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读什么熙受审后的一句话(“对薄公堂”的“薄”到底改怎么读)

薄凉什么意思指淡泊人际关系冰冷。天性薄凉是说人一直自私,淡泊,无情,冷酷等,对别人或者对一些事物持冰冷态度的意思。读音:bó,liáng引证:天......

薄读什么熙受审后的一句话(“对薄公堂”的“薄”到底改怎么读)

薄凉什么意思

指淡泊人际关系冰冷。天性薄凉是说人一直自私,淡泊,无情,冷酷等,对别人或者对一些事物持冰冷态度的意思。

读音:bó liáng 

引证:天下归元《凰权》:长熙十三年的帝京,有走马京华的风流皇子,有寡情薄凉的开国帝王,有忍辱求存的一代女帅,有懵懂等死的无辜少年。 

举例:我刻得下辰光,看的遍薄凉,浮生独向,偏偏搜趣网不能将你留在身旁。

近义词

凉薄 [ liáng bó ] 指淡薄。

引证:清//www.souquanme.com沉起 《谒泰伯词》诗:“人情日凉薄,至德竟荒丘。”

翻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如同荒芜的沙丘一般。

反义词

热情 [ rè qíng ] 感情热烈。

引证:梁斌 《播火记》十六:“到了这时,他又想起张嘉庆 ,是那样豪爽,那样热情。”

对薄公堂是什么意思?

成语
这是一个成语,原意为在官府上受审问,现在指在法庭上对质或上法庭打官司。
对簿公堂:
【发音】 duì bù gōng táng
【解释】
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官府公堂上受审问。后来指在法庭上对质或上法庭打官司(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添加了“双方在法院打官司”这一词条)
【出处】
《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也做“对簿公庭”
【例句】
1.美国首都华盛顿地方法院6月QAObv23日就白宫和国会因2006年8名联邦检察官被解职风波而发生的争执召开审前听证会,白宫和国会各自派出法律代表~。
(2008年6月25日《检察日报美国白宫和国会对簿公堂》)
2. 合约到期仍使用商标,上岛咖啡与两加盟商~。
(2008年6月19日《第一财经日报》)
3. 昨日,该案在禅城法院开庭,患者和医院双方最终~,并围绕术后丧失功能、是否医院过失所 致等问题展开了辩论。
【参考链接】
http://baike.baidu.com/view/142085.htm?fromtitle=对薄公堂&fromid=9664217&type=syn

天性凉薄是什么意思?

对人对事都淡淡的。其实没有好坏之别,可是这样的人在骨子里是寂寞的,很可怜。也不会卷入是非,代价是朋友少。通常很文雅,很冷静,知识面宽,如果能成为朋友是好事。但相处时一定要礼让,给彼此空间,慢慢靠近。渐渐你会发现自己的层次在提升,对方也开始有了改变,更加可亲--因为他们朋友少,所以对知己很亲近信任。

当身边亲密的人身上发生各种不顺的时候,这些人并不能够感同身受。在他们看来,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与自己毫无关系,自己也没有必要做什么事情。这些人甚至会在他人遭遇不顺时,毫不避讳地做很多开玩笑、娱乐的事情,根本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反义词满腔热枕:

详细释义:心里充满热烈真挚的感情。 【示例】:他总是满腔热枕地帮助别人。

出处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例句:他总是满腔热枕地帮助别人。

韬光养晦 ,后积薄发 各是什么意思?

韬光养晦的意思是: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后积薄发的意思是: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一、韬光养晦

拼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

出处:晋刘昫《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搜趣网游处,未尝有言。“

译文:历太和会昌朝,碰到事情隐藏,大家在一起相处,从来没有说过。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二、后积薄发

拼音:hòu jī bó fā

出处:宋苏轼《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译文: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韬光隐晦的反义词:锋芒毕露

锋芒毕露,拼音: fēng máng bì lù

释义: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袁绍传》:“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

译文:所以使得曹操锋芒被挫,企图没有实现。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中性;指人好表现自己。

例句:做人不要锋芒毕露,这样往往会招来灾难。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背叛为受审后世称为什么

“乌台诗案”
苏东坡(公元1036年~1101年)与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均是宋代的文坛巨匠,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也各有建树,尤其是王安石变法影响很大。然而,十分敬重王安石学识的苏东坡,却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特别是在赋役制度改革方面,两人分歧较大。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王安石在赋役制度方面推出了均输法、募役法等改革措施。
当时,政府除了征收田赋外,还要向各地征收土特产作为贡品。每年不论丰歉,州府都要按定额发送京城。改革中,王安石推行均输法,设发运使统管淮南富庶六路(省区),凡京城所需贡品,就近直输京城,过剩贡品就地卖掉。同时,政府拨款五百万缗(贯),丰年低价购储部分物资,移丰补歉。苏东坡却反对均输法,认为这既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又影响了国家的商税收入。国家“五百万缗以予之,此钱一出,恐不可复。纵使其间薄有所获,而征商(税)之额所损必多”,是“亏商税而取均输之利”。(《宋史•食货志》)
改革中,王安石还推行募役法,规定应服役之户,一律依照政府划分的等级,随同夏秋两税缴纳免役钱,不再服差役。政府用这些免役钱雇人服役。苏东坡认为“自古役人必用乡户,犹食之必用五谷……虽其间或有他物充代,然终非天下所可常行。”(《苏东坡集•奏议集》)改百姓出力为出钱,是对百姓利益的一种损害。尤其是遇灾年可免赋税,但役钱不能免,等于增加一项苛税。“二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乐”,因此坚决反对。
但苏东坡并非像司马光一样保守,只是反对王安石急于求利,他希望通过缓和的改革,兴利除弊。他主张“轻赋役”,提出减免零售商的赋税,刺激商业的发展,增加商税收入。“小商人不出税钱,则所在争来分买;大商既不积滞,则轮流贩卖,收税必多。”他在被贬为地方官时,曾减赋赈荒,不断兴革,也颇有政声。
两人虽政见上有分歧,但在许多方面仍互相欣赏。王安石去世后,苏东坡撰文写下了“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给予王安石高度评价。
至于是对是//www.souquanme.com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咯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