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吞如虎上一句(气吞万里如虎的上一句是什么)

“气吞万里如虎”上一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气吞如虎上一句(气吞万里如虎的上一句是什么)

“气吞万里如虎”上一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气吞万里如虎的上一句是什么

气吞万里如虎的上一句是:想当年,金戈铁马。

选段: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出处: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词作赏析

据《古今词话》记载,作者十分喜欢此篇,常对客自歌。岳珂评此词:“微觉用事多”。辛弃疾以为“实中余痼”,乃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未竟。宋罗大经《鹤林玉//www.souquanme.com露》评此词“隽壮可喜”。明杨慎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今人胡云翼认为岳珂的批评“不一定对。因为这些典故不但用得贴切,而且含义丰富”。施蛰存则以为岳珂之评“不能说不对。用典太多,无论作诗作词,都不是高的格调”。但既曰怀古,这许多典故也就免不掉了。

这首词借怀古,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南宋统治集团软弱腐朽的批判,痛心中原沦陷,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沉雄悲壮,有幽燕老将之风。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
Du知道君9361eTA获得超过1406万个赞
我来答有奖励
写回答有奖励查看全部2个回答
Du知道君9361e
2017-04-15 TA获得超过1406万个赞
“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 出自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全诗如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www.souquanme.com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被提问者采纳
抢首赞

查看全部2个回答
大家都在搜
二建报考条件
杭州酒店价格
上课老走神怎么办
写作业慢怎么办
一颗牙齿多少钱
地铁跑酷
医生咨询线
清水湾雅居乐
评论
写个评论,走个心~
发布
还没有人评论,快来抢沙发~
为您推荐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
南宋诗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
浏览342017-03-21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诗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诗句,出自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原文:
54 浏览9108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出自南宋诗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
1 浏览552017-05-27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
南宋诗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 (宋代) 千
浏览812016-11-21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
作品名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

这是辛弃疾的千古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辛弃疾用典最为出神入化和经典作品之一。这首词,无论是用典数量还是质量,都臻于一流,可以说是辛弃疾用典语言艺术的代表之作。

下面我们将对这首词进行文本细读。先来看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写于开禧元年,即公元1205年,辛弃疾时年六十六岁。

当时,韩侂胄[tuō,zhòu]正在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也于前一年被起用,这让辛弃疾非常高兴,觉得自己老年得用,北伐有望。然而,辛弃疾不知道,起用他,其实只是韩侂胄利用他主战派元老的招牌,拉拢人心而已。

不久,辛弃疾被任命为镇江知府,可是辛弃疾到任后,因为与韩侂胄意见不合,韩侂胄听不进去辛弃疾的良策,便将其放到了抗金的二线。辛弃疾虽然没有因此放弃,但是担忧之情无日不增,在这段时期,辛弃疾写下了许多心情复杂的登临之作,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其中一首。

辛弃疾的这首词,成就极高,无论是语言还是思想上,都可谓是集大成者,尤其是典故的运用,几乎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借助典故的暗示和深意,让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加深化,因而这首词深受后人推崇,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甚至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明代的大才子杨慎更是直言这首词是“稼轩词中第一”。

开篇写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对孙权非常崇拜。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建立吴国霸业,北拒曹操,西和刘备,造成了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尽管多年过去了,许多古迹都随着岁月而湮没,但是孙权的英雄事迹,却一直流传后世,“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接着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寄奴”是刘裕的小名),“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从弱小的势力逐渐壮大,以京口为根据地,平定内乱,取代了东晋的政权,而且曾经两次北伐,志气足见。

辛弃疾敬佩这两位英雄人物,因为他们都是从弱小开始,历经百战,逐渐成就霸业,他们心中都有吞吐天下的志气,这对比当时南宋偏安一隅、苟且江东的懦弱做法,是如此鲜明,所以我们总是能从这首词中,感受到稼轩那意味深长的愤慨之情!

辛弃疾对于这两位英雄人物的赞赏,全都概括在了上片最后三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孙权和刘裕,留给人们的英雄事迹是非常振奋的,更是辛弃疾心目中英雄的样子。当辛弃疾来到他们曾经生活的地方时,心中自然涌起追怀之意,即便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却依然抹不灭他们的英雄事迹。

词到下片,更加精彩,短短十二句,却运用了更多的典故,将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词人精心的剪裁,混合着词人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如盐入水,化于无形却让人在品过之后,深感意味深长。

我们逐句来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资治通鉴》中记载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但是,刘义隆三次北伐,无一次胜利,尤其是元嘉二十七年那次,大败而归。当时,刘义隆听取了王玄谟的北伐之策,十分高兴,曾感叹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所谓“封狼居胥意”即抱有对北伐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客观来讲,当时南北实力相当,倘若能筹划得当,虑而后动,无论是谁均有可能开创一番伟业,然而宋文//www.souquanme.com帝刘义隆却急于成功,没有听取老臣宿将的忠言逆耳,自己轻率冒进,导致了失败的结局,甚至被打的一蹶不振。

辛弃疾深知这段历史,而且他现在提出来这些事情来,并不是没有缘由的。因为韩侂胄虽然主战,但是也有着急躁冒进的毛病,他不听辛弃疾的良策,一心想着立功建业,当辛弃疾提出异议时,便将辛弃疾置于边缘地带,这让辛弃疾有心而无力,所以他是在用自己的担忧来告诫南宋朝廷:千万要慎重啊!不然,很容易得到“仓皇北顾”的结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对现在用兵的担忧,不禁使他想起了四十多年前,在那时,本有一个极好机会,可以统一南北。

这要从绍兴二十三年说起,也就是四十三年前,辛弃疾率军南归的时候。那时候,辛弃疾意气风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因为宋军在采石矶大败金兵,金主完颜亮又被部下所杀,因此人心振奋,刚刚即位的宋孝宗也跃跃欲试,想要完成统一大业,然而,之后的一场败仗,让宋孝宗坚持不下去了,于是朝中主和派再次得势,从此,辛弃疾开始了被边缘化的道路,落得个“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结果。

当四十多年前的良机失去后,给了金朝休养生息的机会,现在无论是国力还是斗志,都已经不同于四十三年前胜利的时候,所以北伐,自然要困难的多,如果再不好好谋划,听取良策,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这如何不令辛弃疾担忧?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在今天长江北岸六合县东南处,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拓跋焘曾经在这里建设行宫,拓跋焘的小名便是佛狸,因为当时民间流传着“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歌谣,所以民间便称之为佛狸祠,而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南侵的时候,曾经以扬州为根基,也在佛狸祠附近驻扎过,所以这里其实是在影射完颜亮,辛弃疾另有一首《水调歌头》的词作,其中有句云:“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wuEiRgWdHa,风雨佛狸愁”,可作为印证。而所谓“神鸦社鼓”,其实是民间的一种祭祀活动,民间不会将佛狸祠与战争联系起来,而是将其与“神”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祈祷当地风调雨顺。

所以,辛弃疾在这里,其实是用了一个特写镜头,将四十多年的“烽火扬州路”与如今的“佛狸祠下”作了对比,词人感慨,当年的战争气象不再,只剩下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人民毫无斗志,人说良机莫失,更何况是家国大事乎!这三句,实在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位英雄的悲叹!

那么辛弃疾就打算认命吗?当然不!他只是担心韩侂胄草率进军,担心谋划不足会得到失败的结局,担心他不听取老臣的忠言逆耳,但他的收复之心,英雄气概,虽老不减,所以他在最后写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读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都知道,廉颇年老时还能够“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此时的辛弃疾也是迟暮之人,但是,他和廉颇一样,老而弥坚,是可以被委以重任的。

当然,除了这一层意思之外,辛弃疾或许还有言外之意。这得从廉颇说起,廉颇是赵国的猛将,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晚年却受到政敌的迫害,不被任用,当赵王“思复得廉颇”,派使者查看廉颇的状况时,却因为政敌的陷害而被认为年老不中用,最终没有被赵王所用。廉颇的这种遭遇,其实正是反映了赵国内部的不稳定和各派之间斗争的矛盾。

而辛弃疾此时已经阅历十足,对于南宋朝廷中的矛盾,自然一清二楚,他想要为国建功,却深知朝廷中各种势力交错,身不由己,所以只能发出这样无奈的感慨,而不久,便被辛弃疾料中,他被韩侂胄一脚踢开,最终抱憾离开了人世。

所以,如果我们了解到这点,便会发现,辛弃疾在这首词中的用典,实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能将古人的遭遇和情怀,融入到自己的感情中,而且毫无痕迹,令搜趣网人不得不服!

当然,也有人批评辛弃疾这首词用典太多,以至于不好理解,但其实,这首被辛弃疾“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的用典佳作,正是他在语言艺术上的一种开拓。你看词中出现的种种典故,虽多不乱,而且每个典故之间衔接的天衣无缝,每每恰到好处,这比直接叙述和描写,要高明很多,也震撼许多,这体现了辛弃疾这位语言大师的鬼斧神工,其在艺术上的魅力,是很容易得到人们认可的。

所以说,这首词,用典多非但不是缺点,而且是此词的妙处了。但这并不是说,用典越多越好,这实在与写作者的才气有关,生拼硬凑,自然容易被人诟病,但若有辛弃疾这样的才气,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这首词,便是很好的例证。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