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觅泉源卧小船的前一句(急求描写金华双龙洞的诗句)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览泉源卧小船的意思双龙洞的最大特点便是“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

欲觅泉源卧小船的前一句(急求描写金华双龙洞的诗句)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览泉源卧小船的意思

双龙洞的最大特点便是“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
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双龙洞最奇趣的是外洞与内洞之间,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覆盖在一流清泉之上。
水道宽丈余,岩底仅离水面一尺左右,进出里洞,只得用小船。
人直躺在船底,小船从岩底的水面穿引而入,当穿到岩底中间时眼前一片漆黑。
似乎周围的岩石一齐朝身上挤压过来,岩石几乎擦着鼻子。
进约二三丈,又豁然开朗,被誉为奇观。内洞约有2000多平方米,岩洞深邃。
在小船上岸处,抬头仰望,有一条青色钟乳岩纹自东北洞顶蜿蜒而来。
另有一条黄色钟乳石自西北俯冲而至,人们称为“双龙”。
龙状清晰可辨,形象逼真。洞内钟乳、石笋奇形怪状,纵横交错。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怎么理解?急急急!!!快快快!!!

意思就是洞里有洞,里面有泉水,想知道泉水的源头在哪里?请坐小船进洞里一定能找到的。

急求描写金华双龙洞的诗句

我们期中考要用.. 帮我找下 谢谢
当年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游双龙的文章确实成为语文课本的文章而深深影响了几辈人,双龙也因而更富有盛名.不过双龙景区确实是个老景点了,甚至我们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曾题词过,再加上李清照\李渔\李白等众多文人墨客的点缀,双龙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不言而喻了.特别是黄大仙显灵双龙,更加使双龙成为善男信女的崇拜胜地,而美誉传遍海内外.
  一路行走,路边的植被异常茂盛,不时有青翠的松柏和沿着阳光生长的长青藤与我们打着招呼,顿时有进入天然氧吧的感觉,难怪领导选在这里放我们疗养.进入双龙景区,植被更是旺盛,不过相对也要整洁些.高大水杉挺拔茂盛,默默为景区撑起一把遮阴大伞.景区也人性化巧借资源在树下放置了一些供游搜趣网客悠闲的藤椅\茶几,方便游客同时也快乐创收,同时也更为休闲双龙新添一景,使我不禁感受到和在成都一样的悠闲,疲倦多时的心也放松了,脚步都轻了许多.
  跟着景区工作人员我们参观了毛主席曾亲自呆过的水电站,目睹了它的历史变迁和记忆沉淀.之后我们走过清澈见底\水草摇摆的"瑶池",走过李清照曾驻足哀叹的桥,在悦耳的洞内清泉叮咚声吸引下,我们到了核心地段_双龙洞.果然有青\黄两龙在那迎接我们.原来是洞口两侧上方悬挂的两块酷似龙头的钟乳石,双龙也因而得名,不过要看双龙最佳位置还是进洞回头看.洞内一块女皇武则天的无字天书已经静静在等候我们的.
  然而进洞却无洞,难怪无字天书驻立内洞外呢.原来双龙洞素有"水石奇观"之誉,"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因为内外洞之间有12米宽的石梁压在泉水上,只留出二三十厘米的空间,所以要想进入内洞,只有仰卧小船内,头不能抬,脚不能曲,慢慢进洞.第一回躺着进洞,感觉脸几乎要贴着石梁,突然庆幸自己还好鼻子不高,不然...当然都是说笑,但那种如是贴近的感觉真是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了.
  洞内面积2200多平方米,各种石灰岩溶景观琳琅满目,早已经被五颜六色的灯光点缀地神秘多奇.移步换景,随着工作人员的讲解,我们在虔诚的心的指引下看出了寓意福气的蝙蝠\寿星,逮住了蛤蟆偷桃的景观,望梅止渴地看到了金华特产-金华大火腿\酥饼\佛手等等.正如看山一样,洞内景观就看导游怎么讲,游客怎么会意了,真是应了那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

求关于金华的近体诗,急!!!

当代诗
徐霞客游记里有一首关于金华双龙洞游的相关描写
希望可以帮上!
洞门仰如张吻。先投杖垂炬而下,滚滚不见其底。乃攀隙倚空入。忽闻水声轰轰,秉炬而下,则洞之中央,一瀑从空中下坠,冰花玉屑,从黑暗处耀成洁彩。水穴石中,莫稔所去。乃依炬四穷,其深陷逾朝真,而屈曲少逊!
还有一句: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朝真洞的金华三洞

朝真洞
金华北山的“双龙”、“冰壶”、“朝真”洞,合称为“金华三洞”。道家称它为“第三十六洞天”。双龙洞位于金华北山西北麓,离城约13公里,海拔520米。它的特点是“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千百年来人们誉为“水石奇观”。双龙洞由内洞和外洞组成,外洞面积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洞中常年温度约在15摄氏度左右。一进洞口可见宋代书法家吴琳手书的“洞天”二字。洞口两侧上端悬有两个钟乳石“龙头”,形象逼真。外洞洞底平坦,洞内石壁上钟乳石和石笋纵横交错,有的形似珍禽异兽,其中还有一黄色钟乳石,高达5米,如飞瀑倾泻,人们称之谓“石瀑”。外洞东壁下有个小穴,内有清泉溢出,泉水清凉甘洌。从外洞进入内洞须经此小穴逆水而行,洞穴宽3米余,仅容两只小船并行进出,水面离穴顶30余厘米,欲进入内洞,必须平卧船中,仰面擦崖而过,饶有异趣,古人有“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口溪”之句。船行约10余米就进入内洞,内洞面积2000多平方米,洞底崎岖不平,洞顶高低起伏,洞内钟乳石、石笋比比皆是,奇形怪状,灯光辉映,宛若置身于“水晶龙宫”。游完内洞,折返外洞,可以从外洞东南角一名为“龙耳”的小洞出去,再折向东北拾级而上,经赤松亭至冰壶洞。 冰壶洞,海拔580米,洞口朝天,垂直而下,口小、肚大、洞深,内有飞瀑。形似“冰壶”而得名。洞深120米左右,由洞口朝下望去,几米以下,即一片漆黑,深奥莫测。从洞口至洞底筑有石阶260余级,石阶边上有护杆。顺石阶而下约20步,就能听到瀑声如雷,愈往下声愈大,能见一挂瀑布,从洞顶右侧石隙中飞喷而出,高达20多米,其势雄伟无比。郭沫若游北山时,对冰壶洞大力赞赏,留有“压倒双龙何足异,嵌崎此景域中孤”之句。 出冰壶洞由东转西而上约1公里,即为朝真洞。它又名真人洞,据传洞内曾有石真人。洞海拔887米,洞口向西, 前临深壑,背依青峰,洞前眺望。四周芙蓉、鹿田诸峰挺立,宛若百僧朝圣求真,因而得名。洞曲折而深长,崎岖而高旷,洞中有洞。洞内有一线天、石花瓶、螺蛳洞、石棋盘诸景。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对金华三洞有贴切的描绘:“朝真以一隙天光为奇;冰壶以万斛珠帘为异;而双龙则外有二门,中悬重幄,水陆兼奇、幽明凑异者矣!” 金华市内还有太平天国侍王府、八咏楼、天宁寺等名胜古迹, 韩真洞 附近兰溪市境内有六洞山、诸葛古镇等名胜。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双龙洞最奇趣的是外洞与内洞之间,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覆盖在一流清泉之上,水道宽丈余,岩底仅离水面一尺左右,进出里洞,只得用小船,人直躺在船底,小船从岩底的水面穿引而入,当穿到岩底中间时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围的岩石一齐朝身上挤压过来,岩石几乎擦着鼻子。进约二三丈,又豁然开朗,被誉为奇观。内洞约有2000多平方米,岩洞深邃。在小船上岸处,抬头仰望,有一条青色钟乳岩纹自东北洞顶蜿蜒而来,另有一条黄色钟乳石自西北俯冲而至,人们称为“双龙”,龙状清晰可辨,形象逼真。洞内钟乳、石笋奇形怪状,纵横交错。 冰壶洞的洞口朝天,深达40多米。俯首下视,寒气袭来,洞不见底,故称“冰壶”。游人可踏着石阶,盘曲通达洞底。冰壶洞内的瀑布从15米左右高的洞顶倾泻,瀑声轰隆,震耳欲聋。朝真洞的洞口向西,前临深壑,背依青峰。洞前眺望,四周群峰挺立,宛若百僧朝圣求真,洞名即由此来。洞中钟乳高悬,石笋遍地,其中一根大石笋形似“观音”,称“观音大士像www.souquanme.com”。洞的上方有一“天窗”,透进一束阳光,宛如半月,也称“一线天”。 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的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象征。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内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仅通水路,水路长十余米、宽三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要从外洞进内洞,须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惊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内洞略大于外洞,如果说外洞是“龙厅”的话,那么内洞就是“龙宫”。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颜色各 韩真洞
异,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四十余种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双龙洞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博大丰厚。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情,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轼、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旅行家徐霞客写下了4000多字的游记。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叶圣陶、郭沫若、艾青等都为双龙洞写过脍炙人口的名作。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陶铸、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此留下了足迹。洞内留有多处古今名人的墨宝。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成石钟乳、石笋都是由石灰质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里,水中的石灰质一点一点地聚集起来,在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类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聚集起来,越积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叫石笋。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石钟乳和石笋都有各种各样的形状。那些顶天立地的“灵芝柱”,就是石笋和石钟乳对接起来之后形成的。据说,石笋和石钟乳,每百年才长高一厘米(一公分,十毫米)。双龙洞简介: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搜趣网,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龙和黄龙知后,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脖颈,困在双龙内洞,但双龙仍顽强地仰头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绝。外洞宽敞高广,面积约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会。常年洞温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热夏日,金华人和游客到洞中纳凉已成千古风俗,比起天然空调,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外洞洞壁有众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双龙洞”三字,传为唐人手迹,后由民国交通次长临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为国民党元老、近代书法家于佑任先生之手笔;最里边石壁上还有“水石奇观”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记碑刻;近代合肥游人的“双龙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将“龙”字反刻,寓意双龙洞的两龙头,要站在洞厅内往外反过来 韩真洞
看,才能看到他们的真面貌.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靠厅北尽头就是“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狮迈步”、“金鹞展翅” 等景观,特别是洞中的岩溶景观“仙人田”层层叠叠,使人不由产生来到世外的感觉。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横亘相隔,仅有狭窄的地下河相通,河长15 余米,宽3米多。要想进入内洞,只有屏息仰卧小船中,逆水擦岩而过,不得稍做抬头,否则就有碰破鼻尖之虞,很是惊险,游览方式为世界独有(见图2)。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就是描写历史上就是如此探洞的。明朝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400年前,则是向洞前的潘老太太借了澡盆,解衣游进双龙内洞的。“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人回溪”,进入内洞就宛如置身仙境龙宫了。内洞更大于外洞,面积约3500平方米,洞内钟乳石、石笋、石幔、石柱、石钟、地下泉水众多。“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洞内你就可以见到两龙的龙身、龙爪、龙尾了。其他主要景观有“晴雨石”等数十多个岩溶景观,琳琅满目,惟妙惟肖,游客至此,都会忘记尘世的喧嚣,体验“洞中方一日,人间已三载”的神奇。明代的徐霞客根据双龙洞“外有二门,中悬重幄,水陆兼奇,幽明凑异”的独特景观特点和价值,把她列为“金华山八洞”的第一位。叶圣陶写过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wù)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 韩真www.souquanme.com
,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内洞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虽然工人们提着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有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搜趣网小船里,出了洞。金华双龙洞导游词:游客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曾经在叶圣陶老先生笔下提到过的久负盛名的双龙洞。我们都知道,金华的各种溶洞是“金华四宝”之一,那么有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我们在中学里的地理课应该学过,这种溶洞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我们称之为“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而形成的地貌。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利亚半岛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而在我国,喀斯特地貌亦称岩溶地貌。这种地貌在地下发育着地下河、溶洞等。而在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石柱,奇形怪状,美不胜收,呆会儿我们进洞后可以大胆的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去欣赏他们。除了金华,云南的石林和桂林山水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表现。 那么我们先看一下,在洞口的“洞天”两个苍进有力的大字是由宋代书法家吴琳所书。大家可以找 韩真洞
一下,双龙在哪里呢?(游客找)其实,我们在洞口是找不到的,我们可以先走进来,抬头往外望,原来两条龙头分别伸在外面,栩栩如生。 而龙身却在我们的洞里,那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很久以前金华的人民得到两条龙的保佑,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但时间长了,这里的人民就很懒惰了,就等着天上掉馅饼,两条龙看不过去就躲到洞里去了,于是这里不再风调雨顺,民不聊生。黄大仙看到也是很难过,他就想办法用仙水只把龙头引出来,这样,只要人民比较勤劳的话,还是可以过着舒适的生活的。从此,金华的人民以勤劳著称。我们再看对面的墙上的“双龙洞”三个字,是不是发现有些问题?对,“龙”字是倒写的,这个意味着龙身就在里面,从里面看出来,才是正面。 那么用一句话来形容双龙洞的最大特点便是“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这个怎么说呢?原来,双龙洞由内洞和外洞组成,我们现在从外洞进入内洞必须经此小穴逆水而行,水面离穴顶30余厘米,想进入内洞,必须平卧在船里,仰面擦崖而过,非常有意思。那么讲到这个船呢,我还要提一提两个人,哪两个人呢?他们是中国老领导人中唯一没有进过双龙洞的人,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郭沫若。毛泽东晚年的时候因为发福,没有办法卧船进洞,还曾卡在中央进退两难,还是卫兵硬把船往下压才解了围;而郭沫若是因为觉得自己是文人怎能平卧船上让人拉来拉去,自认清高才不肯进洞的。 好了,现在大家就请排队上船,体会一下卧船的乐趣,进了内洞我会聘请景区导游为大家仔细讲解里面的景致的。至宋元佑六年(1091年),婺州太守祈雨北山,从此名声大振,游人不绝,誉满东南。宋朝名相王安石赞为横贯东南一道泉。现山、石、水、洞等胜景风貌依然,险、奇、秀、幽的景观气派犹存。双龙风景区位于海拔500-1312米之间,是一处以山岳森林为背景,地下悬河、岩溶奇观、赤松祖庭为特色,观光度假、康体休闲、海外朝圣等为主要旅游活动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全区划分为双龙洞、黄大仙、大盘天、优游园、仙鹤妍、尖峰山等六大景区,景区现规划总面积为79.7平方公里。神奇的溶洞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神秘的道教文化与森林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呈现了国家公园的雏型。双龙洞天仙境不仅是古代骚人墨客寻幽探胜的世外桃源,更是现代海外侨胞寻仙访迹、朝觐膜拜的圣地。 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北山,从双龙洞经龙耳洞,拾级而上200多米,便到冰壶洞。冰壶两洞已于1991年年底打通, 朝真洞
由双龙洞内洞上行50多米,即可闻冰壶洞内瀑布的若击鼙之声者。再上行就能欣赏银河倒泻入冰壶,长有惊雷阵阵呼的洞中悬瀑奇观了。穿越一条百米长的“地下长廊”,即到达“洞口小、肚大、洞深,内有飞瀑,形似冰壶”而得名的“冰壶洞”。冰壶洞海拔580米,洞深120米左右,洞口朝天,垂直而下,深奥莫测。为一倾斜而下的竖井状的落水洞,洞底坡度约为40,斜长约140米,垂深约70米。从洞底登至洞口有石阶260余级。 冰壶洞内景色主要为悬挂瀑布,其从暗河飞泻而出,落差达20米,声若巨雷轰鸣,其势壮观无比,为国内外洞景所罕见。瀑布落下又似飞珠溅玉,冰花乱舞,而水流立即潜入洞底,不留水潭。宋代著名学者金履祥赞冰壶洞诗曰:涧外烟云肤寸合,洞中冰雪百寻飞。壶中日月凭谁记,水自飞蒙云自归。冰壶洞底裂隙中还发育有仙牛角、观音弄等支洞,不可深入。洞中不仅银瀑飞泻,而且钟乳石千姿百态。飞瀑旁有一巨大钟乳石状如佛手倒挂。洞底有一石笋突兀而起,高达三四丈,色泽晶莹如玉。洞底还有多处钟乳石,形状奇特,令人惊叹。在冰壶洞洞口,立有郭沫若手书的冰壶洞洞名碑,碑阴镌刻郭沫若手书的七律诗一首。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