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山村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间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2.妇姑:嫂嫂和小姑。3.烘托的手法。“妇姑相唤”,透着亲切,可以想见家庭邻里关系的和睦;夏日雨中,仍要“浴蚕去”,则可知农事的繁忙。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桅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一个“闲”字,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氛。全诗处处扣住山村景象,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农事的繁忙,山村的神韵,皆蕴于一个“闲”字之中。它是全篇之“眼”,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
蒲松龄的《山市》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然而好几年也难得出现一次,只有少数幸运儿在偶尔的机缘里能够见到它,而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二、问题研究
1.关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聊斋志异》选本上将此文的体裁定为散文,这是正确的,因为它不仅写出了山市变化莫测的景象,而且表达了目击者的感情,有很美的意境,值得欣赏。但从初学者学习的需要来看,倒无妨把它看作一篇描写性的说明文,因为作者的意图是用描写的手段来说明这种自然景象由生到灭的全过程。如果我们确认这一点,那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再造出山市的景象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一类问题:
孤塔的底部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事物?
城上有楼吗?你看见城中的街道了吗?
危楼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
要让学生放开想,能画画儿的还可以任选一个镜头画出来。总之,这堂课一定要生动活泼地进行,不拘一格。
2.引导学生阅读自然小品
《聊斋志异》是以写狐鬼故事著称的,但也有个别篇章近似小品,且内容广泛,涉及自然现象(含动物趣闻)、民间技艺等。例如《地震》一文就IpJNl记录了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夏历)戌时作者在济南亲自经历的一次地震;《木雕人》记木偶戏;《铁布衫法》记气功表演;《狮子》《大鼠》《螳螂捕蝉》等记动物趣闻,等等。读自然小品(当然不限于《聊斋志异》)可以引起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扩大视野。
练习说明
一 读懂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1.“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用原句回答)
2.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
3.课外请教老师或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对所描述的现象有一定认识,不致以讹传讹。
1.回答此题要把握山市发生变化的三个阶段(见“整体感知”),同时注意时间词语“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的顺序。要求“用文章的原话回答”,意在使学生熟悉课文的用语,不要搞成背诵,能用上大部分词语就可算达到了目的。
2.此题道理易懂,作为问题提出,是为了防止学生以讹传讹,有正视听之意。
3.略。
二 看注释,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并把它们摘抄在笔记本上。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积累语汇。
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用一节课指导学生阅读。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课堂教学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任务是使学生能顺畅地诵读,熟悉课文中的描写用语,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需时约35分钟。后一部分,任务是完成练习,需时约10分钟。前者是基础,基础打得扎实,练习才能顺利完成。
下面仅就怎样完成前一部分任务提几条建议:
一、预习还是要抓。本课生词较多,尽管都有注释,不多读几遍,仍恐难记住;文句要读得顺畅,也并非易事。对这些困难,必须充分估计到,要使学生在预习中对课文有个初步印象,并划出难词难句。
二、文中四字结构颇多,有的独立成句,如“相顾惊疑”“高垣睥睨”等;有的带有关联词或语末助词,如“(既而)风定天清”“居然城郭(矣)”;有的在句中,如“(然数年)恒不一见”“(见山上)人烟市肆”等。读好这些四字结构是关键。
读全文至少四遍(约需10分钟)。
三、把解词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结合在一起。全用启发提问的方式,按“山市”的三个画面(塔和宫殿;城郭和其他建筑;危楼一座)依次提问,最后再用时间词语把它们联结起来。(约需20分钟)
提问完毕,最好将全文再读两遍,要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山市”的图景,以保持印象的完整。
关于作家作品的介绍,切忌贪多,如果练习完成得快,也可以讲一两个短小的故事。题注已经讲到了的,用不着重复。
有关资料
一、作家和作品
蒲松龄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二、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三、《聊斋自志》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①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勿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②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③上,颇悟前因。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④,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⑤,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⑥间乎!
注释:①〔长爪郎〕指唐代诗人李贺。杜牧为他的诗集作序,有“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的评语。 ②〔五父衢〕古道路名,在今山东曲阜。③〔三生石〕相传在杭州天竺寺后山。唐李源与圆观和尚的后身曾相会于此。④〔瞿昙(tán)〕释迦牟尼的姓,这里指僧人。⑤〔六道〕佛教名词。佛教将众生世界分为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类,轮回相续。⑥〔青林黑塞〕语出杜甫《梦李白》:“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这里是以李、杜的友谊比喻知交。
一、整体把握
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然而好几年也难得出现一次,只有少数幸运儿在偶尔的机缘里能够见到它,而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二、问题研究
1.关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聊斋志异》选本上将此文的体裁定为散文,这是正确的,因为它不仅写出了山市变化莫测的景象,而且表达了目击者的感情,有很美的意境,值得欣赏。但从初学者学习的需要来看,倒无妨把它看作一篇描写性的说明文,因为作者的意图是用描写的手段来说明这种自然景象由生到灭的全过程。如果我们确认这一点,那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再造出山市的景象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一类问题:
孤塔的底部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事物?
城上有楼吗?你看见城中的街道了吗?
危楼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
要让学生放开想,能画画儿的还可以任选一个镜头画出来。总之,这堂课一定要生动活泼地进行,不拘一格。
2.引导学生阅读自然小品
《聊斋志异》是以写狐鬼故事著称的,但也有个别篇章近似小品,且内容广泛,涉及自然现象(含动物趣闻)、民间技艺等。例如《地震》一文就IpJNl记录了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夏历)戌时作者在济南亲自经历的一次地震;《木雕人》记木偶戏;《铁布衫法》记气功表演;《狮子》《大鼠》《螳螂捕蝉》等记动物趣闻,等等。读自然小品(当然不限于《聊斋志异》)可以引起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扩大视野。
练习说明
一 读懂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1.“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用原句回答)
2.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
3.课外请教老师或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对所描述的现象有一定认识,不致以讹传讹。
1.回答此题要把握山市发生变化的三个阶段(见“整体感知”),同时注意时间词语“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的顺序。要求“用文章的原话回答”,意在使学生熟悉课文的用语,不要搞成背诵,能用上大部分词语就可算达到了目的。
2.此题道理易懂,作为问题提出,是为了防止学生以讹传讹,有正视听之意。
3.略。
二 看注释,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并把它们摘抄在笔记本上。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积累语汇。
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用一节课指导学生阅读。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课堂教学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任务是使学生能顺畅地诵读,熟悉课文中的描写用语,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需时约35分钟。后一部分,任务是完成练习,需时约10分钟。前者是基础,基础打得扎实,练习才能顺利完成。
下面仅就怎样完成前一部分任务提几条建议:
一、预习还是要抓。本课生词较多,尽管都有注释,不多读几遍,仍恐难记住;文句要读得顺畅,也并非易事。对这些困难,必须充分估计到,要使学生在预习中对课文有个初步印象,并划出难词难句。
二、文中四字结构颇多,有的独立成句,如“相顾惊疑”“高垣睥睨”等;有的带有关联词或语末助词,如“(既而)风定天清”“居然城郭(矣)”;有的在句中,如“(然数年)恒不一见”“(见山上)人烟市肆”等。读好这些四字结构是关键。
读全文至少四遍(约需10分钟)。
三、把解词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结合在一起。全用启发提问的方式,按“山市”的三个画面(塔和宫殿;城郭和其他建筑;危楼一座)依次提问,最后再用时间词语把它们联结起来。(约需20分钟)
提问完毕,最好将全文再读两遍,要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山市”的图景,以保持印象的完整。
关于作家作品的介绍,切忌贪多,如果练习完成得快,也可以讲一两个短小的故事。题注已经讲到了的,用不着重复。
有关资料
一、作家和作品
蒲松龄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二、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三、《聊斋自志》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①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勿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②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③上,颇悟前因。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④,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⑤,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⑥间乎!
注释:①〔长爪郎〕指唐代诗人李贺。杜牧为他的诗集作序,有“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的评语。 ②〔五父衢〕古道路名,在今山东曲阜。③〔三生石〕相传在杭州天竺寺后山。唐李源与圆观和尚的后身曾相会于此。④〔瞿昙(tán)〕释迦牟尼的姓,这里指僧人。⑤〔六道〕佛教名词。佛教将众生世界分为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类,轮回相续。⑥〔青林黑塞〕语出杜甫《梦李白》:“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这里是以李、杜的友谊比喻知交。
《山中》 最后一句中的 湿 字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哪里?
《山中》 1.最后一句中的 湿 字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哪里?2.古人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认为这幅“画”有何特色山 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烂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王维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烂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济南的春天,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一、导入
(一学生例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我喜爱的名著”)
师:谢谢这位同学,我听出了她的那个片段的主要信息是——“收藏美丽”,那么我们今天是不是可以用这样的理念来学习我们的课文了,我想是可以的,学习《济南的冬天》,收藏她的美丽。好,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
师:先看背景材料,老舍,读。(幻灯片放映作者简介)
(生齐读作者简介)
师:这是文学常识,要知道,这一篇精美文章的作者是谁?
生齐答:老舍。
师:齐读这则材料:
生(读):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二、板块一(品析1)
师:好,谢谢。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我们的阅读品析能力。(师放映“课文品析”)什么是“品析”呢?——品味欣赏。我们有三个学习活动,都是让同学们进行阅读能力的历练的。(师出示幻灯片)看,请你看课文,把“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圈出来,然后联系全文内容来证明哪一个词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开始独立思考。
(生独立思考 2分多种后)
师:好的,我们来试一下。用概述的方式来表述你的观点,发言的层次是,大致上两个层次,第一,你认为哪个词,然后阐述你的理由。可以举手发言了。
(生1举手)
师:好,谢谢你。
生1:我觉得应该是用“温晴”这个词,因为课文的开头就是用济南的冬天来作对比,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并以此为课文的主线,贯穿全文。接着就先总后分的聊起了济南的冬天的山顶和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从而点题。
师:好的,听她的发言,关键词咬的很准,文章的首段开头,然后文章的结构,然后文章各个部位之间的关系,都点到了,表扬。好,继续来。
(生2举手)
师:好,请你来。
生2:我认为应该是“理想的境界”这个短语。因为除了济南,在我们这边,我们这里的冬天是寒冷的,是刺骨的,是凛冽的,而济南的冬天却十分温暖,不怎么刮风,所以在济南的人们和我们都梦想着有这样一个冬天,能够很暖和地很舒适地度过一个本应该寒冷的季节,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一个理想,然后济南的冬天为我们实现了。
师:恩,好!有那么温熏的阳光,有那么温馨的水色,怎么不是“理想的境界”呢?续。
(生3举手)
师:请你来。
生3:我也认为“理想的境界”应该是最能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因为第二段的第一句就提到了“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说明即使只有“温晴”,而没有山水的衬托,说明这个冬天也不是最理想的。只有有山有水有阳光,还有温暖的怀抱,真是给人一个最值得在寒冷的季节,不仅是有气候的温暖,而且有温暖在心里流淌。
师:啊,是的是的。有山有水,而且气候是那样的温暖,让每个人心里都有笑意,怎么不是“理想的境界”呢?好,继续。
(生4举手)
师:好,请你来。
生4:首先,如果我觉得,它说概括全文一个大体写的东西的话,那么,“理想的境界”可以用来概括,但它这个问题是说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特点不一定要那么大体,而“理想的境界”这个词显得有些太统一了,很多地方都可以成为理想的境界,而它说是济南冬天的特点,所以,在文章的开头,老舍先生就把济南的冬天和伦敦,北平还有热带进行了比较,从而突出了济南是个温晴的地方,所以我认为,这篇《济南的冬天》,它的特点应该是“温晴”。
师:谢谢。她的分析思路是:先从一般事物的角度来分析“理想的境界”到处都有,然后从特别的环境的角度来肯定“温晴”在这篇课文中可能就是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谢谢你!继续来。
(生5举手)
师:好,请你来。
生5:我觉得应该是用“奇迹”,因为“温晴”、“宝地”或者“有山有水”,在江南的一些地方都是比较的常见的,只有在北方才是用“温晴”的,如果光用“温晴”、“宝地”、“有山有水”,不足以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正因为它“温晴”,所以才让人感觉这是一种奇迹,也正因为它让人感觉非常的奇妙,所以人们才认为它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我觉得“奇迹”是最能概括的。
师:恩,你是从逻辑关系的角度来逐步地进行推理的,只有“温晴”才能够创造“奇迹”,因为“奇迹”而形成“理想的境界”,好,谢谢你!再来说。
(生6举手)
师:你来说。
生6:我认为应该是“温晴”,因为在第一段,作者就说“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说明作者认为济南之所以是个宝地,是因为济南有“温晴”的天气,那么我认为“温晴”是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
师:正是因为“温晴”所以才是“宝地”,正是因为“温晴”所以才是“奇迹”,这又是一番道理。还有吗?
(生7举手)
师:好,请你来说。
生7:我认为应该是“慈善”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因为在别的地方的冬天,花草都凋谢了,树叶都凋落了,而济南的冬天,人们会感到很温暖,人们心里有一种安慰,就觉得也许春天就要到了,就给他们的心灵上带来了一次安慰。
师:恩,这样的慈善呐,小山是那样的美,水色是那样的俊,怎么不让我们感到这样的地方时慈善的呢?好,还有两位同学要发言。你先说,他再说,我们再来看怎么样。请你来。(请生8说)
生8:我认为是“慈善”,因为济南的冬天是有温晴的天气,是慈善的,因为是一个理想的境界,给人很温暖的感觉,所以它是慈善的,前面的词都可以用来看出济南的冬天是一个很慈善的季节。
师:恩,是啊!大自然就像母亲,大自然的造化使济南这座老城就像安适地躺在一个小摇篮里,这样的冬天怎么不慈善呢?
(生9举手)
师:好,你来说。
生9:我觉得济南冬天的特点应该是“宝地”,因为从气候特点上来说,它与北京比是没有风声的,与伦敦比是没有雾的,与热带比是没有毒日的;从景色特点上来说,它有山有水,才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所以说是一块宝地。
师:宝地。适合于我们居住啊,这个宝地是那样的慈善,这个宝地是理想的境界,这真让我们费解啊!
(生10举手)
师:好,说一下。
生10:我认为是“宝地”,因为济南下雪的时候就像是一幅水墨画,而且冬天下雪的时候,水面上不结冰,这种种迹象在我们看来都是很宝贵的,都算是一种奇迹,所以我认为应该是“宝地”。
师:因为有这样的奇迹,所以才算是宝地,哎呀,我觉得我很难说服你们了。我认为这个问题,当然,如果我们说,你自由地选用文中的这些词语来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大概每一个都可以用一下。但是,我们是在全文的基础上来进行分析的。首先我们注意课文第一段的两个关键词:“温晴”,“宝地”。可以这样说,济南是温晴的宝地搜趣网,因为温晴才是宝地,这是一;第二,再从全文看,因为温晴才创造了许多自然的迹,因为温晴才有那样的山、水,和人们的心理感受。我想,温晴这个词,还要从其他的角度来看。下面,我给你们再逐条地、仔细地分析一下。(边放幻灯片边讲解)全文是扣着“温晴的天气”这条主线来写的,所有的景物描写都要突出“温晴”两个字:正因为扣住“温晴”描绘着济南的山和水,作品才铺展出一幅幅淡雅秀美的画面;第二个道理,看顺序,绘天绘地,写雪写水,由暖阳描画到暖城、暖山,描画到不结冰的水,表现的都是“温”和“晴”。继续看。第二段,全景;三段、四段,雪中山色;五段,水上美景。没有哪一幅是写阴冷的,都是“温晴”。因此,这些画面在“温晴”的基调上统一起来,给人和谐一致的美感。还有理由,即使是写雪景,也在表现“温晴”,
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因为晴朗,所以“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晴朗的天气,晴空下的雪上。好,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其他几个短语或词,它们往往在一个段落里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概括这一段的大意或者集中表现作者赞叹的情感。
三、板块二(品析2)
(进入课文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放幻灯片品析二)
师:好的,谢谢同学们,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很好的到课文里来了,我们的思绪很活跃,下面的内容就比较的容易了。第二次品读欣赏,划出“小摇篮”,它在第二段;划出“带水纹的花衣”,它在第三段;划出“小水墨画”,它在第四段;划出“蓝水晶”,它在第五段。如果说作者使用了高妙的修辞技法,在每一个段落里都用了一个关键的比喻来写美丽的济南的冬天的话,那么这四个比喻在每一段里面的作用都值得我们欣赏。注意老师的表述,老师没有说“你最喜欢欣赏的是哪一个”,老师说的是“你最能够欣赏的是哪一个”,那么,也就是说,你要欣赏,还要讲出你的欣赏的内容出来。好的,开始思考。
(学生思考2分多种后)
(师轻声询问学生是否可以了,再等会。)
师:是不是可以讲述观点了?(有学生举手)好,两位,那边,好,我们试一下。
(生1举手)
师:请你来。
生1:我认为我最能欣赏的应该是空灵的蓝水晶,按照课文里的说法,就是从“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一直到“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从这样的描述里看的话,水晶给人的感觉本身就是很玲珑,剔透的,而空灵意思就是说很清净,这样的话,就可以感觉到这块水晶从内到外是没有一丝杂质的,而课文里生动的描写就觉得这是一个春天的景象,万物都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但这明明就是济南的冬天,而这样更能衬托出济南冬天的“温晴”,而且它语言非常的生动,“蓝水晶”、“澄清的河水”,这样很贴切的比喻更让我们感受好像看到一幅风景秀丽的画卷一样。
师:恩,分析得多么的好啊!“空灵的蓝水晶”表现的是一种纯净的美。
(生2举手)
师:好,请你来。
生2:我最能欣赏的是第二段的把小山比作一个摇篮,首先,这个比喻很生动,因为有了小山,所以人们感到心里有了依靠,有了安慰,而且它人们感到舒适,感到暖和,也体现了济南的冬天的温晴。
师:恩,对,不仅表现了“温晴”,还表现了另外一个“温情”,情感的情。继续,哪一位?(有同学第二次举手)
师:你说了一次了,还有没有没说过的。
(生3举手)
师:好,来试一下,先来试一下。
生3:我更能欣赏的是“带水纹的花衣”,因为课文前面一句话写的是“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说明雪没有完全把山给覆盖着,所以是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形象又准确地写出了雪草覆盖的状态,进一步说明了济南的冬天的温晴。
师:恩,美丽,山色的美丽,这个比喻还让我们展开思绪,想到“带水纹的花衣”,
它的整体的美可能就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生4举手)
师:试一下,试一下。
生4:我最能够欣赏的是第五段的“空灵的蓝水晶”,大家都知道,水晶给人以纯洁的感觉,蓝水晶能让人身心舒适,而济南呢,就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纯洁得让人不愿意去碰,就好像是个奇迹,在这一段中,作者用大量的绿来衬托,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盎然的绿,连水都不忍得冻上,更何况是人呢?绿水与蓝天应和,它们相得益彰,即使之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也是那么地融为一体。
师:啊,这样诗意的表达呀,太让我惊叹了!而且我还建议你,如果还加上一句话的话,就是“美丽的色彩,那么蓝汪汪的”。好,谢谢。
(生5举手)
师:你来。
生5:我最能理解的也是“带水纹的花衣”,因为从这一句话看出山的色彩美,黄白相间,并不像其他地方,冬天的山总是嶙峋的,死气沉沉的,从中也能看出济南冬天的温晴。并且,风儿吹过,那些没有被雪覆盖的草在风中摇摆,也能看出这座山很生机勃勃。
师:恩,给我们一种美丽的动感,好,谢谢。还有一个地方没说到吧?
(生6举手)
师:好,你的小手高高举起。(生笑)
生6:我觉得“小水墨画”这个比喻最好,因为它后面加了一句“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这张小水墨画肯定是非常赋有诗意的,这就更衬托出济南的山景的美。
师:好,如果说把你的“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再引申一下,就是古朴。啊,这个冬天,这种色彩显得很古朴,那种画面的构图显得很古朴。好,谢谢你帮了我的忙。刚才我还是于心不忍。(师准备结束这一环节,又有学生举手)
师:还是让你说一下。(大家笑)
生7:我也认为“空灵的蓝水晶”,因为天上和水中都是蓝颜色的,这蓝颜色融为了一体,仿佛让我们置身于一个画中,所以我认为“空灵的蓝水晶”是很好的。
师:恩,好的,你要感谢我满足了你的愿望。(众人笑)好,小结一下,做记录。(边放幻灯片边小结)摇篮太美了!写出了秀美的山形地貌、舒适的冬暖环境(给时间让学生记录);带水纹的花衣,表现的是雪后山色的斑斓和大自然的、小山的飘逸美好的情韵(给时间让学生记录);小水墨画,凸显的是山村的疏朗点缀,山村点缀在小山上,远远看去,那样的美丽,而且因为是冬天,所以它的色彩是古朴淡雅的,这足见作者用小水墨画来比喻冬天的济南的城内的小山的精致之美;空灵的蓝水晶,则显示了天光水色的清净和温暖泉城的亮丽。(给时间让学生记录)总的来看,这篇文章表现手法最高妙的地方就是——以小喻大,以小绘大,以小描绘大,从而表现出景物的画意诗情。
四、板块三(品析3)
(进入最后一个环节的学习 放映幻灯片品析三)
师:这一个学习环节,我们同样表现了同学们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很好的听读能力。继续来,把我们的视点集中在一个精致的片段上,我们要做一次集体的训练——书面作业。我们先来读一下,注意朗读:语速慢一点,读出语气词的味道,读出有些意思不太明显的,但是又有表情作用的词的味道。你看,“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再听“就是下www.souquanme.com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还有“山尖全白了”。你看,这些词好像都没有什么实在的意思,但是都是表达情感的。好,一起来读,最妙的~读!
(生齐声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师:好了,开始集体训练,每个人都要完成四道题,然后选做一道,我开始读题目,你就开始做作业了。(幻灯片放映作业要求)给这段文字进行“画面命名”,要求赋有诗意;圈出全段文字中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用单竖线“划分”的方法表现你读懂了这段文字的层次结构;要品析“顶”字为什么用得好,“镶”字为什么用得好;然后还是自由选做,还可以发现这段文字的一个美妙之处。好,抓紧时间做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在课间巡视,和学生交流,将近4分钟)
师: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第一题,诗意的画面命名。
(生1举手)
师:好,请你来。
生1:我给这段命名的题目是“落雪风景”。
师:“落雪风景”,写的雪写的景,但是落字好像不太好听,好的,谢谢,继续思考。
(生2举手)
师:你呢?
生2:我取的名字是“雪中山色”。
师:“雪中山色”,很聪明,我们刚才有个地方好像出现过一次,“雪中山色”,而且,这段好像就是写的雪中山色。
(师点到生3,生3回答不出。)
师:好,继续思考,为难了,这就是概括。
生4:我写的是“山中雪景”。
师:恩,“山中雪景”,小山雪景。
生5:我写的是“秀山淡雪”。
师:秀美的山,淡淡的雪,“秀山淡雪”,这个组合得不太通俗,谢谢。你呢?
生6:我写的是“秀山粉岭
师:秀山粉什么?粉岭,比较雅,但是人家一下子听不懂,绕过你一次。
生7:我写的是“小雪中温暖的济南”。
师:“小雪中温暖的济南”,把济南改成小山?可能好一点。
(放映幻灯片)
师:好的,我拟的是——注意,你们要学习一个字,“小山雪霁”,这个“霁”是雨后、雪后初晴。你可以拟它“小山雪霁“,也可以拟它“雪后斜阳”。你看,“雪后斜阳”它就概括得全面一点。好,这对同学们是一个考验。
师:第二题,圈出贯穿全段文字的一个字,你说一个字。
生1:我觉得是“妙”。
生2:我觉得应该是“雪”。
生3:我觉得应该是“妙”。
生4:“白”。
生5:我写的是“雪”。
生6:我写的也是“雪”。
师:好,这个又让我为难了,贯穿全文的是白呢,是雪呢,是妙呢,是小呢?我们来看,“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哪里妙呢?是不是后面都写妙啊。文中的主要内容是写雪,但是文中每一个层次表现的都是雪之妙。这是一个难题,同时也考察我们对某一个关键词贯穿全文作用的理解,因此,这个题,如果说,给全分的话是妙字,如果说给一半分数的话是雪字,给三分之一的话是白字。妙字是最妙的,它贯穿全段,而且表达的是作者赞赏的感情啊!
师:第三题用划分表示你读懂了这段的层次。
(生1举手)
师:好,你来说。你的层次划分,出来没有?
生1:“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单独为一个层次,“看吧”一直到“露出点粉色”是第二个层次,“就是下小雪吧”一直到“太秀气了”是第三个层次。
师:恩,好的,谢谢。你的划法?(问生2)
生2:我觉得“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是一个层次,“看吧”一直到“更美的山的肌肤”是一个层次,还有“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到“出点粉色”是一个层次,然后最后一句是一个层次。
师:恩,你是四个层次,他是三个层次,还有没有划法,你有没有划法?你呢?说一下。(问生3:我的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吧”是第一个层次,然后到“更美的山的肌肤”是第二个层次,然后一直到最后。
师:恩,恩,好的。这里面两种答案,而且两种答案里面还有各层次里的正误之分。我们现在来想这样几个道理:第一,总体地说一个景然后分步去描写,这就很自然的把两个层次划分开了。我们再来看,所谓的叙议结合,就是对事物有了一个描叙,或者在事件有了一个记叙之后最后会有一个抒情句或者是一个抒情段或者是一个议论段,在这段搜趣网当中是不是表现为最后一句啊?这样一分析层次就出来了。(边放映幻灯片边讲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划竖线,“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微微露出点粉色。” 都是表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的,然后是议论抒情,收束全段。这才是正确的答案。
师:第四题,我们选两位同学,或者两位同学自动站起来。第一,品析一个“顶”字;第二,品析一个“镶”字。
(生1举手)
师:好,你品析一个字。
生1:我品析“顶”字。我觉得这个“顶”字用得很恰当,因为它把“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比作“日本看护妇”,日本看护妇指的是日本的护士,而护士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十分圣洁的职业,所以我觉得它把山上的矮松顶着一髻儿白花,感觉它十分的圣洁,十分的美丽。写得非常好。
师:恩!突出了它的色彩、位置,都写清楚了,谢谢你。
(生2举手)
师:一个“镶”字,好,你来。
生2:“镶”字贴切的表现了白色山尖连接蓝天就如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形状。
师:恩!形状。
生2:这样就显得特点的美。
师:显得特别的美,你能说一下吗?补充一下呢?(问生3)
生3:“顶”字表现了山上的一髻儿白花的搜趣网形状,这个字很贴切的展现了山的秀美。
师:而且表现了一种手法,谢谢。这两个字用得很精妙。我们来看,“顶”字为什么用得好?形态之美,如果用“扣”字,就不好听了也不好看了;轻盈感,压在头上,扣在头上,覆盖在头上,都不好听——形态美,轻盈感。“镶”字,表现的是线条逶迤,不断地在起伏延长,同时轮廓亮丽,雪山和蓝天,由雪峰上的那条线把它区别开来。(边放映幻灯片边讲解)
师:好,下面的内容,我给大家讲一下,做好记录。(边放映幻灯片边讲解)美妙之处——这一段用了反复的手法,写晴朗的日子里的小雪,写了山上,写了山尖,写了山坡,写了山腰,反复地写;化静为动,带水纹的花衣,就给我们这样的感受;这个术语要知道,以虚写实,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要想象,就像朱自清的《春》的结尾,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小伙子,都是虚的,以虚写实;更重要的是, 段末点题呀,在描叙景物之后有一个抒情式的点题,使整个段落在结构上、在情感上都显得很精致,段末点题,就是下小雪吧。所以这是它的基本的美点。
师:好这一节课,我们其实是实践的文章的一种读法:先整体,再部分,再精段。同学们表现很好,我就觉得在精段的品读上我们还要加把力就更好,谢谢同学们的努力,同学们很辛苦,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一学生例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我喜爱的名著”)
师:谢谢这位同学,我听出了她的那个片段的主要信息是——“收藏美丽”,那么我们今天是不是可以用这样的理念来学习我们的课文了,我想是可以的,学习《济南的冬天》,收藏她的美丽。好,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
师:先看背景材料,老舍,读。(幻灯片放映作者简介)
(生齐读作者简介)
师:这是文学常识,要知道,这一篇精美文章的作者是谁?
生齐答:老舍。
师:齐读这则材料:
生(读):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二、板块一(品析1)
师:好,谢谢。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我们的阅读品析能力。(师放映“课文品析”)什么是“品析”呢?——品味欣赏。我们有三个学习活动,都是让同学们进行阅读能力的历练的。(师出示幻灯片)看,请你看课文,把“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圈出来,然后联系全文内容来证明哪一个词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开始独立思考。
(生独立思考 2分多种后)
师:好的,我们来试一下。用概述的方式来表述你的观点,发言的层次是,大致上两个层次,第一,你认为哪个词,然后阐述你的理由。可以举手发言了。
(生1举手)
师:好,谢谢你。
生1:我觉得应该是用“温晴”这个词,因为课文的开头就是用济南的冬天来作对比,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并以此为课文的主线,贯穿全文。接着就先总后分的聊起了济南的冬天的山顶和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从而点题。
师:好的,听她的发言,关键词咬的很准,文章的首段开头,然后文章的结构,然后文章各个部位之间的关系,都点到了,表扬。好,继续来。
(生2举手)
师:好,请你来。
生2:我认为应该是“理想的境界”这个短语。因为除了济南,在我们这边,我们这里的冬天是寒冷的,是刺骨的,是凛冽的,而济南的冬天却十分温暖,不怎么刮风,所以在济南的人们和我们都梦想着有这样一个冬天,能够很暖和地很舒适地度过一个本应该寒冷的季节,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一个理想,然后济南的冬天为我们实现了。
师:恩,好!有那么温熏的阳光,有那么温馨的水色,怎么不是“理想的境界”呢?续。
(生3举手)
师:请你来。
生3:我也认为“理想的境界”应该是最能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因为第二段的第一句就提到了“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说明即使只有“温晴”,而没有山水的衬托,说明这个冬天也不是最理想的。只有有山有水有阳光,还有温暖的怀抱,真是给人一个最值得在寒冷的季节,不仅是有气候的温暖,而且有温暖在心里流淌。
师:啊,是的是的。有山有水,而且气候是那样的温暖,让每个人心里都有笑意,怎么不是“理想的境界”呢?好,继续。
(生4举手)
师:好,请你来。
生4:首先,如果我觉得,它说概括全文一个大体写的东西的话,那么,“理想的境界”可以用来概括,但它这个问题是说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特点不一定要那么大体,而“理想的境界”这个词显得有些太统一了,很多地方都可以成为理想的境界,而它说是济南冬天的特点,所以,在文章的开头,老舍先生就把济南的冬天和伦敦,北平还有热带进行了比较,从而突出了济南是个温晴的地方,所以我认为,这篇《济南的冬天》,它的特点应该是“温晴”。
师:谢谢。她的分析思路是:先从一般事物的角度来分析“理想的境界”到处都有,然后从特别的环境的角度来肯定“温晴”在这篇课文中可能就是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谢谢你!继续来。
(生5举手)
师:好,请你来。
生5:我觉得应该是用“奇迹”,因为“温晴”、“宝地”或者“有山有水”,在江南的一些地方都是比较的常见的,只有在北方才是用“温晴”的,如果光用“温晴”、“宝地”、“有山有水”,不足以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正因为它“温晴”,所以才让人感觉这是一种奇迹,也正因为它让人感觉非常的奇妙,所以人们才认为它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我觉得“奇迹”是最能概括的。
师:恩,你是从逻辑关系的角度来逐步地进行推理的,只有“温晴”才能够创造“奇迹”,因为“奇迹”而形成“理想的境界”,好,谢谢你!再来说。
(生6举手)
师:你来说。
生6:我认为应该是“温晴”,因为在第一段,作者就说“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说明作者认为济南之所以是个宝地,是因为济南有“温晴”的天气,那么我认为“温晴”是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
师:正是因为“温晴”所以才是“宝地”,正是因为“温晴”所以才是“奇迹”,这又是一番道理。还有吗?
(生7举手)
师:好,请你来说。
生7:我认为应该是“慈善”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因为在别的地方的冬天,花草都凋谢了,树叶都凋落了,而济南的冬天,人们会感到很温暖,人们心里有一种安慰,就觉得也许春天就要到了,就给他们的心灵上带来了一次安慰。
师:恩,这样的慈善呐,小山是那样的美,水色是那样的俊,怎么不让我们感到这样的地方时慈善的呢?好,还有两位同学要发言。你先说,他再说,我们再来看怎么样。请你来。(请生8说)
生8:我认为是“慈善”,因为济南的冬天是有温晴的天气,是慈善的,因为是一个理想的境界,给人很温暖的感觉,所以它是慈善的,前面的词都可以用来看出济南的冬天是一个很慈善的季节。
师:恩,是啊!大自然就像母亲,大自然的造化使济南这座老城就像安适地躺在一个小摇篮里,这样的冬天怎么不慈善呢?
(生9举手)
师:好,你来说。
生9:我觉得济南冬天的特点应该是“宝地”,因为从气候特点上来说,它与北京比是没有风声的,与伦敦比是没有雾的,与热带比是没有毒日的;从景色特点上来说,它有山有水,才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所以说是一块宝地。
师:宝地。适合于我们居住啊,这个宝地是那样的慈善,这个宝地是理想的境界,这真让我们费解啊!
(生10举手)
师:好,说一下。
生10:我认为是“宝地”,因为济南下雪的时候就像是一幅水墨画,而且冬天下雪的时候,水面上不结冰,这种种迹象在我们看来都是很宝贵的,都算是一种奇迹,所以我认为应该是“宝地”。
师:因为有这样的奇迹,所以才算是宝地,哎呀,我觉得我很难说服你们了。我认为这个问题,当然,如果我们说,你自由地选用文中的这些词语来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大概每一个都可以用一下。但是,我们是在全文的基础上来进行分析的。首先我们注意课文第一段的两个关键词:“温晴”,“宝地”。可以这样说,济南是温晴的宝地搜趣网,因为温晴才是宝地,这是一;第二,再从全文看,因为温晴才创造了许多自然的迹,因为温晴才有那样的山、水,和人们的心理感受。我想,温晴这个词,还要从其他的角度来看。下面,我给你们再逐条地、仔细地分析一下。(边放幻灯片边讲解)全文是扣着“温晴的天气”这条主线来写的,所有的景物描写都要突出“温晴”两个字:正因为扣住“温晴”描绘着济南的山和水,作品才铺展出一幅幅淡雅秀美的画面;第二个道理,看顺序,绘天绘地,写雪写水,由暖阳描画到暖城、暖山,描画到不结冰的水,表现的都是“温”和“晴”。继续看。第二段,全景;三段、四段,雪中山色;五段,水上美景。没有哪一幅是写阴冷的,都是“温晴”。因此,这些画面在“温晴”的基调上统一起来,给人和谐一致的美感。还有理由,即使是写雪景,也在表现“温晴”,
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因为晴朗,所以“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晴朗的天气,晴空下的雪上。好,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其他几个短语或词,它们往往在一个段落里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概括这一段的大意或者集中表现作者赞叹的情感。
三、板块二(品析2)
(进入课文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放幻灯片品析二)
师:好的,谢谢同学们,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很好的到课文里来了,我们的思绪很活跃,下面的内容就比较的容易了。第二次品读欣赏,划出“小摇篮”,它在第二段;划出“带水纹的花衣”,它在第三段;划出“小水墨画”,它在第四段;划出“蓝水晶”,它在第五段。如果说作者使用了高妙的修辞技法,在每一个段落里都用了一个关键的比喻来写美丽的济南的冬天的话,那么这四个比喻在每一段里面的作用都值得我们欣赏。注意老师的表述,老师没有说“你最喜欢欣赏的是哪一个”,老师说的是“你最能够欣赏的是哪一个”,那么,也就是说,你要欣赏,还要讲出你的欣赏的内容出来。好的,开始思考。
(学生思考2分多种后)
(师轻声询问学生是否可以了,再等会。)
师:是不是可以讲述观点了?(有学生举手)好,两位,那边,好,我们试一下。
(生1举手)
师:请你来。
生1:我认为我最能欣赏的应该是空灵的蓝水晶,按照课文里的说法,就是从“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一直到“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从这样的描述里看的话,水晶给人的感觉本身就是很玲珑,剔透的,而空灵意思就是说很清净,这样的话,就可以感觉到这块水晶从内到外是没有一丝杂质的,而课文里生动的描写就觉得这是一个春天的景象,万物都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但这明明就是济南的冬天,而这样更能衬托出济南冬天的“温晴”,而且它语言非常的生动,“蓝水晶”、“澄清的河水”,这样很贴切的比喻更让我们感受好像看到一幅风景秀丽的画卷一样。
师:恩,分析得多么的好啊!“空灵的蓝水晶”表现的是一种纯净的美。
(生2举手)
师:好,请你来。
生2:我最能欣赏的是第二段的把小山比作一个摇篮,首先,这个比喻很生动,因为有了小山,所以人们感到心里有了依靠,有了安慰,而且它人们感到舒适,感到暖和,也体现了济南的冬天的温晴。
师:恩,对,不仅表现了“温晴”,还表现了另外一个“温情”,情感的情。继续,哪一位?(有同学第二次举手)
师:你说了一次了,还有没有没说过的。
(生3举手)
师:好,来试一下,先来试一下。
生3:我更能欣赏的是“带水纹的花衣”,因为课文前面一句话写的是“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说明雪没有完全把山给覆盖着,所以是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形象又准确地写出了雪草覆盖的状态,进一步说明了济南的冬天的温晴。
师:恩,美丽,山色的美丽,这个比喻还让我们展开思绪,想到“带水纹的花衣”,
它的整体的美可能就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生4举手)
师:试一下,试一下。
生4:我最能够欣赏的是第五段的“空灵的蓝水晶”,大家都知道,水晶给人以纯洁的感觉,蓝水晶能让人身心舒适,而济南呢,就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纯洁得让人不愿意去碰,就好像是个奇迹,在这一段中,作者用大量的绿来衬托,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盎然的绿,连水都不忍得冻上,更何况是人呢?绿水与蓝天应和,它们相得益彰,即使之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也是那么地融为一体。
师:啊,这样诗意的表达呀,太让我惊叹了!而且我还建议你,如果还加上一句话的话,就是“美丽的色彩,那么蓝汪汪的”。好,谢谢。
(生5举手)
师:你来。
生5:我最能理解的也是“带水纹的花衣”,因为从这一句话看出山的色彩美,黄白相间,并不像其他地方,冬天的山总是嶙峋的,死气沉沉的,从中也能看出济南冬天的温晴。并且,风儿吹过,那些没有被雪覆盖的草在风中摇摆,也能看出这座山很生机勃勃。
师:恩,给我们一种美丽的动感,好,谢谢。还有一个地方没说到吧?
(生6举手)
师:好,你的小手高高举起。(生笑)
生6:我觉得“小水墨画”这个比喻最好,因为它后面加了一句“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这张小水墨画肯定是非常赋有诗意的,这就更衬托出济南的山景的美。
师:好,如果说把你的“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再引申一下,就是古朴。啊,这个冬天,这种色彩显得很古朴,那种画面的构图显得很古朴。好,谢谢你帮了我的忙。刚才我还是于心不忍。(师准备结束这一环节,又有学生举手)
师:还是让你说一下。(大家笑)
生7:我也认为“空灵的蓝水晶”,因为天上和水中都是蓝颜色的,这蓝颜色融为了一体,仿佛让我们置身于一个画中,所以我认为“空灵的蓝水晶”是很好的。
师:恩,好的,你要感谢我满足了你的愿望。(众人笑)好,小结一下,做记录。(边放幻灯片边小结)摇篮太美了!写出了秀美的山形地貌、舒适的冬暖环境(给时间让学生记录);带水纹的花衣,表现的是雪后山色的斑斓和大自然的、小山的飘逸美好的情韵(给时间让学生记录);小水墨画,凸显的是山村的疏朗点缀,山村点缀在小山上,远远看去,那样的美丽,而且因为是冬天,所以它的色彩是古朴淡雅的,这足见作者用小水墨画来比喻冬天的济南的城内的小山的精致之美;空灵的蓝水晶,则显示了天光水色的清净和温暖泉城的亮丽。(给时间让学生记录)总的来看,这篇文章表现手法最高妙的地方就是——以小喻大,以小绘大,以小描绘大,从而表现出景物的画意诗情。
四、板块三(品析3)
(进入最后一个环节的学习 放映幻灯片品析三)
师:这一个学习环节,我们同样表现了同学们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很好的听读能力。继续来,把我们的视点集中在一个精致的片段上,我们要做一次集体的训练——书面作业。我们先来读一下,注意朗读:语速慢一点,读出语气词的味道,读出有些意思不太明显的,但是又有表情作用的词的味道。你看,“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再听“就是下www.souquanme.com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还有“山尖全白了”。你看,这些词好像都没有什么实在的意思,但是都是表达情感的。好,一起来读,最妙的~读!
(生齐声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师:好了,开始集体训练,每个人都要完成四道题,然后选做一道,我开始读题目,你就开始做作业了。(幻灯片放映作业要求)给这段文字进行“画面命名”,要求赋有诗意;圈出全段文字中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用单竖线“划分”的方法表现你读懂了这段文字的层次结构;要品析“顶”字为什么用得好,“镶”字为什么用得好;然后还是自由选做,还可以发现这段文字的一个美妙之处。好,抓紧时间做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在课间巡视,和学生交流,将近4分钟)
师: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第一题,诗意的画面命名。
(生1举手)
师:好,请你来。
生1:我给这段命名的题目是“落雪风景”。
师:“落雪风景”,写的雪写的景,但是落字好像不太好听,好的,谢谢,继续思考。
(生2举手)
师:你呢?
生2:我取的名字是“雪中山色”。
师:“雪中山色”,很聪明,我们刚才有个地方好像出现过一次,“雪中山色”,而且,这段好像就是写的雪中山色。
(师点到生3,生3回答不出。)
师:好,继续思考,为难了,这就是概括。
生4:我写的是“山中雪景”。
师:恩,“山中雪景”,小山雪景。
生5:我写的是“秀山淡雪”。
师:秀美的山,淡淡的雪,“秀山淡雪”,这个组合得不太通俗,谢谢。你呢?
生6:我写的是“秀山粉岭
师:秀山粉什么?粉岭,比较雅,但是人家一下子听不懂,绕过你一次。
生7:我写的是“小雪中温暖的济南”。
师:“小雪中温暖的济南”,把济南改成小山?可能好一点。
(放映幻灯片)
师:好的,我拟的是——注意,你们要学习一个字,“小山雪霁”,这个“霁”是雨后、雪后初晴。你可以拟它“小山雪霁“,也可以拟它“雪后斜阳”。你看,“雪后斜阳”它就概括得全面一点。好,这对同学们是一个考验。
师:第二题,圈出贯穿全段文字的一个字,你说一个字。
生1:我觉得是“妙”。
生2:我觉得应该是“雪”。
生3:我觉得应该是“妙”。
生4:“白”。
生5:我写的是“雪”。
生6:我写的也是“雪”。
师:好,这个又让我为难了,贯穿全文的是白呢,是雪呢,是妙呢,是小呢?我们来看,“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哪里妙呢?是不是后面都写妙啊。文中的主要内容是写雪,但是文中每一个层次表现的都是雪之妙。这是一个难题,同时也考察我们对某一个关键词贯穿全文作用的理解,因此,这个题,如果说,给全分的话是妙字,如果说给一半分数的话是雪字,给三分之一的话是白字。妙字是最妙的,它贯穿全段,而且表达的是作者赞赏的感情啊!
师:第三题用划分表示你读懂了这段的层次。
(生1举手)
师:好,你来说。你的层次划分,出来没有?
生1:“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单独为一个层次,“看吧”一直到“露出点粉色”是第二个层次,“就是下小雪吧”一直到“太秀气了”是第三个层次。
师:恩,好的,谢谢。你的划法?(问生2)
生2:我觉得“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是一个层次,“看吧”一直到“更美的山的肌肤”是一个层次,还有“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到“出点粉色”是一个层次,然后最后一句是一个层次。
师:恩,你是四个层次,他是三个层次,还有没有划法,你有没有划法?你呢?说一下。(问生3:我的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吧”是第一个层次,然后到“更美的山的肌肤”是第二个层次,然后一直到最后。
师:恩,恩,好的。这里面两种答案,而且两种答案里面还有各层次里的正误之分。我们现在来想这样几个道理:第一,总体地说一个景然后分步去描写,这就很自然的把两个层次划分开了。我们再来看,所谓的叙议结合,就是对事物有了一个描叙,或者在事件有了一个记叙之后最后会有一个抒情句或者是一个抒情段或者是一个议论段,在这段搜趣网当中是不是表现为最后一句啊?这样一分析层次就出来了。(边放映幻灯片边讲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划竖线,“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微微露出点粉色。” 都是表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的,然后是议论抒情,收束全段。这才是正确的答案。
师:第四题,我们选两位同学,或者两位同学自动站起来。第一,品析一个“顶”字;第二,品析一个“镶”字。
(生1举手)
师:好,你品析一个字。
生1:我品析“顶”字。我觉得这个“顶”字用得很恰当,因为它把“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比作“日本看护妇”,日本看护妇指的是日本的护士,而护士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十分圣洁的职业,所以我觉得它把山上的矮松顶着一髻儿白花,感觉它十分的圣洁,十分的美丽。写得非常好。
师:恩!突出了它的色彩、位置,都写清楚了,谢谢你。
(生2举手)
师:一个“镶”字,好,你来。
生2:“镶”字贴切的表现了白色山尖连接蓝天就如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形状。
师:恩!形状。
生2:这样就显得特点的美。
师:显得特别的美,你能说一下吗?补充一下呢?(问生3)
生3:“顶”字表现了山上的一髻儿白花的搜趣网形状,这个字很贴切的展现了山的秀美。
师:而且表现了一种手法,谢谢。这两个字用得很精妙。我们来看,“顶”字为什么用得好?形态之美,如果用“扣”字,就不好听了也不好看了;轻盈感,压在头上,扣在头上,覆盖在头上,都不好听——形态美,轻盈感。“镶”字,表现的是线条逶迤,不断地在起伏延长,同时轮廓亮丽,雪山和蓝天,由雪峰上的那条线把它区别开来。(边放映幻灯片边讲解)
师:好,下面的内容,我给大家讲一下,做好记录。(边放映幻灯片边讲解)美妙之处——这一段用了反复的手法,写晴朗的日子里的小雪,写了山上,写了山尖,写了山坡,写了山腰,反复地写;化静为动,带水纹的花衣,就给我们这样的感受;这个术语要知道,以虚写实,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要想象,就像朱自清的《春》的结尾,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小伙子,都是虚的,以虚写实;更重要的是, 段末点题呀,在描叙景物之后有一个抒情式的点题,使整个段落在结构上、在情感上都显得很精致,段末点题,就是下小雪吧。所以这是它的基本的美点。
师:好这一节课,我们其实是实践的文章的一种读法:先整体,再部分,再精段。同学们表现很好,我就觉得在精段的品读上我们还要加把力就更好,谢谢同学们的努力,同学们很辛苦,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