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第十四》: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我们知道,孔子是主张推行仁道的,仁者爱人,那对自己的仇人,是不是也需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呢?所以就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德是恩德,怨是怨恨,如果有人对我有怨恨,和我有仇,对我不好,总想着伤害我、报复我,我还能以道德去报答他,以仁爱之心对待他,这种人你觉得怎么样呢?
“以德报怨”的人,听起来好像非常地高大上,格局很大,心胸很广,与那些“以怨报怨”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些人相形之下,心胸就太狭隘了,格局就太小了。这是我们普通人的看法,那孔子怎么看得呢?
孔子说“何以报德?”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来了一句反问:“那如何报答你对你有恩德的人呢?”
真的是一针见血呀,对你有仇怨的人,对你不怀好意的人,你还用德去回报他,那对你有恩德的人,你还用什么去报答呢?如果用同样的“德”去报答,那就显得不公平了,那就等于是非不分了。
所以孔子接着就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是正直,以德报怨不可取,以怨报怨同样不可取,都是过于偏激了,应该以正直的心,来对待那个怨恨我、伤害我的人,这叫以直报怨,这才合乎中庸之道。
也就是说,别人伤害我,我就应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对等的方式还给他。用现在的话讲,这叫正当防卫,这是合法的,也是合乎情理的,这才是直心。但我们的心态要正,要保持客观公//www.souquanme.com正的态度,不能偏激。如果说别人稍微冒犯到你一下,你就大动干戈,非要把人置于死地,那就过犹不及了,用现在的话讲叫防卫过当。
当然,别人伤害我们,如果我们能够不去计较,不当回事,不放在心上,这也是以直报怨,这搜趣网是最好的。但如果别人伤害了你,你还要装好人,装大度,还用恩惠对待他,那就有点过分了。那帮助过你的人,对你有恩德的人,心里就会不平衡,就会生烦恼,甚至对你产生怨气:既然你想做老好人,那好了,以后我也不帮你了,你爱咋地咋地吧。
所以说要“以德报德”,这叫知恩不忘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做人的美德。帮助过你的人,可以不图回报,可以不计较得失,但你自己一定要记着人家的恩德,一定要想着去偿还,去报答人家的恩惠,这也是“直心”。
所以孔子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就代表了一个人正直、厚道的品行。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凭良心去做,不要故意造作。别人伤害我,不要装大度;别人对我有恩惠,也不要装看不见。别人对搜趣网我有怨,最好能忘记,不放在心上;别人对我有恩惠,一定要想着报答。恩是恩,怨是怨,恩怨要分明,不要搞反了。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如何解释?
一家之言,仅供参阅;不悦之处,烦请哂笑而过,莫作纠结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如何解释?
用良心和美德善待对自己恶劣的人,对那些待你好的人们又该用什么回报呢?矫正那些对你恶劣的人的态度,让他们理解自己的错误,让事情回归常理的范围(即可),那对于那些以忠厚待你的人,你自然就可以用搜趣网你的德行回报他们了。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宪问》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白话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QXtnyljcwV,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论语宪问》为古代文学作品。宪问篇出自《论语》,共计44章。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论语宪问篇共计44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孔子55岁。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下句是什么?
论语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歪曲程度:8
反面影响: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