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大战爆发前一句名言向这名美国(写出几个与战争有关的名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一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界大战爆发前一句名言向这名美国(写出几个与战争有关的名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

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一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历时4年又3个月(1914.8~1918.11),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战争是两个资本主义列强集团——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蓄谋已久的、为着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挑起来的。
19世纪70年代,号称“世界工厂”的英国的煤、铁、棉布的产量比美、德、法3国的总和还要多。可是过了20年,到了90年代,美国的工业生产就跑到了前面,跃居世界第一位;到了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生产也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位。1870年,德国生产的煤、铁、钢的产量分别为英法两国总和的21%、18%、26%,到了1913年,则猛增为57%、123%、152%。
19世纪90年代以前,德国根据当时的实力,只推行“欧洲政策”,集中力量在欧洲争霸;90年代以后,它开始推行“世界政策”,提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当时殖民地主要被英、俄、法等帝国主义列强所抢占,其中抢得最多的是英国。1914年,英国侵占殖民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约为英国本土面积的130多倍;其次是沙皇俄国,1914年,沙俄侵占的殖民地面积达1700万平方公里,约为其本土面积的3.2倍;第三是法国,1914年,法国霸占的殖民地面积已达1060万平方公里,约为本土面积的21倍。德国于1884年在非洲夺得多哥、喀麦隆、西南非洲,1885年又在太平洋上强占了新几内亚的一部分及其附近岛屿。德国嫌自己的殖民地太少,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就引起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尖锐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矛盾有:
英德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德矛盾激化的结果。英国倚仗自己的实力,通过与荷兰的竞争、与法国的争夺,于1815年最终战胜拿破仑以后,确立了世界霸权,形成一个地跨五大洲、号称“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国。
德国与英国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是在中近东,这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加上20世纪初,波斯湾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英国不仅要保住自己的霸权地位,还想进一步夺取德国等国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并打败德国。
俄德矛盾。俄德两国争夺的地区主要是在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沙俄一直把巴尔干和土耳其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德国也想在此建立自己的统治。1903年,德国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这条起自博斯普鲁斯海峡,经小亚细亚进入美索不达米亚,直抵波斯湾的巴格达铁路,使柏林—君士坦丁堡—巴格达联成一气,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势力就能直捣近东和波斯湾,控制整个土耳其和小亚细亚。这不仅激化了俄、德矛盾,也加剧了英、德矛盾,因为它威胁着英国在北非、西亚和印度的殖民利益。
法德矛盾。1871年普法战争后,通过《法兰克福和约》,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强迫法国赔款50亿法郎,还想通过战争彻底摧毁法国;法国则一直在准备着“复仇”战争,要收复被德国占领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还想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此外,德国要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也威胁了法国,因为法国的殖民地仅次于英俄两国。20世纪初,法德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对摩洛哥的争夺。
19世纪90年代,当德国资本主义日益赶上并超过英国的时候,英、德关系骤然大变。英国面临着德国与它争夺世界霸权的严重挑战,便力求与其他国家联盟。鉴于法国一直是德国誓不两立的敌人,英国便转而和法国接近。共同的利益和要求使英法冰释前嫌,结束了长期的宿怨,于1904年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法国放弃几十年来对英国占领埃及所抱的敌对态度,正式承认埃及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则同意法国夺取摩洛哥。英、法协约使两国的争斗得到了缓和,促使它们一起来对付德国。
1891年~1893年,俄、法进行了一系列外交协商,签订了军事协定,这些协商和协定统称为“俄法协约”。俄国为了对抗德国,除了法国的援助外,还需要寻找一个更强有力的同盟者英国。英俄两国在1907年缔结协约,调整了双方在伊朗、阿富汗和中国西藏的势力范围。他们把伊朗划分成三部分:北部属于俄国,南部属于英国,中部是缓冲区。俄国还承认阿富汗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关于中国的西藏,英俄双方都诡称负有不干涉的义务,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同西藏交涉要通过中国政府等等。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至于“同盟国”集团,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形成了。1879年,德、奥两国为了共同对付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也为了孤立法国,就订立了军事同盟条约。1881年,意大利在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加上德国的拉拢,意大利便投向德、奥一边。1882年,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中,德国是盟主,意大利是不稳定的暂时的同盟者。
20世纪初,国际政治危机和局部战争连绵不断。例如1905年~1906年发生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8年~1909年的波斯尼亚危机;1911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年~1912年的意土战争;1912年~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这一系列危机和战争,终于导致了1914年世界大战的爆发。
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成了大国激烈争霸的场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仍然控制着巴尔干半岛的大片领土。不少南斯拉夫人、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还受着土耳其封建主的统治和压迫,阿尔巴尼亚人也还没有得到完全独立。各族人民要求推翻土耳其的统治,建立自己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俄国竭力利用巴尔干各族人民的反土斗争,以扩大自己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夺取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奥匈帝国则害怕巴尔干民族解放运动会影响自己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坚决反对民族解放运动。德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阻挠巴尔干的民族解放运动。1908年,奥匈帝国正式吞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1911年,德法之间因争夺摩洛哥引起新的战争危机。英国出面支持法国,德国被迫暂时让步。摩洛哥危机尚未过去,意大利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又接连爆发。意大利为争夺土耳其的北非属地的黎波里,乘英、德、法等国卷入摩洛哥危机时,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土耳其很快被打败,被迫把的黎波里和普兰尼加割让给意大利。
意土战争的硝烟未散,巴尔干半岛上的战争又开始了。希腊、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保加利亚经过长期斗争,赢得了独立。已独立的国家要求彻底驱逐土耳其压迫者,纷纷结成了同盟。1912年3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建立了反土同盟。不久,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也参加进来,形成四国反土同盟,于10月发动对土战争。战争开始不久,土耳其军队就被击溃。12月中旬,土耳其被迫求和,这就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不久,巴尔干同盟内部又发生了冲突。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建立反保同盟,接着罗马尼亚也参加了这个同盟,它们和门的内哥罗、土耳其一起同保加利亚之间发生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在巴尔于战争的影响下,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民族解放运动继续向前推进,它们迫切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奥匈帝国坚决反对,并以吞并塞尔维亚来绞杀南斯拉夫的民族统一运动。
进入20世纪以后,连续出现了几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催化剂。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军队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把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人。6月28日,斐迪南在观看了三天的军事演习并检阅了军队之后,到达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访问。当斐迪南夫妇参加完在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乘车行驶到一个街口的转弯处时,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当场用手枪把他俩击毙。
1914年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塞尔维亚严厉取缔一切反奥组织。决心开战的奥匈,仍以没有得到满意答复为借口,断绝了与塞尔维亚的外交关系,并于28日向塞尔维亚正式宣战。俄国出面支持塞尔维亚,宣布战争总动员,法国又支持俄国。
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3日,德国又对法国宣战。4日,德军侵入比利时,同日,英国以德国侵犯比利时的中立为借口,对德宣战。5日,门的内哥罗对奥匈宣战,8日又对德宣战。23日,日本对德宣战,25日又对奥匈宣战。
1914年8月28日,在北海赫耳果兰附近的海战中,德国海军遭受失败,从此德国的舰队就被封锁在自己的海军基地里;同时,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海岸也都被封锁了。
大战爆发后,在欧洲战场上形成了三条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构成了西线,那里主要是英、法、比三国军队对德军作战;从波罗的海南岸直到罗马尼亚构成了东线,那里是俄国军队对德奥军队作战;沿多瑙河和萨瓦河构成了巴尔干战线,那里是奥匈军队对塞尔维亚军队作战。此外,在亚洲的南高加索,有俄、土军队交战;在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有英土军队交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主战场在欧洲。
1914年8月4日,德军右翼首先发动突然袭击,侵入中立的比利时。德军统帅部原来以为攻占比利时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一个星期就可以通过比利时攻入法国。不料遇到比军的坚决抵抗,德军在列日要塞被阻3天,到20日才占领布鲁塞尔。在此期间,英国远征军迅速赶到了法国,22日进入了阵地。德军在占领布鲁塞尔后,分五路向法国北部挺进。22日~24日,德军在沙勒罗瓦和蒙斯战役中击败英法军队,法军全线溃退,德军继续向巴黎推进。9月3日,德军前锋距法国首都仅15公里,巴黎人心惶惶,法国政府迁往波尔多。
9月5日到10日,法、德两国军队在马恩河进行大战,双方投入兵力共达152万人。战斗十分激烈,法军伤亡14万余人,德军伤亡近21万多人。10日,德军被迫撤退,据守艾讷河,两军形成对峙的局面。
在东线方面,俄军为了配合协约国军作战,牵制德军,于8月中旬派莱宁堪普和萨松诺夫两个集团军向东普鲁士发动进攻。东普鲁士的德军约有30万人,而俄军的数量几乎两倍于德军。最初,俄国的两个集团军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指挥官的无能和参谋工作的缺陷,两个集团军没有密切地配合。中间留有110公里的空隙。德军从截获的俄军电报中,得知俄军的调动情况,迅速进行反击。8月末,在坦能堡地区,萨松诺夫集团军首先被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指挥的德军包围、击溃。近3万士兵被打死和淹死于湖泊中,9万人被俘,萨松诺夫自杀。德军转过头来又包围了莱宁堪普集团军,这个集团军损失也达14.5万人。俄军被迫退守涅曼河,德军侵入俄国领土。
在东线的西南战场上,俄军击败了奥匈军队;德军从西线抽调部队支援奥匈,亦被俄军击退。俄军包围普热密斯耳要塞,进抵喀尔巴阡山麓。从9月下旬到12月中旬,双方军队曾多次发动进攻,但彼此进展不大。到12月底,在东线也呈现出近似阵地战的状态。在巴尔干战线上,装备很差但士气昂扬的塞尔维亚军队英勇抗击奥匈军队。从8月到12月,奥匈军队曾三次侵入塞尔维亚,两度占领贝尔格莱德,但均被塞尔维亚军队击退。到12月,奥匈军队已被全部逐出塞尔维亚。除上述欧洲大陆上的三条战线外,战争也在西亚、非洲和远东地区进行。土耳其于1914年11月14日正式向协约国宣战后,英国乘机于18日宣布埃及脱离土耳其,成为自己的“保护国”。以后几年内,英国又攻入美索不达米亚,占领巴格达,进军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在非洲,英军乘机攻占了德国的非洲殖民地:多哥、喀麦隆、德属西南非和德属东南非等地。在远东,日本在英军的协助下,占领中国山东,于11月攻占了青岛。在这个期间,日军还相继占领了太平洋上的马绍尔、马里亚纳和加罗林等德属诸群岛。
1915年1月至3月,在东线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战斗。俄军占领了喀尔巴阡山隘口,驻守普热密斯尔要塞的12万奥匈军队向俄军投降,但俄军再次进攻东普鲁士时却被德军击败。
5月,德奥集中了18个师和2000门大炮的强大兵力,由德国将军麦根逊指挥,在俄军西南战线长达30公里的地方发动进攻,突破俄军战线。俄军被迫全线退却,到9月中,俄军阵线才稳定下来。5个月当中,俄国丧失了波兰、立陶宛、波罗的海沿岸的部分地区,俄军伤亡达85万人,被俘达90万人。沙皇尼古拉二世撤了尼古拉耶维奇大公最高统帅的职务,自任最高统帅。到9月底,东线进入了阵地战。
同年4月间,英、法还派遣一支8万人的远征军在达达尼尔海峡的最南端登陆,占领了加利波利半岛的南端,但在德国将领指挥下的土耳其军队阻止了英法军队的前进。8月,英国又派了10万军队登陆,在占领了17公里宽、4公里深的狭长地带后,进路又为土耳其军队所阻。1915年底,英军不得不放弃占领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将部队撤走。
意大利于1915年5月底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它原是同盟国的成员之一,战争爆发后宣布中立。意大利统治阶级向交战双方讨价还价,经过谈判,协约国答应了意大利的要求。1915年4月26日,英、法、俄、意四国在伦敦签订了秘密协定。根据这个协定,战后,意大利可以得到蒂罗尔南部、特伦的诺、的里雅斯特、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和小亚细亚的部分领土。5月23日,意大利向奥匈宣战。
意大利参战,对整个战局并没有发生重大影响。从6月6日到12月23日,意大利出动了39个师,在依崇佐河畔举行了4次进攻,损失了几十万人,但未取得什么成果。
1915年,交战国双方都在继续进行争取保加利亚的斗争。保加利亚统治阶级也乘机向双方讨价还价,它要求得到马其顿和多布鲁查,同盟国同意了它的领土要求。保加利亚看到同盟国在东线的胜利,以为德、奥必胜,于是在1915年9月3日,同德、奥、土签订了军事协定,决定参加同盟国方面与协约国作战。
保加利亚参战后,9月底,同盟国在奥塞边境集中了35万德、奥军队,在保塞边境集中了30万保加利亚军队,准备给塞尔维亚以致命的打击。塞尔维亚只有25万军队在抵抗德、奥、保三国军队。10月5日,德奥军队从北面进攻,占领了贝尔格莱德,把塞军压向南方。12日,保军从东面进攻,切断塞军退往希腊的道路。
1915年初,英法联军按照法军总司令霞飞的计划,进行了若干次进攻,企图突破德军阵线,迫使德军退到马斯河对岸来结束战争。结果,损失了几十万士兵的生命,却无进展。在4月间的伊普尔战役中,德军第一次使用了毒气,英法军队遭到巨大损失。之后,英法也使用了化学武器。这一年,德国齐伯林飞艇开始轰炸英国,这是历史上远距离对敌人大后方的第一次轰炸。战争初期,双方已把飞机用在军事上,主要是用于侦察和指挥炮兵射击,以后才较大规模地用在战争中。
德国为了进攻凡尔登,从各个战场调了17个师27万人的兵力和1400多门大炮。法国在凡尔登只有10万名守军和600多门大炮。1916年2月21日,战斗开始。德军以空前强大的火力向凡尔登附近的狭窄的三角地带猛烈攻击,整整一天,密集的炮弹和燃烧弹不停地轰击,还施放了毒气。德军炮击以后,21日黄昏和22日,步兵主力就向法军冲击,两军展开肉搏战。25日,德军占领了控制凡尔登要塞和整个地区的都蒙高地。法军阵线被切成数段,与后方的交通线也全被断绝。6月中,德军已进逼到距凡尔登只有6公里的地方,法军拼死抵抗,战斗一直持续到年底。法国全国军队70个师当中有66个师先后参加过这次战斗;德国则投入了46个师。由于法军的坚决抵抗,以及其他战线的配合,减轻了法军的压力,德军始终未能攻占凡尔登,这场大规模的流血厮杀,双方伤亡总数达百万余人。
协约国于7月1日在索姆河畔发动大规模攻势,由英军担任主攻。这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双方伤亡达120万人。这次战役中,英国研制的新式武器——坦克首次投入战斗。凡尔登和索姆河两个战役一直持续到1916年底,双方伤亡已近200万人。
当凡尔登战役还在激烈进行的时候,德军指挥部命令海军出击,于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军在北欧日德兰半岛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展开了一场恶战,这就是日德兰海战。英国出动151艘军舰,德国出动了101艘,激战结果,英舰损失14艘,德舰损失11艘。德国海军未能打破被动局面,只得退回海军基地,不敢出海了。
在南部战线上,奥匈军队于5月15日开始向意大利军队进攻。意军损失惨重;奥匈军突入威尼斯平原,从后方威胁着依崇佐河意军的防线。意大利向俄国紧急求助,俄国统帅部命令布鲁西诺夫指挥俄军从6月4日起在西南战线展开全面进攻。俄军突破奥匈战线,占领布柯维纳和加里西亚的一部分,并重新占领了喀尔巴阡山山隘,俘虏了奥匈军40余万人。
俄军在西南战线的胜利,吸引了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8月17日,英、法、俄、意和罗马尼亚签订秘密条约,承认罗马尼亚战后合并特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28日,罗马尼亚正式对同盟国宣战。9月,保加利亚军队和德军分别攻入罗马尼亚;12月,德军占领了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被击溃。德奥集团占领罗马尼亚后,夺取了它们所急需的粮食和石油。罗马尼亚的溃败,使协约国东部战线又延长了500公里。
1917年,俄国各地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示威和政治罢工。3月12日(俄历2月27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下,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统治uTSBxgpqKe俄国达300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武装的工人和士兵在起义中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12月,美国又对奥匈帝国宣战。
美国的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实力。由于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触犯了许多中立国,引起举世义愤。美国抓住这一时机参战,政治上的影响也很大。许多中立国纷纷倒向协约国一边,古巴和巴拿马紧随美国之后对德宣战。接着,中国、希腊、巴西、利比里亚和暹罗(泰国)也对德国宣战。
俄国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后,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号召人民乘着国内的大好革命形势,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进到社会主义革命。经过重新组织和积聚力量,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工人和革命的士兵成功地发动了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即1917年11月8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提出立即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协定的建议。
1917年12月,协约国拒绝了苏维埃政府的和平建议。于是,苏维埃政府就同德国单独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
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开始进攻。德军投入兵力197个师。英法投入167个师。双方都有近1万门轻型炮和6000门重炮。德军有3000架飞机,英、法有3800架。德国有200辆坦克,英法有800多辆。
德国共举行了4次大规模的进攻。第一次从3月21日持续到4月4日,德军进攻的主要目标是亚眠。50万德军在长达90公里的战线上发动进攻,突破了英、法防线,并使英、法军队失去了联系。德军在一些地方向前推进了60公里。但英军一边退却,一边增援,终于堵塞了缺口,把战线稳定了下来,德国的战略目标没有达到。
经过这次战斗,协约国为了加强统一指挥,组成了联军指挥部。4月4日,法国福煦将军被任命为联军总司令,英国远征军司令海格、美军司令潘兴都受他的指挥。
9日,德军开始了第二次攻势。德军以44个师的兵力向英军左翼进攻,战斗一直延续到30日。德军向前推进了15至20公里,并俘虏了一些英军,缴获了许多战利品,但德军也伤亡了14万人。
从5月27日到6月4日,德军发动了第三次攻势,占领了苏瓦松,渡过马恩河,距巴黎仅37公里。德军虽然可用远程大炮轰击巴黎,但仍然没有达到歼灭英、法联军的目的。
7月15日,德军发动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攻势,战线延伸到兰凯斯两侧长达100公里的地方,德军向南进攻。战斗仅两天,德军就遭到惨败,损失了16万人。
在这为时4个月的4次攻势中,德军损失70万人,德军兵源枯竭,军火匮乏。
8月8日,联军总司令福煦下令反攻,在亚眠一带就消灭了德军16个师。9月,协约国军队全线出击,迅速突破兴登堡防线。
同盟国的困难越来越大。首先是保加利亚支持不下去了。1918年9月29日宣布投降。土耳其也于10月31日宣布退出战争,与协约国签订了投降协定。曾经是中欧庞然大物、多民族监狱的奥匈帝国也开始土崩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相继宣布独立,前线士兵拒绝继续作战,奥匈帝国也打不下去了,于11月3日宣布投降。至此,同盟国只剩下德国了。它在战场上的败局,已无法挽回;国内的革命烈火,已成燎原之势。1918年11月9日,柏林的工人、士兵在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等人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的反动统治,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容克地主为了保存反动政权,加紧与协约国帝国主义集团勾结,希望尽快订立停战协定,以便保存反动武装,镇压革命运动。协约国集团也认为,如果德国人民革命成功,协约国利用德国反动势力来扼杀苏维埃俄国的企图就无法实现,革命将危及它们自己的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出于以上共同的目的,双方都需要停止战争。1918年11月11日凌晨5时,双方签订协定,德国宣布投降。根据协定的条款,德国必须于15天内把在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及莱茵河左岸地区的德军撤退完毕;德军还必须全部撤出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匈帝国以及非洲殖民地。协定规定:德国必须交出5000门大炮、3万挺机枪、3000门迫击炮、2000架飞机、5000台火车头、15万节车厢和1万辆卡车;德国还必须交出160艘潜水艇以及70多艘各种战舰。
贡比涅停战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为什么出兵欧洲?

1915年5月7日,一个对于美国来说很平常的星期五,这一天,纽约港还是像以往一样喧嚣。肯纳德海运公司引以为豪的“卢西塔尼亚”号即将从纽约起航回物浦港。很少有人想到,这是一场悲剧性的航行。

1915年5月12日下午2点10分,当“卢西塔尼亚”号航行到爱尔兰南部的老金塞尔角,此时距离爱尔兰爱尔兰镇只有10英里,一艘德国潜艇突然向它发射了2枚鱼雷,一枚击中了“卢西塔尼亚”号的首部,另一枚击中尾部。这艘巨大的船在20分钟后就消失在海面上,沉没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很多人根本没有时间转移到救生艇上,结果共有1201人死亡,其中128人是美国公民。发射鱼雷的U20于5月13日回到威廉港的基地。

“卢西塔尼亚”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1914年8月)正式交给英国海军,然后再驶向利物浦港的加拿大码头,在这里又给这艘船装配了12门6英寸大炮,当时这所船实际上是被作为后备巡洋舰的。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参观利物浦时顺便视察了“卢西塔尼亚”号,就是在这时,他说了一句几乎是预言的话:“对于我来说,它只不过是又一个45000吨重的活诱饵而已。”

德国无论如何都不想招惹美国,它在发动攻击前就在报刊上刊登过广告,以告诫中立国公民不要乘坐参战国船只,广告在“卢西塔尼亚”号从英国出发前就已经刊登出来了。

尽管128名美国公民的死尽管引起了美国公众的愤怒,但这种愤怒远远没有到支持政府参加世界大战的程度。他们也许会支持政府向战争双方出售军火,或者提供其他一些援助,但很不愿意把自己的亲人送到远离美国的欧洲战场。而且,威尔逊总统要为第二次竞选做准备,他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冒险,因为孤立主义的势力在当时的美国十分强大。因此,美国政府还要再找一个参战的理由——就是曾有人发帖介绍过的“墨西哥密电事件”。

“墨西哥密电事件”的过程充满了偶然,使我对此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一战期间,墨西哥的军事、经济实力都远不如美国,没有能力收复亚利桑那、得克萨斯等被美国占领的地方,德国人绝对不会傻到联合墨西哥对抗美国,而此时的德国已经陷入欧洲战场的泥潭之中,俄军1916年夏季的进攻使德军被迫两线作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使德军在西线丧失了主动权,损失大量的兵力,更没有能力支援遥远的墨西哥。想必威尔逊总统也并非如此简单地相信这就是德国人的真实意图,而是顺水推舟,让美国参战。

当时,英德都对美国展开宣传。一战期间,英国拥有海洋优势,于是英国可以控制穿过大西洋连通欧洲和美国的海底电缆。可以想象,一战期间,英国通过各种途径,如:报纸、电台、影片、广告等媒体把美国公众心中德国的形象变得如恶魔一般。虽然美国政府没有禁止公众从德国方面获取战争的消息,但英国还是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英国人有组织的把让他们的宣传活动遍布美国,小到民间小团体,大到参议院,并把惨烈的战争场面印刷在报纸上,一切都是为了丑化德国,如德国潜艇击沉商船后的浮尸遍海、死于战争的无辜的人被说成是德国人干的、拍摄德军虐杀战俘的场面等。而一战期间,德国只有2家电台在美国营业,宣传力量显得十分可怜。当德国意识到自己无法在宣传方面与英国抗衡时,就企图减少英美间的运输,这又成了英国的口实“中欧列强依靠阴谋和破坏行为以阻止美国向协约国供应军需品。”

由于英美之间战时贸易频繁(1917年至1919年,美国对协约国出口了近3100吨粮食。一战期间,美国强行没收了包括97艘德国船在内的总吨位超过100万吨的外国商船,还征收了私营公司的431艘船只,建立了庞大的运输船队)。英国在北海布雷,而且迫使驶往德国的船只驶向英国,使德国得不到来自美国的物资。因此,战争逐渐向协约国一方倾斜,尤其是马恩河会战,使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基本泡汤。

结果双方在战壕里进行里漫长的对峙,一直持续到1918年。这样的对峙显然对同盟国不利,因为协约国可以利用海上优势,从美国那里源源不断地获得军需品,并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而德国得不到美国的支援,物资越来越匮乏。于是,德国统帅部同意恢复无限潜艇战,以迫使英国在短时间内投降或主动求和。重新开启无限制潜艇战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仅仅在恢复无限制潜艇战3个月后,英国海上运输被击沉的总吨位就相当于1916年全年损失的总吨位。

这立刻让英国倍感紧张,英国国内已经出现了物资供应恐慌——草坪被种上马铃薯、花园被改成菜地、网球场都种上了庄稼。德国人或许相信,美军在欧洲战场产生积极作用前,他们就能获胜。英国的情况引起了美国的注意,威尔逊对此感到恼火,他对豪斯顾问说道:“德国是个疯子,必须遏止它。”

美国统治集团意识到,如果协约国就此战败,美国在协约国方面投下的大量贷款将化为泡影,从保护债务国的角度出发,美国也必须参战。1917年2月3日,又有一艘美国船——“豪萨顿尼克”号被德国潜艇击沉,这一天,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4月6日,美国对德国宣战。

1914年大战爆发时,美国当天就宣布中立,但美国一直在同交战双方进行贸易,尽管英国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美国对德出口额也有2000万美元。美国同样不愿意放弃来自德国的金钱,只是驶往德国的船都被英国海军拦下了,去了英国。于是,美国在协约国方面的赌注越来越大,如果不加入协约国,就是放弃巨额贷款。因此,不难看出当时美国中立的目的:当战争双方打的筋疲力尽时,再出兵,用较小的代价换取与英法相当的战胜国身份(美国支付的战费仅为英国的uTSBxgpqKe55%),甚至可以参与制定新的世界秩序。

打个比方,美国好比一个商人,他先保持中立,但向双方都提供贷款,其中一方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英法)获得了比另一方多得多的贷款,最后,他亲自上战场,收回了本金和利润。至于给同盟国的贷款,对于丰厚的利润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美国参战还有更深层的原因。熟悉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国原来是英、法、荷的殖民地,美国人口大多是英国、法国、荷兰的移民及其后裔,因此在思想、文化、宗教、经济方面有着与协约国难以分割的联系。这不是几个电台能够改变的。美国的文化主要来自英国(17、18世纪的殖民统治),美国的经济体制也继承并改进了英国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德国和美国都是19世纪晚期崛起的国家。

德国工业产值在1www.souquanme.com870年至1913年增长了4.6倍,在1913年全面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则依靠自由市场经济,在建国118年后的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位居世界第一。一战爆发前,美国还创建了美联储这个行使中央银行权力的金融机构,把全美国的金融资本连在了一起。这样,美国就可以以政府的名义,大规模的对一个或多个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贷款。既然都是19世纪下半叶崛起的国家,德国和美国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和矛盾。

在萨摩亚群岛问题上、在菲律宾和其他西班牙殖民遗产上,美德都曾有过摩擦。在一战爆发前,德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美国占17%,而且德国开始与美国争夺处于美国势力范围内的拉丁美洲市场,在1913年的拉丁美周对外贸易总额中,美国占28%,德国占14.2%。而且在战前,德国企图在靠近巴拿马运河的西印度群岛建立海军基地。

巴拿马运河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是美国海军的最重要的交通线,德国在靠近巴拿马运河的地区建立海军基地,会严重威胁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一旦与美国开战,就能迫使美国太平洋舰队绕过合恩角才能到达大西洋。只是在一战爆发前,德美矛盾还不是非常明显,被更为尖锐的英德矛盾掩盖了。

欧洲大战的结果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利益集团获得胜利,而是参与战争的国家都筋疲力尽。一战期间,德国本土并没有遭受过重的打击,但1918年,德国国内物价飞涨,进口物资减少99%,有经济崩溃的危险,而且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这种情绪在1918年11月3日基尔水兵起义中宣泄了。英国一战期间的战争支出占同期国家收入的44%,贸易逆差又1914年的1.39亿英镑增加到1918年的7.84亿英镑。

法国的货币流通量从1914年的73.25亿法郎增加到1918年的275.36亿法郎,工人的购买力为战前的1/3。1919年,法国工业产值仅为1913年的57%。这时候,美国就可以决定战争的形势了:美国加入哪一方,哪一方就会获胜。而且,美国庞大的工业体系(1870年至1913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8倍。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位局世界第一)和完善的金融体系(美联储)也足以支撑一场世界大战。

所以,美国可以按自己的计划决定如何去做,唯一的障碍就是:孤立主义。因此,美国就要寻找让孤立主义闭嘴的借口,就是上文提到的“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和“墨西哥密电事件”。

美国从一战中得到的利益是所有参战国中最多的。第一,美国在1914至1917年间是战争双方的军需品供应商,贸易额快速上升,美国贸易顺差达到116亿美元,工业发展迅速,释放了美国的工业潜能。1914年至1919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超过150%,从249亿美元骤升至639亿美元,钢产量增长89.1%,加工工业产值增长32%;第二,1914至1917年间与战争双方的贸易使美国从债务国变身为英法等国的债权国。

战后,美国是20多个国家的债主,仅协约国就欠美国100多亿美元。由于战争对金融业的冲击,英法等国不得不用黄金储备购买美国物资。战争结束后,美联储的地下金库中储藏了世界黄金储备的40%。第三,欧洲的混战使欧洲列强没有多余的精力关心殖民地和中国、拉美这些海外市场。美国趁机抢占了原本属于欧洲国家的市场份额。从1914年到1920年,美国对拉美的出口总值从7.98亿美元增长到33.93亿美元,并且控制了拉美工业原料的进出口,还贷款给中国1300万美元,谋取了在中国修建1500公里铁路的权利,还把加勒比海沿岸的波多黎各变成了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么回事

瓜分世界的首次大屠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战争计划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双方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战线中部发动了著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行了数次规模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1920年召开的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
线。一个月后,奥匈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土耳其、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
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
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
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
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
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
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作用。这次大战可分
为三个阶段:
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马
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搜趣网。西线的交战
双方接着就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决定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出现了
三次大型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的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
战后英国人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的末期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占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1916年,德国企图突破英国的海上封
锁,出动了北海舰队。5月底,英德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海面遭遇,发生激战,双方都受到
严重损失。结果,德国没有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直到大战结束,德国舰队始终不敢再度冒险出
战。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
“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牵扯到战争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
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
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国
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具有划时代
的历史意义;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
的新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老师:现在我们来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学生A: 我认为战争爆发是德法矛盾、德英矛盾、德日矛盾、德俄矛盾、俄奥矛盾发展的结果。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扩军备战,纷纷增加军事预算,扩大军队,制订作战方案,一步步走上战争道路。同时,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宣传机器也配合煽动沙文主义情绪,如,资产阶级御用学者竭力宣扬战争可以解决人口过剩问题,挽救工商业危机等反动谬论,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另外,19世纪末西方政治思想方面的一些内容也是促使大战爆发的原因。
学生B:我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是由于帝国主义的本性导致的,是几十年来帝国主义各国疯狂掠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政策的继续。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产阶级追求最大利润的欲望推动各国政府瓜分殖民地与势力范围,从而引起了各国间的矛盾。另外,由于二十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各国对内压榨和对外掠夺的加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因此,转移国内人民斗争的视线,以瓦解国内革命运动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也是这次战争爆发的又一个原因。
老师: 大家应该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20世纪初期这个时间上去寻找一些原因。
学生C:刚才同学发言都是很概括的观点。我想就大战爆发的原因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我认为之所以恰恰在20世纪初的时候才发生世界大战,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当时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大为进步,于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得到很大提高,那就需要更多的殖民地作为资本输出地和原料产地,这样才引发全世界空前激烈的争夺,从而引起欧洲乃至世界范围的战争。
学生D: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但发生这一事件的原因还是各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先发展成熟,已形成主宰世界格局的局面。而德意志后来居上,要求打破英法主宰的格局。于是英法与德的矛盾激化,成为一战前各国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正是它们之间矛盾的发展才导致了这次规模空前的战争。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联盟体系、民族主义愿望。我主要谈一下后两点。
联盟体系:各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竞争转而又促成了互相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这些联盟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到来。当时,所有强国都已加入两大敌对的联盟体系,每当发生重大争端时,两大集团的成员即使对争端持怀疑态度,也不得不支持各自的盟国。否则,它们担心自己的同盟会瓦解,使自己孤立而遭受危险。因而,每次争端往往会扩大为重大的危机,而两大联盟的所有成员国不论愿意与否都将卷入其中。
民族主义愿望:欧洲民族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愿望首先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最突出,那里的法国人仍不服从德国的统治。其次在塞尔维亚也表现明显。当萨拉热窝时间发生后,塞尔维亚的背后有俄国的支持,而俄国的背后是法国和英国。同样,奥匈帝国有德国支持,理论上还有意大利支持,因而,民族自决与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的结合使欧洲陷入大决战之中。
学生E: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对大战的爆发也具有一定的宣传鼓吹作用。一战前,由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主导操纵了大量的报刊,在民众中鼓吹而形成一种盲目的爱国主义情绪,从而导致民众中产生狂热的战争心态,对于一战爆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生F:促成一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思想领域内主要是社会达尔文主义uTSBxgpqKe的传播。19世纪中叶,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在其《社会静力学》中,系统地提出将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思想应用于人类社会,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因而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欧及美国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渐被种族优劣论者利用,与扩张主义相结合,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哲学思想。
对德国而言,在完成统一之后的背景下,第一次工业革命及二次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其垄断资本主义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并逐渐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垄断资本家积极要求对外扩张。为了寻求扩张借口,在国内宣传对外战争,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极好的思想基础。在该基础上,德国扩张分子宣扬种族优劣,主张德国作为一个强大新兴国家应该灭亡弱小国家和民族。简而言之,与种族优劣论和扩张主义相结合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传播,对促成一战爆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生G:我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也是由于贸易保护主义导致的。世界资源是德国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命脉,但这些资源却大部分被英法瓜分,因为殖民地由英法控制着。结果,德国既无法向殖民地倾销商品和获得原料,也无法向欧美各国投资和出售商品,所以德国只有通过战争表达对英法独占世界利益的不满。
学生H:应该看到,战争最根本的原因是出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最为根本。考虑当时的背景来说,整个欧洲各国当时都在扩军,军费暴涨。大国的心态都一致,因此,德国的战争从德国自身来说可算是自卫。我们要设身处地的去设想。
学生I:我对此有异议。虽然战争最本质的原因是国家利益。但一战具有特殊性。在不同的阶段各个国家的利益表现不一样,而且国家利益不能建立在对霸权争夺或对别国侵略的基础之上。
老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出现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现象。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其资本剧烈膨胀,要求殖民地,但世界已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完毕,因此必须寻找市场以适应资本扩张的需要。而老派资本主义国家又不愿意让出已有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因此,这种不平衡必然要被打破,建立资本主义之间的新的平衡,战争自然成为解决的这一问题的手段。从当时的具体原因来说,一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如电力、内燃机、新兴工业,炸药运用于军事,为大战提供了条件。二是欧洲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三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主义思想理论发展的需要,如社会达尔文主义就为侵略扩张提供了战争的思想基础。此外,还有资产阶级新闻媒体、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国内革命斗争的影响等原因,也是一战发生的原因。
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联军于1916年7~11月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实施的进攻战役。
1916年初,根据协约国确定的战略方针,英法联军计划在索姆河及其支流昂克尔河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彻底击溃法国北部德军。索姆河地区属丘陵地带,地形起伏不平,森林和村庄星罗棋布。德军在该地区构筑有三道阵地,主阵地为阶梯式堑壕和坑道工事,前沿阵地敷设多道铁丝网。守军是F.von贝洛将军指挥的德第2集团军13个师(后增至67个师),防御纵深7~8公里。英法联军投入39个师(后增至86个师,其中英军54个师,由F.福煦将军指挥)、3500门火炮和300多架飞机。7月1日晨,经7天炮火准备后,英第4集团军(由H.S.罗林森将军指挥)从马里库尔至埃比泰恩25公里正面向巴波姆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由英第3集团军第7军在其左翼采取保障行动;法第6集团军(由M.法约勒将军指挥)从罗西耶尔以北索姆河两岸向佩罗讷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当日,法军和英军右翼突破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为德军坑道工事所阻。英军采用密集队形冲击,遭敌枪炮火力杀伤,损失近6万人。2~3日,英军右翼和法军攻占德军第二道阵地,法军一度占领巴尔勒、比阿什等德军防御要地。因联军为离心方向进攻,且组织协同不力,进展迟缓,使德军得以迅速调集援兵,并于7月19日将第2集团军分编为比洛指挥的第1集团军和M.加尔维茨指挥的第2集团军,加强索姆河上游地区的防御。至7月中旬,联军仅向前推进数公里,未达成战役突破。此后,双方不断增加兵力兵器,作战行动变成了一场消耗战。9月3日,英法联军以56个师的兵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深入德军防御纵深2~4公里。9月15日,英军使用49辆坦克(实际参战仅18辆)配合步兵进攻,占领德军第三道阵地的若干重要支撑点。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9月下旬至11月中旬,联军步坦协同发动两次进攻,均未取得决定性突破。
此役,联军以损失61.5万人(英军42万人、法军19.5万人)的巨大代价,夺占德军240平方公里的阵地,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德军损失65万人,被迫收缩防线,在西线暂时转入战略防御。此役表明,进攻一方即使兵力兵器占优势,但若逐次投入兵力,仍难以达到突破对方纵深防御的战役目的。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