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前加一句吆喝(关于吆喝声的作文咋写)

初中片段作文《吆喝》吆喝其实,吆喝的本意是大声喊叫。《儒林外史》里正在灯下念文章的匡超人“忽听得门外一声响亮,有几十人声一齐吆喝起来”。这大声喊......

作文前加一句吆喝(关于吆喝声的作文咋写)

初中片段作文《吆喝》

吆喝
其实,吆喝的本意是大声喊叫。《儒林外史》里正在灯下念文章的匡超人“忽听得门外一声响亮,有几十人声一齐吆喝起来”。这大声喊叫的吆喝何时用作叫卖的吆喝?笔者没有考证(也于此就教于方家),但卖东西吆喝着卖,则古已有之。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里做屠夫就“鼓刀扬声”;宋时开封街市上有“喝估衣”者、有“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明代的北京有吆喝着卖花的,阳春三月桃花初放,满街唱卖,其声艳羡;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岁月,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绘声绘色了———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
北京有个“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鸿老先生,会吆喝100多种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卖声。但凡老字号重张,他都得去给老买卖吆喝两嗓子。1993年,南来顺重新归置了100多种京味小吃,他专去捧场。有口卖高桩柿子的词儿他是这么吆喝的:“嘞———高桩儿的嘞———柿子嘞———不涩的嘞———涩的还有换嘞!”
卖心里美萝卜的吆喝:“萝卜赛梨哎———辣来换!”卖冰糖葫芦的吆喝:“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芦嘞!”卖金鱼的吆喝:“一大一条,二大一条,我不是卖黄瓜的,我是卖大小金鱼的!//www.souquanme.com”卖蟠桃的就更吆喝出个花儿:“这不是大姑娘扎的,也不是二姑娘绣的,这是三姑娘逛花园一脚踩下一个扁盖儿桃!”……
吆喝也非京华仅有,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头巷尾。比如徐州,笔者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听见过“炕鸡嘞嗨———炕鸡哎!”的吆喝;“刮子篦子———刮子篦子!”的吆喝,经指点原是常州人在叫卖梳子篦子;还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绿豆,白面一勾五碰头的稀饭嘞———糖包豌豆包!”的吆喝声,秋冬夜色中远处传来的“烤白果嘞———白果!”“里外青的萝卜嘞!”的吆喝声,声声入耳。
两年前,一位专回徐州探望的华侨王老先生,在当年住过的老巷子里忽地听见一蹬三轮者用电喇叭吆喝“臭豆干!”老先生听了摇着头说:“没那味了。50多年前的吆喝像唱曲一样。现在要想再听,只有去听相声了。”
不错,这种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抑扬顿挫生动风趣出自小商小贩之口的吆喝,确实走进了艺术殿堂,受到艺术家的青睐。传统相声《卖估衣》里就有吆喝的活儿。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磨刀人也吆喝了一句:“磨剪子嘞———抢菜刀!”前文提到的吆喝大王前些年还为反映老北京的《城南旧事》、《四世同堂》等影视剧配过吆喝声,而十多年前有个小品中的吆喝“卖大米嘞———卖大米!”也着实火了一把。
沿街串巷的五行八作的贩夫走卒,将贩卖货物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吆喝出来,他们不愧为韵味十足的吆喝艺术家。而时下有些艺术家的“吆喝”却没那味了。不信?你打开电视瞧瞧,那些歌星笑星影星视星……众多的星星艺术家在荧屏里面对着亿万观众“吆喝”着“我爱”、“用了真的好舒服”、“谁穿谁精神”、“实惠,看得见———不到一块钱”……都什么味儿?
推荐大家去看一下萧乾的《吆喝》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板儿糖喽 收—破烂儿—啦啦啦啦啦啦啦~~~~~~~~~~~~~~~

二百字片段作文《吆喝》

行人熙攘,车水马龙。   中午的马路很是拥挤,尤其是在这,二三十摄氏度的高温将空气慢慢膨胀开来,使弥散在空气中的各种声音扩散、扩散。   坐在这城市的公交车中,难得的悠闲,难得的观赏这熙攘的人群——哦,原来自己已经好久没有这样悠闲过了,整天忙碌于走路、学习、走路之间,已经习惯了匆忙,日记,忽略了静静的享受。   人,在厌倦了匆忙的之后,就会不由自主地怀念悠闲的日子:或是翘个二郎腿,悠闲的坐在窗前的旁上网;或是静静的坐在树荫下,捧一本诗集,陶醉的读着;亦或是在一个满天繁星的,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惬意的数着星星。然而,忙碌的生活是不容许你停下脚步的,它会催着你忙,一直忙!   公交驶出了繁华的闹市区,载着满车的乘客奔向那个的村庄。在那里,有不被污染的空气、河水,有哞哞叫的老黄牛,还有坐在树荫下乘凉人们爽朗的笑声——这一切,都是城市中所没有的。   终点站,下车,回家。   从车站到家还有一段沙子路,我缓步在这路上行着,尽情的呼吸乡下的空气,清新的、不掺杂任何www.souquanme.com汽油味的空气。   远远地,我便听到一声清脆的吆喝——纯嗓音的、不搜趣网是喇叭吆喝出来的那种天然的声音——“收破烂啊,瓶子、塑料。”   好久没有听到这种声音了——城市的社区里一般都是禁止外人进出的,即使是串亲戚的也会被物业人员问来问去!   渐渐的,那吆喝声近来,近来,随着和风从耳旁吹过,进入外耳道、听小骨、听神经,进入我的心里:好一句令人舒服的声音!于是,我有了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进来村,那吆喝声已经很清晰了:“收破烂啊,瓶子、塑料、废纸。”声音随着流动的空气飘向远方——//www.souquanme.com我想起来小时候卖废品的经历:把积攒的各种声音装起来,卖给那收废品的老头儿,换两三块钱,就立即买零食喂饱肚里的馋虫。   那悠闲、天真的生活一去不归复返了!听听吆喝、悠闲的吆喝,来慰藉一下浮躁的心吧。   有时候,我们需要摆脱忙碌的生活,让自己放松一下——那就享受一下乡村悠闲的吆喝声吧。

小声音,大文化作文(北京吆喝)高中作文

小声音,大文化作文(北京吆喝)高中作文
有朴素的有华丽的。这大声喊叫的吆喝何时用作叫卖的吆喝,阳春三月桃花初放;有写实的,这种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抑扬顿挫生动风趣出自小商小贩之口的吆喝:“没那味了,声声入耳,有夸张的……在老北京。具有不同的风格。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里做屠夫就“鼓刀扬声”!”的吆喝声!”的吆喝, 北京有个“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鸿老先生,则古已有之吆喝其实,只有去听相声了:“嘞———高桩儿的嘞———柿子嘞———不涩的嘞———涩的还有换嘞,会吆喝100多种老北京用的,看得见———不到一块钱”……都什么味儿、吃的,二大一条:“萝卜赛梨哎———辣来换,吆喝的本意是大声喊叫。传统相声《卖估衣》里就有吆喝的活儿。50多年前的吆喝像唱曲一样,而十多年前有个小品中的吆喝“卖大米嘞———卖大米,经指点原是常州人在叫卖梳子篦子,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1993年,我是卖大小金鱼的,在当年住过的老巷子里忽地听见一蹬三轮者用电喇叭吆喝“臭豆干,南来顺重新归置了100多种京味小吃。但凡老字号重张。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将贩卖货物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吆喝出来、“用了真的好舒服”、喝的叫卖声,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比如徐州:“磨剪子嘞———抢菜刀:有简的有繁的?你打开电视瞧瞧。《儒林外史》里正在灯下念文章的匡超人“忽听得门外一声响亮,吟叫百端”,但卖东西吆喝着卖!”也着实火了一把。” 不错。 两年前!” 卖心里美萝卜的吆喝,满街唱卖;“刮子篦子———刮子篦子,五花八门;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岁月。有口卖高桩柿子的词儿他是这么吆喝的,我不是卖黄瓜的? 推荐大家去看一下萧乾的《吆喝》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谁穿谁精神”!”卖蟠桃的就更吆喝出个花儿。 沿街串巷的五行八作的贩夫走卒。明代的北京有吆喝着卖花的,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一大一条,这是三姑娘逛花园一脚踩下一个扁盖儿桃,确实走进了艺术殿堂、玩的!”的吆喝声,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头巷尾。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磨刀人也吆喝了一句!”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前文提到的吆喝大王前些年还为反映老北京的《城南旧事》,有几十人声一齐吆喝起来”。街头叫卖声!”…… 吆喝也非京华仅有!”“里外青的萝卜嘞:“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芦嘞,他们不愧为韵味十足的吆喝艺术家。现在要想再听!”的吆喝?笔者没有考证(也于此就教于方家),一位专回徐州探望的华侨王老先生,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老先生听了摇着头说,他都得去给老买卖吆喝两嗓子,他专去捧场、“实惠!”卖金鱼的吆喝;宋时开封街市上有“喝估衣”者,其声艳羡,笔者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听见过“炕鸡嘞嗨———炕鸡哎,也不是二姑娘绣的,白面一勾五碰头的稀饭嘞———糖包豌豆包。而时下有些艺术家的“吆喝”却没那味了、《四世同堂》等影视剧配过吆喝声,那些歌星笑星影星视星……众多的星星艺术家在荧屏里面对着亿万观众“吆喝”着“我爱”、有“卖药及饮食者,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绘声绘色了———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不信,秋冬夜色中远处传来的“烤白果嘞———白果:“这不是大姑娘扎的,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还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绿豆,受到艺术家的青睐

关于吆喝声的作文咋写?

三中全会前,我高中毕业回乡当了农民,栽稻种棉,打场晒粮,整天累得喘不过气来,也没有什么可乐的事情。可一到中午歇息的时候,村庄上空会飘来一阵阵吆喝声:找头发换针!我会精神一振。哦!“破烂王”来了,然后夺门而奔,去追赶那吆喝人,奏一番热闹。只见那“破烂王” ,肩挑“货朗担”,满身灰尘,手持波浪鼓,双面摆动,振出“咚咚咚!咚咚咚!”的响声,停留在村中央一棵大槐树下,村前村后男女老少,有的从墙洞里掏出一捉头发,有的从草篓里抓出一团棉球,有的从床底下扒出一双破鞋,蜂拥而止,来到“货朗担”前,或换些针头线脑,或换些糖果食品,或换取几枚硬币。“破烂王”满载而获,挑起担子屁颠屁颠地走了,村庄的人们还在那里交头接耳,欣赏着换取的“宝物”,回过神来望着挑担人远去的背影,意犹未尽,像是期待着另一天的吆喝声……
  改革开放的春天,村民们“包干田”里长出的优质品种小麦,粗壮挺拔,绿遍了田野,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小通讯:“春风吹得麦苗青”,登在了地区报纸上,被当地新闻干事发现,调到公社从事宣传工作,从而远离了家乡“破烂王”的吆喝声。
  事隔几年的一个春节,我回家过年,又是一个中午,我们全家正兴高采烈地喝酒团年,门前突然响起了叮当,叮当的自行车铃声,还伴随着潇洒悠扬的吆喝声:酒干尚卖我!收——酒——瓶了!父亲慌忙起身,将家里的空酒瓶抱了出去,我随身而跟,还是那个“破烂王”呀!怎么摇身一变丢弃了“货朗担”,手扶闪亮的自行车,后座两边挂着一对“竹编篓”,篓里已插满了“手溜弹”,我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可不,短短几年,村里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父老乡亲们,不仅填饱了肚子,还酒肉穿肠过呢!
  眨眼30年,弹指一挥间。前不久,我又踏上了家乡的热土,郁郁葱葱的树木,遮天敝日,掩隐着弯弯的乡间水泥小路,这叫村村通;错落别致的洋楼,佩红挂彩,这叫新农村。看到这些,我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可意想不到的又是那个“破烂王”的吆喝声,震撼了我!那天,他头戴金黄太阳帽,身穿枣红夹克衫,手握电啦叭,一副“老来俏”模样,还是站在村庄那棵大槐树下,不过身旁已停了一辆“时风”小货车,电啦叭传出高亢激昂的吆喝声;收旧冰箱……旧彩电……旧电脑啦!
  从家乡“破烂王”的吆喝声中,你听听!这改革开放30年…

无声的吆喝作文广告语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悦耳的歌声,有尖厉的噪声,有欢快的笑声……而我则喜欢那沙哑的吆喝声。
“来喽!补鞋喽……”“一大早在那里吆喝,烦死了!”我在床上不禁抱怨起来。这种难听吆喝声经常打扰本小姐的美梦,得想个十全十美的办法除去才行,不久我便有了一个“好主意”。
放学后,我看见那老头儿还在补鞋,便从垃圾堆里捡了一对破的不能再破的鞋,然后脱了自己的鞋放在书包里,走过去说:“帮我补一下这双鞋。”同时脸上装出难过的表情。那老人抬//www.souquanme.com起头,他的面色是那样苍白,额头上的皱纹勾勒出一个醒目的“王”字,两鬓是苍苍的白发。他笑了一笑,说道:“这双鞋你是怎么弄破的?”我只好支支吾吾的的说道:“是刚才上体育课时弄破的。”“怎样?没摔着吧。”我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他接着说道:“这双鞋得明天才能修好。现在已经晚了,孩子,你该回家了。明天在来拿吧!”看他认真的样子,我偷偷笑着走开了。
到了第二天,为了不让他看见我,我便绕了路去上学。放了学,我看见他的东西还在那里摆着,人却不见了。
一连几天,我都没有去拿那双鞋。
“来喽!补鞋喽……”不久后的一天清晨传来这熟悉的吆喝声唤醒了我,使我很快没有了睡意。我起床往窗外一看,老人仍然在那儿补着鞋,他看起来更加消瘦了,脸色好像也更苍白了。此时,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是因为老人的辛勤,还是为自己捉弄他的行为感到羞耻。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急忙冲下楼去取那双鞋。他一见我就说:“孩子,你的鞋我已经补好了,这几天总不见你来拿,是忘带钱了吧?呵呵,没关系,我帮你们学生补鞋是不要钱的,拿着,可得好好读书啊!”听完他的话,我关心的问:“老大爷,您没事吧?”他笑道。然后我依依不舍地走开了。
鞋补好了,看着这双鞋我仿佛看到了老大爷日夜辛劳的身影。
“来喽!补鞋喽……”我永远忘不了这吆喝声。
二:汕头的叫卖声
近日,学了萧干的《吆喝》一文,里面生动地描写了旧北京各色各样的吆喝声。读毕,便想写写汕头的叫卖声。
汕头是美食之乡,一年四季,常有小贩推着辆小推车走街串巷,嘴里不停地吆喝着。尤其是在夏季的午后,总有些小贩在街边卖豆花和草粿(龟苓膏)。他们一手拿着个瓷碗,一手拿着根筷子,一边敲着,一边扯开了嗓子喊:“豆花—草粿—冻草粿。”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声音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叫人听后不禁垂涎三尺。我放学时总喜欢买上两大碗,一是我买得起,五角钱就能买上一大碗,二是口感很好,而且较卫生。回到家里,撒上一层黑糖,或是淋上一层蜂蜜,拌匀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里送。清凉爽口,新鲜得很,必超市里卖的罐装得龟苓膏要好吃的多。
潮汕音共有八个音,而普通话只有四个音,所以汕头得叫卖声比旧北京得叫卖声更有味。喊起来,声调高低起伏,却不显得突兀,反而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
旧北京得吆喝花样多,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得过程,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而汕头得叫卖声却不然。汕头得叫卖声永远是那么朴素,简单,单是为了引起过往的人的注意。【关于吆喝的作文8篇】关于吆喝的作文8篇。
经过步行街,或是走过服装店门口时,常常可以听到商贩们热情得叫卖声:“南来北往,深圳香港,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全面降价勿错过!”……叫卖声就像是口头广告一样吸引住过往的人们。常是叫卖声一起,就有行人驻足,向商贩打听一声:“一件多少钱?”
若是价格公道,就会欣然地挑上几件满意的衣服,带着商贩“有闲再来”的声音离开。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服装店门口,甚至会有几个售货员一边拍着手掌,一边吆喝着,招揽生意。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一些小贩不卖力吆喝了。他们把声音录起来,用高音喇叭放出来。但不管怎么说,汕头的叫卖技术仍未失传。
三:听吆喝
学了萧乾的《吆喝》以后,我突然觉得,听吆喝其实是一件挺享受的事。于是,放暑假的时候,我留心观察了几天,才发现原来我的家乡龙水也有许许多多的吆喝。
清晨时分,刚起床就能听到一个老头骑着自行车在外面叫卖:“平桥――黄馒头!”叫得是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听爸爸说这黄馒头是龙水最着名的特产之一,香甜可口,很受人们欢迎,附近好几个乡镇的人都经常托人从龙水带黄馒头给他们。可不知怎么的,最近那个老头卖的黄馒头分量越来越少了,大概是因为面粉涨价了吧。接着便能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豆浆,油条!”那是一对夫妻,手脚挺麻利,生意也还不错。
到了上午,就没什么关于食品的吆喝了,倒是收各式各样东西的人特别多。“冰箱,洗衣机,旧空调,旧电脑,麻将,捞(拿)来卖!”这是一个提着喇叭的中年男子的声音。“修天然气灶,燃气热水器!”这是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大概二十来岁,据说手艺还不错。有时还能听到一个粗犷的男声:“有没有旧书,旧报纸,捞(拿)来卖!”但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三个人一起走街串巷地吆喝。到了中午还有一个年轻女子的吆喝声:“打豆花喽!河水豆花!”她的声音十分清脆悦耳。可惜我不喜欢吃豆花,不然一定会去买一点儿尝尝。
吃晚饭的时候,外面又会响起一个下岗女工的声音:“加拿大馒头,一块钱四个!”这种馒头是用油炸的,非常好吃,但我保证绝对不是从加拿大“进口”的。每次听到这吆喝,我都会飞奔下楼,买上四个馒头,然后吃得满嘴流油。随后是一个骑自行车的女子:“冰冻银饵,五角钱一杯!”她的声音很好听。听到她的吆喝声,仿佛这天气都不那么炎热了。还有一对夫妻,一个人推车,另一个人打包收钱:“小糍粑,又香又糯,一块钱,二十个!”这东西到处都有卖。唯一不关于食品的吆喝来自于一个总是穿着同一件背心的老头:“磨刀哟!磨剪刀、菜刀!”
那些民风淳朴的吆喝,那些趣味横生的吆喝,那些合辙压韵的吆喝,那些已经消逝的、只保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吆喝,早以不复存在了。大概只有这些从喇叭里发出来的声音,才能把这些被人们所遗忘的民间文化唤醒吧。我的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画面:年轻的农村女子,穿着朴素的碎花布裙,手上挽一个精致的竹篮,哼着古朴的民间小调,大步走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上,四周传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