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杨花愁煞人上一句(刘禹锡 浪淘沙)

行人莫上长堤望,下一句?1、下一句风起杨花愁杀人2、汴河曲[作者],李益,[全文],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风起杨花愁煞人上一句(刘禹锡 浪淘沙)

行人莫上长堤望,下一句?

1NPKfDW、下一句
风起杨花愁杀人
2、汴河曲
[作者] 李益
[全文]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带有杨花的诗句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春风又作无情计,满路杨花辊雪球。——陆游《梦中作》
三千里外摘杨花,他日归来举似我。——释道颜《颂古》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李益《汴河曲》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
杨花独得东风意,相逐晴空去不归。——王安石《暮春》
杨花飞去落谁家,紫禁人闲惜岁华。——张公庠《宫词》
凭莺为向杨花道,绊惹春风莫放归。——白居易《柳絮》
杨花穿户入,燕子避帘低。——陆游《幽栖》
映窗疑月影,着地似杨花。——胡仲参《雪》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叶采《暮春即事》搜趣网
吹落杨花春事了,小池新绿雨添痕。——俞桂《即事》
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陈与义《道中寒食》
龙伯驱风不敢上,杨花不动树阴阴。——戴栩《上丞相寿》

汴河曲与汴河怀古感慨是否相同?

《汴河曲》是一首怀古诗。题目中的汴河就是通济渠的东段,当年隋炀帝为了游览江都,前后动员了百余万民工开凿通济渠,沿岸堤上种植柳树,世称隋堤。还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这条汴河,是隋炀帝穷奢极欲、耗尽民膏,最终自取灭亡的历史见证。NPKfDW
首句撇开隋亡旧事,正面重笔写汴河春色。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柔丝袅娜,两岸www.souquanme.com绿野千里,田畴相接,望中一片无边春色。春色常在,但当年豪华的隋宫则已荒废颓败,只留下断井残垣供人凭吊了。“已成尘”,用夸张笔墨强调往日豪华荡然无存,与上句春色无边、永恒,形成怵目惊心的对照,以见人世沧桑、历史无情。
柳絮春风,飘荡如雪,本是令人心情愉悦的美好春光,但眼前这汴河堤柳,却绾结着隋代的灭亡,见证着隋炀帝荒淫亡国的历史,历史的沧桑,满目春色,不但不使人怡情悦目,反而让人徒增感慨了,特别是在怀着深沉历史感慨的诗人眼中。
不过,更使人感怆不已的,或许还是这样一种客观现实:尽管隋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代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刻的教训。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今人。这,也许正是“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两句诗所寓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旨吧。
常识:怀古诗多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本诗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怀古伤今之意)。
《汴河怀古》第一句就从古已有之的“隋亡于大运河”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辩驳。用“至今”二字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说“千里”见百姓因之得益的地域之广;“赖”字则表明其对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这是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翻案法”,此法可以使议论新奇,发人所未发,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容易的。
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水殿龙舟事”即指其为满足一己的淫乐,南游江都,耗费大量财力人力。作者对隋炀帝的憎恶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他并不直说,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论起功绩来,隋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这简搜趣网直荒谬离奇,但由于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然而“若无”云云这个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极尽“水殿龙舟”之侈的炀帝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相与论功,流芳千古。故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只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隋炀帝的罪反而更加坐实了,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即想斥责隋炀帝,先将他与大禹相比),角度独特。
16题标准答案:
(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