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什么意思
天文指的是天上的日月星辰这些天象纹理。古人通过仰观天文,以易学的根本思想和根本规律性来研究天象与四时的变化,就形成了天文历法之学。中国过去的星象之学中,往往都是把天上的星象变化和地上的人事变化结合起来的。在汉代的易学系统里面,尤其是孟喜、焦延寿、京房这一系列易学代表人物的学术里面,这些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天人合一”理念也是在汉代提出来的。这可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笼统的、表示人与自然和谐的 “天人合一”概念。在汉代,这个概念是很明确、很实在的,比如把天上的“五星”与人伦“五常”进行直接联系,哪颗星代表仁,//www.souquanme.com哪颗星代表义,哪颗星代表礼,诸如此类,都是一一对应的。虽然这个理念看起来有点僵化,但是在中国古代的星象学里面,实际运用起来又是非常普遍的,有时候还会意外地促成了一些自然科学上的探索和发现。
地理指的是山川河流、地形地貌。俯察地理,就产生了中国的堪舆风水之学。对传统文化不是很了解的人,往往会认为堪舆风水是迷信,实际上,堪舆风水学是中国古代真正的地理学,是真正的自然科学。只不过,中国古代的科学,尤其在天文地理方面的科学,往往和命理、预测、鬼神这些观念联系在一起,大家就感觉是披了一层迷信的外衣。其实,这些东西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主体意思是人物达到了通灵万物的境界。
希望对朋友有所帮助。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什么意思
意思:上则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文采,下则观察大地山河动植的理则。
出自:《易传系辞传上第四章》
节选:《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翻译:易理准则于天地,所以能包括统贯天地间一切的道理。上则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文采,下则观察大地山河动植的理则,所以知道昼夜光明幽晦的道理。追原万事万物的始终,故知死生终始循环的道理。精神气质合则构成万物,灵魂是生命的泉源,它是随着生老病死而变化的,由是我们可以探知鬼神的情态。
扩展资料《易传》是一部古代哲学伦理著作,属于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众多学者考证今本受道家阴阳家思想影响相当多,儒家伦理色彩较浓,而帛书本阴阳家自然色彩浓厚。
《易传系辞》总论了《易经》大义,是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文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可以说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赏析:
文章强调了宇宙变化生生不已的性质,强调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它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肯定了变革的重要意义,主张自强不息,通过变革以完成功业。同时,它又以“保合太和”为最高的理想目标,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视和谐的思想。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是什么意思?
仰头就观察天空的现象,俯首便细看大地的规律
【原文】古者包牺氏之王⑴天下也,仰则观象⑵于天,俯则观法⑶于地,观鸟兽之文⑷与地之宜,近取诸身⑸,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⑹神明之德⑺,以类⑻万物之情⑼。作结绳而为网罟,以⑽佃以渔,盖⑾取诸⑿《离》⒀。
【译文】古代伏羲氏统治天下时,仰头就观察天空的现象,俯首便细看大地的规律,观察鸟兽花纹同大地的合宜,近处择取众多自己亲身体验,远处择取众多观察到的事物,于是根据这些情况开始创作八卦,用来www.souquanme.com传告神明心意,用来类推万物实际情况。创作编结绳索并且做成罗网,依赖其打猎依靠其捕鱼,这是因为取之于《离》卦中丽的依赖、依靠意思。
注释:⑴“王”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诗经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⑵“象”现象。现象。如:象纬(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亦泛指天体);旱象;天象;险象;景象;假象。
⑶“法”准则(规律)。《盐铁论相刺》:“故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
⑷“文”花纹。刘向《新序叶公好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⑸“身”亲身体验、实行。《孟子尽心上》:“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
⑹“通”传告。《韩非子说林下》:“靖郭君谓谒者曰:‘毋为客通。’”
⑺“德”心意。《管子兵法》:“气不可极,德不可测。”
⑻“类”类比,类推。《墨子》:“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⑼“情”实情,情况。《韩非子主道》:“虚则知实之情。”
⑽“搜趣网以”凭借,倚仗。《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倚仗:依赖,依靠)
⑾“盖”推论原因,说明原因。《韩非子五蠹》:“海内悦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
⑿“诸”相当于“之于”。《列子汤问》:“投诸勃海之尾。”
⒀“离”丽也。丽者,依附,附着。《吕氏春秋贵卒》:“且荆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附丽:依附,依赖,依靠:指人不能自主或自给,依靠别的人或事物而生存。)
出自《说文序》
原文: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说文解字序》的文字篇幅较长,大致讲了五层意思:
一、阐述周代以前文字的源流;
二、介搜趣网绍自周代到秦文字的演变;
三,介绍汉以后文字的概况及其研究;
四、指出后汉尊崇隶书反对古文的错误;
五、说明作书的态度、意义和体例。其中心,是阐述汉代书休与古文的联系、文字与象形的联系,要求人们不要忘记古文,不要忘记文字象形的特点,这样习才能正确理解文字的内涵,懂得作书的意义。
“仰观天地之异变,府察万物之来去”此句话的出处?
“仰观天地之异变,府察万物之来去”此句话的出处?原文《周易系BZKrYPsY辞》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王羲之的《兰亭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因此断定这句话应该是现在人写的。
“逝者如斯夫”的下一句是什么?
“逝者如斯夫”的下一句是“不舍昼夜”。
一、原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二、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三、出处:
《论语.子罕》
四、赏析:
孔子在河岸上,一定是仰观俯察,再看河川里的流水,因而兴起感叹。他所说的「逝者」,没有特定的所指,自可包罗万象。且就天地人事而言,孔子仰观天文,想到日月运行,昼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开木落,四时变迁,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间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后,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每过一日,即去一日,每过一岁,即去一岁。个人如此,群体亦不例外。所以李太白将进酒说:「奔流到海不复回。」古希腊哲人也说:「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这样看来,逝字作消逝解,应当不错。
五、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