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这首词什么意思啊,尤其最后2句~~~~逐句翻译: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在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的身影。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
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书信的鲤鱼形的木盒。
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一尺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
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他常常想念共聚的欢愉。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一首诗的起句或起句中的几个字即为诗题,从《诗经》起已成民歌惯例。这多数是因为先有歌词后加题的缘故。在汉乐府中如《战城南》、《有所思》、《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等等无不如此。陈琳点题直起,拟汉乐府是拟得很到家。“饮马”,是放马使饮的意思。“长城窟”,长城下山石间的泉窟,即今所谓泉眼。“伤马骨”,是借马说人,衬托役夫难以忍受边地之苦。“马犹如此,人何以堪!”两句象叙事,又象起兴;由苦寒而顺势引出下文役夫致辞求归,十分自然。
此诗的叙事多由人物对话组成,这种形式也具有乐府民歌的显著特色。诗先写役夫不能忍受苦役,前去对督工的长城吏提要求说:“慎莫稽留太原卒!”意思是千万别再留难我们这些来自太原的役卒了,让我们早些回家吧!对官家的要求不是可以随便提的,出于不得已才迸出这一句话来的,即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叙起简捷得法。“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这是长城吏的答复。“筑”,就是夯,众人齐举打土使土坚实的工具。这两句意思说:官府工程自有规定期限,哪能由你们说了算!大家快一齐唱打夯歌,努力干,别再提什么回家了!写长城吏答话的声音语气,生动逼真,那种盛气凌人的傲慢和不耐烦神情,仿佛如见。役夫面对无情的现实,尽管已不再抱有幻想,但憋在心里的话,还得说出来:“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这虽是无可奈何的抗争,但有此抗争,却使我们看到在役夫的胸腔里正郁积着一团忿恨的烈火。所谓“宁当格斗死”,指的当然是宁愿在沙场上、在与敌人的厮杀中为国捐躯。但能死国的,也未始不搜趣网能死于反抗暴政;死于反抗暴政也是死国。陈胜、吴广在举义前就曾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可见,这种不愿忍受苦役,宁可战死的情绪,对统治者来说,是危险的讯号。诗写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对立和被压迫、被奴役的人民对暴政的强烈不满情绪。
此诗前半写役夫与长城吏的对话,后半写役夫与他妻子的书集往还;中间夹四句,承前启后,作为过渡:“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望长城之漫长而兴叹,实亦即叹筑城工程浩大,劳役遥遥无期。重复“连连”二字,蝉联前后句,声情俱佳。这是承前。长城既然连绵如此,修筑它,劳动力自然非多不可;壮丁抽得越多,拆散的家庭当然也越多。“寡妇”一词,在古时的含义比今天要宽泛些,凡女子与丈夫离别而独居者,即可称寡妇,不一定非作未亡人不可。诗中对举“边城”与“内舍”、“健少”与“寡妇”,为接写彼此两番“作书”布局。这是启后。
第一次书信寄答,诗中明白交代。边城健少作书寄给在家的妻子,嘱咐她“便嫁莫留住”,赶快趁年纪尚轻去重新嫁人,不必再在家等待他了,要她“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好好地侍奉新公婆,能时常想念着自己。“故夫子”,犹言你原来的丈夫,是自谓。希望妻子对自己常念不忘,正见自己情深意切,难忘对方。既然如此,又为何催她“便嫁”呢?这正是因为自己已清醒地认识到将来夫妻团聚已成绝望,所以宁可集不幸于一身,也不忍心让心爱的妻子耽误青春,白白为自己痛苦地守寡一辈子。他为妻子着想,甚至连她将来应处理好与新的公婆关系都考虑到了,这是何等入微的体贴、深挚的爱抚啊!“多情恰似总无情”。“便嫁”与“念我”看似矛盾,其实是统一的。短短几句话,写出了健少在不得已境况下的复杂内心,充满了悲剧气氛,同时也展示了劳动人民在对待爱情问题上甘愿牺牲自身、成全他人的崇高境界和道德品质。这在封建时代,尤为可贵。
内舍复信报往边地,仅记“君今出言一何鄙”七个字。实际上当然不可能只有这么一句话的。她既责备丈夫不该在来信中胡说什么“便嫁莫留住”之类粗鄙不堪的话,当然还会有下文,比如说表白一下自己的心迹;如果将它写出来,大概也不外乎此诗结尾的那几句话。诗人没有那样写,他将本来可以一口气连着说完的话,分作两番来记述,不让精华一泄无余。先只写她对丈夫的“出言”感到委屈,仿佛自己被讥刺,受到了侮辱: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竟对我说这样的丑话!这就突出地表现了她对丈夫的爱是“之死靡他”、忠贞不渝的。就文势而言,这句话十分自然地引出边城健少再次作书申述理由,把悲剧进一步推向高潮,由浅入深,层次井然,可见诗人善于裁剪和安排。
第二次书集往复,不明言谁寄给谁,而只凭语意区分。有人理解此诗就只承认一次书信寄答,不承认还有第二次。清代朱乾《乐府正义》曰:“‘报书’以下,其妻以死自誓之词。”这就是说,从“君今出言一何鄙”起,到全诗结束,共十一句,全是内舍“报书往边地”所言。本来象“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等语,显然是健少的口气,意谓我处于祸难之中,自身尚且难保,为什么还要拖累人家的女儿呢?“他家子”,乃指其妻。倘若把这些话都当作妻子计的,那就势必只好解“‘他家子’即所云‘故夫子’”了,这毕竟勉强难通。明代胡应鳞《诗薮》内编卷三答:“陈琳《饮马长城窟》一章,格调颇古,而文义多乖。”怕也是将两次书信寄答看成一次了吧。(近年新出版《乐府诗集》一书,也将此诗后十一句都标点作内舍词。)倒是浓德潜说得正确:“‘作书与内舍’,健少作书也。‘报书往边地’二句,内舍答书也。‘身在祸难中’六语,又健少之词。‘结发行事君’四句,又内舍之词。无问答之痕而神理井然”(《古诗源》卷六)
健少再次作书,是为了述明前番嘱妻“便嫁莫留”的缘故。其中“生男”四句是借民歌点醒主题,说自己此番必死于筑城苦役无疑。秦筑长城时,死者相属,有民歌云:“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水经注河水》)引晋杨泉《物理论》中记)与诗中语仅数字之差异。封建时代,本重男轻女,如今生了男孩倒说不要去养活他,还是生女儿好,生女儿要用干肉(脯)去喂养她。谣谚一反常情,可见民愤之大。后来,杜甫《兵车行》写百姓怨恨兵役繁重,也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无疑是受到过陈琳这首诗的启发。
全诗以内舍再次作答,表明心迹结束:“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这一次语气与前次全然不同,不再是责备了,相反的,她的每一句话,都流露出对丈夫的无限温情。结发,即束发,古人到成年时要改变发式。慊慊,是心中有所求的样子。她说,自从我长大成人嫁给你后搜趣网,总是时刻有你在我心中。两句先正面抒发对夫始终不渝的深情。第三句则针对来书所言,意谓你自己必死边城,这一点我也清楚知道。“明知”二字,可见她不抱幻想。但却不忍说出一个“死”字来,而只说“苦”,措辞婉曲得当,这又说明她心地善良,对丈夫温顺体贴。末句把深藏在内心的念头向丈夫透露了:你既然难以存活,我也就决心以一死殉情了。心里是决绝的,说出来却仍是委婉之至。这样,反而更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在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的身影。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
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书信的鲤鱼形的木盒。
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一尺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
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他常常想念共聚的欢愉。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一首诗的起句或起句中的几个字即为诗题,从《诗经》起已成民歌惯例。这多数是因为先有歌词后加题的缘故。在汉乐府中如《战城南》、《有所思》、《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等等无不如此。陈琳点题直起,拟汉乐府是拟得很到家。“饮马”,是放马使饮的意思。“长城窟”,长城下山石间的泉窟,即今所谓泉眼。“伤马骨”,是借马说人,衬托役夫难以忍受边地之苦。“马犹如此,人何以堪!”两句象叙事,又象起兴;由苦寒而顺势引出下文役夫致辞求归,十分自然。
此诗的叙事多由人物对话组成,这种形式也具有乐府民歌的显著特色。诗先写役夫不能忍受苦役,前去对督工的长城吏提要求说:“慎莫稽留太原卒!”意思是千万别再留难我们这些来自太原的役卒了,让我们早些回家吧!对官家的要求不是可以随便提的,出于不得已才迸出这一句话来的,即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叙起简捷得法。“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这是长城吏的答复。“筑”,就是夯,众人齐举打土使土坚实的工具。这两句意思说:官府工程自有规定期限,哪能由你们说了算!大家快一齐唱打夯歌,努力干,别再提什么回家了!写长城吏答话的声音语气,生动逼真,那种盛气凌人的傲慢和不耐烦神情,仿佛如见。役夫面对无情的现实,尽管已不再抱有幻想,但憋在心里的话,还得说出来:“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这虽是无可奈何的抗争,但有此抗争,却使我们看到在役夫的胸腔里正郁积着一团忿恨的烈火。所谓“宁当格斗死”,指的当然是宁愿在沙场上、在与敌人的厮杀中为国捐躯。但能死国的,也未始不搜趣网能死于反抗暴政;死于反抗暴政也是死国。陈胜、吴广在举义前就曾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可见,这种不愿忍受苦役,宁可战死的情绪,对统治者来说,是危险的讯号。诗写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对立和被压迫、被奴役的人民对暴政的强烈不满情绪。
此诗前半写役夫与长城吏的对话,后半写役夫与他妻子的书集往还;中间夹四句,承前启后,作为过渡:“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望长城之漫长而兴叹,实亦即叹筑城工程浩大,劳役遥遥无期。重复“连连”二字,蝉联前后句,声情俱佳。这是承前。长城既然连绵如此,修筑它,劳动力自然非多不可;壮丁抽得越多,拆散的家庭当然也越多。“寡妇”一词,在古时的含义比今天要宽泛些,凡女子与丈夫离别而独居者,即可称寡妇,不一定非作未亡人不可。诗中对举“边城”与“内舍”、“健少”与“寡妇”,为接写彼此两番“作书”布局。这是启后。
第一次书信寄答,诗中明白交代。边城健少作书寄给在家的妻子,嘱咐她“便嫁莫留住”,赶快趁年纪尚轻去重新嫁人,不必再在家等待他了,要她“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好好地侍奉新公婆,能时常想念着自己。“故夫子”,犹言你原来的丈夫,是自谓。希望妻子对自己常念不忘,正见自己情深意切,难忘对方。既然如此,又为何催她“便嫁”呢?这正是因为自己已清醒地认识到将来夫妻团聚已成绝望,所以宁可集不幸于一身,也不忍心让心爱的妻子耽误青春,白白为自己痛苦地守寡一辈子。他为妻子着想,甚至连她将来应处理好与新的公婆关系都考虑到了,这是何等入微的体贴、深挚的爱抚啊!“多情恰似总无情”。“便嫁”与“念我”看似矛盾,其实是统一的。短短几句话,写出了健少在不得已境况下的复杂内心,充满了悲剧气氛,同时也展示了劳动人民在对待爱情问题上甘愿牺牲自身、成全他人的崇高境界和道德品质。这在封建时代,尤为可贵。
内舍复信报往边地,仅记“君今出言一何鄙”七个字。实际上当然不可能只有这么一句话的。她既责备丈夫不该在来信中胡说什么“便嫁莫留住”之类粗鄙不堪的话,当然还会有下文,比如说表白一下自己的心迹;如果将它写出来,大概也不外乎此诗结尾的那几句话。诗人没有那样写,他将本来可以一口气连着说完的话,分作两番来记述,不让精华一泄无余。先只写她对丈夫的“出言”感到委屈,仿佛自己被讥刺,受到了侮辱: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竟对我说这样的丑话!这就突出地表现了她对丈夫的爱是“之死靡他”、忠贞不渝的。就文势而言,这句话十分自然地引出边城健少再次作书申述理由,把悲剧进一步推向高潮,由浅入深,层次井然,可见诗人善于裁剪和安排。
第二次书集往复,不明言谁寄给谁,而只凭语意区分。有人理解此诗就只承认一次书信寄答,不承认还有第二次。清代朱乾《乐府正义》曰:“‘报书’以下,其妻以死自誓之词。”这就是说,从“君今出言一何鄙”起,到全诗结束,共十一句,全是内舍“报书往边地”所言。本来象“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等语,显然是健少的口气,意谓我处于祸难之中,自身尚且难保,为什么还要拖累人家的女儿呢?“他家子”,乃指其妻。倘若把这些话都当作妻子计的,那就势必只好解“‘他家子’即所云‘故夫子’”了,这毕竟勉强难通。明代胡应鳞《诗薮》内编卷三答:“陈琳《饮马长城窟》一章,格调颇古,而文义多乖。”怕也是将两次书信寄答看成一次了吧。(近年新出版《乐府诗集》一书,也将此诗后十一句都标点作内舍词。)倒是浓德潜说得正确:“‘作书与内舍’,健少作书也。‘报书往边地’二句,内舍答书也。‘身在祸难中’六语,又健少之词。‘结发行事君’四句,又内舍之词。无问答之痕而神理井然”(《古诗源》卷六)
健少再次作书,是为了述明前番嘱妻“便嫁莫留”的缘故。其中“生男”四句是借民歌点醒主题,说自己此番必死于筑城苦役无疑。秦筑长城时,死者相属,有民歌云:“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水经注河水》)引晋杨泉《物理论》中记)与诗中语仅数字之差异。封建时代,本重男轻女,如今生了男孩倒说不要去养活他,还是生女儿好,生女儿要用干肉(脯)去喂养她。谣谚一反常情,可见民愤之大。后来,杜甫《兵车行》写百姓怨恨兵役繁重,也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无疑是受到过陈琳这首诗的启发。
全诗以内舍再次作答,表明心迹结束:“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这一次语气与前次全然不同,不再是责备了,相反的,她的每一句话,都流露出对丈夫的无限温情。结发,即束发,古人到成年时要改变发式。慊慊,是心中有所求的样子。她说,自从我长大成人嫁给你后搜趣网,总是时刻有你在我心中。两句先正面抒发对夫始终不渝的深情。第三句则针对来书所言,意谓你自己必死边城,这一点我也清楚知道。“明知”二字,可见她不抱幻想。但却不忍说出一个“死”字来,而只说“苦”,措辞婉曲得当,这又说明她心地善良,对丈夫温顺体贴。末句把深藏在内心的念头向丈夫透露了:你既然难以存活,我也就决心以一死殉情了。心里是决绝的,说出来却仍是委婉之至。这样,反而更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
劝人宽心及时加餐的诗句
应该是“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VXQFvWj。”
这两句的搜趣网意思是说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了,只希望你在外保重;一说是指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自己要努力保重自己,以待后日相会。
原诗如下:
行行重行行
朝代:两汉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两句的搜趣网意思是说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了,只希望你在外保重;一说是指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自己要努力保重自己,以待后日相会。
原诗如下:
行行重行行
朝代:两汉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努力加餐饭”是哪首诗里的?
“努力加餐饭”是哪首诗里的?并且帮忙翻译一下这首诗。《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的意思
【弃捐】的意思是“不要”、“放弃”;【勿复道】就是“别再说”。
【弃捐勿复道】意为“算了,不要再说了”。【努力】是“保重”之意。【努力加餐饭】就是“多多保重,饭要吃饱,别饿着。”
此两句是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的末两句。表现的是妻子对丈夫最后的叮嘱。
【弃捐勿复道】意为“算了,不要再说了”。【努力】是“保重”之意。【努力加餐饭】就是“多多保重,饭要吃饱,别饿着。”
此两句是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的末两句。表现的是妻子对丈夫最后的叮嘱。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的意思
不知道具体是几楼的,捐不是绢,看搜趣网仔细了!弃捐是指抛弃,在古代也特指有识之士不被重用或者妇女被抛弃,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如果单独将这两句拿出来断章取义呢,才会出现有的人理解成是劝君不要因为不被朝廷重用而懊恼,要多吃饭保重身体;也可以理解为尽管你抛弃了我,我也不说什么了,你自己好好保重。其实这两种用法都可以,比如你的同事在公司不被重用,你也可以对他这么说,当然前提是他不觉得你取向有问题,再比如你和男友分手了,你也可以这么说,这完全根据场景不同而已。中国古代很多作品中的某些句子都在流传的过程中失去了其最初的好意了。最后再来说在这首词中的含义。整首词表达的是女子对在外征战的游子的思念之情,没有说他们分手什么的,也没有说朝廷重用不重用,所以弃捐当抛弃解,也就是说最后两句是说,相思之苦什么的就不要再说了,多吃饭,保重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