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近于义的后一句(“信近於义 言可复也”解释)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有子说:“所守的诺言如果符合于义,那么所说的话就能够兑现。”出自《论语·学而》,《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

信近于义的后一句(“信近於义 言可复也”解释)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子说:“所守的诺言如果符合于义,那么所说的话就能够兑现。”

出自《论语学而》,《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所守的诺言如果符合于义,那么所说的话就能够兑现;恭敬、谨慎的态度符合于礼,就不致遭受到耻辱;由于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这个人也就可靠了。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

“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扩展资料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如果言语表达的符合义,那么这个言语就应该守信。如果不符合义,这个言语是可以反复的。也就是说,不合宜的,可以不必守信,合宜的才守信。

当年孔子也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

根据《史记三十世家孔子世家》的记载,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到卫国,经过一个地方叫蒲地,正好赶上那个地方的官员,是公叔氏想要凭据蒲地谋反。他们见到孔子来了,就把他围困起来,然后逼着孔子,说:“如果你们答应不要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

因为他们这些谋反的人怕孔子到了卫国向卫国国君报告,说他们有谋反,他们就会被惩罚。所以他们不让孔子去卫国,除非让他们发誓,发誓说不去卫国才放他们走。结果孔子就发誓,说保证不到卫国去。

这些想谋反的人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一个很守信的人,既然他发誓了,他们就放心了,于是就把孔子放出去了。结果孔子还是去了卫国,子贡这时候就不解了,就问孔子,说:“你刚才发的誓,怎么可以违背?”

孔子就回答说:“被逼着发的誓,神是不听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不必去守这个信。因为这种誓言,在被逼迫的时候所发的誓言是不合宜的,所以是可以反复的,可以推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信近於义,言可复也”解释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意思是,强调人讲信用要符合「义」,只有符合「义」的话才能实行。

出自《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信近于搜趣网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释:

(1)信:<名>约信之言,即承诺的话。

(2)近:<动>近似;接近。

(3)复:<动>履行,实践。

(4)远:<动>远离。

(5)耻辱:<动>被人耻笑。

(6)因:<动>依靠,凭借。

(7)亲:<名>亲人,亲近之人。

(8)宗:<动>遵奉;跟从。

意思是,有子说:“如果承诺之言合乎义理,所说之话可以履践;如果恭顺致敬符合礼节,你的恭顺不会被人耻笑;所依靠的人如果没有众叛亲离,那就可以跟从。”

 扩展资料:

1、论语 (中国儒家经典):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搜趣网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2、篇章目录: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1)学而第一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2)为政第二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3)八佾第三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4)里仁第四 (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5)公冶长第五 (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6)雍也第六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7)述而第七 (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8)泰伯第八 (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9)子罕第九 (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10)乡党第十 (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11)先进第十一 (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12)颜渊第十二 (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13)子路第十三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14)宪问第十四 (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15)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16)季氏第十六 (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17)阳货第十七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18)微子第十八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19)子张第十九 (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20)尧曰第二十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学而篇

百度百科—论语

论语中关于信的10句,,要有出处……

1,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学而》

白话文释义:所守的诺言如果符合于义,那么所说的话就www.souquanme.com能够兑现。

2,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子路》

白话文释义: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吗!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

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出自先秦孔子《论语述而》

白话文释义:孔子以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文化知识、履行所学之道的行动、忠诚、守信。

4,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王忠信,徙义,崇德也。——出自先秦孔子《论语颜渊》

白话文释义: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去提高品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

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五軏,其何以行之哉?”——出自先秦孔子《论语为政》

白话文释义: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真不知他怎么办。就像大车的横木两头没有活键,车的横木两头少了关扣一样,怎么能行驶呢?”

6,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子张篇》

白话文释义:子夏说:“君子在得到民众的信任之后才去役劳他们,没有得到信任就去役劳,民众就会认为是在虐害他们。君子得到君主的信任之后才去进谏,没有得到信任就去进谏,君主就会以为是在诽谤自己。”

7,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搜趣网。”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出自先秦孔子《论语阳货篇》

白话文释义: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美德,就是仁了。”子张问.“请问是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会招致海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则会取得功绩,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篇》

白话文释义: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本,依照礼搜趣网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述,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做才是君子啊!”

9,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篇》

白话文释义:子张问怎样才能处处行得通。孔子说:“言语忠实诚信,行为笃厚恭敬,即庾到了蛮貊地区,也能行得通言语不忠实诚信,行为不笃厚恭敬,即使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宣时,就好像看见忠实、诚信、笃厚、恭敬,的字样直宣在面前,在车上时,就好像看见这几个字靠在车前横木上,这样才能处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衣服大带上。

10,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宪问篇》

白话文释义: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不凭空臆想别人不诚信,却能先行察觉,这样的人才是贤者啊。”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