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前两句是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何以解忧?难有杜康。——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短歌行》,属乐府《相和曲平调曲》。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第一首。本篇通过宴会的歌唱来表达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全诗分为四节,首八句为第一节,写人生有限,诗人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立功业。次八句为第二节搜趣网,诗人两次引用《诗经》成句来表现求贤思想:一则求之不得而沉吟忧思,再则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再次八句为第三节,前四句写愁苦,后四句设想贤才到来,分别照应前两节。最后八句为第四节,先以情景启发贤才,要他们择善而栖;后则披肝沥胆,表白自己能容纳贤才,使天下归心统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并非表现及时行乐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建安时期的作家,常常感到人生短暂,不能及时建功立业,曹操如此,他的儿子曹植也如此,曹植《求自试表》云:“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又是一例。此诗三次写到忧,曹操《秋胡行》云:“不戚年往,世忧不治。”年岁的流逝本不足过于伤心,令人担忧的是天下不太平。所以,此诗的情调苍茫悲凉,但诗人的情绪并不低弱,表现的仍然是奋发进取的精神。�
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则苍茫悲凉。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四言名篇。
回答者: Tanworld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6-17 08:24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回答者:春※韵 - 试用期 一级 6-17 11:14
短 歌 行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何以解忧?难有杜康。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何以解忧?难有杜康。——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短歌行》,属乐府《相和曲平调曲》。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第一首。本篇通过宴会的歌唱来表达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全诗分为四节,首八句为第一节,写人生有限,诗人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立功业。次八句为第二节搜趣网,诗人两次引用《诗经》成句来表现求贤思想:一则求之不得而沉吟忧思,再则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再次八句为第三节,前四句写愁苦,后四句设想贤才到来,分别照应前两节。最后八句为第四节,先以情景启发贤才,要他们择善而栖;后则披肝沥胆,表白自己能容纳贤才,使天下归心统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并非表现及时行乐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建安时期的作家,常常感到人生短暂,不能及时建功立业,曹操如此,他的儿子曹植也如此,曹植《求自试表》云:“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又是一例。此诗三次写到忧,曹操《秋胡行》云:“不戚年往,世忧不治。”年岁的流逝本不足过于伤心,令人担忧的是天下不太平。所以,此诗的情调苍茫悲凉,但诗人的情绪并不低弱,表现的仍然是奋发进取的精神。�
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则苍茫悲凉。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四言名篇。
回答者: Tanworld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6-17 08:24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回答者:春※韵 - 试用期 一级 6-17 11:14
短 歌 行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何以解忧?难有杜康。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关于曹操的一句话
究竟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呢,还是宁教天下人负我,不教我负天下人。麻烦说得具体点,吕博奢那个事我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来源。要正史的,不要演义的曹操不会说普通话。
历史资料表明曹操原话是"宁我负人,www.souquanme.com休教人负我",意思是在不讲诚信的环境下,不能轻信人言,过于老实,避免吃亏上当!这句话有特定背景,对象,是曹公一时一事的感慨,而不是他的完整人生哲学!小说中加上"天下"二字,就无限上纲了!
也有人这么解释: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这就是哲学的必要理论,——将错就错,很多时候对于处于无奈的人,将错就错是权宜之计。身出险境之人若望全身而退,此为必行之路。。。。
历史资料表明曹操原话是"宁我负人,www.souquanme.com休教人负我",意思是在不讲诚信的环境下,不能轻信人言,过于老实,避免吃亏上当!这句话有特定背景,对象,是曹公一时一事的感慨,而不是他的完整人生哲学!小说中加上"天下"二字,就无限上纲了!
也有人这么解释: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这就是哲学的必要理论,——将错就错,很多时候对于处于无奈的人,将错就错是权宜之计。身出险境之人若望全身而退,此为必行之路。。。。
相传曹操说过“宁我负天下人, 毋天下人负我”,有依据吗?
假的。
曹操最著名的一句话。事情发生在中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89年。当时的情况是,董卓专权,打算拉拢曹操入伙。而曹操不愿与董卓合作,于是更名改姓向东方逃走。根据《三国志》裴注的引记,曹操在这次逃亡的过程中曾经路过以前的朋友吕伯奢家。《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孙盛《杂记》载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就是这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以及后来《三国演义》中杜撰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把曹操牢牢的钉在耻辱柱上。《三国演义》记载后晋恒温评价说:“两句言语,叫万代人骂道是;虽不流芳百世,亦可遗臭万年。”后世人诟病曹操的为人,往往是从这句话开始的。
在《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中,这句话被改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毛批后的《三国演义》,而毛批前的则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与毛批前的说法差不多。《三国演义》作者企图以这样的话来描述曹操的唯我主义,以达到贬低曹操的目的。因此《三国演义》的说法不能算数,《三国志》裴注的说法是应该算数。
曹操在《三国志》裴注里的一句话,包括后来在《三国演义》中的那句加强版的台词,为什么被后世不断提及,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现在我们眼中的曹操,恐怕是一直和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挂钩的;而我们谈论曹操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这个问题。那么,需要知道,是谁把曹操的这句话钉在历史中,并让他为众人知的。
表面上来看,是那些文人。曹操向来为文人所不齿,文人也总是那曹操开涮。比如罗贯中,就把这句话突出地放在《三国演义》中,以达到贬曹的目的。但是仔细想想,却满不是那么回事。其实曹操的这句话之所以被高高挂起,其实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魔化曹操的一部分。这和他们神化关羽和诸葛亮一样,都是统治阶级的需要。统治者要摆出这样一种姿态,与曹操划清界限,再把曹操标榜为恶的化身。这样他们就能拍着自己的胸脯说道理、说仁政,其实他们没有一个不是在干着曹操的勾当。或者说,是他们描绘出的曹操的勾当。这也是统治阶级愚民政策的一种途径。
其实仔细分析,曹操的这句话也并无不妥。除去《三国演义》中的说法,因为那肯定不是曹操说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潜台词其实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能说出来,而且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这是实话。但是选择在心里而不是在嘴上说出这句话,这恐怕也就是和曹操的不同。
但是不管怎么说,如果曹操真地“误杀”了吕伯奢一家,那他的罪行是洗不干净的。而他也没有辩解的必要,因为这就是他人生之中犯过的一个错误,真实而深刻。正因为曹操也是个人,他不会畏惧再犯这样的错误,这样他最终在无数个错误之后找到了正确,曹操因此成为了曹操。
曹操最著名的一句话。事情发生在中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89年。当时的情况是,董卓专权,打算拉拢曹操入伙。而曹操不愿与董卓合作,于是更名改姓向东方逃走。根据《三国志》裴注的引记,曹操在这次逃亡的过程中曾经路过以前的朋友吕伯奢家。《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孙盛《杂记》载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就是这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以及后来《三国演义》中杜撰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把曹操牢牢的钉在耻辱柱上。《三国演义》记载后晋恒温评价说:“两句言语,叫万代人骂道是;虽不流芳百世,亦可遗臭万年。”后世人诟病曹操的为人,往往是从这句话开始的。
在《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中,这句话被改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毛批后的《三国演义》,而毛批前的则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与毛批前的说法差不多。《三国演义》作者企图以这样的话来描述曹操的唯我主义,以达到贬低曹操的目的。因此《三国演义》的说法不能算数,《三国志》裴注的说法是应该算数。
曹操在《三国志》裴注里的一句话,包括后来在《三国演义》中的那句加强版的台词,为什么被后世不断提及,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现在我们眼中的曹操,恐怕是一直和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挂钩的;而我们谈论曹操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这个问题。那么,需要知道,是谁把曹操的这句话钉在历史中,并让他为众人知的。
表面上来看,是那些文人。曹操向来为文人所不齿,文人也总是那曹操开涮。比如罗贯中,就把这句话突出地放在《三国演义》中,以达到贬曹的目的。但是仔细想想,却满不是那么回事。其实曹操的这句话之所以被高高挂起,其实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魔化曹操的一部分。这和他们神化关羽和诸葛亮一样,都是统治阶级的需要。统治者要摆出这样一种姿态,与曹操划清界限,再把曹操标榜为恶的化身。这样他们就能拍着自己的胸脯说道理、说仁政,其实他们没有一个不是在干着曹操的勾当。或者说,是他们描绘出的曹操的勾当。这也是统治阶级愚民政策的一种途径。
其实仔细分析,曹操的这句话也并无不妥。除去《三国演义》中的说法,因为那肯定不是曹操说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潜台词其实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能说出来,而且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这是实话。但是选择在心里而不是在嘴上说出这句话,这恐怕也就是和曹操的不同。
但是不管怎么说,如果曹操真地“误杀”了吕伯奢一家,那他的罪行是洗不干净的。而他也没有辩解的必要,因为这就是他人生之中犯过的一个错误,真实而深刻。正因为曹操也是个人,他不会畏惧再犯这样的错误,这样他最终在无数个错误之后找到了正确,曹操因此成为了曹操。
曹操《观沧海》的内容和解释
观沧海
[魏晋]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①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②澹澹:水波摇荡貌。
③竦峙:耸立。
④星汉:银河。
[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HMdDhER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特色]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搜趣网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链接]
读《观沧海》 文/陈晓彦
月初,读到曹操的诗《观沧海》。初读时,未能领悟其内涵。但我还是将它背了下来。今天在车上,不知怎的想起,就顺口背了起来,也想想它的意思,觉得虽然不太压韵,但也有它的意境,将沧海之壮丽景象包含其中。于是,我回家后又翻出书来,找到这首诗,参照注解,仔细读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出观赏时的位置,临碣石而观沧海,简单明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气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沧海是何等广阔,日月星汉,又是多么的灿烂。读到此,使人不禁想到作者必//www.souquanme.com也是一个大有作为,能叱咤风云的人物。
一首诗,往往能反映一个人当时的心境,甚至他本人一个时期的心情。关键是去体会诗的感情,诗的内涵,诗的气势。而这些,是要经过仔细的咀嚼方能体会到。像唐朝大画家阎立本,几次去看梁朝画家张僧繇的壁画一样,应该仔细观摩,方能体会其中奥妙。个中滋味总是在反复的品尝中才能渐渐渗透出来的。尤其是佳作,其魅力也正在于此。(解放军报 2000年12月22日 第7版)
[魏晋]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①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②澹澹:水波摇荡貌。
③竦峙:耸立。
④星汉:银河。
[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HMdDhER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特色]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搜趣网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链接]
读《观沧海》 文/陈晓彦
月初,读到曹操的诗《观沧海》。初读时,未能领悟其内涵。但我还是将它背了下来。今天在车上,不知怎的想起,就顺口背了起来,也想想它的意思,觉得虽然不太压韵,但也有它的意境,将沧海之壮丽景象包含其中。于是,我回家后又翻出书来,找到这首诗,参照注解,仔细读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出观赏时的位置,临碣石而观沧海,简单明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气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沧海是何等广阔,日月星汉,又是多么的灿烂。读到此,使人不禁想到作者必//www.souquanme.com也是一个大有作为,能叱咤风云的人物。
一首诗,往往能反映一个人当时的心境,甚至他本人一个时期的心情。关键是去体会诗的感情,诗的内涵,诗的气势。而这些,是要经过仔细的咀嚼方能体会到。像唐朝大画家阎立本,几次去看梁朝画家张僧繇的壁画一样,应该仔细观摩,方能体会其中奥妙。个中滋味总是在反复的品尝中才能渐渐渗透出来的。尤其是佳作,其魅力也正在于此。(解放军报 2000年12月22日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