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白藕洛中栽的下一句是什么
笑谈清朝的买官卖官文章提交者:沉醉不醒加贴在铁血杂谈[深水区]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 这是我发在历史区的原创文章,转到深水区来的,写清朝的捐官制度。我记得中国历史上好像所有的朝代里面只有清朝是把捐纳作为国家制度下的正常升官途径的,其他朝代虽然有,但是都不如清朝这样成系统,而且作为国家一项重要财源来组织经营。康熙征讨准噶尔费用不足,下诏鼓励富户捐纳,因此仅仅山西一省当年1年内捐县丞1万2千人,甘肃半年鼓捣了1万7;雍正年间督考国子监,就是考察那些纳过捐,但还没有正式到任正在等缺的候补官们,结果1万多监生里面9千5百余人不及格,甚至接近6成人交白卷,(这不是我随便编个数字危言耸听,八股文是非常难得,不会就是不会,四书五经里面拿句话出来让你破题发议论,没点真功夫也就只能交白卷了);乾隆时期规定白米20石搜趣网可捐县丞1个,北京城几乎所有的旗人都拿发给的老米换了个官;嘉庆晚年间国库空虚,捐生人数捐到了22万;……可怕啊,当时全国只有1300个县,竟有20多万候补在虎视眈眈。雍正的3个模范总督,李卫是雍正家奴,鄂尔泰是祖宗余荫,田文镜是捐纳出身,竟没有一个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及第。捐纳之风如此猖獗以致清朝后期官场内几无净身士人,前期正牌子进士、同进士出身的“正途”官员是不与纳捐的“异途”官员一起排班站立的,但到了后期自然而然就没有这种禁忌了,原因就是因为拿钱买官的人太多了,一眼看去密密麻麻几乎都是花钱买来的顶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靠这种取士制度,不亡才叫没天理。有一个笑话挺有意思:山西一个土财主,6岁时家里人给他捐官之后等了80多年终于等来了同知的委任状,家里接到后立马张灯结彩,在门头高悬一块大匾:斯文人家,于是有人出对联:年过八旬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尤未熟不愧“书”生(谐音为同知的同和生疏的疏)。 本来捐纳的腐败弊病人人都知道,不想多说的,可是就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再罗嗦两句吧。一个知县,明清时代一年俸禄不过区区60两白银,官员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就靠这些钱基本是没门了,明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折火耗和踹谷堆,收钱的时候多收些熔炼手续损耗费;收粮的时候在谷堆上狠踹一脚,掉下来的扫扫也就算自己的零花钱了,别笑,张居正老人家就是靠这个养活自己的,而且只要不太过分老百姓一般也能接受,毕竟官员的薪俸收入确实是少。可到了清朝问题就来了,清朝雍正时候实行了火耗归公,火耗没有了,又时兴用制钱顶粮赋(解释一句,清朝时代官价1两白银合铜钱1200枚,可实际银贱铜贵,黑市价格1两白银只能换800枚铜钱。百姓交租用制钱,1200枚才抵1两赋税,可官员转身就能换1两半白银,因此清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雪花,很大一部分是这里飘出来的。)可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宋朝用的方法是刺激民间商贸发展,所以当时世界财富总量80%在中国;蒙元靠抢劫屠杀起家,进中原就顾了“杀尽天下张王李赵刘”了,除了将中国人口从1亿2千万降到4千1百万之外毫无建树,经济发展一塌糊涂;明朝靠的是跟今天电力、能源、交通部门差不多的办法,实行国家专营,不过那时候专营的主要是盐、铁、茶和马;清朝就很让我无奈了,当时有人提出倡导商业发展,皇帝不许,可康熙又下诏“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钱是不能从天上掉下来的,哪来?捐官。捐一个知县白银4600两,国家和个人双赢,可谓两全其美啊,可花4600两买个1年工资60两的官,不贪还等什么?这一贪~~~老百姓可就倒了霉。说句实在话,中国历史上买官卖官的事情每朝都有,花钱买了官那就至少要收回投资成本了,我在看野史的时候读过一则故事非常有意思:康熙朝一个官员到任,先询问当地物价情况,问到当地鸡蛋价贱,1文1枚,老父台焦急万分,马上拿出3万枚铜钱派人到市场上买了3万个鸡蛋,市场蛋价陡升,养鸡人家欣喜万分,给县太爷送了金匾;照我们的智商,这位老公祖就该把鸡蛋按照3文一个卖出去赚个满怀了,可老大人爱民如子,不做那投机倒把的事。过了100来天,老大人又去询问市场情况,居民见了这位老父母亲切万分,反映现在鸡价很高,(都拿去养着生蛋了嘛)大人又着急了,回去就对下人说:现在鸡价高,正好我那些鸡蛋孵出的小鸡也该长大了,100文一只卖出去平抑鸡价,于是士人大悦,又送金匾。年终考评:卓异。老大人又在上面使了一把劲,升官去也。3万的本钱,300万的利润,还落个爱民如子的好名声,佩服啊佩服,这可比现在当官的“研究,研究”高明了不知多少倍,所以说我们的官员素质还有待加强。跑题跑题~~~就此打住。可这么一搞,那297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阿,清朝又不许自由贸易,无法进行资本冲销,那些中间成本转来转去还不是又加到老百姓头上。这些捐来的官们在下面横行无忌,老百姓可就倒了血霉,山西黑查山一带民风向来很好,康熙早年征西的时候路过,百姓还送给军队粮食1200石,康熙亲笔写“民风淳朴”树碑立传;可到了乾隆年间这里竟然民不聊生,扯旗造反,乾隆派傅恒征讨,花费库银300万两,直杀得黑查山变了颜色。最后追究其原因,康熙路过后所有到任的官员全是捐官,没一个好东西,蚂蚱腿里熬油脂,臭虫头上刮漆粉。百姓上告,上面受理的还是捐官,再往上还是捐官,实在没活路了。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就要骂我了,因为史书中写买官卖官最猖獗的是东汉和明朝,没有清朝什么事,至少清史稿没写。我说没写并不等于没有,东汉地主势力太强大了,地方武装搜趣网战斗力甚至超过了中央军,西汉时期开疆拓土是为了威震中华,文帝时长安离西北边境只有几十里,可西汉末期西北边境到长安走路要几个月;东汉皇帝在开疆上没什么作为,可地主武装代替了这一职能,因此匈奴最后是向曹操全面投降,地主把持买卖中央的官,当然没什么禁忌了。明朝太监当国这一结论是清朝下的,但实际上明朝一直是实行文官统治,皇帝在明朝权势甚至干不过大学士,因此靠一部满族人写的明史,很难得出公正的结论,至少我是不大相信明史这部书的。清史稿就更不可靠了,厚厚一本书除了歌功颂德还有什么?写的清朝花团锦簇一般,皇帝无比英明,臣子无比忠诚,看了之后真是恨不得让康熙再活500年。可清史稿是有问题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清史稿的原始资料,皇帝的实录也就是皇帝的起居注有问题。 皇帝是绝对不能看实录的,更不能改,因为史笔如铁。第一个看实录的皇帝是李世民,李世民弑兄夺嫡,逼父退位,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他看了实录。但他毕竟不敢改,只是另找人大大的美化了他一番,因此二十五史里面独独唐史是两部,而且截然不同。第一个改的就是朱棣,朱棣靖难起家,名和言比李世民还不如,所以他改了实录,亲生母qoUifkuWt亲不要,把马皇后当了亲妈,但他后面的明朝皇帝没有改的,倒不是不想,是不敢,一大帮文官死死的盯着,随便说说也就算了,真要动了歪脑筋,给骂个狗血淋头绝不夸张。清朝就大大不同了,皇帝是主子,官员一律是奴才。看看《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一类的书,皇帝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就不要记档了,那个就从档里抽出来吧。”这个档是什么?实录。满清遗老们以这种东西为素材写出的玩意,可能记载买官卖官这种丑事么? 也不是清朝所有人都对买官卖官闭口不言,有说的,但是下场很惨。(这个文字狱的案子很有名)。乾隆年间湖南耒阳有个书生叫贺世盛,写了一篇文章痛斥卖官制度,知县接到举报后大怒,把贺世盛抓来非刑拷打,让其明说:是谁卖的官,是谁当的中间人,谁买的。可贺世盛总不能明说:是乾隆卖的官,户部当中间人,你买的吧?于是就给定了罪:“妄诋朝政,肆其悖逆”,本人凌迟处死,他自己的儿搜趣网子,他兄弟的儿子16岁以上处斩,16岁以下的孩子和妻子、女儿发配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上报后,朝廷大臣签字同意,乾隆批复时候宽宏大量:“特宥赦之,改为处决”。不凌迟了,斩首,其他照旧。谁还敢说买官卖官?那叫捐纳,不是卖官。就好比不是失业是下岗,不是降低是负增长一样有点黑色幽默的意思。~~~~又跑题了~~抱歉抱歉,不谈时政,不谈时政。 不想多写了,再写下去就不叫笑谈了,变成了一句一行泪,一字一掬血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人看到了中国的科举考试,叹为观止,认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选官制度,后来依此创造了现在的英国文官制度。可是如果他们深入的看一看,看一看科举考试后面的血和泪,看一看清朝捐纳制度造成的结果,他们还会那么想么?另外,附上清朝捐官价目表,可比超级市场都丰富,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当时1两白银约和现在150—200多块钱的购买力。大家看看,衡量衡量自己能当个什么官。乾隆三十九年的价钱:京官里面:郎中五品官,银9600两,主事六品官,银4620两,地方官里面:道员四品官,银16400两,知府四品官,银13300两,同知五品官,银6820两,知县七品官,银4620两,县丞就是副县八品官,银980两。 光绪二十六年的价钱:京官:郎中2073两,主事1728两,地方官:道员4723两,知府3830两,同知1474两,知县999两,县丞210两。价钱降低到也不为通货紧缩,实在是捐官太多了,等不上实缺,谁愿意花那个冤枉钱。所以越捐越多,越捐越滥,越捐越贱。
“吴中白藕洛中栽”的下一句是什么
《种白莲》
(唐)白居易
吴中白藕洛中栽,莫恋江南花懒开。
万里携归尔知否,红蕉朱槿不将来。
(唐)白居易
吴中白藕洛中栽,莫恋江南花懒开。
万里携归尔知否,红蕉朱槿不将来。
古诗词中有藕的句子
越多越好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清平乐(朱淑真)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越调]小桃红(杨果)
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常记相逢若耶上。隔三湘,碧云望断空惆怅。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种白莲(白居易)
吴中白藕洛中栽,莫恋江南花懒开。
万里携归尔知否,红蕉朱槿不将来。
阴山道(白居易)
阴山道,
阴山道,
纥逻敦肥水泉好。
每至戎人送马时,
道旁千里无纤草。
草尽泉枯马病羸,
飞龙但印骨与皮。
五十匹缣易一匹,
缣去马来无了日。
养无所用去非宜,
每岁死伤十六七。
缣丝不足女工苦,
疏织短截充匹数。
藕丝蛛网三丈余,
回鹘诉称无用处。
咸安公主号可敦,
远为可汗频奏论。
元和二年下新敕,
内出金帛酬马直。
仍诏江淮马价缣,
从此不令疏短织。
合罗将军呼万岁,
捧授金银与缣彩。
谁知黠虏启贪心,
明年马多来一倍。
缣渐好,
马渐多。
阴山虏,
奈尔何。
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白居易)
昔作咸秦客,常思江海行。
今来仍尽室,此去又专城。
典午犹为幸,分忧固是荣。
箳篂州乘送,艛艓驿船迎。
共载皆妻子,同游即弟兄。
宁辞浪迹远,且贵赏心并。
云展帆高挂,飙驰棹迅征。
溯流从汉浦,循路转荆衡。
山逐时移色,江随地改名。
风光近东早,水木向南清。
夏口烟孤起,湘川雨半晴。
日煎红浪沸,月射白砂明。
北渚寒留雁,南枝暖待莺。
骈朱桃露萼,点翠柳含萌。
亥市鱼盐聚,神林鼓笛鸣。
壶搜趣网浆椒叶气,歌曲竹枝声。
系缆怜沙静,垂纶爱岸平。
水餐红粒稻,野茹紫花菁。
瓯泛茶如乳,台粘酒似饧。
脍长抽锦缕,藕脆削琼英。
容易来千里,斯须进一程。
未曾劳气力,渐觉有心情。
卧稳添春睡,行迟带酒酲。
忽愁牵世网,便欲濯尘缨。
早接文场战,曾争翰苑盟。
掉头称俊造,翘足取公卿。
且昧随时义,徒输报国诚。
众排恩易失,偏压势先倾。
虎尾忧危切,鸿毛性命轻。
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
敛手辞双阙,回眸望两京。
长沙抛贾谊,漳浦卧刘桢。
鶗鴂鸣还歇,蟾蜍破又盈。
年光同激箭,乡思极摇旌。
潦倒亲知笑,衰羸旧识惊。
乌头因感白,鱼尾为劳赪。
剑学将何用?丹烧竟不成。
孤舟萍一叶,双鬓雪千茎。
老见人情尽,闲思物理精。
如汤探冷热,似博斗输赢。
险路应须避,迷途莫共争。
此心知止足,何物要经营?
玉向泥中洁,松经雪后贞。
无妨隐朝市,不必谢寰瀛。
但在前非悟,期无后患婴。
多知非景福,少语是元亨。
晦即全身药,明为伐性兵。
昏昏随世俗,蠢蠢学黎氓。
鸟以能言(媾左换纟),龟缘入梦烹。
知之一何晚,犹足保余生。
西湖留别(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白居易)
青阳行已半,白日坐将徂。
越国强仍大,稽城高且孤。
利饶盐煮海,名胜水澄湖。
牛斗天垂象,台明地展图。
[天台、四明二山。]
环奇填市井,佳丽溢闉阇。
勾践遗风霸,西施旧俗姝。
船头龙夭矫,桥脚兽睢盱。
乡味珍彭越,时鲜贵鹧鸪。
语言诸夏异,衣服一方殊。
捣练蛾眉婢,鸣榔蛙角奴。
江清敌伊洛,山翠胜荆巫。
华表双栖鹤,联樯几点乌。
烟波分渡口,云树接城隅。
涧远松如画,洲平水似铺。
绿秧科早稻,紫笋拆新芦。
暖蹋泥中藕,香寻石上蒲。
雨来萌尽达,雷后蛰全苏。
柳眼黄丝缧,花房绛蜡珠。
林风新竹折,野烧老桑枯。
带亸长枝蕙,钱穿短贯榆。
暄和生野菜,卑湿长街芜。
女浣纱相伴,儿烹鲤一呼。
山魈啼稚子,林狖挂山都。
产业论蚕蚁,孳生计鸭雏。
泉岩雪飘洒,苔壁锦漫糊。
堰限舟航路,堤通车马途。
耶溪岸回合,禹庙径盘纡。
洞穴何因凿,星槎谁与刳。
石凹仙药臼,峰峭佛香炉。
去为投金简,来因挈玉壶。
贵仍招客宿,健未要人扶。
问望贤丞相,仪形美丈夫。
前驱驻旌旆,偏坐列笙竽。
刺史旟翻隼,尚书履曳凫。
学禅超后有,观妙造虚无。
髻里传僧宝,环中得道枢。
登楼诗八咏,置砚赋三都。
捧拥罗将绮,趋跄紫与朱。
庙谋藏稷契,兵略贮孙吴。
令下三军整,风高四海趋。
千家得慈母,六郡事严姑。
重士过三哺,轻财抵一铢。
送觥歌宛转,嘲妓笑卢胡。
佐饮时炮鳖,蠲酲数鲙鲈。
醉乡虽咫尺,乐事亦须臾。
若不中贤圣,何由外智愚。
伊予一生志,我尔百年躯。
江上三千里,城中十二衢。
出多无伴侣,归只对妻孥。
白首青山约,抽身去得无?
六年秋重题白莲(白居易)
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
本是吴州供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
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经今六七年。
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
白莲池泛舟(白居易)
白藕新花照水开,红窗小舫信风回。
谁教一片江南兴,逐我殷勤万里来?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清平乐(朱淑真)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越调]小桃红(杨果)
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常记相逢若耶上。隔三湘,碧云望断空惆怅。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种白莲(白居易)
吴中白藕洛中栽,莫恋江南花懒开。
万里携归尔知否,红蕉朱槿不将来。
阴山道(白居易)
阴山道,
阴山道,
纥逻敦肥水泉好。
每至戎人送马时,
道旁千里无纤草。
草尽泉枯马病羸,
飞龙但印骨与皮。
五十匹缣易一匹,
缣去马来无了日。
养无所用去非宜,
每岁死伤十六七。
缣丝不足女工苦,
疏织短截充匹数。
藕丝蛛网三丈余,
回鹘诉称无用处。
咸安公主号可敦,
远为可汗频奏论。
元和二年下新敕,
内出金帛酬马直。
仍诏江淮马价缣,
从此不令疏短织。
合罗将军呼万岁,
捧授金银与缣彩。
谁知黠虏启贪心,
明年马多来一倍。
缣渐好,
马渐多。
阴山虏,
奈尔何。
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白居易)
昔作咸秦客,常思江海行。
今来仍尽室,此去又专城。
典午犹为幸,分忧固是荣。
箳篂州乘送,艛艓驿船迎。
共载皆妻子,同游即弟兄。
宁辞浪迹远,且贵赏心并。
云展帆高挂,飙驰棹迅征。
溯流从汉浦,循路转荆衡。
山逐时移色,江随地改名。
风光近东早,水木向南清。
夏口烟孤起,湘川雨半晴。
日煎红浪沸,月射白砂明。
北渚寒留雁,南枝暖待莺。
骈朱桃露萼,点翠柳含萌。
亥市鱼盐聚,神林鼓笛鸣。
壶搜趣网浆椒叶气,歌曲竹枝声。
系缆怜沙静,垂纶爱岸平。
水餐红粒稻,野茹紫花菁。
瓯泛茶如乳,台粘酒似饧。
脍长抽锦缕,藕脆削琼英。
容易来千里,斯须进一程。
未曾劳气力,渐觉有心情。
卧稳添春睡,行迟带酒酲。
忽愁牵世网,便欲濯尘缨。
早接文场战,曾争翰苑盟。
掉头称俊造,翘足取公卿。
且昧随时义,徒输报国诚。
众排恩易失,偏压势先倾。
虎尾忧危切,鸿毛性命轻。
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
敛手辞双阙,回眸望两京。
长沙抛贾谊,漳浦卧刘桢。
鶗鴂鸣还歇,蟾蜍破又盈。
年光同激箭,乡思极摇旌。
潦倒亲知笑,衰羸旧识惊。
乌头因感白,鱼尾为劳赪。
剑学将何用?丹烧竟不成。
孤舟萍一叶,双鬓雪千茎。
老见人情尽,闲思物理精。
如汤探冷热,似博斗输赢。
险路应须避,迷途莫共争。
此心知止足,何物要经营?
玉向泥中洁,松经雪后贞。
无妨隐朝市,不必谢寰瀛。
但在前非悟,期无后患婴。
多知非景福,少语是元亨。
晦即全身药,明为伐性兵。
昏昏随世俗,蠢蠢学黎氓。
鸟以能言(媾左换纟),龟缘入梦烹。
知之一何晚,犹足保余生。
西湖留别(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白居易)
青阳行已半,白日坐将徂。
越国强仍大,稽城高且孤。
利饶盐煮海,名胜水澄湖。
牛斗天垂象,台明地展图。
[天台、四明二山。]
环奇填市井,佳丽溢闉阇。
勾践遗风霸,西施旧俗姝。
船头龙夭矫,桥脚兽睢盱。
乡味珍彭越,时鲜贵鹧鸪。
语言诸夏异,衣服一方殊。
捣练蛾眉婢,鸣榔蛙角奴。
江清敌伊洛,山翠胜荆巫。
华表双栖鹤,联樯几点乌。
烟波分渡口,云树接城隅。
涧远松如画,洲平水似铺。
绿秧科早稻,紫笋拆新芦。
暖蹋泥中藕,香寻石上蒲。
雨来萌尽达,雷后蛰全苏。
柳眼黄丝缧,花房绛蜡珠。
林风新竹折,野烧老桑枯。
带亸长枝蕙,钱穿短贯榆。
暄和生野菜,卑湿长街芜。
女浣纱相伴,儿烹鲤一呼。
山魈啼稚子,林狖挂山都。
产业论蚕蚁,孳生计鸭雏。
泉岩雪飘洒,苔壁锦漫糊。
堰限舟航路,堤通车马途。
耶溪岸回合,禹庙径盘纡。
洞穴何因凿,星槎谁与刳。
石凹仙药臼,峰峭佛香炉。
去为投金简,来因挈玉壶。
贵仍招客宿,健未要人扶。
问望贤丞相,仪形美丈夫。
前驱驻旌旆,偏坐列笙竽。
刺史旟翻隼,尚书履曳凫。
学禅超后有,观妙造虚无。
髻里传僧宝,环中得道枢。
登楼诗八咏,置砚赋三都。
捧拥罗将绮,趋跄紫与朱。
庙谋藏稷契,兵略贮孙吴。
令下三军整,风高四海趋。
千家得慈母,六郡事严姑。
重士过三哺,轻财抵一铢。
送觥歌宛转,嘲妓笑卢胡。
佐饮时炮鳖,蠲酲数鲙鲈。
醉乡虽咫尺,乐事亦须臾。
若不中贤圣,何由外智愚。
伊予一生志,我尔百年躯。
江上三千里,城中十二衢。
出多无伴侣,归只对妻孥。
白首青山约,抽身去得无?
六年秋重题白莲(白居易)
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
本是吴州供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
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经今六七年。
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
白莲池泛舟(白居易)
白藕新花照水开,红窗小舫信风回。
谁教一片江南兴,逐我殷勤万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