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君之俸 后一句是什么(受之俸禄 下一句是什么)

受之俸禄,下一句是什么?这个有不同的回答。可以是“受之俸禄,忠君之事”,也可以是“受之俸禄,忠人之事”,还可以说“食之俸禄,忠君之事”“食之俸禄......

拾君之俸 后一句是什么(受之俸禄 下一句是什么)

受之俸禄,下一句是什么?

这个有不同的回答。可以是“受之俸禄,忠君之事”,也可以是“受之俸禄,忠人之事”,还可以说“食之俸禄,忠君之事”“食之俸禄,忠人之事”,不同的习惯而已。

《大诰》里规定了什么?

大诰是朱元璋亲自写的书,人治国十多年,天下已经大治,自己治国十多年天下还是那呀,开始思考原因,最后决定采取些非常措施,洪武十八年冬发布《大诰》七十四条,十九年春发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十九年冬发布《大诰三编》四十三条,洪武二十年冬发布针对明国军队的《大诰武臣》,这四本书统称大诰。
御制大诰序 朕闻,曩古历代君臣,当天下之大任,闵生民之涂炭,立纲陈纪,昭示天下,为民造福。当是时,君臣同心,志同一气,所以感皇天后土之监,海岳效灵,由是雨阳时若,五谷丰登,家给人足。斯君臣之逝,遐且久矣,育民之功,载诸方册,犹如见存。君子读诵至斯,陡然情怀感激,仰慕於千万古之下,恨不目击耳闻,乐此升平,以为庆幸。昔者,元处华夏,实非华夏之仪,所以九十三年之治,华风沦没,彝道倾颓。学者以经书专记熟为奇,其持心操节必格神人之道,略不究衷。所以临事之际,私胜公微,以致愆深旷海,罪重巍山。当犯之期,弃市之尸未移,新犯大辟者即至,若此乖为,覆身灭姓,见存者曾几人而格非?呜呼!果朕不才而至是欤?抑前代污染而有此欤?然况由人心不古,致使而然。今将害民事理昭示天下,诸司敢有不务公而务私,在外赃贪酷虐吾民者,穷其原而搜罪之。斯令一出,世世守行之。洪武十八年十月朔序。
大诰目录凡七十四条,一君臣同游、二官亲起稿、三胡元制治、四荐举首领官、五谕官之任、六军人妄给妻室、七刑部追问妄取军属、八尚书王峕诽谤、九陕西有司科敛、十山西运粮、十一凌说山场竹木、十二五府州免粮、十三武进县夏税、十四庐州府夏税、十五张梦弼私递赃私、十六吏殴官长、十七皂隶殴旗军、十八皂隶殴舍人、十九揽纳户虚买实收、二十雨泽奏启本、二十一勾取逃军、二十二婚姻、二十三卖放浙西秋粮、二十四谕官生身之恩、二十五开州追赃、二十六朝臣优劣、二十七问赃缘由、二十八京民同乐、二十九官民犯罪、三十僧道不务祖风、三十一民不知报、三十二水灾不实、三十三奸吏建言、三十四仓库虚出实收、三十五行人受赃、三十六民陈有司贤否、三十七籍没揽纳户、三十八安保过付、三十九诡寄田粮、四十冒解罪人、四十一折粮科敛、四十二重科马草、四十三谕官无作非为、四十四社学、四十五耆民奏有司善恶、四十六文引、四十七民知报获福、四十八伪钞、四十九郭桓造罪、五十扬州鱼课、五十一吏属同恶、五十二纳粮入水、五十三纳豆入水、五十四造册科敛、五十五积年民害逃回、五十六差使人越礼犯分、五十七祭祀不敬、五十八乡饮酒礼、五十九乡民除患、六十沉匿卷宗、六十一马站、六十二开谕粮长、六十三妄告水灾、六十四奸贪诽谤、六十五设立粮长、六十六徵收不时、六十七户部行移不实、六十八御史汪麟等不才、六十九刑余攒典盗粮、七十和州鱼课、七十一教官妄言、七十二成造马船、七十三冒解军役,七十四颁行大诰。
君臣同游第一昔者人臣得与君同游者,其竭忠成全其君。饮食梦寐,未尝忘其政。所以政者何?惟务,为民造福,拾君之失,撙君之过,补君之缺,显祖宗於地下,欢父母於生前,荣妻子於当时。身名流芳,千万载不磨,专在竭忠守分。智人悟之,有何难哉?今之人臣不然,蔽君之明,张君之恶,邪谋党比,机无暇时。凡所作为,尽皆杀身之计,趋火赴渊之筹。官亲起稿第二曩古之君,除尧舜禹汤,文不过《尚书》略节之纪,余无备载,难以测云。其秦不可法,自周至于汉、晋、唐、宋。当时贤人君子,臣於斯历代者,受任方隅,所任之事,各必躬亲理之。所以视吏卒如奴仆,待首领官若今之参谋。善者礼之,不善者奏闻黜之。凡所施行诸事,议论已成,正官首领官亲行草稿,役吏精书之,而乃书压印行。所以事多端正,并无过误稽迟。所以食天之禄,安如磐石。名流万古,耿耿而不磨。胡元制治第三胡元入主中国,非我族类,风俗且异,语意不通,遍任九域之中,尽皆掌判。人事不通,文墨不解,凡诸事务,以吏为源,文书到案,以刊印代押。於诸事务,忽略而已,此胡元初始为。三十年后,风俗虽异,语言文墨且通,为官任事者,略不究心,施行事务,仍由吏谋。比前历代贤臣,视吏卒如奴仆,待首领官若参谋,远矣哉。朕今所任之人,不才者众,往往蹈袭胡元之弊。临政之时,袖手高坐,谋由吏出,并不周知。纵是文章之士,不异胡人。如户部侍郎张易,进以儒业,授掌钱谷。凡诸行移,谋出吏已,於公廨袖手若尸。入奏钱粮,概知矣,朕询明白,茫然无知,惟四顾而已。吁!昔我中国先圣先贤。国虽运去,教尤存焉。所以天命有德,惟因故老。所以不旋踵而雍熙之治,以其教不迷也。胡元之治,天下风移俗变,九十三年矣。无志之徒,窃效而为之。虽朕竭语言,尽心力,终岁不能化矣,呜呼艰哉。荐举首领官第四或有忠臣在职,数观首领官吏。倘有大智之士,屈在下寮,一时不能上达,其忠臣,不特已用其贤能,又将速荐以安社稷,致君尧舜,岂肯泛用无籍隐匿非常之才?古者圣臣,尝以此为常,又不以为罕矣。谕官之任第五朕命诸司官前往任所,每常数数开谕,导引为政,勿陷身家。其谕之辞曰:“汝知不才者乎?今所在有司,坐视患民酷害无端。政由吏为,吏变为奸,交头接耳议受赃私,密谋科敛。愚奸既成,帖下乡村,声徵遍邑,民人嗟怨,此果交头接耳密谋徵敛,机轴之深乎民人既怨,何谋之良哉?汝不见事觉之后,受刑在禁,议罪已明。身居工役之场,赃在数千里外,妻子收存者有之,眷属无之者有之。多在异姓收藏,临期欲以为用,安得而至耶?是致家破身亡,赃为他人所有,比若是而无益。守俸如井泉,井虽不满,日汲不竭,渊泉焉。贿赂之财,何益之有哉?汝往任事,勿蹈前非。”军人妄给妻室第六山西洪洞县姚小五妻史灵芝,系有夫妇人,已生男女三人。被军人唐闰山,於兵部朦胧告取妻室。兵部给与勘合,着落洪洞县将唐闰山家属起赴镇江完聚。方起之时,本夫告县,不系军人唐闰山妻室。本县明知非理,不行与民辨明,擒拏奸诈之徒,推称内府勘合不敢擅违。及至一切内府勘合应速行而故违者,不下数十余道。其史灵芝,系人伦纲常之道,乃有司之首务。故违不理,所以有司,尽行处斩。刑部追问妄取军属第七刑部尚书王峕将史灵芝并本夫及妄取军属奸夫,尽行提取在部,不行明坐妄取他人妻室为妻之罪,又不问乡贯同否,曾无日前有奸。却乃吹毛求疵,询问出史灵芝三岁时曾定与奸夫唐闰山兄为婚,其人未出幼已故。灵芝长成与姚小五为婚,已生男女三人。王峕尚欲差人原籍勾取三岁媒合之人,意在动扰良民。持权妄为,有乖治体,非止一端。尚书王峕诽谤第八尚书王峕,持五刑以弼五教,峕所习者,先圣之道。及其行也,不体先圣之教,纵奸顽之志,郁良善之心,怀暴诽谤,惟在沽名。凡奏刑名,增减情辞,故行出入,每每不当。御史唐铎按实,将欲勾问。其王峕,面伤唐铎,径引唐则天故事,上侮朝廷,下慢执法之官,其词曰:“你入我罪,久后少不得请公入瓮。”今所言王峕之事,不过一二尔,不才多矣。陕西有司科敛第九陕西布政司、按察司官、府州县官:王廉、苏良等,害民无厌,恬不为畏。造黄册,科敛於民;朝觐,科敛於民;买求六部宽免堪合限期,科敛於民;徵收二税促逼,科敛於民;造上中下三等民册,科敛於民。其赃官赃吏,实犯在狱,招出民人官吏,指定姓名,各寄钞、银、毡衫、毡条、毡褥、毡袜,头正等项。各指姓名坐追,其布政司、府、州、县闻此一至,且不与原指寄借姓名处追还。其心略不将山西百姓,於心上踌躇,民人苦楚,且如西凉,庄浪等处。河州、临洮、岷州、洮州,军人缺粮著,令民人趱运。地将盈雪尺余,深沟陡涧,庄农方息,劳倦未苏,各备车辆,重载涉险,供给军储。中路车颓牛死者有之,人亡粮被盗者有之。若牛死车存,人在中途,进退两难,寒风凛冽,将欲坠指裂肤。上畏法度,谨遵差期,虽死不易,苦不胜言。设若到卫交纳,淋尖跌斛,加倍输纳,无敢妄言,如此艰辛。布政司、府州县官、按察司官,果曾轸念於民。为此,法所难容,各科重罪。山西运粮第十山西布政司、按察司、府州县官:关贤、武宣等,赃贪无厌,视民岂如**!且如泽、潞等州,平阳等府,粮饷北供,山高风猛,地概溜冰,雪盈川野,冷切人骨,寒逼牛心。中途车摧牛死,虽有人存,进退两难。且纳粮之难,犹颇少苦,其纳草之艰甚矣。一车之草,比度雁门,止足泽潞车牛之用。民人负细软,诣大同、蔚、朔、雁门等处,易草输纳。有司欲取民财,实难言语,故行刁蹬,必欲本处载去,致使民人转运艰辛。不胜之苦。惟天可知,呜呼哀哉。有司食天之禄,岂有天灾人祸,不至者耶。今之所犯,法所难容。凌说山场竹木第十一湖州府官吏刘执中等,不谋公而谋私,将籍没凌说山场所产木植,砍伐二十九万,设计差夫搬运,卖遍府县,然后止差五千人搬运。后与各各人夫,及推官吕惟贤等,通同作弊,除各匿入以外,止解两万余根至京。自取之祸,安可逃乎?五府州免粮第十二应天、宣城、太平、广德、镇江五府州,为是兴王之地,九被差徭,特将夏秋税粮,不时全免。惟元宋入官田地,我朝籍没之田,民田全免。官田若令全免,民难消受,所以减半徵收。凡免粮去处如此,但凡民粮不一概全徵。其应天等五府州县,数十万没官田,夏秋税粮,官吏张钦等,通同作弊,并无一粒上仓,与同户部官郭桓等,尽行分受。君子详观,果可容乎?武进县夏税第十三常州府武进等县官吏邓尚文等,将民人夏税,十分以九分上仓,一分入己。声言民人科敛未足,巧於富户处借纳,如此害民。既徵不足,借於富户,果后以何赔还?以此观之,富民不免致害,终无赔还之意。庐州府夏税第十四庐州府夏税。知府韩克佐等,不忧民艰,言十八年夏税小麦,粃细不堪为粮,欲令民抵斗米折。朕谕户部,天时所收如此,当以此上仓。况此际时当六月,旧收稻粮已绝,小民眄望新麦已成,若不徵麦而徵米,是故虐其民。其庐州府官之罪,户部之罪,可得而逃乎?张梦弼私递赃私第十五通政司经历张梦弼,子在朝,父在乡。父子同谋,夤缘朝官,构为党比,私递赃私,坐名前去山西沁水县追取。其本县官朱坦等,不於本家追取,一概以为营计,科敛吾民,扰动一县,代奸赔赃,其县官及张经历父子,果可释乎?吏殴官长第十六各处有司,惟务奸贪,不问民瘼,政声丑陋,愚民所耻。所以苏州常熟吏人沈尚等,衢州开化吏人徐文亮等,眇视二县官长邓源、汤寿轻等,於厅殴打,罪虽吏当,官何人也?皂隶殴旗军第十七苏州府昆山县皂隶朱升一等,不听本县官李均约束,殴打钦差旗军,罪至极刑。若旗军纵有赃私,所司亦当奏闻区处,安可轻视?皂隶殴舍人第十八金华府县官张惟一等,出备银、钞、衣服等项,齎送钦差舍人。舍人不受就欲擒拿,特令府官封收其物,府官自知其难。舍人临行,其府官发忿,故纵皂隶王讨孙等,殴打舍人,事觉,皂隶断手,府官之罪,又何免哉?揽纳户虚买实收第十九各处纳粮纳草人户,往往不量揽纳之人,有何底业,一概将粮草付与解来。岂知无籍之徒,将钱赴京,止买实收,粮草并不到仓。及至会计缺少,问出前情,其无籍之徒,惟死而已,粮草正户,罚纳十倍,奸顽还可逞乎?雨泽奏启本第二十各处有司诸事奏启本及雨泽奏启本赴京,中间多有不书写姓名,有写而不称臣者,以数千里,数百里,造文一纸,以对人君。姓名尚不谨书,此果为人臣之礼乎?於中不恤吾民可见矣。勾取逃军第二十一十二布政司、按察司、州、府、县官,为兵部勾取逃军;或有顽民犯法,各部勾取,其布政司、州、府、县,贪图贿赂,不将正犯解官,往往拿解同姓名者。因赃迷惑其心,止知己利,不知良善受害,无可伸诉。若将犯罪受刑之苦,以己推之,岂有贪赃害於良善者?且罪人受刑,罪重,昼则枷项杻手,夜则系项铃足,轻则銕索牵行,父母妻子,悲啼送程。仓促一时催起,路无盘费,是后,父母妻子,收拾盘缠,意在往供。有司刁蹬,不与引行,既而买引,沿途追赶。有中途病死者,有饮食不节而负病者。所勾之人,惟恐违限,日加菙楚,虽有微命,犹在几死之间。若法司审理不明,即作真犯拟罪。若上将此苦量推於己,岂有良善受害哉?然有司因此无辜於善良,天监不远,一旦发露,罪及身家。如此者数数开谕,每每加刑,曾有几人而省此祸殃?婚姻第二十二同姓两姨姑舅为婚,弟收兄妻,子承父妾,此前元之胡俗。朕平定之后,除元氏已成婚者勿论,自朕统一,申明我中国先王之旧章,务必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方十八年矣。有等刁顽之徒,假朕令律,将在元成婚者,儿女已成行列,其无籍之徒,通同贪官污吏,妄行告訏,致使数十年婚姻,无钱者尽皆离异,有钱者得以完全。此等之徒,异日一犯,身亡家破,悔之晚矣。胡人之俗,岂止如此而已!兄收弟媳,弟收兄妻,子承父妾。有一妇事於父生子,父亡之后,其妾事於正妻之子,亦生子一。所以夫妇无别,纲常大坏,与我中国圣人之教何如哉?设理旧事,难为者多矣。所以元氏之事不理,为此也。今后若有犯先王之教,罪不容诛。卖放浙西秋粮第二十三户部官郭桓等,收受浙西秋粮,合上仓四百五十万石。其郭桓等,止收六十万石上仓,钞八十万锭入库。以当时折算,可抵二百万石。余有一百九十万,未曾上仓。其桓等,受要浙西等府钞五十万贯,致使府县官黄文等,通同刁顽人吏沈原等作弊,各分入己。谕官生身之恩第二十四朕常命官,每谕生身之恩最重,其词云何?曰:“汝知父母之慈乎?且初离母身乃知男子,母径闻父,生儿矣。父既闻之,以为祯幸。居两月间,夫妻阅子寝笑,父母亦欢。几一岁间,方识父母,欢动父母。或肚踢,或擦行,或马跁,有时依物而立,父母尤甚欢情。然而鞠育之劳,正在此际。所以父母之劳,忧近水火,以其无知也,设若水火之近,非焚则溺。冬恐寒逼,夏恐虫伤,调理忧勤,劳於父母,岂一言而可尽?及其长也,有志四方,能不致父母之忧,此为孝也,更能异闾里之子。出民上,衣食丰奉於父母,温凊之道以时,送终之期设备,人子之道,无以加矣。”今为官者,往往不才,父母在堂者,忘鞠育之恩而妄为。彼虽不知父母之慈,父母之慈,未尝有间。良妻在室,故忘夫妇之道,乌合野妇。彼虽不知良妻之节,良妻之节,未尝有间。且如福建道御史于敏,初任卫知事,犯法遭刑,其妻击鼓以救,朕屈法以赦之,以全贞良之妇。朕谓敏曰:“京师人烟辐辏,刁诈容貌者多,少年妇女居京,一心於夫者鲜矣。惟欲夫终日不归,岁月不还,得以自由。今汝之妻,孰父母之良哉,柔训如是,间有者也,是勿自弃。”谕后,复任御史,不逾年,复作非为,罪当徒役,其妻复救,仍准贞良,赦之。复谕曰:“良哉之妻,汝勿自弃。”仍前御史。复不逾岁,大肆奸顽,交结朋党,比周京内。一犯之后,朕亲审问,自知罪恶渊深,朗然自笔奸党之情,略无阻滞。朕谓曰:“汝何若是?”对曰:“人到神思昏处,不知如何,又作非为。大抵吃不过内外人朝说暮说浸润,一时见利忘身。”朕谓曰:“此时如何?”曰:“臣临刑方觉悔之不及。”此于敏若是而对,朕所审况非一日,所对未尝异词。呜呼!愚顽终化不省,临刑方觉死而后已。呜呼!生身之恩,既不能报,贞良之妻,自弃不抚。古至于今,若此者,鲜矣。开州追赃第二十五有司务在问民间疾苦,抚安良善,罪奸治顽,伸冤理枉。其大名府开州州判刘汝霖,系江西布政司九江府耆儒,受任以来,不将所学运用以持心,而乃弃先圣先贤之道,私邪妄作,上谤朝廷,下虐良民。其北平布政司、按察司官吏李彧、赵全德等,通同六部官郭桓等,十二道丁挺举等,寄借赃钞。各官事发,坐名定数,遣人追取,本州官吏罗从礼等,分寄一万七千贯。州判刘汝霖,竟不将前项所寄赃钞,照名追还,却乃帖下乡村,遍处科民,代赔前项钞贯。朕知诸处有司,一体如是。故出诏播告天下官民人等,所有物件钱物,寄借须凭文约,如无诸司不理,理者抵罪。其州判刘汝霖,视为泛常,仍复出贴科民,甚至禁锢其民,逼令纳钞。其贴之词曰:“民,不以朝廷追赃为重。”致有开州耆民,不忍坐视民患,赴京面奏者五人焉。即遣人按治,果如奏状。於是将州判刘汝霖枭令於市。朝臣优劣第二十六洪武十八年,户部试侍郎郭桓事觉,发露天下诸司,尽皆赃罪,系狱者数万,尽皆拟罪。或曰朝廷罪人,玉石不分。吁。朕听斯言,所言者理哉。此君子之心,恻隐之道,无不至仁。此行推之,於君子则可,小人则不然。且都察院詹徽,刑部掌部事唐铎,二者异同,下人所事亦异同。徽刚断嫉恶,不容奸伪,所役之吏,发蓬面垢,容愁肌瘦,不异羁囚,盖不得肆其贪有若是。其铎,始友及臣,至今三十四载,其人交不知变色,绝不出恶声,德有余而才少不足,屡被小人相累,陷极刑者二三。朕深知其德,宥而弗罪,以眷其德也。今奸人小人不然,徽刚则谤讪满朝,铎重厚无疵,其奸人小人反为懦而无为,一切行移计禀,皆舞文弄法以愚之,贿赂公行,铎无奈何。呜呼!聪明决非者以为非,渊泉其德,海容其物以为愚,人心不古有此耶?当诸司酷害於民,有能恻隐民艰,不与同类,科敛之际,或公文不押,或阻当不行,或实封入奏,以恤吾民,此际不分轻重,岂不妄及无辜?每每科无阻当,徵无恻隐,混贪一概,又何分之有哉?问赃缘由第二十七如六部有犯赃罪,必究赃自何而至。若布政司贿於部,则拘布政司至,问斯赃尔自何得,必指於府。府亦拘至,问赃何来,必指於州。州亦拘至,必指於县。县亦拘至,必指於民。至此之际,害民之奸,岂可隐乎?其令斯出,诸法司必如朕命,奸臣何逃之有哉?呜呼!君子见而其政尤勤,小人见而非心必省。京民同乐第二十八在京人民,朕於静处,少有暇心,即思必与同乐。不期愚民为胡陈所诱,一概动摇,至今非心不格,面从心异。曩者愚民奔走门下,纷然竞起,搆作马前之卒为奇,谋为吏役之道自庆,奸诈蔽其仁心,是非迷其本性,由是身亡家破。迩年以来,坊厢人户,不许差役,使得遂其生,今者诸司犯法,赃在坊厢,其坊厢村店人等,不奉朕命,固替奸贪隐匿,直至身亡家破而后已。今后天下内外城市乡村,凡我良民,无得结交官吏。设若家道生受,误用官吏赃私钱物,纔闻官吏发露,即於所在官司首告,与免交结之罪。官民犯罪第二十九今后官民有犯罪责者,若不顺受其犯,买重作轻,买轻诬重,或尽行买免,除死罪坐死勿论,余者徒流迁陟笞杖等罪,贿赂出入,致使冤者不伸,枉者不理,虽笞亦坐以死,法司罪同犯者,此犯不分赃之巨微,除失错公罪不坐,凡私的决,并不虚示。僧道不务祖风第三十僧尼道士女冠,敢有不务祖风,混同世俗,交结官吏,为人受寄生放,有乖释道训愚之理,若非本面家风,犯者弃市。民不知报第三十一民有不知其报,而恬然享福,绝无感激之心。因不知其报,不知其感激,一日天灾人祸并至,茫然无知其由,忧愁满室,抱怨横嗟。孰不知不知其报而若是耶?且以社稷言之,古先哲王立坛以祀之,严恭祗奉,未敢有怠。何也?盖社,五土之神;稷,五谷之神。五土发生五谷,为民立命,天子不能遍祭於天下,则诸有司立坛所在而祭之,又立大社大稷於雉阙之右,与庙相对,亲之也。所以春祭於社,祈嘉谷之生成,秋之祀是报成也。凡良民造理者,居一方一隅,食土之利,不拘多少,其心日欲报之,其诚何施?以其社稷立命之恩大,比犹父母,虽难报无极,良民有此念者,家道不幸,鲜矣。方今九州之民有田连数万亩,有千亩之下至于百十亩者,甘於利其利,而不知其报者多矣。然而未尝不为富,破其家资以保其富。呜呼!至此之际,怒贯神人,天灾人祸由是,所以破家资,不过贿赂有司,君差不当,小民靠损,所以不知其报,在此也。若欲展诚以报社稷,为君之民,君一有令,其趋事赴功,一应差税,无不应当。若此之诚,食地之利,立命之恩,斯报矣。咸云君养民,果将何以育之?君之服食,皆民所供,衣食既系民供,果何养民哉?然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父子不亲,君臣不义,夫妻无别,长幼不序,朋友不信。强必凌弱,众必暴寡,鳏寡孤独,笃废残疾,何有之有焉?既不能有其有,命何存焉?凡有此者,五刑以加焉。五刑既示,奸顽敛迹,鳏寡孤独,笃废残疾,力弱富豪,安其安,有其有,无有敢犯者。养民之道,斯矣。今之顽民,罔知立命之由,妄破家资,买嘱官吏,故犯宪章,身亡家破,由人神之监见也。百祥百殃,信矣哉。水灾不实第三十二有司牧民,水旱灾伤,是为急务。自朕即位以来,各处水旱灾伤,虫蝻生发,民人告灾,有司多不准理。及至准理,通同无籍顽民,以荒作熟,以熟作荒。以荒作熟,小民愈觉艰辛;以熟作荒,无籍顽民,以为得志。孰不知天灾人祸,至有日矣。呜呼!君子小人,得有司之位者,当灾伤之际,君子所以难为,小人易为。云何?君子受理,被顽所诬,所以受与不受者,两难哉,盖由顽民致是。小人径理,以其贿赂行焉,诬上虐下,竟不为畏。且如高邮州民有水灾,朕令进士诣踏,未至灾所,其有司民人,即以灾册至。进士谓曰:“未曾沿丘履田,先进是册,为何?”曰:“马前册。”呜呼!民有不淳者,其同知刘牧不才尤甚,若允马前册以进,更微与颜色交谈,马前册为实哉?贿赂公行矣。其进士不诺,必欲亲诣灾所,其同知刘牧与顽民议,将已熟禾稼尽行铲去,引水灌其地,若此者若干顷亩。呜呼!所以君子未敢受理者,为此也。同知刘牧,易为受理者,亦为此也。奸吏建言第三十三绍兴府余姚县叶彦彬,父亦在闲之吏,其子邑呼曰“小疾灵”。以黄冠符篆印作县印,用使批文,下乡骗民,被弓兵史敬德觉露。本吏贿於有司,虚有罪,实释之。后以吏役起赴京师,其吏心怀旧恨,外名仁义,内包祸心,建言便民事理,中含报仇於弓兵史敬德等二人。依所言章,皆以人至法司,对问间,所言事内已虚三件,况实报仇告人,御史王式文徇情出妄告之罪。御史王式文因别事不公者多,由小疾灵因事发露,墨面文身,挑筋去指,书吏梁仲真亦然,既刑之后,皆系狱中。系原问小疾灵之官,不余数日,乃与小疾灵同狱。疾灵系是有罪之徒,因罪未决,得以纵横,绕房代人书写。疾灵事内被告知者,知疾灵奸诈百端,难以口对。免曰:“毋我对词。”疾灵知被诈者畏惧,谓曰:“若毋对尔,将何我益?”曰:“以银相送。”时在狱中,不便取与,人各与花押一枚为照,是后各出系狱,果送钞、银、布匹。时朕亲问诸司,疾灵他犯又将及身,促为所知,畏惧罪责,乃以钞、银、缎绢、搜趣网布匹,赴通政司首。呜呼!人不畏法,有若是欤?疾灵系狱处所,黥刺断筋者盈牢,呻吟动地,脓血交流。本身之罪未决,辄敢於苦楚处受赃。父本老吏,朝廷起取,即推风疾不起。其子赴京,父子俱至,疾灵被获,傍云:“父亦在是。”询及疾灵:“伊父果来乎?”对曰:“归矣。”遣人试捕,就京被获,父子无端,有若是耶?询情鞠弊,其罪甚深,父子皆死。孰不目击耳闻,其他犯者,尤有甚焉。仓库虚出实收第三十四 天下仓廒,并库藏等处,官攒斗级人等,有犯赃私,问赃自何而得,必供虚出实收与纳户某人,接受钱物若干。当此之际,凭招勾纳户到官,加倍追赔。当该法司,不行如敕究问追徵,罪如犯者。行人受赃第三十五行人受命而出,或捧制书,或寻常差使,或催督六部都察院公事。所在受赃者,问赃自何而来,必供诸司所与。擒至诸司,问此贿赂钱物从何而至,必供取之於民。其害民之奸,岂可隐乎?当此之时,除民人被其威逼科敛不罪外,官吏与者受者罪同。颁行大诰第七十四,朕出是诰,昭示祸福。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所在臣民,熟观为戒。
在大诰初编之后,又编有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后取得一些效果,大诰续编后又取得一些效果,这在大诰三编序中有讲,针对执行情况进行补充,同时增加一些案例,也有新的思考和安排,在大诰三编之后发布了大诰武臣,大诰比较有名的案例有大诰军人妄给妻室第六大诰续编如诰擒恶受赏第十大诰三编秀才剁指第十医人卖毒药第二十二大诰武臣千户彭友文等饿死军人第五等。朱元璋在大诰中讲述了自己的理想,“使民复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鼓腹而歌曰:无官通之忧,无盗厄之苦,是以作息自然,朕尝慕此。”
关于《大诰》,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有相关内容。
朱元璋死后大诰基本不再使用。

寻求古代文人在被贬后所做诗文

能够表达他们在被贬后心境的句子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父范墉,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衰落。他不但从小勤奋好学,而且胸怀远大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已任。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仁宗时曾任秘阁校理,他为人忠直,极言敢谏,曾被贬河中府通判。仁宗明道二年(1033)任右司谏,景佑年间知开封府,上《百官图》,讥刺宰相吕夷简不能选贤任能,被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召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以防御西夏侵扰,他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卓有成效地巩固了西北边防,声望大增,于仁宗庆历三年(1043)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向仁宗提出改革政治的十项主张,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庆历新政”。这些新的政治措施遭到保守势力的联合进攻,范仲淹被迫离开朝廷,罢去参知政事,新政失败。此后他又知邓州、杭州、青州等地,最后病死于徐州。卒赠兵部尚书,谥文正。范仲淹在学术上以易学著名,其文学亦为后世景仰,在文风卑弱的宋初,范仲淹反对西昆派,反对骈体文,主作用质朴的、有实际社会内容的作品来矫正文弊。他一生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艺术上也颇见工力,颇具特色。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集有《范文正公集》,其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一四。他上继李、杜、韩、柳,下启欧阳修、曾巩、三苏、王安石等,与穆修、柳开一起,为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奠定了基础。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租因罪住在中亚细亚。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学术界说法不一。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迁到绵州昌隆县青莲乡。
李白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早年在蜀中度过。他的父亲是个富商。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
李白蔑视权贵,传说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给他脱靴。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玄宗每次让李白做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知道玄宗的亲信对他有意见,于是恳求还家。玄宗赐给他财物,放他离开。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豪迈瑰丽,诗里有突破现实的幻想,也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抨击。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
著有《李太白全集》。
--------------------------------------------------------------------------
王维
王维(701一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后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济)。王维出生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开元九年(721)王维中进士,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安史叛军攻入长安时被俘,被迫任伪职。长安收复后,降为太子中允。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在张九龄为相期间,王维颇富积极进取之心,诗作亦呈现出奋发昂扬的风貌。中年以后,随着政局的恶化,王维在终南、辋川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并致力于田园山水诗的创作,成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直接继承了陶渊明明净淡泊而深远的艺术风格,以观察细致,感觉敏锐著称,“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苏东坡曾言:“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他的诗往往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创造出耐人回味的艺术境界,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王维晚年长斋奉佛,其田园山水诗也明显带有参禅悟道的气息。有《王右丞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有许多烩炙人口的佳作,譬如“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广为人们吟颂。
陆游的一部《剑南诗稿》,有诗九千三百多首。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并非虚数。其中涉及茶事的就有三百首之多。 陆放翁一生曾出仕福州,调任镇江,又入蜀、赴赣,辗转祖国各地,在大好河山中饱尝各处名茶。茶孕诗情,裁香剪味,陆游的茶诗情结,是历代诗人中最突出的一个。他一生中所作的咏茶的诗多达二百多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的茶诗,包括的面很广,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江南茶叶,尤其是故乡茶的热爱,他自比陆羽,“我是江南桑苎翁,汲泉闲品故园茶”。这“故园茶”就是当时的绍兴日铸茶。他认为“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汲泉煮日铸,舌本方味永”。 陆游在诗中还对“分茶游戏”作了不少的描述。分茶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烹茶游戏,善于此道者,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形成各种图案,也有“水丹青”之说。陆诗中反映出,他常与自己的儿子进行分茶,调济自己的生活情致。
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吟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诗中表露的闲散和无聊的心境,间接地反映出在国家多事之秋,爱国志士却被冷落的沉重的社会景象,也反映出南宋王朝的腐败和衰落。
-------------------------------------------------------------------------
白居易
古代山西诗人中,名气最大的要数白居易了。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FcMfMde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眼看还要继续乱下去,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随后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后来又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也写得较好,历来为人称道,诗云:“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从这些诗中可见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从他家骨肉分散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自到长安,顾况为之延誉后,白居易有时居长安,有时在别处,曾去过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结了一些诗人,真正开始了他的诗人生涯。他27岁方从乡试,次年为宣州刺史崔衍所赏识,送往长安应试,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岁时自洛阳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到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就在授翰林学上这一年前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
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亲去世,白居易丁忧居渭村,而他的爱女金銮子也在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贫又病,好友元稹时常分俸济其困难。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此次连续被贬,对白居易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教训,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避祸远嫌,“不复愕愕直言”,“世事从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慕起陶渊明来,希望搜趣网作个隐逸诗人,并转而事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总之,被贬江州司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转折。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拜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奋,诗云“得水鱼还动鳞发,乘轩鹤亦长精神。”但因当时朋党之争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为杭州刺史,避开了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从此思想进一步消沉,诗云:“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敢辞官远慢,且贵身安妥。”荣枯任之,听天由命,颇有些与世相忘的意思了。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厌,直到暮年。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嗜酒,据他自己说,“唯以醉为乡”,“往往酣醉,终日不醒。”宋人统计白居易诗,说他“二千八百首,饮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为了逃避现实,自我麻醉。他还进一步从佛教中寻找精神倚托,寻求解脱之法,用佛家消极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大宋高僧传》所载白居易向名僧致礼稽问佛法宗意,与名僧探讨佛理妙义,多在出守杭州后。白居易进而持斋坐道场,并且从此后一直好佛,经常持三长月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场。所以白居易又为古代文人中崇佛、达观的代表,历代不少人对他称赞备至。其实,他之崇佛,并非真心事佛,而是为了解除烦恼,寻求解脱,是对社会的消极反抗,是一种退缩,也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饱经忧患后,才潜心释氏以寄托。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传》自我表白云:“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友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可知他是先酒乐而后佛的。他甚至怀疑真有佛否。同时又炼丹学道。从严格意义上讲,白居易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时,他之崇佛,还出于健身的原因。这便是他有时一边持斋、坐道场,一边又在心中想着妓乐美酒的原因。
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绩斐然,关心民间疾苦,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此外,还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饮用。
长庆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满。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于是,他卜居于洛阳履道里。至此为官20来年,竟然凑不足买房钱,只好以两匹马抵偿,于此可见他为官之清廉。第二年,他除苏州刺史,在苏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刘、白二人结伴归洛阳。一年后,白居易又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揖。卒年75岁。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白居易的诗,前面已讲到,自少年时代便写得很好。16岁时“野火春风”之句,已成为千古名句。最为出名,堪称中国古代诗歌杰作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是他35岁为周至县尉时作。该诗以民间流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加以虚构,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动人,被评论家认为是唐代歌行体长诗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这首诗里,他敢于批评唐玄宗的荒淫。至有“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语。后面描写两人之深情,既微有讽刺,又饱含哀怜。说及生离死别的情形,笔锋颇常感情。全诗从曲曲折折的故事中兴起层层波澜,感情充沛复杂,读之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他45岁时所作另一首歌行体长诗《琵琶引》,也是同样受到人们高度评价的诗。他被贬作江州司马后,在浔阳江头和友人话别,舟中离别酒筵上,感伤之中,忽听邻船有弹琵琶声,移船相邀,原来是一位年老色衰、独守空船的歌妓,也有无限愁绪,借琵琶寄托幽怨。白居易听了她的身世,不仅深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便作了这首可与《长恨歌》媲美的长诗。前面叙歌妓的生平状况、可悲身世,后面以“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转而写己,最后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优点,描写细致,音节和谐,尤其描写琵琶声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叹。而最重要的,还是感情的真挚。这两首长诗,是白居易留给后人的无价瑰宝。
白居易其他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剑,《重赋》谴责官府进奉羡余物,残酷盘削百姓,“夺我身上绫,买尔眼前恩。”《轻肥》写权贵赴宴会的气概和酒食的丰美,最后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写公卿们日中乐饮、夜半歌舞的享乐生活,结句是“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买花》写长安城中有钱人竞买牡丹、以豪奢相夸耀,最后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议婚》同情贫家女难以出嫁,《伤友》慨叹苦节之土的凄惨生活,《伤宅》讽刺豪门大兴建筑,“一堂费百万”。《不致仕》嘲讽八九十岁不肯退休的贪权者。《立婢》对不为好官立碑而虚伪地为某些人歌功颂德表示不满。《五弦》对当时不少人不懂传统文化而表示惋惜。可知全是批判、鞭挞和发牢骚者,是对德宗贞元到宪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统治阶级,难怪“闻《秦中吟》则权豪遗近者相目而变色矣。”白居易对自己的《秦中吟》也甚为自负,在编其诗集15卷完成后题的一首诗里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新乐府》是与《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写出来的,是白氏讽谕诗中重要的另一组诗,共50首,写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间的事,时间跨度较《秦中吟》大,内容也更广泛。白氏在《寄唐生》诗中说他的乐府诗:“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推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可以说是他写《新乐府》的宣言和对《新乐府》的最好说明。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著名之作《卖炭翁》、《杜陵叟》、《缭绫》、《新丰折臂翁》等,即为《新乐府》中篇章。每首诗都有明确而强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宫市也”、“伤农夫之困也”、“贪女工之劳也”、“戒边功也”、“忧蚕桑之费也”、“念寒隽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贪吏也”等,鞭挞、讽刺,辞激情真,毫不留情,乃至大声疾呼。这些诗篇爱憎分明,除讽刺外,也有歌颂。这些诗篇,充分说明了白居易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是作者心迹的真实表露。他在《新乐府序》中明确宣布,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其事核而实”,宣称自己写的都是真实事件,更表现了一个中青年诗人扶正疾邪的战斗精神。在诗风上,继承了《诗经》、乐府古诗和杜甫歌行的优良传统,又采用了当时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带有创造性的风格。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因为世途险恶,他后来的诗作再也没有了中青年时期的锋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不言而喻,白居易诗对后代诗歌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诗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
-------------------------------------------------------------------------
杜甫
杜甫(712—770),字于美,巩县(今尚河南)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哟封建官僚家庭。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开元中,年轻的杜甫曾漫游吴、越、齐、赵一带。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友谊。天宝五载(746)赴长安应试落第,困顿京城十年。天宝十四载(755)四十四岁时,才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微职。安史乱起,在流离颠沛中被叛军所俘,后从长安只身逃奔凤翔,受任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经关陇。泰州、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西川节度使严武荐举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社工部。永泰元年(765),离蜀东下,滞留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阳一带。五年(770),病逝于湘水上的舟中。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表、祸乱迭起的时代。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使他对人民大众的苦难有了亲身的感受。他的诗歌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从一切优秀文学传统中吸取营养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他兼长各体,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许多反映民生苦难的诗歌,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开拓和艺术创造,是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先声。作品有《杜少陵集》。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还在1259年,宰相贾似道便以称臣、割江北地区和岁纳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暗中屈膝求和。伯颜却意在灭宋,并不停止南侵。1275年,将贾似道十三万大军消灭,朝廷便再无可用之兵。此时宋恭帝在位,年仅四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文天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行动,在两三个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勤王”队伍近万人,几经周折,赶到了临安。而在成千上万大小地方官中,带兵勤王的只不过他和张世杰三人而已,这个政权腐朽到什么程度,可见一斑。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颜兵临皋亭山,左相留梦炎早已投降叛变。其他大臣或已投降。伯颜虽愿受降,却要右相陈宜中去元营洽谈,陈哪有这个勇气?当天晚上便逃之夭夭。谢太后唯珂派人只剩下一个文天祥。他毅然临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虑是“战、守、迁皆不及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他甚至借此机会观察一下敌营的虚实以谋“救国之策”。但是他搜趣网没有想到,正当他指斥伯颜扣押不能返回宋营,他的义兵则在同时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敌人的凶残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第一次严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镇江),在义士的帮助下,逃脱了虎口,据他在《指南录后序》所记,至少有十六次幸免于死,经过千辛万苦,于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温州,此时他听说度宗的两个儿子(即恭帝的两个兄弟)已逃到福州,于是立即上表劝进。不久,被诏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后又命为同都督。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帅旗,号召四方英雄豪杰,各各起兵,民复失地。1277年三月,文天祥统兵进军江西,收复南部数十州县,同时围困赣州,湖南、湖北皆起而响应,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使元统治者大为惊慌。元忙调40万大军来解赣州之围,另派兵五万追 击文天祥。文部不过五千余人,这年八月,空坑一战,遂致大败,部将数人牺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赵时尝在紧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军,文才得乘间逃脱。赵随即被杀。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时间内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下定决心抗元到底。1278年11月,他收拾残军,加以扩充,移兵广东潮阳,不幸于十二月二十日兵败五坡岭,文天祥自度难以逃出重围,当即吞服随带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并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这是他遭遇的最后一次严重的挫折。从此以后,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统领义军在战场上与元军拼杀。
文天祥被俘后,打定主意,只求义死而不求苟生。1279年十月,元平章阿合马来文天祥囚所劝降,文天祥长揖就坐,不把他放在眼里.阿合马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同年年底,元丞相孛罗审问文天祥。孛罗一来就摆威风,要文跪下,遭到文拒绝,左右便用武力强使文天祥作跪拜状.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严厉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说:“愿以一死足矣!”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的伟大精神使得敌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实际上等于宣布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他自己所赞颂的“正气”的胜利。也等于宣布侵略者的失败,是一切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失败。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 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白居易的一生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比如:李白(701-760)分为五个阶段25岁以前 蜀中游历期 26-42岁 远游求仕期 42-44岁 长安三年期 44-55岁 再次漫游期 55-61岁 身经战乱期希望越详细越好
白居易
古代山西诗人中,名气最大的要数白居易了。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眼看还要继续乱下去,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随后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后来又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也写得较好,历来为人称道,诗云:“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从这些诗中可见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从他家骨肉分散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自到长安,顾况为之延誉后,白居易有时居长安,有时在别处,曾去过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结了一些诗人,真正开始了他的诗人生涯。他27岁方从乡试,次年为宣州刺史崔衍所赏识,送往长安应试,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岁时自洛阳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到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就在授翰林学上这一年前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
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亲去世,白居易丁忧居渭村,而他的爱女金銮子也在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贫又病,好友元稹时常分俸济其困难。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此次连续被贬,对白居易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教训,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避祸远嫌,“不复愕愕直言”,“世事从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慕起陶渊明来,希望作个隐逸诗人,并转而事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总之,被贬江州司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转折。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拜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奋,诗云“得水鱼还动鳞发,乘轩鹤亦长精神。”但因当时朋党之争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为杭州刺史,避开了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从此思想进一步消沉,诗云:“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敢辞官远慢,且贵身安妥。”荣枯任之,听天由命,颇有些与世相忘的意思了。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厌,直到暮年。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嗜酒,据他自己说,“唯以醉为乡”,“往往酣醉,终日不醒。”宋人统计白居易诗,说他“二千八百首,饮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为了逃避现实,自我麻醉。他还进一步从佛教中寻找精神倚托,寻求解脱之法,用佛家消极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大宋高僧传》所载白居易向名僧致礼稽问佛法宗意,与名僧探讨佛理妙义,多在出守杭州后。白居易进而持斋坐道场,并且从此后一直好佛,经常持三长月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场。所以白居易又为古代文人中崇佛、达观的代表,历代不少人对他称赞备至。其实,他之崇佛,并非真心事佛,而是为了解除烦恼,寻求解脱,是对社会的消极反抗,是一种退缩,也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饱经忧患后,才潜心释氏以寄托。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传》自我表白云:“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友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可知他是先酒乐而后佛的。他甚至怀疑真有佛否。同时又炼丹学道。从严格意义上讲,白居易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时,他之崇佛,还出于健身的原因。这便是他有时一边持斋、坐道场,一边又在心中想着妓乐美酒的原因。
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绩斐然,关心民间疾苦,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此外,还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饮用。
长庆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满。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于是,他卜居于洛阳履道里。至此为官20来年,竟然凑不足买房钱,只好以两匹马抵偿,于此可见他为官之清廉。第二年,他除苏州刺史,在苏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刘、白二人结伴归洛阳。一年后,白居易又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揖。卒年75岁。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白居易的诗,前面已讲到,自少年时代便写得很好。16岁时“野火春风”之句,已成为千古名句。最为出名,堪称中国古代诗歌杰作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是他35岁为周至县尉时作。该诗以民间流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加以虚构,写得有声有色。//www.souquanme.com生动动人,被评论家认为是唐代歌行体长诗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这首诗里,他敢于批评唐玄宗的荒淫。至有“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语。后面描写两人之深情,既微有讽刺,又饱含哀怜。说及生离死别的情形,笔锋颇常感情。全诗从曲曲折折的故事中兴起层层波澜,感情充沛复杂,读之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他45岁时所作另一首歌行体长诗《琵琶引》,也是同样受到人们高度评价的诗。他被贬作江州司马后,在浔阳江头和友人话别,舟中离别酒筵上,感伤之中,忽听邻船有弹琵琶声,移船相邀,原来是一位年老色衰、独守空船的歌妓,也有无限愁绪,借琵琶寄托幽怨。白居易听了她的身世,不仅深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便作了这首可与《长恨歌》媲美的长诗。前面叙歌妓的生平状况、可悲身世,后面以“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转而写己,最后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优点,描写细致,音节和谐,尤其描写琵琶声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叹。而最重要的,还是感情的真挚。这两首长诗,是白居易留给后人的无价瑰宝。
白居易其他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剑,《重赋》谴责官府进奉羡余物,残酷盘削百姓,“夺我身上绫,买尔眼前恩。”《轻肥》写权贵赴宴会的气概和酒食的丰美,最后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写公卿们日中乐饮、夜半歌舞的享乐生活,结句是“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买花》写长安城中有钱人竞买牡丹、以豪奢相夸耀,最后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议婚》同情贫家女难以出嫁,《伤友》慨叹苦节之土的凄惨生活,《伤宅》讽刺豪门大兴建筑,“一堂费百万”。《不致仕》嘲讽八九十岁不肯退休的贪权者。《立婢》对不为好官立碑而虚伪地为某些人歌功颂德表示不满。《五弦》对当时不少人不懂传统文化而表示惋惜。可知全是批判、鞭挞和发牢骚者,是对德宗贞元到宪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统治阶级,难怪“闻《秦中吟》则权豪遗近者相目而变色矣。”白居易对自己的《秦中吟》也甚为自负,在编其诗集15卷完成后题的一首诗里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新乐府》是与《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写出来的,是白氏讽谕诗中重要的另一组诗,共50首,写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间的事,时间跨度较《秦中吟》大,内容也更广泛。白氏在《寄唐生》诗中说他的乐府诗:“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推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可以说是他写《新乐府》的宣言和对《新乐府》的最好说明。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著名之作《卖炭翁》、《杜陵叟》、《缭绫》、《新丰折臂翁》等,即为《新乐府》中篇章。每首诗都有明确而强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宫市也”、“伤农夫之困也”、“贪女工之劳也”、“戒边功也”、“忧蚕桑之费也”、“念寒隽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贪吏也”等,鞭挞、讽刺,辞激情真,毫不留情,乃至大声疾呼。这些诗篇爱憎分明,除讽刺外,也有歌颂。这些诗篇,充分说明了白居易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是作者心迹的真实表露。他在《新乐府序》中明确宣布,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其事核而实”,宣称自己写的都是真实事件,更表现了一个中青年诗人扶正疾邪的战斗精神。在诗风上,继承了《诗经》、乐府古诗和杜甫歌行的优良传统,又采用了当时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带有创造性的风格。
总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是他全部诗歌中最富战斗力的作品,连同《长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中最优秀的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可宝贵的部分。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因为世途险恶,他后来的诗作再也没有了中青年时期的锋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相关推荐文章