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些关于阿西莫夫的资料和文章
艾萨克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
(1920-1992)
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20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I,Robot) 、《基地》系列、《钢穴》(The Caves of Steel) 系列、《赤裸太阳》(The Naked Sun) 等。他于1941年发表的作品《Runaround》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即: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二、在不违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人类给予的任何命令;三、在不违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尽力保护自己)。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这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波士顿大学的副教授,先是业余写作科幻小说,1958年开始专职写作,以他渊博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想像力很快就成为引人注目的科学作家。其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为“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其他科学和科普著作有《生物化学简史》、《化学简史》、《碳的世界》、《月亮》、《海洋知识》、《空间知识》、《圣经入门》、《莎士比亚入门》等。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改变了原来科幻小说中机器人老套的奴隶工具或人类敌人的怪物面目,开始成为人类的亲友,他在科幻小说中制订的“机器人三定律”一直被奉为机器人科幻的经典,这定律几乎成了以后科幻作家创作有关机器人的作品时必须遵循的法则。
艾西莫夫以真切的物质科学及人文现象演绎出他的科幻世界,又加进侦探与推理小说的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节生动,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
主要作品 《苍穹微石》(1950)《星空暗流》(1952)《钢穴》(1953)《终结》(1955) 《赤裸的太阳》(1956)《基地三部曲》(1964)《我,机器人》《机器人的其他故事》
《基地》系列: “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基地续集”(《基地边缘》(1982)《基地与地球》(1986)),“基地前传”(《基地序曲》(1988)、《基地在前进》)
《机器人》系列《黎明世界的机器人》(1984)《机器人与银河帝国》(1985)(1988)《赤裸的太阳》 《我,机器人》 《复仇女神》(1988)
「基地」、「机器人」等系列是艾西莫夫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这些看似各自独立的故事,相互贯串起来,竟是一部俯仰两万年的长篇史诗!艾西莫夫特意将科幻场景巨幅拉大,在全银河的背景下架构他独有的科幻世界、借由银河帝国的兴亡史来讨论人性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文明要素产生的互动影响。这种宏观视野使他的作品处处闪动着关怀人类未来的笔触,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
(1920-1992)
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20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I,Robot) 、《基地》系列、《钢穴》(The Caves of Steel) 系列、《赤裸太阳》(The Naked Sun) 等。他于1941年发表的作品《Runaround》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即: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二、在不违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人类给予的任何命令;三、在不违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尽力保护自己)。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这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波士顿大学的副教授,先是业余写作科幻小说,1958年开始专职写作,以他渊博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想像力很快就成为引人注目的科学作家。其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为“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其他科学和科普著作有《生物化学简史》、《化学简史》、《碳的世界》、《月亮》、《海洋知识》、《空间知识》、《圣经入门》、《莎士比亚入门》等。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改变了原来科幻小说中机器人老套的奴隶工具或人类敌人的怪物面目,开始成为人类的亲友,他在科幻小说中制订的“机器人三定律”一直被奉为机器人科幻的经典,这定律几乎成了以后科幻作家创作有关机器人的作品时必须遵循的法则。
艾西莫夫以真切的物质科学及人文现象演绎出他的科幻世界,又加进侦探与推理小说的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节生动,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
主要作品 《苍穹微石》(1950)《星空暗流》(1952)《钢穴》(1953)《终结》(1955) 《赤裸的太阳》(1956)《基地三部曲》(1964)《我,机器人》《机器人的其他故事》
《基地》系列: “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基地续集”(《基地边缘》(1982)《基地与地球》(1986)),“基地前传”(《基地序曲》(1988)、《基地在前进》)
《机器人》系列《黎明世界的机器人》(1984)《机器人与银河帝国》(1985)(1988)《赤裸的太阳》 《我,机器人》 《复仇女神》(1988)
「基地」、「机器人」等系列是艾西莫夫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这些看似各自独立的故事,相互贯串起来,竟是一部俯仰两万年的长篇史诗!艾西莫夫特意将科幻场景巨幅拉大,在全银河的背景下架构他独有的科幻世界、借由银河帝国的兴亡史来讨论人性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文明要素产生的互动影响。这种宏观视野使他的作品处处闪动着关怀人类未来的笔触,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作者由此得出怎样的观点?
文章共分为两个小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主题思想编辑
恐龙是古爬行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草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思路分析
《恐龙无处不在》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行星撞击。
段落结构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层。
第一层(第5、6自然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至第10自然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至第13自然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四层(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说明顺序编辑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说明方法
要理解这两篇短文,还要注意作者运用的引人入胜的说明方法。首先是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恐龙无处不在》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严谨。
其次是作比较。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在《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第三是打比方。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列数字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举例子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了巨大陨石的撞击。
摹状貌 一些板块被拉开,问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版块也许会缓慢的像另一板块下面俯视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这里不一一分述。
准确语言
“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中的“肯定”一词,又如“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中的“毫无疑问”等都能体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
教学建议
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又《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原文欣赏编辑
恐龙无处不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的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一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www.souquanme.com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的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存在吗?是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例如,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亚里桑那大学的J.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字词
褶皱(zhě 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的过程。
劫难(jié nàn):灾难,灾祸。
致密(zhì mì):周密,细致。
追溯(zhuī sù):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天衣无缝(tiān yī wú fèng):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一点破绽。也比喻诗文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
不解之谜(bù jiě zhī mí):解不开的谜团。
冰天雪地(bīng tiān xǔe dì):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搜趣网常寒冷。
趋势:事物或局势发展的动向。
携带(xié dài):随身带着。
舒适(shū shì):舒服安逸。
悲惨(bēi cǎn):处境或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遗骸(yí hái):曾是有生命的躯体的化石骸骨(如人的尸体)。
恐龙
资料:地球的年龄大约是46亿岁,而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迹象是在35亿年前才出现的。在生命崛起和发展的过程中,无数物种悄悄诞生又寂然灭绝,迎来了地球生命历程中最辉煌的一段,即恐龙时代。恐龙时代主要指地质史上的中生代时期,这一时期又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在这一时期,恐龙是地球上当之无愧的霸主,它们存活了近1.6亿年,最后由于白垩纪末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而灭亡,中生代亦随即结束。恐龙是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最成功的物种之一。
恐龙是距今1亿3千万年前地球上爬行动物的总称。它们的种类很多,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大的如中国四川省合川县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全身长22米,体高3.5米,体重40~50吨。平时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物。小的鹦鹉龙整个身体只有一只小狗大。有的能在空中飞翔,像长尾的喙嘴龙,有尖利的牙齿和长长的尾巴。尾巴末端有一块像苍蝇拍形状的膜,飞翔的工具是翼膜。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马拉雅鱼龙,食肉善游,上下颌特别长,形成长吻,口内有牙齿,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有的是陆上的武士,如剑龙,身长6米,头小,背部高拱,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竖立着,尾尖处有骨刺,是御敌的武器。到了1亿3千万年前左右,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的变化,称霸一时的恐龙在地球上就完全灭绝了。恐龙灭亡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应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当时外界环境的改变与恐龙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作者简介编辑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
阿西莫夫
是出生于俄罗斯的美国犹太人作家 是生物化学教授,门 萨学会会员,他创作力丰沛,产量惊人,作品以科幻小说和科普丛书最为人称道。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创作和编辑过的书籍超过500册,据估计他至少写过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著作类别除了哲学类以外,几乎涵盖整个「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阿西莫夫是公认的科幻大师,与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 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阿西莫夫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最为人称道,其它的主要著作还有「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 三大系列最后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合归一统,被誉为“科幻圣经”。阿西莫夫笔下产出不少短篇小说,其中〈夜归〉(Nightfall)曾获美国科幻作家协会(Science Fiction Writers of America)票选为1964年前的最佳短篇小说。他也写推理小说和奇幻小说,以及大量的非文学类作品,并曾用笔名保罗法兰西(Paul French)为青少年撰写科幻小说「幸运之星系列」。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 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 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www.souquanme.com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处处可见。 阿西莫夫参与门萨学会多年,后来有点不甘愿的被任选为副会长,他说这个学会的会员都「好逞能斗智」,相较之下,他更乐意担任美国人道协会(American Humanist Association)的会长。小行星「5020 Asimov」、《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和两项艾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个www.souquanme.com人生平
青少年时期 阿西莫夫约莫是1920年1月2日(出生日期仅供参考,实际的日期尚未确定)出生于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州彼得罗维奇的犹太乡镇,父亲犹大阿西莫夫 (Judah Asimov),母亲安娜瑞秋柏曼阿西莫夫(Anna Rachel Berman Asimov),是以磨坊为业的犹太家庭。家族姓氏源于单字「Azimy」,俄语的意思是「冬天磨谷」,字尾饰以曾曾祖父的名字,纪念他的辛劳。阿西莫夫 在第一本自传《In Memory Yet Green》里解释过自己姓氏的念法: “有天我收到一张明信片,询问我的姓氏到底该怎么念,据说事关一场豪赌。我常这么说:「把三个很简单的英文单字『has』『him』『of』放在一起,就成了『has-him-of』,先用正常的速度念一遍,然后把两个前缀『h』拿掉再念一次,不就是『Asimov』了吗。」说真的,有那么困难 吗。” 阿西莫夫3岁随父母移民美国, 在纽约布鲁克林长大,5岁 自己学习 认字,由于父母只使用意第绪语和英语沟通,所以他不会说俄语,但能讲流利的意第绪语跟英 语。他的父母承接了一家杂货店,家里人都要在店里帮忙,他因此接触到店里卖的廉价科幻杂志,一脚踏入科幻世界。阿西莫夫11岁下笔写小说,19岁稿子就卖 给了科幻杂志社。 从教生涯 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离开校园的这段期间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在费城海 军造船厂的大气实验室以平民身分工作三年。战后加入美国陆军,服役九个月就光荣退伍。从军期间,他靠打字升到下士,侥幸躲过1946年在比基尼环礁的原子弹试爆。 阿西莫夫完成博士学业后,成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讲师,从此跟波大建立起终生的关系。1955年升任副教授。1958年他全心投入写作后,就不再教书(他写作所得远比任教来得多),但仍争取到保留副教授的头衔。1979年大学为表扬他的写作,晋升他为生物化学教授。1965年,应大学莫加纪念图书馆(Mugar Memorial Library)馆长霍华戈特利布(Howard Gottlieb)之请,阿西莫夫捐赠出他的私人文件。一共464箱,放满71格的收藏架。 最后阶段 1942 年7月26日,阿西莫夫与葛楚布鲁洁曼(GertrudeBlugerman)结婚,生有一子一女,1970年分居,1973年他和葛楚离婚,与珍妮特杰普生(Janet O. Jeppson)结婚。1992年4月6日,阿西莫夫离开他的第二任妻子珍妮特和第一次婚姻所生的子女,撒手人寰。他死后十年,珍妮特版本的阿西莫夫自 传《It's Been a Good Life》出版,揭露他死于艾滋病。 1983年12月,在他进行一次心 脏绕道手术时,输血感染到艾滋 病毒。明确的死因是艾滋病毒感染并发症所引起的心肾 衰竭。珍妮特阿西莫夫在这本自传的跋里写道,阿西莫夫想要「公开」,医生说服他保持沉默,警告大众对艾滋病的偏见会伤害到他的家人。阿西莫夫的家人想在他死后公开,却适逢阿瑟阿什(Arthur Ashe)公开得到艾滋病之后爆发争论,于是就打消了念头。十年之后,阿西莫夫的医生过世,珍妮特和家人才同意公开他的死因。
课文介绍
《恐龙无处不在》“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文章开头突发议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引起了作者深入的思考:“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作者并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由此及彼步步追问:“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陆地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呢?”行文到第6、7段,对这一问题做出直截了当的回答:“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显然,一部分恐龙正是搭乘这一班“航船”来到南极的。
第8、9、10、11段简明地介绍了“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地球在四十多亿年的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少次”,由于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太长,它们恰好经历了一个泛大陆由合而分的过程,成了地质演变历史的见证。泛大陆先是分成四块,然后大部分继续分裂(只有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后形成一体),于是,“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本文可使读者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南极大陆,这个也曾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之舟”,由于它驶向了地球的极地而“最后成了冰雪天地”,导致搭乘这班航船的大部分生物灭绝,恐龙不过是它们之中较为显赫著名的。
课文理解
1、《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答:没有离题;不好;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主题思想编辑
恐龙是古爬行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草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思路分析
《恐龙无处不在》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行星撞击。
段落结构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层。
第一层(第5、6自然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至第10自然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至第13自然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四层(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说明顺序编辑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说明方法
要理解这两篇短文,还要注意作者运用的引人入胜的说明方法。首先是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恐龙无处不在》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严谨。
其次是作比较。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在《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第三是打比方。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列数字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举例子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了巨大陨石的撞击。
摹状貌 一些板块被拉开,问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版块也许会缓慢的像另一板块下面俯视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这里不一一分述。
准确语言
“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中的“肯定”一词,又如“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中的“毫无疑问”等都能体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
教学建议
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又《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原文欣赏编辑
恐龙无处不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的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一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www.souquanme.com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的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存在吗?是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例如,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亚里桑那大学的J.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字词
褶皱(zhě 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的过程。
劫难(jié nàn):灾难,灾祸。
致密(zhì mì):周密,细致。
追溯(zhuī sù):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天衣无缝(tiān yī wú fèng):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一点破绽。也比喻诗文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
不解之谜(bù jiě zhī mí):解不开的谜团。
冰天雪地(bīng tiān xǔe dì):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搜趣网常寒冷。
趋势:事物或局势发展的动向。
携带(xié dài):随身带着。
舒适(shū shì):舒服安逸。
悲惨(bēi cǎn):处境或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遗骸(yí hái):曾是有生命的躯体的化石骸骨(如人的尸体)。
恐龙
资料:地球的年龄大约是46亿岁,而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迹象是在35亿年前才出现的。在生命崛起和发展的过程中,无数物种悄悄诞生又寂然灭绝,迎来了地球生命历程中最辉煌的一段,即恐龙时代。恐龙时代主要指地质史上的中生代时期,这一时期又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在这一时期,恐龙是地球上当之无愧的霸主,它们存活了近1.6亿年,最后由于白垩纪末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而灭亡,中生代亦随即结束。恐龙是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最成功的物种之一。
恐龙是距今1亿3千万年前地球上爬行动物的总称。它们的种类很多,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大的如中国四川省合川县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全身长22米,体高3.5米,体重40~50吨。平时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物。小的鹦鹉龙整个身体只有一只小狗大。有的能在空中飞翔,像长尾的喙嘴龙,有尖利的牙齿和长长的尾巴。尾巴末端有一块像苍蝇拍形状的膜,飞翔的工具是翼膜。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马拉雅鱼龙,食肉善游,上下颌特别长,形成长吻,口内有牙齿,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有的是陆上的武士,如剑龙,身长6米,头小,背部高拱,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竖立着,尾尖处有骨刺,是御敌的武器。到了1亿3千万年前左右,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的变化,称霸一时的恐龙在地球上就完全灭绝了。恐龙灭亡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应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当时外界环境的改变与恐龙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作者简介编辑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
阿西莫夫
是出生于俄罗斯的美国犹太人作家 是生物化学教授,门 萨学会会员,他创作力丰沛,产量惊人,作品以科幻小说和科普丛书最为人称道。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创作和编辑过的书籍超过500册,据估计他至少写过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著作类别除了哲学类以外,几乎涵盖整个「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阿西莫夫是公认的科幻大师,与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 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阿西莫夫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最为人称道,其它的主要著作还有「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 三大系列最后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合归一统,被誉为“科幻圣经”。阿西莫夫笔下产出不少短篇小说,其中〈夜归〉(Nightfall)曾获美国科幻作家协会(Science Fiction Writers of America)票选为1964年前的最佳短篇小说。他也写推理小说和奇幻小说,以及大量的非文学类作品,并曾用笔名保罗法兰西(Paul French)为青少年撰写科幻小说「幸运之星系列」。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 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 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www.souquanme.com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处处可见。 阿西莫夫参与门萨学会多年,后来有点不甘愿的被任选为副会长,他说这个学会的会员都「好逞能斗智」,相较之下,他更乐意担任美国人道协会(American Humanist Association)的会长。小行星「5020 Asimov」、《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和两项艾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个www.souquanme.com人生平
青少年时期 阿西莫夫约莫是1920年1月2日(出生日期仅供参考,实际的日期尚未确定)出生于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州彼得罗维奇的犹太乡镇,父亲犹大阿西莫夫 (Judah Asimov),母亲安娜瑞秋柏曼阿西莫夫(Anna Rachel Berman Asimov),是以磨坊为业的犹太家庭。家族姓氏源于单字「Azimy」,俄语的意思是「冬天磨谷」,字尾饰以曾曾祖父的名字,纪念他的辛劳。阿西莫夫 在第一本自传《In Memory Yet Green》里解释过自己姓氏的念法: “有天我收到一张明信片,询问我的姓氏到底该怎么念,据说事关一场豪赌。我常这么说:「把三个很简单的英文单字『has』『him』『of』放在一起,就成了『has-him-of』,先用正常的速度念一遍,然后把两个前缀『h』拿掉再念一次,不就是『Asimov』了吗。」说真的,有那么困难 吗。” 阿西莫夫3岁随父母移民美国, 在纽约布鲁克林长大,5岁 自己学习 认字,由于父母只使用意第绪语和英语沟通,所以他不会说俄语,但能讲流利的意第绪语跟英 语。他的父母承接了一家杂货店,家里人都要在店里帮忙,他因此接触到店里卖的廉价科幻杂志,一脚踏入科幻世界。阿西莫夫11岁下笔写小说,19岁稿子就卖 给了科幻杂志社。 从教生涯 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离开校园的这段期间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在费城海 军造船厂的大气实验室以平民身分工作三年。战后加入美国陆军,服役九个月就光荣退伍。从军期间,他靠打字升到下士,侥幸躲过1946年在比基尼环礁的原子弹试爆。 阿西莫夫完成博士学业后,成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讲师,从此跟波大建立起终生的关系。1955年升任副教授。1958年他全心投入写作后,就不再教书(他写作所得远比任教来得多),但仍争取到保留副教授的头衔。1979年大学为表扬他的写作,晋升他为生物化学教授。1965年,应大学莫加纪念图书馆(Mugar Memorial Library)馆长霍华戈特利布(Howard Gottlieb)之请,阿西莫夫捐赠出他的私人文件。一共464箱,放满71格的收藏架。 最后阶段 1942 年7月26日,阿西莫夫与葛楚布鲁洁曼(GertrudeBlugerman)结婚,生有一子一女,1970年分居,1973年他和葛楚离婚,与珍妮特杰普生(Janet O. Jeppson)结婚。1992年4月6日,阿西莫夫离开他的第二任妻子珍妮特和第一次婚姻所生的子女,撒手人寰。他死后十年,珍妮特版本的阿西莫夫自 传《It's Been a Good Life》出版,揭露他死于艾滋病。 1983年12月,在他进行一次心 脏绕道手术时,输血感染到艾滋 病毒。明确的死因是艾滋病毒感染并发症所引起的心肾 衰竭。珍妮特阿西莫夫在这本自传的跋里写道,阿西莫夫想要「公开」,医生说服他保持沉默,警告大众对艾滋病的偏见会伤害到他的家人。阿西莫夫的家人想在他死后公开,却适逢阿瑟阿什(Arthur Ashe)公开得到艾滋病之后爆发争论,于是就打消了念头。十年之后,阿西莫夫的医生过世,珍妮特和家人才同意公开他的死因。
课文介绍
《恐龙无处不在》“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文章开头突发议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引起了作者深入的思考:“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作者并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由此及彼步步追问:“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陆地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呢?”行文到第6、7段,对这一问题做出直截了当的回答:“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显然,一部分恐龙正是搭乘这一班“航船”来到南极的。
第8、9、10、11段简明地介绍了“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地球在四十多亿年的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少次”,由于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太长,它们恰好经历了一个泛大陆由合而分的过程,成了地质演变历史的见证。泛大陆先是分成四块,然后大部分继续分裂(只有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后形成一体),于是,“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本文可使读者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南极大陆,这个也曾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之舟”,由于它驶向了地球的极地而“最后成了冰雪天地”,导致搭乘这班航船的大部分生物灭绝,恐龙不过是它们之中较为显赫著名的。
课文理解
1、《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答:没有离题;不好;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我开始不相信这个世界了怎么办?
我觉得什么都不可信了,还感觉到活着很没味道了,小鱼请求大虾们的帮助?对一切都很失望,甚至绝望。那些名言是有道理的,你必须自己用心去体会。
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丑恶,可是,真善美的东西一直存在我们左右。我不晓得你遇到什么情况,可是,你为什么对这个世界这么没信心呢?
你不相信亲情么?是谁生你养你?难道你要责怪她带你到这个世界?
你不相信友情么?是谁在你孤独的时候带给你纯真的欢乐呢?
爱情也不相信么?你尝试过么?假使你被爱情打击了,你确定那是真正的爱情么?
眼因留多泪水而愈亦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加温厚。不管你遇到了什么挫折,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生命是一个历程,期间有酸甜苦辣,懦夫才会期望每一秒都幸福。你觉得失落、绝望,这仅仅是一点www.souquanme.com点人生体验,天知道未来还有什么苦难?如果,这点风浪都扛不住,你算是一个负责的人么?你对得起亲人、朋友、爱人?现在的种种不幸都将是你未来的财富,中国人是能忍,能抗,能豁达面对的。
最后一句名言: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我们快乐时,会食量大增,当我们沮丧时,会食不下咽。胃还是同样的胃,可是,你的心态已经不同了。所以,乐观一点、积极一点,多吃饭,多干事,别像个女人使性子……
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丑恶,可是,真善美的东西一直存在我们左右。我不晓得你遇到什么情况,可是,你为什么对这个世界这么没信心呢?
你不相信亲情么?是谁生你养你?难道你要责怪她带你到这个世界?
你不相信友情么?是谁在你孤独的时候带给你纯真的欢乐呢?
爱情也不相信么?你尝试过么?假使你被爱情打击了,你确定那是真正的爱情么?
眼因留多泪水而愈亦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加温厚。不管你遇到了什么挫折,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生命是一个历程,期间有酸甜苦辣,懦夫才会期望每一秒都幸福。你觉得失落、绝望,这仅仅是一点www.souquanme.com点人生体验,天知道未来还有什么苦难?如果,这点风浪都扛不住,你算是一个负责的人么?你对得起亲人、朋友、爱人?现在的种种不幸都将是你未来的财富,中国人是能忍,能抗,能豁达面对的。
最后一句名言: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我们快乐时,会食量大增,当我们沮丧时,会食不下咽。胃还是同样的胃,可是,你的心态已经不同了。所以,乐观一点、积极一点,多吃饭,多干事,别像个女人使性子……
哪些科幻小说家的想象力成真了
科幻小说除了带给人们阅读乐趣,其构想出的一些未来科技也激发了许多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灵感,让他们能开发出改善人类日常生活的新技术。大多数科幻小说家只是靠想象来描述社会可能会需要的东西,但有的时候他们的预测与所开发出的技术非常接近,甚至直接被实现。下面就介绍六位对科技研发颇具贡献的科幻小说家……
一、克拉克
催生了人造卫星
英国科幻小说家克拉克最著名的作品应该是《哨兵》,这部短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2011太空漫游》。
除了写小说,他还能构想出能够成为现实的发明,其中最有名的是一篇1945年发表的报告中描述了人造卫星的概念。现在那些人造卫星所运行的轨道就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二、凡尔纳
激发了潜水艇与直升机开发灵感
十九世纪的法国小说家凡尔纳并没有亲自发明潜水艇或是直升机,但他在他的小说中描述了这两种新颖的装置。1894年打造出全世界第一艘在公开水域潜行成功的Argonaut Jr.号潜水艇的Simon Lake,就是受凡尔纳知名著作《海底两万里》的启发,当时凡尔纳还亲自写了短笺祝贺Lake的成就。
另一部凡尔纳鲜为人知的作品《云之帆》,则是激发了现代直升机之父雷克尔斯基的灵感。雷克尔斯基也曾公开提及凡尔纳小说对他的影响,可惜这次凡尔纳来不及送出贺词──他在1905年逝世之后好一段时间,雷克尔斯基才成功打造出直升机。
三、阿西莫夫
预言自动驾驶车辆、视频通话
出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最有趣、也最重要的预言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将有大量精力投注在设计具备‘机器人脑’的车辆”,这几乎与目前Google等公司进行的开发自动驾驶车辆的研发活动不谋而合。而现在车辆中使用的GPS系统与各种车载计算机,岂不就是“机器人脑”?
阿西莫夫还预言了视频通话技术。他在1964年写过:“通讯将会演变成可视听的模式,你将可以同时看到在跟你讲电话的人。”而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认为视频通话是在近15年之内被开发出来,并以Skype、Facetime等应用程序呈现,事实上这个技术的发展历程有点长,在50年前艾西莫夫就预言了该技术,之后也曾被实现在有限的应用中存在好一段时间。
四、史蒂芬森
想象的虚拟世界即将成真
美国当代科幻小说家史蒂芬森在1992年出版的《雪崩》,并不是第一个提到在线社群的小说,不过他确实描绘出了一个完全让人身临其境的虚拟世界可能会有的模样。
我们的环境与史蒂芬森所描述的“Metaverse”仍然有一段差距,但随着这种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实现,一个更真实的虚拟世界也有望成真。
此外,史蒂芬森的小说也预测了人们将会在现实世界与他人互动时,会因为计算机的魅力而在不恰当(而且恼人)的时机分心。他没料准的是他说那些人只会是一小部分,但实际上现在所有人随时都在玩他们的手机。
五、根斯巴克
不只写科幻小说,也鼓励更多人写
十九世纪出生的美国科幻小说家根斯巴克一开始真的只写小说,出版过《Ralph 124C 41+》与《Ultimate World》两部作品,但他更大的成就是在1926年创办了科幻小说杂志《Amazing Stories》。他曾说过,一个好的科幻小说故事应该是“75%的文学与25%的科学相互交织”。
根斯巴克并非科学家,但他也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美国知名的年度科幻小说奖“雨果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除了出版科幻小说、杂志,他还活跃于业余无线电领域,创办过两本电子实验杂志,他通过出版刊物激发了无数人的灵感。
六、海莱因
预测了核子战争与网际网络的使用
美国科幻小说家海莱因也有很多著名的预言,有部分成真,也有部分没有实现。其中一个比较著名同时也令人遗憾的是,他预测美国会比世界其他国家更早制造出原子弹。后来的冷战时期与海莱因在短篇小说《Solution Unsatisfactory》所描述的虽然不太相同,但他对世界将会面临核子战争的预测却很准确。
海莱因也提出过不那么沉重的预言,他设想过两种不同形式的因特网。其中一个比较不准,却很有娱乐效果的预测出现在1938年出版小说《For Us, the Living》中,他构想的一种全国性信息网络不是电子式的,而是透过气送管,让人们能通过这种网络阅读报纸上的文章。考虑到目前部分银行推出的“得来速”服务,该方案也可以用来实现在线金融。
后来,在海莱因的另一部小说《Friday》里也提到了全国性信息网络,因为该作品是在1983年出版,所以他所提到的网络技术应该已经不能算是“预测”了;不过海莱因在书中描述的网络使用模式确实在好几年之后成为了现实。
一、克拉克
催生了人造卫星
英国科幻小说家克拉克最著名的作品应该是《哨兵》,这部短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2011太空漫游》。
除了写小说,他还能构想出能够成为现实的发明,其中最有名的是一篇1945年发表的报告中描述了人造卫星的概念。现在那些人造卫星所运行的轨道就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二、凡尔纳
激发了潜水艇与直升机开发灵感
十九世纪的法国小说家凡尔纳并没有亲自发明潜水艇或是直升机,但他在他的小说中描述了这两种新颖的装置。1894年打造出全世界第一艘在公开水域潜行成功的Argonaut Jr.号潜水艇的Simon Lake,就是受凡尔纳知名著作《海底两万里》的启发,当时凡尔纳还亲自写了短笺祝贺Lake的成就。
另一部凡尔纳鲜为人知的作品《云之帆》,则是激发了现代直升机之父雷克尔斯基的灵感。雷克尔斯基也曾公开提及凡尔纳小说对他的影响,可惜这次凡尔纳来不及送出贺词──他在1905年逝世之后好一段时间,雷克尔斯基才成功打造出直升机。
三、阿西莫夫
预言自动驾驶车辆、视频通话
出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最有趣、也最重要的预言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将有大量精力投注在设计具备‘机器人脑’的车辆”,这几乎与目前Google等公司进行的开发自动驾驶车辆的研发活动不谋而合。而现在车辆中使用的GPS系统与各种车载计算机,岂不就是“机器人脑”?
阿西莫夫还预言了视频通话技术。他在1964年写过:“通讯将会演变成可视听的模式,你将可以同时看到在跟你讲电话的人。”而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认为视频通话是在近15年之内被开发出来,并以Skype、Facetime等应用程序呈现,事实上这个技术的发展历程有点长,在50年前艾西莫夫就预言了该技术,之后也曾被实现在有限的应用中存在好一段时间。
四、史蒂芬森
想象的虚拟世界即将成真
美国当代科幻小说家史蒂芬森在1992年出版的《雪崩》,并不是第一个提到在线社群的小说,不过他确实描绘出了一个完全让人身临其境的虚拟世界可能会有的模样。
我们的环境与史蒂芬森所描述的“Metaverse”仍然有一段差距,但随着这种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实现,一个更真实的虚拟世界也有望成真。
此外,史蒂芬森的小说也预测了人们将会在现实世界与他人互动时,会因为计算机的魅力而在不恰当(而且恼人)的时机分心。他没料准的是他说那些人只会是一小部分,但实际上现在所有人随时都在玩他们的手机。
五、根斯巴克
不只写科幻小说,也鼓励更多人写
十九世纪出生的美国科幻小说家根斯巴克一开始真的只写小说,出版过《Ralph 124C 41+》与《Ultimate World》两部作品,但他更大的成就是在1926年创办了科幻小说杂志《Amazing Stories》。他曾说过,一个好的科幻小说故事应该是“75%的文学与25%的科学相互交织”。
根斯巴克并非科学家,但他也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美国知名的年度科幻小说奖“雨果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除了出版科幻小说、杂志,他还活跃于业余无线电领域,创办过两本电子实验杂志,他通过出版刊物激发了无数人的灵感。
六、海莱因
预测了核子战争与网际网络的使用
美国科幻小说家海莱因也有很多著名的预言,有部分成真,也有部分没有实现。其中一个比较著名同时也令人遗憾的是,他预测美国会比世界其他国家更早制造出原子弹。后来的冷战时期与海莱因在短篇小说《Solution Unsatisfactory》所描述的虽然不太相同,但他对世界将会面临核子战争的预测却很准确。
海莱因也提出过不那么沉重的预言,他设想过两种不同形式的因特网。其中一个比较不准,却很有娱乐效果的预测出现在1938年出版小说《For Us, the Living》中,他构想的一种全国性信息网络不是电子式的,而是透过气送管,让人们能通过这种网络阅读报纸上的文章。考虑到目前部分银行推出的“得来速”服务,该方案也可以用来实现在线金融。
后来,在海莱因的另一部小说《Friday》里也提到了全国性信息网络,因为该作品是在1983年出版,所以他所提到的网络技术应该已经不能算是“预测”了;不过海莱因在书中描述的网络使用模式确实在好几年之后成为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