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其国,必先亡其史.多少人能理解
看日本二战后迅速崛起,很大程度就是没有亡其史,灭其文化,一个国家的精神灵魂没有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崛起后仍然是原汁原味的民族国家。中国虽说经历了五千年,但是文化传承却断了好几次,从百家争鸣到秦国统一,多少学说失传,后来五胡乱华,到崖山之后无中国,再到鸦片战争,中国的内在灵魂遭到一次一次的冲击,根基越来越浅,越来越浮夸。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我们所说的信仰,并不单单指宗教的信仰,还有对历史,对文化的信仰,而这些我们也在逐渐失去。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是什么意思
想要明白高明的治国方式,必须先反观历史;如果想要毁灭一个国家,必须先毁掉这个国家的历史。也就是说让这个国家的人不知道自己国家的历史。
出自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卷二《古史钩沉二》,原句: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扩展资料
时代背景
嘉庆、道光年间,清朝统治急速衰败,社会问题丛生,士林风气转变,开始挣脱繁琐考据的汉学和空谈性理的宋学,转向经世致用。
龚自珍是经世派的代表人物,他发表了大量的联系现实的政论文字,开一代政论之风。他以形象、生动、尖锐的文字描画和揭露了嘉道时一派衰世景象和腐败风气,严厉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龚自珍借以发表议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今文经学的社会历史观——《公羊》“三统”说、“三世”说等。他是一位今文经学家,认为《左氏春秋》经刘歆窜饰,这些观点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康有为。
你怎么理解欲灭其国,先灭其史?
历史就是根,就是凝聚力,就是世界观,就是信心,就是价值观就是认同感,就是人行事的一切根本。
这个历史不是指某一个特定朝代的历史,而是指几千年的综合认知,其中包括历史,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等
有些人觉得历史并不重要,似乎我不学历史也不影响我的生活或者想法之类的。那是因为你周边人懂历史,你就生活在充满历史的环境之中,虽然你不学,但是你无形受其影响。
有一个中国人从小在外国长大,他学英文,接受英式教育,如果他没有接受过中国教育,中国历史,没有中国式的家庭氛围,经过二到三代之后,你觉得他的子孙是一个英国人,还是一个中国人?他的子孙对中国认可度高,还是对英国认可度高呢?
答案显然易见的。
这就是学历史的作用和效果。
同样道理,一个英国人,他从小就生活在中国,学中文,接受中国教育,学习中国历史,那你觉得经过几代之后,他对对中国认可度高,还是对英国认可度高?
历史并不仅仅是书中记载的,比如某某年发生了什么事情,有多少个皇帝,具体什么事情。这是是历史事件,只是广义历史的极小一部分。真正的历史是代代相传融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他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看世界的方式。
我是台州人,你是阆中人,我们相隔很远,一个是祖国的东南,一个在祖国的西南方向。我们在上海遇到,我甚至不知道阆中在哪里。我们一见面也不觉得陌生,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这就是共同点。聊天搜趣网时代发现我们俩还是同姓,那就更亲一层了,说不定五百年前我们是一家。
如果我是云南人,你是老挝人,或许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聊的甚欢,但总会觉得不是自家人,这是外人。
这就是历史。
历史总能让我们所有人找到共同的点,共同的根,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虽然我们分布在祖国的天南地北,方言不同,生活习惯,饮食都不同,但不妨碍我们就是一家人。
如果历史割裂了,他们接受的就是只是当地的教育,对整个国家的认同感就会淡化,几代人之后,他们就会觉得他们的根就到他们那个区域为止了,没有再往上了。当区域认知大于国家认知之时,他们会将地方优于国家之上,所以的行事,分析都会出现倒置,那实际就是一种分裂。
华夏五千年就是我们的根,这五千年就是历史,这根无论如何都不能断!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什么意思
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里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了解历史,就了解了世间大道;把握史学,才把握住社会规律。而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的史观消亡——践踏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涤荡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同。
扩展资料
时代背景
嘉庆、道光年间,清朝统治急速衰败,社会问题丛生,士林风气转变,开始挣脱繁琐考据的汉学和空谈性理的宋学,转向经世致用。
龚自珍是经世派的代表人物,他发表了大量的联系现实的政论文字,开一代政论之风。
他以形象、生动、尖锐的文字描画和揭露了嘉道时一派衰世景象和腐败风气,严厉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他曾这样形容衰世景象:“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人思灯烛,惨惨目光,吸饮暮气,与梦为邻。”(《尊隐》)他这样来描述腐败的社会风气:
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艰狈蹶,十人中有五、六个人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他们或者吸食鸦片,加入“邪教”,自取杀戮,或者冻馁而死,却始终不肯“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搜趣网以有益于世人。
结果从京师到各地,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作为四民之首的读书人也奔走下贱,弄得各省大局岌岌可危(《西域置行省议》)。
他尤其痛恨吏治的腐败,他指斥三公六卿以及士大夫都是一些醉心利禄之徒,他们毫无责任感,官当得越长久,就越苟且,名望越崇高,就越谄谀,离皇帝越近,就越善于阿媚(《明良论二》)。
他对于社会上弥漫的庸俗气氛感到痛心疾首,指出:朝廷中没有富于才干的将相,书院中没有富于才气的读书人,农、工、商,甚至小偷、强盗也都是庸庸碌碌之辈;而一旦出现有才能的人,就要想方设法地束缚他,扼杀他(《乙丙之际着议第九》)。
他并且分析了造成社会衰败和腐败的经济原因和政治原因。他认为经济上的贫富不均是世道衰败的根本原因,他写道:贫者越来越穷困,富者越来越富有,结果就导致兵乱、疫疠,致使“生民噍类,靡有孑遗,人畜悲痛,鬼神思变置”(《平均篇》)。
他认为皇权专//www.souquanme.com制主义是造成平庸、腐败风气的根本原因,他指出:历代的圣主仁宗“未尝不仇天下之士;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嵩高立身;一人为刚,万夫为柔,以大便其有力强武”(《古史沉论》二)。
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之下,社会风气不能不趋于平庸、腐败。面对这样衰败、腐朽、沉闷、窒息的社会,龚自珍大声疾呼进行社会改革。他写道:“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乙丙之际着议第七》)警告清统治当局,如果不主动进行改革,将来就会有人起来“劲改革”即推翻其统治。
龚自珍借以发表议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今文经学的社会历史观——《公羊》“三统”说、“三世”说等。他是一位今文经学搜趣网家,认为《左氏春秋》经刘歆窜饰(《左氏决疣》),认为《周官》晚出,至刘歆始立(《六经正名》)。这些观点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康有为(见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重刻伪经考后序》)。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习近平: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定庵文集
为什么说“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
灭亡一个国家,必定要让他们彻底忘掉过去的历史,出自(清)龚自珍《定庵续集》卷二《古史钩沉二》。原句: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意思是:想要了解社会规律,就要了解其历史。想要一个国家灭亡,首先是让它的历史观消亡。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www.souquanme.com其史。
学好语文的方法及技巧: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
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
为了巩固知识,你最好在课下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掌握的更牢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