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尿素裤”
“秋高寒气来,你看这夏服又穿不着了,明年不知道啥款式,赶快‘下放’吧!”妻子催促着,说卧室里挂满了夏季衣物占空间。
是的,现在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衣着不断升级换代,每年都有“新潮流”,季季都有“新时尚”。别说孩子,就是我跟妻子,也是今年不穿去年衣,实行“重心下移”,每季度御一次“包袱”,送到乡下“消化”。尽管家人对这些“退役”服装牢骚满腹:“穿不着、穿不了,如今俺也有‘新爱’。”“饱和”也好,不欢迎也罢,我和妻子照样往家“倾销”。每当这个时候,脑海里便浮现出当年穿“尿素裤”的影子,萌生一种莫名的感觉和复杂的心情。
说来话长。虽然我现在已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老兵,然而20世纪70年代却是刚入伍的教育系统新战士。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抽调到公社(乡镇政府)主抓文卫工作。那时候商品缺,标准低,实行票证管理,每人只能买到限量的平纹布,谁要穿件斜纹布料衣服,便是阔绰的了。一天傍晚,喜从天降,主管会计按照工资花名册,每人发一只“尿素袋”,———用尼龙制成的化肥外包装,上面除了印有外文,还用汉字分明写着“日本”产,“含氮量49%以上”,正好够一条裤料。凡是得到此“宝”的,一个个欢喜若狂,笑逐颜开。我自知本人是教师身份,无缘“问鼎”,可是又不甘心。几经找主管领导暗中勾通,终于如愿以偿,使我大慰平生,感激涕零。于是,按照一般的“炮制”方法,让妻子洗了又洗,把“日本”等字样彻底“铲除”,染成草绿色,再加工成称心如意的“尿素裤”。
之后,我跟其他干部一样,沾沾自喜地穿在身上,显露出无限的“风光”与“高贵”,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谁知看不下去的群众编了一个顺口溜,大人小孩到处传唱:“大干部、小干部,都是穿的‘尿素裤’,就是老师抓不住……”天啊!他们哪里知道我走的“后门”,是个十足的“冒牌货”。当时,有个副科级干部,其妻褪色染洗技术欠佳,待“尿素裤”做成后,上面的汉字依稀可辨,屁股左边是“日”,右边是“本”,中间往下就是“含氮量”。别人看见了都捂嘴掩笑,他却怡然自得。我知道,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根本不可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因为当时的知识分子还未摆脱“臭老九”的尴尬与无奈,远没有得到应该受到的尊重,难怪他们各找门路,纷纷“跳槽”,我也是那个年代“远走高飞”的。
3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人们早已衣食无虞,并且由“生活型”向“消费型”转变。从最初的土布到的确良,从直筒裤到喇叭裤,从棉服到羽绒服,从牛仔裤、T恤衫到神七航天员穿的航天服,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和跨越呀!可是,“尿素裤”的影子始终挥之不去,它警示我们要发愤图强,沿着改革开放的光明道路奋勇前进。
(原载2008年10月10日《中国国土资源报》)
有关国庆节的小故事
谁能帮我提供一些关于国庆节的故事啊?在这里谢谢了~~先声明,不要那些什么国庆节的来历之类的故事。要一些故事感比较强的,特别能突出和宣传国庆节的小故事,在这里谢谢了~好的故事,我会补偿更多的积分!!升第一面国旗的故事
曾有情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全世界都瞩目于此。
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庄严而隆重地举行。毛泽东强
劲有力的湖南口音神圣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
本日成立了!”
此前,军委三局(我军通信机构)的通信兵们为这一天的到来,
进行了通信保障每个细节的周到准备。毛泽东雄伟苍劲的声音通过无
线电波传遍整个世界!这声音宣告一个旧社会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
来临。
接着,大典秘书长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
一位站在毛主席身后的名叫苏冶的通信兵,和所有人一样为中国
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激动,但他多了一份别人没有的紧张和压力。他
的手也因这种激动和紧张而渗出了热汗,因为毛主席将在世界人民面
前使用他和一个战友的一项技术发明:用电钮升国旗。苏冶听到大典
秘书长宣布的议程,立即上前一步,将一个遥控电钮递在毛主席手中。
毛主席神采奕奕,表情庄重地按动电钮,在天安门广场上所有人的翘
首以待中,遥控电钮顺利启动旗杆下的马达,自动将一面长460公分、
高338公分的五星红旗徐徐升向明净的天空。
随着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广场喇叭里响起了雄壮激扬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歌。无线电波首次把国歌送遍五湖四海,送上九霄云外,
送入每一个翻身作主、激动不已的中国人民心中。
此时,苏冶注意到毛主席的胸膛剧烈地起伏,一代伟人已情不自
禁。突然,毛主席发出一声赞叹:“升得好哇!”此话通过扩音器回
荡在广场。霎时,广场上一片欢腾,群情振奋。苏冶理解主席的话有
两层意思,一是感慨中华民族终于升起了自己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二
是褒奖通信兵设计的遥控升旗十分先进。心潮澎湃的苏冶已泪湿眼帘。
国歌
又清
一个有国籍的人,对本国的国歌一定不会陌生。在一些特定的场
合,听到国歌就有一种心灵的震撼,力量的涌动,精神的昂发和情感
的倾泻。
但你会一字不差地唱完国歌吗?我说,我不会,你也未必就会,
如果不是经历一次不应有的尴尬,我不会想到关于国歌的话题。
前不久,我为一家远在澳大利亚的朋友送行。朋友一家三口均系
澳大利亚籍华人,7年前朋友留学澳洲,随后妻儿举家同迁墨尔本。朋
友出国之初,他儿子仅仅降生3个月,在不到一岁、还不会说话时就已
随母亲赴国外陪读。这次朋友带七岁的儿子第一次回国探亲,却能操
一口流利的汉语,自然是其父母的刻意传授。朋友说,为了母语不至
于在儿子身上失传,他们对外说英语,家里一概说汉语,而他孩子的
中文名字,就叫小华。
小华和我玩了一会儿游戏之后,突然提出要和我一道唱歌。我问
唱什么歌,他不假思索地说:“唱国歌。”
我说:“你们澳大利亚的国歌我不会唱,中国的国歌你又不会唱,
怎么办好?”
他闪动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说:“我说的就是唱中国的国歌,国
歌是我唱得最好的一首歌。”
我颇感意外和怀疑,一个在还不会说话时就出国在外的孩子,能
唱这支融中华民族之魂、民族之气、民族之神的大歌?然而,随着童
声的响起,我不得不信。“叔叔,我们一起唱。”在小华的邀请下,
我们开始了二人小合唱。我小声地唱了三句之后,嘴里竟冒不出原本
十分熟悉的词儿来,不得不合着节拍转为哼唱那雄劲、激扬的旋律。
小华不断地将我的军:“叔叔,唱词儿,唱词儿呀!”他从头到尾唱
完了国歌,而我在旋律中偶尔掺加两句还没忘尽的歌词,却也不是错
了,就是混了。
我羞愧难当。
我惊异小华能把国歌唱得如此熟练而且情绪饱满。我从朋友口中
得知,在别的孩子学儿歌的时候,小华学唱的第一首歌曲就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歌》。小华在澳洲上幼儿园后,有一次,幼儿园要举行
歌唱比赛,规定曲目是3首澳大利亚儿童歌曲。小华喜欢唱歌,嗓子有
歌唱家的雏形,如唱规定的曲目获奖希望极大。但小华在父母的支持
下却一再要求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幼儿园的阿姨既惊讶又惋
惜,说唱中国国歌大家听不懂,是获不了奖的。而小华非常坚决:
“不获奖也要唱!”比赛之前,父母帮他做了认真的排练。比赛那天
父母都去了,不仅仅是去听儿子唱一首歌,而是去听儿子在异国他乡
的舞台上唱祖国的国歌。小华颇“奶油”的稚声中注入了几分刚劲,
几分明快,几分激昂,把国歌唱得既孩子气甚浓,又大人味十足。小
华尽管没有获奖,但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就连那位说唱中国国歌
听不懂的阿姨也一边鼓掌,一边大声地说:“中国男孩,OK!”我相
信,这位阿姨虽没听懂,却看懂了,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娃,从血液
到肌骨不都是“中国造”吗?“中国品牌”的人种,国歌就写在他的
脸上,刻在他的心里,流淌在他的血液之中!
服装的革命
罗会祥
50年来,中国人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是服装。
把服装的变化称作“革命”并非小题大作。从六七十年代过来的
人,大概都没有忘记,中国公民穿衣服,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50年代风行列宁装和“苏联大花布”,那是我们谦虚而虔诚地向
“老大哥”学习的标志,“老大哥”也太不仗义了,“苏联大花布”
1尺缩2寸,吃过亏上过当的老一辈人至今仍记忆犹新。我们吃了人家
的亏,还硬是不敢叫苦,我们的物质实在是太匮乏了,我们的国力实
在是太脆弱了。
60年代,“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号召一出,黄军装开始在社
会上走俏。尤其是年轻人,以穿“黄”为荣,托亲告友,弄不到军装
也要弄顶军帽戴戴。我的家乡有一位农村姑娘,订亲时非要婆家给买
一套林彪穿的那种黄呢子军装不可,她是从年画(照片)上看到的。
老公公四下里打听,哪里也买不到,最后来到武汉,见到卖衣服的店
就钻进去问,卖不卖林副主席穿的那种黄呢子衣服?营业员都笑他。
他的行动引起了民兵小分队的注意,遂把他抓起来盘查,幸亏他是三
代贫农两代要饭,才没惹出大的麻烦。到了“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
时候,社会上男女竞穿工作服。男不男,女不女,老少不分。
一个民族连穿衣服的自由都没有,还会有思想和情感的自由吗?
其实,中国人穿衣服捉襟见肘,说来说去还是因为太穷了。文革
期间,布票和粮票就等于是中国老百姓的命根子。中国与日本恢复邦
交正常化以后,从日本进口了大批化肥,那种化肥袋是尼龙布的,上
面印着“日本尿素”的字样。精于俭约的农村人发现日本化肥袋可以
做衣服,又便宜,又结实,正合贫困者的消费胃口。怎奈求大于供,
一般人很难弄到。于是,农村传开来一首顺口溜:“大干部小干部,
八毛钱买条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染黑的染蓝的,
就是没有社员的。”现在回味这首民谣,你是可笑呢?还是心酸呢?
但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百姓,能弄到一条“进口”“尿素服”,可
是打心眼里往外高兴呢!
贫困决定了中国人穿衣只能满足于遮羞,御寒尚未尽人意,哪还
谈得上美化?真正可悲的是,我们曾一度以此为荣。
国门打开以后,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被现代文明冲击得稀哩
哗啦,首当其冲的便是服装。于是占统治地位的灰、蓝、黑及“军用
黄”形成的色彩定势乱了阵脚;中山服、干部服、中式便衣溃不成军,
西装、茄克衫、牛仔服、运动衫、旗袍、T恤衫、太子裤、休闲服……
和平共处,各领风骚。
说来有点滑稽,十年动乱结束之后,最先参与“服装革命”的,
不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社会名流,而是那些无业、待业或不务正业
的毛头小伙和黄毛丫头们,他们大胆地把牛仔服、喇叭裤引入我们的
视线……80年代初我在中学当老师,我一看见班上十几个穿喇叭裤的
男女同学,气就不打一处来。忍无可忍之际,我亮出了“红牌”,把
“喇叭裤”全部赶出教室,勒令他们:不换装就禁止入校。当时,在
社会上,牛仔服、喇叭裤成了痞子的“身份证”,整个民族都不能接
受他们。然而,十几年后,我也穿上了牛仔服,感觉挺不错,味道好
极了。
告别清一色的服装,首先要告别清一色的思维。穿衣的变化,实
质上是中国人生活观念生存状态发生巨大变革的最生动体现,这难道
不是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吗?
服装革命最先从广东、福建一带沿海城市兴起,因为,改革开放
最先给那儿的人们带来了经济上的实惠,也提升了他们的精神欲求,
在满足温饱之后,他们开始追赶世界服装潮流。一个时期内,南国俊
男靓女的服饰成了中国青年竞相仿效的时尚。站在服装潮头的是少男
少女,最缤纷灿烂的是女人和儿童。年轻人穿衣不仅注意季节的变化,
而且充分展示个性,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全凭个人兴趣。中老年人也
不再满意那呆板的款式和单调的花色,买衣服挑挑拣拣,刺激得一些
服装厂家变着法子适应他们。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说法:“越老越俏”。
思想上的解放,经济上的改善,犹如两个轮子,推动社会向文明
和现代化挺进。从特定意义上说,服装新潮与否,是一个地区开放水
准的重要ZqeySR标志之一。人人爱美,无疑是社会的最大进步,中国人摆脱
了“左”的思想禁锢,走出贫穷的阴影,一天比一天鲜活起来,服装
色彩越丰富,社会越美好,服装款式越多样,社会越文明。再过50年,
正是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之日,你只要看看中国人的服装,就会
明白,我们的民族进步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期待着那一天早
日到来。
国庆作文
王常婷
做学生的,每年的国庆总有一篇硬性作文,两天的假期玩得很辛
苦,也玩得很痛快,可玩过之后,面对那一篇《国庆有感》、《在红
旗下长大》、《祖国万岁》……等命题作文,头就大了。这样的作文
题,从小学写到初中,从初中写到高中,甚至到大学,不仅内容大同
小异,千篇一律,而且,我敢说,大部分同学编的都是假话。我喜欢
文学,我的小笔记上有一大堆歌唱祖国的美丽辞//www.souquanme.com藻和祖国明天的大段
大段的抒情性描写名句,我的每篇国庆作文中总有许多鲜花彩带、无
数的气球白鸽,而我总是骑在白鸽上翱翔四方,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
发出声声的赞叹,所以我编写的作文总是受到老师的好评。
唯有一年我的国庆作文无法成篇。那就是1997的那一年。1984年
的十月是建国35周年,改革开放以来最隆重的一次国庆,改革开放的
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天安门检阅了国庆大游行,站在缓缓行驶的敞
篷吉普车上,接受三军将士的致敬,北大学生高举的横幅“小平您好!”
格外显目。这时我才发现,直呼其名,比“书记”、“首长”,更亲
切深情。这一幕是如此深刻,以至1997年那个举国同哀的日子里,我
泪眼看不清他的遗容,脑海里闪现的是他当年的身影,耳畔萦绕的是
一声声“小平您好!”的声音。几个月后,又到了写“国庆有感”的
时候,这一年,我还真的有好多话要说,很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小
平同志的怀念,问一声“小平,您还好吗?”我好激动,我决心一改
用漂亮的语言写假话的“国庆作文”史,写写我内心真实的感觉、体
会,然而我写不出,说实话比编假话要艰难得多。
在一年又一年的欢庆声中,我悄悄长大了,从课桌走上讲台,当
上了中学语文老师。工作后的第一个国庆,我就帮助孩子们实现了我
自己当学生时的梦想,不硬性布置国庆命题作文,写什么也由他们自
己决定。我只告诉他们,写作文不要假大空,不要说大人话,不要重
复大人的感情。而我所要做的,是教会他们怎么去爱自己的祖国,怎
样去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于是在国庆前夕,我让学生们带上扫把
铁锹,到公园里、大路边,到最肮脏的地方去打扫卫生,让清洁工人
放上一天假。这是一次很平常的班级活动,但平常的活动,帮助孩子
们了解了清洁工人劳动的意义,沟通了他们和清洁工人之间的感情。
国庆过后,班上的学生主动交来了作文,我问:“我没有布置国庆作
文,你们怎么都写了呢?”学生说:“我们有话想说,就写了,不写
出来,憋着难受。”他们的作文,有的深刻些,有的平淡些,有的善
于表达,有的还不能很好地表达,但流露出来的对人与人的爱,以及
对祖国的爱,感情是真实的。
求一段相声
讲的是一个人的弟弟崇洋媚外,老是学外国人。看到外国人去饭店,他也跟着去,学外国人说话点菜,结果是中国话外人味,有一段台词是“为了学他们我才来,学他们可费了劲了。”这段相声最后是说这个人的弟弟想要外国布料做的衣服。结果他母亲找到了家里的一块外国料子做了个上衣,衣服前面写着日本,背面写着尿素,他弟弟还穿出去了。哪位达人知道,帮忙告诉一下,谢谢了郭:感谢大家阿。能耐没有,就有把子力气。好坏搁一边,您听个新鲜。这么多个朋友来,有的因为没票,在门口还等了半天,无以为报,只能多说几个,表达我们的心情。
于:对。
郭:我们就是怕天太晚一会回去没车怎么办?
于:回不去了。
郭:(问台下)没事?真没事?好,坐火车阿?住这么远的,还有。您要是愿意听,我就愿意说。于谦阿,是我师哥。
于:恩,我们是师兄弟。
郭:合作三四年了。不敢说珠联璧合,但是,我一直认为这是特别好的一个捧哏演员。
于:哎哟,不敢当阿。
郭:真好。哪都好。阿,哪都好。
于:哈哈,谢谢谢谢。
郭:但是……
于:这就要干。
郭:人总是有缺点的嘛!
于:对。您就奔缺点来的嘛。
郭:先夸两句。
于:对,先给个甜枣吃。
郭:哪都好,就是花钱稍微的细致了一点。
于:过的细也不是毛病。
郭:是不是。老于家据说有个门风阿……
于:什么规矩?
郭:走道不捡东西就算丢!
于:我们家什么门风阿这是?
郭:晚上回家吃饭,吃完了饭,一推饭碗站起身来,他出去上班去。
于:上什么班阿?
郭:出去拣钱去。
于:我拿捡钱当上班。
郭:满处捡。一边捡一边恨,人们都学坏了,怎么就没人扔钱呢?去年还捡一块呢!
于:阿?那管什么啊?
郭:嗯?一瞧地上,有十块钱。
于:哦,有了。
郭:激动得眼泪都下来了。
于:太难得了。
郭:老天爷阿,疼人啊!(跺脚)
于:怎么给踩上了?
郭:捡钱的规矩。先踩上,两边没人,蹲下系鞋带。平时光脚出去。
于:那还系什么鞋带阿。
郭:怕费鞋阿。哎,这钱往前头跑。
于:嚯?
郭:(跺脚)嗨,又走了。(再跺脚)呵,你看这事。(还跺脚)
于:还追它。
郭:怎么回事呢?有一绑架团伙黑上他了。那钱上打着眼,拴上一根渔线,一米来长。
于:就这么长?
郭:就这样。他要一抬头就看见这人了阿。
于:都没抬过头。
郭:没抬过没抬过。跟着。人家就这样(牵线):来,跟着……
于:您瞧绑我多省事了吧。
郭:他们家住劲松,一直跟到廊坊。
于:嚯!这叫自投罗网阿!
郭:一抬头,呼拉超,都捆上了。弄好了,一大帮人,有人说:扔车上扔车上!那头说:哎,费那劲!一晃10块钱:这呢!
于:阿?还跟着呢?
郭:说,家电话!给你媳妇打电话要钱。电话接通了:于谦在我们手上!
于:哦。
郭:你别报案,配合点。嫂子最疼她了!
于:是。
郭:哎哟你们别这样啊!你们也别打他也别骂他,我配合,不就要钱吗?好商量。我绝不报警。你说吧,不过咱们丑话说在头里边,你们要是超过100块钱呢,就撕票得了。
于:阿?
段子二
郭:为什么会这样?(中间缺两句)为什么会这样呢?按说不至于。其实他家里挺有钱,(拍胸脯)你说拿他父亲来说吧……
于:别拍你自己啊!
郭:有苍蝇……
于:哪有苍蝇,这月份。
郭:他们老爷子,按说挺有钱。他们家不缺吃不缺喝的,按理说不至于这样。他爸爸说实在的,那个工作那个身份很显赫。
于:哦。
郭:他这种做法和老爷子不相配。
于:是吗?
郭:他爸爸,盗墓的。
于:还不如我这个呢。
郭:盗墓的。考古嘛,知道哪有坟,国家没刨的,他爸爸就去,弄出文物来出去一卖。扛着那个洛阳铲阿,打家出去还唱呢:今天没有事啊~~~,也去捧捧地阿~~~
于:甭唱了。
郭:那回又去了。
于:是吗?
郭:河北省一农村,一坟,咣咣咣刨开了,里边有一幅骨头架子,这骨头架子腰里面一虎皮裙,地上有一个铁棍,写着:如意金箍棒,重三万六千斤。
于:这上面字都对。
郭:他爸爸纳闷阿,悟空的坟?
于:还挺熟阿!
郭:为什么阿?这是真的吗?大,嘟~~,大,嘟~~~,越长越大。
于:哦。
郭:拿不走了这个。小,小,小,小,嘟~~~,这么大,搁耳朵里了。
于:我爸爸就是孙猴阿?
郭:看西游记看得阿。
于:哦。
郭:刚搁好了,村长来了,带着四个人,带着红箍。你干什么的?这是悟空的坟阿!
于:哦。
郭:我不知道啊不知道啊。村长:那个如意金箍棒哪去了?你爸爸:我不知道啊!
于:不承认。
郭:阿,你这个嘴挺紧阿,了不起啊,你这个嘴还挺有尿的阿。掏出来吧,拿出来吧。你爸爸:我没看见阿!
于:这不能啊。
郭:你掏一百块钱这事了了。
于:阿?一百块钱就了了?
郭:我没有,我不知道啊,你们打死我也不知道啊!村长:你要找倒霉了阿,你可要找倒霉了!
于:怎么了?
郭:有辙你想去。大!死了。
段子四
郭:您要没俩闲钱您买得起王八吗?
于:您说点别的怎么样?
郭:说点别的。马上快过年了,这几天呢,还下雪。出来进去的大伙多留神。脚底下滑,上岁数您留神,慢点走,别摔了。年下了,还办年货呢,提早准备。咱们家过年也就那么回事,跟人家老于家不能比。
于:三句话不离我啊这是。
郭:他爸爸有钱!他爸爸是干那个的。
于:您打算把这段再重说一遍是怎么着。
郭:不是,我还没夸夸你啊。老于家花钱,三大节花钱如尿裤一般。
于:没有这么比喻的!
郭:不往心里头去,不往心里头去。
于:不在乎。
郭:到年三十的时候,家里面,哎哟!弄得了,早就准备好了,一袋子一袋子的,十二点一听,铛!钟响。煮!赶紧,锅也开了,下阿!什么火勺阿,大豆腐,肠子,肺,剥蒜吃。
于:我们家三十晚上吃卤煮火勺阿?
郭:老北京嘛!
于:什么规矩阿这是。
郭:老北京人嘛。
于:那也不能吃这个阿!
郭:好这个嘛!这是吃,好吃什么的都有。这你到国外了,人家吃你也看不惯。
于:国外?
郭:嗯。人家倒杯红酒,蛋糕,就瓣蒜,这都有。
于:这没有这个。蛋糕就蒜?
郭:还有吃生肉的。弄牛扒切开了,呲~~出血,那玩意,一成熟的,怎么吃?
于:一成熟阿?
郭:其实说那个,当初咱们茹毛饮血,那会哈,回家都问问去,都问问去。
于:那问谁啊?
郭:问老人。咱们穿树叶那年头……
于:没有这么老的人。
郭:不就吃生肉吗?现在国外还有那个呢。
于:还有?
郭:有阿!吃人肉。食人族,也是三口人一家子过日子。早晨起来,媳妇在山洞里面规整,爸爸带着儿子:走,走,跟爸爸打猎去。
于:打猎去……
郭:孩子饿了:爸爸,我饿了。别闹,打着人你先吃。哎,这有一个。弯弓射箭……不行,这太柴。
于:瘦。
郭:太瘦了。塞牙,不要这个。孩子哭:阿,我饿。等会。你看那边。胖子,太胖,这个吃完了对身体不好。
于:还挺娇。
郭:孩子就哭了:饿死了饿死了。别闹!这这这边。哎,一看河边,有一美女,在那洗脸呢。
于:这好。
郭:孩子:爸爸!嗯,拿活的!
于:这怎么改拿活的了?
郭:你别管,别管,爸爸有用,别闹。过去,逮住了,捆起来搁肩膀上:走,跟爸爸回家。哎呀,爸爸我饿。别闹,回家把你妈炖了。
于:阿?没有这个!
段子十
郭:再说是第十个啊。记着阿,再说是第十个。这个,过百?回见吧。
于:这一句话吓出去了。
郭:下雪。其实我也愿意多说,就是怕大伙回去不好走。我今儿来的时候,开车道上都差点出事。我打那个京津高速那边过来,走到半截,京津高速那堵上了。急得我这,怕晚了阿。怎么弄阿?
于:就是阿。
郭:一大帮警察在那忙和呢。赶紧下来,我看我认识那个警察。那个胖子,交警。
于:我知道知道知道。
郭:我过去:怎么了?哎,郭先生,干吗去?我说我马上去演出阿,你们这怎么了?你看看。你认识这人啊。
于:谁啊?
郭:我过去一看,地上躺一人。阿,我不活了,我死啊!好么,汪洋。
于:哦,就主持人?
郭:主持人学马三立那汪洋。我说这是怎么了,犯什么病了这是?我说胖子,他怎么了?回家之后两口子打起来了。说回家,他媳妇在家跟别人睡觉呢。然后他媳妇急了,问他为什么说话不算话,没说那天回来。
于:有这么不讲理的媳妇没有啊?
郭:人家那男的打他一顿嘛,完了让他陪一千万。他刚才在那喊半天了:我不活了,我死!我要把自己烧了,我自焚!
于:自焚?
郭:我要浇上汽油把自己烧了。我们这不正处理这事呢么,所有司机都在这募捐呢。哦,我说募捐多少钱了?300升汽油了吧?
于:还烧阿?
段子十一
郭:刚才咱们介绍了。
于:嗯。
郭:于谦老师的父亲,是一个考古学者。其实啊,他爸爸更可乐。
于:您先等会。父亲,就是爸爸。
郭:嗯~。你们家不一样。
于:我们家怎么不一样啊?
郭:这是俩人。
于:怎么俩人啊?
郭:父亲是父亲,爸爸是爸爸。
于:没听说过。
郭:你甭管这个,这个问清楚了心里是病。
于:我不问清楚了这病更重,知道吗?
郭:为什么他平步青云阿,这么些年,这么有腕,净接电视剧,拍广告,为什么阿,他爸爸有路子。他爸爸,老警察,在公安部门有身份。有身份,在北京监狱。
于:监狱?
郭:不是押着阿,大伙别多想,不是押着。
于:你要不这么说,谁想啊?
郭:跟那做行政。
于:行政工作。
郭:对,给犯人弄饭。
于:那叫厨子,知道吗?
郭:给犯人弄吃的。大伙反应他爸爸手艺也不行。
于:不好?
郭:反应这个。监狱里面也是,一天什么事都有,有一回暴动,炸了狱了,一大帮犯人都跑了。费了好大劲才逮回来。一问,阿,为什么走?为什么你们要暴动?监狱伙食太次。
于:阿?太差了。
郭:胡说八道!老实交待!你们用什么砸开锁的?窝头。
于:嚯!
段子十三
郭:后台有一个人啊,跟于谦能相提并论。
于:那不容易啊这个。
郭:我说的是在钱上,和他相提并论。就是徐德亮。
于:他行。
郭:徐德亮过日子,跟他有一拼。能不花钱就不花钱,钱都在肋条上拴着呢。动一动肝都疼,挑一挑大粪从他门口过都得舀一勺尝尝咸淡。
于:嚯!就这么爱占便宜。
郭:赶上下雨,他乐了,上房前房后找,看哪有狗尿苔,蘑菇什么的,揪下来,吃那个。不买菜了。我们在天桥那演出就是。一下雨,他散了不走,给他媳妇打电话:来吧,来吧,这来。
于:干嘛?
郭:找一个盆找一个锅,在外面揪那个,蘑菇,借前台那炉子,煮。要吃这个。大伙看着他们俩,可乐阿,你这玩意,能吃吗?阿没事,野生的最鲜。这没有农药,知道吗。没问题。大伙说,这个,你这么有把握?你甭管了,你看我们家狗在这呢,来,给狗先弄了这么一碗。狗吃,吃完了跑,半个小时都没事。好,徐德亮在后面乐了。来,吃吧。也不让别人,当当当,全吃了。
于:好。
郭:刚吃完,我们后台有一孩子,叫朱云峰,小名叫烧饼。烧饼过来了:师叔阿,那狗死了。
于:阿?
郭:徐德亮脸都白了,这怎么办啊,我怎么也活不了了,我得让它吐出来啊!我怎么办啊?大伙出主意:上厕所,喝尿去,快去。
于:喝尿阿?
郭:两口子奔厕所,喝尿,哇哇吐。吐干净了,哎呀,这太难受了。烧饼,我问你,我那狗死的时候惨吗?惨啥呀,大卡车过来呜~~压死了
于:不是毒死的阿!
段子十四
郭:光说于谦也没意思。后台还有一个人为大家所重视。这人叫李菁。
于:得,又到这了。
郭:李菁是我亲师兄弟,这是从哪论的呢?从金文升先生。
于:哦,从金先生。
郭:西河大鼓门,我们俩是亲师兄弟。我们是增字的,增福增寿是我们两个人。我跟他我就着不了这急。
于:怎么了?
郭:这人脾气太暴了。
于:李菁?李菁他慢性子阿。
郭:嗯?慢性子?我觉得他挺暴的。
于:那您比他还慢呢?
郭:他这个人呢,一天说话我就想打他。没看他着急的时候。~~你干吗去阿?~~阿?没事?~~他一天到晚能把人急死。好好说话,阿!别人开车我都劝:哎,慢点啊,别出事。唯独他开车:哎,开快点啊,别耽误事。
于:还得催他点。
郭:头天买车高兴嘛。~~师哥,我出去兜风去,有事别找我啊!~~去了,四环跑起来了。~~哎呀我的妈呀,三迈就这么快啊~~
于:阿!还开不开阿这车?
郭:旁边有一个残疾人要轮椅,比他快多了。
于:还不如走着呢。
郭:自己开。~~我的妈呀,太刺激了~~。走吧,往前开吧。有那么,四个小时吧,开了有两公里?
于:好么,太慢了。
郭:停在边上了。~~我的妈呀,我得歇会。~~
于:这就歇着。
郭:~~我这心都快蹦出来了~~。
于:至于不至于阿?
郭:~~我的妈呀,太刺激了~~!坐马路边上。~~就这车小了点~~。
于:嫌车小。
郭:~~嗯,我有钱我也换一大车。换一大车多好啊,就是没钱~~。啪!
于:怎么回事?
郭:从空而降,掉下一大皮包来!打开一看,里面都是钱。~~我的妈呀~~
于:口头语嘛。
郭:~~太刺激了!老天爷阿,这回不光买车,还能娶个漂亮媳妇~~!
于:这对。
郭:啪!掉下一女的来,这漂亮啊,在那躺着,~~~~我的妈呀,太刺激了!!~~~打那边过来四个警察:哎,这是你撞死的吗?
于:啊
段子十五
郭:还得说你。
于:没岔过去。
郭:还得说你。说你可乐。大伙不了解于谦小的时候。
于:你这么介绍了解的差不多了。
郭:你在曲艺团小的时候大伙不了解阿!是不是阿?小的时候可乐之极阿!其实小的时候他脑子不是很好,人家学生们统一做这个脑子透视,他那脑仁跟松子那么大。大伙说着脑袋一脑袋面茶。退回去吧,不合适,留下干别的吧,也不行。送他去烧锅炉吧,怕他偷煤吃。
于:我吃煤阿我?
郭:干点别的吧。后来学这个捧哏,算是不错的了。当时那一批学生里面,他算笨的。这是实话阿。不过他有时候净干出点别人干不出来的事。
于:什么事啊?
郭:校长,团长,说:明天,文化局局长来视察,你们大伙阿,都站到门口鼓掌。我让你们鼓掌你们就拍,我说停,你们就别拍。我说停你们谁还拍,我告诉你们,本来明天打算改善伙食,吃包子,谁还拍,明天就不让吃包子。
于:哦。
郭:学生们都站好了。局长来了,校长说:拍!哗……
于:鼓掌阿。
郭:他们鼓掌,局长高兴也鼓掌:谢谢,谢谢,谢谢。校长说:停!大伙都停了,局长还在那:谢谢,谢谢。他过来给局长一嘴巴:你不吃包子了?
于:去你的吧。
段子十六
郭:你不吃包子了?
于:谁吃包子阿!
郭:那会,就是一个他,一个武斌,俩笨蛋。
于:阿对,武斌是我同学。
郭:武斌,和他,俩人,不找钱阿,谁也不找钱。
于:都这样?
郭:武斌家里头生活条件比他好一点,嘴馋,嘴最馋这孩子。一上学,兜里面揣的鼓鼓囊囊的。于谦:站住,带的什么?
于:问问。
郭:我才不告诉你我带的煮鸡蛋呢。
于:这迷糊劲来了。
郭:给我吃。我不给,你猜吧。我猜?我猜对了,你能给我来一个吃吗?哼,你要能猜到我这里面是四个鸡蛋,我就给你一个吃。于谦想了想:六个?
于:没听说过,这还没猜对呢?
郭:后来人家评分都不错,就他分最低。恨得慌阿,存钱,买了一瓶硫酸,晚上准备暗害这些人。集体宿舍嘛,说相声的孩子都睡觉了,人家躺下他起来了。找一杯,倒到里头,端着:哼,我要报复你们,我好不了你们谁也好不了!这个东西喷到脸上你们就毁了,哼哼……
于:怎么给喝了!
段子十八
郭:再说一个李菁的故事吧。李菁最近喜事不断。
于:老有好事。
郭:交女朋友了。李菁性子很内向,大伙都知道。他女朋友很开放。
于:是吗?
郭:他女朋友很开放,很大气。
于:哦。
郭:那天跟李菁说:你看咱俩都认识四五天了,咱们同居吧。
于:这大气的有点过了。
郭:李菁想了想:~~那就试试吧~~。女的说:没事阿,我父母很开放。你上我家来吧,见见我父母,吃顿饭,你把我接走,我去拿东西,我拿不了,你开车把我拉回去。你明天来,头回上我们家,你买点东西啊,甭空手。~~行,你甭管了~~。转天来,奔超市,买一堆水果什么的,打超市出来把东西装到里面,打这边过来一男的:要盘吗?~~嗯?什么盘阿~~?你看看吧。一看,卡通片。心说,这么大了我能看这个吗?有没有故事片阿?~~有好的吗~~?有啊!一看就是行家!给拿出一大堆来,毛片,给他讲,这怎么回事那怎么回事。李菁脸都红了。一捉摸自己也成人了,买一大堆黄盘出来了。开车奔女朋友家,一进门脸都红了,不好意思阿!也不说话。出来进去的,女朋友还逗他:嗯,这么大个人了,还像个姑娘似的。一直到吃饭,人家父母都坐好了,女朋友坐这边,李菁低着头。
于:还那么腼腆。
郭:女的跟他开玩笑:我真不知道你是信耶稣的阿!他说了一句:~~我也不知道你爸爸是卖毛片的阿~~
于:阿,他爸爸啊!
段子十九
郭:给得多!再说一徐德亮的事吧。
于:挨盘来。
郭:说别人不合适阿。这点事,不拿各位当外人。徐德亮是张文顺的得意门生。
于:得意弟子。
郭:老头多坏阿,阿?一天到晚的,教他犯坏。这么着那么着那么着这么着,教他。
于:教他时候这都不正。
郭:教给他:阿,亮子,师傅教你啊。那会还小呢,十二三。你得学会吓唬人。
于:吓唬人?
郭:无论见着谁,你就告诉他:别瞒我,我什么都知道。我知道事情真相。你就能把人吓唬住。
于:这就能吓唬住?
郭:是吗?亮子回家了,一见他妈:我知道事情真相了!他妈脸都白了:孩子,给五十,拿着花去,别跟你爸爸说阿。
于:阿?
郭:出门,看见他爸爸:哼,我知道事情真相了!他爸爸掏出二百来:亮子,别跟你妈说阿。二百块钱拿着花。亮子乐了,阿,发家致富了。一出门,看见家门口送信的那个。一指他:哼,我知道事情真相了。送信的哭了:儿子,爸爸抱抱吧。
于:行了!
国庆节的故事
国庆节的故事曾有情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全世界都瞩目于此。
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庄严而隆重地举行。毛泽东强搜趣网
劲有力的湖南口音神圣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
本日成立了!”
此前,军委三局(我军通信机构)的通信兵们为这一天的到来,
进行了通信保障每个细节的周到准备。毛泽东雄伟苍劲的声音通过无
线电波传遍整个世界!这声音宣告一个旧社会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
来临。
接着,大典秘书长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
一位站在毛主席身后的名叫苏冶的通信兵,和所有人一样为中国
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激动,但他多了一份别人没有的紧张和压力。他
的手也因这种激动和紧张而渗出了热汗,因为毛主席将在世界人民面
前使用他和一个战友的一项技术发明:用电钮升国旗。苏冶听到大典
秘书长宣布的议程,立即上前一步,将一个遥控电钮递在毛主席手中。
毛主席神采奕奕,表情庄重地按动电钮,在天安门广场上所有人的翘
首以待中,遥控电钮顺利启动旗杆下的马达,自动将一面长460公分、
高338公分的五星红旗徐徐升向明净的天空。
随着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广场喇叭里响起了雄壮激扬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歌。无线电波首次把国歌送遍五湖四海,送上九霄云外,
送入每一个翻身作主、激动不已的中国人民心中。
此时,苏冶注意到毛主席的胸膛剧烈地起伏,一代伟人已情不自
禁。突然,毛主席发出一声赞叹:“升得好哇!”此话通过扩音器回
荡在广场。霎时,广场上一片欢腾,群情振奋。苏冶理解主席的话有
两层意思,一是感慨中华民族终于升起了自己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二
是褒奖通信兵设计的遥控升旗十分先进。心潮澎湃的苏冶已泪湿眼帘。
国歌
又清
一个有国籍的人,对本国的国歌一定不会陌生。在一些特定的场
合,听到国歌就有一种心灵的震撼,力量的涌动,精神的昂发和情感
的倾泻。
但你会一字不差地唱完国歌吗?我说,我不会,你也未必就会,
如果不是经历一次不应有的尴尬,我不会想到关于国歌的话题。
前不久,我为一家远在澳大利亚的朋友送行。朋友一家三口均系
澳大利亚籍华人,7年前朋友留学澳洲,随后妻儿举家同迁墨尔本。朋
友出国之初,他儿子仅仅降生3个月,在不到一岁、还不会说话时就已
随母亲赴国外陪读。这次朋友带七岁的儿子第一次回国探亲,却能操
一口流利的汉语,自然是其父母的刻意传授。朋友说,为了母语不至
于在儿子身上失传,他们对外说英语,家里一概说汉语,而他孩子的
中文名字,就叫小华。
小华和我玩了一会儿游戏之后,突然提出要和我一道唱歌。我问
唱什么歌,他不假思索地说:“唱国歌。”
我说:“你们澳大利亚的国歌我不会唱,中国的国歌你又不会唱,
怎么办好?”
他闪动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说:“我说的就是唱中国的国歌,国
歌是我唱得最好的一首歌。”
我颇感意外和怀疑,一个在还不会说话时就出国在外的孩子,能
唱这支融中华民族之魂、民族之气、民族之神的大歌?然而,随着童
声的响起,我不得不信。“叔叔,我们一起唱。”在小华的邀请下,
我们开始了二人小合唱。我小声地唱了三句之后,嘴里竟冒不出原本
十分熟悉的词儿来,不得不合着节拍转为哼唱那雄劲、激扬的旋律。
小华不断地将我的军:“叔叔,唱词儿,唱词儿呀!”他从头到尾唱
完了国歌,而我在旋律中偶尔掺加两句还没忘尽的歌词,却也不是错ZqeySR
了,就是混了。
我羞愧难当。
我惊异小华能把国歌唱得如此熟练而且情绪饱满。我从朋友口中
得知,在别的孩子学儿歌的时候,小华学唱的第一首歌曲就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歌》。小华在澳洲上幼儿园后,有一次,幼儿园要举行
歌唱比赛,规定曲目是3首澳大利亚儿童歌曲。小华喜欢唱歌,嗓子有
歌唱家的雏形,如唱规定的曲目获奖希望极大。但小华在父母的支持
下却一再要求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幼儿园的阿姨既惊讶又惋
惜,说唱中国国歌大家听不懂,是获不了奖的。而小华非常坚决:
“不获奖也要唱!”比赛之前,父母帮他做了认真的排练。比赛那天
父母都去了,不仅仅是去听儿子唱一首歌,而是去听儿子在异国他乡
的舞台上唱祖国的国歌。小华颇“奶油”的稚声中注入了几分刚劲,
几分明快,几分激昂,把国歌唱得既孩子气甚浓,又大人味十足。小
华尽管没有获奖,但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就连那位说唱中国国歌
听不懂的阿姨也一边鼓掌,一边大声地说:“中国男孩,OK!”我相
信,这位阿姨虽没听懂,却看懂了,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娃,从血液
到肌骨不都是“中国造”吗?“中国品牌”的人种,国歌就写在他的
脸上,刻在他的心里,流淌在他的血液之中!
服装的革命
罗会祥
50年来,中国人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是服装。
把服装的变化称作“革命”并非小题大作。从六七十年代过来的
人,大概都没有忘记,中国公民穿衣服,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50年代风行列宁装和“苏联大花布”,那是我们谦虚而虔诚地向
“老大哥”学习的标志,“老大哥”也太不仗义了,“苏联大花布”
1尺缩2寸,吃过亏上过当的老一辈人至今仍记忆犹新。我们吃了人家
的亏,还硬是不敢叫苦,我们的物质实在是太匮乏了,我们的国力实
在是太脆弱了。
60年代,“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号召一出,黄军装开始在社
会上走俏。尤其是年轻人,以穿“黄”为荣,托亲告友,弄不到军装
也要弄顶军帽戴戴。我的家乡有一位农村姑娘,订亲时非要婆家给买
一套林彪穿的那种黄呢子军装不可,她是从年画(照片)上看到的。
老公公四下里打听,哪里也买不到,最后来到武汉,见到卖衣服的店
就钻进去问,卖不卖林副主席穿的那种黄呢子衣服?营业员都笑他。
他的行动引起了民兵小分队的注意,遂把他抓起来盘查,幸亏他是三
代贫农两代要饭,才没惹出大的麻烦。到了“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
时候,社会上男女竞穿工作服。男不男,女不女,老少不分。
一个民族连穿衣服的自由都没有,还会有思想和情感的自由吗?
其实,中国人穿衣服捉襟见肘,说来说去还是因为太穷了。文革
期间,布票和粮票就等于是中国老百姓的命根子。中国与日本恢复邦
交正常化以后,从日本进口了大批化肥,那种化肥袋是尼龙布的,上
面印着“日本尿素”的字样。精于俭约的农村人发现日本化肥袋可以
做衣服,又便宜,又结实,正合贫困者的消费胃口。怎奈求大于供,
一般人很难弄到。于是,农村传开来一首顺口溜:“大干部小干部,
八毛钱买条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染黑的染蓝的,
就是没有社员的。”现在回味这首民谣,你是可笑呢?还是心酸呢?
但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百姓,能弄到一条“进口”“尿素服”,可
是打心眼里往外高兴呢!
贫困决定了中国人穿衣只能满足于遮羞,御寒尚未尽人意,哪还
谈得上美化?真正可悲的是,我们曾一度以此为荣。
国门打开以后,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被现代文明冲击得稀哩
哗啦,首当其冲的便是服装。于是占统治地位的灰、蓝、黑及“军用
黄”形成的色彩定势乱了阵脚;中山服、干部服、中式便衣溃不成军,
西装、茄克衫、牛仔服、运动衫、旗袍、T恤衫、太子裤、休闲服……
和平共处,各领风骚。
说来有点滑稽,十年动乱结束之后,最先参与“服装革命”的,
不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社会名流,而是那些无业、待业或不务正业
的毛头小伙和黄毛丫头们,他们大胆地把牛仔服、喇叭裤引入我们的
视线……80年代初我在中学当老师,我一看见班上十几个穿喇叭裤的
男女同学,气就不打一处来。忍无可忍之际,我亮出了“红牌”,把
“喇叭裤”全部赶出教室,勒令他们:不换装就禁止入校。当时,在
社会上,牛仔服、喇叭裤成了痞子的“身份证”,整个民族都不能接
受他们。然而,十几年后,我也穿上了牛仔服,感觉挺不错,味道好
极了。
告别清一色的服装,首先要告别清一色的思维。穿衣的变化,实
质上是中国人生活观念生存状态发生巨大变革的最生动体现,这难道
不是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吗?
服装革命最先从广东、福建一带沿海城市兴起,因为,改革开放
最先给那儿的人们带来了经济上的实惠,也提升了他们的精神欲求,
在满足温饱之后,他们开始追赶世界服装潮流。一个时期内,南国俊
男靓女的服饰成了中国青年竞相仿效的时尚。站在服装潮头的是少男
少女,最缤纷灿烂的是女人和儿童。年轻人穿衣不仅注意季节的变化,
而且充分展示个性,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全凭个人兴趣。中老年人也
不再满意那呆板的款式和单调的花色,买衣服挑挑拣拣,刺激得一些
服装厂家变着法子适应他们。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说法:“越老越俏”。
思想上的解放,经济上的改善,犹如两个轮子,推动社会向文明
和现代化挺进。从特定意义上说,服装新潮与否,是一个地区开放水
准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人爱美,无疑是社会的最大进步,中国人摆脱
了“左”的思想禁锢,走出贫穷的阴影,一天比一天鲜活起来,服装
色彩越丰富,社会越美好,服装款式越多样,社会越文明。再过50年,
正是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之日,你只要看看中国人的服装,就会
明白,我们的民族进步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期待着那一天早
日到来。
国庆作文
王常婷
做学生的,每年的国庆总有一篇硬性作文,两天的假期玩得很辛
苦,也玩得很痛快,可玩过之后,面对那一篇《国庆有感》、《在红
旗下长大》、《祖国万岁》……等命题作文,头就大了。这样的作文
题,从小学写到初中,从初中写到高中,甚至到大学,不仅内容大同
小异,千篇一律,而且,我敢说,大部分同学编的都是假话。我喜欢
文学,我的小笔记上有一大堆歌唱祖国的美丽辞藻和祖国明天的大段
大段的抒情性描写名句,我的每篇国庆作文中总有许多鲜花彩带、无
数的气球白鸽,而我总是骑在白鸽上翱翔四方,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
发出声声的赞叹,所以我编写的作文总是受到老师的好评。
唯有一年我的国庆作文无法成篇。那就是1997的那一年。1984年
的十月是建国35周年,改革开放以来最隆重的一次国庆,改革开放的
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天安门检阅了国庆大游行,站在缓缓行驶的敞
篷吉普车上,接受三军将士的致敬,北大学生高举的横幅“小平您好!”
格外显目。这时我才发现,直呼其名,比“书记”、“首长”,更亲
切深情。这一幕是如此深刻,以至1997年那个举国同哀的日子里,我
泪眼看不清他的遗容,脑海里闪现的是他当年的身影,耳畔萦绕的是
一声声“小平您好!”的声音。几个月后,又到了写“国庆有感”的
时候,这一年,我还真的有好多话要说,很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小
平同志的怀念,问一声“小平,您还好吗?”我好激动ZqeySR,我决心一改
用漂亮的语言写假话的“国庆作文”史,写写我内心真实的感觉、体
会,然而我写不出,说实话比编假话要艰难得多。
在一年又一年的欢庆声中,我悄悄长大了,从课桌走上讲台,当
上了中学语文老师。工作后的第一个国庆,我就帮助孩子们实现了我
自己当学生时的梦想,不硬性布置国庆命题作文,写什么也由他们自
己决定。我只告诉他们,写作文不要假大空,不要说大人话,不要重
复大人的感情。而我所要做的,是教会他们怎么去爱自己的祖国,怎
样去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于是在国庆前夕,我让学生们带上扫把
铁锹,到公园里、大路边,到最肮脏的地方去打扫卫生,让清洁工人
放上一天假。这是一次很平常的班级活动,但平常的活动,帮助孩子
们了解了清洁工人劳动的意义,沟通了他们和清洁工人之间的感情。
国庆过后,班上的学生主动交来了作文,我问:“我没有布置国庆作
文,你们怎么都写了呢?”学生说:“我们有话想说,就写了,不写
出来,憋着难受。”他们的作文,有的深刻些,有的平淡些,有的善
于表达,有的还不能很好地表达,但流露出来的对人与人的爱,以及
对祖国的爱,感情是真实的。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534714.html?si=10
有什么关于国庆的故事~笑话也行
我要办国庆小报~我准备写国庆节故事会~但我不知道什么关于国庆节的故事。请大家告诉偶一下。 请大家多多帮忙 谢谢大家 !!!!!!! !!!!!!! →升第一面国旗的故事
曾有情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全世界都瞩目于此。
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庄严而隆重地举行。毛泽东强
劲有力的湖南口音神圣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
本日成立了!”
此前,军委三局(我军通信机构)的通信兵们为这一天的到来,
进行了通信保障每个细节的周到准备。毛泽东雄伟苍劲的声音通过无
线电波传遍整个世界!这声音宣告一个旧社会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
来临。
接着,大典秘书长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
一位站在毛主席身后的名叫苏冶的通信兵,和所有人一样为中国
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激动,但他多了一份别人没有的紧张和压力。他
的手也因这种激动和紧张而渗出了热汗,因为毛主席将在世界人民面
前使用他和一个战友的一项技术发明:用电钮升国旗。苏冶听到大典
秘书长宣布的议程,立即上前一步,将一个遥控电钮递在毛主席手中。
毛主席神采奕奕,表情庄重地按动电钮,在天安门广场上所有人的翘
首以待中,遥控电钮顺利启动旗杆下的马达,自动将一面长460公分、
高338公分的五星红旗徐徐升向明净的天空。
随着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广场喇叭里响起了雄壮激扬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歌。无线电波首次把国歌送遍五湖四海,送上九霄云外,
送入每一个翻身作主、激动不已的中国人民心中。
此时,苏冶注意到毛主席的胸膛剧烈地起伏,一代伟人已情不自
禁。突然,毛主席发出一声赞叹:“升得好哇!”此话通过扩音器回
荡在广场。霎时,广场上一片欢腾,群情振奋。苏冶理解主席的话有
两层意思,一是感慨中华民族终于升起了自己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二
是褒奖通信兵设计的遥控升旗十分先进。心潮澎湃的苏冶已泪湿眼帘。
国歌
又清
一个有国籍的人,对本国的国歌一定不会陌生。在一些特定的场
合,听到国歌就有一种心灵的震撼,力量的涌动,精神的昂发和情感
的倾泻。
但你会一字不差地唱完国歌吗?我说,我不会,你也未必就会,
如果不是经历一次不应有的尴尬,我不会想到关于国歌的话题。
前不久,我为一家远在澳大利亚的朋友送行。朋友一家三口均系
澳大利亚籍华人,7年前朋友留学澳洲,随后妻儿举家同迁墨尔本。朋
友出国之初,他儿子仅仅降生3个月,在不到一岁、还不会说话时就已
随母亲赴国外陪读。这次朋友带七岁的儿子第一次回国探亲,却能操
一口流利的汉语,自然是其父母的刻意传授。朋友说,为了母语不至
于在儿子身上失传,他们对外说英语,家里一概说汉语,而他孩子的
中文名字,就叫小华。
小华和我玩了一会儿游戏之后,突然提出要和我一道唱歌。我问
唱什么歌,他不假思索地说:“唱国歌。”
我说:“你们澳大利亚的国歌我不会唱,中国的国歌你又不会唱,
怎么办好?”
他闪动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说:“我说的就是唱中国的国歌,国
歌是我唱得最好的一首歌。”
我颇感意外和怀疑,一个在还不会说话时就出国在外的孩子,能
唱这支融中华民族之魂、民族之气、民族之神的大歌?然而,随着童
声的响起,我不得不信。“叔叔,我们一起唱。”在小华的邀请下,
我们开始了二人小合唱。我小声地唱了三句之后,嘴里竟冒不出原本
十分熟悉的词儿来,不得不合着节拍转为哼唱那雄劲、激扬的旋律。
小华不断地将我的军:“叔叔,唱词儿,唱词儿呀!”他从头到尾唱
完了国歌,而我在旋律中偶尔掺加两句还没忘尽的歌词,却也不是错
了,就是混了。
我羞愧难当。
我惊异小华能把国歌唱得如此熟练而且情绪饱满。我从朋友口中
得知,在别的孩子学儿歌的时候,小华学唱的第一首歌曲就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歌》。小华在澳洲上幼儿园后,有一次,幼儿园要举行
歌唱比赛,规定曲目是3首澳大利亚儿童歌曲。小华喜欢唱歌,嗓子有
歌唱家的雏形,如唱规定的曲目获奖希望极大。但小华在父母的支持
下却一再要求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幼儿园的阿姨既惊讶又惋
惜,说唱中国国歌大家听不懂,是获不了奖的。而小华非常坚决:
“不获奖也要唱!”比赛之前,父母帮他做了认真的排练。比赛那天
父母都去了,不仅仅是去听儿子唱一首歌,而是去听儿子在异国他乡
的舞台上唱祖国的国歌。小华颇“奶油”的稚声中注入了几分刚劲,
几分明快,几分激昂,把国歌唱得既孩子气甚浓,又大人味十足。小
华尽管没有获奖,但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就连那位说唱中国国歌
听不懂的阿姨也一边鼓掌,一边大声地说:“中国男孩,OK!”我相
信,这位阿姨虽没听懂,却看懂了,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娃,从血液
到肌骨不都是“中国造”吗?“中国品牌”的人种,国歌就写在他的
脸上,刻在他的心里,流淌在他的血液之中!
服装的革命
罗会祥
50年来,中国人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是服装。
把服装的变化称作“革命”并非小题大作。从六七十年代过来的
人,大概都没有忘记,中国公民穿衣服,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50年代风行列宁装和“苏联大花布”,那是我们谦虚而虔诚地向
“老大哥”学习的标志,“老大哥”也太不仗义了,“苏联大花布”
1尺缩2寸,吃过亏上过当的老一辈人至今仍记忆犹新。我们吃了人家
的亏,还硬是不敢叫苦,我们的物质实在是太匮乏了,我们的国力实
在是太脆弱了。
60年代,“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号召一出,黄军装开始在社
会上走俏。尤其是年轻人,以穿“黄”为荣,托亲告友,弄不到军装
也要弄顶军帽戴戴。我的家乡有一位农村姑娘,订亲时非要婆家给买
一套林彪穿的那种黄呢子军装不可,她是从年画(照片)上看到的。
老公公四下里打听,哪里也买不到,最后来到武汉,见到卖衣服的店
就钻进去问,卖不卖林副主席穿的那种黄呢子衣服?营业员都笑他。
他的行动引起了民兵小分队的注意,遂把他抓起来盘查,幸亏他是三
代贫农两代要饭,才没惹出大的麻烦。到了“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
时候,社会上男女竞穿工作服。男不男,女不女,老少不分。
一个民族连穿衣服的自由都没有,还会有思想和情感的自由吗?
其实,中国人穿衣服捉襟见肘,说来说去还是因为太穷了。文革
期间,布票和粮票就等于是中国老百姓的命根子。中国与日本恢复邦
交正常化以后,从日本进口了大批化肥,那种化肥袋是尼龙布的,上
面印着“日本尿素”的字样。精于俭约的农村人发现日本化肥袋可以
做衣服,又便宜,又结实,正合贫困者的消费胃口。怎奈求大于供,
一般人很难弄到。于是,农村传开来一首顺口溜:“大干部小干部,
八毛钱买条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染黑的染蓝的,
就是没有社员的。”现在回味这首民谣,你是可笑呢?还是心酸呢?
但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百姓,能弄到一条“进口”“尿素服”,可
是打心眼里往外高兴呢!
贫困决定了中国人穿衣只能满足于遮羞,御寒尚未尽人意,哪还
谈得上美化?真正可悲的是,我们曾一度以此为荣。
国门打开以后,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被现代文明冲击得稀哩
哗啦,首当其冲的便是服装。于是占统治地位的灰、蓝、黑及“军用
黄”形成的色彩定势乱了阵脚;中山服、干部服、中式便衣溃不成军,
西装、茄克衫、牛仔服、运动衫、旗袍、T恤衫、太子裤、休闲服……
和平共处,各领风骚。
说来有点滑稽,十年动乱结束之后,最先参与“服装革命”的,
不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社会名流,而是那些无业、待业或不务正业
的毛头小伙和黄毛丫头们,他们大胆地把牛仔服、喇叭裤引入我们的
视线……80年代初我在中学当老师,我一看见班上十几个穿喇叭裤的
男女同学,气就不打一处来。忍无可忍之际,我亮出了“红牌”,把
“喇叭裤”全部赶出教室,勒令他们:不换装就禁止入校。当时,在
社会上,牛仔服、喇叭裤成了痞子的“身份证”,整个民族都不能接
受他们。然而,十几年后,我也穿上了牛仔服,感觉挺不错,味道好
极了。
告别清一色的服装,首先要告别清一色的思维。穿衣的变化,实
质上是中国人生活观念生存状态发生巨大变革的最生动体现,这难道
不是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吗?
服装革命最先从广东、福建一带沿海城市兴起,因为,改革开放
最先给那儿的人们带来了经济上的实惠,也提升了他们的精神欲求,
在满足温饱之后,他们开始追赶世界服装潮流。一个时期内,南国俊
男靓女的服饰成了中国青年竞相仿效的时尚。站在服装潮头的是少男
少女,最缤纷灿烂的是女人和儿童。年轻人穿衣不仅注意季节的变化,
而且充分展示个性,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全凭个人兴趣。中老年人也
不再满意那呆板的款式和单调的花色,买衣服挑挑拣拣,刺激得一些
服装厂家变着法子适应他们。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说法:“越老越俏”。
思想上的解放,经济上的改善,犹如两个轮子,推动社会向文明
和现代化挺进。从特定意义上说,服装新潮与否,是一个地区开放水
准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人爱美,无疑是社会的最大进步,中国人摆脱
了“左”的思想禁锢,走出贫穷的阴影,一天比一天鲜活起来,服装
色彩越丰富,社会越美好,服装款式越多样,社会越文明。再过50年,
正是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之日,你只要看看中国人的服装,就会
明白,我们的民族进步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期待着那一天早
日到来。
国庆作文
王常婷
做学生的,每年的国庆总有一篇硬性作文,两天的假期玩得很辛
苦,也玩得很痛快,可玩过之后,面对那一篇《国庆有感》、《在红
旗下长大》、《祖国万岁》……等命题作文,头就大了。这样的作文
题,从小学写到初中,从初中写到高中,甚至到大学,不仅内容大同
小异,千篇一律,而且,我敢说,大部分同学编的都是假话。我喜欢
文学,我的小笔记上有一大堆歌唱祖国的美丽辞藻和祖国明天的大段
大段的抒情性描写名句,我的每篇国庆作文中总有许多鲜花彩带、无
数的气球白鸽,而我总是骑在白鸽上翱翔四方,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
发出声声的赞叹,所以我编写的作文总是受到老师的好评。
唯有一年我的国庆作文无法成篇。那就是1997的那一年。1984年
的十月是建国35周年,改革开放以来最隆重的一次国庆,改革开放的
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天安门检阅了国庆大游行,站在缓缓行驶的敞
篷吉普车上,接受三军将士的致敬,北大学生高举的横幅“小平您好!”
格外显目。这时我才发现,直呼其名,比“书记”、“首长”,更亲
切深情。这一幕是如此深刻,以至1997年那个举国同哀的日子里,我
泪眼看不清他的遗容,脑海里闪现的是他当年的身影,耳畔萦绕的是
一声声“小平您好!”的声音。几个月后,又到了写“国庆有感”的
时候,这一年,我还真的有好多话要说,很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小
平同志的怀念,问一声“小平,您还好吗?”我好激动,我决心一改
用漂亮的语言写假话的“国庆作文”史,写写我内心真实的感觉、体
会,然而我写不出,说实话比编假话要艰难得多。
在一年又一年的欢庆声中,我悄悄长大了,从课桌走上讲台,当
上了中学语文老师。工作后的第一个国庆,我就帮助孩子们实现了我
自己当学生时的梦想,不硬性布置国庆命题作文,写什么也由他们自
己决定。我只告诉他们,写作文不要假大空,不要说大人话,不要重
复大人的感情。而我所要做的,是教会他们怎么去爱自己的祖国,怎
样去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于是在国庆前夕,我让学生们带上扫把
铁锹,到公园里、大路边,到最肮脏的地方去打扫卫生,让清洁工人
放上一天假。这是一次很平常的班级活动,但平常的活动,帮助孩子
们了解了清洁工人劳动的意义,沟通了他们和清洁工人之间的感情。
国庆过后,班上的学生主动交来了作文,我问:“我没有布置国庆作
文,你们怎么都写了呢?”学生说:“我们有话想说,就写了,不写
出来,憋着难受。”他们的作文,有的深刻些,有的平淡些,有的善
于表达,有的还不能很好地表达,但流露出来的对人与人的爱,以及
对祖国的爱,感情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