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想而知是什么意思的
可想而知
【拼音】kěxiǎng’érzhī
详细解释
【英语】it can well be imagined;you can imagine
【释义】 可以通过揣想而得知
【例句】然考唐九品,月得五十七石,使果得此,亦足用度。而 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状,可想而知。——《野客丛书汉唐俸禄》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补语、状语;用于推测想象等
灯谜
【反义词】不可思议
【拼音】kěxiǎng’érzhī
详细解释
【英语】it can well be imagined;you can imagine
【释义】 可以通过揣想而得知
【例句】然考唐九品,月得五十七石,使果得此,亦足用度。而 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状,可想而知。——《野客丛书汉唐俸禄》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补语、状语;用于推测想象等
灯谜
【反义词】不可思议
麻将口诀:宁舍条子,不舍边三饼,结果可想而知
麻将口诀:宁舍条子,不舍边三饼,结果可想而知
杨修之死杨修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聪明人,可惜过于是才放旷。结果可想而知,聪明反被聪明误,杨修的放
杨修之死杨修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聪明人,可惜过于是才放旷。结果可想而知,聪明反被聪明误,杨修的放旷是怎么表现出来的?(上面不能再写字)聪明反被聪明误。他很聪明,但是是小聪明。他经常能看破曹操的心思,这不是找死嘛!!!直接导火索是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中,“鸡肋”事件。在以往,杨修经常猜透曹操的心思,著名的有“一盒酥”事件、修“门”事件。一盒酥是说当时曹操在进贡的吃物盒子上写一盒酥三个字,杨修看到后就与曹植分而食之,曹操知道后问他为什么吃,他说是丞相让我们吃的,一盒酥就是“一人一口酥”;修门事件,是曹操修后花园,看到院门,写了一个“活”字。杨修就对工人说,丞相的意思是门太小了,门上面一个“活”字就是“阔”。 另外讲个笑话版本,曹操为什么杀杨修呢?话说曹操写了一本《孟德新书》,杨修有一天读书读到了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杨修看到作者的名字,他就感叹说:孟德这个鸟东西(孟德斯鸠的白话翻译)居然还会写书。曹操知道后大怒,就杀了杨修。//www.souquanme.com。 手打,谢谢!
《三字经》的一句话,怎么翻译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翻译成白话文 一句一句的翻译 建议下一部三字经讲记 下面是我看过的 支持中国文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什么要这样持之以恒的对小孩子进行教育呢?因为“玉不琢,不成器”,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玉石产品的加工需要四步工序,前两步叫切磋,后两步叫琢磨。
从昆仑山采来一块石头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切”,从中间剖开,看看石头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块玉。有的石头里面根本没有玉,有的只有星星点点的小玉,只能做戒指面。有的石头里面真有大玉,可以做成价值连城的工艺品。第二道工序是将石头中的玉磋出来,这种未经雕琢的原料玉石叫做“朴玉”。接下来是按照朴玉的形状进行雕琢,或雕凿成玉佩首饰、杯盏盘碟、佛像神像等等,就叫“琢”。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就是磨。前两道工序一个人干不了,所以说是咱们俩切磋切磋;后两道工序可以自己干,因此说让我自己琢磨琢磨。
原料玉石不经过“切磋琢磨”的加工过程,就不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工艺品,人不接受教育不认真学习,不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就不会做人。现代科学证明,越是高等动物,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动物生下来就要向父母学习生存技能和捕食御敌的本领。不同种类动物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同,动物智慧等级越低,其本能性反映越强,学习的时间就越短,越是高等动物学习时间越长。人类有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少TnfHV儿期,加起来有十三年,这是基础教育阶段,人必须接受十三年的基础教育,才能在社会上独立。
少儿时期的聪明才智(特异功能)是开发不得的,千万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现代的中学生就写小说,小神童就破格升大学,舆论界还大肆渲染,不知道这是教育上的大忌。小孩子应该扎扎实实地打好童子功的底子,以便将来能成大器。小时候TnfHV是“神童”,长大了未必就成才,古今中外这样的教训太多了。所以小孩子在十三岁之前,必须要由家长老师来引导,选择最优秀的好东西强加给他。在这个阶段,人文学科的东西小孩子是不懂的,也不需要他懂,他要做和能做的就是将人类的文化精华尽可能多地吸收进来,先满腹经论,以后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再慢慢开发也不迟。如果错过了人生的前十三年,无论你以后多么努力地弥补,无奈大脑与神经系统的生长周期已到,人定型了再背书记不住了,那时就悔www.souquanme.com之晚矣了。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人要在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益友学习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的教育是源远流长的,小孩子从小就要接受礼仪的教育。礼是礼,仪是仪,二者不一样。
礼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广义的礼是中国文化的统称,包括了哲学、政治、社会、教育等等所有的文化概念。狭义的礼指社会秩序,特别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现代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等内容。礼仪是协调人与人关系的仪轨和规范,等于说是后世的规矩与制度。上古时期的周公曾制定礼仪,他把礼分为吉礼、嘉礼、军礼,丧礼和喜庆之礼,所以有“周礼”传世。
礼的作用是什么呢?孔子的学生有子在《论语?泰伯篇》中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在于和,有了和才能达到儒家“仁”的境地。中国文化千经万论、诸子百家,归根到底就是追求这一个字,那就“和”。子思为此著了一部《中庸》,他强调说,“中和天地位焉”。天地之所以能够定位长存,是因为达到了中和的状态;人之所以健康无病,也是因为有中和之气,所谓心平气和才有健康。过去中国人流行拜财神,财神旁边就有和合二仙,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没有“和”什么也办不成,什么也得不到。
为什么要研究礼?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何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何哉?”孔子说:礼啊礼啊,不是送两包点心就是礼,礼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哲学;乐啊乐啊,不是唱歌跳舞就是乐,乐是把我们的精神升华到永远乐观的境界。这是真正的文化,来自于人的内心人的思想。《礼记》的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俨若思”。人随时随地都要庄重诚敬,内心保持着这种庄重,待人待物不离诚敬,专注于自己内心的修养,这个境界就叫“礼”。
表现于外的形式就是各种礼仪,仪是礼的外在形式,礼又是恭敬的外在表现,所谓内恭外礼。内无恭敬之心,礼仪再多也没有用,礼越多人越虚伪。现代人的礼更虚假,都是商品交易,一方是“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另一方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这与“中和”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老实讲,中国的礼乐都是对己不对人的,是用礼来约束自己方便他人,以达到和为贵的目的。礼象篱笆墙一样,挡君子不挡小人,如果你硬是要翻墙而过,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一个人如果不自觉,礼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下面接着再谈教育的内容与顺序,我们先抛开例子谈原则,就是“首孝悌,次见闻”。
首孝悌,次见闻。
这是教育的内容和顺序,非常重要,一定要顺序进行不能倒置。传统教育认为,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要,因为知识总是随着时间和空间在不断地变化着,时间空间变了,知识就老化了。但“孝悌”是万古不变的大道,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就有孝悌关系存在,这个教育的原则就不能变,教育就必须首先教孝、教悌。那什么是孝、什么是悌呢?这就需要认真地讨论了。
中国文化实际上是十字架结构的文化,西方的文化自称是十字架,其实是丁字架结构,因为十字架没头。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千经万论都是这个字的发挥,都是对这个字的解释而已。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孝是个上老下子的会意字,老子合为一体,老就是子,子就是老。什么意思呢?表示我们的血缘关系从自己这一代算起,向上追无穷,向下推也无穷,这个直贯古今、无穷无尽的血缘通道就叫孝。这是垂直的血缘关系,然后再将孝道的仁爱之心,向外面一层一层地横向展开就是悌,第一层是兄弟之道,第二层夫妻之道,然后是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这是横向的关系。懂了孝道其他四道就自然全都懂了,不明白孝道其他四道也不可能明白,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忠臣必出自孝子”的道理。
西方的文化系统,往下有自己的子孙,横向也有兄弟姐妹、夫妻、朋友,君臣,但往上就秃头没有了。普通西方人只知道两代,再往上祖父母叫什么名字,有些人就不知道了。西方文化中老子之间有代沟,在我们中国文化里面,老子是一体,怎么会有代沟呢?
忤逆不孝在中国文化里面是重罪,不孝造成的恶果并不完全报在父母身上,儿女不孝,父母当然很伤心,生活可能会艰苦一点,但最大的恶报在子女自己身上。孝是直上直下的血缘通道,祖先积累的福德,就是依靠这条“孝”的管道遗传给子孙后代,不讲孝、不尽孝的人就自断祖先遗德的通道。这个损失不仅仅是你一代人的事情,你的子孙万代都会因为你的不孝而被断了这条血脉传承的根,这个罪责就背得太大了。举个例子,台湾的孔德成先生是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孙,他到美国、欧洲访问,都享受贵宾等级的待遇。孔德成既不是国家元首,也不是高官,外国人为什么这么尊敬他?那是尊敬他的祖先孔老夫子。如果他不孝、不认祖宗,这个祖先遗德的通道就断了,祖先的遗德没有了,你再到美国、欧洲走走看享受什么待遇。
明白了这个道理,反过来再看中国的传统教育,我们才明白“首孝悌”确实是教育的大根大本。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亲近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会做人做事。中国老式住宅大门的门心对子都是这样两句话:“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孝廉”出身。
有了孝悌的基础以后,才是知识的传授也就是增长见闻觉知,这是第二步次要的事。如果第一步的孝悌没有打好基础,后面的知识传授宁可不进行。我们读读《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话就清楚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搜趣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话发挥出来就是清康熙年间李毓秀所作的《弟子规》,所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言行谨慎,要讲信用,要有博爱之心,要多亲近仁德之人。这些非做不可的事做好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再学文再搞知识的传授和增长见闻觉知。
现代教育是倒果为因,将教育的顺序整个弄翻了,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世无贤妻良母,社会上已经出不来孝子贤孙,现在教育上再来个乾坤大颠倒,就更没有圣贤人了。
下面举了两个例子进行说明:一个是孝,一个是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什么要这样持之以恒的对小孩子进行教育呢?因为“玉不琢,不成器”,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玉石产品的加工需要四步工序,前两步叫切磋,后两步叫琢磨。
从昆仑山采来一块石头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切”,从中间剖开,看看石头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块玉。有的石头里面根本没有玉,有的只有星星点点的小玉,只能做戒指面。有的石头里面真有大玉,可以做成价值连城的工艺品。第二道工序是将石头中的玉磋出来,这种未经雕琢的原料玉石叫做“朴玉”。接下来是按照朴玉的形状进行雕琢,或雕凿成玉佩首饰、杯盏盘碟、佛像神像等等,就叫“琢”。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就是磨。前两道工序一个人干不了,所以说是咱们俩切磋切磋;后两道工序可以自己干,因此说让我自己琢磨琢磨。
原料玉石不经过“切磋琢磨”的加工过程,就不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工艺品,人不接受教育不认真学习,不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就不会做人。现代科学证明,越是高等动物,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动物生下来就要向父母学习生存技能和捕食御敌的本领。不同种类动物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同,动物智慧等级越低,其本能性反映越强,学习的时间就越短,越是高等动物学习时间越长。人类有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少TnfHV儿期,加起来有十三年,这是基础教育阶段,人必须接受十三年的基础教育,才能在社会上独立。
少儿时期的聪明才智(特异功能)是开发不得的,千万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现代的中学生就写小说,小神童就破格升大学,舆论界还大肆渲染,不知道这是教育上的大忌。小孩子应该扎扎实实地打好童子功的底子,以便将来能成大器。小时候TnfHV是“神童”,长大了未必就成才,古今中外这样的教训太多了。所以小孩子在十三岁之前,必须要由家长老师来引导,选择最优秀的好东西强加给他。在这个阶段,人文学科的东西小孩子是不懂的,也不需要他懂,他要做和能做的就是将人类的文化精华尽可能多地吸收进来,先满腹经论,以后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再慢慢开发也不迟。如果错过了人生的前十三年,无论你以后多么努力地弥补,无奈大脑与神经系统的生长周期已到,人定型了再背书记不住了,那时就悔www.souquanme.com之晚矣了。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人要在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益友学习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的教育是源远流长的,小孩子从小就要接受礼仪的教育。礼是礼,仪是仪,二者不一样。
礼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广义的礼是中国文化的统称,包括了哲学、政治、社会、教育等等所有的文化概念。狭义的礼指社会秩序,特别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现代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等内容。礼仪是协调人与人关系的仪轨和规范,等于说是后世的规矩与制度。上古时期的周公曾制定礼仪,他把礼分为吉礼、嘉礼、军礼,丧礼和喜庆之礼,所以有“周礼”传世。
礼的作用是什么呢?孔子的学生有子在《论语?泰伯篇》中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在于和,有了和才能达到儒家“仁”的境地。中国文化千经万论、诸子百家,归根到底就是追求这一个字,那就“和”。子思为此著了一部《中庸》,他强调说,“中和天地位焉”。天地之所以能够定位长存,是因为达到了中和的状态;人之所以健康无病,也是因为有中和之气,所谓心平气和才有健康。过去中国人流行拜财神,财神旁边就有和合二仙,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没有“和”什么也办不成,什么也得不到。
为什么要研究礼?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何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何哉?”孔子说:礼啊礼啊,不是送两包点心就是礼,礼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哲学;乐啊乐啊,不是唱歌跳舞就是乐,乐是把我们的精神升华到永远乐观的境界。这是真正的文化,来自于人的内心人的思想。《礼记》的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俨若思”。人随时随地都要庄重诚敬,内心保持着这种庄重,待人待物不离诚敬,专注于自己内心的修养,这个境界就叫“礼”。
表现于外的形式就是各种礼仪,仪是礼的外在形式,礼又是恭敬的外在表现,所谓内恭外礼。内无恭敬之心,礼仪再多也没有用,礼越多人越虚伪。现代人的礼更虚假,都是商品交易,一方是“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另一方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这与“中和”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老实讲,中国的礼乐都是对己不对人的,是用礼来约束自己方便他人,以达到和为贵的目的。礼象篱笆墙一样,挡君子不挡小人,如果你硬是要翻墙而过,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一个人如果不自觉,礼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下面接着再谈教育的内容与顺序,我们先抛开例子谈原则,就是“首孝悌,次见闻”。
首孝悌,次见闻。
这是教育的内容和顺序,非常重要,一定要顺序进行不能倒置。传统教育认为,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要,因为知识总是随着时间和空间在不断地变化着,时间空间变了,知识就老化了。但“孝悌”是万古不变的大道,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就有孝悌关系存在,这个教育的原则就不能变,教育就必须首先教孝、教悌。那什么是孝、什么是悌呢?这就需要认真地讨论了。
中国文化实际上是十字架结构的文化,西方的文化自称是十字架,其实是丁字架结构,因为十字架没头。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千经万论都是这个字的发挥,都是对这个字的解释而已。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孝是个上老下子的会意字,老子合为一体,老就是子,子就是老。什么意思呢?表示我们的血缘关系从自己这一代算起,向上追无穷,向下推也无穷,这个直贯古今、无穷无尽的血缘通道就叫孝。这是垂直的血缘关系,然后再将孝道的仁爱之心,向外面一层一层地横向展开就是悌,第一层是兄弟之道,第二层夫妻之道,然后是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这是横向的关系。懂了孝道其他四道就自然全都懂了,不明白孝道其他四道也不可能明白,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忠臣必出自孝子”的道理。
西方的文化系统,往下有自己的子孙,横向也有兄弟姐妹、夫妻、朋友,君臣,但往上就秃头没有了。普通西方人只知道两代,再往上祖父母叫什么名字,有些人就不知道了。西方文化中老子之间有代沟,在我们中国文化里面,老子是一体,怎么会有代沟呢?
忤逆不孝在中国文化里面是重罪,不孝造成的恶果并不完全报在父母身上,儿女不孝,父母当然很伤心,生活可能会艰苦一点,但最大的恶报在子女自己身上。孝是直上直下的血缘通道,祖先积累的福德,就是依靠这条“孝”的管道遗传给子孙后代,不讲孝、不尽孝的人就自断祖先遗德的通道。这个损失不仅仅是你一代人的事情,你的子孙万代都会因为你的不孝而被断了这条血脉传承的根,这个罪责就背得太大了。举个例子,台湾的孔德成先生是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孙,他到美国、欧洲访问,都享受贵宾等级的待遇。孔德成既不是国家元首,也不是高官,外国人为什么这么尊敬他?那是尊敬他的祖先孔老夫子。如果他不孝、不认祖宗,这个祖先遗德的通道就断了,祖先的遗德没有了,你再到美国、欧洲走走看享受什么待遇。
明白了这个道理,反过来再看中国的传统教育,我们才明白“首孝悌”确实是教育的大根大本。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亲近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会做人做事。中国老式住宅大门的门心对子都是这样两句话:“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孝廉”出身。
有了孝悌的基础以后,才是知识的传授也就是增长见闻觉知,这是第二步次要的事。如果第一步的孝悌没有打好基础,后面的知识传授宁可不进行。我们读读《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话就清楚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搜趣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话发挥出来就是清康熙年间李毓秀所作的《弟子规》,所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言行谨慎,要讲信用,要有博爱之心,要多亲近仁德之人。这些非做不可的事做好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再学文再搞知识的传授和增长见闻觉知。
现代教育是倒果为因,将教育的顺序整个弄翻了,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世无贤妻良母,社会上已经出不来孝子贤孙,现在教育上再来个乾坤大颠倒,就更没有圣贤人了。
下面举了两个例子进行说明:一个是孝,一个是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