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争朝夕的前一句是什么
出自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全词是: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只争朝夕'前一句是什么?
好象有句诗是"... ,只争朝夕",谁知道前面半句是什么啊?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前一句是什么?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前一句是凡事过往,皆为序章。意思是无论什么事件的过去,都像写在文章前面不太重要的话,应抓紧时间达到目标,不辜负美好年华。
其他类似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意思的句子
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心中有梦,以梦为马,志存远方搜趣网,不负韶华。光芒万丈,行走四方。路在脚下,心怀远方。
万物更新、祈愿在心,转眼又是新的一年,过往的365个昼夜,8760个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定格在记忆的时光轴里,许多年以后记忆中的记忆会化成曾经的故事,也会化作风雨继续陪伴在我们未来的日子中。
眼有星辰大海,心有繁花似锦,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下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励志诗句青春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的句子经典,愿流年不负,愿岁月可期。
毛主席诗词“只争朝夕”的上一句是什么?
上一句:一万年太久。
出自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原文为::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译文:
小小的地球上,有那么几个国家,像几只碰壁的苍蝇一样嗡嗡叫唤,貌似声色俱厉,又像哭泣声一样。这些国家好比那大槐树下的蚂蚁一样吹嘘自己的国家有多强大,却不知道他们的所做所为,就像蚍蜉撼大树一样可笑!我们吹响冲锋的号角(飞鸣镝),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席卷他们。
天下的事情,从来都是那样急切;日月轮回,光阴紧迫。要等一万年后才等来胜利,实在是太久,我们要抓紧时间,力求主动,只争朝夕。当今的世界上,四海翻腾,风云变幻,五洲震荡,形势诡谲,我们要消灭所有危害人类的败类,还世界一个太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1963年1月9日,首次公开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
1962年冬,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的困境,中苏关系又开始紧张,苏联再在其报刊上连续刊登文章,攻击中国共产党。我国的一些媒体也连续发表文章,予以还击。
同年年底,郭沫若填《满江红》一词,借此表达中国人民面对反华势力,团结一致,坚持斗争的必胜信念,同时也歌颂了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坚强的中国人民。毛泽东读后当即作此和词。
诗人高昂的时代巨人的头颅,对几伙苍蝇、蚂蚁、蚍蜉等害人虫,投以蔑视的目光,给以憎恶得申斥;并意气风发,大义凛然,发出了战斗的号召,显示了胜利的信心。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www.souquanme.com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搜趣网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不争日月,只争朝夕"的含义是什么?
1,含义:幻想得到日月是不现实搜趣网的,应该脚踏实地,珍惜分每一秒,把握现在。
2,毛泽东有一句诗词与这句话类似: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具体诗文和赏析如下:
1)全诗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2)赏析:这首词自始至终贯穿着反帝反霸、捍卫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搜趣网的思想意志。上片多用典故,对霸权主义者的反~华行径予以嘲讽、揭露和鞭撘,笔调冷峻而不乏诙谐。下片则“高吟肺腑走风雷”,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热情歌颂风起云涌的世界革命,风格雄浑壮伟。上下片浑然一体,形成大开大合波澜起伏的艺术特点,表现出一种至大至刚的气概之美。无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艺术上讲,都称得上毛泽东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