“红白喜事”这词儿就是这么来的。这儿说“喜增值”,一般指的是上了岁数的人寿终正寝,非正常死亡的夭折,不能叫喜丧。出殡的时候有个讲儿:次子抱盆,老大摔盆,意思去崇平安。过去没有柏油路水泥地时,盆一下要没摔碎,看热闹的小孩就可以蜂拥上来抢出殡家人头上戴的孝帽,这家人也阻拦不得。所以现在有时还能从上了年纪人的嘴里听到这话:“你瞎撞什么!抢孝帽子呐?”
“酒满敬人,茶满送人”
待人接客有这么一讲儿:劝酒时要斟满,倒茶时不能满,满了就是在逐客。进一步的说法是:“茶七,饭八,酒十分。”茶倒到七分满的程度刚好;盛饭到八分满,过了叫“碰鼻梁”,对客人不尊重。另一方面,讲究的客人一般也不“回碗”,也就是一碗之后不再添饭的意思。吃饭的时候不论主客,应该用手平端碗底,如果碗放在桌子上,您也得用手扶着碗沿。
“金鸡三点头”
这是一种致谢的礼数。别人给您斟酒倒茶,懂礼儿的人就会用食指和中指在旧子上轻轻敲击三下,以示谢意。要是细究的话,食指和中指应该是弯曲起来在桌面叩击。
这儿有个传说,乾隆微服私访,扮成个跟班的,他在给下人倒茶的时候,下人没法当庭下跪,便以食指和中指代替双腿,做成下跪的形状以谢罪。有没有这回事,恐怕是无从考究了。
排序——劳驾,您这边请
细抠哧,这排序排位也是礼节的一个枝干,今儿单拎出来说,也可以自成一脉。
《水浒》里有一回是“梁山伯英雄排座次”,那说得是论功行赏,其实还是论资排辈的意思。
老北京是很讲究这些的。现在虽说没那么细了,但多少还有那个意思。咱这儿说“论资排辈”,用的是本意,指的是百姓生活中的一些讲究。
“坐北朝南”
亲朋好友聚餐的时候,正向朝南的座位一定要留给辈份最高的人,这种习惯可能由来已久。早先人们住平房,正房就是坐北朝南的;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正房也就是北房。所以正向朝南的座位叫正坐儿。现在呢,楼宇大厦,很难说的是正向的了,若要讲这个礼儿,那则由主人指定一个正座,其他人则以此依次排序。
“右都为尊”
如果正座儿确定了,那么正座右边的这个位子就是最有面子的了。古汉语里有句成语:无出其右。意思是没有超过的了。大概这就是源于“右者为尊”这种排序上的认定。
“正座”也好,“右都为尊”也好,这种礼节有时能造成很多麻烦的事,论辈份、论资历有时难分高下,怎么排?特别是社交场合包括一些国际会议,干脆改圆桌,转着圈坐,谁也用不着争。
“小辫靠窗户”
老北京也有这么一讲儿:姑父头次到丈母娘家的时候,也被列为贵客。特别是京郊农村,早些时候家里都是土炕,那么要在炕上吃饭,这家人通常会把姑爷安排在背窗而坐,以示上待。清朝时男人留辫子,入有“小辫靠窗户”之说。
现在老北京人也仍然爱用这句话相戏上门来的男爷们:“喝,小辫靠窗户啦。”
“娘舅爷,姑奶奶”
这俩称呼主要是跟婚宴桌上的排序有关。按北京的规矩,女方娘家人的中心人物是本家的舅舅。舅舅送亲到男方,这时就可以摆“大舅爷”的架子,有资格挑礼儿,挑眼。男方的家人得哈着娘家舅舅。在男方这家呢,中心人物则是新郎的姑姑。里外张罗照应就叫这位“姑奶奶”的了。民间有句俗话:姑表亲,辈辈亲,砸断了骨头连着筋。这是从血缘关系解释了“大舅爷”、“姑奶奶”的身份。所以,婚宴当天的主桌上,正座应该是留给女方娘家舅的。
“论辈不论岁儿”
早时候有些大户人家,或是娶妻纳妄,或是晚年续弦,这时候家里的辈份就跟年龄脱了钩了。小年纪辈儿大,大岁数辈儿小。这时候,要排序的时候,一般就论辈儿不论岁儿,正所谓,“萝卜小长在辈儿上了”。
眼下,大概不会再有新的大辈儿小人儿了。所以,外甥抱舅舅的事也就鲜见了。
称谓——买豆腐还得叫个老边儿呢
您听过“北京大爷”吗?这个“大爷”不是尊称,“爷”字读平声,是揶揄调侃纨绔子弟的蔑称。
咱在这儿就这正根儿的。满族在旗的称呼,跟我们现在的叫法大相径庭,有时候意思满拧。
“阿娘”:叫的是父亲。
“爸”:叫的是母亲。
“娘儿”:这是对姨的称呼。
“伯伯”:大爷,叔叔的叫法。
上面罗列的几种称谓,除了“伯伯”还在沿用,另几种叫法已很难听到了。
“师傅”
这个称谓在八十年代以前被叫滥了,包括现在,您在京城还能听到这种叫法。最早这是有特定指向的,徒弟学手艺,管教授者叫师傅,延续到现代的工厂企业,师傅仍是最流行的称谓,这也还是没离开本意。可是满大街到了人认识不认识,有关系没关系的一律叫“师傅”,这也不沾边儿了。这是因为有时候没有适合的官方称呼,你叫“同志”吧,太板了,也不太贴切;你喊“先生”吧,古不古洋不洋,叫出来也觉得别扭。这样“师傅”才叫红叫滥了。不过呢,叫一声师傅也不属尊称。
“先www.souquanme.com生”
是不是“先出生一步”的意思也还拿不准。刨根儿的话,是指对有知识有文化人的尊称,后来旧时私塾里的教书的老师也被称为先生。其他的意思还有代指丈夫的。
这词儿火起来,还是九十年代以后的事。英语老外的“sir”是最通行的一般称谓,汉语译成先生。咱现在用这词儿,还真说不清是洋味的流行还是本意的新生。
“爷们儿”
这是长辈对晚辈男性的亲昵称呼。“爷们儿,去叫你爸过来喝两盅。”
最没规矩的称呼是“嘿”,“喂”。
老北京人嘴头上常挂着一个词儿:老边儿。乍一听,您肯定琢磨不出这是说什么呢。咱还是拿句整话说吧。
打听道儿的问:嘿,去北大怎么走?
老北京人:嘿谁哪?买豆腐还得叫个老边儿呢,你懂不懂。
这“老边儿”指的是一整块豆腐的边角部分,这儿搜趣网最瓷实,水分少,不占分量,所以老北京人最早街头零买豆腐的时候,一搜趣网般先要切那块边角。
这样,对不懂规矩的,“老边儿”一词也就常派用场了。顺便磨叨一句,您要是在路边问个事打听个道儿,除了必要的尊称外,您不能边走边问,不能骑着车问,也不能跨在车上问;开车的也不能坐在车上问。您得停下,扶着车,从车里下来。
您瞧,就这么多规矩。您要是不讲,那好,给你个样儿瞧瞧。好点的,不搭理你,碰上个各一点的,给你指个瞎道儿,你绕去吧。
习俗——哪儿那么多的“妈妈令儿”
咱先从过年这儿说。
不知道您听没听过这句俗话:您那来那么多的“妈妈令儿(论?)”咱望文生义,猜着听说是这意思:你哪儿那么多事啊。或者是:哪儿那么多的穷讲究。
现在咱可以明白了,“妈妈令儿”就是一种讲究,涉及的面儿还特广,婚丧嫁娶,家长里短。
“踩岁”
大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得剥花生、嗑瓜子,弄满地皮子不许扫,就让它在脚底下踩来踩去的,这就是踩岁,意欲“踩崇”的意思。踩,也通财的意思,不能将“财”扫出去。
“大年头三天不动刀”
从初一到初五,北京人称为“大年”,从初五到十五称做小年。按传统,北京人提前就蒸出几锅馒头、豆包,包好饺子,切出菜来,过年时一热一炒,齐活,这段时间是不能动刀的。
“大年头三天,媳妇不见娘家人”
自初一到初三,当媳妇的是不能回娘家的,得在婆婆家守着;而丈夫可以到丈母娘家去拜年。过了大年,媳妇回娘家,到农历二月初二,丈夫去娘家接媳妇,北京人就叫“接宝贝”。
“三十守岁”
不论男女,三十晚上都得在父母家过,不拜年,不串门,谓之“守岁”。子时钟声一响,晚辈儿得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辈儿的压岁钱。拜年的时候,男的早先还要磕头,预先铺好垫子,双腿下跪,头点地:“奶奶,孙子给您磕头了。”“起来罢,好小子,这是奶奶的压岁钱。”
眼面前儿,讲究的人家过年时还磕头,不过就是个意思,一条腿向下一屈,一只胳膊一伸,就算磕了。女的呢,拜年时来个“蹲儿安”,双手侧合腰前,身子向下一屈,也就完了。
“挪臊窝儿”
这礼儿北京人还讲。孩子生出来,一个月内不许出门。等到男孩满月的头一天,爷爷奶奶给孙子操持办“满月”。女孩则到满月的当天办。
过了满月,女方带孩子回娘家,这叫“挪臊窝儿”。没条件的在家里换换屋子,也算是挪了臊窝了。
“丈母娘疼姑爷,一百一”
这也是“妈妈令儿”里的说辞。照这礼儿,当妈的疼姑爷要比疼儿媳妇厉害,姑爷可能不招老丈竿子(岳父)待见,但在丈母娘(岳母)这儿肯定是挺吃香的。
“大老伯子续小姨,没人笑话”
在连亲的关系中,男方和妻子的妹妹关系应该是最融洽的,可以开玩笑,可以逗闷子。但大伯子不能跟弟媳妇逗,在本家内必得保持一点掌门人的威严。
北京人家男方丧妻后,续娶小姨子的很多,没人笑话,这是合乎规矩的。
为什么"茶满欺客,酒满敬人"?
“茶”是用热水泡的,倒半杯一方面是避免客人端茶的时候烫到手,另一方面也有留客之意,倒太满茶不容易凉,会让口渴的客人等待太久。当客人端起茶杯饮用一两次以后,及时适量的给客人添茶,体现主人的热情好客。
“酒”是宴席上的必备之品,给客人倒满酒有让客人多喝酒多吃菜之意,酒若倒的太浅,显得主人小气,待客不真诚。给客人倒满酒表达热情,给自己倒满酒表达待客的真诚。
这个说法是劳动人民想出来的,到如今已经是流传了几千年的待客文化。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不过意思都是一样的。
礼节是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礼节是不妨碍他人的美德,也是自己行万事的通行证,礼节是人对人表示尊重的各种形式,包括动作形式和语言形式。如,握手,鞠躬,磕头等,是动作形式,问候,道谢等,是语言形式。
扩展资料:
敬茶礼仪——茶水八分满
客来敬茶是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更有一句老话叫“水满欺人,酒满敬人。”现实中已少有人会记得,也不会太多拘礼!更有不解“水满”为什么会是欺人呢。
当然老话的存在有它的理由:“在给客人斟茶、倒水时。如果满的话,容易弄湿客人的手,有时会烫伤、弄脏衣服什么的!即使不会,也要客人小心益益地。所以“欺人”是指你对客人的不尊重!
“八分满”能显示出你的个人休养和对客人的关心、尊重。如果是饭前,还也可为客人的肚子留点空间。别让水把客人给灌满了。而在喝茶时,“八分满”有助于小杯直径3cm边缘的散热。让你喝到最佳时机的茶。
每个人喝茶,总是有个小习惯“先舔上一口”小试一下水温、品级,再喝剩下差不多六分茶水的。“恰好”六分的茶,能让舌头和口腔里的感官,最好地感受到口腔内的剩余空间,又让入口茶水所散发的香气更好的存留。
“茶水已入肚,口中留余香。”这无疑也提升了茶叶的品质。所以同一泡茶“八分满”的茶水喝起来相比是“更香、更好、更有品味、也加珍贵!”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酒满茶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