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栽杨柳江南岸的下一句(这个古诗是什么)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几度春的诗意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几度春的诗意忆江柳_古诗文网作者:白居易,(唐代)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

曾栽杨柳江南岸的下一句(这个古诗是什么)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几度春的诗意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几度春的诗意
忆江柳_古诗文网
作者:白居易 (唐代)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柳”谐音为“留”,古人作诗常引用“灞桥折柳”。。“折柳赠别”。。来表达惜别不舍之情。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喻人(象征)的表现手法,用柳来暗喻自己曾费用心血培育过的一名年青女子。诗人已与她离别了两年,但诗人一直没有遗忘她,一直在想不知何人在使唤她,甚至在欺侮她。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一名年青女子的难以忘怀并为其命运担忧的情感。

杨柳的诗句

有没有适合中学生跳的舞,可以是优美的,也可以是很有气势的!大家帮帮忙!!!
作者不明称为: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www.souquanme.com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代表离别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
情思缠绵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乡的象征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枝》
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池上絮》
池上无风有落晖,
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
湿却无穹不得归。
《杨花》
不斗浓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朦朦。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柳》
岁岁逢春春可怜,
争禁三起又三眠。
丝丝愁绪随风乱,
濯濯丰姿著雨妍。
古渡欲牵游子棹,
离亭留赠旅人鞭。
一声长笛河槁晚,
回首苍茫几树烟。
《诗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咏柳的诗。诗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诗借助柳絮依依,寄托怀往之情。很著名的咏柳诗当推古唐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了:
碧玉装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条。
不知细叶谁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用丝条细带比喻柳条,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别出心裁地呕歌了迷人的春天。在春风吹拂之下,柳树抽芽长叶,正是细如剪刀的春风,“裁”出万条碧绿的柳条,装扮出这绿意盎然的春天。
白居易的《杨柳枝》则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诗道:
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观察柳絮形状很细致,他的《池上絮》堪称鞭辟入里之作:
池上无风有落晖,
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
湿却无穹不得归。
这里,杨花即柳絮。夕阳胡畔柳絮满天,杨花飘落水面,被水浸湿再也不能飞起来。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绘,体现出陶醉于旖旎的大自然风光的情趣。
唐代诗人吴融有一首《杨花》则又有另番滋味:
不斗浓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朦朦。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诗表的是对杨花的肯定。杨花虽然没有百花艳冶的颜色,但是却有着百花所没有的个性。它不惧怕风吹雨打,反而凭借风力,在空中像雪花似的自由自在飞舞,别具一格。
清代周志蕙有一首《柳》诗云:
岁岁逢春春可怜,
争禁三起又三眠。
丝丝愁绪随风乱,
濯濯丰姿著雨妍。
古渡欲牵游子棹,
离亭留赠旅人鞭。
一声长笛河槁晚,
回首苍茫几树烟。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7738777.html?si=1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乡的象征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枝》
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池上絮》
池上无风有落晖,
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
湿却无穹不得归。
《杨花》
不斗浓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朦朦。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柳》
岁岁逢春春可怜,
争禁三起又三眠。
丝丝愁绪随风乱,
濯濯丰姿著雨妍。
古渡欲牵游子棹,
离亭留赠旅人鞭。
一声长笛河槁晚,
回首苍茫几树烟。
《诗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咏柳的诗。诗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诗借助柳絮依依,寄托怀往之情。很著名的咏柳诗当推古唐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了:
碧玉装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条。
不知细叶谁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用丝条细带比喻柳条,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别出心裁地呕歌了迷人的春天。在春风吹拂之下,柳树抽芽长叶,正是细如剪刀的春风,“裁”出万条碧绿的柳条,装扮出这绿意盎然的春天。
白居易的《杨柳枝》则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诗道:
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观察柳絮形状很细致,他的《池上絮》堪称鞭辟入里之作:
池上无风有落晖,
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
湿却无穹不得归。
这里,杨花即柳絮。夕阳胡畔柳絮满天,杨花飘落水面,被水浸湿再也不能飞起来。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绘,体现出陶醉于旖旎的大自然风光的情趣。
唐代诗人吴融有一首《杨花》则又有另番滋味:
不斗浓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朦朦。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诗表的是对杨花的肯定。杨花虽然没有百花艳冶的颜色,但是却有着百花所没有的个性。它不惧怕风吹雨打,反而凭借风力,在空中像雪花似的自由自在飞舞,别具一格。
清代周志蕙有一首《柳》诗云:
岁岁逢春春可怜,
争禁三起又三眠。
丝丝愁绪随风乱,
濯濯丰姿著雨妍。
古渡欲牵游子棹,
离亭留赠旅人鞭。
一声长笛河槁晚,
回首苍茫几树烟。
【送别】
作者不明称为: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代表离别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
情思缠绵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乡的象征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枝》
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池上絮》
池上无风有落晖,
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
湿却无穹不得归。
《杨花》
不斗浓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朦朦。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柳》
岁岁逢春春可怜,
争禁三起又三眠。
丝丝愁绪随风乱,
濯濯丰姿著雨妍。
古渡欲牵游子棹,
离亭留赠旅人鞭。
一声长笛河槁晚,
回首苍茫几树烟。
《诗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咏柳的诗。诗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诗借助柳絮依依,寄托怀往之情。很著名的咏柳诗当推古唐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了:
碧玉装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条。
不知细叶谁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用丝条细带比喻柳条,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别出心裁地呕歌了迷人的春天。在春风吹拂之下,柳树抽芽长叶,正是细如剪刀的春风,“裁”出万条碧绿的柳条,装扮出这绿意盎然的春天。
白居易的《杨柳枝》则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诗道:
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观察柳絮形状很细致,他的《池上絮》堪称鞭辟入里之作:
池上无风有落晖,
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
湿却无穹不得归。
这里,杨花即柳絮。夕阳胡畔柳絮满天,杨花飘落水面,被水浸湿再也不能飞起来。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绘,体现出陶醉于旖旎的大自然风光的情趣。
唐代诗人吴融有一首《杨花》则又有另番滋味:
不斗浓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朦朦。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诗表的是对杨花的肯定。杨花虽然没有百花艳冶的颜色,但是却有着百花所没有的个性。它不惧怕风吹雨打,反而凭借风力,在空中像雪花似的自由自在飞舞,别具一格。
清代周志蕙有一首《柳》诗云:
岁岁逢春春可怜,
争禁三起又三眠。
丝丝愁绪随风乱,
濯濯丰姿著雨妍。
古渡欲牵游子棹,
离亭留赠旅人鞭。
一声长笛河槁晚,
回首苍茫几树烟。
【送别】
作者不明称为: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代表离别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
情思缠绵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乡的象征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枝》
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池上絮》
池上无风有落晖,
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
湿却无穹不得归。
《杨花》
不斗浓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朦朦。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柳》
岁岁逢春春可怜,
争禁三起又三眠。
丝丝愁绪随风乱,
濯濯丰姿著雨妍。
古渡欲牵游子棹,
离亭留赠旅人鞭。
一声长笛河槁晚,
回首苍茫几树烟。
《诗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咏柳的诗。诗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诗借助柳絮依依,寄托怀往之情。很著名的咏柳诗当推古唐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了:
碧玉装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条。
不知细叶谁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用丝条细带比喻柳条,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别出心裁地呕歌了迷人的春天。在春风吹拂之下,柳树抽芽长叶,正是细如剪刀的春风,“裁”出万条碧绿的柳条,装扮出这绿意盎然的春天。
白居易的《杨柳枝》则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诗道:
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观察柳絮形状很细致,他的《池上絮》堪称鞭辟入里之作:
池上无风有落晖,
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
湿却无穹不得归。
这里,杨花即柳絮。夕阳胡畔柳絮满天,杨花飘落水面,被水浸湿再也不能飞起来。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绘,体现出陶醉于旖旎的大自然风光的情趣。
唐代诗人吴融有一首《杨花》则又有另番滋味:
不斗浓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朦朦。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诗表的是对杨花的肯定。杨花虽然没有百花艳冶的颜色,但是却有着百花所没有的个性。它不惧怕风吹雨打,反而凭借风力,在空中像雪花似的自由自在飞舞,别具一格。
清代周志蕙有一首《柳》诗云:
岁岁逢春春可怜,
争禁三起又三眠。
丝丝愁绪随风乱,
濯濯丰姿著雨妍。
古渡欲牵游子棹,
离亭留赠旅人鞭。
一声长笛河槁晚,
回首苍茫几树烟。
【送别】
作者不明称为: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代表离别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
情思缠绵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乡的象征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枝》
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池上絮》
池上无风有落晖,
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
湿却无穹不得归。
《杨花》
不斗浓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朦朦。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柳》
岁岁逢春春可怜,
争禁三起又三眠。
丝丝愁绪随风乱,
濯濯丰姿著雨妍。
古渡欲牵游子棹,
离亭留赠旅人鞭。
一声长笛河槁晚,
回首苍茫几树烟。
《诗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咏柳的诗。诗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诗借助柳絮依依,寄托怀往之情。很著名的咏柳诗当推古唐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了:
碧玉装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条。
不知细叶谁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用丝条细带比喻柳条,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别出心裁地呕歌了迷人的春天。在春风吹拂之下,柳树抽芽长叶,正是细如剪刀的春风,“裁”出万条碧绿的柳条,装扮出这绿意盎然的春天。
白居易的《杨柳枝》则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诗道:
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观察柳絮形状很细致,他的《池上絮》堪称鞭辟入里之作:
池上无风有落晖,
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
湿却无穹不得归。
这里,杨花即柳絮。夕阳胡畔柳絮满天,杨花飘落水面,被水浸湿再也不能飞起来。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绘,体现出陶醉于旖旎的大自然风光的情趣。
唐代诗人吴融有一首《杨花》则又有另番滋味:
不斗浓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朦朦。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诗表的是对杨花的肯定。杨花虽然没有百花艳冶的颜色,但是却有着百花所没有的个性。它不惧怕风吹雨打,反而凭借风力,在空中像雪花似的自由自在飞舞,别具一格。
清代周志蕙有一首《柳》诗云:
岁岁逢春春可怜,
争禁三起又三眠。
丝丝愁绪随风乱,
濯濯丰姿著雨妍。
古渡欲牵游子棹,
离亭留赠旅人鞭。
一声长笛河槁晚,
回首苍茫几树烟。
【送别】
作者不明称为:无名氏。
杨柳搜趣网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代表离别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
情思缠绵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乡的象征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枝》
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池上絮》
池上无风有落晖,
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
湿却无穹不得归。
《杨花》
不斗浓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朦朦。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柳》
岁岁逢春春可怜,
争禁三起又三眠。
丝丝愁绪随风乱,
濯濯丰姿著雨妍。
古渡欲牵游子棹,
离亭留赠旅人鞭。
一声长笛河槁晚,
回首苍茫几树烟。
《诗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咏柳的诗。诗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诗借助柳絮依依,寄托怀往之情。很著名的咏柳诗当推古唐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了:
碧玉装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条。
不知细叶谁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用丝条细带比喻柳条,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别搜趣网出心裁地呕歌了迷人的春天。在春风吹拂之下,柳树抽芽长叶,正是细如剪刀的春风,“裁”出万条碧绿的柳条,装扮出这绿意盎然的春天。
白居易的《杨柳枝》则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诗道:
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观察柳絮形状很细致,他的《池上絮》堪称鞭辟入里之作:
池上无风有落晖,
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
湿却无穹不得归。
这里,杨花即柳絮。夕阳胡畔柳絮满天,杨花飘落水面,被水浸湿再也不能飞起来。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绘,体现出陶醉于旖旎的大自然风光的情趣。
唐代诗人吴融有一首《杨花》则又有另番滋味:
不斗浓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朦朦。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诗表的是对杨花的肯定。杨花虽然没有百花艳冶的颜色,但是却有着百花所没有的个性。它不惧怕风吹雨打,反而凭借风力www.souquanme.com,在空中像雪花似的自由自在飞舞,别具一格。
清代周志蕙有一首《柳》诗云:
岁岁逢春春可怜,
争禁三起又三眠。
丝丝愁绪随风乱,
濯濯丰姿著雨妍。
古渡欲牵游子棹,
离亭留赠旅人鞭。
一声长笛河槁晚,
回首苍茫几树烟。

有关柳树的诗句

是诗句,一个句号是一句,每个只要其中最著名的,要有题目和作者~知道的快啦~~!15个以上
唐朝 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南朝 萧绎的《绿柳》:“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
唐朝 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唐朝 宋之问《折杨柳》玉树朝日映,罗帐春风吹。拭泪攀杨柳,长条宛地垂。
宋朝 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仗东风便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毛泽东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为近都门多送行,长条折尽减春风”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赵孟頫的“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乔吉的“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西城杨柳弄轻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古往今来,在诗人们的眼中,“柳”是他们所钟爱的意象之一。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诗经》中的“杨柳依依”之句,其意境只有垂柳才可以担当。于是乎,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
咏柳喻人,在这类咏柳诗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推李商隐的《赠柳》: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的手法,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的倩影。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下面这首出自清代诗人厉鹗的《杨柳枝词》也堪称咏柳喻人的佳作。
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
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
此诗写女子相思,妙在以柳喻人。那笼烟带雨的柔美的杨柳,正是相思缠绵绵少女的绝妙写照。
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对女子容颜娇美形容的绝句;而宋代诗人张先的“细柳诸好处,人人道柳身”也不失为这类诗词中的佳作。无怪乎,世人常以“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来比喻女人们的千姿百媚。
提到以柳喻人的诗词,我们不妨再提一提宋代词人王观的一首咏柳词:
铜驼陌上新正后,第一风流除是柳。
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
东君有意偏撋就,惯得腰肢真个瘦。
阿谁道你不思量,因甚眉头长恁皱。
这首词以轻快活泼、清丽自然的笔调,借柳喻人。通过对柳的特性的描绘,塑造了一个风流、多情、柔美的丽人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于身为下贱、心性美丽的风尘女子的同情乃至于赞美。
古人以柳喻人,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毛泽东在他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这样写道: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里的“柳”指的是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烈士;“骄杨”指的是诗人的夫人杨开慧烈士。一语双关,甚是巧妙。
//www.souquanme.com柳喻人,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诗人们各取所需,各领风骚,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千古绝唱。
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有归不归。”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聊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
还是让我们看看李商隐是怎么说的:
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李商隐的这首《离亭赋得折杨柳》属于咏柳送别的代表作品。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凭借杯酒来驱遣离愁。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体。除了死亡没有比分别更痛苦的了,春风就不要吝啬那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情地攀折吧!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去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
“柳”做为“留”的代名词,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亮点。那无边的聊色,碧绿的枝条,如雪的飞絮,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离情别绪,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相思与忧怨。而这种情绪一直延伸到我们今天的生活。2002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便将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纳入其中。我们不妨将视线拉回到2002年的高考,再次去感受一下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是一道新题,也是一道好题。其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考题将问题的设置上,以“折柳”为中心。考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儿。在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就有柳咏的《雨霖霖》一词。而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千古名句,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在这里,“杨柳岸”不是一般的写景的文字,它会让人联想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会联想到折柳惜别的情景。当然,对于那些阅读面宽泛的考生来说,回答这一问题,则会有更大的联想的空间。在这里,我们不妨摘录几首相关的诗句。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北朝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枝》)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乐府塞下曲》)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唐戴叔伦《堤上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唐施肩吾《折杨柳》
在众多的送别诗里,唐代诗人雍裕之的《江边柳》则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无法说清楚离人手中那青青的柳枝何时枯槁,但折柳这个动作却一年一度地重复着。最后升华为一种优雅的伤怀之美,升华为我们审美传统中的一个典型意象。
三、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阿谁?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在谈到“意象”时指出: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事物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依据这一点,我们想到了“柳”。为一个客观的物象,诗人在将其纳入自己的作品中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和自己的情感。于是,缘“柳”抒情的诗作也就纷纷地飘入我们的世界。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劝君更尽一杯酒下一句是什么

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朝代:唐  作者:王维  体裁:七言乐府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渭城的清晨,一场如酥的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杨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青翠欲滴。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向西离开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这么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创作背景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题中王维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王维在渭城送别。

前两句分别写明送别时间、地点和氛围。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而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大)自然环境。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免不了经历万里的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浸透了诗人全部情义的琼浆玉液。这里面不只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体贴

自然背景:刚下过蒙蒙细雨的渭城,地上还是湿漉漉的,柳叶娇嫩欲滴。 诗人心情背景:悲伤、不舍以及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写作背景:诗人王维送别友人元二时的依依惜别

作品鉴赏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表现的真挚友情令我们赞叹不已。在考虑以柳为话题的文章的选材时,怎样避开这些人所共知的素材,表现出一种独到的眼光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引用体现当代性的材料,展示你关注现实的个性积累,以“悟”出新。例如你可引用党的好干部、民公仆孔繁森的《咏红柳》:“无垠戈壁绿一层,历尽沧桑骨殷红。只因根生大漠下,敢笑翠柏与青松。”你可以把“孔繁森就是‘历尽沧桑’、植根大漠、枝殷叶绿的红柳”这样的深刻感悟融入文章,亮出新意。

2、如果你有较多的古诗词积累,你不妨从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说开去,介绍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及其原因。例如你可引用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玉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白居易的《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几度春。遥忆青青江岩上,不知攀折是何人。”这种选材特点是写同类人所未知,以知出新。

3、如果你写脱物抒情类的文章,那么你要尽量避开赞美顽强、生命力旺盛一类的内容,选取新的感情引发点。例如柳长得越高,枝条却垂得越低,微风吹拂,婆娑起舞。有人说这表现着谦虚,但如果你说它“那时因为大地时时提供着养料,柳枝不忘养育之恩,向着大地母亲微笑,献上敬意呢”,便能将柳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结合着写,有了创意,有了你属于自己的情愫,这就是“以情出新”。

4、引用贬柳诗,如宋朝陈与义的《柳絮》:“柳送腰肢日几回,更教飞絮舞楼台。癫狂忽作高千丈,风力微时稳下来。”从以柳讽人拓展开去,可以奇出新。

诗作赏析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李绍晔)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