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豆蔻词工后一句是什么(《杨州慢》中“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怎么理解)

自胡马窥江去后,古诗的下一句是什么啊?!后面是“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不是古诗,而是词。词牌名:《扬州慢》,作者姜夔。全文: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纵豆蔻词工后一句是什么(《杨州慢》中“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怎么理解)

自胡马窥江去后,古诗的下一句是什么啊?!

后面是“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这不是古诗,而是词。词牌名:《扬州慢》,作者姜夔。全文: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那句什么“难赋深情”的上一句是什么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扬州慢 

作者:姜夔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搜趣网,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解释详细点,并解释下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意思是:二十四桥依然还在,桥下江水水波荡漾,月色凄冷,四周寂静无声。

原文: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宋代〕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搜趣网。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扬州自古是著名的都会,这里有iIeDpr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稍作停留。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后,只留下残存的古树和废毁的池台,都不愿再谈论那残酷的战争。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响起,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牧俊逸清赏,料想他现在再来的话也会感到震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依然还在,桥下江水水波荡漾,月色凄冷,四周寂静无声。想那桥边红色的芍药花年年花叶繁荣,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

扬州慢介绍:

扬州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朗州慢”。以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为正体,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另有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郑觉斋《扬州慢琼花》等。

此调为宋姜夔所创制,见其《白石道人歌曲》。

其自序云:“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雨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iIeDpr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丙申年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什么意思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的意思是: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

【出处节选】《扬州慢淮左名都》——宋姜夔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白话译文】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

扩展资料

1、《扬州慢淮左名都》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www.souquanme.com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有感而发。

2、《扬州慢淮左名都》鉴赏

姜夔有十七首自度曲,这是写得最早的一首。上片纪行,下片志感。时届岁暮,“春风十里”用杜牧诗,并非实指行春风中,而是使人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盛况。“过春风十里”同“尽荠麦青青”对举,正是词序中所说的“黍离之悲”。

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口,后人常从其诗中了解唐时扬州的风貌。姜夔此词的下片即从杜牧身上落笔,把他的诗作为历史背景,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同眼前战后的衰败相比,以抒今昔之感,同时也借以自述心情。

姜夔这年二十二岁,正可以风流年少的杜牧自况,但面对屡经兵火的扬州,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伤离念乱之感所淹没了。这是以艳语写哀情,可以说是此词的一个特点。作者并非追慕杜牧的冶游,实以寄托当前的哀感,不应多予责怪。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