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在燧人氏之前是什么时代
燧人氏为古羌戎的一支,祖居昆仑山,后来下山到合黎山,合黎山也叫人祖山,涂山,山下的河流叫人宗河。古羌戎发祥于青藏高原羌塘地区。在公元前二万八千年至一万年之间,为地球最后一个冰河期的最冷期,原在青藏高原游牧渔猎的古羌戎族从昆仑山下移到祁连山一带的河西走廊,游牧于弱水、黑水、丹水、合黎山、龙首山(又名群玉山)至天祝、古浪之间。
在公元前九千年至八千年间,中国黄河上游发生了第一次大洪水,居住在这一带的古羌戎部落损失惨重。洪水退后,大约在公元前8500年至8200年间。燧人氏的一个主要支系弇(yǎn)兹氏自祁连山开始东迁。这时的燧人氏早已不是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古人,已由渔猎、游牧时期转入半农半牧、火灶、火食时期。后来又逐渐东迁至甘肃永登、兰州、贺兰山、乌达、甘谷、天水一带的黄河、湟水、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流域人口得到大发展,并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盘瓠(hù)氏、华氏、胥氏、赫胥氏、华胥氏、雷泽氏、仇夷氏、婼(ruò)氏也都在这一带化育。黄河中下游只是华夏两部落东征征服的区域。甘肃天祝藏族自称为”华戎“,藏语发音”华“,汉语意思是”英雄部落“,”夏“的发音,是天祝藏族藏语发音,意思是”统一天下“。可见华夏源头在哪里一清二楚了。验证了复旦大学生物学研究结果。
在公元前九千年至八千年间,中国黄河上游发生了第一次大洪水,居住在这一带的古羌戎部落损失惨重。洪水退后,大约在公元前8500年至8200年间。燧人氏的一个主要支系弇(yǎn)兹氏自祁连山开始东迁。这时的燧人氏早已不是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古人,已由渔猎、游牧时期转入半农半牧、火灶、火食时期。后来又逐渐东迁至甘肃永登、兰州、贺兰山、乌达、甘谷、天水一带的黄河、湟水、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流域人口得到大发展,并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盘瓠(hù)氏、华氏、胥氏、赫胥氏、华胥氏、雷泽氏、仇夷氏、婼(ruò)氏也都在这一带化育。黄河中下游只是华夏两部落东征征服的区域。甘肃天祝藏族自称为”华戎“,藏语发音”华“,汉语意思是”英雄部落“,”夏“的发音,是天祝藏族藏语发音,意思是”统一天下“。可见华夏源头在哪里一清二楚了。验证了复旦大学生物学研究结果。
五姓七望都有什么?
五姓包括:崔 卢 李 郑 王
其中崔氏和李氏有两个郡望,这两个姓最为显贵
两者加起来就成七望了,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陇西李氏(今甘肃省东南部)、赵郡李氏(今河北赵县)、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
博陵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到了汉朝,崔业袭爵,居于清河。崔业的弟弟崔仲牟,则另居于博陵安平,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此即为博陵崔氏之始。
东汉以后,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俱为山东望族,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南北朝时,博陵崔氏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两家,即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
博陵崔氏自汉至宋,高官显宦不断。其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的崔玄暐,曾参与“神龙政变”,逼迫周皇武则天退位,迎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唐国号。崔玄暐后被封为博陵郡王、与张柬之、桓彦范、袁恕己、敬晖一起被时人称为“五王”。
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范阳卢氏: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逐赶,离开山东省长清县之卢邑以后,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是聚居于范阳。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www.souquanme.com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的荣耀,因而卢氏家乖亦冠以“范阳堂”的称号。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陇西李氏: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也是附会。
其中崔氏和李氏有两个郡望,这两个姓最为显贵
两者加起来就成七望了,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陇西李氏(今甘肃省东南部)、赵郡李氏(今河北赵县)、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
博陵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到了汉朝,崔业袭爵,居于清河。崔业的弟弟崔仲牟,则另居于博陵安平,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此即为博陵崔氏之始。
东汉以后,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俱为山东望族,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南北朝时,博陵崔氏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两家,即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
博陵崔氏自汉至宋,高官显宦不断。其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的崔玄暐,曾参与“神龙政变”,逼迫周皇武则天退位,迎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唐国号。崔玄暐后被封为博陵郡王、与张柬之、桓彦范、袁恕己、敬晖一起被时人称为“五王”。
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范阳卢氏: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逐赶,离开山东省长清县之卢邑以后,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是聚居于范阳。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www.souquanme.com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的荣耀,因而卢氏家乖亦冠以“范阳堂”的称号。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陇西李氏: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也是附会。
“陇右名望”是何姓?出自何典?
“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一句中“陇右名望”是何姓?出自何典?李姓
在古代,我国各姓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所建立名望、功业的地方,这就是“郡望源地”,也叫“族望地”。诸如赵氏的族望地在天水,钱氏的在彭城,孙氏的在乐安,李氏的在陇右(陇西)等,不一而足。
在古代,我国各姓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所建立名望、功业的地方,这就是“郡望源地”,也叫“族望地”。诸如赵氏的族望地在天水,钱氏的在彭城,孙氏的在乐安,李氏的在陇右(陇西)等,不一而足。
为什么诸葛亮总是想先夺陇右而不是其他地方
蜀汉方面:
诸葛亮为什么西出陇右,东迫长安?
先看诸葛亮伐魏的的主攻方向和最终目标。
诸葛亮提出“复兴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就将目标定为还都洛阳。而从成都到洛阳有三条路:
1. 从长江出江陵,自襄阳取宛洛
2. 一自汉中延汉水东去直取宛洛
3. 从汉中过长安潼关取洛阳
从关羽死后,第一条路已经不通。
而后两条路皆是以汉中为枢纽,就是补给中心和战争基地。
既然是以汉中为基地则进兵之路又有三条:
1. 从上庸延汉川东下襄邓攻宛洛
上庸以东有武当山,凤山,而且中间城池过多。〔司马懿后来偷袭了孟达,断了这条路〕,并不利大军机动。
2. 从秦岭〔终南山〕走三条谷北进
从这里出去就是要直取潼关,但运输不畅,易中埋伏
而且有另一原因,故诸葛亮没有采用此道
3. 出陇右迂回长安
这是诸葛亮无奈之举,因为他只有这么一条路可走,而且他也必须走。
汉中:
诸葛亮在战前规划时,肯定要以汉中为基地。为什么哪?我们来分析汉中平原的地理。汉中地区东有武当山,北有秦岭和南有大巴山,群山包围中间为一谷地平原。南郑在汉中的西南边,从地理上看有利于军屯。所以以他为补给中线是正确的。而且他是蜀汉的北大门,群山环绕易守难攻,做到了进退相宜的地步。曹魏的几次进攻都受阻于汉中,证明了汉中对于蜀汉的重要。再说说汉中和成都是如何联系的,从今天的地图可以看到,从汉中到成都要经过广远到剑阁到棉阳到得阳到成都。路途遥远,还要经过剑阁天险,所以从蜀汉中运粮到汉中,从陆路运输的确是很难。
所以蜀汉一旦失去汉中,首先是没有反攻的余地,其次就意味着离灭亡不远了。
陇右:
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为什么非要www.souquanme.com从陇右出兵,而不从秦岭谷道出兵那?其最重要原因就是补给〔并非军械,而是粮草〕困难。
陆路补给,我们从地理看,从成都平原到汉中平原的陆路补给太难,所以与其说是蜀汉之力来对抗魏,不如说以汉中之力来对抗,为什么哪?意味诸葛亮的一切补给都要从汉中得到,因为其他方面很难供给他粮食。而作为一个指挥官,首先要考虑粮草问题,先看汉中可以支持多少的军队,汉末天下大乱,流落到汉中的流民很多,担曹操在汉中失败后,将许多人口带到了关中,所以汉中的人口并不会很多,但诸葛亮要养近10万大军,就已经很困难了,这也导致以诸葛亮在汉中闭关,休养生息。但是如果要进攻长安以汉中的粮食是绝对不够的,但从成都补给也很难,就一定要从敌人那里去夺粮食。所以不出秦岭谷道关键一点是缺少补给。而从陇右出兵则补给可以从敌人那里获得。为什么哪?邓艾在论陇右的地理时说:“陇右是敌人和我都可以来的地方,就是孙子说的通地,而通地居高阳者以利粮道,利粮道则战则利”
而这才是问题的真正关键的地方,就是水运,从蜀地到汉中,除了陆地外,还有嘉陵江水道,嘉陵江水道发源于陈仓〔宝鸡〕以西南的散关,斜谷水从东汇合。嘉陵江南南可通蜀中广原,剑阁一线,关键的关键是北线,诸葛亮说:“祁山去沮五百里,有人万户”他是按水程计算运输军粮的,如果蜀汉军以水运补给,则可到达的地方,西是祁山,北为上硅,东为故道和斜谷。也就是说蜀汉的军队在通过水运的情况下,在陇右可以建立第二个补给中线以供进攻用〔解决了粮食的运输问题〕,而蜀汉军队可用来屯粮的地方就是祁山,上硅,故道,斜谷,而其关键是从这些地方可以和关中的渭水水系相连,而渭水是关中的水系。以渭水为补给则到达关中各地不过百里之路,而诸葛亮的军事天才就在于将嘉陵江和渭水水系连接为源源不断的补给线。如果诸葛亮将这条补给线建立成功,则进攻长安的第一步就迈的很踏实了。
诸葛亮为什么西出陇右,东迫长安?
先看诸葛亮伐魏的的主攻方向和最终目标。
诸葛亮提出“复兴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就将目标定为还都洛阳。而从成都到洛阳有三条路:
1. 从长江出江陵,自襄阳取宛洛
2. 一自汉中延汉水东去直取宛洛
3. 从汉中过长安潼关取洛阳
从关羽死后,第一条路已经不通。
而后两条路皆是以汉中为枢纽,就是补给中心和战争基地。
既然是以汉中为基地则进兵之路又有三条:
1. 从上庸延汉川东下襄邓攻宛洛
上庸以东有武当山,凤山,而且中间城池过多。〔司马懿后来偷袭了孟达,断了这条路〕,并不利大军机动。
2. 从秦岭〔终南山〕走三条谷北进
从这里出去就是要直取潼关,但运输不畅,易中埋伏
而且有另一原因,故诸葛亮没有采用此道
3. 出陇右迂回长安
这是诸葛亮无奈之举,因为他只有这么一条路可走,而且他也必须走。
汉中:
诸葛亮在战前规划时,肯定要以汉中为基地。为什么哪?我们来分析汉中平原的地理。汉中地区东有武当山,北有秦岭和南有大巴山,群山包围中间为一谷地平原。南郑在汉中的西南边,从地理上看有利于军屯。所以以他为补给中线是正确的。而且他是蜀汉的北大门,群山环绕易守难攻,做到了进退相宜的地步。曹魏的几次进攻都受阻于汉中,证明了汉中对于蜀汉的重要。再说说汉中和成都是如何联系的,从今天的地图可以看到,从汉中到成都要经过广远到剑阁到棉阳到得阳到成都。路途遥远,还要经过剑阁天险,所以从蜀汉中运粮到汉中,从陆路运输的确是很难。
所以蜀汉一旦失去汉中,首先是没有反攻的余地,其次就意味着离灭亡不远了。
陇右:
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为什么非要www.souquanme.com从陇右出兵,而不从秦岭谷道出兵那?其最重要原因就是补给〔并非军械,而是粮草〕困难。
陆路补给,我们从地理看,从成都平原到汉中平原的陆路补给太难,所以与其说是蜀汉之力来对抗魏,不如说以汉中之力来对抗,为什么哪?意味诸葛亮的一切补给都要从汉中得到,因为其他方面很难供给他粮食。而作为一个指挥官,首先要考虑粮草问题,先看汉中可以支持多少的军队,汉末天下大乱,流落到汉中的流民很多,担曹操在汉中失败后,将许多人口带到了关中,所以汉中的人口并不会很多,但诸葛亮要养近10万大军,就已经很困难了,这也导致以诸葛亮在汉中闭关,休养生息。但是如果要进攻长安以汉中的粮食是绝对不够的,但从成都补给也很难,就一定要从敌人那里去夺粮食。所以不出秦岭谷道关键一点是缺少补给。而从陇右出兵则补给可以从敌人那里获得。为什么哪?邓艾在论陇右的地理时说:“陇右是敌人和我都可以来的地方,就是孙子说的通地,而通地居高阳者以利粮道,利粮道则战则利”
而这才是问题的真正关键的地方,就是水运,从蜀地到汉中,除了陆地外,还有嘉陵江水道,嘉陵江水道发源于陈仓〔宝鸡〕以西南的散关,斜谷水从东汇合。嘉陵江南南可通蜀中广原,剑阁一线,关键的关键是北线,诸葛亮说:“祁山去沮五百里,有人万户”他是按水程计算运输军粮的,如果蜀汉军以水运补给,则可到达的地方,西是祁山,北为上硅,东为故道和斜谷。也就是说蜀汉的军队在通过水运的情况下,在陇右可以建立第二个补给中线以供进攻用〔解决了粮食的运输问题〕,而蜀汉军队可用来屯粮的地方就是祁山,上硅,故道,斜谷,而其关键是从这些地方可以和关中的渭水水系相连,而渭水是关中的水系。以渭水为补给则到达关中各地不过百里之路,而诸葛亮的军事天才就在于将嘉陵江和渭水水系连接为源源不断的补给线。如果诸葛亮将这条补给线建立成功,则进攻长安的第一步就迈的很踏实了。
关于标点趣味语文
标点符号我们司空见惯,它是用来标明句读、语气和专名的书写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其在行文当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特定的用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有助于准确地记录口语和正确理解文意,如果错用或不用标点符号,就会影响书面语言的准确性,甚至产生歧义。
如: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夺得了冠军
这句话可以用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不同的意思:
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夺得了冠军。
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夺得了冠军。
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夺得了冠军?
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夺得了冠军?
标 号 点 号
标点符号可以分为标号和点号两大类共16种。
标号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着重号、间隔号、专名号、连接号等。主要用于表示标明词语和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的,但其中的破折号、省略号、间隔号又见表停顿。如:今天我们观看了《慈禧太后》。书名号表示《慈禧太后》是一部影片,而不是真的慈禧太后。
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主要用以表示停顿,但其中句末的句号、问号、感叹号又兼表语气。如:爸爸让小明同两个姐姐一起合作,开车去拉苹果。
这句话如果没有标点就成了“爸爸让小明开车拉苹果。”有时候标点符号表停顿的作用同语言中的停顿并非完全一致,朗读中没有标点的地方也不见得就没有停顿。
正 确 使 用 标 点 符 号
在实际中运用标点符号,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和句子结构来决定。在此将标点符号的用法作一简单的分析。
一、标号的用法
1、引号: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或所强调的词语。
(1)用在直接引语的前后。如:
校长高兴得说:“我们学校的教学成绩名列前茅。”
(2)用来强调某些词语或表示特定点称谓。如:
“朦胧诗”真的“朦胧”得不可理解吗? (强调)
大家叫他“和事佬”。 (特定称谓)
(3)用来提引某些词语,表否定、讽刺或词性活用。如:
流行感冒也是“时髦”的吗? (否定)
怎么,你这个“电脑专家”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讽刺、否定)
大家都喝白干,我也“白干”一次。 (词性活用)
在运用引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引号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之分,引号内用引号,则“外双内单”。
(2)如果引文连着好几个段落,则每段开头都用前引号,最后一段末尾才用后引号。
(3)单独完整的引用别人的句子,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里。
(4)引语是一句话的组成部分,且引语恰处在句末,则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外。
(5)引语不是处在句末,且引语后又需要停顿,则在引号外使用句中点号。
(6)如引语后不需要停顿,引号内外都不必使用点号。
(7)直接引语要用引号,间接引语不用引号。
(8)“说”的前后有直接引语,则引语的点号放在括号内,“说”后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
2、括号:表示文中的注释部分。主要作用如下:
(1)用来表示注音释义、注明时地、出处、作者或表示存疑。
(2)用来插叙。
(3)在剧本里说明视角、地点、人物、道具、动作等。
(4)用来括住表示次序的词,如“(甲)…(乙)…”在括号后不必再用顿号。
使用括号应该注意:
(1)用在句子中间的括号应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括号内的文字如果要用标点,则最后一个点号(除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外)应该省略。
(2)用在句外的括号在句末的标点之后,括号内的文字该用标点符号则照用。
(3)如果括号内的文字不是一句话,则不用句号。
(4)括号分圆括号、方括号、六角括号、方头括号等写法,一般使用圆括号。
3、破折号:主要用来表示后面的文字是注释性的或语义的转折、跳跃,也可表示语音中断、延长等。
破折号还表示时间地点等的起止,如:“上海-----广州”;用在副标题之前;用来表示插入语;用在同位语或歇后语中间。
4、省略号: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有以下用法搜趣网:
(1)引用语的省略。如:他激动地唱起来:“婷婷白桦……”
(2)举例性的省略。如:桌子上摆着很多水果,香蕉、木瓜、桃……
(3)对话中说话中断或沉默。如:老师:你怎么偷偷吸烟?
学生:我……
(4)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如:哗啦,哗啦……
(5)表示话语的断续。如:“哥哥……一定要照顾好……搜趣网父母……”
运用省略号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运用,该用则用。
(2)文中用了“等等”一词或“等”时,已经表示省略。
(3)省略号的后面一般不用别的点号。
5、书名号:表示书刊作品的名称。
在运用书名号是要注意,书名号内再用书名号,则外双内单;书名号旨在引用时才用,写文章时标题不用书名号。
6、着重号:表示需要强调的词语和句子。
用着重号的地方,往往需要重读,有时还要适当放慢朗读的速度。
7、间隔号:又称分读号或音界号,其主要作用有:
(1)表示月份和日期之间的间隔。如:“九一八”事变
(2)表示书名和篇名的分界,一般间隔号前是书名。
如:“却之不恭”出自《孟子万章下》。
(3)表示某些民族的姓和名的分界,一般名在前,姓在后。
如: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8、专名号:表示人名、地名、朝代名等,在横行汉字下面,竖行汉字右侧。
如:李白,陇右人氏,字太白。
9、连接号:表示前后词语意义密切相关。它们的作用是把前后相关词语连成一个整体。连接号在文中只占一个字的位置。
如:这次培训学习需要5--7天时间。
二、点号的用法
1、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的停顿。
句号主要用于陈述句,表陈述语气。也可用于搜趣网祈使句,表商量的语气。如:
今天街上人很多。 我能行,让我去吧。
2、问号:表示一句问话完了后的停顿。主要用来表示询问语气和反问语气。
需要注意的是:
(1)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代词(如:为什么)或疑问格式(如:能不能),但全句不见得有疑问语气,这种句子的句末不能用问号。如:
校委会就要不要上晚自习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2)表示选择的问句。问号应该放在句末,各选择项之间用逗号,非选择问句连用,则可连续使用问号。
(3)主谓倒置的变式句,问好应该放在句末,句中用逗号。如:
还不去吗,他爸?
3、感叹句:表示抒发强烈感情的句子后的停顿。用于感叹句和感情浓厚的祈使句之后;表示强烈呼语和相声词后也用感叹号,使之成为独立的句子。
应该注意的是:
(1)不可滥用感叹号。
(2)不必在句末连用两个以上的感叹号。
(3)成分倒置(倒装)的感叹句和祈使句,感叹号用在句末,中间用逗号间隔。
(4)一般问号和感叹号不连用。只有表示强烈感情兼表疑问或反问的句子才连用。
4、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凡不宜用其他点号的地方都可用逗号。
(1)为了强调主语或主谓都较长,则主谓之间用逗号。
(2)主语后面有语气词,则适合用句号。
(3)主谓倒置的情况下,主谓间用逗号。
(4)主语是受事者,谓语是主谓短语,则主谓间用逗号。
(5)动语是一个表心理或简易的动词,宾语较长,则用逗号。
(6)用在句首的状语之后。
(7)主谓中间有独立语,在独立语前后用逗号,独立语在句首,其后用逗号;在句末则其前用逗号。
(8)用在有较长短语组成的并列短语中间。
(9)用在分句之间。
(10)还可以用在某些关联词之后。
当然,文章也并非一逗到底,要兼顾句子的结构,表达的语气等。
5、顿号:表示较短的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表次序的数词后也常用顿号。
要注意以下几点:
(1)并列词语中间出现“和、与、及”等连词时,连词前面不能再用顿号。
(2)表示概数的数词之间一般不用顿号。如:“大概有七八个人吧。”
(3)语气紧凑结构清楚的并列成分之间不用顿号。如:“东南西北”
(4)并列简称,紧缩语中间不宜用顿号。如:“全国工农商联合经营”
(5)避免误用顿号而引起歧义。
6、分号:表示复杂的复句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1)复句中只要一部分是分句群组成,另一部分即使是单句组成也要用分号间隔。
(2)原则上,分号表示多重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3)原则上,分号只用在复句中,不用再单句中,但单句中包含复句或有复杂的宾语,且宾语前有冒号,也可用分号。
分号的运用应注意:
(1)只有两个分句组成的复句,不必用分号。
(2)分号运用不当容易造成句子层次不清。
7、冒号:主要表示提示或总括的停顿,表示下文有话要说或下文总结上文。
冒号也用在书信、发言稿等开头称谓后面,还可用在举例说明的词后面。
一般在没有较大停顿时,不宜用冒号,如果“说、问”等在直接引语的中间或后面,不能用冒号。
标 点 使 用 趣 味 故 事
中国自古以来,都没有定出标点符号来分清文章句意,只是自行断句而念诵出来,因而往往出现意思上的偏差和争拗。直至清末年间,中西学术文化交流甚密,以标点符号断句的特性,才被国人认识。断句不当造成意思上的偏差常引来不少笑话。我们来看看几个有关“断句”的有趣故事。
一、雨果的电报
维克多 雨果是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在写完伟大的名著《悲惨世界》之后,很快把稿子寄给了一家出版社。过了一段时间,他想知道这部书稿有没有被接受,于是就给出版社发了一份电报,内容只有一个标点符号“?”,落款为“雨果”。出版社的编辑收到后,也立即给雨果回了一份电报,内容是这样的:“!——编辑室。”
不久,这部震惊文坛的巨著就出版面世了,雨果和编辑之间的电报也被传为佳话。
二、 王勇智斗财主
王勇聪明而且勇敢。他专爱和有钱有势的人作对。一个财主为了报复他,故意雇他做长工。
一天,财主和老婆下棋,把王勇叫到跟前说:“咱们赌个输赢。你猜这盘棋谁赢?猜对了,赏你一个元宝;猜错了,打你20皮鞭。”
王勇随即写了“你赢她输”四个字。
财主故意输给了老婆,得意洋洋地要打王勇20皮鞭。王勇念道:“你赢她?输!”财主无话可说。
第二盘,财主赢了老婆。王勇又把这4个字读了一遍:“你赢,她输。”财主也没有办法,既没有打成王勇,又赔了元宝。
三、 妙用标点保性命
清朝末年,掌握朝政大权的慈禧太后让一位书法家题扇。那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是,由于书法家一时疏忽,题诗时漏掉了一个“间”字。慈禧看后大怒,认为是故意欺她没有学识,要把那个书法家问成死罪,那个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说: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词。随后当场重新断句并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后,无言以对,只好赐给书法家银子。危急时刻,这位书法家妙用标点,保住了自身性命。
希望能帮到你
如: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夺得了冠军
这句话可以用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不同的意思:
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夺得了冠军。
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夺得了冠军。
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夺得了冠军?
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夺得了冠军?
标 号 点 号
标点符号可以分为标号和点号两大类共16种。
标号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着重号、间隔号、专名号、连接号等。主要用于表示标明词语和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的,但其中的破折号、省略号、间隔号又见表停顿。如:今天我们观看了《慈禧太后》。书名号表示《慈禧太后》是一部影片,而不是真的慈禧太后。
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主要用以表示停顿,但其中句末的句号、问号、感叹号又兼表语气。如:爸爸让小明同两个姐姐一起合作,开车去拉苹果。
这句话如果没有标点就成了“爸爸让小明开车拉苹果。”有时候标点符号表停顿的作用同语言中的停顿并非完全一致,朗读中没有标点的地方也不见得就没有停顿。
正 确 使 用 标 点 符 号
在实际中运用标点符号,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和句子结构来决定。在此将标点符号的用法作一简单的分析。
一、标号的用法
1、引号: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或所强调的词语。
(1)用在直接引语的前后。如:
校长高兴得说:“我们学校的教学成绩名列前茅。”
(2)用来强调某些词语或表示特定点称谓。如:
“朦胧诗”真的“朦胧”得不可理解吗? (强调)
大家叫他“和事佬”。 (特定称谓)
(3)用来提引某些词语,表否定、讽刺或词性活用。如:
流行感冒也是“时髦”的吗? (否定)
怎么,你这个“电脑专家”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讽刺、否定)
大家都喝白干,我也“白干”一次。 (词性活用)
在运用引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引号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之分,引号内用引号,则“外双内单”。
(2)如果引文连着好几个段落,则每段开头都用前引号,最后一段末尾才用后引号。
(3)单独完整的引用别人的句子,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里。
(4)引语是一句话的组成部分,且引语恰处在句末,则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外。
(5)引语不是处在句末,且引语后又需要停顿,则在引号外使用句中点号。
(6)如引语后不需要停顿,引号内外都不必使用点号。
(7)直接引语要用引号,间接引语不用引号。
(8)“说”的前后有直接引语,则引语的点号放在括号内,“说”后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
2、括号:表示文中的注释部分。主要作用如下:
(1)用来表示注音释义、注明时地、出处、作者或表示存疑。
(2)用来插叙。
(3)在剧本里说明视角、地点、人物、道具、动作等。
(4)用来括住表示次序的词,如“(甲)…(乙)…”在括号后不必再用顿号。
使用括号应该注意:
(1)用在句子中间的括号应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括号内的文字如果要用标点,则最后一个点号(除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外)应该省略。
(2)用在句外的括号在句末的标点之后,括号内的文字该用标点符号则照用。
(3)如果括号内的文字不是一句话,则不用句号。
(4)括号分圆括号、方括号、六角括号、方头括号等写法,一般使用圆括号。
3、破折号:主要用来表示后面的文字是注释性的或语义的转折、跳跃,也可表示语音中断、延长等。
破折号还表示时间地点等的起止,如:“上海-----广州”;用在副标题之前;用来表示插入语;用在同位语或歇后语中间。
4、省略号: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有以下用法搜趣网:
(1)引用语的省略。如:他激动地唱起来:“婷婷白桦……”
(2)举例性的省略。如:桌子上摆着很多水果,香蕉、木瓜、桃……
(3)对话中说话中断或沉默。如:老师:你怎么偷偷吸烟?
学生:我……
(4)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如:哗啦,哗啦……
(5)表示话语的断续。如:“哥哥……一定要照顾好……搜趣网父母……”
运用省略号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运用,该用则用。
(2)文中用了“等等”一词或“等”时,已经表示省略。
(3)省略号的后面一般不用别的点号。
5、书名号:表示书刊作品的名称。
在运用书名号是要注意,书名号内再用书名号,则外双内单;书名号旨在引用时才用,写文章时标题不用书名号。
6、着重号:表示需要强调的词语和句子。
用着重号的地方,往往需要重读,有时还要适当放慢朗读的速度。
7、间隔号:又称分读号或音界号,其主要作用有:
(1)表示月份和日期之间的间隔。如:“九一八”事变
(2)表示书名和篇名的分界,一般间隔号前是书名。
如:“却之不恭”出自《孟子万章下》。
(3)表示某些民族的姓和名的分界,一般名在前,姓在后。
如: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8、专名号:表示人名、地名、朝代名等,在横行汉字下面,竖行汉字右侧。
如:李白,陇右人氏,字太白。
9、连接号:表示前后词语意义密切相关。它们的作用是把前后相关词语连成一个整体。连接号在文中只占一个字的位置。
如:这次培训学习需要5--7天时间。
二、点号的用法
1、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的停顿。
句号主要用于陈述句,表陈述语气。也可用于搜趣网祈使句,表商量的语气。如:
今天街上人很多。 我能行,让我去吧。
2、问号:表示一句问话完了后的停顿。主要用来表示询问语气和反问语气。
需要注意的是:
(1)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代词(如:为什么)或疑问格式(如:能不能),但全句不见得有疑问语气,这种句子的句末不能用问号。如:
校委会就要不要上晚自习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2)表示选择的问句。问号应该放在句末,各选择项之间用逗号,非选择问句连用,则可连续使用问号。
(3)主谓倒置的变式句,问好应该放在句末,句中用逗号。如:
还不去吗,他爸?
3、感叹句:表示抒发强烈感情的句子后的停顿。用于感叹句和感情浓厚的祈使句之后;表示强烈呼语和相声词后也用感叹号,使之成为独立的句子。
应该注意的是:
(1)不可滥用感叹号。
(2)不必在句末连用两个以上的感叹号。
(3)成分倒置(倒装)的感叹句和祈使句,感叹号用在句末,中间用逗号间隔。
(4)一般问号和感叹号不连用。只有表示强烈感情兼表疑问或反问的句子才连用。
4、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凡不宜用其他点号的地方都可用逗号。
(1)为了强调主语或主谓都较长,则主谓之间用逗号。
(2)主语后面有语气词,则适合用句号。
(3)主谓倒置的情况下,主谓间用逗号。
(4)主语是受事者,谓语是主谓短语,则主谓间用逗号。
(5)动语是一个表心理或简易的动词,宾语较长,则用逗号。
(6)用在句首的状语之后。
(7)主谓中间有独立语,在独立语前后用逗号,独立语在句首,其后用逗号;在句末则其前用逗号。
(8)用在有较长短语组成的并列短语中间。
(9)用在分句之间。
(10)还可以用在某些关联词之后。
当然,文章也并非一逗到底,要兼顾句子的结构,表达的语气等。
5、顿号:表示较短的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表次序的数词后也常用顿号。
要注意以下几点:
(1)并列词语中间出现“和、与、及”等连词时,连词前面不能再用顿号。
(2)表示概数的数词之间一般不用顿号。如:“大概有七八个人吧。”
(3)语气紧凑结构清楚的并列成分之间不用顿号。如:“东南西北”
(4)并列简称,紧缩语中间不宜用顿号。如:“全国工农商联合经营”
(5)避免误用顿号而引起歧义。
6、分号:表示复杂的复句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1)复句中只要一部分是分句群组成,另一部分即使是单句组成也要用分号间隔。
(2)原则上,分号表示多重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3)原则上,分号只用在复句中,不用再单句中,但单句中包含复句或有复杂的宾语,且宾语前有冒号,也可用分号。
分号的运用应注意:
(1)只有两个分句组成的复句,不必用分号。
(2)分号运用不当容易造成句子层次不清。
7、冒号:主要表示提示或总括的停顿,表示下文有话要说或下文总结上文。
冒号也用在书信、发言稿等开头称谓后面,还可用在举例说明的词后面。
一般在没有较大停顿时,不宜用冒号,如果“说、问”等在直接引语的中间或后面,不能用冒号。
标 点 使 用 趣 味 故 事
中国自古以来,都没有定出标点符号来分清文章句意,只是自行断句而念诵出来,因而往往出现意思上的偏差和争拗。直至清末年间,中西学术文化交流甚密,以标点符号断句的特性,才被国人认识。断句不当造成意思上的偏差常引来不少笑话。我们来看看几个有关“断句”的有趣故事。
一、雨果的电报
维克多 雨果是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在写完伟大的名著《悲惨世界》之后,很快把稿子寄给了一家出版社。过了一段时间,他想知道这部书稿有没有被接受,于是就给出版社发了一份电报,内容只有一个标点符号“?”,落款为“雨果”。出版社的编辑收到后,也立即给雨果回了一份电报,内容是这样的:“!——编辑室。”
不久,这部震惊文坛的巨著就出版面世了,雨果和编辑之间的电报也被传为佳话。
二、 王勇智斗财主
王勇聪明而且勇敢。他专爱和有钱有势的人作对。一个财主为了报复他,故意雇他做长工。
一天,财主和老婆下棋,把王勇叫到跟前说:“咱们赌个输赢。你猜这盘棋谁赢?猜对了,赏你一个元宝;猜错了,打你20皮鞭。”
王勇随即写了“你赢她输”四个字。
财主故意输给了老婆,得意洋洋地要打王勇20皮鞭。王勇念道:“你赢她?输!”财主无话可说。
第二盘,财主赢了老婆。王勇又把这4个字读了一遍:“你赢,她输。”财主也没有办法,既没有打成王勇,又赔了元宝。
三、 妙用标点保性命
清朝末年,掌握朝政大权的慈禧太后让一位书法家题扇。那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是,由于书法家一时疏忽,题诗时漏掉了一个“间”字。慈禧看后大怒,认为是故意欺她没有学识,要把那个书法家问成死罪,那个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说: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词。随后当场重新断句并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后,无言以对,只好赐给书法家银子。危急时刻,这位书法家妙用标点,保住了自身性命。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