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鼓噪慑吴侬下一句是什么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出自宋代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译文
准知道今晚的月亮十分团圆,江潮欲来秋风已带着九月的清寒。
寄语九重天门请不要上锁,我要留住月色把夜潮观看。
江潮如万军击鼓呼叫,壮大的声威使吴人震恐惊吓,就好像当年王濬率领着水兵顺流东下。
要知道潮头有多么高,连越山都完全被吞没在浪花。
我身世悠悠如同江水起起落落,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白头浪人。
造物者也知道人是很容易老去的,所以让那江水向西流。
吴地男儿生长在江边十分喜爱江海波涛,贪得官中利物冒险踏波而不知警戒。
海神若知道当代君王的意旨,应该让海边盐卤之地变成肥沃的桑田。
江神河伯泛起微波不过是两只小蠓虫而已,海神挟带潮水汹涌东来气势真如吞吐虹霓。
哪儿能找到吴王搜趣网夫差的兵士个个身穿水犀甲衣?三千支强劲的弓箭,定把高高的潮头射低。
万人鼓噪慑侬的下一句
万人鼓噪慑侬的下一句是:犹似浮江老阿童。
出自:宋代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www.souquanme.com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译文:江潮如万军击鼓呼叫,壮大的声威使吴人震恐惊吓,就好像当年王濬率领着水兵顺流东下。要知道潮头有多么高,连越山都完全被吞没在浪花。
鼓噪,击鼓呼叫。慑(shè)吴侬(nóng),使吴人震慑。慑,恐惧。吴侬,吴语称“我”为“侬”(见《南部烟花记》),此处吴侬即指吴人。
似:一作“是”。阿童:晋王浚小名阿童,平蜀以后,他造战船、练水军,顺流东下,一举消灭了东吴。
浑:全。
扩展资料:
这首是苏轼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秋,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中国沿海潮沙,以钱塘江海潮最为壮观。每当农历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潮势汹涌澎湃,比平时大潮更加奇特,潮头如万马奔腾,山飞云走,撼人心目。历代诗人,多有题咏。苏轼这组七绝,是其中的名作。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潮来的威势。先写所闻,次写所见。怒潮掀天揭地呼啸而来,潮头奔涌,声响洪大,有如万人鼓噪,使弄潮和观潮的“吴侬”,无不为之震慑。这第一句中,暗用了春秋时代吴越战争中的一个故事。
万人鼓嗓慑吴侬的下一句
全句是: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一、出处
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
二、原搜趣网文(节选)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三、翻译
江潮如万军击鼓呼叫,壮大的声威使吴人震恐惊吓,就好像当年王濬率领着水兵顺流东下。要知道潮头有多么高,连越山都完全被吞没在浪花。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上文为其中的第二部分),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秋,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当时苏轼看到的潮水的威势,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2、赏析
第一第二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潮来的威势。先写所闻,次写所见。怒潮掀天揭地呼啸而来,潮头奔涌,声响洪大,有如万人鼓噪,使弄潮和观潮的“吴侬”,无不为之震慑。第三第四句中“欲识”句故作设问,以引出“越山”句的回答。这潮头很高,越山竟好似浮在浪花中间了。越山近指吴山和凤凰山,远指龛山和赭山,龛山、赭山在萧山境内对峙,形成海门。
3、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万人鼓噪慑吴侬对应观潮的哪一句
万人鼓噪慑吴侬对应观潮的“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这句话出自宋代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意思是江潮如万军击鼓呼叫,壮大的声威使吴人震恐惊吓,就好像当年王濬率领着水兵顺流东下。
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潮来的威势。先写所闻,次写所见。怒潮掀天揭地呼啸而来,潮头奔涌,声响洪大,有如万人鼓噪,使弄潮和观潮的“吴侬”,无不为之震慑。与《观潮》中的“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扩展资料:
《观潮》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这样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潮
百度百科—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这两句古诗是什么意思?
一、月山浑在浪花中。二、夜潮流向月中看。八月十五日看潮——宋苏轼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月山浑在浪花中。宋苏轼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月山浑在浪花中。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我站在江边,回想自己这一生与俗世不相融合,而如今头发已经开始发白,与眼前钱塘潮头的白色浪花一样。老天爷也像是知道人生短暂,衰老易至,才会奋起神力,让滔滔江水向西倒流。
钱塘江旧称“浙江”,江潮于东汉时期形成,王充《论衡-书虚篇》已有“浙江、山阴江、上虞江有涛”,然而并无对钱塘江潮更为细节的阐述,说明在当时江潮并没有形成壮观的气势,它在当时还不如广陵曲江出名。郦道元在《水经注-浙水》中将描写广陵曲江的长江暴涨的章句来解释钱塘江则说明,钱塘江于魏晋时期业已出名。东晋葛洪于西湖葛岭隐居炼丹之时还作过《抱朴子》专门探讨钱塘江潮形成的原因。东晋顾恺之的《观涛赋》对此亦有提及亦可看出。直至唐宋时期钱塘江潮已备受骚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一首首涌潮抒怀之作,兼以描摹其奔腾汹涌之貌。毛主席的《观潮》离我们最近,1957年9月“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强,铁马从容杀敌回。”以滚滚波涛譬喻军队势不可挡的阵势,抒发满腔的喜悦。不同的人面对同一景象又有不一样的情感与视觉感官。
枚乘写观涛,开门见山直述江涛的三大特征,然后再精辞妙句、细细漫谈“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云内,日夜不止”之声貌,仿佛将一组立体的图像在我们面前//www.souquanme.com直播:浪涛如千万骑骏马奔腾不息、呼啸而来,吞噬着所到之处;潮头高昂着,仿佛欲与天比高;层层浪花卷起,犹如骏马背上骑士们身着的白色披肩,飘扬着壮阔的豪情。
刘禹锡的《浪淘沙》与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将钱塘江潮起潮落娓娓道来,却又不失其震撼、澎湃之势。刘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八月潮来之势,以一“吼”字展现涛声震天响以及浪潮由远即近的逼迫感。而孟之“百里雷霆震”同“疾雷闻百里”一样,均写百里之距已闻雷声,体现了“雷声”的宏亮,但它又进一步写其连地表都能震动的恢宏气势。刘写“头高数丈触山回”写潮势达到顶点,潮头撞击两岸山脉的壮观场面。苏轼诗云::“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欲识潮头高几许?月山浑在浪花中。”以高悬的月亮为衬托,从侧面反衬潮高可奔月之貌。
刘禹锡在诗中一“吼地来”“触山回”两句写潮起潮落的全过程,语句虽然凝练,意境却全含。将潮涌的奔腾急遽展现地一气呵成。而《七发》中,枚乘则细致地描写潮起、波涌、行进之状。潮起如“洪淋淋焉”又如“白鹭下翔”;行进如“素车白马帷盍(加个草字头)之张”,波涌时“纯驰浩虬、前后络绎”,果然有“遇者死,当者坏”这样的势如破竹的王者霸气贯穿其中。枚乘写观涛之乐先写观涛之慑人气势,他写它“荡取南山,背击北岸,覆丘陵,夷西畔”之险貌,说它“横暴无极”乃至“鱼鳖失势”——都呈东倒西歪、四脚朝天的丑态,也从另一方面反映江涛的迅猛——连水里的生物都承受不住。苏轼写其险有诗“江边身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使人在读至回肠荡气之时冷汗迸出。观涛弄潮都有生命之虞可见潮水之急遽了。
潮起潮就落,“须臾却入海门去”刘以“须臾”二字描写潮落的迅速,动静转瞬就转为静景。而“卷起沙堆似雪堆”又将潮退后波涛的另一种形态展示在我们面前,也给人一丝余波去慢慢品味。无论潮来还是潮去都会激起层层的浪潮一路奔腾跳跃。风平浪静之后也只余雪堆//www.souquanme.com似的浪花同人们一起回味刚才的惊心动魄、凛人寒气亦或荡波风情?枚乘写它,着重以险衬其乐,旨在“要言妙道”为太子寻找良方。而孟浩然观潮的最后只觉“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他的寒,是潮带来的湿气亦或潮落后内心的空虚无依?苏轼觉得钱塘潮水迅猛危险发出“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的感慨与豪情,他在希望什么,抑或在抱怨什么?白居易眼中的潮一日两次只觉“一月周流六十回”,如此反反复复,光阴不在,因而吟出“杭州老去被潮催”的诗句。光阴荏苒,岁月悠悠,他是否在感慨功业未就而时光却入水般流逝?
同一番澎湃之景,年年都周而复始的上映着,激荡观潮之人个自的心湖。观潮之人年年一波换似一波,他们或短暂停伫或远眺凝思,或轻吟一首《浪淘沙》,江边只余“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哀伤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