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文及翻译
学而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搜趣网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2 子曰:“君子不器。”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www.souquanme.com”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第三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3.10 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3.11 或问 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一,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篇第四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篇第五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6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篇第六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 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6.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6.14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6.16 子曰:“不有祝鲩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篇第七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7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7.10 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行,皆雅言也。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恒 其如予何?”
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7.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7.29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篇第八
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8.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15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信,吾不知之矣。”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8.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8.1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写不下 你自己去看吧 http://www.ldbj.com/lunyu/lunyuquanwen.htm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搜趣网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2 子曰:“君子不器。”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www.souquanme.com”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第三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3.10 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3.11 或问 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一,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篇第四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篇第五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6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篇第六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 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6.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6.14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6.16 子曰:“不有祝鲩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篇第七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7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7.10 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行,皆雅言也。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恒 其如予何?”
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7.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7.29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篇第八
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8.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15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信,吾不知之矣。”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8.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8.1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写不下 你自己去看吧 http://www.ldbj.com/lunyu/lunyuquanwen.htm
论语原文
论语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
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
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子曰:「君子不器。」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
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9』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
不能,则勤。」
『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
政,奚其为为政?」
『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
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6』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
林放乎?」
『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
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
吾能微之矣。」
『10』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11』或问□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U+7AC8,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吾
所祷也。」
『14』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5』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
也。」
『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0』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1』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
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
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
而知礼,孰不知礼?」
『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
『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
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
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7』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9』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6』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0』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24』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第五
『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6』子使漆彤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
取材。」
『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
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
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
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8』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何如其知也?」
『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
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之;焉得仁?」
『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1』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2』子在陈搜趣网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腌焉,乞诸邻而与之。」
『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
之。」
『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
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者怀之。」
『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
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
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4』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政也与
?」曰:「赐也达,於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
『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
於偃之室也。」
『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16』子曰:「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18』子曰:「质胜文则野搜趣网,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4』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7』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30』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www.souquanme.com
述而第七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6』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7』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10』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2』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3』子之所慎:齐,战,疾。
『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19』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
之将至云尔。」
『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1』子不语怪,力,乱,神。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
『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
洁也,不保其往也。」
『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
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
苟有过,人必知之。」
『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
唯弟子不能学也。」
『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於上下神祗』」子曰:
「丘之祷久矣。」
『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甯固。」
『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1』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
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
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
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笑;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5』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12』子曰:「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
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5』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19』子曰:「大哉尧之为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
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
於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
沟恤,禹吾无间然矣。」
子罕第九
『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搏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
乎?吾执御矣。」
『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远众,吾从下。」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章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天之未丧
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6』大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
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7』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
『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闻,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
乎?且予与其死於臣之手也,无甯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13』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U+5335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
『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
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6』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7』子曰:「衣敝□,与衣孤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
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唐棣之华,
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未何远之有?」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
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
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子曰:「君子不器。」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
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9』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
不能,则勤。」
『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
政,奚其为为政?」
『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
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6』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
林放乎?」
『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
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
吾能微之矣。」
『10』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11』或问□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U+7AC8,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吾
所祷也。」
『14』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5』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
也。」
『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0』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1』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
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
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
而知礼,孰不知礼?」
『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
『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
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
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7』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9』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6』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0』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24』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第五
『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6』子使漆彤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
取材。」
『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
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
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
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8』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何如其知也?」
『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
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之;焉得仁?」
『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1』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2』子在陈搜趣网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腌焉,乞诸邻而与之。」
『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
之。」
『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
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者怀之。」
『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
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
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4』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政也与
?」曰:「赐也达,於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
『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
於偃之室也。」
『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16』子曰:「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18』子曰:「质胜文则野搜趣网,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4』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7』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30』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www.souquanme.com
述而第七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6』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7』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10』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2』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3』子之所慎:齐,战,疾。
『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19』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
之将至云尔。」
『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1』子不语怪,力,乱,神。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
『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
洁也,不保其往也。」
『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
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
苟有过,人必知之。」
『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
唯弟子不能学也。」
『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於上下神祗』」子曰:
「丘之祷久矣。」
『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甯固。」
『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1』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
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
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
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笑;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5』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12』子曰:「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
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5』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19』子曰:「大哉尧之为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
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
於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
沟恤,禹吾无间然矣。」
子罕第九
『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搏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
乎?吾执御矣。」
『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远众,吾从下。」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章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天之未丧
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6』大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
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7』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
『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闻,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
乎?且予与其死於臣之手也,无甯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13』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U+5335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
『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
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6』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7』子曰:「衣敝□,与衣孤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
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唐棣之华,
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未何远之有?」
论语全文
《论语》全文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第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伥。”子曰:“伥也欲。焉得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悦,何如其知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醢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于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锌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至牖执其手,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明灭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跎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夫!”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韫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祈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第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伥。”子曰:“伥也欲。焉得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悦,何如其知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醢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于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锌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至牖执其手,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明灭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跎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夫!”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韫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祈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求《论语》中的几句原话。
论语中有几句话,解释成白话文是:“ 一个人在水中穿行不避蛟龙,这是渔夫之勇。一个人在陆地行走不避猛虎,这是猎人之勇。而一个在白刃相交于前,能视死若生,这是烈士之勇。临大难而不惧,这叫圣人之勇”,求在论语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论语的哪一章?《庄子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曰:“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予不见乎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币,而弦歌不惙。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人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
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鼃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鼃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38),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象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河神说:“世间议论的人们总是说:‘最细小的东西没有形体可寻,最巨大的东西不可限定范围’。这样的话是真实可信的吗?”
海神回答:“从细小的角度看庞大的东西不可能全面,从巨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不可能真切。精细,是小中之小;庞大,是大中之大;不过大小虽有不同却各有各的合宜之处。这就是事物固有的态势。所谓精细与粗大,仅限于有形的东西,至于没有形体的事物,是不能用计算数量的办法来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范围的东西,更不是用数量能够精确计算的。可以用言语来谈论的东西,是事物粗浅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来传告的东西,则是事物精细的内在实质。言语所不能谈论的,心意所不能传告的,也就不限于精细和粗浅的范围了。所以修养高尚者的行动,不会出于对人的伤害,也不会赞赏给人以仁慈和恩惠;无论干什么都不是为了私利,也不会轻视从事守门差役之类的人。无论什么财物都不去争夺,也不推重谦和与辞让;凡事从不借助他人的力气,但也不提倡自食其力,同时也不鄙夷贪婪与污秽;行动与世俗不同,但不主张邪僻乖异;行为追随一般的人,也不以奉承和谄媚为卑贱;人世间的所谓高官厚禄不足以作为劝勉,刑戮和侮辱不足以看作是羞耻;知道是与非的界线不能清楚地划分,也懂得细小和巨大不可能确定清晰的界限。听人说:‘能体察大道的人不求闻达于世,修养高尚的人不会计较得失,清虚宁寂的人能够忘却自己’。这就是约束自己而达到适得其分的境界。”
河神说:“如此事物的外表,如此事物的内在,从何处来区分它们的贵贱?又怎么来区别它们的大小?”
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拿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于事物自身。按照物与物之间的差别来看,顺着各种物体大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是大的;顺着各种物体小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小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小的;知晓天地虽大比起更大的东西来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晓毫毛之末虽小比起更小的东西来也如高大的山丘,而万物的差别和数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依照事物的功用来看,顺着物体所具有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具有了这样的功能,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具有这样的功能;顺着物体所不具有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不具有这样的功能,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具有了这样的功能;可知东与西的方向对立相反却又不可以相互缺少,而事物的功用与本分便得以确定。从人们对事物的趋向来看,顺着各种事物肯定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是对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对的;顺着各种事物否定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是不对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错的;知晓唐尧和夏桀都自以为正确又相互否定对方,而人们的趋向与持守也就看得很清楚了。当年唐尧、虞舜禅让而称帝,宰相子之与燕王哙禅让而燕国几乎灭亡;商汤、周武王都争夺天下而成为帝王,白公胜争夺王位却遭致杀身。由此看来,争斗与禅让的礼制,唐尧与夏桀的作法,让可还是鄙夷都会因时而异,不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不变的规律。栋梁之材可以用来冲击敌城,却不可以用来堵塞洞穴,说的是器物的用处不一样。骏马良驹一天奔驰上千里,捕捉老鼠却不如野猫与黄鼠狼,说的是技能不一样。猫头鹰夜里能抓取小小的跳蚤,细察毫毛之末,可是大白天睁大眼睛也看不见高大的山丘,说的是禀性不一样。所以说:怎么只看重对的一面而忽略不对的一面、看重治而忽略乱呢?这是因为不明了自然存在的道理和万物自身的实情。这就像是重视天而轻视地、重视阴而轻视阳,那不可行是十分明白的了。然而还是要谈论不休,不是愚昧便是欺骗!远古帝王的禅让各不相同,夏、商、周三代的继承也各不一样。不合时代、背逆世俗的人,称他叫篡逆之徒;合于时代、顺应世俗的人,称他叫高义之士。沉默下来吧,河神!你怎么会懂得万物间贵贱的门庭和大小的流别!”
河神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我将怎样推辞或接纳、趋就或舍弃,我终究将怎么办?”
海神回答:“用道的观点来观察,什么是贵什么是贱,这可称之为循环往复;不必束缚你的心志,而跟大道相违碍。什么是少什么是多,这可称之为更替续延;不要偏执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行事,而跟大道不相一致。端庄、威严的样子像是一国的国君,确实没有一点儿偏私的恩惠;优游自得的样子像是祭祀中的土地神,确实没有任何偏私的赐福;浩瀚周遍的样子像是通达四方而又旷远无穷,确实没有什么区分界限;兼蓄并且包藏万物,难道谁专门有所承受或者有所庇护?这就称作不偏执于事物的任何一个方面。宇宙万物本是浑同齐一的,谁优谁劣呢?大道没有终结和起始,万物却都有死有生,因而不可能依仗一时的成功。时而空虚时而充实,万物从不固守于某一不变的形态。岁月不可以挽留,时间从不会停息,消退、生长、充实、空虚,宇宙万物终结便又有了开始。这样也就可以谈论大道的准则,评说万物的道理了。万物的生长,像是马儿飞奔像是马车疾行,没有什么举动不在变化,没有什么时刻不在迁移。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一切必定都将自然地变化!”
河神说:“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还要那么看重大道呢?
海神回答:“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明白应变,明白应变的人定然不会因为外物而损伤自己。道德修养高尚的人烈焰不能烧灼他们,洪水不能沉溺他们,严寒酷暑不能侵扰他们,飞禽走兽不能伤害他们。不是说他们逼近水火、寒暑的侵扰和禽兽的伤害而能幸免,而是说他们明察安危,安于祸福,慎处离弃与追求,因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他们。所以说:“天然蕴含于内里,人为显露于外在,高尚的修养则顺应自然。懂得人的行止,立足于自然的规律,居处于自得的环境,徘徊不定,屈伸无常,也就返归大道的要冲而可谈论至极的道理。”
河神说:“什么是天然?什么又是人为?”
海神回答:“牛马生就四只脚,这就叫天然;用马络套住马头,用牛鼻绾穿过牛鼻,这就叫人为。所以说,不要用人为去毁灭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为去毁灭自然的禀性,不要为获取虚名而不遗余力。谨慎地持守自然的禀性而不丧失,这就叫返归本真。”
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多脚的蚿羡慕无脚的蛇,无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羡慕内在的心灵。
夔对蚿说:“我依靠一只脚跳跃而行,没有谁再比我简便的了。现在你使用上万只脚行走,竟是怎么样的呢?”蚿说:“不对哩。你没有看见那吐唾沫的情形吗?喷出唾沫大的像珠子,小的像雾滴,混杂着吐落而下的不可以数计。如今我启动我天生的机能而行走,不过我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够这样。”
蚿对蛇说:“我用众多的脚行走反倒不如你没有脚,这是为什么呢?”蛇说:“仰赖天生的机能而行动,怎么可以改变呢?我哪里用得着脚呢!”
蛇对风说:“我启动我的脊柱和腰胁而行走,还是像有足而行的样子。如今你呼呼地从北海掀起,又呼呼地驾临南海,却没有留下有足而行的形迹,这是为什么呢?”风说:“是的,我呼呼地从北海来到南海。可是人们用手来阻挡我而我并不能吹断手指,人们用腿脚来踢踏我而我也不能吹断腿脚。即使这样,折断大树、掀翻高大的房屋,却又只有我能够做到,而这就是细小的方面不求胜利而求获得大的胜利。获取大的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孔子周游到匡地,卫国人一层又一层地包围了他,可是孔子仍在不停地弹琴诵读。子路入内见孔子说:“先生如此欢心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来,我告诉你!我违忌困窘蔽塞已经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终不能免除,这是命运啊。我寻求通达也已经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终未能达到,这是时运啊。当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困顿潦倒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才智超人;当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通达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才智低下。这都是时运所造成的。在水里活动而不躲避蛟龙的,乃是渔夫的勇敢;在陆上活动而不躲避犀牛老虎的,乃是猎人的勇敢;刀剑交错地横于眼前,看待死亡犹如生还的,乃是壮烈之士的勇敢。懂得困厄潦倒乃是命中注定,知道顺利通达乃是时运造成,面临大难而不畏惧的,这就是圣人的勇敢。仲由啊,你还是安然处之吧!我命中注定要受制啊!”
没有过多久,统带士卒的将官走了进来,深表歉意地说:“大家把你看作是阳虎,所以包围了你;现在知道了你不是阳虎,请让我向你表示歉意并且撤离部队。”
公孙龙向魏牟问道:“我年少的时候学习古代圣王的主张,长大以后懂得了仁义的行为;能够把事物的不同与相同合而为一,把一个物体的质地坚硬与颜色洁白分离开来;能够把不对的说成是对的,把不应认可的看作是合宜的;能够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能够使众多善辩之口理屈辞穷:我自以为是最为通达的了。如今我听了庄子的言谈,感到十分茫然。不知是我的论辩比不上他呢,还是我的知识不如他呢?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开口了,冒昧地向你请教其中的道理。”
魏牟靠着几案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又仰头朝天笑着说:“你不曾听说过那浅井里的青蛙吗?井蛙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实在快乐啊!我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进到井里便在井壁砖块破损之处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水就盖住了我的脚背,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的快乐!再说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是极其称心如意的了。你怎么不随时来井里看看呢?’东海之鳖左脚还未能跨入浅井,右膝就已经被绊住。于是迟疑了一阵子之后又把脚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浅井的青蛙,说:‘千里的遥远,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旷,不足于探究它的深。夏禹时代十年里有九年水涝,而海水不会因此增多;商汤的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岸边的水位不会因此下降。不因为时间的短暂与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最大的快乐。’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惊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再说你公孙龙的才智还不足以知晓是与非的境界,却还想去察悉庄子的言谈,这就像驱使蚊虫去背负大山,驱使马蚿虫到河水里去奔跑,必定是不能胜任的。而你的才智不足以通晓极其玄妙的言论,竟自去迎合那些一时的胜利,这不就像是浅井里的青蛙吗?况且庄子的思想主张正俯极黄泉登临苍天,不论南北,释然四散通达无阻,深幽沉寂不可探测;不论东西,起于幽深玄妙之境,返归广阔通达之域。你竟拘泥浅陋地用察视的办法去探寻它的奥妙,用论辩的言辞去索求它的真谛,这只不过是用竹管去窥视高远的苍天,用锥子去测量浑厚的大地,不是太渺小了吗!你还是走吧!而且你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之事吗?未能学会赵国的本事,又丢掉了他原来的本领,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现在你还不尽快离开我这里,必将忘掉你原有的本领,而且也必将失去你原有的学业。”
公孙龙听了这一番话张大着口而不能合拢,舌头高高抬起而不能放下,于是快速地逃走了。
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
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庄子前往看望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吗?鹓*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发出一声怒气:‘吓’!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吗?”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曰:“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予不见乎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币,而弦歌不惙。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人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
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鼃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鼃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38),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象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河神说:“世间议论的人们总是说:‘最细小的东西没有形体可寻,最巨大的东西不可限定范围’。这样的话是真实可信的吗?”
海神回答:“从细小的角度看庞大的东西不可能全面,从巨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不可能真切。精细,是小中之小;庞大,是大中之大;不过大小虽有不同却各有各的合宜之处。这就是事物固有的态势。所谓精细与粗大,仅限于有形的东西,至于没有形体的事物,是不能用计算数量的办法来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范围的东西,更不是用数量能够精确计算的。可以用言语来谈论的东西,是事物粗浅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来传告的东西,则是事物精细的内在实质。言语所不能谈论的,心意所不能传告的,也就不限于精细和粗浅的范围了。所以修养高尚者的行动,不会出于对人的伤害,也不会赞赏给人以仁慈和恩惠;无论干什么都不是为了私利,也不会轻视从事守门差役之类的人。无论什么财物都不去争夺,也不推重谦和与辞让;凡事从不借助他人的力气,但也不提倡自食其力,同时也不鄙夷贪婪与污秽;行动与世俗不同,但不主张邪僻乖异;行为追随一般的人,也不以奉承和谄媚为卑贱;人世间的所谓高官厚禄不足以作为劝勉,刑戮和侮辱不足以看作是羞耻;知道是与非的界线不能清楚地划分,也懂得细小和巨大不可能确定清晰的界限。听人说:‘能体察大道的人不求闻达于世,修养高尚的人不会计较得失,清虚宁寂的人能够忘却自己’。这就是约束自己而达到适得其分的境界。”
河神说:“如此事物的外表,如此事物的内在,从何处来区分它们的贵贱?又怎么来区别它们的大小?”
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拿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于事物自身。按照物与物之间的差别来看,顺着各种物体大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是大的;顺着各种物体小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小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小的;知晓天地虽大比起更大的东西来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晓毫毛之末虽小比起更小的东西来也如高大的山丘,而万物的差别和数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依照事物的功用来看,顺着物体所具有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具有了这样的功能,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具有这样的功能;顺着物体所不具有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不具有这样的功能,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具有了这样的功能;可知东与西的方向对立相反却又不可以相互缺少,而事物的功用与本分便得以确定。从人们对事物的趋向来看,顺着各种事物肯定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是对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对的;顺着各种事物否定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是不对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错的;知晓唐尧和夏桀都自以为正确又相互否定对方,而人们的趋向与持守也就看得很清楚了。当年唐尧、虞舜禅让而称帝,宰相子之与燕王哙禅让而燕国几乎灭亡;商汤、周武王都争夺天下而成为帝王,白公胜争夺王位却遭致杀身。由此看来,争斗与禅让的礼制,唐尧与夏桀的作法,让可还是鄙夷都会因时而异,不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不变的规律。栋梁之材可以用来冲击敌城,却不可以用来堵塞洞穴,说的是器物的用处不一样。骏马良驹一天奔驰上千里,捕捉老鼠却不如野猫与黄鼠狼,说的是技能不一样。猫头鹰夜里能抓取小小的跳蚤,细察毫毛之末,可是大白天睁大眼睛也看不见高大的山丘,说的是禀性不一样。所以说:怎么只看重对的一面而忽略不对的一面、看重治而忽略乱呢?这是因为不明了自然存在的道理和万物自身的实情。这就像是重视天而轻视地、重视阴而轻视阳,那不可行是十分明白的了。然而还是要谈论不休,不是愚昧便是欺骗!远古帝王的禅让各不相同,夏、商、周三代的继承也各不一样。不合时代、背逆世俗的人,称他叫篡逆之徒;合于时代、顺应世俗的人,称他叫高义之士。沉默下来吧,河神!你怎么会懂得万物间贵贱的门庭和大小的流别!”
河神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我将怎样推辞或接纳、趋就或舍弃,我终究将怎么办?”
海神回答:“用道的观点来观察,什么是贵什么是贱,这可称之为循环往复;不必束缚你的心志,而跟大道相违碍。什么是少什么是多,这可称之为更替续延;不要偏执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行事,而跟大道不相一致。端庄、威严的样子像是一国的国君,确实没有一点儿偏私的恩惠;优游自得的样子像是祭祀中的土地神,确实没有任何偏私的赐福;浩瀚周遍的样子像是通达四方而又旷远无穷,确实没有什么区分界限;兼蓄并且包藏万物,难道谁专门有所承受或者有所庇护?这就称作不偏执于事物的任何一个方面。宇宙万物本是浑同齐一的,谁优谁劣呢?大道没有终结和起始,万物却都有死有生,因而不可能依仗一时的成功。时而空虚时而充实,万物从不固守于某一不变的形态。岁月不可以挽留,时间从不会停息,消退、生长、充实、空虚,宇宙万物终结便又有了开始。这样也就可以谈论大道的准则,评说万物的道理了。万物的生长,像是马儿飞奔像是马车疾行,没有什么举动不在变化,没有什么时刻不在迁移。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一切必定都将自然地变化!”
河神说:“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还要那么看重大道呢?
海神回答:“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明白应变,明白应变的人定然不会因为外物而损伤自己。道德修养高尚的人烈焰不能烧灼他们,洪水不能沉溺他们,严寒酷暑不能侵扰他们,飞禽走兽不能伤害他们。不是说他们逼近水火、寒暑的侵扰和禽兽的伤害而能幸免,而是说他们明察安危,安于祸福,慎处离弃与追求,因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他们。所以说:“天然蕴含于内里,人为显露于外在,高尚的修养则顺应自然。懂得人的行止,立足于自然的规律,居处于自得的环境,徘徊不定,屈伸无常,也就返归大道的要冲而可谈论至极的道理。”
河神说:“什么是天然?什么又是人为?”
海神回答:“牛马生就四只脚,这就叫天然;用马络套住马头,用牛鼻绾穿过牛鼻,这就叫人为。所以说,不要用人为去毁灭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为去毁灭自然的禀性,不要为获取虚名而不遗余力。谨慎地持守自然的禀性而不丧失,这就叫返归本真。”
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多脚的蚿羡慕无脚的蛇,无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羡慕内在的心灵。
夔对蚿说:“我依靠一只脚跳跃而行,没有谁再比我简便的了。现在你使用上万只脚行走,竟是怎么样的呢?”蚿说:“不对哩。你没有看见那吐唾沫的情形吗?喷出唾沫大的像珠子,小的像雾滴,混杂着吐落而下的不可以数计。如今我启动我天生的机能而行走,不过我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够这样。”
蚿对蛇说:“我用众多的脚行走反倒不如你没有脚,这是为什么呢?”蛇说:“仰赖天生的机能而行动,怎么可以改变呢?我哪里用得着脚呢!”
蛇对风说:“我启动我的脊柱和腰胁而行走,还是像有足而行的样子。如今你呼呼地从北海掀起,又呼呼地驾临南海,却没有留下有足而行的形迹,这是为什么呢?”风说:“是的,我呼呼地从北海来到南海。可是人们用手来阻挡我而我并不能吹断手指,人们用腿脚来踢踏我而我也不能吹断腿脚。即使这样,折断大树、掀翻高大的房屋,却又只有我能够做到,而这就是细小的方面不求胜利而求获得大的胜利。获取大的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孔子周游到匡地,卫国人一层又一层地包围了他,可是孔子仍在不停地弹琴诵读。子路入内见孔子说:“先生如此欢心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来,我告诉你!我违忌困窘蔽塞已经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终不能免除,这是命运啊。我寻求通达也已经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终未能达到,这是时运啊。当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困顿潦倒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才智超人;当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通达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才智低下。这都是时运所造成的。在水里活动而不躲避蛟龙的,乃是渔夫的勇敢;在陆上活动而不躲避犀牛老虎的,乃是猎人的勇敢;刀剑交错地横于眼前,看待死亡犹如生还的,乃是壮烈之士的勇敢。懂得困厄潦倒乃是命中注定,知道顺利通达乃是时运造成,面临大难而不畏惧的,这就是圣人的勇敢。仲由啊,你还是安然处之吧!我命中注定要受制啊!”
没有过多久,统带士卒的将官走了进来,深表歉意地说:“大家把你看作是阳虎,所以包围了你;现在知道了你不是阳虎,请让我向你表示歉意并且撤离部队。”
公孙龙向魏牟问道:“我年少的时候学习古代圣王的主张,长大以后懂得了仁义的行为;能够把事物的不同与相同合而为一,把一个物体的质地坚硬与颜色洁白分离开来;能够把不对的说成是对的,把不应认可的看作是合宜的;能够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能够使众多善辩之口理屈辞穷:我自以为是最为通达的了。如今我听了庄子的言谈,感到十分茫然。不知是我的论辩比不上他呢,还是我的知识不如他呢?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开口了,冒昧地向你请教其中的道理。”
魏牟靠着几案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又仰头朝天笑着说:“你不曾听说过那浅井里的青蛙吗?井蛙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实在快乐啊!我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进到井里便在井壁砖块破损之处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水就盖住了我的脚背,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的快乐!再说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是极其称心如意的了。你怎么不随时来井里看看呢?’东海之鳖左脚还未能跨入浅井,右膝就已经被绊住。于是迟疑了一阵子之后又把脚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浅井的青蛙,说:‘千里的遥远,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旷,不足于探究它的深。夏禹时代十年里有九年水涝,而海水不会因此增多;商汤的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岸边的水位不会因此下降。不因为时间的短暂与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最大的快乐。’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惊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再说你公孙龙的才智还不足以知晓是与非的境界,却还想去察悉庄子的言谈,这就像驱使蚊虫去背负大山,驱使马蚿虫到河水里去奔跑,必定是不能胜任的。而你的才智不足以通晓极其玄妙的言论,竟自去迎合那些一时的胜利,这不就像是浅井里的青蛙吗?况且庄子的思想主张正俯极黄泉登临苍天,不论南北,释然四散通达无阻,深幽沉寂不可探测;不论东西,起于幽深玄妙之境,返归广阔通达之域。你竟拘泥浅陋地用察视的办法去探寻它的奥妙,用论辩的言辞去索求它的真谛,这只不过是用竹管去窥视高远的苍天,用锥子去测量浑厚的大地,不是太渺小了吗!你还是走吧!而且你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之事吗?未能学会赵国的本事,又丢掉了他原来的本领,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现在你还不尽快离开我这里,必将忘掉你原有的本领,而且也必将失去你原有的学业。”
公孙龙听了这一番话张大着口而不能合拢,舌头高高抬起而不能放下,于是快速地逃走了。
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
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庄子前往看望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吗?鹓*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发出一声怒气:‘吓’!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吗?”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