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下一句
《九日 重阳独酌杯中酒》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②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 ①竹叶:竹叶青酒。②殊方:远方,异地他乡。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②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 ①竹叶:竹叶青酒。②殊方:远方,异地他乡。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老杜写这首诗是在他晚年搜趣网客居夔州的时候,此时他已是漂泊多年,衣食拮据,诸病缠身,加上满目烽烟的时代环境,心境是悲慨苍凉的。《九日》这首诗借用节日活动引发的感受,典型地揭示出他的这种心境。 求全解析。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1.孤独、老病、重阳登高而忧愁无法排解(因病不能多饮酒而无心赏菊)
2.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渲染 以西沉的落日、凄清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绘声绘色地渲染凄清之境。
3.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1.孤独、老病、重阳登高而忧愁无法排解(因病不能多饮酒而无心赏菊)
2.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渲染 以西沉的落日、凄清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绘声绘色地渲染凄清之境。
3.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
《九日》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九日》全诗的意思是:
我独自在重阳之夜,抱着这病患之躯,如同一个空酒杯拎着自己,爬上临江的楼阁。
不能再喝了--这是疾病送我的逆耳之言。一个佳节独酌的异乡人,一个想独酌而不能的病人。
寂寞得就像没有菊花的重阳节。在黑猿的哭声中太阳坠落,白雁带来长安的霜讯。
这是异乡的一个秋天的暮晚,远方的亲人互相思念或谈论,更像为亡灵祈祷。
而战火逼人,一次接一次,抢着把时间烧成灰烬。
杜甫《壮游诗》
谁知道杜甫的壮游诗?把诗的内容给我吧,谢谢!我来回答;《登高》—杜甫夔州诗的三个情结
刘厚政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搜趣网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这时诗人客居夔州第二年,56岁的他登上白帝山高台,展望峡江秋景,看到风急云飞,虎啸猿鸣,沙鸥翔集,落叶飘零,大江东去,这一切无不勾起他的回忆,引发他的感慨,由此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杜诗镜铨》称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意境精光万丈,是古今七律之冠。
这首诗是杜甫夔州诗的经典之作,既有雄奇的山川描绘,又有慷慨激昂的高远意境,无论是鉴赏还是教学,如果想要对此诗有深透而全面的理解,就应该把握它蕴籍的的三个情结,即:登高望远的情结,百年孤独的情结,偏爱夔州山水的情结。下面是作者对这三个情结的理解。
登高望远忧思长
《登高》诗,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写登高所想,一切都因登高而起。不登高怎能感受风急天高,不登高怎能听清远处玄猿啼叫,不登高怎能俯瞰江边的渚清沙白,不登高怎能收视鸥鸟的盘旋劲飞;登高,扩展了境界,无边森林,落叶萧萧,气势恢弘;登高,放开了胸怀,不尽长江,波涛翻滚,汹涌澎湃。
杜甫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喜好登高。他24岁时进士不第,游齐赵,登泰山,写下《望岳》诗,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阔大胸怀。以后每到一地,他总要登临当地的名山大川,每次登高,他都能获得诗兴和灵感,并由此写下了数以百计的登览诗。
杜甫喜好登览诗,上承汉魏六朝,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的《两都》、张衡的《二京》篇制宏大,雍容典雅,王粲《登楼》、鲍照《芜城》关爱民生,忧思抒情;唐代其祖杜审言,喜写登览诗,一首《登襄阳城》写景闳逸浑雄,抒情联寓感慨,称为杜子美的祖诗;杜甫崇敬陈子昂,子昂《登幽州台歌》、《白帝怀古》、《岘山怀古》实际上是杜甫大量览古幽思诗作的先声;李白对杜甫的影响更直接,他们是忘年交,都是爱国忧民的诗人,“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李白的《蜀道难》、《西上莲花山》、《登金陵凤凰台》等诗,给杜甫登览诗感叹生民、寄寓乱离之悲和忧国之思以启迪和影响,那是不容置疑的。
在40岁之前,杜甫登览诗的题材内容很广泛,记游,写景,怀古,叙事,行乐,涉及面广。“他40岁写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是第一首充满忧国之思的力作。自此以后,其以忧患意识为核心的登览之作开始大量涌现,登高必赋,临水必歌,其登览诗很少有为写景而写景的纯景之作,它们大都结合着诗人的遭遇和感慨,国家的动乱和不幸。”(蒋先伟《试论杜甫登览诗》)
杜甫老来客居夔州瀼西草堂,抬头可仰赤甲、白盐两座大山的巍峨雄姿,正是这两座山相对峙立,形成了巍巍夔门,“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掠山巅。”(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之四)“奔峭背赤甲,断崖当白盐。”(杜甫《入宅三首》其一)“徐步携斑竹,看山仰白头。”(《晓望白帝城盐山》)我们不能肯定杜甫是否登上这两座海拔近千米的山巅,但杜甫登览这两座山的诗作的确是不少。杜甫在夔州最喜爱登临的是白帝城,他指明是登览白帝城的诗就有七首:《上白帝城》、《上白帝城二首》、《陪诸公上白帝城头宴越公堂之作》、《白帝城最高楼》、《白帝》、《白帝楼》、《白帝城楼》。与杜甫草堂紧邻的白帝山,海拔不过400米,但它独立江边,正处于瞿唐峡口,像守护夔门的忠诚卫士,面对着从天际边滚滚东来的长江。杜甫每次登上白帝城,都是神情向往,遐思飞扬:“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白帝城最高楼》)“江城含变态,一上一日新。”(《上白帝城二首》)“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上白帝城》)“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逬空回白头。”(《白帝城最高楼》)
杜甫在夔州还有许多登览诗,例如《登楼》:“花近高楼伤心客,万方多难此登临。”《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等。但是他所有的登览诗中最著名最优秀的当推《登高》,这首诗里,登高望远的情结收得最拢,又放得最开,是他登览诗创作的顶峰。这首诗既是雄奇奔放的山水诗,又是借景寓情,忧国忧民的政治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望远,有景有情,景中深寓着悲愤沧桑,情中渲染着雄奇壮丽,真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望远,不尽情思滚滚而来,想着国家不停的动乱,想着自己一生的颠沛流离,年轻时“穷年忧黎元”“济世肯杀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宏愿未能实现,老来穷困潦倒,体弱多病,更是于国于家无助,想到这些,杜甫的忧思真是与长江一样翻滚激荡,无止无息。杜甫,个人的不幸凝聚着国家和人民的不幸,《登高》,诗里蕴籍了多么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
百年孤独为时伤
《登高》展示的搜趣网景象宏大,高远的秋空,无边的森林,不尽的长江;可是人呢?自然是相形渺小,老病无助的诗人越是登高,越是望远,孤独感就越是强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承接登高望远,述说了一生的孤独寂寞。宋人罗大经分析这一联说:“万里,地辽远也,悲秋,时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回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这一联里意象丰富,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诗人艰难潦倒,孤独凄苦的情怀。其实,“万里”二字应理解为诗人漂泊万里,“百年”也应理解为诗人孤独一生。
为什么说杜甫一生有孤独凄苦的情结,这当然与当时的历史现实和杜甫的思想个性有关。宋祁《新唐书杜甫传》中写道:“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事,高而不切。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伶其忠云。”这些评价的确反映了杜甫的思想个性,又的确揭示了杜甫一生孤独凄苦的原因。
杜甫年轻时就有为天下百姓,为盛世大唐干一番事业的积极入世思想。盛唐时期国力强大,科考取士的制度使有志青年渴望着建功立业,可是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满怀信心自吴越归家,再赴京参加贡举,却考试不第,天宝年间客居长安将近十年,郁郁不得志。天宝十年(751)杜甫年已四十,进献《三大礼赋》给唐玄宗,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宰相不满,让他得了个“参列选序”的替补官,这无疑又是一瓢冷水。四十四岁时,又因诗名显赫,才被授官河西县尉,诗人辞官不拜,改任右卫率胄曹参军,可是赴任不到一年就遇到了安史之乱,遂陷叛军之中,险些被杀。至德二年(757)逃难的杜甫在凤翔追上皇帝,拜为左拾遗,因仗义疏救房琯,皇上怒,又差点问斩。安史之乱后,皇上也有几次安排杜甫为官,但诗人都是报之离官、弃官、不赴的态度,其原因,宋祁说得很清楚:“放旷不自检”,有远大的理想和旷达的胸怀,却没有权势地位和为官之道;“高而不切”除弊匡时理论高妙,但不被朝廷重视;“挺节无所污”,受尽磨难,生活艰苦也从不向恶势力低头;“伤时桡弱”,忧国忧民,伸张正义,痛恨贪官污吏。如此的思想个性,在黑暗腐朽的社会里,只能导致他孤独凄凉,潦倒终穷。
杜甫颠沛流离到夔州,已是穷困潦倒,老病缠身。他因安史之乱而流落巴蜀,又因蜀地军阀之争、吐蕃入侵而不能回朝回乡,每流落一处,其孤独感总是形影相随,他的这些情愫在其诗作中随处可见,也常常通过登高怀远而表现出来。“黄鹄去TnIKGXuBD不息,哀鸣何所投。”(《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花近高楼伤心客,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杜甫在写《登高》的前些日,写了《九日》五首,第一首可说是《登高》的准备。《九日(一)》: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释《九日(一)》:重阳节时,一个人孤独饮酒,抱病登上白帝山高台,山上的竹叶虽多,但没有亲近人的感情,人的心情不佳,菊花没有开放的必要。那远处的黑猿偏偏在日落时啼哭,使人肝肠欲断;故乡的白雁在秋霜时节飞来召唤,游子能归家吗?弟妹流离不知音讯,战乱和病痛都来催我性命!
从以上的引述可以看出,杜甫“百年孤独”的情结蕴籍已久,而《登高》却是这个情结的最深沉最强烈的表现。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情结是怎样表现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也通悲愁)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弘的秋景,不由想起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其深沉了。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承接五六句的意义,并在深沉的孤独悲秋中作结。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终于归结到艰难苦恨,时势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表现的淋漓尽致。
偏爱夔州山水情
《登高》诗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景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景象既磅礴恢弘,又沉郁悲凉,在杜甫的诗中,找不到相似之作,在唐代的所有诗中也很难寻到如此气势的对句。杜甫有如此出神入化的妙笔,与他偏爱夔州山水的情结有紧密关系。
诗人为何偏爱夔州山水,原因有三:
(一) 入住夔州,产生了从没有过的欣喜之情。
“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春知催柳别,江与放船清。农事闻人说,山光见鸟情。禹功饶断石,且就土微平。”(《移居夔州作》)在春暖花开,柳绿江清的好时光,杜甫迁居到夔州,听到的是人们热爱劳动,春种秋收的农事,见到的是处处山光明丽,鸟雀歌唱的风景,这里的景观奇妙,还有大禹凿山导江留下的断石,瀼水东西田地平顺,能够在此进行自食其力的农耕。“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南江北春冬花。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夔州歌十绝句》之五)杜甫入住的瀼西是一个临水靠山,气候温暖,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粮油之乡,“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杜甫在夔州三个年头,见证了夔州的山川钟灵,古迹蕴奇,有充满奇情异趣的远古传说,也有作为社会兴衰存亡见证的历史古迹。杜甫闲来无事,多次登白帝城,游武侯庙,踏八阵图,进越公堂……。“甫也诸侯老宾客,罢酒酣歌拓金戟。骑马忽忆少年时,散蹄迸落瞿唐石。”(《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可见他的生活比起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有情有趣。
(二) 夔州的山水奇绝,令诗人叹为观止。
“远游虽寂寞,难见此山川”(《季秋江春》)“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城二首》)作为一个游历了无数名山大川的诗圣,杜甫对夔州山水总的评价是很满意的。“少陵先生晚游夔州,爱其山川不忍去,三徙居,皆名‘高斋’。”(陆游《东屯高斋记》)
诗人喜爱夔州山水,是因为他有细致而全面的观察:
《夔州歌十绝句》:“中巴TnIKGXuBD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唐险过百牢关。”“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缠绕接山巅。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唐天下无。借问夔州在何处,峡门江腹拥城隅。”
诗人喜爱夔州山水,是因为他有独到而真切的感受: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瞿唐两崖》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白帝》
赤叶枫林百舌鸣,黄花野岸天鸡舞。
——《寄柏学士林居》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暮春鸳鸯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暮春》
杜甫在夔州所写的山水景物诗,新鲜有趣,活泼生动,意象奇特,表达了诗人真切而独到的感受。
(三) 夔州的名胜古迹众多,令诗人神往意留。
夔州的古迹众多,而且以悠久神秘闻名。这里有巫山神女的传说:“雨随神女下朝朝”,有大禹凿崖导江的遗迹:“禹公饶断石”,有强悍的巴民族,曾在此繁衍立国:“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还有公孙述称霸白帝城:“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还有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其它入杜甫诗的相关古迹还有先祖庙、永安宫、武候祠、昭君村、屈原宅等。——“这些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都可在夔州见到踪影,仿佛上苍的着意安排,我们民族最优秀的诗人也来到了夔州,他的诗作汲取了这瑰异的源泉,又反过来为山水古迹增添了新的光彩。”(蒋先伟《杜甫夔州诗论稿》)
夔州独特的山川风物,使诗人非常欣慰和激动,在这里,他诗兴大发,几乎是一日一诗,首首精华,句句灿烂。夔州的山水对杜甫是新,是清,是有情,每观赏一次就会有一次亲切的感觉。
下面,我们还是回到《登高》,看诗人是怎样出神入化地描绘夔州山水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首联和颔联都是集中写景。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鸥鸟,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奇妙难名的境界。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之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键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陶道恕《唐诗鉴赏辞典》)
结语:《登高》是一首只有8句56字的七言律诗,但它的诗意深厚,意境高远,笔者每读一次(也有教学),都有新的领悟和体会。这首诗是杜甫将其一生的思想和经历,用血和泪加以凝结,铸成一伟大光辉形象,矗立在白帝彩云之中,让后人能情不自禁的仰视他。我们只有面向他“登高”,一步一步接近,一次一次望远,才能将他留下的诗作理解深透。 6390
刘厚政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搜趣网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这时诗人客居夔州第二年,56岁的他登上白帝山高台,展望峡江秋景,看到风急云飞,虎啸猿鸣,沙鸥翔集,落叶飘零,大江东去,这一切无不勾起他的回忆,引发他的感慨,由此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杜诗镜铨》称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意境精光万丈,是古今七律之冠。
这首诗是杜甫夔州诗的经典之作,既有雄奇的山川描绘,又有慷慨激昂的高远意境,无论是鉴赏还是教学,如果想要对此诗有深透而全面的理解,就应该把握它蕴籍的的三个情结,即:登高望远的情结,百年孤独的情结,偏爱夔州山水的情结。下面是作者对这三个情结的理解。
登高望远忧思长
《登高》诗,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写登高所想,一切都因登高而起。不登高怎能感受风急天高,不登高怎能听清远处玄猿啼叫,不登高怎能俯瞰江边的渚清沙白,不登高怎能收视鸥鸟的盘旋劲飞;登高,扩展了境界,无边森林,落叶萧萧,气势恢弘;登高,放开了胸怀,不尽长江,波涛翻滚,汹涌澎湃。
杜甫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喜好登高。他24岁时进士不第,游齐赵,登泰山,写下《望岳》诗,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阔大胸怀。以后每到一地,他总要登临当地的名山大川,每次登高,他都能获得诗兴和灵感,并由此写下了数以百计的登览诗。
杜甫喜好登览诗,上承汉魏六朝,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的《两都》、张衡的《二京》篇制宏大,雍容典雅,王粲《登楼》、鲍照《芜城》关爱民生,忧思抒情;唐代其祖杜审言,喜写登览诗,一首《登襄阳城》写景闳逸浑雄,抒情联寓感慨,称为杜子美的祖诗;杜甫崇敬陈子昂,子昂《登幽州台歌》、《白帝怀古》、《岘山怀古》实际上是杜甫大量览古幽思诗作的先声;李白对杜甫的影响更直接,他们是忘年交,都是爱国忧民的诗人,“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李白的《蜀道难》、《西上莲花山》、《登金陵凤凰台》等诗,给杜甫登览诗感叹生民、寄寓乱离之悲和忧国之思以启迪和影响,那是不容置疑的。
在40岁之前,杜甫登览诗的题材内容很广泛,记游,写景,怀古,叙事,行乐,涉及面广。“他40岁写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是第一首充满忧国之思的力作。自此以后,其以忧患意识为核心的登览之作开始大量涌现,登高必赋,临水必歌,其登览诗很少有为写景而写景的纯景之作,它们大都结合着诗人的遭遇和感慨,国家的动乱和不幸。”(蒋先伟《试论杜甫登览诗》)
杜甫老来客居夔州瀼西草堂,抬头可仰赤甲、白盐两座大山的巍峨雄姿,正是这两座山相对峙立,形成了巍巍夔门,“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掠山巅。”(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之四)“奔峭背赤甲,断崖当白盐。”(杜甫《入宅三首》其一)“徐步携斑竹,看山仰白头。”(《晓望白帝城盐山》)我们不能肯定杜甫是否登上这两座海拔近千米的山巅,但杜甫登览这两座山的诗作的确是不少。杜甫在夔州最喜爱登临的是白帝城,他指明是登览白帝城的诗就有七首:《上白帝城》、《上白帝城二首》、《陪诸公上白帝城头宴越公堂之作》、《白帝城最高楼》、《白帝》、《白帝楼》、《白帝城楼》。与杜甫草堂紧邻的白帝山,海拔不过400米,但它独立江边,正处于瞿唐峡口,像守护夔门的忠诚卫士,面对着从天际边滚滚东来的长江。杜甫每次登上白帝城,都是神情向往,遐思飞扬:“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白帝城最高楼》)“江城含变态,一上一日新。”(《上白帝城二首》)“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上白帝城》)“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逬空回白头。”(《白帝城最高楼》)
杜甫在夔州还有许多登览诗,例如《登楼》:“花近高楼伤心客,万方多难此登临。”《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等。但是他所有的登览诗中最著名最优秀的当推《登高》,这首诗里,登高望远的情结收得最拢,又放得最开,是他登览诗创作的顶峰。这首诗既是雄奇奔放的山水诗,又是借景寓情,忧国忧民的政治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望远,有景有情,景中深寓着悲愤沧桑,情中渲染着雄奇壮丽,真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望远,不尽情思滚滚而来,想着国家不停的动乱,想着自己一生的颠沛流离,年轻时“穷年忧黎元”“济世肯杀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宏愿未能实现,老来穷困潦倒,体弱多病,更是于国于家无助,想到这些,杜甫的忧思真是与长江一样翻滚激荡,无止无息。杜甫,个人的不幸凝聚着国家和人民的不幸,《登高》,诗里蕴籍了多么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
百年孤独为时伤
《登高》展示的搜趣网景象宏大,高远的秋空,无边的森林,不尽的长江;可是人呢?自然是相形渺小,老病无助的诗人越是登高,越是望远,孤独感就越是强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承接登高望远,述说了一生的孤独寂寞。宋人罗大经分析这一联说:“万里,地辽远也,悲秋,时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回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这一联里意象丰富,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诗人艰难潦倒,孤独凄苦的情怀。其实,“万里”二字应理解为诗人漂泊万里,“百年”也应理解为诗人孤独一生。
为什么说杜甫一生有孤独凄苦的情结,这当然与当时的历史现实和杜甫的思想个性有关。宋祁《新唐书杜甫传》中写道:“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事,高而不切。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伶其忠云。”这些评价的确反映了杜甫的思想个性,又的确揭示了杜甫一生孤独凄苦的原因。
杜甫年轻时就有为天下百姓,为盛世大唐干一番事业的积极入世思想。盛唐时期国力强大,科考取士的制度使有志青年渴望着建功立业,可是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满怀信心自吴越归家,再赴京参加贡举,却考试不第,天宝年间客居长安将近十年,郁郁不得志。天宝十年(751)杜甫年已四十,进献《三大礼赋》给唐玄宗,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宰相不满,让他得了个“参列选序”的替补官,这无疑又是一瓢冷水。四十四岁时,又因诗名显赫,才被授官河西县尉,诗人辞官不拜,改任右卫率胄曹参军,可是赴任不到一年就遇到了安史之乱,遂陷叛军之中,险些被杀。至德二年(757)逃难的杜甫在凤翔追上皇帝,拜为左拾遗,因仗义疏救房琯,皇上怒,又差点问斩。安史之乱后,皇上也有几次安排杜甫为官,但诗人都是报之离官、弃官、不赴的态度,其原因,宋祁说得很清楚:“放旷不自检”,有远大的理想和旷达的胸怀,却没有权势地位和为官之道;“高而不切”除弊匡时理论高妙,但不被朝廷重视;“挺节无所污”,受尽磨难,生活艰苦也从不向恶势力低头;“伤时桡弱”,忧国忧民,伸张正义,痛恨贪官污吏。如此的思想个性,在黑暗腐朽的社会里,只能导致他孤独凄凉,潦倒终穷。
杜甫颠沛流离到夔州,已是穷困潦倒,老病缠身。他因安史之乱而流落巴蜀,又因蜀地军阀之争、吐蕃入侵而不能回朝回乡,每流落一处,其孤独感总是形影相随,他的这些情愫在其诗作中随处可见,也常常通过登高怀远而表现出来。“黄鹄去TnIKGXuBD不息,哀鸣何所投。”(《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花近高楼伤心客,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杜甫在写《登高》的前些日,写了《九日》五首,第一首可说是《登高》的准备。《九日(一)》: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释《九日(一)》:重阳节时,一个人孤独饮酒,抱病登上白帝山高台,山上的竹叶虽多,但没有亲近人的感情,人的心情不佳,菊花没有开放的必要。那远处的黑猿偏偏在日落时啼哭,使人肝肠欲断;故乡的白雁在秋霜时节飞来召唤,游子能归家吗?弟妹流离不知音讯,战乱和病痛都来催我性命!
从以上的引述可以看出,杜甫“百年孤独”的情结蕴籍已久,而《登高》却是这个情结的最深沉最强烈的表现。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情结是怎样表现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也通悲愁)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弘的秋景,不由想起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其深沉了。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承接五六句的意义,并在深沉的孤独悲秋中作结。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终于归结到艰难苦恨,时势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表现的淋漓尽致。
偏爱夔州山水情
《登高》诗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景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景象既磅礴恢弘,又沉郁悲凉,在杜甫的诗中,找不到相似之作,在唐代的所有诗中也很难寻到如此气势的对句。杜甫有如此出神入化的妙笔,与他偏爱夔州山水的情结有紧密关系。
诗人为何偏爱夔州山水,原因有三:
(一) 入住夔州,产生了从没有过的欣喜之情。
“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春知催柳别,江与放船清。农事闻人说,山光见鸟情。禹功饶断石,且就土微平。”(《移居夔州作》)在春暖花开,柳绿江清的好时光,杜甫迁居到夔州,听到的是人们热爱劳动,春种秋收的农事,见到的是处处山光明丽,鸟雀歌唱的风景,这里的景观奇妙,还有大禹凿山导江留下的断石,瀼水东西田地平顺,能够在此进行自食其力的农耕。“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南江北春冬花。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夔州歌十绝句》之五)杜甫入住的瀼西是一个临水靠山,气候温暖,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粮油之乡,“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杜甫在夔州三个年头,见证了夔州的山川钟灵,古迹蕴奇,有充满奇情异趣的远古传说,也有作为社会兴衰存亡见证的历史古迹。杜甫闲来无事,多次登白帝城,游武侯庙,踏八阵图,进越公堂……。“甫也诸侯老宾客,罢酒酣歌拓金戟。骑马忽忆少年时,散蹄迸落瞿唐石。”(《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可见他的生活比起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有情有趣。
(二) 夔州的山水奇绝,令诗人叹为观止。
“远游虽寂寞,难见此山川”(《季秋江春》)“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城二首》)作为一个游历了无数名山大川的诗圣,杜甫对夔州山水总的评价是很满意的。“少陵先生晚游夔州,爱其山川不忍去,三徙居,皆名‘高斋’。”(陆游《东屯高斋记》)
诗人喜爱夔州山水,是因为他有细致而全面的观察:
《夔州歌十绝句》:“中巴TnIKGXuBD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唐险过百牢关。”“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缠绕接山巅。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唐天下无。借问夔州在何处,峡门江腹拥城隅。”
诗人喜爱夔州山水,是因为他有独到而真切的感受: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瞿唐两崖》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白帝》
赤叶枫林百舌鸣,黄花野岸天鸡舞。
——《寄柏学士林居》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暮春鸳鸯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暮春》
杜甫在夔州所写的山水景物诗,新鲜有趣,活泼生动,意象奇特,表达了诗人真切而独到的感受。
(三) 夔州的名胜古迹众多,令诗人神往意留。
夔州的古迹众多,而且以悠久神秘闻名。这里有巫山神女的传说:“雨随神女下朝朝”,有大禹凿崖导江的遗迹:“禹公饶断石”,有强悍的巴民族,曾在此繁衍立国:“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还有公孙述称霸白帝城:“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还有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其它入杜甫诗的相关古迹还有先祖庙、永安宫、武候祠、昭君村、屈原宅等。——“这些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都可在夔州见到踪影,仿佛上苍的着意安排,我们民族最优秀的诗人也来到了夔州,他的诗作汲取了这瑰异的源泉,又反过来为山水古迹增添了新的光彩。”(蒋先伟《杜甫夔州诗论稿》)
夔州独特的山川风物,使诗人非常欣慰和激动,在这里,他诗兴大发,几乎是一日一诗,首首精华,句句灿烂。夔州的山水对杜甫是新,是清,是有情,每观赏一次就会有一次亲切的感觉。
下面,我们还是回到《登高》,看诗人是怎样出神入化地描绘夔州山水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首联和颔联都是集中写景。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鸥鸟,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奇妙难名的境界。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之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键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陶道恕《唐诗鉴赏辞典》)
结语:《登高》是一首只有8句56字的七言律诗,但它的诗意深厚,意境高远,笔者每读一次(也有教学),都有新的领悟和体会。这首诗是杜甫将其一生的思想和经历,用血和泪加以凝结,铸成一伟大光辉形象,矗立在白帝彩云之中,让后人能情不自禁的仰视他。我们只有面向他“登高”,一步一步接近,一次一次望远,才能将他留下的诗作理解深透。 6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