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为什么喜欢在人的耳边嗡嗡作响呢?
蚊子是最爱叮人的,可是在夜里,它们为什么总是先在人的耳边嗡嗡地响过不停,也是等于告诉人们:有蚊子到了.为什么它们不直接去叮人,而总是先在人的耳边嗡嗡响呢?一下是一些关于蚊子传播疾病的简介:
蚊子吸血,传播疾病:蚊子嗜血,其对血液的执着从未改变,不死不休。蚊也是通过吸血传播疾病的,了解蚊的吸血习性能察知其与疾病的关系。只有雌蚊才吸血,雄性不会吸血。雌蚊必须吸血其卵巢才能发育,繁衍后代。雌蚊多在羽化后2-3天开始吸血,温度、湿度、光照等多种因素可影响蚊的吸血活动。气温在10℃以上时开始吸血;一般伊蚊多在白天吸血,按蚊、库蚊多在夜晚吸血;有的偏嗜人血,有的蚊则爱吸家畜的血,但没有严格的选择性,因此蚊可传播人兽共患病。
蚊子嗡嗡作响让人难以入睡,古代人是如何解决的?
炎炎夏日,带来的除了空调、wifi、冰西瓜,还有一个无处不在的人类“天敌”——小蚊子。蚊子这种生物虽然小,却是个折磨人的“小妖精”。被叮上一口就奇痒难忍不说,还会留下一个丑陋无比的包,最过分的还是烦人噪音,想想如果晚上睡觉的时候有一只蚊子一直“嗡嗡嗡”的在你耳边,烦不烦!
好在现在市场上对付蚊子的方法非常多,且很先进,但在古代,由于卫生条件没有现代好,科技手段落后,蚊虫对人类威胁和伤害更大。那么,古人是怎么驱蚊虫的呢?
古人面临的蚊子“危机”,与现代不是一个量级由于古代社会尚处于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各方面的条件,都无法与现代社会相提并论。尤其是卫teZfKrTQQs生条件更是堪忧,生活垃圾乱堆乱放,露天“旱厕”和“堆肥”,到处都是苍蝇、蚊子的“安乐窝”。
因此,古人在夏季来临气温逐渐升高之后,想睡一个安稳觉,也基本上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晋代学者傅选还专门写过一篇《蚊赋》,来讨伐蚊子的搜趣网种种恶行:“众繁炽而无数,动群声而成雷,肆惨毒于有生,及餐肤以疗饥。妨农工于南田,废女工于机杼。”
可见老祖宗从远古就在和蚊子搏斗,然而在此通知老祖宗一个不幸的消息:今天都21世纪了,搏斗依然在继续。不过,大家完全没有必要为古人担忧,也许正因为深受其扰,古人在对付蚊虫这件事情上,做法甚至比现代人还优秀。古人也“点蚊香”从古至今,人们与蚊子的斗争就没停过。
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蚊香”驱蚊了。不过说法与现代不一样,古人称之为「熏」。「熏」是古人夏天最早对付蚊虫的方法,也是流传最广最久的。
那么问题来了,古人熏蚊子的“蚊香”都是什么做的呢?古人最早是直接使用可以驱蚊的植物。据《周礼》中记载:「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此处的“翦氏”,就是专门负责给周王室驱虫的。他“以莽草熏之”,即点燃莽草用来熏虫。
然而,莽草虽然驱蚊效果绝佳,但这其实是一味有毒的草药,枝、叶、根、果都有毒,连老鼠都能毒死,用莽草来熏蚊虫自然不在话下,但同时对人也不太安全。很快,人们就将这种损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方法淘汰了,改用蒿、艾叶一类植物。
在宋代用焚烧艾草驱蚊的方法很流行。南宋诗人陆游在《熏蚊效宛陵先生体》中也曾写道: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诗中描述的就是蚊子多到用扇子也无法彻底驱赶,只好燃烧艾草来驱蚊的场景。
宋朝普通人家熏艾草,而有钱的达官贵族,已经用起了专门驱蚊的“蚊香”:“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格物粗谈》这时的蚊香有一个极文雅的名字,叫“蚊烟”,外形好似现代人抽的卷烟。
宋朝还有专门制作蚊香的作坊,主要材料是艾草、雄黄和浮萍。到明清时期蚊香的材料不断增加,还配合使用了各种材质制成的灭蚊灯。将“蚊烟”点燃放置入灭蚊灯,灭蚊效果更佳。
灭蚊灯因“蚊烟”效果极佳,一直流传至今,成了每家每户必备的驱蚊神器。当然,再厉害的蚊香和奇巧,都杀不尽自然界的蚊子。所以,除了灭蚊神器,物理驱蚊也很重要,此处就不得不提古时候蚊帐的妙用。
为了能在夏天睡一个完整的觉,在条件(纺织)稍好后,古人就用起了“蚊帐”。梁元帝萧绎《金楼子》记载了春秋时期,齐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说过的一句话:“翠纱之帱”使饥蚊营营不得入内由此可见,先秦时人们夏天已使用蚊帐防蚊,不过此时它还不叫“帐”而是称作“帱”。
事实上,今天我们通常讲到的蚊帐的“帐”字,最早仅指起遮蔽作用的帷帐以及营帐、军帐等,跟床上用品是没关系的,一直到秦汉时期人们才将“帱帐”连用。
到了唐宋以后,蚊帐就已经十分普及了。北宋诗人张耒记录了古人一天的生活:“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用“帱”跟吃饭一样平常,足可见蚊帐已是当时古人的家常夏用必备之物。不过,由于纺织技术有限,所以古代的帐也有厚薄之分。蚊帐多用贵重的锦、罗、纱、绮、缣等丝织品制作,讲究通风透气。
此外,古人还会在窗上、门上糊上窗纱,阻止蚊虫侵入,这种窗纱古人称为“蚊幌”,“蚊幌雨来卷,烛蛾灯上稀。&搜趣网rdquo;咱们现代的纱窗、纱门,也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不过,这些都是有钱人家才用得上的防蚊用具,一般老百姓是用不起的,民间的防蚊帐多用葛、布等制作,透气性差,待在里面又闷又热,有的人家甚至根本置办不起帐子。
不过古人同样运用奇思妙想,出了很多妙招,既不怎么花钱,还能有效解决蚊虫叮咬问题。古代灭蚊有什么特色工具?《孝子传》里记载了一则感人的故事。
一个叫申屠勋的孝子,为了不让母亲忍受被蚊虫叮咬之苦,选择睡在母亲床边的地上,以血肉之躯吸引蚊子都来咬他。“夏天多蚊子,(申屠勋)卧母床下,以身遮之。”
不过这种做法固然感人,可任谁这么咬下去也吃不消啊,于是有人就想到一个极好的方法——灭蚊缸。古人在家里放几个装着水、石头的大缸,缸里再养上几只青蛙,蚊子一旦飞过,就成了青蛙的盘中餐。另外,家里万一起火,水缸的水还可以直接用来灭火!
不喜欢青蛙吵闹的,还可以在院子里栽种一些防蚊虫的植物,比如楝树和凤仙花,虽然没有香气,但它们分泌的苦楝素,是一种天然的杀虫剂。可以说,古人所使用的这些物理驱逐蚊虫大法,才是真正的“植物源杀虫剂”,既安全美观又不会污染环境!
夏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下两句是?
【答案】
原文:
夏眠不觉吵,
处处蚊子咬。
夜来嗡嗡声,
肿包知多少。
翻译:
-
【拓展】
本诗改编自孟浩然的《春晓》,后流传着网络中。
原文:
春晓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翻译: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
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
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来源于古诗文网
描写蚊子的诗句有哪些?
1、《醉太平》元 (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2、《即事》清 杨鸾 白日苍蝇满饭盘,夜间蚊子又成团。每到更深人静后,定来头上咬杨鸾。
3、《江上蚊子》 唐 常楚老 飘摇挟翅亚红腹,江边夜起如雷哭。请问贪婪一点心。臭腐填腹几多足。越女如花住江曲,嫦娥夜夜凝双睩。怕君撩乱锦窗中,十轴轻绡围夜玉。
4、《蚊子》 唐 皮日休 隐隐聚若雷,噆肤不知足。皇天若不平,微物教食肉。贫士无绛纱,忍苦卧茅屋。何事觅膏腴,腹无太仓粟。
5、《蚊》 宋 虞俦 床前蜡纸一灯明,殷殷闻雷数震惊。忽去青天无鸟迹,骤来红树有莺声。噆肤噬血宁甘死,投隙穿帷太巧生。为尔通宵愁不寐,几回枕上又诗成。
6、《夜蚊》宋 杨简 夜蚊告教一何奇,妙语都捐是与非。偏向耳旁呈雅奏,直来面上发深机。惜哉顽teZfKrTQQs固终难入,多是聋迷听者希。费尽谆谆无领略,更烦明月到窗扉。
7、《平望蚊子二十六韵》唐 吴融 天下有蚊子,候夜噆人肤。平望有蚊子,白昼来相屠。 不避风与雨,群飞出菰蒲。扰扰蔽天黑,雷然随舢舻。
8、《蚊蟆》唐 白居易 斯物虽微细,中人初甚轻。有如肤受谮,久则疮痕成。
9、《杂诗四首》唐 韩愈 得时能几时?与汝姿啖咋。凉风九月到,扫不见踪迹。
10、《江上蚊子》唐 韦楚老 摇狭翅,亚红腹,江边夜起如云哭。请问贪婪一点心,腐肉填腹几多足!
11、《冬蚊》 宋 刘克庄 南州时令舛,冬月有蚊飞。
12、《偈颂四首》 宋 释咸杰 蚊子排头咬铁钉,上下四维俱匌匝。
13、《造袁州浮桥语》 宋 释印肃 蚊子眼中藏刹土,红灯焰裹势眉毛。
14、《荷桥暮坐三首》 宋 杨万里 不胜好处荷桥坐,政是凉时蚊子来。
15、 《暮坐中庭》 宋 杨万里 蚊子因凉减,蝉声入暮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