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找点老子的名句吧
都是名句——
《老子》八十一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jPFaMCPy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
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
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
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
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
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
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
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
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
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
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
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
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
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
人,而贵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
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
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
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
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
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7.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
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
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
妙。
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
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
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
割。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
之。夫物或行或随、或??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
泰。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后必有凶
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
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
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
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
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
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
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
其大。
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
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
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
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
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
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
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
华。故去彼取此。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
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
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
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
誉。不欲????如玉珞珞搜趣网如石。
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
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
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
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
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
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
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
见而明。不为而成。
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
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9.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
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
目,圣人皆孩之。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
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
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
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
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53.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
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
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
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
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
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5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
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
天下贵。
5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
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
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9.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
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之道。
60.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
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61.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
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
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62.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
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
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6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
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
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
不敢为。
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
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
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66.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
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
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7.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
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
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6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
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69.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
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
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7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
病,是以不病。
72.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73.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
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7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
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
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7.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
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
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7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
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
王。正言若反。
79.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
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80.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
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八十一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jPFaMCPy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
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
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
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
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
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
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
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
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
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
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
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
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
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
人,而贵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
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
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
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
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
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7.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
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
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
妙。
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
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
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
割。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
之。夫物或行或随、或??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
泰。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后必有凶
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
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
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
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
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
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
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
其大。
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
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
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
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
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
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
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
华。故去彼取此。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
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
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
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
誉。不欲????如玉珞珞搜趣网如石。
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
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
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
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
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
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
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
见而明。不为而成。
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
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9.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
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
目,圣人皆孩之。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
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
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
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
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53.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
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
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
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
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
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5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
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
天下贵。
5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
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
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9.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
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之道。
60.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
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61.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
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
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62.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
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
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6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
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
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
不敢为。
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
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
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66.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
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
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7.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
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
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6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
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69.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
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
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7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
病,是以不病。
72.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73.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
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7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
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
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7.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
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
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7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
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
王。正言若反。
79.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
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80.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
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自古硬弩弦先断,从来钢刀口易伤 什么意思
在世间,从来都是硬弩的弦先断,每每见到锋利钢刀的刀口容易损伤。惹祸都是因为语言不当造成的,过患大多是心狠手辣、心地不善招致的。
遇到石头等坚硬物时,为什么钢刀的口最容易损伤呢?就是因为刀口太锋利了。为什么硬弩的弦最容易断呢?就是因为绷得太紧了。这说明一个道理:在世间如果人的行为太粗暴、性情太刚强,就会处处遇到不顺。所以我们应该经常保持柔和的态度,心平气和地处理问题,这样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办。
我们还要时刻观照自己的语言,否则也会导致种种祸患。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为,如果人的语言过多,反而会带来不便。孔子也说,花语巧言足以扰乱人的德行。所以大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
《辩意长者子经》云:“心调能柔和,谦让而敬顺,学问诵习经,乃为人中尊。”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心调柔,对别人谦让恭敬随顺,同时又能学习持诵经论,这就是人当中最尊贵、最了不起的。所以,如果我们能有一颗调柔的心,对与人交往或者做事情都会有很大利益。
性格过于刚烈一时受了气,意气用事,长期以往就忘了原本的自己。可大可小,这个自己知错就改就好。
遇到石头等坚硬物时,为什么钢刀的口最容易损伤呢?就是因为刀口太锋利了。为什么硬弩的弦最容易断呢?就是因为绷得太紧了。这说明一个道理:在世间如果人的行为太粗暴、性情太刚强,就会处处遇到不顺。所以我们应该经常保持柔和的态度,心平气和地处理问题,这样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办。
我们还要时刻观照自己的语言,否则也会导致种种祸患。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为,如果人的语言过多,反而会带来不便。孔子也说,花语巧言足以扰乱人的德行。所以大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
《辩意长者子经》云:“心调能柔和,谦让而敬顺,学问诵习经,乃为人中尊。”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心调柔,对别人谦让恭敬随顺,同时又能学习持诵经论,这就是人当中最尊贵、最了不起的。所以,如果我们能有一颗调柔的心,对与人交往或者做事情都会有很大利益。
性格过于刚烈一时受了气,意气用事,长期以往就忘了原本的自己。可大可小,这个自己知错就改就好。
求书,老子的《道德经》原文,不要翻译,谢谢啦,有的发我!
老子道德经
道 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
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
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jPFaMCPy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德 篇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www.souquanme.com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搜趣网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其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我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鲜有不伤其手者矣。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 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
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
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jPFaMCPy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德 篇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www.souquanme.com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搜趣网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其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我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鲜有不伤其手者矣。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矛与盾(文言文)的译文
十八般兵器——矛
矛为兵刃中最长之物,故有丈八蛇矛之称;惟所谓丈八者,以周尺计之,合今之通用尺一丈四尺有奇;以此推之,则矛之由来,实在周代,或周代以前,来历亦甚悠久,惟当时战术未精,各种兵刃使用之法,亦极简单,非若后之武术,以繁取胜,以多矜奇也。车战时代,两阵相对极远,非长兵不能及;故利用枪矛以为进攻之具,而佐之箭弩,矛之所以长丈八者,亦由于是。至马战时代,矛已觉其太长,不免有周转不灵之病,故用矛者已不若用枪者之多矣。以迄近代,火器盛行,古兵刃淘汰殆尽,即习武者亦类多不知矛之使法,不若刀枪等法,尚未绝传也。兹在旧书摊上得抄本,题曰「长矛八法,」想系古之有心人,图绘以示后人者;考其使用之法,与长枪略同,枪中有八母枪,盖即脱胎于此,枪出于矛,其信然也。
矛属于刺兵,是枪的前身。原始社会,人类就用兽角、竹片、尖形石块刺杀动物,后来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可知为主要兵器。
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矛,宜刺之兵也,三分其长,二为刃、一为。刃之脊隆起,脊之两旁微陷,以通空气,取其刃而易拔也。」
《周礼•考工记•庐人》:「庐人为庐器,戈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攻国之人众,行地远,食饮饥,且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守国之人寡,食饮饱,行地不远,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长。」
《周礼•考工记•庐人》:「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郑玄注:「八尺曰寻,倍寻曰常。酋、夷,长短名;酋之言遒也。酋,近;夷,长矣。」
《周礼•考工记•庐人》:「凡为酋矛,参分其长,二在前,一在后,而围之;五分其围,去一以为晋围,参分其晋围,去一以为刺围。」
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的秦俑从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镞、矛、戈、钺、吴钩等。就是两千两百年前,秦代军队武器装备的再现。戈、矛、戟这三种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长木柄,下端装有铜,有的矛柄长达6.3公尺。
汉代,矛的形制甚多,汉刘熙《释名•释兵》:「矛,冒也,刃下冒矜也。下头曰:入地也,松椟长三尺,其矜宜轻,以松作之也。椟,速椟也,前刺之言也。」
汉刘熙《释名•释兵》:「矛长丈八尺曰俏,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杀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敌阵之矛也。仇矛,头有三叉,言可以讨仇敌之矛也;夷矛,夷,常也,其矜长丈六尺,不言常而曰夷者,言其可夷灭敌,亦车上所持也;矛,长九尺者也,霍也,所中霍然即破裂也。殳矛,殳,殊也,长丈二尺而无刃,有所撞 于车上,使殊离也。」俏 犬+肖
汉刘熙《释名•释用器》:「仇矛,仇,雠也,所伐则平,如讨仇雠也。」
汉刘熙《释名•释兵》:「 (小矛),延也,达也,去此至彼之言也。」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屈卢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为阵关下。」(《典略》:「周有屈卢之矛。」)
蛇 矛 通体铁制,由矛头、矛柄、矛鐏三部分组成。矛头长二尺余,扁平,弯曲如蛇形,两面有刃,故称蛇矛。
长 矛 矛头长七八寸,形如枪头,呈棱形。其下与柄相接,矛柄也可硬木制,粗如盈把,长一丈六余有余。矛鐏是柄的饰物,也有铜制者,呈锥尖形,可使矛插地而不倒。
丈八蛇矛 矛曲如蛇,长一丈八尺,故名。
十八般兵器——盾
盾,亦为古兵器,其发明也,较弓箭为后,且竟谓为因有弓箭之后,始有盾牌,亦无不可。弓箭之用,既能杀人于百步或数步之外,其利用较之长矛大戟,止能于对面取人者,固不可以同日语,而战争之时,利用之者,日多一日,惟双方如用弓箭以为战,实不啻以命相搏,有智者出,知人之皮朋尤非战争之道,必也得一物以抵抗之,克制之,使箭失其效用,然后可以自护而取人;甲胄之坚,不足以御箭也,兵刃之利,不足以档箭也;于是乎盾牌之法尚矣。盾之制,不知始终于何时,但以其功效言之,一定有弓箭以后,始有之也。按时代推之,当在春秋之世;当时之有盾,不过专为抵御敌人之弓箭者,后世称之曰挡箭牌,其取义至为明显,护身御敌,诚足以傲诸兵刃而有余矣;盖非特不能伤盾之毫厘,即其它一切兵刃,亦不难为于盾;自盾之出,而各武器,咸敛其锋芒,而争相习尚矣;惟当时止用以挡御,极为呆滞,此非盾之不良,实因无灵妙敏捷之法以运用耳;其后逐渐演进,施用亦渐得法,至汉而盾法昌明,习者亦多,非但足以自卫,抑亦可以攻人,其成效乃大着于世,光武部将马武,有弁目数十人。皆擅盾牌。每战辄先躯,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矢石如雨。不能伤其毫发,大小数十战,累建奇功,此可见盾之为功,非但自卫已也。当前之坚甲利兵,破之如催枯拉朽耳。其后人知此物实为战争利器,为将者且于一军中挑选精锐,专练盾牌,另行编为一队,以为战争时之用,亦有全军习此者,盾之见重于世也如此,累世相传,以至于清中叶。尚有冯子才刘永福所部之盾牌军。数与外人战。皆赖此以取胜。虽外人火之猛,枪械之精,无所惧也。后竟为列强所忌,由海牙和平会禁止编号练,盾牌君队从此绝灭,殊堪痛惜,今兹已无复擅萴哦詟者矣。
盾是大家所熟悉的古代防御武器。早在商代已有盾,周盾更为完善。《周礼•司兵》明周时已有五种盾。士卒用手执盾,可以遮挡敌人兵器,尤其弓箭的进攻。如《韩非子》上说:「赵简围街,犀盾迟橹,立于矢石之所及。」说明盾之坚固,不畏弓矢弩石,及近距离无伤。
《周礼•夏官•司兵》:「司兵,掌五兵、五盾。」郑玄注:「干橹之属,其名未尽闻也。」林尹按:古有大盾、步盾、子盾等。
《周礼•夏官•司戈盾》:「司戈盾,掌戈盾之物而颁之。祭祀,授旅贲殳、故士戈盾。授舞者兵,亦如之。」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盾牌是重要的防御武器,所以类繁杂。如下:
汉刘熙《释名•释兵》:「盾,也,跪其后,避刃以隐遁也。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于吴,为魁帅所持也。隆者曰滇,盾本出于蜀,蜀、滇所持也。或曰羌盾,言出于羌也。约胁而邹者曰陷虏,言可以陷破虏敌也,今谓之露见是也。狭而长者曰步盾,步兵所持,与刀相配者也。狭而短者曰孑盾,车上所持者也。孑,小称也。以缝编版谓之木络,以犀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为名也。」
曹丕《典论•自叙》:「夫事不可自谓己长,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 为蔽木户。」(《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注引)
唐代时有一种盾牌叫彭排(或旁排),指皮木漆质的盾,其名有膝排、团牌、漆排、木排、联木排、皮排六种。
宋代盾牌形制不同,小盾为马战和步战用,大盾攻城时可用,且有木盾、铁盾之分。大盾:《宋史•赵赞传》:「世宗移兵趋濠,以牛革蒙大盾攻城。」木盾:《宋史•曹利用传》:「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盾之威力:《宋史•宗越传》:「家贫无以马,常刀盾步出,单身挺战,众莫能当。
明代枪、炮已有相当威力,但用有限,盾牌仍然发挥其作用。尤其在抗倭战场上,戚继光采用轻捷的藤牌兵屡胜倭寇。戚继光《纪效新书》:盾牌「其来尚矣,主卫而不主刺,国初本加以革,重而不利步」,故改「以藤为牌,铳子虽不御,而矢石枪刀皆可蔽」。至于演练藤牌的方法,何良臣《阵纪》说道:「赖礼衣势、斜行势、仙人指路势、滚进势、跃起势、低平势、金鸡闯步势、埋伏势」八种,至于姿势,则要求「盾牌如壁,闪牌如电,遮蔽活泼,起伏得宜」。都是灵活的上步、退步、小跳步等。
清军入关时已有藤牌军,牌用坚藤制,呈反荷叶形,因其坚又有伸缩性,所以抵御刀剑枪斧及矢镞弹丸,颇有效,多为冲锋陷阵之步兵用。今天这古老的防御武器,却成了我们武术锻链中的器具,用盾牌进行的对练项目,如盾牌刀对单刀、盾牌刀进棍、盾牌刀对朴刀等,不仅在国内表演时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在国外表演也到好评。
矛为兵刃中最长之物,故有丈八蛇矛之称;惟所谓丈八者,以周尺计之,合今之通用尺一丈四尺有奇;以此推之,则矛之由来,实在周代,或周代以前,来历亦甚悠久,惟当时战术未精,各种兵刃使用之法,亦极简单,非若后之武术,以繁取胜,以多矜奇也。车战时代,两阵相对极远,非长兵不能及;故利用枪矛以为进攻之具,而佐之箭弩,矛之所以长丈八者,亦由于是。至马战时代,矛已觉其太长,不免有周转不灵之病,故用矛者已不若用枪者之多矣。以迄近代,火器盛行,古兵刃淘汰殆尽,即习武者亦类多不知矛之使法,不若刀枪等法,尚未绝传也。兹在旧书摊上得抄本,题曰「长矛八法,」想系古之有心人,图绘以示后人者;考其使用之法,与长枪略同,枪中有八母枪,盖即脱胎于此,枪出于矛,其信然也。
矛属于刺兵,是枪的前身。原始社会,人类就用兽角、竹片、尖形石块刺杀动物,后来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可知为主要兵器。
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矛,宜刺之兵也,三分其长,二为刃、一为。刃之脊隆起,脊之两旁微陷,以通空气,取其刃而易拔也。」
《周礼•考工记•庐人》:「庐人为庐器,戈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攻国之人众,行地远,食饮饥,且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守国之人寡,食饮饱,行地不远,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长。」
《周礼•考工记•庐人》:「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郑玄注:「八尺曰寻,倍寻曰常。酋、夷,长短名;酋之言遒也。酋,近;夷,长矣。」
《周礼•考工记•庐人》:「凡为酋矛,参分其长,二在前,一在后,而围之;五分其围,去一以为晋围,参分其晋围,去一以为刺围。」
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的秦俑从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镞、矛、戈、钺、吴钩等。就是两千两百年前,秦代军队武器装备的再现。戈、矛、戟这三种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长木柄,下端装有铜,有的矛柄长达6.3公尺。
汉代,矛的形制甚多,汉刘熙《释名•释兵》:「矛,冒也,刃下冒矜也。下头曰:入地也,松椟长三尺,其矜宜轻,以松作之也。椟,速椟也,前刺之言也。」
汉刘熙《释名•释兵》:「矛长丈八尺曰俏,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杀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敌阵之矛也。仇矛,头有三叉,言可以讨仇敌之矛也;夷矛,夷,常也,其矜长丈六尺,不言常而曰夷者,言其可夷灭敌,亦车上所持也;矛,长九尺者也,霍也,所中霍然即破裂也。殳矛,殳,殊也,长丈二尺而无刃,有所撞 于车上,使殊离也。」俏 犬+肖
汉刘熙《释名•释用器》:「仇矛,仇,雠也,所伐则平,如讨仇雠也。」
汉刘熙《释名•释兵》:「 (小矛),延也,达也,去此至彼之言也。」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屈卢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为阵关下。」(《典略》:「周有屈卢之矛。」)
蛇 矛 通体铁制,由矛头、矛柄、矛鐏三部分组成。矛头长二尺余,扁平,弯曲如蛇形,两面有刃,故称蛇矛。
长 矛 矛头长七八寸,形如枪头,呈棱形。其下与柄相接,矛柄也可硬木制,粗如盈把,长一丈六余有余。矛鐏是柄的饰物,也有铜制者,呈锥尖形,可使矛插地而不倒。
丈八蛇矛 矛曲如蛇,长一丈八尺,故名。
十八般兵器——盾
盾,亦为古兵器,其发明也,较弓箭为后,且竟谓为因有弓箭之后,始有盾牌,亦无不可。弓箭之用,既能杀人于百步或数步之外,其利用较之长矛大戟,止能于对面取人者,固不可以同日语,而战争之时,利用之者,日多一日,惟双方如用弓箭以为战,实不啻以命相搏,有智者出,知人之皮朋尤非战争之道,必也得一物以抵抗之,克制之,使箭失其效用,然后可以自护而取人;甲胄之坚,不足以御箭也,兵刃之利,不足以档箭也;于是乎盾牌之法尚矣。盾之制,不知始终于何时,但以其功效言之,一定有弓箭以后,始有之也。按时代推之,当在春秋之世;当时之有盾,不过专为抵御敌人之弓箭者,后世称之曰挡箭牌,其取义至为明显,护身御敌,诚足以傲诸兵刃而有余矣;盖非特不能伤盾之毫厘,即其它一切兵刃,亦不难为于盾;自盾之出,而各武器,咸敛其锋芒,而争相习尚矣;惟当时止用以挡御,极为呆滞,此非盾之不良,实因无灵妙敏捷之法以运用耳;其后逐渐演进,施用亦渐得法,至汉而盾法昌明,习者亦多,非但足以自卫,抑亦可以攻人,其成效乃大着于世,光武部将马武,有弁目数十人。皆擅盾牌。每战辄先躯,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矢石如雨。不能伤其毫发,大小数十战,累建奇功,此可见盾之为功,非但自卫已也。当前之坚甲利兵,破之如催枯拉朽耳。其后人知此物实为战争利器,为将者且于一军中挑选精锐,专练盾牌,另行编为一队,以为战争时之用,亦有全军习此者,盾之见重于世也如此,累世相传,以至于清中叶。尚有冯子才刘永福所部之盾牌军。数与外人战。皆赖此以取胜。虽外人火之猛,枪械之精,无所惧也。后竟为列强所忌,由海牙和平会禁止编号练,盾牌君队从此绝灭,殊堪痛惜,今兹已无复擅萴哦詟者矣。
盾是大家所熟悉的古代防御武器。早在商代已有盾,周盾更为完善。《周礼•司兵》明周时已有五种盾。士卒用手执盾,可以遮挡敌人兵器,尤其弓箭的进攻。如《韩非子》上说:「赵简围街,犀盾迟橹,立于矢石之所及。」说明盾之坚固,不畏弓矢弩石,及近距离无伤。
《周礼•夏官•司兵》:「司兵,掌五兵、五盾。」郑玄注:「干橹之属,其名未尽闻也。」林尹按:古有大盾、步盾、子盾等。
《周礼•夏官•司戈盾》:「司戈盾,掌戈盾之物而颁之。祭祀,授旅贲殳、故士戈盾。授舞者兵,亦如之。」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盾牌是重要的防御武器,所以类繁杂。如下:
汉刘熙《释名•释兵》:「盾,也,跪其后,避刃以隐遁也。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于吴,为魁帅所持也。隆者曰滇,盾本出于蜀,蜀、滇所持也。或曰羌盾,言出于羌也。约胁而邹者曰陷虏,言可以陷破虏敌也,今谓之露见是也。狭而长者曰步盾,步兵所持,与刀相配者也。狭而短者曰孑盾,车上所持者也。孑,小称也。以缝编版谓之木络,以犀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为名也。」
曹丕《典论•自叙》:「夫事不可自谓己长,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 为蔽木户。」(《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注引)
唐代时有一种盾牌叫彭排(或旁排),指皮木漆质的盾,其名有膝排、团牌、漆排、木排、联木排、皮排六种。
宋代盾牌形制不同,小盾为马战和步战用,大盾攻城时可用,且有木盾、铁盾之分。大盾:《宋史•赵赞传》:「世宗移兵趋濠,以牛革蒙大盾攻城。」木盾:《宋史•曹利用传》:「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盾之威力:《宋史•宗越传》:「家贫无以马,常刀盾步出,单身挺战,众莫能当。
明代枪、炮已有相当威力,但用有限,盾牌仍然发挥其作用。尤其在抗倭战场上,戚继光采用轻捷的藤牌兵屡胜倭寇。戚继光《纪效新书》:盾牌「其来尚矣,主卫而不主刺,国初本加以革,重而不利步」,故改「以藤为牌,铳子虽不御,而矢石枪刀皆可蔽」。至于演练藤牌的方法,何良臣《阵纪》说道:「赖礼衣势、斜行势、仙人指路势、滚进势、跃起势、低平势、金鸡闯步势、埋伏势」八种,至于姿势,则要求「盾牌如壁,闪牌如电,遮蔽活泼,起伏得宜」。都是灵活的上步、退步、小跳步等。
清军入关时已有藤牌军,牌用坚藤制,呈反荷叶形,因其坚又有伸缩性,所以抵御刀剑枪斧及矢镞弹丸,颇有效,多为冲锋陷阵之步兵用。今天这古老的防御武器,却成了我们武术锻链中的器具,用盾牌进行的对练项目,如盾牌刀对单刀、盾牌刀进棍、盾牌刀对朴刀等,不仅在国内表演时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在国外表演也到好评。
跪求老子《道德经》。
要老子所著正本《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 全文
老子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泊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泊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