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茅庐做半仙上一句(九上语文三顾茅庐原文及翻译)

初出茅庐不怕虎下一句初出茅庐不怕虎下一句是不怕虎狼当面坐。初生牛犊不怕虎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庄子·知北游》。该成语指刚生下的小牛犊不怕老虎,......

深山茅庐做半仙上一句(九上语文三顾茅庐原文及翻译)

初出茅庐不怕虎下一句

初出茅庐不怕虎下一句是不怕虎狼当面坐。

初生牛犊不怕虎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庄子知北游》。

该成语指刚生下的小牛犊不怕老虎,因为不知道老虎的厉害;一般形容年轻人,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在句子中作定语、补语、分句。

初出茅庐不怕虎造句:

1,虽是初出茅庐,但他干劲十足。

2, 初出茅庐的王强战胜了老将张明,取得了这次乒乓球比赛的冠军。

3,请大家对初出茅庐的社会新鲜人,多鼓励,少批评。

4,小明虽然才华横溢,却没有料事如神的本事,就初出茅庐的小书童。

5,我刚参加工作,可说是初出茅庐,应该虚心地向老师傅们学习。

6,他必定相当出色,所以初出茅庐,老总就委以重任。

7, 初出茅庐:他虽然初出茅庐,工作起来却是有条有理。

8,诸葛//www.souquanme.com亮初出茅庐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来刘备蜀国托付给了.毕竟独木难支.诸葛亮死,蜀汉还灭亡了。

9,诸葛亮初出茅庐,出来后就才华横溢,每次都料事如神,做起事来胆大心细。

10,他初出茅庐,哪有可能独当一面的能力?

11,我是初出茅庐,才到这里工作,请多多关照。

12,我初出茅庐,一切不懂,请大家多指教。

13,他这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怎比得过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手?

京剧名段三顾茅庐台词

三顾茅庐
第一幕
第一场
张飞居室
张飞躺在床上气哼哼地,看见关羽进来忽的坐起。
张飞:“二哥,自从徐元直走后,大哥就像丢了魂,现在搜趣网又要去请诸葛孔明,我不信兄弟三人打不下天下。”
关羽坐在张飞身旁:“三弟,我也不甚明白搜趣网兄长的心思,但有一点,兄长所想比我等深远,凡事要听兄长的安排。”
张飞:“悉听尊便。”
刘备兴冲冲进屋:“二弟,三弟,礼物已齐备,前往隆中拜见诸葛孔明先生。”
第二幕
卧龙岗配图
三人上台
张飞见到柴门 门 图片,抢先要去叩门,被刘备慌忙拉住制止;
只见刘备理衣整冠,一副恭敬模样儿;
关羽叹口气,不情愿地整理衣冠,做出恭敬状;
张飞哼哼着,偏将衣裳拉开,露出满是胸毛的前胸。
刘备回身见了,忙上前亲手为张飞整好衣裳;
刘备整好衣冠,抖擞精神,这才至柴门前,叩了几下,静静地等待着;
茅庐内未有动静,刘备又轻叩几声,这时,院内传来了脚步声,刘备忙后退两步,恭身而立;
柴门吱呀一声开了,刘备看都没看,躬身就拜。抬头看时,却见柴门里露出一张娃娃的脸;
小童:“何人叩门?”
刘备:“有劳禀报,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诸葛先生。”
小童一皱眉:“罗罗嗦嗦,我记不得这许多名字!”
刘备:“你只说刘备求见就是。”
小童:“先生今早已出门。”
刘备:“先生去了何处?”
小童:“踪迹不定,不知往何处去了。”
刘备:“先生几时能归?”
小童:“归期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
刘备一时没了主意;
张飞此时来劲了,嘴里唠叨:“大哥不见其人,闻声便拜,出来的却是个小娃娃,—”
关羽忙打断张飞的话:“三弟少说几句。兄长,既然先生不在,不如暂且归去。”
刘备惆怅地:“再等片时。”
关羽:“小童已说,先生归期不定,我等先回去,再使人来探听,待先生回来时再拜见不迟!”
刘备向童子:“如先生归来,烦请禀报刘备拜访之事。礼物且收下。”
小童:“礼物不能收,话已记下。”
刘备无奈,上马,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
小童吱呀一声关了柴门进去。路上 日
关、张二人扫兴地打马无言而行。刘备依依不舍,不时勒住马,回头观望隆中景色,期待着孔明能突然出现;叹气 边走边回头
室内
刘备、关羽、张飞围在火盆旁,正说着什么;
从人进屋禀报:“主公,卧龙先生已回隆中。”
刘备一听,顿时兴奋起来:“备马。”
张飞闻言,扫兴地说:“又是孔明!大哥,你何时才能忘了这人名字?我兄弟三人正说在兴头上,一提孔明,大哥便立即要去。”
刘备:“三弟如何能让我忘了孔明。我求贤若渴,恨不能早日相见。”
关羽:“外面正下雪,兄长要见孔明,也等雪停才好上路,”
刘备:“若等雪停,孔明先生不知又要云游何处?”
张飞:“一介村夫,何必哥哥亲去,叫人唤他来就是。”
刘备有些动气,责怪张飞:“岂不闻孟子云:欲见其www.souquanme.com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乃当世大贤,岂可招之!贤弟若不愿出门,我自去便是!”
路上
彤云密布,朔风凛凛,大雪霏霏;
刘备与关、张冒雪而行;三人的身上都落满了雪。
张飞:“天寒地冻,远行去见无益之人,我怕冻坏大哥身子。”
刘备:“我正要孔明知我一片诚意。你若怕冷,可先回去,我与云长前往。”
张飞:“死都不怕,岂能怕冷!只是怕哥哥空劳神思。”
关羽:“三弟不必多言,你我相随同去!”
刘备还想说什么,却被风雪夹着而来的一阵歌吟之声吸引;
漫天飞雪之中,可见路旁有一座酒店,歌吟之声从那里传来,刘备不由勒马而听;
刘备:“且去看看。”
小酒店门外
这是一处不大的酒店,飞雪扑打着酒幌;
歌吟之声传出,酒店内有人高声说:“待先生歌罢,我也行歌一首!”
一阵喧嚷声传出;
张飞;“大哥,这里是酒店,咱们进去喝口酒暖暖身子。”
刘备:“在此歇歇,把马拴好。”三人拍打身上雪花。
不一会儿,吟歌之声传出来;
刘备三人入神地听着;
酒店中人歌罢,又传出抚掌大笑声;
刘备:“如此好诗,非凡人所为。卧龙先生必在此间。”
说罢,整理衣冠,走进酒店;
关羽、张飞随后跟进酒店。
三人对坐
刘备叹口气:“若无大贤大智,运筹帷幄之人,光凭厮杀,岂能安天下?”
张飞:“大哥,我愿随大哥赴汤蹈火,
刘备拍打着张飞身上的雪花,说:“贤弟之心,为兄了然在雄。然而我之心,贤弟知否?若无贤人相助,你我弟兄三人当初所立之誓言,将何以实现?有何大业可言?若论勇武,二位贤弟及子龙可谓无人能敌。然而这些年来,却屡遭失败,东奔西走,无安身之地,落脚之处,实如水镜先生所言;无贤才可用之故也。”
刘备说着,滚落一串泪水,张飞一见,顿时惊住。

第三幕
茅庐外
刘备早早下马,踏雪至门外,整理衣冠,轻扣柴门,小童开门探出头来;
刘备:“先生今日在庄否?”
小童:“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将军请进。”
刘备与关、张不由喜气洋洋,三人整理衣冠,恭敬地跟着童子入内;
茅庐院内
诸葛亮家
从门望入,一少年拥炉抱膝,一边看书,一边吟诵着辞句;
刘备抑制不住内心的欢喜,进草堂恭敬施礼,说:“备就慕先生,无缘拜会,昨因徐元直推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今特冒风雪而来,得瞻道貌,实为万幸!”
少年急忙转过身来,刘备不觉一愣,上下端详。
刘备:“先生是——”
少年:“将军莫非刘豫州?欲见家兄耶?”
刘备不由呀了一声:“先生不是卧龙先生!”
少年:“我乃卧龙之弟诸葛均。我兄弟三人,长兄诸葛瑾,现在江东孙仲谋处为幕宾;孔明乃二家兄。”
刘备:“卧龙先生今在家否?”
诸葛均:“将军来的不巧,家兄昨为崔州平所约,出外闲游去了。”
刘备:“闲游何处?”
诸葛均:“或驾小舟于江湖之上,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中,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理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刘备:“备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实在遗憾之至!”
诸葛均:“请少坐一刻,童子献茶!”
张飞:“风雪甚紧,不如早归。”
诸葛均:“家兄不在,不敢久留客人。”
刘备:“数日之后,备当再至,愿借纸笔一书,留达令兄,以表殷勤之意。”
诸葛均:“童子,取纸笔来!”
张飞气得暗自咬牙,强忍着;
小童取来纸笔,刘备伏几写书;
旁白:
“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
刘备写罢,递于诸葛均;
刘备:“书呈令兄。告辞。”
三人身影,消失在飞雪之中。
第四幕
室内,刘备在请人占卜;
一阵哗哗卜签响,只听占卜者说道:“四日之后便是吉期,宜出行。”
刘备喜滋滋地声音传至窗外:“从今日起,斋戒三日,再往卧龙岗拜见孔明!”
关羽、张飞一愣,面面相觑;进屋
刘备:“正要请二位贤弟前来商量。”
张飞:“用不着商量,不就是斋戒三日,再往卧龙岗去见孔明吗?”
张飞:“今番不须哥哥去,张飞自去将他‘请’来!”
张飞说罢,冲出门去,大叫着:“来人,准备马匹绳索,我要去卧龙岗!”
刘备与关羽慌忙出屋;
刘备:“你去作甚?”
张飞:“我去替哥哥请卧龙先生来!”
刘备:“如何去请?”
张飞扬扬手中的绳索:“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刘备说:“贤弟啊,贤弟,你莫非是想坏兄长的大事?”
张飞:“我去帮哥哥去办大事!”
刘备浑身颤抖,语塞而不能言,关羽忙上前扶住刘备;
张飞看势头不妙,骑在马上左右不是;
张飞下马侍立刘备身旁;
问关羽:“哥哥何往?”
关羽未开口,刘备生气地说:“你岂不闻周文王访姜子牙之事?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为何这般无礼?今番你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张飞后悔地搓手挠首,说:“既是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
刘备注视着张飞,无可奈何的样子,说:“你若同往,万万不可失礼。”
张飞连连应诺。
隆中道上 日
刘备与关羽、张飞打马急行;
远远地可见茅庐,刘备早早下马,与关羽、张飞二人牵马朝茅庐步行而去。
茅庐外
诸葛均迎面走来,刘备忙施礼:“令兄今在庄否?”
诸葛均:“昨日黄昏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
张飞:“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上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
关羽赶忙拉一下张飞衣袖,张飞忙止住;
诸葛均走远,刘备责怪张飞:“路上已说//www.souquanme.com过,万万不可失礼。”
张飞用手捂住嘴,三人来至庄前。
刘备轻扣柴门,小童开门。
刘备:“有劳转报,刘备前来拜见先生。”
小童:“先生虽在家,却正在草堂午睡未醒。”
刘备悄声对关、张:“你二人且在门边等候,先生未醒,不便惊动!”
关羽、张飞只好站在柴门边等候;
刘备进柴门拱手立于阶下,小童轻声说:“将军何不进堂内等候?”
刘备:“且等先生醒来再进。”
小童轻轻进屋;孔明卧于堂内席上。
刘备一动不动立于阶下;
时间不知过了多久,张飞显得烦躁不安。他和关羽走入柴门,见玄德拱手立于阶下,张飞大怒:“这先生如此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也不起!”
关羽忙死命拉着张飞,张飞恼得捧头蹲下;
草堂内,孔明长嘘了一声,堂外,刘备紧张得忙站直累酸的身子,谁知孔明只是翻了个身又朝里睡着;
小童要去通报,刘备忙用手制止:“且勿惊动!”
门外两人已烦累难忍,关羽耷拉着脑袋靠着门柱,呆呆地看天;张飞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头一栽一栽地打磕睡;
刘备一动不动,又立了一个时辰。
草堂内
孔明躺平身子,长长地伸了个懒腰,口吟诗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吟完坐起;刘备顿时来了精神,整衣理冠;
屋内孔明的声音:“有俗客来否?”
小童的声音:“刘皇叔已在堂外立候多时。”
孔明的声音:“何不早报!容我更衣相见。”
关羽、张飞惊而呆望着;
刘备躬身大礼:“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
孔明:“南阳野人,疏懒成性,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惭愧。”
二人见礼毕,孔明请刘备等人室内;、、
孔明道:“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将军下问。”
刘备:“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是虚谈?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孔明:“德操、元直皆当世高人,亮乃一耕夫,安敢谈天下事?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刘备:“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孔明笑着问:“如此,愿闻将军之志。”
刘备:“汉室倾颓,奸臣当道,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只是智术短浅,迄无所就,惟望先生开备愚鲁而拯救危难,实为万幸。”
孔明:“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孔明席地与刘备对座,娓娓而谈;
刘备入神地听着
孔明品一口茶,继续说道:“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
孔明言至此打住,含笑望着刘备。
刘备如梦初醒,惊喜不已,抑制不住激动心情,望着孔明;
孔明:“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
拿出图
孔明:“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刘备激动地走向画轴看着,转过身来,嘴唇翕动,却半晌话未出口;
孔明:“我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于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益州久后必归将军。”
刘备闻言,连忙施礼道:“先生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功听教诲。”
孔明:“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刘备:“先生不肯出山相助?”
孔明:“实难从命。”
刘备不觉大惊,泪流满面:“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言罢,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呜咽有声;
孔明心内急剧思考着,缓缓踱至窗前
好一会儿,孔明慢慢转过身,见刘备心意甚诚,说:“将军既不相弃,亮愿效犬马之劳!”
刘备大喜,尽管泪水依然滚落,却换成满脸笑容,嘴唇动几次,却说不出一句话。慢慢将拳抱起,深深躬身,庄重一拜。然后命关羽、张飞入室拜见孔明,献礼物,孔明不受。
茅庐外 晨
刘备陪孔明走出茅庐
孔明留恋地望着茅庐许久,感慨地收回目光,歌声舒缓而起…

刘关张 小童 孔明 孔明弟弟

历史上“三顾茅庐”讲的是什么故事?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然而这又是一段被演义笼罩的历史。在《三国志》里,有关“三顾茅庐”的记载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更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罗贯中传神地演义“三顾茅庐”,他是为了用刘备的礼贤下士,烘托出了一个近似神仙般的人物诸葛亮。

典故“三顾茅庐”的由来是什么?

47岁的老将军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请教27岁的诸葛亮,这种真心实意虚心求教的精神着实使诸葛亮感动。刘备恳切深沉、袒露胸怀的一番话语,使诸葛亮看到了他志存复兴汉室、拨乱反正的忠肝热肠。于是诸葛亮就不紧不慢,从容不迫地把他对早已了如指掌的天下大势的看法告诉了刘备。他首先分析曹操和孙权:“自从董卓入京作乱以来,各地豪杰蜂起、抢州夺郡、割据称雄的人多得数不清。经过一番较量之后,现在的局势已经比较明显,成功与失败者各自都有其经验、教训可以总结。就拿曹操和袁绍相比来说,曹操名望既低,兵力又少,可他居然最后能战胜袁绍,由弱变强,这其中的道理何在?这就不仅仅是由于曹操占据有利的时势,更不是天命使然,而是由于曹操的主观努力,在于人的智谋所决定!现在曹操基本上已统一了北方,拥有百万大军,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处处假借汉帝的名义来对各地诸侯发号施令,在这样的情况下,暂时是很难同他较量、争强比胜的。“北方的曹操是如此,南方孙权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孙权占据江东,从他父亲孙坚,至其兄孙策到现在,已经历了三代。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附,加上还有一批有德行、本事的人辅佐他,他的力量绝不能低估。因此江东此地,不能希图占领。而要和曹操争夺天下,应该和孙权结成联盟,作为外援,而不能同他们为敌。”分析完曹、孙两大集团的情况,接着诸葛亮又分析了荆州刘表和益州刘津的情况:“荆州这地方北依汉水,南达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个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冲,是一个用武的好去处。可惜现在的荆州之主是没有能力守住它的。这大概就是老天爷特意要留给将军的,将军您难道不想得到它吗?“再看西边的益州。这也是一个地形地势相当险固之地。它幅员辽阔,有千里肥沃土地,历来被人称为‘天府’之国。汉高祖就是凭借这块地盘取得天下、建立帝业的。然而,如今益州之主刘璋懦弱昏庸,统治无能,不注意安抚百姓。那里的有识之士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位英明之主去取代他。再加上北西汉中的张鲁时时刻刻都在窥伺着川蜀,威胁着益州。因此,益州的情形刚好和江东相反,是一个可取之地!”谈到此处,诸葛亮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接着说:“将军您是汉朝皇室的后裔,名声早就显播于天下,您要是能够占据荆、益二州,守住险要之地,西面和好诸戎族,南面安抚夷越各部落,对外结盟于孙权,对内刚修明政治,一旦曹操内部发生变化,时机一到,您命令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洛阳推进,将军您亲自统率益州大军出秦川(今陕西、甘肃省秦岭以北平原地带),到那时候,老百姓谁不会不担着饭食、盛着酒浆来迎接您呢?真能这样,那么统一天下的霸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也可复兴了。”诸葛亮在隆中对刘备剖析天下形势的这一番话,记载在陈寿的《三国志_蜀书_诸葛亮传》上,这就是被后人称为《隆中对》或《草庐对》的名文。诸葛亮这一番宏论,根据当时的客观现实,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人事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反复比较的基础上,为刘备提出一整套的战略方针。就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来说,就是为了达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就是说,要使历史上再度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占有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然后从荆、益两路出兵,构成钳形攻势,直扑两京(长安、洛阳),剿灭曹氏篡逆集团,达到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目标,但诸葛亮又认为,在当前情况下,曹操集团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巨大的政治优势,暂时还不能与之正面争锋,也就是说,先不要打曹氏集团的主意,而把他搁一边。对于江东的孙氏集团,诸葛亮提出“结好”,这是他预见天下必然会出现三分鼎立的形势而为刘备确立的一个重要策略方针。要消灭曹氏,联合孙权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策略手段。日后形势的发展,就显示了这个策略手段的巨大威力: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辉煌胜利。赤壁大战的胜利,是孙、刘两家联手抗曹的胜利,由于这一胜利,刘氏集团才有可能在荆州站稳脚跟,才有可能西进川蜀,打开蜀汉立国的壮丽局面。因此,可以说“联孙”的策略,事关蜀汉立国的根本,也是关系其盛衰存亡的基本国策。只要看看后来关羽失荆州。刘备兴兵伐吴惨遭失败等事实,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不仅如此,《隆中对》还为刘备占据荆、益以后,治荆、治益提出了一套具体的的策略步骤,这就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和抚”民族政策和“内修政理”方针的提出。“和抚”政策,是针对西南边地的具体情况而提出来的。东汉末年,由于益州地区统治者暴虐残暴,特别是刘焉、刘津父子治蜀以来,对少数民族采取横征暴敛以及征剿杀戮的残酷压迫,使得少数民族不得不起兵反抗。他们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官兵来了,他们退山林,伺机出击,有时候还攻陷城池,给官府以沉重的打击。刘备要治蜀,就必须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否则内部不稳定,根据地不巩固,就谈不上向外拓展或出兵,诸葛亮把夺得荆、益与和戎抚夷一起提出来讨论,这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内修改理”也是巩固内部、稳定内部的一项重要政治措施。鉴于东汉末年朝政混乱、奸佞当道的沉痛教训,鉴于刘表。刘璋在荆、益统治期间的无能表现,刘备治荆、益,首先必须革除弊政,举贤技能,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隆中对》的提出,这一方面显示了诸葛亮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的远大眼光和政治魄力。《隆中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它为刘备提出了一套正确的战略方针,对以后刘备集团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以后形势的发展变化,证明了诸葛亮对局势的分析是非常符合客观现实的。诸葛亮的精辟分析和建议,为刘备展示了光明的前景,使刘备由衷地产生敬意,司马徽和徐庶的举荐一点也没有错,诸葛亮确实是了不起的一代人才,是他梦寐以求的好谋士、好军师。刘备诚恳地邀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己,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计划,诸葛亮感激刘备的尊重和信任,慨然应允道:“蒙将军不弃,我就为将军奔走效劳吧!”就这样,诸葛亮结束了十年隆中的“隐居”生活,正式踏上了政治舞台。诸葛亮在隆中待时而动,“择主而从”,选来选去,偏偏选中了东逃西窜、寄人篱下、势单力薄的刘备,刘备难道真的是诸葛亮心目中的如刘秀那样的“中兴之主”?这情形虽然令人奇怪,但也不难理解。诸葛亮选中刘备为辅佐之主,主要原因不外有这几方面:首先,刘备是汉室宗亲,他的奋斗目标就是兴复汉朝事业。而诸葛亮以“兴微继绝”,即兴复汉室为己任,这同刘备的目标是一致的,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士为知己者用(死)”。刘备“三顾茅庐”,一再屈尊下顾,向他虚心讨教,这使诸葛亮非常感动,他愿意为刘备这个“知己”效劳。20年后诸葛亮回顾这件事时,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是出自肺腑的由衷之言。再次,对刘备“宽仁有度”、“知人善任”、“折而不挠”的性格特点,诸葛亮也是有所了解的。诸葛亮认为,在刘备手下,他能够做到尊重和信任,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这也是在当时众多军阀之中,诸葛亮挑中刘备这个认为他是理想“明主”的原因之一。诸葛亮来到刘备军中,深受刘备的器重,刘备把他当作良师益友来对待,朝夕相处,两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这不禁引起长期跟随刘备的关羽和张飞的不满,甚至在刘备面前发起牢骚来。刘备觉察之后,坦率而又严肃地对关汨、张飞说:“诸葛孔明卓有识见,我有了他,就好像鱼儿有了水。今后你们不要再说长道短了。”这充分说明,刘备已经意识到诸葛亮对他的事业所起的作用了。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