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前一句是什么(“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这句话是谁说的)

读书百遍.下一句是什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扩展资料......

读书百遍前一句是什么(“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这句话是谁说的)

读书百遍.下一句是什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是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扩展资料: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作者介绍

陈寿(233-297) ,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西晋史学家。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搜趣网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师事同郡学者谯周(蜀国天文学家),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读书百遍的下一句是什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
〖解释〗见:显现。古同“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熟读后,自然会领会其中的道理。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用法〗作定语、分句;指导人读书。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①而好学。兴平中②,关中扰乱③,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④。采⑤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KUVdV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
①质讷:质,质朴;讷,口齿不流利。
②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公元194~195年)。兴平中即兴平年间
③关中扰乱:指董卓的部将李傕(jué)、樊稠、郭汜(sì)等作乱
④段煨:武威人,曾屯兵华阴,“特修农事”
5.采:指采樵,砍柴。
⑥苦渴无日:苦于没有时间渴:有急切之意。
翻译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启示
中国有一句古话:“少年不读书,老来空白首。”世间万物,皆属身外,惟有书能够渗心入骨地擦拭你蒙尘的心灵,让你耳聪目明,心高志远。任何时刻拾起书本,打开扉页,都可以在夏曰里读出雪意,于山间闻到泉鸣。
读书人多的时代,是书籍繁荣的时代,亦是社会文明、人类进步的时代。读书多的时期,则是生命充实丰盈的时期,是激情炽热,才思、理智最敏捷的时期。于是《三国志魏书》中出现这么一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阅读一本书,自然能逐渐了解它的涵义。这是一种通过精读以促进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尤其适用于自学者的钻研。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语出:《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翻译:董遇善于研究《老子》,并为《老子》作过比较准确的注解,还善于研读《左氏传》……有人想跟他学习,董遇却不肯教导,却说:“(你)必须先把要学的东西读上一百遍”,他解释说,读书一百遍,其中的意义和思想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读书百遍”的下一句是什么?

读书百遍下一句:其义自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音: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

解释,见:显现。古同“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熟读后,自然会领会其中的道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用法示例如下: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阅读的必要性,对阅读艰深的书来说确是如此。

2、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想对于习武也是一样的。

3、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一点都不错。

扩展资料: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原文: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翻译: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他,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书。”又说:“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读书)。”

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阴雨天是农时的空搜趣网余时间(可以读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读书上百遍,其中的奥秘才会领悟,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原文: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董遇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实而且很好学。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上百遍,其中的奥秘才会领悟”请教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

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扩展资料:

古代近代好读书的故事

1、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搜趣网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2、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

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www.souquanme.com,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