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意思后一句(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什么意思)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意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意思是人心变化莫测,道心中正入微。出自于《尚书·虞书·大禹谟》。下一句为“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意思后一句(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什么意思)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意思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意思是人心变化莫测,道心中正入微。出自于《尚书虞书大禹谟》。下一句为“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译文:
人心变化莫测,道心中正入微;惟精惟一是道心的心法,我们要真诚的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不改变、不变换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最后使人心与道心和合,执中而行。
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位置传给舜以及舜把位置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什么意思

前面一句是说“所有人的内心都是险恶的”
后面一句是说“所有事情都有其深刻的不为人所察的细节”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哪里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一人心惟危
“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李□先生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
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的表白很能使人联想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AZJJYsI算是一种对“人心之危”的理解吧.
再者,汉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说.《诗经小□》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
二道心惟微
“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程颐亦有类似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道心之微妙,也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 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道心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
《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
对于“道心惟微”的体验,李□先生还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身体轻松,浑是虚灵.秦镜朗月,不足以喻其明;江汉秋阳,不足以拟其皓.行且微尘六合,瞬息千古.区区语言文字,曾何足云.即有时不得不言,或见之语言文字,则流于既溢,发于自然;不烦苦思,不费安排,言言天机,字字性灵,融透爽快,人已咸惬矣.”(《二曲集》中华书局 1993年版:第145页)以心观心,心性统一,犹如无极而太极,阴阳乾坤之变化,也便是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意境与内涵了.
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十六字心传”,实际是儒学之精髓所在,《中庸》之核心与纲领.子程子有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此乃对十六宇心传之“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精辟注解,由此演变出《中庸》之孔门儒学传授心法.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诚然,率性必为率天地自然之性,也即“惟精惟一’’的写照.陆九渊注解这“十六字心传”的时候,也强调了心性的统一,而不是偏执于二心之区分:“心一也,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AZJJYsI版:396页)王阳明回答其学生关于“惟精惟一”的提问的时候,曾回答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页)
于是,《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便为“允执厥中”,便是要把握这独一无二之真心,体悟这天人合一的境界.诚如《中庸》之描述:“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易经复卦》之一阳,亦有惟精惟一之意象.李光地对此曾有案语:“天地之心”,在人则为道心也.道心甚微,故曰“《复》,小而辨于物.”惟精以察之,惟一以守之,则道心流行,而微者著矣.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是其精也.“知之未尝复行”,是其一也.“惟精惟一者,所以执中而已矣.”《复卦》六爻之中,三则“频复”而“厉”者,所谓人心危而难安也.四之“中行”而“独”者.所谓道心微而难著也.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李光地断言:“尧舜相传之心学,皆于《复》卦见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当代的心理学就人本身的心理现象区分出意识和潜意识,以及自我(Ego)与自性(Self).意识以及意识性的自我,正如这十六字心传中所描述的人心之惟危;而潜意识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内睿,涉及到本性自然的“原型”,接近于道心之惟微.
“恕”之惟精惟一
《论语里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惟.”子出.门人问:“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搜趣网已矣.”《论语 卫灵公》中亦有类似的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若是一个“恕”字可以贯穿整个儒学之教义,可见其意义之非凡.恕字中包含着“如同一心”的意蕴,在此可从这个“恕”字领略孔子儒学之心的传统.
王弼曾经这样来解释儒道之忠恕:“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电.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惟恕也.”(王弼《周易注》)看汉字“恕”的构成,乃包含了“如心”之寓意;如同一心,如同本心.正所谓“惟精惟一”、“天人合一”.孔子所表达的“恕”,实乃十六字心传”的精义.
孔子所强调的恕字内涵体现了尧舜禹十六字心传的传承.以“十六字心传”为背景,我们便能理解孔子为什么强调“吾道一以贯之”,“恕”之一言可以终身而行之.因为其中包含着文化的精髓,传递着文明的精神.恕之如同一心,同时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规范与准则以及身心与心性的统一与和谐.
《说文解字》中把“恕”注为仁,孟子也曾明析“万物皆备AZJJYsI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而仁字包含着为亲情,为亲人,为爱人.《韩非子解老》中注为“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孔子答子贡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表达仁之爱人搜趣网的内涵.因而,汉语中的恕人便为仁爱之心;恕直为宽仁正直.
《中庸章句》中指出:“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其中,朱熹对于“忠恕”的注解颇具有心理分析的意味:“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四书集注中庸章句》)恕也曾被发挥为忖度,古书常把以心度物,或以己度人谓之恕;《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论断.但忠恕之恕为将心比心,以诚心而待人,如同《诗经小雅》中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孟子曾经断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告子上》)、进而发挥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大学》之精义,“格”、“致”、“诚”、 “修”,要在一心;《中庸》之关键在于戒慎恐惧,在于“率性”、“尽性”,皆需用心.于是,仍是一个“心”,传递着儒家的精神,维系着儒学的根基.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精确意思

很精确的..别弄错的忽悠人.谢谢了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一人心惟危
“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李□先生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
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的表白很能使人联想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对“人心之危”的理解吧。
再者,汉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说。《诗经小□》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
二道心惟微
“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程颐亦有类似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道心之微妙,也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 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道心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
《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
对于“道心惟微”的体验,李□先生还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身体轻松,浑是虚灵。秦镜朗月,不足以喻其明;江汉秋阳,不足以拟其皓。行且微尘六合,瞬息千古.区区语言文字,曾何足云。即有时不得不言,或见之语言文字,则流于既溢,发于自然;不烦苦思,不费安排,言言天机,字字性灵,融透爽快,人已咸惬矣。”(《二曲集》中华书局 1993年版:第145页)以心观心,心性统一,犹如无极而太极,阴阳乾坤之变化,也便是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意境与内涵了。
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十六字心传”,实际是儒学之精髓所在,《中庸》之核心与纲领。子程子有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此乃对十六宇心传之“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精辟注解,由此演变出《中庸》之孔门儒学传授心法。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诚然,率性必为率天地自然之性,也即“惟精惟一’’的写照。陆九渊注解这“十六字心传”的时候,也强调了心性的统一,而不是偏执于二心之区分:“心一也,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396页)王阳明回答其学生关于“惟精惟一”的提问的时候,曾回答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页)
于是,《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便为“允执厥中”,便是要把握这独一无二之真心,体悟这天人合一的境界。诚如《中庸》之描述:“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易经复卦》之一阳,亦有惟精惟一之意象。李光地对此曾有案语:“天地之心”,在人则为道心也。道心甚微,故曰“《复》,小而辨于物。”惟精以察之,惟一以守之,则道心流行,而微者著矣。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是其精也。“知之未尝复行”,是其一也。“惟精惟一者,所以执中而已矣。”《复卦》六爻之中,三则“频复”而“厉”者,所谓人心危而难安也。四之“中行”而“独”者。所谓道心微而难著也。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李光地断言:“尧舜相传之心学,皆于《复》卦见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当代的心理学就人本身的心理现象区分出意识和潜意识,以及自我(Ego)与自性(Self)。意识以及意识性的自我,正如这十六字心传中所描述的人心之惟危;而潜意识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内睿,涉及到本性自然的“原型”,接近于道心之惟微。
“恕”之惟精惟一
《论语里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惟。”子出。门人问:“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 卫灵公》中亦有类似的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若是一个“恕”字可以贯穿整个儒学之教义,可见其意义之非凡。恕字中包含着“如同一心”的意蕴,在此可从这个“恕”字领略孔子儒学之心的传统。
王弼曾经这样来解释儒道之忠恕:“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电。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惟恕也。”(王弼《周易注》)看汉字“恕”的构成,乃包含了“如心”之寓意;如同一心,如同本心。正所谓“惟精惟一”、“天人合一”。孔子所表达的“恕”,实乃十六字心传”的精义。
孔子所强调的恕字内涵体现了尧舜禹十六字心传的传承。以“十六字心传”为背景,我们便能理解孔子为什么强调“吾道一以贯之”,“恕”之一言可以终身而行之。因为其中包含着文化的精髓,传递着文明的精神。恕之如同一心,同时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规范与准则以及身心与心性的统一与和谐。
《说文解字》中把“恕”注为仁,孟子也曾明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而仁字包含着为亲情,为亲人,为爱人。《韩非子解老》中注为“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孔子答子贡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表达仁之爱人的内涵。因而,汉语中的恕人便为仁爱之心;恕直为宽仁正直。
《中庸章句》中指出:“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其中,朱熹对于“忠恕”的注解颇具有心理分析的意味:“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四书集注中庸章句》)恕也曾被发挥为忖度,古书常把以心度物,或以己度人谓之恕;《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论断。但忠恕之恕为将心比心,以诚心而待人,如同《诗经小雅》中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孟子曾经断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告子上》)、进而发挥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大学》之精义,“格”、“致”、“诚”、 “修”,要在一心;《中庸》之关键在于戒慎恐惧,在于“率性”、“尽性”,皆需用心。于是,仍是一个“心”,传递着儒家的精神,维系着儒学的根基。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却微妙难明。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

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这是中华十六字心决。含有所有中国治国世间法和修行出世间法得总纲。是说给悟道的人听的,助其护国安民,和修已成道。历史上很多圣贤君主和名人,是悟道修行之人。所以能人天感应,国泰民安。同时帮助有根性的善良人悟道成道。和打磨出治国安邦之才利益天下。

悟道的人,才可以真正修道,然后可以洞察天下众生心,惟能使人心安定,不出现危难的后果。第一句就涵盖无穷治天下妙法,不是几句话能全部一一阐述。唯有悟道之人。才可真正开始修道。微一字真空妙有。非文字强行解释一相。

惟精惟一中精一字,都是证得无为法的修行人才可以用好,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区别。是世间法把控的程度。一这个字,道德经里有阐述道生一,指的就是这个一,修行自己真心本性回归方面的。允执厥中是具体指导世间治天下和修行自己的具体方法。

也是悟道后修证无为法的人,才可以学习和修证。慢慢学习运用。



原文出处

出自于《尚书虞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引申分析

《荀子解蔽篇》(第二十一)亦有:“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鬒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