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从何而来?
为什么会叫诗歌?而不直接叫诗?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人类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平达和古罗马的卡图鲁斯、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寿比南//www.souquanme.com山?从何而来???
这个词从何而来,有什么含义?把“南山”与“寿”联系起来,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天保》,
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是:“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恒(音更geng):粗绳索,此指月弦。骞:亏,损。这几句诗译成白话诗大意是:犹如上弦的月,好比初升的日。恰似南山之寿,不会崩坍陷落。犹如松柏枝叶长茂盛。青青相继,永不衰落。
《诗经》是先秦文学作品,产生于周代。“雅”是“正乐”,即
周王城乐,或王城附近的乐。“雅”是相对于“风’’(地方乐)而言的。周武王建都镐(今陕西长安),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小雅》中的这首《天保》,反映的应是陕西或者河南…一带的事情。诗中的南山,若是泛指,应为秦岭山区。若是实指,有人说是终南山。“寿比南山”成为后人的祝寿词,源出于此。
各地称南山的山很多。南是方位,居地南边的山都可称南山。如
庐山在陶渊明的诗中就称“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居于庐山北麓。当然,鲁地的先人可以借用“寿比南山’包装自己,琼地的今,人也可以借用“寿比南山”包装自己。但作为历史文化知识,游人应该明白,借用毕竟是借用,并非源头,不是“由来”。
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是:“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恒(音更geng):粗绳索,此指月弦。骞:亏,损。这几句诗译成白话诗大意是:犹如上弦的月,好比初升的日。恰似南山之寿,不会崩坍陷落。犹如松柏枝叶长茂盛。青青相继,永不衰落。
《诗经》是先秦文学作品,产生于周代。“雅”是“正乐”,即
周王城乐,或王城附近的乐。“雅”是相对于“风’’(地方乐)而言的。周武王建都镐(今陕西长安),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小雅》中的这首《天保》,反映的应是陕西或者河南…一带的事情。诗中的南山,若是泛指,应为秦岭山区。若是实指,有人说是终南山。“寿比南山”成为后人的祝寿词,源出于此。
各地称南山的山很多。南是方位,居地南边的山都可称南山。如
庐山在陶渊明的诗中就称“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居于庐山北麓。当然,鲁地的先人可以借用“寿比南山’包装自己,琼地的今,人也可以借用“寿比南山”包装自己。但作为历史文化知识,游人应该明白,借用毕竟是借用,并非源头,不是“由来”。
诗 不知从何而来,是何意 谁著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值几许? 人生如梦,终有醒时, 梦醒时分,何时了之?<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诗的来历
一、诗的起源
中国素有诗的国度之称,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更是因为诗人和作品流派林立、数量众多,而且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向占有特别和显著的地位。
中国诗歌源于先秦,历经汉魏南北朝直至隋唐,诗歌乃步入盛世。唐之后,诗歌在中国文坛的地位逐渐衰落。启功先生曾云: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讲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简而言之:唐朝之前是中国诗歌的发韧期,自然天籁,朴拙浑成;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期,直抒胸臆,而又各具面目;宋朝是中国诗歌的转型期,思辨机趣,融情入理;宋朝之后则是中国诗歌的滥觞期,流派繁多,然而缺乏原创。
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是先秦时期的乡野民歌,隶属于通俗文学。孔子择其删减成文,乃有《诗经》。先秦以后,出现了专门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无论是“建安风骨”还是“汉魏乐府”,都将这一个雅字发挥得淋漓尽致。及至后来的唐诗更是将中国传统诗歌推向雅文学的顶峰。我们不妨以此为线索,以雅俗为视角从社会文化史发展中撷取若干片断,来回顾一下中国传统诗歌发展的兴衰及其内在的缘由。
先秦诗歌除了代表现实主义的《诗经》之外,尚有另一代表浪漫主义的骚赋之体。屈原、宋玉是其代表作家,而《离骚》更是其中佳作。
二、诗的兴起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乐府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在诗歌历史上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汉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汉(末)魏六朝在政治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和黑暗时期,但在思想文化艺术史上却非常重要,其影响之深远,直达现今。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说起汉魏诗学,我们不得不提起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是三曹父子兄弟以及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暘等。这些人被称为“建安七子”。后人称这一时期是“结束汉响,振发魏音”,它标志着汉代文学风格样式的结束,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唐代李白有诗赞扬“蓬莱文章建安骨。中国自孔子以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文学崇尚理性,以说理,叙事为主,所以有“诗言志”、“文以载道”的说法,成为传统。但三国时期却出现搜趣网了“缘情”的主张,与“言志”并提。“缘情”大体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抒情。象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等等,就是这样的诗歌。
汉魏诗学除了建安诗体外,还有一继承了《诗 国风》“民间自然性情之响”的诗歌体裁,即“汉魏乐府”。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汉乐府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例如格调自由,情感真切的《古歌》;坦露女子对爱情的忠贞誓言的《上邪》;形式齐整,言词优美隽永的《迢迢牵牛星》;以及故事曲折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言语明快简洁的叙事类民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受汉乐府的影响,汉魏诗学经历了由叙事向抒情,又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转折。列如传承至今的《古诗十九首》即是出自汉代文人之手。而建安文学的创作,则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
此外,诗歌从四字一句的“四言诗”发展到今天仍然很通行的五字或七字一句的“五言”、“七言”诗体,也是在汉魏之际确立的。一般认为,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四言诗是前代诗歌的“压卷之作”,也就是说四言诗中最后出现,却又是最好的作品,而曹丕《燕歌行》的灵活自由的七言诗,则为后来的七言律诗开创了一个新时期。
魏晋时期,其诗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魏晋风度”。它包含有“狂饮”、“放诞”等狂放的行为,有“清谈”、“隐逸”、“拟古”一类奇特的风气,也有儒、道、佛混杂的思想。在题材上,汉魏六朝的诗歌除了“缘情”之外,又产生了“山水”、“田园”和“玄言”等不同诗派;在诗风上,则出现了自然清新,明白晓畅的主流;在形式上,则共同趋于五七言的整齐,进而形成了完整严密的格律。
三、盛唐诗风
如果把中国诗歌流变的历史,譬作九曲黄河,那么究其源始,犹如雪水消融,点点滴滴,接下来则如轻溪泻地,随意流转,灵动自如,终于在汉魏六朝间进入了一个汇湾,吸纳他源,积蓄能量,汗漫浩荡。直至隋唐则突然变化为飞瀑万卷,声势浩大,奔腾不息,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对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怎么估价都不算过分的。鲁迅答杨霁云函锐:“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甘而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约300年中搜趣网,流传下来的诗歌就将近5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的1600多年留下的诗篇多出2倍多。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最高,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令后世诗人豪士可望而不可及。这是中国诗歌的宝藏,也是中国诗歌的丰碑!
陈子昂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骨与兴寄两大主张。陈子昂的诗歌鲜明的表现了他的理论,无论是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都是如此。形式上都是五言古诗,内容表现是多方面,十分丰富的。 陈子昂所追求的是风骨,与他大致同时的张若虚,却在创作中追求明丽纯美。他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达到了纯美的极至。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总结《春江花月夜》说:“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盛唐之后,国力由盛而衰,而诗歌的格调也身受其影响。如冷落寂寞的大历诗风。此后,诗人们着力于创新,创作出大量极富新意的各体诗歌。尤以韩孟诗派为盛,其代表人物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古今之穷”的韩愈等。韩愈致力于诗歌创新,主张“不平则鸣”。陈寅格先生称其诗“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二者虽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步入晚唐,社会衰败,政治黑暗。诗坛又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诗人。如杜牧,贾搜趣网岛,隐士诗等。而晚唐诗歌的集大成者乃属李商隐。李诗艳而不靡、凄美浑融、情调幽美、意象朦胧,最为杰出的则是其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唐诗是唐人的是一种生存和竞争方式,也是唐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状物言情,或者表达曲折微妙的情绪,索性直接以诗为言,信手拈来。研究唐诗兴盛之由的著作如林,但除了从经济政治立说的“反映论”外,我们似更应该注意文化的因由。我们谈“唐诗”,不应该离开“唐风”。
四、诗的低谷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经历了盛唐之后宋元明清的诗歌的最贴切的写照。随着诗歌在唐代达到鼎盛之后,诗歌在文坛中的地位逐渐衰落,本来桀傲不驯的诗歌洪流,在此之后一变而为一副循规蹈矩,安详驯顺的模样了。
经历了隋唐盛世,封建社会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中逐渐发展到了顶峰。直至两宋,封建经济更加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此外,宋王朝优待士大夫,官员俸禄优厚,宫廷和官僚阶层生活奢华,一般市民也崇尚奢靡风气。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崇尚宫正典雅的诗已不能满足民众的歌舞娱乐,而一种比诗风格更通俗、形式更自由的文学样式“词”在两宋迅速兴起,从而奠定了文学史上唐诗之外的又一美学贩式。从此,诗在文坛中不再一家独大。
宋代诗人可以从唐诗者座高峰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但这座山峰也给了宋人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然而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面对来势汹涌的宋词,宋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以冷淡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深于思辩,题材和风格倾向于议论。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有欧阳修,他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欧阳修之后,王安石自成一家,他以含蓄深沉、丰神远韵的风格宣告向唐诗的复归。北宋诗人苏轼以“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刚柔并济的诗风堪称北宋诗坛第一大家。在此之后,堪称大家的惟有爱国诗人陆游。爱国的主题是陆诗的主要思想倾向。陆游的爱国诗篇激人向上,影响深远;其描写山水景物书斋生活的诗篇也生动细腻、清新优美。明末袁宗道赞陆诗“模写事情俱透脱,品题花鸟亦清奇”。
元朝建立后,面对民族压迫和文化的大融合,使得元代文坛多姿多彩。然而科举考试失利的大批文人或隐逸泉林或流连市井,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涌向勾栏瓦肆,通俗的戏曲以及话本小说逐渐兴盛,诗歌的地位从此一落千丈 。
元杂剧的发展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杂剧的兴盛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康进之等。他们的作品都有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语言本色、雅俗共赏的特点。成就最高的是关汉卿,《窦娥冤》是他最优秀的作品。王实甫的《西厢记》也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此外,马致远写昭君出塞故事的《汉宫秋》、白朴写唐明皇、杨贵妃故事的《梧桐雨》等也都是传世佳作。
后期是元杂剧的衰落期,不仅作家数量减少,而且思想性、艺术性也较前期逊色。后期作家追求辞藻工丽,失去了前期杂剧语言的本色美。此时期最优秀的剧作是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明清之际,文人的地位虽然有所提升,但朝廷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格控制了文人的思想。文学形式上涌现出了新的内容,文人的审美趣味发生转变,文学hUhLFNT逐渐商业化,俗文学取代了雅文学的地位全面发展,诗歌更是可怜的变成了通俗小说中的文才的点缀。
明清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尤其是白话长篇小说。明清长篇小说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六大白话小说为代表。明清小说除了将前代已有的文言传奇体和笔记体发扬光大外,又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创制了章回小说和拟话本(文人模拟话本所创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这两种白话小说的文体同传奇体、笔记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国文言、白话两大小说系统的四种主要体制,显示出我国古代小说在文体上的多姿多彩。
五、不尽诗流
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迅速崛起的白话文。同时,自由体诗歌重新活跃在新世纪文坛。然而,传统诗歌并没有彻底地退出文学舞台。不仅深研传统文化的人士如陈寅恪、胡适、马一浮、熊十力、钱钟书等继续吟咏,一些新文学的闯将如鲁迅等也偏爱传统格律的诗歌。毛泽东同志更是这一时期传统诗学的集大成者。
在此之后,面对西方文学流派的不断冲击,传统诗学乃至中国古典雅文学逐渐的在现代文坛中彻底的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现代诗应运而出,并一直毡房着新的光彩。但是传统诗学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可抛弃的部分,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诗学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文学课题。
中国素有诗的国度之称,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更是因为诗人和作品流派林立、数量众多,而且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向占有特别和显著的地位。
中国诗歌源于先秦,历经汉魏南北朝直至隋唐,诗歌乃步入盛世。唐之后,诗歌在中国文坛的地位逐渐衰落。启功先生曾云: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讲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简而言之:唐朝之前是中国诗歌的发韧期,自然天籁,朴拙浑成;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期,直抒胸臆,而又各具面目;宋朝是中国诗歌的转型期,思辨机趣,融情入理;宋朝之后则是中国诗歌的滥觞期,流派繁多,然而缺乏原创。
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是先秦时期的乡野民歌,隶属于通俗文学。孔子择其删减成文,乃有《诗经》。先秦以后,出现了专门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无论是“建安风骨”还是“汉魏乐府”,都将这一个雅字发挥得淋漓尽致。及至后来的唐诗更是将中国传统诗歌推向雅文学的顶峰。我们不妨以此为线索,以雅俗为视角从社会文化史发展中撷取若干片断,来回顾一下中国传统诗歌发展的兴衰及其内在的缘由。
先秦诗歌除了代表现实主义的《诗经》之外,尚有另一代表浪漫主义的骚赋之体。屈原、宋玉是其代表作家,而《离骚》更是其中佳作。
二、诗的兴起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乐府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在诗歌历史上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汉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汉(末)魏六朝在政治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和黑暗时期,但在思想文化艺术史上却非常重要,其影响之深远,直达现今。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说起汉魏诗学,我们不得不提起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是三曹父子兄弟以及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暘等。这些人被称为“建安七子”。后人称这一时期是“结束汉响,振发魏音”,它标志着汉代文学风格样式的结束,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唐代李白有诗赞扬“蓬莱文章建安骨。中国自孔子以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文学崇尚理性,以说理,叙事为主,所以有“诗言志”、“文以载道”的说法,成为传统。但三国时期却出现搜趣网了“缘情”的主张,与“言志”并提。“缘情”大体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抒情。象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等等,就是这样的诗歌。
汉魏诗学除了建安诗体外,还有一继承了《诗 国风》“民间自然性情之响”的诗歌体裁,即“汉魏乐府”。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汉乐府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例如格调自由,情感真切的《古歌》;坦露女子对爱情的忠贞誓言的《上邪》;形式齐整,言词优美隽永的《迢迢牵牛星》;以及故事曲折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言语明快简洁的叙事类民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受汉乐府的影响,汉魏诗学经历了由叙事向抒情,又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转折。列如传承至今的《古诗十九首》即是出自汉代文人之手。而建安文学的创作,则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
此外,诗歌从四字一句的“四言诗”发展到今天仍然很通行的五字或七字一句的“五言”、“七言”诗体,也是在汉魏之际确立的。一般认为,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四言诗是前代诗歌的“压卷之作”,也就是说四言诗中最后出现,却又是最好的作品,而曹丕《燕歌行》的灵活自由的七言诗,则为后来的七言律诗开创了一个新时期。
魏晋时期,其诗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魏晋风度”。它包含有“狂饮”、“放诞”等狂放的行为,有“清谈”、“隐逸”、“拟古”一类奇特的风气,也有儒、道、佛混杂的思想。在题材上,汉魏六朝的诗歌除了“缘情”之外,又产生了“山水”、“田园”和“玄言”等不同诗派;在诗风上,则出现了自然清新,明白晓畅的主流;在形式上,则共同趋于五七言的整齐,进而形成了完整严密的格律。
三、盛唐诗风
如果把中国诗歌流变的历史,譬作九曲黄河,那么究其源始,犹如雪水消融,点点滴滴,接下来则如轻溪泻地,随意流转,灵动自如,终于在汉魏六朝间进入了一个汇湾,吸纳他源,积蓄能量,汗漫浩荡。直至隋唐则突然变化为飞瀑万卷,声势浩大,奔腾不息,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对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怎么估价都不算过分的。鲁迅答杨霁云函锐:“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甘而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约300年中搜趣网,流传下来的诗歌就将近5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的1600多年留下的诗篇多出2倍多。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最高,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令后世诗人豪士可望而不可及。这是中国诗歌的宝藏,也是中国诗歌的丰碑!
陈子昂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骨与兴寄两大主张。陈子昂的诗歌鲜明的表现了他的理论,无论是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都是如此。形式上都是五言古诗,内容表现是多方面,十分丰富的。 陈子昂所追求的是风骨,与他大致同时的张若虚,却在创作中追求明丽纯美。他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达到了纯美的极至。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总结《春江花月夜》说:“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盛唐之后,国力由盛而衰,而诗歌的格调也身受其影响。如冷落寂寞的大历诗风。此后,诗人们着力于创新,创作出大量极富新意的各体诗歌。尤以韩孟诗派为盛,其代表人物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古今之穷”的韩愈等。韩愈致力于诗歌创新,主张“不平则鸣”。陈寅格先生称其诗“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二者虽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步入晚唐,社会衰败,政治黑暗。诗坛又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诗人。如杜牧,贾搜趣网岛,隐士诗等。而晚唐诗歌的集大成者乃属李商隐。李诗艳而不靡、凄美浑融、情调幽美、意象朦胧,最为杰出的则是其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唐诗是唐人的是一种生存和竞争方式,也是唐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状物言情,或者表达曲折微妙的情绪,索性直接以诗为言,信手拈来。研究唐诗兴盛之由的著作如林,但除了从经济政治立说的“反映论”外,我们似更应该注意文化的因由。我们谈“唐诗”,不应该离开“唐风”。
四、诗的低谷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经历了盛唐之后宋元明清的诗歌的最贴切的写照。随着诗歌在唐代达到鼎盛之后,诗歌在文坛中的地位逐渐衰落,本来桀傲不驯的诗歌洪流,在此之后一变而为一副循规蹈矩,安详驯顺的模样了。
经历了隋唐盛世,封建社会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中逐渐发展到了顶峰。直至两宋,封建经济更加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此外,宋王朝优待士大夫,官员俸禄优厚,宫廷和官僚阶层生活奢华,一般市民也崇尚奢靡风气。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崇尚宫正典雅的诗已不能满足民众的歌舞娱乐,而一种比诗风格更通俗、形式更自由的文学样式“词”在两宋迅速兴起,从而奠定了文学史上唐诗之外的又一美学贩式。从此,诗在文坛中不再一家独大。
宋代诗人可以从唐诗者座高峰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但这座山峰也给了宋人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然而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面对来势汹涌的宋词,宋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以冷淡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深于思辩,题材和风格倾向于议论。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有欧阳修,他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欧阳修之后,王安石自成一家,他以含蓄深沉、丰神远韵的风格宣告向唐诗的复归。北宋诗人苏轼以“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刚柔并济的诗风堪称北宋诗坛第一大家。在此之后,堪称大家的惟有爱国诗人陆游。爱国的主题是陆诗的主要思想倾向。陆游的爱国诗篇激人向上,影响深远;其描写山水景物书斋生活的诗篇也生动细腻、清新优美。明末袁宗道赞陆诗“模写事情俱透脱,品题花鸟亦清奇”。
元朝建立后,面对民族压迫和文化的大融合,使得元代文坛多姿多彩。然而科举考试失利的大批文人或隐逸泉林或流连市井,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涌向勾栏瓦肆,通俗的戏曲以及话本小说逐渐兴盛,诗歌的地位从此一落千丈 。
元杂剧的发展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杂剧的兴盛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康进之等。他们的作品都有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语言本色、雅俗共赏的特点。成就最高的是关汉卿,《窦娥冤》是他最优秀的作品。王实甫的《西厢记》也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此外,马致远写昭君出塞故事的《汉宫秋》、白朴写唐明皇、杨贵妃故事的《梧桐雨》等也都是传世佳作。
后期是元杂剧的衰落期,不仅作家数量减少,而且思想性、艺术性也较前期逊色。后期作家追求辞藻工丽,失去了前期杂剧语言的本色美。此时期最优秀的剧作是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明清之际,文人的地位虽然有所提升,但朝廷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格控制了文人的思想。文学形式上涌现出了新的内容,文人的审美趣味发生转变,文学hUhLFNT逐渐商业化,俗文学取代了雅文学的地位全面发展,诗歌更是可怜的变成了通俗小说中的文才的点缀。
明清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尤其是白话长篇小说。明清长篇小说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六大白话小说为代表。明清小说除了将前代已有的文言传奇体和笔记体发扬光大外,又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创制了章回小说和拟话本(文人模拟话本所创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这两种白话小说的文体同传奇体、笔记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国文言、白话两大小说系统的四种主要体制,显示出我国古代小说在文体上的多姿多彩。
五、不尽诗流
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迅速崛起的白话文。同时,自由体诗歌重新活跃在新世纪文坛。然而,传统诗歌并没有彻底地退出文学舞台。不仅深研传统文化的人士如陈寅恪、胡适、马一浮、熊十力、钱钟书等继续吟咏,一些新文学的闯将如鲁迅等也偏爱传统格律的诗歌。毛泽东同志更是这一时期传统诗学的集大成者。
在此之后,面对西方文学流派的不断冲击,传统诗学乃至中国古典雅文学逐渐的在现代文坛中彻底的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现代诗应运而出,并一直毡房着新的光彩。但是传统诗学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可抛弃的部分,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诗学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文学课题。
诗的来源
源于哪一年的哪一天,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具体的时间地点无从考证
一般我们从教科书上获得的知识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那么许多人因此而认为最早的诗应该就是收入总集中的第一首《关雎》。其实,有文字记载的还有更早的诗,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八个字,是二言诗,诗名为《弹歌》,是一首远古时期的古歌谣。此诗在《吴越春秋》里曾有记载,清代文人所编写的《古诗源》中亦收入了这首诗。
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具体的时间地点无从考证
一般我们从教科书上获得的知识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那么许多人因此而认为最早的诗应该就是收入总集中的第一首《关雎》。其实,有文字记载的还有更早的诗,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八个字,是二言诗,诗名为《弹歌》,是一首远古时期的古歌谣。此诗在《吴越春秋》里曾有记载,清代文人所编写的《古诗源》中亦收入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