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前菊圃藏新花的下一句(谁有古今诗词吟咏(或涉及)重阳 菊花的诗句)

关于菊花的古诗〔菊韵〕--李师广--,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秋声〕--风子--,廊下阶前一片金,香......

霜前菊圃藏新花的下一句(谁有古今诗词吟咏(或涉及)重阳 菊花的诗句)

关于菊花的古诗

〔菊韵〕--李师广--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
〔秋声〕--风子--
廊下阶前一片金,香声潮浪涌游人。只缘霜重方成杰,梁苑东篱共古今。
〔菊城吟〕--王如亭--
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宋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明沈周《菊》
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宋杨万里《咏菊》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明唐寅《菊花》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董必武《赏菊》
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陈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红楼梦》里菊花诗可为一绝,请欣赏红楼艺苑内的菊花诗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蘅芜君
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怡红公子
种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畔篱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怡红公子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云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枕霞旧友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枕霞旧友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潇湘妃子
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蘅芜君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潇湘妃子
簪菊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 ---蕉下客
菊影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枕霞旧友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潇湘妃子
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明岁秋风知相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蕉下客
菊花诗
菊花诗十二题,咏物兼赋事。题目编排序列,凭作诗者挑选。限用七律,不限韵脚。诗作皆署“雅号”,即:“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枕霞旧友”(湘云)、“潇湘妃子”(黛玉)、“蕉下客”(探春)。
忆菊(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注释]
1.蓼——水蓼,花小色红,聚集成穗状。苇——芦苇,花白。蓼红苇白时菊尚未开。诗中以菊拟所“忆”之人,所以说“抱闷思”、“断肠”。
2.旧圃——去年的花圃。秋无迹——即花无迹,修辞说法。
3.梦有知——谓唯有梦中能见,亦为写“忆”。
4.“念念”句——意谓秋雁北归南飞,勾起自己无限想念之情。因传说雁能带书传讯。
5.寥寥——寂寞空虚的样子。砧——与兴秋思有关,参见宝玉《咏白海棠》诗注。迟——不尽。
6.为黄花瘦——黄花,菊花。语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自己孀居愁绪的《醉花阴》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意有所不同。
7.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亦称重九。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之时,有登高赏菊的习俗,所以说是相会之期。
访菊(怡红公子)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注释]
1.淹留——滞留住。这句说,不必为了饮酒或身体病弱而留在家中。
2.何处秋——即何处花,修辞说法。“谁家”、“何处”都为了写“访”。
3.蜡屐——木底鞋。古人制屐上蜡。语用《世说新语》阮禹“自吹火蜡屐”事。表示旷怡闲适。又古代有闲阶级多着木屐游山玩水。得得,特地,唐时方言。
4.冷吟——在寒秋季节吟咏。
5.解——懂得,能够。
6.“休负”句——不要辜负我今天的乘兴游访。挂杖头,语用《世说新语》阮修“以百钱挂杖头,至店,便独醉酣畅”事。这里取其兴致很高的意思。又重阳有饮菊花酒的习俗。
种菊(怡红公子)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处处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和井径绝尘埃。
[注释]
1.移来——指把菊苗移来。
2.不期——未曾料想到。
3.秋色——指菊。
4.酹——洒酒于地表示祭奠。这里只是对着菊花举杯饮酒的意思,与吟诗一样,都表示兴致高。寒香,指菊。下一首“清冷香”意同。《花史》:“菊为冷香。”
5.泉溉泥封——用水浇灌,用土封培,是种菊的技术。
6.好和——须和。井径——田间小路,泛指偏僻小径。这句意思是说让菊花跟它所在的小路一起都与尘世的喧闹隔绝。
对菊(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注释]
1.科头——不戴帽子叫科头。这里借用来说不拘礼法的样子,与下联“傲世”关合,取意于唐代诗人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科头箕踞(抱膝而坐)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2.傲世——菊不畏风霜,冒寒开放,有“傲霜枝”之称。
3.知音——知己朋友。典出钟子期听伯牙弹琴能知其心意的故事。见《列子.汤问》。
4.荏苒——参见林黛玉灯谜诗注。
供菊(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注释]
1.供菊——将菊花插在瓶中,放在房间里供观赏。
2.喜堪俦——高兴菊花能作伴。
3.“几案”句——即 “婷婷点缀几案幽”。婷婷,指菊枝样子好看。幽,说因菊而环境显得幽雅。
4.“隔坐”句——即一座之隔而闻到菊花的香气。三径露,指菊,修辞说法(与下句“一枝秋”相对),用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三径”原出处参见前清客《兰风蕙露》对联注。“香分三径露”,是说菊之香气从三径分得,与下句“一枝”一样,正写出“供”字。
5.霜清——仍是修辞说法,指菊花清雅。纸帐来新梦——房内新供菊枝,使睡梦也增香。因纸帐上多画花卉,而真的菊自然大大超过所画的花,所以及之。《遵生八笺》:“纸帐,用藤皮茧纸缠于木上,以索缠紧,勒作皱纹,不用糊,以线拆缝之,顶不用纸,以稀布为顶,取其透气;或画以梅花,或画以蝴蝶自是分外清致。”
6.“圃冷”句——书中黛玉说:“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末供之先,意思深远”圃冷,菊圃冷落。斜阳,衰飒之景。旧游,旧时的同游者、老朋友。
7.“傲世”二句——说自己也与菊一样傲世,并不迷恋世上的荣华富贵。春风桃李,喻世俗荣华。淹留,这里是久留忘返的意思。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有关菊花品质的古诗,多多益善

菊花品质的古诗,红楼梦里这几首就说的比较全面了
菊花诗十二题,咏物兼赋事。题目编排序列,凭作诗者挑选。限用七律,不限韵脚。诗作皆署“雅号”,即:“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枕霞旧友”(湘云)、“潇湘妃子”(黛玉)、“蕉下客”(探春)。
忆菊(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注释]
1.蓼——水蓼,花小色红,聚集成穗状。苇——芦苇,花白。蓼红苇白时菊尚未开。诗中以菊拟所“忆”之人,所以说“抱闷思”、“断肠”。
2.旧圃——去年的花圃。秋无迹——即花无迹,修辞说法。
3.梦有知——谓唯有梦中能见,亦为写“忆”。
4.“念念”句——意谓秋雁北归南飞,勾起自己无限想念之情。因传说雁能带书传讯。
5.寥寥——寂寞空虚的样子。砧——与兴秋思有关,参见宝玉《咏白海棠》诗注。迟——不尽。
6.为黄花瘦——黄花,菊花。语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自己孀居愁绪的《醉花阴》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意有所不同。
7.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亦称重九。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之时,有登高赏菊的习俗,所以说是相会之期。
访菊(怡红公子)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注释]
1.淹留——滞留住。这句说,不必为了饮酒或身体病弱而留在家中。
2.何处秋——即何处花,修辞说法。“谁家”、“何处”都为了写“访”。
3.蜡屐——木底鞋。古人制屐上蜡。语用《世说新语》阮禹“自吹火蜡屐”事。表示旷怡闲适。又古代有闲阶级多着木屐游山玩水。得得,特地,唐时方言。
4.冷吟——在寒秋季节吟咏。
5.解——懂得,能够。
6.“休负”句——不要辜负我今天的乘兴游访。挂杖头,语用《世说新语》阮修“以百钱挂杖头,至店,便独醉酣畅”事。这里取其兴致很高的意思。又重阳有饮菊花酒的习俗。
种菊(怡红公子)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处处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和井径绝尘埃。
[注释]
1.移来——指把菊苗移来。
2.不期——未曾料想到。
3.秋色——指菊。
4.酹——洒酒于地表示祭奠。这里只是对着菊花举杯饮酒的意思,与吟诗一样,都表示兴致高。寒香,指菊。下一首“清冷香”意同。《花史》:“菊为冷香。”
5.泉溉泥封——用水浇灌,用土封培,是种菊的技术。
6.好和——须和。井径——田间小路,泛指偏僻小径。这句意思是说让菊花跟它所在的小路一起都与尘世的喧闹隔绝。
对菊(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注释]
1.科头——不戴帽子叫科头。这里借用来说不拘礼法的样子,与下联“傲世”关合,取意于唐代诗人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科头箕踞(抱膝而坐)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2.傲世——菊不畏风霜,冒寒开放,有“傲霜枝”之称。
3.知音——知己朋友。典出钟子期听伯牙弹琴能知其心意的故事。见《列子.汤问》。
4.荏苒——参见林黛玉灯谜诗注。
供菊(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注释]
1.供菊——将菊花插在瓶中,放在房间里供观赏。
2.喜堪俦——高兴菊花能作伴。
3.“几案”句——即 “婷婷点缀几案幽”。婷婷,指菊枝样子好看。幽,说因菊而环境显得幽雅。
4.“隔坐”句——即一座之隔而闻到菊花的香气。三径露,指菊,修辞说法(与下句“一枝秋”相对),用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三径”原出处参见前清客《兰风蕙露》对联注。“香分三径露”,是说菊之香气从三径分得,与下句“一枝”一样,正写出“供”字。
5.霜清——仍是修辞说法,指菊花清雅。纸帐来新梦——房内新供菊枝,使睡梦也增香。因纸帐上多画花卉,而真的菊自然大大超过所画的花,所以及之。《遵生八笺》:“纸帐,用藤皮茧纸缠于木上,以索缠紧,勒作皱纹,不用糊,以线拆缝之,顶不用纸,以稀布为顶,取其透气;或画以梅花,或画以蝴蝶自是分外清致。”
6.“圃冷”句——书中黛玉说:“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末供之先,意思深远”圃冷,菊圃冷落。斜阳,衰飒之景。旧游,旧时的同游者、老朋友。
7.“傲世”二句——说自己也与菊一样傲世,并不迷恋世上的荣华富贵。春风桃李,喻世俗荣华。淹留,这里是久留忘返的意思。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释]
1.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 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闲吟》诗说:“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2.欹——这里通作“倚”。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3.毫端——笔端。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
4.口角噙香——噙,含着。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5.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参见薛宝钗《咏白海棠》“欲偿白帝”注。“素”在这 里不作平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
6.一从——自从。陶令——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所以称陶令。他喜欢菊,诗文中常写到。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
7.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
画菊(蘅芜君)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黏屏聊以慰重阳。
[注释]
1.“诗余”二句——谓诗后戏笔画菊,乃乘一时之逸兴不经意所作,岂是存心绘画、苦苦构思而成?丹青,指绘画所用的红的青的颜料,亦作画的代称。较量,计虑,思考如何恰当。
2.“聚叶”二句——聚叶,把菊叶画得茂密,故用“千点”。攒,簇聚。花由好多花瓣集合构成,故说“攒花”。霜,指代菊花瓣,故用“几痕”。国画中有泼墨、烘染等法,枝叶浓黑以烘托花姿。“泼墨”、“攒花”是画菊常用的话,如《画居逸品》记高濲“酒酣泼墨,写菊数本……寒香飘拂,凉风飒然。”菊花的不同画法则有“高顶攒瓣花”、“攒顶尖瓣花”、“攒心细瓣花”等名目。
3.“淡浓”句——对风前的菊花姿影心领神会,然后在纸上用浓淡来表现。有浓淡//www.souquanme.com,才能密而不乱,才有远近掩映。
4.“跳脱”句——即“(戴着)跳脱之腕底生秋香”的修辞句法。跳脱,手镯的一种,用珍物连缀而成,又做“挑脱”、“条脱”。《全唐诗话》:“(文宗)问宰臣:‘古诗云:轻衫衬跳脱。跳脱是何物?’宰臣未对。上曰:‘即今之腕钏也。’”句中仅以字面与“淡浓”成对,对仗中多有此式。有人解为灵活,兼有此意。
5.“莫认”句——不要错认是真的菊花而随手就去采摘。说画得神态逼真。“东篱闲采掇”,语用陶潜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掇,拿取。
6.黏屏——把画贴在屏风上。慰重阳——重阳不得赏菊,以观画代之,可安慰一下寂寞的心情。
问菊(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虱病可相思?
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注释]
1.秋情——即中间两联所问到的那种思想情怀。因“众莫知”而唯有菊可认作知己,故问之。
2.喃喃——不停地低声说话。负手——把两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样子。扣——询问。东篱——指代菊,见前诗注。
3.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偕——同……一起。
4.为底——为什么这样。底,何。
5.虱——蟋蟀。可——是不是。雁、虱、菊都是拟人写法。
6.解语——能说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说话的话。语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唐玄宗把贵妃比作“解语花”事。
簪菊(蕉下客)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注释]
1.簪菊——插菊花于头上,古时风俗。《干淳岁时记》:“都人九月九日,饮新酒,泛萸簪菊。”又史正志《菊谱》叙曰:“唐辈下岁时记:九月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杜牧诗曰:‘黄花插满头’。”
2.镜中妆——指簪、钗一类首饰,女子对镜梳妆时插于发间。这句说以菊插头,不要错认作是珠花。因男子也簪菊,并非为了打扮。
3.“长安”句——疑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是京兆(长安)人。其《九日齐山登高》诗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等句,与本诗中多以插菊、饮酒事并提相合。但“公子”“花癖”之称,总无可征,或是泛说京都风气。
4.彭泽先生——指陶渊明。参见前注。陶除爱菊外,也喜酒,任彭泽令时“公田悉令吏种秫(高粱),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江州刺史王弘曾“留二万钱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又自酿酒,“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着之。”(南朝萧统《陶渊明传》)所以称“酒狂”。
5.三径露——指代菊。因说“露”所以用“冷沾”,这两句都形容簪菊。
6.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暗与陶潜“葛巾漉酒”事相关。九秋霜——指代菊。九秋,即秋天,意谓秋季九十日。秋称三秋,亦称九秋。
7.“高情”二句——意思说,时俗之人不能理解那种高尚的情操,那就让他们在路上见了插花醉酒的样子而拍手取笑吧。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这里兼取两者意化用之。
菊影(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注释]
1.秋光——指菊影。潜度偷移——说菊花随着日光西斜而影子在不知不觉地移动。
2.“窗隔”句——意思是隔着窗子透出稀疏的灯光,在地上描下了浓淡不同的远近菊影。
3.“篱筛”句——竹篱好比筛子,透过月光的碎片,就像把明净精巧的菊花姿影封锁在里面。玲珑,空明的样子,又常形容雕镂精巧。
4.寒芳——指菊。留照——留下肖像,即留下影子。魂应驻——花魂应该也留在菊影之中,说菊影能传神。
5.霜印——指菊影。梦也空——影虽能传花之神,但毕竟是虚像,“梦也空”就是虚像的修辞说法。上句从花到影,这句从影到花,说法相反相成。
6.暗香——指菊,因写月夜花影,所以用“暗”。休踏碎——正点出“菊影”,影在地上,因珍惜,所以不愿踩它。程高本这三个字作“踏碎处”,句不可通,既已“踏碎”(影岂能踏碎?),怎么还说“珍重”呢?今从脂本。
7.“凭谁”句——赏菊与饮酒相关,已见前诗注。影子本来朦胧,加之醉眼迷离,看去就更模糊难以辨认了。
菊梦(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虱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注释]
1.秋酣一觉清——秋菊酣睡,梦境清幽。
2.“和云”句——唐代张贲以“和霜伴月”写菊,今换一字,以写菊花梦魂高飞;以“不分明”说梦境依稀恍惚。
3.“登仙”句——说梦魂翩跹,仿佛成仙,但并非是羡慕庄子变作蝴蝶。庄周梦中化蝶事见《庄子.齐物论》。这里引“庄生蝶”是为了点“梦”。
4.忆旧——实即“梦旧”,诗题中“梦”字句中不出现是咏物诗技巧上的讲究。寻盟——表示结交友好,语出《左传》。这一联构思或受元代柯九思“蝶化人间梦,鸥寻海上盟”诗句的启发。
5.“睡去”句——意谓梦见归雁,依恋之心久久相随,直至它飞远看不见。
6.故故——屡屡,时时。
残菊(蕉下客)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虱声切,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注释]
1.倾欹——指菊倾侧歪斜。
2.小雪——立冬以后的一个节气。
3.余香——实即“余瓣”。淡泊——指颜色暗淡不鲜。
4.离披——亦作“披离”,散乱的样子。
5.知再会——“不知能否再见”的意思。秋风——程高本作“秋分”,指季节说,两者没有多大差别。但倘若作者有所寓意,则一字之别含义不同。自汉武帝作过“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秋风辞》后,“秋风过客”就成了时光短暂、好景不长的代用语。为便于推究原意,今从脂本。

谁有古今诗词吟咏(或涉及)重阳,菊花的诗句

急要!!!好的多加赏分
  菊花诗
  菊花诗十二题,咏物兼赋事。题目编排序列,凭作诗者挑选。限用七律,不限韵脚。诗作皆署“雅号”,即:“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枕霞旧友”(湘云)、“潇湘妃子”(黛玉)、“蕉下客”(探春)。
  忆菊(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注释]
  1.蓼——水蓼,花小色红,聚集成穗状。苇——芦苇,花白。蓼红苇白时菊尚未开。诗中以菊拟所“忆”之人,所以说“抱闷思”、“断肠”。
  2.旧圃——去年的花圃。秋无迹——即花无迹,修辞说法。
  3.梦有知——谓唯有梦中能见,亦为写“忆”。
  4.“念念”句——意谓秋雁北归南飞,勾起自己无限想念之情。因传说雁能带书传讯。
  5.寥寥——寂寞空虚的样子。砧——与兴秋思有关,参见宝玉《咏白海棠》诗注。迟——不尽。
  6.为黄花瘦——黄花,菊花。语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自己孀居愁绪的《醉花阴》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意有所不同。
  7.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亦称重九。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之时,有登高赏菊的习俗,所以说是相会之期。
  访菊(怡红公子)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注释]
  1.淹留——滞留住。这句说,不必为了饮酒或身体病弱而留在家中。
  2.何处秋——即何处花,修辞说法。“谁家”、“何处”都为了写“访”。
  3.蜡屐——木底鞋。古人制屐上蜡。语用《世说新语》阮禹“自吹火蜡屐”事。表示旷怡闲适。又古代有闲阶级多着木屐游山玩水。得得,特地,唐时方言。
  4.冷吟——在寒秋季节吟咏。
  5.解——懂得,能够。
  6.“休负”句——不要辜负我今天的乘兴游访。挂杖头,语用《世说新语》阮修“以百钱挂杖头,至店,便独醉酣畅”事。这里取其兴致很高的意思。又重阳有饮菊花酒的习俗。
  种菊(怡红公子)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处处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和井径绝尘埃。
  [注释]
  1.移来——指把菊苗移来。
  2.不期——未曾料想到。
  3.秋色——指菊。
  4.酹——洒酒于地表示祭奠。这里只是对着菊花举杯饮酒的意思,与吟诗一样,都表示兴致高。寒香,指菊。下一首“清冷香”意同。《花史》:“菊为冷香。”
  5.泉溉泥封——用水浇灌,用土封培,是种菊的技术。
 LwFBDKgAM 6.好和——须和。井径——田间小路,泛指偏僻小径。这句意思是说让菊花跟它所在的小路一起都与尘世的喧闹隔绝。
  对菊(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注释]
  1.科头——不戴帽子叫科头。这里借用来说不拘礼法的样子,与下联“傲世”关合,取意于唐代诗人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科头箕踞(抱膝而坐)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2.傲世——菊不畏风霜,冒寒开放,有“傲霜枝”之称。
  3.知音——知己朋友。典出钟子期听伯牙弹琴能知其心意的故事。见《列子.汤问》。
  4.荏苒——参见林黛玉灯谜诗注。
  供菊(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注释]
  1.供菊——将菊花插在瓶中,放在房间里供观赏。
  2.喜堪俦——高兴菊花能作伴。
  3.“几案”句——即 “婷婷点缀几案幽”。婷婷,指菊枝样子好看。幽,说因菊而环境显得幽雅。
  4.“隔坐”句——即一座之隔而闻到菊花的香气。三径露,指菊,修辞说法(与下句“一枝秋”相对),用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三径”原出处参见前清客《兰风蕙露》对联注。“香分三径露”,是说菊之香气从三径分得,与下句“一枝”一样,正写出“供”字。
  5.霜清——仍是修辞说法,指菊花清雅。纸帐来新梦——房内新供菊枝,使睡梦也增香。因纸帐上多画花卉,而真的菊自然大大超过所画的花,所以及之。《遵生八笺》:“纸帐,用藤皮茧纸缠于木上,以索缠紧,勒作皱纹,不用糊,以线拆缝之,顶不用纸,以稀布为顶,取其透气;或画以梅花,或画以蝴蝶自是分外清致。”
  6.“圃冷”句——书中黛玉说:“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末供之先,意思深远”圃冷,菊圃冷落。斜阳,衰飒之景。旧游,旧时的同游者、老朋友。
  7.“傲世”二句——说自己也与菊一样傲世,并不迷恋世上的荣华富贵。春风桃李,喻世俗荣华。淹留,这里是久留忘返的意思。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释]
  1.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 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闲吟》诗说:“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2.欹——这里通作“倚”。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3.毫端——笔端。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
  4.口角噙香——噙,含着。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5.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参见薛宝钗《咏白海棠》“欲偿白帝”注。“素”在这 里不作平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
  6.一从——自从。陶令——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所以称陶令。他喜欢菊,诗文中常写到。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
  7.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
  画菊(蘅芜君)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黏屏聊以慰重阳。
  [注释]
  1.“诗余”二句——谓诗后戏笔画菊,乃乘一时之逸兴不经意所作,岂是存心绘画、苦苦构思而成?丹青,指绘画所用的红的青的颜料,亦作画的代称。较量,计虑,思考如何恰当。
  2.“聚叶”二句——聚叶,把菊叶画得茂密,故用“千点”。攒,簇聚。花由好多花瓣集合构成,故说“攒花”。霜,指代菊花瓣,故用“几痕”。国画中有泼墨、烘染等法,枝叶浓黑以烘托花姿。“泼墨”、“攒花”是画菊常用的话,如《画居逸品》记高濲“酒酣泼墨,写菊数本……寒香飘拂,凉风飒然。”菊花的不同画法则有“高顶攒瓣花”、“攒顶尖瓣花”、“攒心细瓣花”等名目。
  3.“淡浓”句——对风前的菊花姿影心领神会,然后在纸上用浓淡来表现。有浓淡,才能密而不乱,才有远近掩映。
  4.“跳脱”句——即“(戴着)跳脱之腕底生秋香”的修辞句法。跳脱,手镯的一种,用珍物连缀而成,又做“挑脱”、“条脱”。《全唐诗话》:“(文宗)问宰臣:‘古诗云:轻衫衬跳脱。跳脱是何物?’宰臣未对。上曰:‘即今之腕钏也。’”句中仅以字面与“淡浓”成对,对仗中多有此式。有人解为灵活,兼有此意。
  5.“莫认”句——不要错认是真的菊花而随手就去采摘。说画得神态逼真。“东篱闲采掇”,语用陶潜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掇,拿取。
  6.黏屏——把画贴在屏风上。慰重阳——重阳不得赏菊,以观画代之,可安慰一下寂寞的心情。
  问菊(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虱病可相思?
  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注释]
  1.秋情——即中间两联所问到的那种思想情怀。因“众莫知”而唯有菊可认作知己,故问之。
  2.喃喃——不停地低声说话。负手——把两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样子。扣——询问。东篱——指代菊,见前诗注。
  3.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偕——同……一起。
  4.为底——为什么这样。底,何。
  5.虱——蟋蟀。可——是不是。雁、虱、菊都是拟人写法。
  6.解语——能说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说话的话。语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唐玄宗把贵妃比作“解语花”事。
  簪菊(蕉下客)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注释]
  1.簪菊——插菊花于头上,古时风俗。《干淳岁时记》:“都人九月九日,饮新酒,泛萸簪菊。”又史正志《菊谱》叙曰:“唐辈下岁时记:九月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杜牧诗曰:‘黄花插满头’。”
  2.镜中妆——指簪、钗一类首饰,女子对镜梳妆时插于发间。这句说以菊插头,不要错认作是珠花。因男子也簪菊,并非为了打扮。
  3.“长安”句——疑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是京兆(长安)人。其《九日齐山登高》诗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等句,与本诗中多以插菊、饮酒事并提相合。但“公子”“花癖”之称,总无可征,或是泛说京都风气。
  4.彭泽先生——指陶渊明。参见前注。陶除爱菊外,也喜酒,任彭泽令时“公田悉令吏种秫(高粱),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江州刺史王弘曾“留二万钱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又自酿酒,“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着之。”(南朝萧统《陶渊明传》)所以称“酒狂”。
  5.三径露——指代菊。因说“露”所以用“冷沾”,这两句都形容簪菊。
  6.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暗与陶潜“葛巾漉酒”事相关。九秋霜——指代菊。九秋,即秋天,意谓秋季九十日。秋称三秋,亦称九秋。
  7.“高情”二句——意思说,时俗之人不能理解那种高尚的情操,那就让他们在路上见了插花醉酒的样子而拍手取笑吧。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这里兼取两者意化用之。
  菊影(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注释]
  1.秋光——指菊影。潜度偷移——说菊花随着日光西斜而影子在不知不觉地移动。
  2.“窗隔”句——意思是隔着窗子透出稀疏的灯光,在地上描下了浓淡不同的远近菊影。
  3.“篱筛”句——竹篱好比筛子,透过月光的碎片,就像把明净精巧的菊花姿影封锁在里面。玲珑,空明的样子,又常形容雕镂精巧。
  4.寒芳——指菊。留照——留下肖像,即留下影子。魂应驻——花魂应该也留在菊影之中,说菊影能传神。
  5.霜印——指菊影。梦也空——影虽能传花之神,但毕竟是虚像,“梦也空”就是虚像的修辞说法。上句从花到影,这句从影到花,说法相反相成。
  6.暗香——指菊,因写月夜花影,所以用“暗”。休踏碎——正点出“菊影”,影在地上,因珍惜,所以不愿踩它。程高本这三个字作“踏碎处”,句不可通,既已“踏碎”(影岂能踏碎?),怎么还说“珍重”呢?今从脂本。
  7.“凭谁”句——赏菊与饮酒相关,已见前诗注。影子本来朦胧,加之醉眼迷离,看去就更模糊难以辨认了。
  菊梦(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虱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注释]
  1.秋酣一觉清——秋菊酣睡,梦境清幽。
  2.“和云”句——唐代张贲以“和霜伴月”写菊,今换一字,以写菊花梦魂高飞;以“不分明”说梦境依稀恍惚。
  3.“登仙”句——说梦魂翩跹,仿佛成仙,但并非是羡慕庄子变作蝴蝶。庄周梦中化蝶事见《庄子.齐物论》。这里引“庄生蝶”是为了点“梦”。
  4.忆旧——实即“梦旧”,诗题中“梦”字句中不出现是咏物诗技巧上的讲究。寻盟——表示结交友好,语出《左传》。这一联构思或受元代柯九思“蝶化人间梦,鸥寻海上盟”诗句的启发。
  5.“睡去”句——意谓梦见归雁,依恋之心久久相随,直至它飞远看不见。
  6.故故——屡屡,时时。
  残菊(蕉下客)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虱声切,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注释]
  1.倾欹——指菊倾侧歪斜。
  2.小雪——立冬以后的一个节气。
  3.余香——实即“余瓣”。淡泊——指颜色暗淡不鲜。
  4.离披——亦作“披离”,散乱的样子。
  5.知再会——“不知能否再见”的意思。秋风——程高本作“秋分”,指季节说,两者没有多大差别。但倘若作者有所寓意,则一字之别含义不同。自汉武帝作过“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秋风辞》后,“秋风过客”就成了时光短暂、好景不长的代用语。为便于推究原意,今从脂本。
  -------------------------------------------------
  <菊花诗>和<咏白海棠>属同一类型,都在花事吟赏上反映了当时的都城社会习俗和有闲阶级的文化生活情趣.
  清代方浚颐<梦园丛说>曾记都门赏花情况说:“板乐寺之海棠,枣花寺之牡丹,丰台之芍药,十刹海之荷花,宝藏寺之桂花,天宁、花之两寺之菊花,自春徂秋,游踪不绝于路.又有花局,四时送花,以供王公贵人之玩赏.冬则……招三五良朋,作消寒会,煮卫河银鱼,烧膳房鹿尾,佐以涌金楼之佳酸,南烹北炙,杂然陈前,战拇飞花,觥摔交错,致足乐也.”小说中赏桂、赏菊,送海棠,以至冬日消寒大嚼鹿肉都写到了.王公贵人的种种乐事,完全是建筑在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特别是逼使广大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的基础上的.彼此唱和,斗奇争新的咏物诗风摩一时,正是这种闲逸生活的反映.
  菊花诗分咏十二题的形式,好像只是宝钗、湘云偶然想出来的新鲜玩意儿,其实,也完全是当时现实生活已存在着的一种诗风的艺术概括.与作者同时代人爱新觉罗永恩(清宗室、袭封康亲王)的<诚正堂稿>中就有“和崧山弟”的<菊花八咏>诗.其八咏诗题是“访菊”、“对菊”、“种菊”、“簪菊”、“问菊”、“梦菊”、“供菊”、“残菊”,几乎和小说中一样.崧山,亦即嵩山,是敦诚(他与敦敏弟兄二人都是曹霄芹的朋友)的好友永恚(上大下恚)的号.在他的<神清室诗稿>中也有“访菊”、“对菊”、“梦菊”、“簪菊”、“问菊”等诗.可见,小说中的情节,多有现实生活为依据,并非作者向壁虚构.
  和同类内容的大多数诗一样,它寄情寓兴的一面,还是值得注意的.
  每首诗依然有选咏者各自的特点,
  如薛宝钗的“忆菊”,就一味地是寡妇腔;
  贾宝玉的“种菊”就归结为绝尘离世;
  史湘云的命运,从她的“册子”上看,后虽一度“来新梦”,终究“梦也空”,未能“淹留”于“春风桃李”的美满生活.脂评“湘云是自爱所误.”(第22回)也与诗中所说的“傲世”相合;
  林黛玉诗中“孤标傲世”、“幽怨’等,则更说得明白.我们既知已佚的后半部原稿中写她的死的那一回回目叫“证前缘”(脂靖本第79回批语),则“登仙”的寓意就同样清楚(第13回秦可卿停灵于会芳园登仙阁;第15回水溶道“逝者已登仙界.”);
  从“残菊”诗看探春,可知她“运偏消”时,如菊之“倾欹”“离披”,境况也大不如前;“万里寒云”,“分手”而去,正是她远嫁不归的象征,所谓明岁再会,切莫相思等慰语,其用意也不过如同元春临别时所说的“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那番话罢了.
  林黛王所写的三首诗被评为最佳.如果作者只是为了表现她的诗才出众,为什么在前面咏白海囊时要让湘云“压倒群芳”,在后面讽和螃蟹咏时却又称宝钗之作为“绝唱”?原来作者还让所咏之物的“品质”去暗合吟咏它的人物.咏物抒情,恐怕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与菊相适合的了,她比别人能更充分、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完全合乎情理.
  黛玉三首诗中,“咏菊”又列为第一.由于小说里众人的议论,容易使我们觉得这首诗之好,就好在“口角噙香对月吟”一句上.其实,诗的后半首写得更自然,更有感染力.“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我们从林黛玉的诗中,又听到了曹雪芹的心声:它难道不就是作者写在小说开头的那首“自题绝句”在具体情节中所激起的回响吗?这实在比之于让林黛玉魁夺菊花诗这件事本身,更能说明作者对人物的倾向性.

桃花源牌坊上的对联?

桃花源
  桃花源位于湖南省桃源县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34公里。前面有滔滔不绝的沅江,后面是绵延起伏的武陵群峰,境内古树参天,修竹婷婷,寿藤缠绕,花草芬芳,有石阶曲径、亭台碑坊装点,宛若仙境。其景观始建于晋,兴于唐,基本建成了从沅江畔到桃花山的建筑群。宋代大盛,元末毁于火。清代重建。桃花源分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岭、秦人村4个景区,其中桃花山、秦人村为桃花源的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树林、穷林桥、菊圃、方竹亭、遇仙桥、水源亭、秦人古洞、延至馆、集贤祠等70余处景点。
桃花源原题楹联很多,惜几经沧桑,大多已付劫灰。民国时期尚存古木刻楹联30余副,匾额实物l4方。及至90年代后期,保存完好的自古至民国时期的木刻楹联实物物21副,匾额实物11方,均分别悬于有关景区景点。其中有明显款识者多为民国时期实物,少数几副(方)无款识实物,据考远不过明,清联匾。但现悬於桃花源内的全部35副古楹联和l4方古匾额,其集句和题句均为明、清和民国名土原作,其中原物已佚者,由后人(包括今人)重书重刻而成实物。这些楹联匾额文字优美,意境隽永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极高,深得游人喜爱和玩味.
【对联】
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劳鸣勋题桃花源
桃花流水窅然去;
嬴颠刘蹶了不闻。
——吴恭亨题湖南桃源县桃花源
 
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
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
——白雉山题湖南桃花源
秦可避欤,车同轨,书同文,神州万里皆王土;
今何世耶,魏也好,晋也罢,国史千秋颂盛朝。
——羊春秋题桃花源
 
客来亚非欧,留连流水桃花,何处可寻彭泽令;
世非秦魏晋,幸福垂髫黄发,尔今不异武陵人。
——王尹宙题桃花源
说什么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
阅成今古,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浪水落花。
吴恭亨题桃花源桃源洞
 金鸡:传说中的神鸡。东方朔《神异经东方经》:“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
【桃花山牌坊】
桃花山牌坊,始建于1943年,后倾塌,1973年按原貌修复。牌坊雄踞在桃花源主景区东端。高16.8米,宽26.8米,中空净跨12米。具有宽绰的跨度、秀美的雕饰和雄浑的气势,集古今彩饰艺术和南北古建筑风格于一体,誉为目前我国横跨国道最大的“中华第一坊”。传说这里是人间和仙境的毗邻之处。坊内即是桃花源仙境。
楚国山川周甲子;
秦人鸡犬汉桑麻。
——佚名题桃花源牌桃花山坊
红树青山,斜阳古道;
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甘澍题桃花源牌桃花山坊
【二门】
山鸟似犹啼往事;
桃花依旧笑春风。
——吴恭亨集陈士本、崔护句题桃花源二门牌坊
桃花流水杳然去;
赢颠刘蹶了不闻。
——吴恭亨集李白、韩愈句题桃花源二门牌坊
且欲近寻彭泽宰;
至今传者武陵人。
——吴恭亨集韩愈、崔曙句题桃花源二门牌坊
【桃花观】
桃花观踞挑花山主峰天尊崖上,为湖南省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唐代。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湖广巡抚郭显忠重修,名大土阁。后几度倒塌。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重修。民国元年(公元l912年)毁于火。民国三年(1914)复建,改名桃花观。避“古隐居子之堂”以祀陶渊明。惜白蚁危害,濒临倒塌。先后于1974年,l977年两度维修。整个建筑分山门、前厅、正厅3部分。山门内有罗汉松分植左右,高10余米,苍劲挺拔,枝繁叶茂。前厅两旁有“蹑风”,“玩月”二亭相对,正厅左墙外有“息机别馆”。
秦时明月;
洞口桃花。
——佚名题桃花源桃花观
月明松下房栊静;
春到人间草木知。
——佚名题桃花源桃花观
桃花源中古迹好;
芙蓉国里英雄多。
——王首道题桃花源桃花观
问俗已非避秦世;
爱奇愿作住山僧。
——吴恭亨题桃花源桃花观
神仙有无花不语;
秦汉兴亡山旁观。
——吴恭亨题桃花源桃花观
秦汉兴亡付流水;
神仙消息问桃花。
——杨瑞鳣题桃花源桃花观
木秀泉清,山水有情皆佳境;
年丰人寿,海天无处不桃花。
——刘祖荣题桃花源桃花观
荒途横古今,先生高步窘宋代;
禁山开秘宇,武陵樵客出桃源。
——罗润章题桃花源桃花观
绝境此何来,版图原非刘氏土;
避秦电休问,世家本属晋时人。
——余良栋题桃花源桃花观
欲觅桃源,须招渔父重来,指点当年蹊径;
若评政事,应请秦人外出,衡量今日世情。
——佚名题桃花源桃花观
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来,把今古游人忙煞;
欲寻彭泽宰,问田园安在,唯桃花流水依然。
——夏受祺题桃花源桃花观
无怪倏焉而秦,倏焉而汉,但与君谈笑移时,便成旦暮;
看来何必有洞,何必有花,得此地栖迟毕世,即是神仙。
——蔡绍襄题桃花源桃花观
七尺似飘蓬,那管烽烟未熄,饥谨频臻,聊借金樽酬旧雨;
三生寻隐迹,问今秦叟何栖,渔郎焉往,醉将莲影认桃花。
——神州浪子题桃花源桃花观
卅六洞别有一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罗润章题桃花源桃花观
卅六洞:道家所称的“三十六洞天”。渊明记:陶渊明《桃花源记》。辋川行:王维《桃源行》诗。唐代诗人王维,有别墅在兰田辋川。行:诗的一种体裁。太白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也有人说指《奉饯十七翁州四翁寻桃源洞记》。昌黎歌:韩愈《桃园图》诗。韩愈尝以昌黎自谓,世称韩昌黎。五百年:从秦至东晋太元中,历五百余年。鹿亡秦:《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蛇兴汉:《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曾在丰田泽中斩白蛇。鼎争魏: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魏国统一中国。瓜分晋:西晋被匈奴所灭,东晋偏安一隅而存,时有许多小国,瓜分晋朝土地,总称十六国。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呕者:呕心沥血地感到伤心的人。
试放眼观,天下托迹处,何必仙,何必桃花,皆逍遥游哉,窃尝读陶先生记文,高士病,太守迷,离离奇奇隐自明,胜国无二心臣子;
作洁身计,此中避秦人,不知汉,不知魏晋,亦等闲事耳,请与看武陵郡今日,车书同,赋税简,灏灏噩噩穆然见,圣清大一统版图。
——吴恭亨题桃花源桃花观
【桃川宫】
桃川万寿宫,始名桃源观,为桃花源最早建筑。《常德府志》(嘉靖版)载:“桃川宫,晋人建”。桃川宫至唐代已初具规模,宋明两代,规模已有极为宏伟,宋代修五百仙人阁,新建景命万年殿,增创武当行宫。明人邢祚允《仙人邑里集》云:“因地高下为梵宇,凡千三百余楹”,民间传说的“四十八层庵,走马关山门”都是描写桃川宫当时的盛况。历代诗人词家纷纷泼墨于宫墙,万千香客信徒日日膜拜于观中,一时香火之盛,独步天下,致使桃花源成为我国古代四大道教胜地之一。惜所有宫观,元末皆毁于兵火。后虽修复,规模大不如前,明末,沿江所修复寺庵,远胜又毁于兵燹。清代桃源山泠落不堪。1993年修复竣工的桃川宫上宫,规模于前,道观宏敞,古木垂荫,水咽笙簧,云连屏障,望之蔚然深秀。今重开道场,又燃香火,实为桃花源修复史上的一大盛举,对弘扬民族文化、光复道教圣地具有重要意义。
谁说桃花轻薄?看灼灼其华,为多少佳人赠色,滴清清玉露,羡万株艳蕾流霞,无何春去莫飞,终究鸾枝坠果,于是平仲设谋,东方窃窦,王母宴宾,刘郎题句。况核仁制药,能疗痼疾佐歧黄,条干充刀,可借印符驱厉鬼,准握天机珍丽质,也知季节让群芳,寄言秋菊冬梅,慎勿盲从徒毒友;
我夸福地妖娆,眺青青之岭,添哪些琼阁浮云,有濯濯明湖,收十里嘉林入画,似新尘消宇净,因恩驾鹤凌空,难怪闻山揽胜,高举怡情,秦村访友,碑院挥毫。若清节复生,定唤渔夫回绝境,灵均再世,必歌今日过前朝,莫悲红雨落幽溪,又续风骚垂奕叶,方信凡夫俗子,不须羽化亦登仙。
——昌世军题桃花源桃川宫
【集贤祠】
祠始建于唐初,原名靖节祠。明末清初,以奉祀王绍、李白、韩愈、苏拭诸先贤,改名为集贤祠。1985年祠内新塑淘渊明像一尊。厅堂正面壁上嵌有《桃花源记》石刻,两壁悬书画多幅。
磨镌六代斯文在;
歌呼四山明月生。
——麻维绪题桃花源集贤祠
渔樵仙隐,传说纷纷,使胜迹增添浪漫色彩;
唐宋元明,骚人济济,为名山撰写锦绣诗篇。
——刘祖荣题桃花源集贤祠
【靖节祠】
门前学种先生柳;
岭上长留处士云。
——佚名题桃花源靖节祠
无依柳色还思晋;
有托桃花巧避秦。
——佚名题桃花源靖节祠
先生岂必因桃源而重;
此地固应较栗里为佳。
——蔡绍襄题桃花源靖节祠
高风亮节,堪历代师,聊酌寒泉荐秋菊;
硕德哲人,应百世祀,特立祠宇镇名山。
——刘祖荣题桃花源靖节祠
悼皇舆败绩,效列子之御风,斯为健者;
哀民生多艰,思至德于上古,是谓圣人。
——刘祖荣题桃花源靖节祠
 
桃花原薄命,得先生作记,留传千秋不朽;
晋代此高人,俾后学闻风,兴起百世之师。
——赵士逢题桃花源靖节祠
 
撰出一篇文配享此山,当日功臣,应推桃花渔父;
耻为五斗米臣事异姓,先生晚节,合谥禾黍顽民。
——吴恭亨题桃花源靖节祠
 
无怪倏尔而秦,倏尔而汉,到此地小坐片时,便成旦暮;
看来何必有洞,何必有花,与诸君清谈半晌,即是神仙。
——余良栋题桃花源靖节祠
【高举阁】
在桃花源八景之一的“归鹤圆蜂”—玄鹤蜂的最高峰障山(桃花山最高峰)上,唐代建有高举阁,阁名系据陶渊明《桃花源诗》“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而得,后不知毁于何时,刘禹锡有诗云:“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又云“遂登最高顶,纵目还楚泽。平湖见青草,远举连霞赤”。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知县余良栋全面修建桃花源时,重建此三层古阁,由于此处地势最高,登时险绝,所谓“山幼石蹬颇曲折,数十百级缘若鼠”者即指此。现阁于1988年中央拨款开工重建,于1990年完工,规模远胜于前。登阁四顾,绿围翠绕,沅水如带,桃源胜景,尽收眼底。
振衣千仞冈;
濯足万里流。
——刘祖荣题桃花源高举阁
此为天下名山,仙去瞿黄,民留怀葛;
我是道中别派,内宗孔孟,外法老庄。
——修梅李道人题桃花源高举阁
金乌西坠,叠嶂重举,演染出多般彩绘;
紫气东来,群山万壑,蕴藏有无限生机。
——刘祖荣题桃花源高举阁
东盼洞庭水,西顾辰龙关,南眺乌云界,北指五雷山,登高望远,乘化奚疑,叹彼苍生无极;
春游桃树林,夏赏荷池月,秋醉菊花酒,冬咏寒岁竹,即景抒怀,及时当勉,知吾生也有涯。
——刘祖荣题桃花源高举阁
【水府阁】
原名黄闻阁,位于桃花源黄闻山顶,始建於明代,祭祀玉帝,观音和杨泗将军。。清光绪年间(1875--l906年)重建。1961年倒塌,l992年桃花源风景名胜区按原貌修复。阁为四层,高363米,占地1740平方米,为重檐歇山式结构,宝顶辉金,鸭吻啄空,巍然临江,气势恢宏。
日出千人拱手;
夜归万盏明灯。
——桃花源水府阁
【漳江阁】
秦时明月;
汉上清风。
——郭兰生题桃花源漳江阁
杯醉菊花,赤县近寻鼓泽宰;
水流桃洞,碧山栖息谪仙人。
——桃花源漳江阁
三载此栖迟,寻得道士种桃,洞口春风应笑我;
一杯聊共醉,还羡高贤采菊,篱边秋色最宜人。
——桃花源漳江阁
【豁然轩】
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取《桃花源记》“豁然开朗”句意为名。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桃源县知事杨瑞鳍“别有洞天”额。亭因年久朽坏,1983年湖南省文化厅拔款重修,砖木结构,面积65平方米,游人至此。顿生“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
山中无魏晋;
洞里自桑麻。
——刘祖荣题桃花源豁然轩
偶闻黄发石中语;
时有白云衣上生。
——刘泽矩题桃花源豁然轩
【衬秀轩】
问俗已非避秦世;
爱奇原作住山僧。
——岩村题桃花源衬秀轩
【西笑堂】
秦汉兴亡只瞬息;
瞿黄事迹自神仙。
——佚名题桃花源西笑堂
【延至馆】
馆处归鹤池。因陶记“各复延至其家”句得名,不知始建于何时。半倚青山半出湖,树皮为顶竹为壁,建筑别致,古趣盎然。馆后高坛流霞,钟鼓声声;馆前池水荡碧,鱼草相乐,传说渔郎被秦人延请,于此盘桓数日。游客到此,恍若极乐世界;秦人作食,不妨一尝。
岚铺山外翠;
花放洞中春。
——刘祖荣集句题桃花源延至馆
非一个渔父到此漏言,不知刘项,宁知魏晋;
愿诸公贵人相对饮酒,但话君臣,莫话神仙。
——吴恭亨题桃花源延至馆
【水源亭】
始建于明嘉靖中(公元16世纪20年代),后倒塌。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l709年)修复,名伴霞亭,后又倒塌。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继建,题曰水源亭。1963年因白蚁危害,复又倾倒,仅存石凳、石桌。1982年重修单层石柱木顶六角凉亭,每角翘龙首,亭额悬挂“水源亭”木匾。
山若有灵应识我;
水如无意莫回头。
——佚名题桃花源水源亭
潭水有情澄俗虑;
桃花无洞亦仙源。
——黄性一题桃花源水源亭
洞辟几时,问桃花而不语;
亭蹲一角,对潭水以怀情。
——李维昺题桃花源水源亭
村舍俨然,笑渔人迷不得路;
水源宛在,偕太守常来问津。
——曾昭寅题桃花源水源亭
【问津亭】
传为武陵渔郎问津之处。位于桃花溪口黄闻山麓。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知县余良栋曾于此建亭,以陶记“后遂无问津者”句命名,并立“问津处”石碑于亭内,碑极高大,石质坚硬,书法遒劲,游者多喜摩读。亭不知毁于何时,仅有“问津处”三字石碑,后重建,规模大于旧亭。亭携江枕流,倚翠望绿,据有山水之胜。游客登临,寻古探幽之情油然而生。
渔父不来,桃花何处;
空亭独坐,流水自闲。
——岩村题桃花源问津亭
村舍俨然,笑渔人迷不得路;
水源宛在,偕太守常类问津。
——曾昭寅题桃花源问津亭
万劫犹存,世上蝼蛄忘岁月;
一尘不到,洞中鸡犬亦神仙。
——佚名题桃花源问津亭
【探月亭】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落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犹武陵郡,喜垂髫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杨集三题桃花源探月亭
【玩月亭】
桃花观右例有玩月亭。亭以唐代诗人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挑照玩月》苗为名。此亭不知始建于何时,为具有民族风格的四方形两层建筑物。现为1964年仿旧复建。亭前银杏挺拔,紫薇毓秀,别侥风韵。紫薇俗名痒痒树,抚其干,枝叶动摇,为桃花源一绝。
飞羽觞而醉月;
眄庭柯以怡颜。
——刘祖荣题桃花源玩月亭
【既出亭】
既出亭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以陶记“既出,得其船”句命名。亭位于涧右石崖上,翼然高耸,势欲奋飞。四周古木森列,苍翠阴蔽,非亭午不见天日,此地溪壑幽窄,涧流狭窄,山径崎岖,环境清绝,可称游览胜地。
幽谷花开,一路落红铺地;
仙洞云锁,两山新绿蔽天。
——刘祖荣题桃花源既出亭
【御碑亭】
内有石碑,上刻有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的诗二首。据传,昔在北京圆明圆内,辟有仿桃花源景致的“武陵春色”,极得乾隆皇帝喜爱,所以他写了二首诗,以寄寓他对祖国秀丽河山与美妙传说的向往心情。光绪十八年(1892),县令余良栋为之勒石,并如此建御碑亭,亭前是御碑池,碧波荡漾,高山明境,风景奇佳。
花笑欲留人,一池春水琉璃滑;
鸟歌如迎客,四周山色画图开。
——佚名题桃花源御碑亭
【寻契亭】
在靖节祠下,以陶诗“高举寻吾契”句命名。
神游太古,哀生灵之涂炭;
事记亡秦,寓深意于桃源。
——刘祖荣题桃花源寻契亭
高蹈风尘外,以闲云野鹤为友;
远想羲皇前,与无怀葛天卜邻。
——刘祖荣题桃花源寻契亭
【佳致碑亭】
桃源佳致碑,在距桃花源半公里处。碑原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题,原碑字迹已被时光剥蚀无存。现碑为明万历三年(公元l575年)湖广巡抚赵贤补书,隶书3行,正文“桃源佳致",字径47厘米,上款:“唐刘禹锡题,明赵贤书”,下款:“光绪二十年余良栋重修”。碑高240厘米,宽1l5厘米,厚26厘米。19www.souquanme.com80年重修碑亭,置碑于内,保存完好。
桃源佳致传佳话;
武陵春色艳春霞。
——刘祖荣题桃花源佳致碑亭
奇迹隐五百,渊明秉笔开生面;
往事越千年,梦得书碑揭大观。
——刘祖荣题桃花源佳致碑亭
【桃源佳致亭】
欲问桃源只此是;
后来图画了非真。
——吴恭亨集句题桃花源佳致亭
磨镌六代斯文在;
歌呼四山明月生。
——佚名集中兴碑字题桃花源佳致亭
【方竹亭】
原名桃川八方亭。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建。为八方形三门四窗砖木结构,亭高6米,墙厚1米,内为穹窿顶,内有碑刻6方。亭旁方竹摇曳,青翠欲滴,为桃花源珍品之一,亭即以此得名。民国末年,方竹被砍伐殆尽,从l950年起,经过精心培植复苏,进而勃发生机。亭处业林口,其前后左右,修竹与佳木兢茂。流水并孔鸟和鸣。
竹影分棋局;
桃花奠酒盘,
——佚名题桃花源方竹亭
扶危持颠赖彼相;
内圆外方惟此君。
——刘祖荣题桃花源方竹亭
松间泉度笙竽响;
竹里风来鸾鹤鸣。
——刘祖荣集岳金楼句题桃花源方竹亭
乘兴访仙家,带得黄尘入幽谷;
不须询甲子,笑嘑村酒醉桃花。
——李元燮、张警题桃花源方竹亭
【伴霞亭】
窃怪当日仙人,犹思渔父;
遍寻此中村落,不见桃花。
——岩村题桃花源伴霞亭
【蹑风亭】
亭得名于陶诗“愿言蹑轻风”旬。1914年,桃源知县杨瑞膻建亭,内外壁间嵌有历代名人诗文石刻。亭左平台下有仙葡萄一架,传为吕洞宾手植。亭为四方形两层砖木结构古典建筑。宝顶耀金,玻璃呈碧,鸱吻啄空,雕粱飞丹。厅内正壁立有桃花石《桃花观序》碑,介绍了该观几度兴废的经过。内外壁间嵌有历代名人诗文石刻。亭楼有游廊,内没桌凳,以供游人憩息。品若对奕,各从所好。凭栏远眺,桃花山西峰古木扶琉,如天然画屏;俯视修竹万竿,摇曳多姿。
怀良辰以孤往;
和埃风余上征。
——刘祖荣题桃花源蹑风亭
山若有灵应识我;
水如无意莫回头。
——曾杰题桃花源蹑风亭
【遇仙桥】
原为横卧涧上的自然岩桥。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桃源县主薄孙廷蕙修成石拱桥。清末。湖广提督俞益谟于桥上修遇仙亭。1983年因桥左侧滑坡,将亭压倒,后由湖南省文化厅拔款修复。饰以龙脊敖角,并置长凳于两侧以憩游人,桥两端各立石碑一方,供游入观赏。桥下菖蒲业生,松竹复阴,溪流潺潺,游人至此,遇仙之期冀油然而生。
飞桥依绝壁;
仄磴锁苍烟。
——刘祖荣题桃花源遇仙桥
开口说神仙,是耶,非耶,其信然耶,难为外人言也;
源头寻古洞,秦欤,汉欤,将近代欤,欲呼樵子问之。
——刘再青题桃花源遇仙桥
【问路桥】
自既出亭走过两座小桥,沿溪曲折而下不百米,便到了问路桥。由陶记“既出,得其船,便扶问路”句命名。桥跨桃花山东涧,桥头悬岩百丈,古木挺立,葱葱郁郁,极为清幽。相传为武陵渔人辞出所经。清光绪十八年修建桥和桥亭,桥与西涧遇仙桥对称,建筑形式亦相似。轿两端山崖陡峭,古木丛生,桥下流泉轻吟,环境极为幽静。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刘祖荣题桃花源问路桥
满山乔木翳荒径;
夹岸桃花指去津。
——刘祖荣题桃花源问路桥
流水当年怀往事;
桃花依旧笑春风。
——罗润章题桃花源问路桥
【穷林桥】
穷林桥隐于桃林之中,单拱石栏,旁边便是水清如镜,汩汩长流的桃花溪。桥头立一块桃花碑,碑刻张旭吟咏桃花溪的名诗。穷林桥因《桃花源记》中“欲穷其林”而得名。
水流花放;
路转峰回。
——佚名题桃花源穷林桥
桃花满径红飘雨;
春水流香绿到渠。
——刘祖荣题桃花源穷林桥
【菊圃】
菊圃立于延至馆旧址,初建于明万历三年(1640)。因陶渊明酷爱菊花而建,菊圃建筑气宇轩昂,廊庑缭绕,屋宇盘错,并点缀以亭阁。圃后有陈列馆,展陈古今名人题咏桃花源的字画和数百件文物。每当秋天,芍药凝霜,丹菊竞放,令人赏心悦目。
秋菊有佳色;
林园无俗情。
——刘祖荣题桃花源菊圃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刘祖荣题桃花源菊圃
采菊东篱,馨香盈袖;
肆力南庙,污邪满车。
——刘祖荣题桃花源菊圃
杯醉菊花,赤县近寻彭泽宰;
水流桃洞,碧山栖有谪仙人。
——谢维菘、游祖国题桃花源菊圃
三载此栖迟,寻看道士种桃,洞口春风应笑我;
一杯聊共醉,还羡高贤采菊,篱边秋色最宜人。
——刘端康题桃花源菊圃
刘端康,长沙人,曾任桃源县长。
【桃花溪】
桃花溪,为桃花源八景之一。
花藏仙溪,落英何许流出;
水引渔者,春风不知从来。
——吴玉麟题桃花源桃花溪
江上望军容,山间草木参天起;
溪边寻胜迹,洞口桃花镇日闲。
——夏僚题桃花源桃花溪
【秦人村】
  秦人村景区位于桃花源风景区南部,紧邻桃花山景区。桃花源传为秦人避乱而寻居的世外仙境。秦人村因陶渊明诗而出名,依秦时旧制而建,大多完成于1992年,区内主要景点有:秦人古道、秦人古洞、豁然台、秦人居、竹廊、公议堂、奉先祠、余荫堂、秦人作坊、秦人街、白乐桥、夸踪馆、延至馆、傩坛等,各处都修建得与秦时风格相接近,让你身临其中顿感时空穿越。
村舍俨然,笑渔人迷不得路;
水源宛在,偕太守常来问津。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题秦人村牌坊
马援征蛮遇风寒;
秦氏擂茶救千军。
——秦人村“秦氏擂茶馆”
世外仙游觅口福;
怡然擂茶更生情。
——秦人村“怡然擂茶馆”
【秦人古洞】
秦人古洞在桃花潭上方。相传,真正的秦人古洞在桃花潭下数十步右侧的山坳里,古时候,这里紫雾腾腾,笙歌阵阵,确属仙境。这便是陶公《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那个古洞,后来由于地壳变动,山石塌陷而被填没。现在的洞是后来人工开凿的,洞不及人高,深不过几十米,游人可穿洞而过,仍能领略眼前豁然开朗的意境。
别有天地;
不知岁月。
桃花源秦人古洞
【摩顶松】
传为秦人手植,为桃花源八景之一。
千年阅世身犹健;
百尺干霄顶欲摩。
——刘祖荣题桃花源摩顶松

包拯的巧破案的小故事,急用

越多越好,越精彩越好
包公的传说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宋朝合肥人,曾任开封府尹,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铁面无私,执法公正不阿,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
断鸡蛋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我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这天一早,老太师刚刚起身,漱洗完毕,要仆人端上早点,三个五香蛋。他一个鸡蛋刚吃完,忽听家人禀报:“新府尹包拯来拜。”
王延龄一听,惊喜异常,一面吩咐:“快请。”一面脑子转开了:“我何不借此机会当面试试他呢。”
怎样试呢?王延龄拿着筷子,正要夹第二只蛋时,主意来了。他赶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对丫环说;“秋菊,你替我办件事好吗?”
秋菊说:“老太师尽管吩咐。”
王延龄指着桌上的五香蛋说:“秋菊,你把这两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问,不管怎样哄骗、威胁、烤打,你都不要说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赏你。”
秋菊听了一愣,可是老太师的吩咐又不敢拒绝,只得照吃了。
王延龄看她吃了,就走出内室,到了中堂,见到包拯后寒暄了几句,便说;“舍下刚发生一桩不体面的事,想请包大人协助办理一下。”
包拯说:“太师不必客气,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办。”
“那好。”
王延龄说罢,便起身领着包拯走到内室指着空碗说:“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当早点。今日,刚吃了一只,因闹肚子,上厕所一趟,回来时那剩下的两只蛋竟不见了。此事虽小,不过太师府里怎能容有这样手脚不干净的人?”
包拯点点头,问道:“时间多长?”
“不长。头尾半顿饭的时间。”
“这段时间内,家里有没有外人来了又走的?”
“没有。”
“老太师问了家里众人吗?”
“问了,他们都说未见。你说怪不?”
包拯思索片刻说:“太师,只要信得过,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龄双手一拱,说:“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师:恕我放肆啦!”
“不必客气。”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内室,来到中堂,吩咐说:“现在太师府里大小众人,全部集中,一厢站立。”
常言说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这些家人虽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
包拯一见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今日,我来办案,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谁偷吃了太师的五香蛋,快说。”
众人一惊,顿时,老实了。可是包拯连问三次,这些家人竟象木头桩子一样,闷声不响。秋菊站在那里,也象无事的一样。王延龄在一旁睁大眼睛,装着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样子,眼看众人一言不发,他想:“包拯啊包拯,这事够你喝一壶了,下一步你难道和一般官员一样动刑吗?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来,也不算高明。”想到这,故意说:“包大人,常言说,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们不说,你用刑吧!”
包拯把手一摆说:“不。”转脸对众人冷笑两声,说:“偷蛋的,你不招认,我自有办法。来人啊,给我端碗清水和一只空盘子来。”
“是。”随从答应着去办了。
王延龄看到这里,心里乐了,包拯果然名不虚传。审理案子能够动脑子,不屈打成招。
王太师正在想时,随从把一碗水和一只盘子拿来了。包拯个随从把盘子放在屋中间。然后说:“每人喝口水,在嘴里激漱吐到盘子里,不准把水咽下肚。”
头一个人喝口水,漱漱吐到盘子里。包拯瞅瞅盘子里的水,未吱声,又让第二个人把水吐到盘里。包拯又瞧瞧,又未吱声。轮到第三人,正是秋菊,她拒绝喝水漱嘴,包拯离了坐位,指着她说:“嘿嘿,鸡蛋是你偷吃的。”
秋菊顿时脸红到脖子梗,低头搓弄着衣角。王延龄忙说:“包大人,你断定是她偷吃的,道理何在呢?”
包拯说:“大师,刚吃过鸡蛋,一定会有蛋黄渣子塞在牙缝里,我让他用清水漱嘴,再吐出来,就根据吐出来的水里有无蛋黄沫子来判断。她不敢喝清水漱嘴,不是她是谁呢?”
一席话说得太师点头称是。心想,这包拯还真有招数哩。口里却说:“包大人,此事已明,算了吧,让他们散吧!”
包拯摇摇头说:“不行。案子到此,只明了头,尾还没收呢。”
“此话怎讲?”
包拯严肃地说:“秋菊只是为人捉弄,主犯不是她。”
王延龄一惊,想不到包拯这么年轻,遇事想得这么周全,办事这么干练。索性试到底吧,便说:“包大人,这样说她吃鸡蛋是受人指使啦,此人又是谁呢?”
包拯认真地说:“此人就是太——师——你。”
“啊!”
王延龄笑着连连点头,转脸对众人说:“这事正是我要秋菊做的,为的是试试包大人怎样断案。包大人料事如神,真是有才有智。你们回去,各干各的吧。”
这时,秋菊脸上才现出笑容,和大家一道散去。
等人走后,王延龄问道:“包大人,你根据什么断定是我指使秋菊的呢?”
包拯说:“秋菊已是个大姑娘,懂得道理,犯不着为两个鸡蛋闯下祸,这是一,二是,当我知道是她吃了鸡蛋时,她感到羞愧和委屈;三,这一条,也是最重要的,在全府众人面前她被当众说出是偷吃,这事根根绊绊的不向众人说清楚,秋菊就不能过安分日子,会因羞愧而寻短见的。太师虽是开玩笑,试试我的才智,我要是一步处理不慎,不是会闹出人命来吗?”
一席话,说得王太师连连点头,佩服地说:“包大人,有你坐开封府,我放心啦?”
苏桦 整理
选 师 爷
包公做了开封府尹后,为了使自己的主张能够很好地施行,决定选一名称心的师爷。什么是师爷了就是在府衙帮助做文书工作的人。
包公选师爷的告示一贴出去,汴梁内外、四面八方的文人学士纷纷前来应试。只三、四天时间就来了上千人。考试的第一个项目是做文章,由包公出题,让应试的人去做。上千张卷子包公一一亲自过目,从中挑选出了十个文才最高的人。考试的第二个项目是面试,包公要把这十个人一个一个地单独叫进去,随口出题,当面应答。
第一人被叫进来了。这个人对包公毕恭毕敬,唯恐稍有失误,不能入选。他未进门就向包公打躬施礼;进得门来,一步叩一个头,一直叩到包公面前,口中说道:“小人恭听老爷训教。”包公说;“这不是什么训教。你既来本府应试,就请起来入座攀话。”那人说:“小人不敢。”包公说:“哎!叫你起来,你尽管起来。”那人说:“还是跪着听老爷训教。”包公见他这样,也不再勉强,就说:“你的书面文章做得不错。今天老爷我还要对你面试一番。”那人说:“请老爷出题。”包公指指自己的脸说:“你看我长得怎么样?”那人说:“小人不敢放肆。”包公说:“这是考试,恕你无罪。”那人抬头一看包公的面容,哎呀,真是难看死了,头和脸都黑得如烟熏火燎一般,乍一看,简直就象一个黑色的坛子放在肩膀上;两只眼睛大而圆,瞪起来,白眼珠多,黑眼珠少,令人害怕。那人大吃一惊,没想到包府尹长得这么丑陋。他想:我若把他的模样如实讲出来,他一定火冒三丈,别说当师爷,不挨他的狗头铡都算好的。当官的都爱听恭维话,我何不奉承他一番,讨他个欢喜呢!于是嘻嘻一笑说:“啊,老爷长得真是好看极了!方面厚耳,红润润的脸膛,浓眉虎目,格外精神。真是有福的相貌呀!”包公听了,望着他向外摆摆手说:“行了,你回家去吧。”
接着第二个人被叫进来。包公一看。这人漫长脸,白面皮,两颗大眼珠没看人就滴溜溜打转。当包公又拿自己的脸进行面试时,他偷偷溜了包公一眼,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包公要他随口应答,他眼珠儿转了几转,满面春风地说道:“哎哟,老爷真是个清官呀!”包公问:“你怎么知道?”他说:“我看老爷长得眼如明星,眉似弯月,面色白里透红,纯粹是副清官相貌啊!”包公一听又好气又好笑,心里话:如果照你所说,我这面如锅铁、容貌丑陋的大概就该是好官相喽。真是一派胡言!于是,不耐烦地对那人向外摆摆手。
包公面试完第九个人时,老家人包兴进来了,问:“老爷,可有如意的?”包公摇摇头叹了一口气说:“眼下还没选上一个。这些人为了讨得我的喜欢,他们竟然颠倒黑白,胡说八道,如果都象这样拍马溜须、专说瞎话,谁去为百姓办事呀?”包兴说;“忠良难找,你就将就着选一个吧。”包公说:“不行。开封府如果选不着实心眼儿人,我宁愿自己多劳,也不能凑合。唤最后一个进来!”
第十个人进来了。只见他坦然地来到包公面前,施礼说:“见过老爷。”包公说;“免礼,坐下!”那人坐了。包公说:“你的文章做得不错呀!”那人道:“老爷,文章做得再好,那只不过是纸面上的东西,不值几个钱。以小人之见,要报效国家,为百姓办好事,第一是要有德,第二才是要才。”包公一听,暗暗称是,便说;“老爷我今天当面口试,你要马上回答。”那人道:“请老爷出题。”包公说:“别的题也没什么意思,就说说我的脸面吧。你看我的容貌如何?”那人向包公打量了一下说道:“老爷的容貌嘛……”“怎么样啊?”“脸形如黑坛,面色似锅底,实在该说是丑陋。”包公一听,故意把脸一沉;“嗯!放肆,你怎么这样说起老爷来了?难道不怕我怪罪吗?”那人说:“老爷别生气。老爷的脸本来是黑的,难道我说一声‘白’它就变白了?老爷长得本来是丑的,难道我说一声‘美’就会变美了?老爷若不喜欢听老实话,今后怎能秉公断案,做个清官呢?”包公说:“我听人说,容貌丑陋,其心必奸。此话当真吗?”那人说:“不然。奸不奸在心而不在貌。只要有忠君爱民之心,报效国家的愿望,就是长得再黑,也会做清官;相反,就是长得再白,也保不住不做贪官。难道老爷没见过白脸奸臣吗。”
包公听完,心中大喜,说:“你被选中了。”
刘秀森 搜集整理
妙对破案
相传包公带着包兴,微服私访。这天,来到一个地方,看看天色已晚,决定找个人家投宿。
他们顺街走着,见前方有一位老人伏在门前石阶上流泪。包公忙上前问:“请问老翁,何事伤心?”老人抬头看了包公一眼,并不说话,只是流泪。包公不便多问,便提出想在这里借宿。老人一听,连连摇手:“不行,不行!实不相瞒,这里前几天才死了人。”包公一听死了人。便问死者何人?何故而死?这一问不要紧,倒引出一段奇案来。
原来,这位老人姓徐,夫妇两人,膝下只有一子,年方十八。不久前,老夫妇为儿子娶了亲。新娘子聪明贤慧,全家人都很满意。
新婚之夜,新娘子听说丈夫正在攻读迎考,便出了一个上联考他。这是个连环对:“点灯登阁各攻书”。新娘子开玩笑地说:“对不上下联,不准进洞房。”偏偏新郎书生气太重,一时答不出,竟赌气到学堂去了。
第二天,新娘发现丈夫愁眉不展,便问是何原因?新郎说;“我正为答不出你的对联发愁呢!”新娘说:“你昨天夜里不是对上了吗?”新郎感到很奇怪;“我昨夜睡在学堂里,并没有回家,怎么会答出对联来呢?”新娘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这才知道昨夜是被人钻了空子失去贞操,悔恨交加,一气之下,便上吊死了。
一见出了人命案子,衙门马上来人,将新郎捉拿归案。文弱书生抵不住糊涂官的严刑拷打,被逼供认,判了死刑,秋后问斩。老夫人徐氏闻讯,投河而亡。活生生的一个家庭,被弄得家破人亡,好不凄惨。
包公听老人讲完了经过,心里也很难过。是谁促成新娘子冤死的呢?要破此案,必得先对出这个对子来。
这天晚上,包公就宿在老人家里。夜深了,他还在苦思着那个下联,一个人在后院里踱了一会,索兴叫包兴搬来一张太师椅,倚在梧桐树旁,对月而思。想着想着,包公禁不住笑出声来。原来,这个下联正是“移椅倚桐同赏月”。对联想出来了,破案的办法也就有了。
天明后,包公来到县衙,叫人贴了张榜,上写欲在本地挑选一些有才学的人,带进京城做官。条件是:能对出“点灯登阁各攻书”的下联来。
榜贴出不久,一个书生揭了榜。他得意洋洋地来见包公,说:“本书生看过榜后,欲随大人进京,还望大人多多栽培。”包公说;“你对出那副对联了吗?”书生假装思索了一下,说:“这是个下联,上联应是‘移椅倚桐同赏月’,不知大人肯不肯带学生进京?”包公嘿嘿一阵冷笑。“行,我带你进京!”说罢,惊堂木一拍:“还不快给我拿下!”左右一拥而上,把书生捆绑起来。
书生正做着官梦,不想LwFBDKgAM被当场拿住,吓得连喊冤枉。包公厉声说:“歹徒,你居心不良,乘夜间淫人妻子,害死两条人命,岂能饶你!左右,掌刑!”书生一听,吓得魂不附体,连忙跪下,高呼:“小人愿招!”
原来,那日新郎赌气跑到学堂后,几个同学开他玩笑,说他放着如花似玉的新娘不伴,却到学堂来守夜,新郎便将考对联的事说了。谁知,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那书生乘机潜往新郎家去答对联,新娘子不辨真假,竟与他同入洞房,以致酿成了这场悲剧。
包公当堂叫书生划供,打入死牢,并叫来姓徐的老人,让他将押在狱中的儿子领回家去。一场冤案,被包公巧妙地判明了。
陶锦生 搜集整理
长嫂如母
合肥地区,敬重嫂子比敬重姐姐还讲究,说句把怠慢姐姐的话,还可以原谅;要是说了怠慢嫂子的话,那可是捅了马蜂窝,不能善罢甘休的。人们常说:“长嫂如母”。老到白胡子的翁,小到穿开裆裤的娃,都晓得这是因为清官包公的缘故。
那还是宋朝,庐州府出了个清官包拯。这年,包拯巡按到赤桑镇。嗬,在赤桑镇,包拯遇到了“咬手”的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哭奔衙门,状告包拯侄儿包勉,打死她儿子,摔死她孙子,强奸她儿媳妇,致死人命三条。包拯准了状,发签拿人,一连数日,缉拿不到凶犯。包拯为这事,吃不香,睡不稳,显得更黑更瘦了。
这天,包拯坐衙,仍旧拿不到凶犯。散衙后,他满脸愁闷地回到家。他妻子——李夫人却手拿一只拨浪鼓迎上来,一本正经地说;
“相公,这玩艺是清东西时翻出来的,年深日久也坏了,要这玩艺干啥?放着还占地场,我看,不如扔掉了吧!”
包拯从夫人手里接过拨浪鼓,郑重地说:
“这,这哪行!”
说罢,端详着拨浪鼓,那么凝神,象是看一件罕见稀奇的珍宝。包拯为啥这么喜爱这件玩具呢?这里有包拯孩提时的故事。
原来,包拯是老罕(指最小的儿女)儿子,母亲生他时已上了年纪,年老体衰,加上产后受了风寒,一病不起,在包拯未满月时就死了。嫂嫂怜爱这个未满月就失去母亲的小叔子,就把包拯抱回自己房里,放在比他小日分的儿子包勉——包拯的侄儿——的摇篮里抚养。嫂嫂心地善良,为人朴实,喂奶先尽小叔子吃,剩多剩少才是自己儿子的。一人奶,两人吃,自然不够。“奶不够,粥来凑”。包勉可是吃米粥长大的。
包拯两岁时,哥哥从集上买了一只拨浪鼓回来,拿给包勉玩。小孩家爱新奇玩艺儿。包拯一看到,就要;包勉不给,包拯就哭着要。嫂子看到这情况,一面责备丈夫不该只实一只,分配不均,一面从包勉手里夺下拨浪鼓给了包拯。包拯止住哭了,但她自己的儿子却哭个不住。一看,才知道刚才因为用力过猛,拨浪鼓的蔑把子把包勉的小嫩手拉破了,血糊淋拉的。爷爷心疼大孙子,又要从老罕儿子手里拿过拨浪鼓,让嫂嫂拦住了。
“爹,没娘的阿叔可怜。包勉哭两声有啥呢?老辈常说:‘葫芦是吊大的,小孩是哭大的’。就是有个三长两短的,我还年轻力壮嘛!”
嫂嫂一席话,感动得公公说不出话来,也就没有从包拯手里再拿回拨浪鼓。嫂嫂转身就从书案的香炉里,抓了一把香灰,捻在包勉的伤口上,止住血。从那儿,包勉的手上就留下一条显眼的疤痕。直到包拯十岁,他父亲临死前,把拨浪鼓交给他,把这件事讲述了三遍,让包拯记住。他才放心地闭上眼睛。之后,包拯就一直把拨浪鼓带在身边。
李夫人看着包拯拿着拨浪鼓这样动感情,又进一步地说:
“相公,这玩艺儿又破又旧,不金不银的,实是没有留头。”
“呸!”包拯动气了,说:“娘子,你马不知脸长,怎么就忘了?从你过门那天起,我就不止一次给你讲了嫂子那颗无私的心,和她金子般的语言。这只拨浪鼓是嫂嫂亲手给我的,它比金比银还贵重咧!”
李夫人并不是忘了这件事,而是故意要引起包拯回忆起这事的。原来,包勉知道外面告了他,包拯准了状。老叔这个人一向铁面无私,他害怕了,就躲到老婶身边,求老婶给他讲情。李夫人自然就答应了。可是,她熟知包拯禀性刚直,怕一时不容情,就想点子来打动包拯的心。
这时,她觉得有门了,就说:
“好吧!拨浪鼓我来好好收藏!相公——”
包拯急躁了,说:
“夫人,有话,你就脆崩点说吧!”
“相公,嫂子就只有包勉这点骨血,念嫂子抚养之恩,赦了包勉吧!让他改邪归正,服侍嫂嫂晚年。”
“啊!”
包拯一惊,明白事故点儿出在家里。李氏拿出拨浪鼓原是为了给包勉讲情的,包勉缉拿不到,是“家鬼害家人”。这怎么能行呢?岂能因包庇自己的骨肉,坏了国法呢?本来,包拯想发怒的,但一想这样会让事情更麻烦。于是来了个“老鸭浮水——表面不动”,说:
“这……这……这事,往后再说吧!”
李夫人以为包拯动情了,为包勉担忧的心也松了点。
当天下午,包拯带着李夫人登衙升堂。让王朝、马汉把白发大娘请上堂。包拯说:
“老人家,你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冤屈,说出来,我与你做主。”
白发大娘忍着悲痛,说:
“我叫肖刘氏,赤桑镇人。包勉为强奸我儿媳妇,杀害了我一家三口,请大人为我做主伸冤。”
“肖刘氏,你可看清了,不是坏人冒充包勉的吗?”
“大人呵,贼子行凶时,我在场。我亲耳听他说,‘我是包大人的侄儿,状子是告不透的。’他杀我儿子时,我亲眼看到他左手心中有条又粗又大的疤痕。连我那哭着要娘的两岁小孙孙,他也不放过,伸出疤痕的左手夺了小嫩手中的拨浪鼓,又伸出右手抓起小孙孙,摔死在地上。儿媳妇被抢走,抵死不从,也被杀死。惨呀,大人啊!”
李夫人听了,也气得脸儿发青;包拯听了,心似刀绞。可他故意说:
“肖刘氏,包勉是我的侄儿,你就原谅点,我给你三百两俸银,给你安排好晚年生活。”
好似一声霹雳,肖刘氏一怔,眼里泪水没有了,圆睁着眼,怒斥道:
“呸!我不要你的臭钱,你也甭为我这孤老婆子操心。常言说:‘屈死不告状’,原来你包大人也是‘官官相护亲为亲’,枉有清官的好名声!”
包拯并不动气,转脸对李夫人说;
“娘子,你看这事如何处理?”
李夫人咬着牙,说:
“相公,你照国法发落吧!包勉藏在我后花园。”
“砰”的一声。包拯一拍惊堂木,叫道;
“带凶犯!”
“喳!”
声音一落,包勉就给带上了大堂。咋会恁快呢?原来,包拯把李夫人带上街,就命令张龙、赵虎搜查自己的家,没有李夫人的阻拦,包勉自然被捉拿归案。包拯计策用得好啊!李夫人想通了,自然交出凶犯;李夫人想不通,也照捉凶犯。
包勉一带上堂,肖刘氏就叫道:
“正是这贼子,大人你与我做主,替小人儿媳报仇。”
包勉晓得事情不好,哭着向李夫人说:
“老婶,你答应替侄儿讨情的;老婶,你快向老叔说说吧!”
李夫人掩着脸,哭着说:
“包勉,你的罪孽太重了,老婶救不了你呀!你不要怨怪老婶,老婶给你备了纸钱。”
包勉贼人也有贼智,看看求李夫人不行,就伸出有疤痕的手,只是摇着,想打动包拯。包拯一看,胡子直抖,便毅然画下“斩”字,说:
“包勉,你妈留给你的是只‘无私’手,你怎么用这手做歹事呢!国法无情,只有斩了你,才能对得起一世无私的嫂嫂。”
说罢,扔了笔,吩咐行刑。
“喳!”
张龙、赵虎把包勉推出大堂。
包拯对肖刘氏说:
“肖刘氏,斩了包勉,替你那惨死的儿子媳妇伸了冤,只是人死不能复生,本官念你孤苦无依,生活无着,仍将三百两俸银给你去安排晚年吧!”
“谢包大人。”
一会,斩了包勉,张龙、赵虎呈上一颗血头,包拯一见,一改他往日那种刚硬的性子,放声呼陶大哭,泪水如断线的珠子。还在饮泣的李夫人,止住了悲伤,说:
“相公,包勉已正法了,你还哭什么呢?”
老包说:
“包勉被正法,他是罪有应得。我哭,是对不起嫂子呵!嫂子不仅用乳汁把我喂大,而且也给了我一颗无私的心。我光知道报嫂子恩情,对侄儿一味宠爱,没有教育好侄子,以至使他犯下大罪。我对不起嫂嫂呵!”
说着,又哭;越哭,越伤心。李夫人只得劝说:
“相公,你要以身体为重。嫂嫂深明大义,她也不会怪罪你的。我们还是多想想嫂嫂的晚年吧,一个人够凄苦的。”
包拯停住了哭泣,说:
“啊,这你就把心放到肚里吧。我早考虑好了。嫂嫂,我来供养。‘长—一嫂——如——母’,‘敬—一嫂—一似—一母’,往后,你也得记住。”
“是!”
自那,“长嫂如母”的话头,就流传下来了。
陈义侣 搜集整理
清不过包公
包公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真是做到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那年,老包铡了不认前妻的驸马陈世美,皇上怀恨在心,借个由头,便把包公削职为民。就这样,皇上还不解恨。当天,皇上把大太监和小太监召到皇宫,耳朵咬耳朵策划了一阵。末了,两个太监对皇上如此这般一说,说得皇上点头微笑,吩咐照办,事成大大有赏。
包公削了职,京城大栈小店,都受了皇家嘱咐,不准留包公过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当日就动身回家。包公为官清正,如今两袖清风,雇不起车马,由老家人包兴挑着行李,自己跟在后面走。却没有料到太监还跟在后面盯梢咧。
那时正是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没走多远,便汗流浃背。走了半天,汗淌了几桶。这会儿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热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这里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既无池,也无井,只有一块瓜地。青葱葱的瓜藤上开了黄黄的花,西瓜结得溜圆。包公咂咂嘴,周围又没有人,为了解渴,就摘下个西瓜,放在膝盖上,用拳头“嘭嘭”两下砸开,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他们一气吃了两个大瓜。两个象鬼样的太监早看在眼里,大太监对小太监说:
“古来君子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老搜趣网包愉瓜吃,还能算是清官吗?逮他去见皇上。”
正要动手。却见包公掏出几个铜钱,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两个太监无可奈何地摆摆手:
“吃瓜给钱,那有啥说的。”
傍晚,包公住到小镇上一家小客栈,两个太监也盯着跟进去。包公钱不多,就要了素莱米饭。哪知这客栈小,米不干净,碗里尽是稻谷,包公只得边吃边拣,满桌子上堆的尽是谷粒。这又让两个太监给看在眼里,小太监对大大监说:
“糟踏粮食遭雷打,捉他去,好为皇上出气。”
正说着,又见包公抓起谷粒,一粒一粒放在嘴里嗑去稻壳,吃了米粒,真是“盘中之餐,一粒未废”。这有啥说的,鸡蛋里挑骨头也挑不出来,大太监与小太监,只好大眼瞪小眼。
走着走着,眼看走到淮河边上,包公就要到家了,两个太监还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么向皇上交差呢?于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个计策:大小太监连夜从小路赶到包公前面,在淮河边上坐等,单等包公一到,他们一个拉腿,一个推背,把包公推到一堆脏东西上。他们以为这样,包公准会到淮河里去洗手,淮河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个弄脏河水的罪名。这真是啥坏点子都想到了。
哪知包公手弄脏后,叹口气爬起来,正想到河里去洗,瞥眼一看,河边小媳妇、大姑娘正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这一洗手,不坏了人家吃用水吗?于是,包公走到河边,用干净的左手掬水含到嘴里,然后又离开水边,到坡上吐出水来冲洗。两个太监看着,一点办法也没有。心想,老包真是天下无双的铁清官,再跟下去,也找不到他的问题。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回复皇命。
这事一传出来,老百姓就说:
毒不过皇上,
奸不过太监,
清不过包公。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