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要骂醒中国人的那句话
如题鲁迅先生说要骂醒中国人的那句原话是怎样的望知道的人给予回答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为什么说林则徐是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相关资料: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功与罪在瞬间便交织在一个人身上,将其扭曲再造,像原子裂变一样,产生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封建皇帝作为最大的私有者,总是以天下为私。道光帝在禁烟问题上本来就犹豫,大臣中也分两派。我推想,是林则徐那篇著名的奏折,指出若再任鸦片泛滥,几十年后中原将“无可以御敌之兵”,“无可以充饷之银”,狠狠地击中了他的私心。他感到家天下难保,所以就鞭打快牛,顺手给了林一个禁烟钦差。林眼见国危民弱,就出以公心,勇赴重任,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他太天真,不知道自己“回不回”,鸦片“绝不绝”,不是他说了算,还得听皇上的。果然他上任只有一年半,1840年9月,就被革职贬到镇海。第二年7月又被再“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就在林赴疆就罪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他是一个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的人,不管是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着身子去堵。半年后治水完毕,所有的人都论功行赏,惟独他得到的却是“仍往伊犁”的谕旨。众情难平,须发皆白的王鼎伤心得泪如滂沱。林则徐就是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下西出玉门关的。他以诗言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这诗前两句刻画出他的铮铮铁骨,刚直不阿,后两句道出了他的牢骚与无奈。给我一个谪贬休息的机会,这是皇上的大恩啊,去当一名戍卒正好养拙。你看这话是不是有点像柳永的“奉旨填词”和辛弃疾的“君恩重,且教种芙蓉”。但不同的是,柳被弃于都城闹市,辛被闲置在江南水乡,林却被发往大漠戈壁。辛柳只是被弃而不用,而林则徐却被钦定为一个政治犯。 但是,自从林则徐开始西行就罪,随着离朝廷渐行渐远,朝中那股阴冷之气也就渐趋淡弱,而民间和中下层官吏对他的热情却渐渐高涨,如离开冰窖走进火炉。这种强烈的反差不仅是当年的林则徐没有想到,就是一百五十年后的我们也为之惊喜。
林则徐在广东和镇海被革职时,当地群众就表达出了强烈的愤懑。他们不管皇帝老子怎样说,怎样做,纷纷到林则徐的住处慰问,人数之众,阻塞了街巷。他们为林则徐送靴、送伞,送香炉、明镜,还送来了五十二面颂牌,痛痛快快地表达着自己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对朝廷的抗议。林则徐治河之后又一次遭贬,中原立即发起援救高潮,开封知府邹鸣鹤公开宣示:“有人能救林则徐者酬万金。”林则徐自中原出发后,一路西行,接受着为英雄壮行的洗礼。不论是各级官吏还是普通百姓都争着迎送,好一睹他的风采,都想尽力为他做一点事,以减轻他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山高皇帝远,民心任表达。1842年8月21日,林离开西安,“自将军、院、司、道、府以及州、县、营员送于郊外者三十余人”。抵兰州时,督抚亲率文职官员出城相迎,武官更是迎出十里之外。过甘肃古浪县时,县知事到离县三十里外的驿站恭迎。林则徐西行的沿途茶食住行都安排得无微不至。进入新疆哈密,办事大臣率文武官员到行馆拜见林,又送坐骑一匹。到乌鲁木齐,地方官员不但热情接待,还专门为他雇了大车五辆、太平车一辆、轿车两辆。1842年12月11日,经过四个月零三天的长途跋涉,林则徐终于到达新疆伊犁。伊犁将军布彦泰立即亲到寓所拜访,送菜、送茶,并委派他掌管粮饷。这哪里是监管朝廷流放的罪臣啊,简直是欢迎凯旋的英雄。林则徐是被皇帝远远甩出去的一块破砖头,但这块砖头还未落地就被中下层官吏和民众轻轻接住,并以身相护,安放在他们中间。 现在等待林则徐的是两个考验。 一是恶劣环境的折磨。从现存的资料看,我们知道林则徐虽有民众呵护,还是吃了不少苦头。由于年老体弱,路途颠簸,林一过西安就脾痛,鼻流血不止。当他从乌鲁木齐出发取道果子沟进伊犁时,大雪漫天而落,脚下是厚厚的坚冰,无法骑马坐车,只好徒步,蹚雪而行。陪他进疆的两个儿子,于两旁搀扶老爹,心痛得泪流满面,遂跪于地上对天祷告:若父能早日得赦召还,孩儿愿赤脚蹚过此沟。林则徐到伊犁后,“体气衰颓,常患感冒”,“作字不能过二百,看书不能及三十行”。历史上许多朝臣就是这样死在被发配之地,这本来也是皇帝的目的之一。林则徐感到一个无形的黑影向他压来,他在日记中写道:“深觉时光可惜,暮景可伤!”“频搔白发惭衰病,犹剩丹心耐折磨”,他是以心力来抵抗身病的啊。 二是脱离战场的寂寞。林是一步一回头离开中原的。当他走到酒泉时,听到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的消息,痛心疾首,深感国事艰难。他在致友人书中说:“自念一身休咎死生,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顿遭蹂躏,如火燎原,侧身回望,寝馈皆不能安。”他赋诗感叹:“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他为中原局势危机,无人可用而急。果然是中原乏人吗?人才被一批一批地撤职流放。这时和他一起在虎门销烟的邓延桢,已早他半年被贬新疆。写下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为朝廷提出许多御敌方略,但就是不为采用。
来封建社会一切有为的知识分子,都希望能被朝廷重用,能为国家民族做一点事,这是有为臣子的最大愿望,是他们人生价值观的核心。现在剥夺了这个愿望就是剥夺了他的生命,就是用刀子慢慢地割他的肉。虎落平川,马放南山,让他在痛苦和寂寞中毁灭。 “羌笛何须怨杨柳”,“西出阳关无故人”。玉门关外风物凄凉,人情不再,实在是天设地造的折磨罪臣身心的好场所。当我们现在行进在大漠戈壁时,我真感叹于当年封建专制者这种“流放边地”的发明。你走一天是黄沙,再走一天还是黄沙;你走一天是冰雪,再走一天还是冰雪。不见人,不见村,不见市。这种空虚与寂寞,与把你关在牢中目徒四壁,没有根本区别。马克思说:“人是各种关系的总和。”把你推到大漠戈壁里,一下子割断你的所有关系,你还是人吗?呜呼,人将不人!特别是对一个博学而有思想的人,一个曾经有作为的人,一个有大志于未来的人。 腊雪频添鬓影皤,春醪暂借病颜酡。三年飘泊居无定,百岁光阴已去多。 新韶明日逐人来,迁客何时结伴回?空有灯光照虚耗,竟无神诀卖痴呆。 (《除夕书怀》) 他一人这样过除夕。 雪月天山皎夜光,边声惯听唱伊凉。孤村白酒愁无赖,隔院红裙乐未央。 (《中秋感怀》) 他一个人这样过中秋。 谪居权作探花使。忍轻抛、韶光九十,番风二十四。寒玉未消冰岭雪,毳幕偏闻花气。算修了,边城春禊。怨绿愁红成底事,任花开花谢皆天意。休问讯,春归来。 (《金缕曲春暮看花》) 他在季节变换中咀嚼着春的寂寞。 当权者实在聪明,他就是要让你在这个环境里无事可做,消磨掉理想意志,不管你怎样地怒吼、狂笑、悲歌,那空旷的戈壁瞬间就将这一切吸收得干干净净,nxOCkl这比有回音的囚室还可怕。任你是怎样的人杰,在这里也要成为常人、庸人、废人,失魂落魄。林则徐是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良臣,是可以作为历史坐标点的人物。禁烟的烈火仍在胸中燃烧,南海的涛声还在耳边回响,万里之外朝野上下还在与英国人作无奈的抗争,而他只能面对这大漠的寂寞。兔未死而狗先烹,鸟未尽而弓先藏。“何日穹庐能解脱,宝刀盼上短辕车。”他是一个被捆绑悬于壁上的壮士,心急如焚,而无可用力。 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特别不能再惹事非,自加其罪。一般还要想方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像韩愈当年发配南海,第一件事就是向皇帝上一篇谢恩表,不管心中服不服,嘴上先要讨个好。这时内地林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他写信说:“获咎之由,实与寻常迥异”,“此事定须终止,不可渎呈”。他明确表示,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如今这些信稿还存在伊犁的纪念馆里,翰墨淋漓,正气凛然。当我以十二分的虔诚拜读文物柜中的这些手稿时,顿生一种仰望泰山,遥对长城的肃然之敬,不觉想起林公那句座右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没有一点私欲,不必向任何人低头,为了自己抱定的主义,他能容得下一切不公平。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一个爱国臣子和封建君王的本质区别是,前者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后者爱自己的权位,以天下为己有。当这两者暂时统一,就表现为臣忠君贤,上下一心,并且在臣子一方常将爱国统一于忠君。当这两者不能一致时,就表现为忠臣见逐,弃而不用。在臣子一方或谨遵君命,孤愤而死,如贾谊、岳飞;或暂置君于一旁,为国为民办点实事,如韩愈、辛弃疾、林则徐。他们能摆脱权力高压和私利荣辱,直接对历史负责,所以也被历史所接受,所记录。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二十万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林带头示范,捐出自己的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历时四个月,用工二百一十万。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一百二十多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他却用自己的意志和才能改造了环境;皇帝要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自古罪臣被流放边地的结局有两种,大部分屈从命运,于孤闷中凄惨地死于流放地,只有少数人能挽命运狂澜于既倒,重新放出生命和事业的光芒。从周文王被拘羑里而演《周易》,到越王勾践被吴所俘后卧薪尝胆,直至邓小平“文革”被贬江西而思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生命交响曲中最强的一支,林则徐就属此支此脉
林则徐在北疆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北疆虽僻远,但雨量较多,农业尚可。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且北疆南疆天山阻隔,雪峰摩天。这无疑又是对林则徐的一场更大更苦的折磨。现在南北疆已有公路可行,汽车可乘,去年八月盛夏我过天山时,仍要爬雪山,穿冰洞。
可想当年林则徐是怎样以羸弱之躯担当此苦任的。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域。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箱簸似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即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戍边的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的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勘地,也算是“钦差”吧,但这与当年南下禁烟已完全不同。这是皇帝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力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和治黄有功而不上褒奖名单同出一辙。林则徐在诗中写道:“羁臣奉使原非分”,“头衔笑被旁人问”,这是何等的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只要能工作,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六十九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场“非分”之举。他以罪臣之分,而行忠臣之事。而历史与现实中也常有人干着另一种“非分”的事,即凭着合法的职位,用国家赋予的权力去贪赃营私。如王莽、杨国忠、秦桧直至林彪、康生、成克杰。原来社会上无论是大奸、巨贪还是小人,都是以合法的名分而行分外之奸、分外之贪、分外之私的。当然,他们最后也被历史所记录。陈毅有诗:“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他们被历史捉来,钉在了耻辱柱上。可知,世上之事,相差之远者莫如人格之分了。有人以罪身而忍辱负重,建功立业,有人以功位而鼠窃狗盗,自取其耻,自取其罪。确实,“分”这个界限就是“人”这个原子的外壳,一旦外壳破而裂变,无论好坏,其力量都特别的大。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分外”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土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己有。汉、维群众无寸土可耕,就是驻军修营房拉一车土也要交几十文钱,百姓埋一个死人也要交银数两。土王大肆截留国家税收,数十年间如此横行竟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此咽喉要地,实边防最重之区,无田无粮,几成化外”,立判将土王所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圣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必须互相和睦,畛域无分。”为防有变,他还将此布告刻制成碑,“立于城关大道之旁,俾众目共瞻,永昭遵守”。布告一出,各族人民奔走相告,不但有了生计,且民族和睦,边防巩固。要知道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恰这时清廷赦令亦下,林则徐在万众感激和依依不舍的祝愿声中向关内走去。
一百五十年后,我又来细细寻觅林公的踪迹。当年的惠远城早已毁于沙俄的入侵,在惠远城里我提出一定要谒拜一下当年先生住的城南东二巷故居。陪同说,原城已无存,现在这个城是清1882年,比原城后撤了七公里重建的。这没有关系,我追寻的是那颗闪耀在中国近代史上空的民族魂,至于其载体为何无关本质。共产党夺天下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我们现在瞻仰的西柏坡村,不也是从山下上撤几十里重建的吗?我小心地迈进那条小巷,小院短墙,瓜棚豆蔓。旧时林公堂前燕,依然展翅迎远客。我不甘心,又驱车南行去寻找那个旧城。穿过一个村镇,沿着参天的白杨,再过一条河渠,一片茂密的玉米地旁留有一堵土墙,这就是古惠远城。夕阳下沉重的黄土划开浩浩绿海,如一条大堤直伸到天际。我感到了林公的魂灵充盈天地,贯穿古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的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功与罪在瞬间便交织在一个人身上,将其扭曲再造,像原子裂变一样,产生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封建皇帝作为最大的私有者,总是以天下为私。道光帝在禁烟问题上本来就犹豫,大臣中也分两派。我推想,是林则徐那篇著名的奏折,指出若再任鸦片泛滥,几十年后中原将“无可以御敌之兵”,“无可以充饷之银”,狠狠地击中了他的私心。他感到家天下难保,所以就鞭打快牛,顺手给了林一个禁烟钦差。林眼见国危民弱,就出以公心,勇赴重任,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他太天真,不知道自己“回不回”,鸦片“绝不绝”,不是他说了算,还得听皇上的。果然他上任只有一年半,1840年9月,就被革职贬到镇海。第二年7月又被再“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就在林赴疆就罪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他是一个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的人,不管是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着身子去堵。半年后治水完毕,所有的人都论功行赏,惟独他得到的却是“仍往伊犁”的谕旨。众情难平,须发皆白的王鼎伤心得泪如滂沱。林则徐就是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下西出玉门关的。他以诗言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这诗前两句刻画出他的铮铮铁骨,刚直不阿,后两句道出了他的牢骚与无奈。给我一个谪贬休息的机会,这是皇上的大恩啊,去当一名戍卒正好养拙。你看这话是不是有点像柳永的“奉旨填词”和辛弃疾的“君恩重,且教种芙蓉”。但不同的是,柳被弃于都城闹市,辛被闲置在江南水乡,林却被发往大漠戈壁。辛柳只是被弃而不用,而林则徐却被钦定为一个政治犯。 但是,自从林则徐开始西行就罪,随着离朝廷渐行渐远,朝中那股阴冷之气也就渐趋淡弱,而民间和中下层官吏对他的热情却渐渐高涨,如离开冰窖走进火炉。这种强烈的反差不仅是当年的林则徐没有想到,就是一百五十年后的我们也为之惊喜。
林则徐在广东和镇海被革职时,当地群众就表达出了强烈的愤懑。他们不管皇帝老子怎样说,怎样做,纷纷到林则徐的住处慰问,人数之众,阻塞了街巷。他们为林则徐送靴、送伞,送香炉、明镜,还送来了五十二面颂牌,痛痛快快地表达着自己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对朝廷的抗议。林则徐治河之后又一次遭贬,中原立即发起援救高潮,开封知府邹鸣鹤公开宣示:“有人能救林则徐者酬万金。”林则徐自中原出发后,一路西行,接受着为英雄壮行的洗礼。不论是各级官吏还是普通百姓都争着迎送,好一睹他的风采,都想尽力为他做一点事,以减轻他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山高皇帝远,民心任表达。1842年8月21日,林离开西安,“自将军、院、司、道、府以及州、县、营员送于郊外者三十余人”。抵兰州时,督抚亲率文职官员出城相迎,武官更是迎出十里之外。过甘肃古浪县时,县知事到离县三十里外的驿站恭迎。林则徐西行的沿途茶食住行都安排得无微不至。进入新疆哈密,办事大臣率文武官员到行馆拜见林,又送坐骑一匹。到乌鲁木齐,地方官员不但热情接待,还专门为他雇了大车五辆、太平车一辆、轿车两辆。1842年12月11日,经过四个月零三天的长途跋涉,林则徐终于到达新疆伊犁。伊犁将军布彦泰立即亲到寓所拜访,送菜、送茶,并委派他掌管粮饷。这哪里是监管朝廷流放的罪臣啊,简直是欢迎凯旋的英雄。林则徐是被皇帝远远甩出去的一块破砖头,但这块砖头还未落地就被中下层官吏和民众轻轻接住,并以身相护,安放在他们中间。 现在等待林则徐的是两个考验。 一是恶劣环境的折磨。从现存的资料看,我们知道林则徐虽有民众呵护,还是吃了不少苦头。由于年老体弱,路途颠簸,林一过西安就脾痛,鼻流血不止。当他从乌鲁木齐出发取道果子沟进伊犁时,大雪漫天而落,脚下是厚厚的坚冰,无法骑马坐车,只好徒步,蹚雪而行。陪他进疆的两个儿子,于两旁搀扶老爹,心痛得泪流满面,遂跪于地上对天祷告:若父能早日得赦召还,孩儿愿赤脚蹚过此沟。林则徐到伊犁后,“体气衰颓,常患感冒”,“作字不能过二百,看书不能及三十行”。历史上许多朝臣就是这样死在被发配之地,这本来也是皇帝的目的之一。林则徐感到一个无形的黑影向他压来,他在日记中写道:“深觉时光可惜,暮景可伤!”“频搔白发惭衰病,犹剩丹心耐折磨”,他是以心力来抵抗身病的啊。 二是脱离战场的寂寞。林是一步一回头离开中原的。当他走到酒泉时,听到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的消息,痛心疾首,深感国事艰难。他在致友人书中说:“自念一身休咎死生,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顿遭蹂躏,如火燎原,侧身回望,寝馈皆不能安。”他赋诗感叹:“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他为中原局势危机,无人可用而急。果然是中原乏人吗?人才被一批一批地撤职流放。这时和他一起在虎门销烟的邓延桢,已早他半年被贬新疆。写下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为朝廷提出许多御敌方略,但就是不为采用。
来封建社会一切有为的知识分子,都希望能被朝廷重用,能为国家民族做一点事,这是有为臣子的最大愿望,是他们人生价值观的核心。现在剥夺了这个愿望就是剥夺了他的生命,就是用刀子慢慢地割他的肉。虎落平川,马放南山,让他在痛苦和寂寞中毁灭。 “羌笛何须怨杨柳”,“西出阳关无故人”。玉门关外风物凄凉,人情不再,实在是天设地造的折磨罪臣身心的好场所。当我们现在行进在大漠戈壁时,我真感叹于当年封建专制者这种“流放边地”的发明。你走一天是黄沙,再走一天还是黄沙;你走一天是冰雪,再走一天还是冰雪。不见人,不见村,不见市。这种空虚与寂寞,与把你关在牢中目徒四壁,没有根本区别。马克思说:“人是各种关系的总和。”把你推到大漠戈壁里,一下子割断你的所有关系,你还是人吗?呜呼,人将不人!特别是对一个博学而有思想的人,一个曾经有作为的人,一个有大志于未来的人。 腊雪频添鬓影皤,春醪暂借病颜酡。三年飘泊居无定,百岁光阴已去多。 新韶明日逐人来,迁客何时结伴回?空有灯光照虚耗,竟无神诀卖痴呆。 (《除夕书怀》) 他一人这样过除夕。 雪月天山皎夜光,边声惯听唱伊凉。孤村白酒愁无赖,隔院红裙乐未央。 (《中秋感怀》) 他一个人这样过中秋。 谪居权作探花使。忍轻抛、韶光九十,番风二十四。寒玉未消冰岭雪,毳幕偏闻花气。算修了,边城春禊。怨绿愁红成底事,任花开花谢皆天意。休问讯,春归来。 (《金缕曲春暮看花》) 他在季节变换中咀嚼着春的寂寞。 当权者实在聪明,他就是要让你在这个环境里无事可做,消磨掉理想意志,不管你怎样地怒吼、狂笑、悲歌,那空旷的戈壁瞬间就将这一切吸收得干干净净,nxOCkl这比有回音的囚室还可怕。任你是怎样的人杰,在这里也要成为常人、庸人、废人,失魂落魄。林则徐是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良臣,是可以作为历史坐标点的人物。禁烟的烈火仍在胸中燃烧,南海的涛声还在耳边回响,万里之外朝野上下还在与英国人作无奈的抗争,而他只能面对这大漠的寂寞。兔未死而狗先烹,鸟未尽而弓先藏。“何日穹庐能解脱,宝刀盼上短辕车。”他是一个被捆绑悬于壁上的壮士,心急如焚,而无可用力。 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特别不能再惹事非,自加其罪。一般还要想方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像韩愈当年发配南海,第一件事就是向皇帝上一篇谢恩表,不管心中服不服,嘴上先要讨个好。这时内地林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他写信说:“获咎之由,实与寻常迥异”,“此事定须终止,不可渎呈”。他明确表示,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如今这些信稿还存在伊犁的纪念馆里,翰墨淋漓,正气凛然。当我以十二分的虔诚拜读文物柜中的这些手稿时,顿生一种仰望泰山,遥对长城的肃然之敬,不觉想起林公那句座右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没有一点私欲,不必向任何人低头,为了自己抱定的主义,他能容得下一切不公平。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一个爱国臣子和封建君王的本质区别是,前者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后者爱自己的权位,以天下为己有。当这两者暂时统一,就表现为臣忠君贤,上下一心,并且在臣子一方常将爱国统一于忠君。当这两者不能一致时,就表现为忠臣见逐,弃而不用。在臣子一方或谨遵君命,孤愤而死,如贾谊、岳飞;或暂置君于一旁,为国为民办点实事,如韩愈、辛弃疾、林则徐。他们能摆脱权力高压和私利荣辱,直接对历史负责,所以也被历史所接受,所记录。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二十万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林带头示范,捐出自己的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历时四个月,用工二百一十万。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一百二十多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他却用自己的意志和才能改造了环境;皇帝要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自古罪臣被流放边地的结局有两种,大部分屈从命运,于孤闷中凄惨地死于流放地,只有少数人能挽命运狂澜于既倒,重新放出生命和事业的光芒。从周文王被拘羑里而演《周易》,到越王勾践被吴所俘后卧薪尝胆,直至邓小平“文革”被贬江西而思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生命交响曲中最强的一支,林则徐就属此支此脉
林则徐在北疆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北疆虽僻远,但雨量较多,农业尚可。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且北疆南疆天山阻隔,雪峰摩天。这无疑又是对林则徐的一场更大更苦的折磨。现在南北疆已有公路可行,汽车可乘,去年八月盛夏我过天山时,仍要爬雪山,穿冰洞。
可想当年林则徐是怎样以羸弱之躯担当此苦任的。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域。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箱簸似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即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戍边的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的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勘地,也算是“钦差”吧,但这与当年南下禁烟已完全不同。这是皇帝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力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和治黄有功而不上褒奖名单同出一辙。林则徐在诗中写道:“羁臣奉使原非分”,“头衔笑被旁人问”,这是何等的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只要能工作,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六十九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场“非分”之举。他以罪臣之分,而行忠臣之事。而历史与现实中也常有人干着另一种“非分”的事,即凭着合法的职位,用国家赋予的权力去贪赃营私。如王莽、杨国忠、秦桧直至林彪、康生、成克杰。原来社会上无论是大奸、巨贪还是小人,都是以合法的名分而行分外之奸、分外之贪、分外之私的。当然,他们最后也被历史所记录。陈毅有诗:“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他们被历史捉来,钉在了耻辱柱上。可知,世上之事,相差之远者莫如人格之分了。有人以罪身而忍辱负重,建功立业,有人以功位而鼠窃狗盗,自取其耻,自取其罪。确实,“分”这个界限就是“人”这个原子的外壳,一旦外壳破而裂变,无论好坏,其力量都特别的大。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分外”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土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己有。汉、维群众无寸土可耕,就是驻军修营房拉一车土也要交几十文钱,百姓埋一个死人也要交银数两。土王大肆截留国家税收,数十年间如此横行竟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此咽喉要地,实边防最重之区,无田无粮,几成化外”,立判将土王所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圣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必须互相和睦,畛域无分。”为防有变,他还将此布告刻制成碑,“立于城关大道之旁,俾众目共瞻,永昭遵守”。布告一出,各族人民奔走相告,不但有了生计,且民族和睦,边防巩固。要知道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恰这时清廷赦令亦下,林则徐在万众感激和依依不舍的祝愿声中向关内走去。
一百五十年后,我又来细细寻觅林公的踪迹。当年的惠远城早已毁于沙俄的入侵,在惠远城里我提出一定要谒拜一下当年先生住的城南东二巷故居。陪同说,原城已无存,现在这个城是清1882年,比原城后撤了七公里重建的。这没有关系,我追寻的是那颗闪耀在中国近代史上空的民族魂,至于其载体为何无关本质。共产党夺天下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我们现在瞻仰的西柏坡村,不也是从山下上撤几十里重建的吗?我小心地迈进那条小巷,小院短墙,瓜棚豆蔓。旧时林公堂前燕,依然展翅迎远客。我不甘心,又驱车南行去寻找那个旧城。穿过一个村镇,沿着参天的白杨,再过一条河渠,一片茂密的玉米地旁留有一堵土墙,这就是古惠远城。夕阳下沉重的黄土划开浩浩绿海,如一条大堤直伸到天际。我感到了林公的魂灵充盈天地,贯穿古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的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
辩题《教育更应注重人格培训》辩论词
教育应注重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 一、我方观点: 1、从“多”切入辩题: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本论题“教育应注重知识培养多于人格 培养”,重在一个“多”字。对方辩友通篇论证哪一个更重要,从未论证过哪一个在 教育应更“多”!显然,“多”与“重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多”强调在教育中,对于受教育者应在知识培养方面付诸更多的精力、时 间、 规模。 而人格培养更在于“精”, 在于潜移默化的入木三分, 而并非“多”。 说“活 到老学到老”,受教育者更需要系统、全面、广泛地接受知识培养,进行对于知 识的长期积累,来打造自己迈向社会的基石。 2、 从“知识培养”、 “人格培养”的含义入手: 我们都知道传授和培养都是一个过程, 这一个过程都需要知识来支撑。 对方辩友口口声说教育应注重人格培养多于知识 传授,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你的人格谈何塑造,又以什么为基础来培养?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能造人格",知识是造人格的基础。 我们知道,知识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nxOCkl践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是人类一切 优秀思想的结晶,是人类的精神粮食。而人格则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 与个人的道德品质。可见,一个人的人格素养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丰富的 知识可以提高个人的素养,从而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没有丰富的知识.要想造一 个健全的人格岂nxOCkl不成了无米之炊了吗? 3、从知识培养作用来说: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就已包含着对人格的培养。我 们畅游史海,领略伟人风范,促进了我们人格的完善;我们攀登科学之峰,折服 于科学家伟大的品德,培养我们向上的人格。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撷百家之长, 陶冶情操,方有人格之正果形成。正如古人云:知书而达理"书读百卷而是非。 4、从二者重要性来说:我方坚持教育应注重知识培养多于人格培养,并不意味 着人格教育不重要,可以说二者在教育中都非常重要,是必须并行的两种教育内 容,受教育者也必须接受二者同行的教育,才能健康成长。否则只能是一个有才 无德或有德无才的缺憾之人,对社会无益,甚至成为社会蛀虫。但重要性等同并 不意味着二者在教育中所占比重等同 二、四辩总结升华: 1、从历史与现实层面说明教育应注重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 2、挖掘“教育应注重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所蕴含的社会价值。 三、对方可能犯的错误: 1、一再说人格教育重要性,忽视“多”。 2、认为人格能推动知识的合理利用,忽视知识是人格的基础。 3、就我们提出“多不代表重要”,对方可能会反驳:正因为人格培养更重要,所 以我们才要多培养啊! 非也。 答: 人格本身在于个人思想品质的优秀、 深入人心, 而不在多。 人格培养则在精、 在深邃、 在于潜移默化的入木三分, 而并不在于多。 而知识本身需要广泛、全面、即多;而知识培养在多、在广、在深、在全。花费 更多专用的时间、精力、规模去培养人格是没有必要也没有效的。而注重知识教 育多于人格教育则更有利人们对知识掌握的广泛牢固,为人的各方面发展奠基。 我们所说到的教育,不仅包括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还包括了自我教育和社会教 育,在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今天,知识培训和人格培训都是教育不容忽视的 问题,但是社会性质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和方向,为了完成构建和谐的社会的目的, 教育就应多注重对人格的培训. 首先,大学教育对人格培训的成果,直接决定了人们是用知识创造美还是制造 恶,人格的完善与否,影响了个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是走向文明还是走向毁灭.蔡 元培先生也曾说教育乃养成国民人格之事业,一个国家拥有健全人格的国民,是什 么风雨也吹不垮的,甚至还能为全人类谋幸福.相反,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品质恶劣 就会给周边的人和民族带去灾难,日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知识对于人格健全的 人,就犹如锦上添花,美不胜收;知识对于人格不健全的人,犹如强盗手持火把,徒增 危害而已! 其次,健全的人格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积累,促进人格和知识的良性循环.一 个心地纯真,用心一致的人,学习起来就自然事半功倍.试想,一个心思混乱,思想恶 劣的人又怎么会有学习的心境和动力呢?健全人格一旦形成,人们就会养成主动 学习,热爱学习的习惯.这就会形成这样一个局面,人格健全热爱学习的人,就会被 知识领着走,而人格不健全的人,就要被知识拖着走了. 最后,教育注重人格培训多于知识培训更符合社会的择才标准和国家的育人 方针.我国教育向来主张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可见,教育 把德放在了首位.不可否认,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如饥 如渴,但我们应该知道,一个没知识而有道德的人至多成为社会的废品,一个没道 德有知识的人却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品. 综上所叙,我认为教育注重人格培训应多于知识的培训. 刚才对方辩友陈辞滔滔,气势逼人.可我想说的是对方辩友犯了一个很大的错 误就是:以偏概全.将个别情况片面地概述为一般情况. 我倒想问对方辩友,你现在在这 辩论?还是用你所掌握的知识来辩论,到底用的 是你的人格来和我辩论?请你们睁大眼睛看看,现实社会中有哪一所学校专门以 培训人格为主,教授知识为辅的? 我方的立场是:教育应注重知道,培训多于人格培训. 第一,从教育这个词汇上顾名思义,教授知识,培育人才,先教而后育,教授知识优先, 知识包罗万象包括科学文化知识,还有人文素养知识,以及做人待人接物的种种知 识,只有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为基础才有进一步人格培训.第二,知识是造人格的基 础,培根说过"知识能造人格".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一切优秀思想的结晶.是人类 是精神粮食,一个人的人格素养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可以提高个 人的素养,从而造一个健全的人格,没有丰富的知识.要想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岂不 成了无米之炊了吗,我们在知识的教育中,就已包含着对人格的培养,积累了丰富 的知识,闻强识,撷百家之长,陶冶情操,方的人格之正果形成,正如古人云:知书而 达理"书读百卷而是非.第三知识的进步也推动着你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蒸气机的发明,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计算机的发明人类又进入了电子 信息时代.这是知识的功劳.知识为个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条件.比尔盖茨没有 丰富的知识,他能造全球最大的电脑公司微软吗?李嘉诚没有丰富的知识,他能在 美国打出一片天地吗? 曾经有多少人,当机会看着自己的眼睛微笑走来时,却没有够份量的专业知识,可 以用途而不得无奈放弃.今天对方辩友所犯的错误就是在于以支流代替主流,我方 并不否认人格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要看清楚,培训是教育的首要目的.而培训人格 只是做为一种辅助而以,历史,现实和理性都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注重知识培训多于 人格培训.的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人格才能更加完善.
给你说几点吧,教育被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的教育 第二部分是物的教育(那就是大自然的教育) 人的教育分为:公共教育和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也就是家庭教育)之所以被称为自然教育是因为人类从诞生时并已经产生了这种天然的教育,母亲会主动承担对孩子的教育,这部分教育的 主要内容就是人的品德,能力。 而公共搜趣网教育是人类生存力发展到一定限度才产生的,重点侧重于知识的教育。 以上可参看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卢梭的《爱弥儿》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从小培养其学生的习惯,好让它长大成人后可以成为个品格端正,有利于社会的人,而知识的教育的副产品。这句话自己参看《培根 论说文集》的论教育一章。 而列维特也同时指出:老师的职责在于以身作则像学生传输有益的价值观念,重点在强调:老师的以身作则,和向学生传输的有益的价值观念,这 是人的教育最重要一部分。 辩论要注意:虽然无论根据卢梭,还是亚当斯密,等人的观点都认为人格教育比知识培训重要的多,但是要注意你的辩题是人格培训多于知识培, 记住是多于,这样子会有点回旋的空间。 反正我是最讨厌辩论这种事了,会讲的能把天堂说成地狱,不会讲的明明有理也说不清,这些都要看你自己了。 而且这个辩题很糟糕,漏洞很多,很明显的人格培训多于知识培训更重要的,要举多少列子都可以,,你好好辩吧。 反方 第一,从教育这个词汇上顾名思义,教授知识,培育人才,先教而后育,教授知识优先,知识包罗万象包括科学文化知识,还有人文素养知识,以及做人待人接 物的种种知识,只有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为基础才有进一步人格培训. 第二,知识是造人格的基础,培根说过"知识能造人格".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一切优秀思想的结晶.是人类是精神粮食,一个人的人格素养是建立在知识的 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可以提高个人的素养,从而造一个健全的人格,没有丰富的知识.要想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岂不成了无米之炊了吗,我们在知识的教育 中,就已包含着对人格的培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闻强识,撷百家之长,陶冶情操,方的人格之正果形成,正如古人云:知书而达理"书读百卷而是非. 第三知识的进步也推动着你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蒸气机的发明,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计算机的发明人类又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这是 知识的功劳.知识为个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条件.比尔盖茨没有丰富的知识,他能造全球最大的电脑公司微软吗?李嘉诚没有丰富的知识,他能在美国打 出一片天地吗? 曾经有多少人,当机会看着自己的眼睛微笑走来时,却没有够份量的专业知识,可以用途而不得无奈放弃.今天对方辩友所犯的错误就是在于以支流代替主 流,我方并不否认人格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要看清楚,培训是教育的首要目的.而培训人格只是做为一种辅助而以,历史,现实和理性都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注 重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的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人格才能更加完善. 正方 谢谢主席,大家好! 今天,智慧的光芒与人格的魅力在这里交相辉映。但 至于前面所提到的刘海洋、马家爵、王小龙等扭曲人格所反映的,只是一种病态的价值观。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理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我们都知道,人生价值包罗万象,而当代中国最大的道德价值是以德治国,即人格层面的要求。我们大学生完全有自主能力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使自己的人格素养更上一层楼,完全有自主能力做个有高尚情操并且品学兼优的君子,完全有能力成为一个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建 设者,从而实现我们大学生应有的价值。 放眼社会,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引发了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设想一下,如果大学教育不更注重人格培训,一个没有良好人格的毕业生如何让社会 相信他可以做好事情?如何让别人委以重任?又如何取得大众的认可?所以,我们立足社会的中流砥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方辩 友怎么还能一味强调大学教育的知识培训? 对个人而言,健全完善的人格在其一生中的作用更大了。一个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就无法生存;一心想着投机取巧的人,只能破坏 社会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惧怕社会竞争、窝在象牙塔里不肯出来的人,终将被社会所淘汰! 回到大学生的立场,我们接受更多的人格培训,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可以使我们拥有良好的心态,用良好的态度看待学习,从而促使学习效率的提高, 做一个德智双全的人。 亲爱的对方辩友,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如何看清人格相对于知识的本质性?诚然,人的知识可以用语言表现,可是人格呢?却是要靠行动来证明的啊! 一个大学生如果知识欠缺一些但人格高尚,尚可为人们所接受;而一个大学生如果知识非常渊博但人格却十分猥琐,这样的人只会遭人唾弃。君不见, “红楼案”中有多少达官贵人倒下了?他们知识不丰富吗?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手握大学以上文凭的,但是成为阶下囚,原因何在?因为他们人格有缺陷! 因为面对金钱与美女的诱惑,他们无法把持住自己的良心啊!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商品大潮的冲击愈演愈烈。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背景下,在以德治国 的环境中,如果我们的大学教育不强调人格培训,恐怕不久的将来人将不人,国将不国了! (这里借用教育部部长周济的一段话,他说,“我们既要成人又要成才,这当中有一个先后之分。成人是最重要的,要真正启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要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说服力和凝聚力,真正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心里去。”) 所以,天之骄子们,在积累知识、丰富头脑的同时,不要忘了,提升你们的人格,培养你们的良知更重要!谢谢! 不能说人格培训多于知识培训,大学教育首先必须要做的道德素质修养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所学才真正用武之地呀。当然到了大学要求更高了,大学 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阶段。应该说比学知识更重要,尤其是目前就业的压力各方面的原因等等吧,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各大高校已经受到重 视。有一句老话说的挺好的,那就是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 个人在历史中能扮演什么角色?个人的个性是否又能影响历史? 历史研究中的一种观点是认为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历史是人类的集体创造,而非一两个英雄或领导人物的创造;另一方面,不同的领导在同一历 史事件中的差异是不大的:一个国家的领导不过是消极地对周边的环境和情势做出反映,斟酌各种因素,然后进行合理的决定。因此,不少研究历史的 人,往往会忽略个人的因素,而对历史、政治事件的解释,严肃的史学家也往往从大的社会背景、结构上着手:譬如研究中苏在毛赫卢晓夫时代的矛 盾,都从大的政治语境和意识形态入手,而忽略毛的个人心理因素,把它从研究的议程(research agenda)中剔除出去,这个选择一是因为前述说的对 个人因素的忽略,另一是因为个人心理分析往往难以证实,带有严重的主观成分,因此似乎不能登入打扮成严肃的、客观的社科分析的大雅之堂。 直觉和常识告诉我们,不同的领导人之间存在着性格和人格差异,存在对人性和世界的假设的差异(譬如有的人把世界想象得特别阴暗,十分悲观), 有着知识面和意识形态背景的差异,从政时有不同的取向和追求(譬如有人的追求对自己信仰的正义价值的实现;有的人追求权力;有的人追求在历史 上为自己留名,诸如此类),同时有不同的决策结构:有的人权力大一点,甚至像斯大林和希特勒一样独裁;有的人的决策智囊团强一点,帮助他取得 更多的信息以供决策。 因此,不同的人,因其知识和意识形态背景的差异,对同样的客观形势会有不同的感知)perception)和理解。我们说,这些观察往往都是主观的,受个 人的意志影响。诚然,不同的领导人在经历同样的历史事件时,他们遇到的客观环境不同,但是他们的感知往往存在差异,而这些感知往往会影响他们 的决策,并且带来后果。此外,由于人格及个人习惯存在差异,不同的人有着同样的感知时,也恐怕会作出完全不一样的决策。譬如社会、政治心理学 中划分出一种政治人格对立,叫做调和式的人格和好战式的人格的对立(conciliatory personality vs belligerent personality)。调和式的人格倾 向于在大多场合和情况下对对方妥协,寻求调解;好战式的人格在同样情况下则不愿与对手妥协、不愿放弃、不愿让步,和对手抗争,甚至会采用过激 的行为,在客观上起到激化矛盾的结果。我们说中国现代政治上的一对人物,毛泽东和周恩来,前者更接近好战式人格,后者更接近调和式的人格。当 然,他们并非绝对的好战者和调解者,只是存在一种比较一致的大体倾向:某一种式样的人格特征能更准确地描述他在许多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 不同的人格会影响决策,一个好战式的人格和一个调和式的人格,对待敌人的立场便会不一样。因此毛有大鱼吃小鱼,消灭异己,将对方合二为一之说; 建国后的毛在哲学更不同意正统马克思主义中矛盾论,不同意合二为一的说法。所谓合二为一,就是新出现的“一”,应该同时有两个组成者的特色。 毛更主张大鱼吃小鱼,如同***吃掉国民党一样,由一个因素消灭另一个因素。这也反映了他在建国后的斗争哲学,并且他在文章和讲话中明确地把这 种斗争策略上升到哲学高度,对正统矛盾论进行了批判。相比之下,若是由周恩来执政,对于敌人他会更能妥协、调解,寻求共同点而非差异,而尽量 不激化和扩大矛盾。若赋予他们两人同样的权力,那么面对同样的形势,面对同样的“敌人”,他们的决策必然会存在有系统性的差异。 因此,研究人格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人格的目的是更系统地、深入地了解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从而分析和预测他的行为。研究人www.souquanme.com格,也能揭开一些历 史事件的外幕:如过去我们谈论中苏矛盾,是强调两国在政治、经济和组织政策理解上的差异,矛盾是有深层次的、不可调和的制度根源的。而实际上 耐心的读者可以通过毛对共产国际、对斯大林以及对自己在解放后一些经济政策和党内组织问题上的观察和感知,了解到他对赫鲁晓夫可能存在的心理。 这种个人心理矛盾被外化(externalise)到更广义的政治上,然后以公众利益或者像意识形态、政经制度这样的宏大事物的名义下对之合理化 (rationalise)。 问:在当今这个社会,应试教育处于顶峰的社会,需要的是有广博知识的人,所以从清华北大出来的学生总是能够更容易的找到工作,难道他们的人格 就一定很好吗,难道我们这些高职出来的学生人格就一定很差吗,虽然我们知识比不上人家,比个人格也会输? 驳:不过有更高的人格有什么用,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有知识的人,人家老总找人第一是看你知识,而不是看你人格~~ 两者看来都很重要,但是题目是要求在学校范围里,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不断增强我校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相对来说,只要学校这方面的知识你学透彻了,人格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问:现在学校开展思想道德培养课程 驳:培养思想道德观念不用知识么?知识是什么,除了专业课别的就不算知识? 我也问你,没有心理方面的知识,你思考什么,用什么?没有个顺序的先后么? 好的品格是坐那就有的?啥是好的品格,评判的标准从哪来?不用知识判断么? 在大学塑造起来的人格经得住走入社会得冲击么?没有自己头脑得理论理性化所支撑得人格是不稳定得,是脆弱得,如果人格培养更重要些,你怎么表 现这个更重要,多抽时间培养人格么?怎么培养?实际行动是什么?看思想道德书?扶老大娘过马路?一天能扶多少个? 驳:对方的观点我不敢苟同,一个人的知识你能看到吗?知识一旦被你拥有,他还会跑吗,而人格是多变的,在人的一生中,可以有善转恶,也可以由恶转善, 人格的塑造不是一日之工,他要一生的努力,而大学是人积累知识的最佳时期,不要把时间白白浪费哦. 问:很多人说刘海洋和马家爵的事情来说道德很重要,那么我倒要问问你的道德是怎么来的? 驳:是在大学 4 年里才培养的么?那么对方的便有是不是认为那些还没有上大学的人道德低下呢?众所周知,我们的品德是从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开 始的。中国在大学的辛辛学子何止百万,刘海洋和马家爵只不过指着百万之重的 2 个,难道我们看世界要以点覆面吗? 这实在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就是调节心理方面的知识太少,还不要这样的人积累知识,拿空气塑造人格么?”我想问下,有强的心理方面的知 识,没有得到更好思考和使用,又有何用。 知识积累不够,所以才有悲剧。重视知识的积累,达到人格的升华,质变才量变,量变才有人格,不要把知识放在次要的地位。所以知识是基础, 他是关键,所以知识的积累更重要。 我们今天的辩题不是怎样积累知识 而是知识积累和人格塑造孰轻孰重的问题 问:有人说人格是知识的基础,此言大错特错。试问一个人没有知识作为基础,那怎么来分辨是非? 驳:古人早就说过:读书为什么?无非是分黑白明是非而已。如果没有人告诉一个小孩未经别人允许的时候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那么这个小孩将来会 发展成什么样子我们可想而知…… 问:贪官说污吏 驳:那么请问这些人在当官之前是经过重重道德考验的,他们是否是道德不够?肯定不是,而且还邀请对方辩友住一个问题,我们讨论的是大学期间的 问题。当官后会发展的如何,那时毕业以后的事情,请不要跑题。 问:出国很多人不回来,出国是道德的问题么? 驳:出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大问题,爱因斯坦倒是出国了,你能说他道德低下么?? 那么这 4 年你作为一个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任务都忘记了那还何谈道德?如果大学生各个大学毕业各个路不拾遗,就是什么 专业知识都只知一二。拿国家如何发展,世界如何前进,人类如何进步?? 问:有人说高科技犯罪 驳:那么抓高科技犯罪的人,你又如何解释?? 高科技犯罪的人生方向为什么歪了? 因为思想教育方面的知识积累不够!每天读读〈论语〉,你的良心一定会受到鞭笞,思想得到升华。 问:大学的目的,大学的使命。 驳:大学的目的:国家科教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知识经济 假如大学的主要作用是朔造人格的话,那么他们完全没必要再来大学。 来到大学,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什么?知识的积累。 反方对方辩友同学,塑造人格,在家里可不可以?而在家里,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你学得到吗??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并不否定在校大学生塑造自己的人格人品.我们今天说的是哪个更重要, 现在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地方都赶不上人家,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的技术跟不上.我们作为中国未来的接班人,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努力掌握知识去跟别人比,所以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多学习知 识,掌握知识. 再说,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在被灌输要学会做人的思想,那么现在的大学生都可以说是成人了,那么那个黄金时间已经过去了,而且,我们学的越多,就懂的 越多,人的素养也就想多提高了 温::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驳:教育的根本任务: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不断增强我校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党的教育方针:要求高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目前高校间的竞争也是人才培养的竞争,体现在高校培养的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问:在社会上如何立足 驳:对于一个学校来步。这主 要表现 在,他们的需要水平有了新的发展,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在物质需要层面,开
给你说几点吧,教育被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的教育 第二部分是物的教育(那就是大自然的教育) 人的教育分为:公共教育和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也就是家庭教育)之所以被称为自然教育是因为人类从诞生时并已经产生了这种天然的教育,母亲会主动承担对孩子的教育,这部分教育的 主要内容就是人的品德,能力。 而公共搜趣网教育是人类生存力发展到一定限度才产生的,重点侧重于知识的教育。 以上可参看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卢梭的《爱弥儿》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从小培养其学生的习惯,好让它长大成人后可以成为个品格端正,有利于社会的人,而知识的教育的副产品。这句话自己参看《培根 论说文集》的论教育一章。 而列维特也同时指出:老师的职责在于以身作则像学生传输有益的价值观念,重点在强调:老师的以身作则,和向学生传输的有益的价值观念,这 是人的教育最重要一部分。 辩论要注意:虽然无论根据卢梭,还是亚当斯密,等人的观点都认为人格教育比知识培训重要的多,但是要注意你的辩题是人格培训多于知识培, 记住是多于,这样子会有点回旋的空间。 反正我是最讨厌辩论这种事了,会讲的能把天堂说成地狱,不会讲的明明有理也说不清,这些都要看你自己了。 而且这个辩题很糟糕,漏洞很多,很明显的人格培训多于知识培训更重要的,要举多少列子都可以,,你好好辩吧。 反方 第一,从教育这个词汇上顾名思义,教授知识,培育人才,先教而后育,教授知识优先,知识包罗万象包括科学文化知识,还有人文素养知识,以及做人待人接 物的种种知识,只有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为基础才有进一步人格培训. 第二,知识是造人格的基础,培根说过"知识能造人格".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一切优秀思想的结晶.是人类是精神粮食,一个人的人格素养是建立在知识的 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可以提高个人的素养,从而造一个健全的人格,没有丰富的知识.要想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岂不成了无米之炊了吗,我们在知识的教育 中,就已包含着对人格的培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闻强识,撷百家之长,陶冶情操,方的人格之正果形成,正如古人云:知书而达理"书读百卷而是非. 第三知识的进步也推动着你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蒸气机的发明,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计算机的发明人类又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这是 知识的功劳.知识为个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条件.比尔盖茨没有丰富的知识,他能造全球最大的电脑公司微软吗?李嘉诚没有丰富的知识,他能在美国打 出一片天地吗? 曾经有多少人,当机会看着自己的眼睛微笑走来时,却没有够份量的专业知识,可以用途而不得无奈放弃.今天对方辩友所犯的错误就是在于以支流代替主 流,我方并不否认人格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要看清楚,培训是教育的首要目的.而培训人格只是做为一种辅助而以,历史,现实和理性都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注 重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的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人格才能更加完善. 正方 谢谢主席,大家好! 今天,智慧的光芒与人格的魅力在这里交相辉映。但 至于前面所提到的刘海洋、马家爵、王小龙等扭曲人格所反映的,只是一种病态的价值观。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理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我们都知道,人生价值包罗万象,而当代中国最大的道德价值是以德治国,即人格层面的要求。我们大学生完全有自主能力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使自己的人格素养更上一层楼,完全有自主能力做个有高尚情操并且品学兼优的君子,完全有能力成为一个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建 设者,从而实现我们大学生应有的价值。 放眼社会,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引发了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设想一下,如果大学教育不更注重人格培训,一个没有良好人格的毕业生如何让社会 相信他可以做好事情?如何让别人委以重任?又如何取得大众的认可?所以,我们立足社会的中流砥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方辩 友怎么还能一味强调大学教育的知识培训? 对个人而言,健全完善的人格在其一生中的作用更大了。一个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就无法生存;一心想着投机取巧的人,只能破坏 社会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惧怕社会竞争、窝在象牙塔里不肯出来的人,终将被社会所淘汰! 回到大学生的立场,我们接受更多的人格培训,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可以使我们拥有良好的心态,用良好的态度看待学习,从而促使学习效率的提高, 做一个德智双全的人。 亲爱的对方辩友,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如何看清人格相对于知识的本质性?诚然,人的知识可以用语言表现,可是人格呢?却是要靠行动来证明的啊! 一个大学生如果知识欠缺一些但人格高尚,尚可为人们所接受;而一个大学生如果知识非常渊博但人格却十分猥琐,这样的人只会遭人唾弃。君不见, “红楼案”中有多少达官贵人倒下了?他们知识不丰富吗?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手握大学以上文凭的,但是成为阶下囚,原因何在?因为他们人格有缺陷! 因为面对金钱与美女的诱惑,他们无法把持住自己的良心啊!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商品大潮的冲击愈演愈烈。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背景下,在以德治国 的环境中,如果我们的大学教育不强调人格培训,恐怕不久的将来人将不人,国将不国了! (这里借用教育部部长周济的一段话,他说,“我们既要成人又要成才,这当中有一个先后之分。成人是最重要的,要真正启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要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说服力和凝聚力,真正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心里去。”) 所以,天之骄子们,在积累知识、丰富头脑的同时,不要忘了,提升你们的人格,培养你们的良知更重要!谢谢! 不能说人格培训多于知识培训,大学教育首先必须要做的道德素质修养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所学才真正用武之地呀。当然到了大学要求更高了,大学 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阶段。应该说比学知识更重要,尤其是目前就业的压力各方面的原因等等吧,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各大高校已经受到重 视。有一句老话说的挺好的,那就是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 个人在历史中能扮演什么角色?个人的个性是否又能影响历史? 历史研究中的一种观点是认为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历史是人类的集体创造,而非一两个英雄或领导人物的创造;另一方面,不同的领导在同一历 史事件中的差异是不大的:一个国家的领导不过是消极地对周边的环境和情势做出反映,斟酌各种因素,然后进行合理的决定。因此,不少研究历史的 人,往往会忽略个人的因素,而对历史、政治事件的解释,严肃的史学家也往往从大的社会背景、结构上着手:譬如研究中苏在毛赫卢晓夫时代的矛 盾,都从大的政治语境和意识形态入手,而忽略毛的个人心理因素,把它从研究的议程(research agenda)中剔除出去,这个选择一是因为前述说的对 个人因素的忽略,另一是因为个人心理分析往往难以证实,带有严重的主观成分,因此似乎不能登入打扮成严肃的、客观的社科分析的大雅之堂。 直觉和常识告诉我们,不同的领导人之间存在着性格和人格差异,存在对人性和世界的假设的差异(譬如有的人把世界想象得特别阴暗,十分悲观), 有着知识面和意识形态背景的差异,从政时有不同的取向和追求(譬如有人的追求对自己信仰的正义价值的实现;有的人追求权力;有的人追求在历史 上为自己留名,诸如此类),同时有不同的决策结构:有的人权力大一点,甚至像斯大林和希特勒一样独裁;有的人的决策智囊团强一点,帮助他取得 更多的信息以供决策。 因此,不同的人,因其知识和意识形态背景的差异,对同样的客观形势会有不同的感知)perception)和理解。我们说,这些观察往往都是主观的,受个 人的意志影响。诚然,不同的领导人在经历同样的历史事件时,他们遇到的客观环境不同,但是他们的感知往往存在差异,而这些感知往往会影响他们 的决策,并且带来后果。此外,由于人格及个人习惯存在差异,不同的人有着同样的感知时,也恐怕会作出完全不一样的决策。譬如社会、政治心理学 中划分出一种政治人格对立,叫做调和式的人格和好战式的人格的对立(conciliatory personality vs belligerent personality)。调和式的人格倾 向于在大多场合和情况下对对方妥协,寻求调解;好战式的人格在同样情况下则不愿与对手妥协、不愿放弃、不愿让步,和对手抗争,甚至会采用过激 的行为,在客观上起到激化矛盾的结果。我们说中国现代政治上的一对人物,毛泽东和周恩来,前者更接近好战式人格,后者更接近调和式的人格。当 然,他们并非绝对的好战者和调解者,只是存在一种比较一致的大体倾向:某一种式样的人格特征能更准确地描述他在许多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 不同的人格会影响决策,一个好战式的人格和一个调和式的人格,对待敌人的立场便会不一样。因此毛有大鱼吃小鱼,消灭异己,将对方合二为一之说; 建国后的毛在哲学更不同意正统马克思主义中矛盾论,不同意合二为一的说法。所谓合二为一,就是新出现的“一”,应该同时有两个组成者的特色。 毛更主张大鱼吃小鱼,如同***吃掉国民党一样,由一个因素消灭另一个因素。这也反映了他在建国后的斗争哲学,并且他在文章和讲话中明确地把这 种斗争策略上升到哲学高度,对正统矛盾论进行了批判。相比之下,若是由周恩来执政,对于敌人他会更能妥协、调解,寻求共同点而非差异,而尽量 不激化和扩大矛盾。若赋予他们两人同样的权力,那么面对同样的形势,面对同样的“敌人”,他们的决策必然会存在有系统性的差异。 因此,研究人格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人格的目的是更系统地、深入地了解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从而分析和预测他的行为。研究人www.souquanme.com格,也能揭开一些历 史事件的外幕:如过去我们谈论中苏矛盾,是强调两国在政治、经济和组织政策理解上的差异,矛盾是有深层次的、不可调和的制度根源的。而实际上 耐心的读者可以通过毛对共产国际、对斯大林以及对自己在解放后一些经济政策和党内组织问题上的观察和感知,了解到他对赫鲁晓夫可能存在的心理。 这种个人心理矛盾被外化(externalise)到更广义的政治上,然后以公众利益或者像意识形态、政经制度这样的宏大事物的名义下对之合理化 (rationalise)。 问:在当今这个社会,应试教育处于顶峰的社会,需要的是有广博知识的人,所以从清华北大出来的学生总是能够更容易的找到工作,难道他们的人格 就一定很好吗,难道我们这些高职出来的学生人格就一定很差吗,虽然我们知识比不上人家,比个人格也会输? 驳:不过有更高的人格有什么用,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有知识的人,人家老总找人第一是看你知识,而不是看你人格~~ 两者看来都很重要,但是题目是要求在学校范围里,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不断增强我校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相对来说,只要学校这方面的知识你学透彻了,人格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问:现在学校开展思想道德培养课程 驳:培养思想道德观念不用知识么?知识是什么,除了专业课别的就不算知识? 我也问你,没有心理方面的知识,你思考什么,用什么?没有个顺序的先后么? 好的品格是坐那就有的?啥是好的品格,评判的标准从哪来?不用知识判断么? 在大学塑造起来的人格经得住走入社会得冲击么?没有自己头脑得理论理性化所支撑得人格是不稳定得,是脆弱得,如果人格培养更重要些,你怎么表 现这个更重要,多抽时间培养人格么?怎么培养?实际行动是什么?看思想道德书?扶老大娘过马路?一天能扶多少个? 驳:对方的观点我不敢苟同,一个人的知识你能看到吗?知识一旦被你拥有,他还会跑吗,而人格是多变的,在人的一生中,可以有善转恶,也可以由恶转善, 人格的塑造不是一日之工,他要一生的努力,而大学是人积累知识的最佳时期,不要把时间白白浪费哦. 问:很多人说刘海洋和马家爵的事情来说道德很重要,那么我倒要问问你的道德是怎么来的? 驳:是在大学 4 年里才培养的么?那么对方的便有是不是认为那些还没有上大学的人道德低下呢?众所周知,我们的品德是从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开 始的。中国在大学的辛辛学子何止百万,刘海洋和马家爵只不过指着百万之重的 2 个,难道我们看世界要以点覆面吗? 这实在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就是调节心理方面的知识太少,还不要这样的人积累知识,拿空气塑造人格么?”我想问下,有强的心理方面的知 识,没有得到更好思考和使用,又有何用。 知识积累不够,所以才有悲剧。重视知识的积累,达到人格的升华,质变才量变,量变才有人格,不要把知识放在次要的地位。所以知识是基础, 他是关键,所以知识的积累更重要。 我们今天的辩题不是怎样积累知识 而是知识积累和人格塑造孰轻孰重的问题 问:有人说人格是知识的基础,此言大错特错。试问一个人没有知识作为基础,那怎么来分辨是非? 驳:古人早就说过:读书为什么?无非是分黑白明是非而已。如果没有人告诉一个小孩未经别人允许的时候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那么这个小孩将来会 发展成什么样子我们可想而知…… 问:贪官说污吏 驳:那么请问这些人在当官之前是经过重重道德考验的,他们是否是道德不够?肯定不是,而且还邀请对方辩友住一个问题,我们讨论的是大学期间的 问题。当官后会发展的如何,那时毕业以后的事情,请不要跑题。 问:出国很多人不回来,出国是道德的问题么? 驳:出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大问题,爱因斯坦倒是出国了,你能说他道德低下么?? 那么这 4 年你作为一个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任务都忘记了那还何谈道德?如果大学生各个大学毕业各个路不拾遗,就是什么 专业知识都只知一二。拿国家如何发展,世界如何前进,人类如何进步?? 问:有人说高科技犯罪 驳:那么抓高科技犯罪的人,你又如何解释?? 高科技犯罪的人生方向为什么歪了? 因为思想教育方面的知识积累不够!每天读读〈论语〉,你的良心一定会受到鞭笞,思想得到升华。 问:大学的目的,大学的使命。 驳:大学的目的:国家科教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知识经济 假如大学的主要作用是朔造人格的话,那么他们完全没必要再来大学。 来到大学,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什么?知识的积累。 反方对方辩友同学,塑造人格,在家里可不可以?而在家里,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你学得到吗??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并不否定在校大学生塑造自己的人格人品.我们今天说的是哪个更重要, 现在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地方都赶不上人家,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的技术跟不上.我们作为中国未来的接班人,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努力掌握知识去跟别人比,所以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多学习知 识,掌握知识. 再说,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在被灌输要学会做人的思想,那么现在的大学生都可以说是成人了,那么那个黄金时间已经过去了,而且,我们学的越多,就懂的 越多,人的素养也就想多提高了 温::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驳:教育的根本任务: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不断增强我校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党的教育方针:要求高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目前高校间的竞争也是人才培养的竞争,体现在高校培养的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问:在社会上如何立足 驳:对于一个学校来步。这主 要表现 在,他们的需要水平有了新的发展,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在物质需要层面,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